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和预习卡)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能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要求】完成预习卡,查阅古诗词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德"字,能理解“渚”的意思。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从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驻足流连、吟咏、流传。今天,就让我们和古人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吧!
1.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齐读课题。
2.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说说理由。
从题目可以看出:《宿建德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2、释诗题,知作者
1.解释题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
2.知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
3.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随机正音。(教师强调“渚"的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3)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回顾方法,明诗意
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
师:在以往的古诗词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诗意?(借助注
释、查工具书、查阅资料、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这样的方法都很好,那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你所熟知的方法,了解古诗的大意。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泊”:停泊。“渚":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日暮:黄昏时分。“客”:
指诗人自己。诗中“烟渚"就是烟雾弥漫的沙洲。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旷":空阔。诗的大意是: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
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4、想象画面,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板书:孤独、沧桑、凄凉)
2.师: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中又有怎样的感觉呢?从诗中找出关键字。(愁)找得真准,“愁”这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眼就是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心中。
3.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迫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
4.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
五、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面对黄昏的落日,诗人涌起“新愁”,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预设1:我认为是思乡之愁。一个“客"字可以看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思乡之愁)
预设2:我认为是思念亲人的愁绪。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此时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而月亮在古诗词中也常常寄托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这样的月亮,就勾起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亲之愁)
预设3:我认为是孤寂之愁。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在空旷的荒野,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只有水中月相伴,这是多么孤独。(孤寂之愁)
2.资料链接: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读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
教师小结:诗人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孑然一身漫游他乡。此时此刻,面对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候,而诗人则只能停靠在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3.指名读。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新愁”?
4.入景悟情,体会写法。
(1)出示课件:
①找出远景和近景。想象“天低树"月近人”的画面。
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交流讨论,可结合生活实际和书中插图进行理解。)
(2)尝试背诵:根据插图背诵诗句。
六、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课件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舍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忽雨忽晴,变化迅疾的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解诗题,知作者
1.谈话导入,引出诗题
师: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这就是夏天阵雨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这个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事件。)
3.指导读诗题,相机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醉书:指诗人醉酒时写下的作品。
(2)“醉"在诗中仅仅是指喝醉吗?还指什么?
4.简要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初读释疑,明诗意
1.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教师强调“卷”和“散"。)
(2)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学生齐读古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对照插图,理解意思。
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查阅工具书自学。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注释:翻墨:指打翻的墨水。形容云很黑。白雨:指夏日阵雨。跳珠:指跳动的水珠。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出示白雨视频)
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纷乱跳进船舱。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三、想象画面,悟诗情
1.小组合作学习:有人说,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读这首诗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指导学生如何想象画面:选择其中一句诗,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概括画面:找出诗中你最欣赏的字或词是什么?圈画出来。
2.小组展示。出示课件:黑云翻墨遮山
(1)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隆隆的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
(2)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翻墨"这个词,体会到乌云之浓。(黑云翻墨图)
3.出示课件:白雨跳珠乱入船
(1)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倾盆而下,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到了它们真像跳动的珍珠呀。
(2)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跳珠”“乱"这个词体会到雨很大。(白雨跳珠图)
师:同学们,诗人苏轼也特别喜欢“跳珠”这个词。15年后,他再次游览西
湖,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前面我们读到了黑云,现在又读到了白雨,写出了颜色。
4.出示课件: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狂风呼啸的声音,想到了暴雨忽然而来,又忽然消散的样子。
②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忽”这个字,“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
去的动态。也体会到风变化之快。(狂风卷地图)
5.出示课件: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特别漂亮。我感觉这时候很安静,所以没有听到什么,想到了这时的景色应该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②概括画面:我圈画的是“水如天”,体会到湖面的静。(水天一色图)
6.感受动静变化的美
(1)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的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2)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古诗,把画面留在心间。
四、知人论世,探究总结
1.师:在文中的题目中我们知道“醉"不仅仅指醉酒,还指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1)资料链接: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官场上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前往杭州任通判。与朋友同游西湖时触景生情,写下五首绝句,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2)这里“醉”,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3)你觉得苏轼是一位怎样的诗人?(面对挫折、面对坎坷、面对人生的风雨,依然乐观和豁达。)
2.探究总结。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摄影师一样,拍下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通过仔细观察和发挥想象,诗人就抓住了形、色、声来细致刻画,让整个景物活灵活现。
通过描写西湖盛夏时节忽雨忽晴,变化迅疾的奇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古诗
课件出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鹊、蝉"2个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释诗题。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指名背诵)
2.回顾方法:还记得前面两首诗我们是怎么理解诗意的吗?(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资料、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
3.这节课,我们也将运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3)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
二、出示简介,知作者。
1.介绍词人。(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程(在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写作背景。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上饶黄沙岭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一次,辛弃疾夜行经过黄沙岭,看到美丽的乡村月夜景色,心有所感,写下此词。
三、初读全文,明词意。
1.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教师正音:“见”同“现”,读音xiàn。
②指导书写“鹊、蝉”。
在书写“鹊"时,整体紧凑。“昔”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鸟"上窄下宽,钩画稍向左斜,横画位置稍靠上。
在书写“蝉”时,左窄右宽。“虫"竖画正直,居框正中。“单”点撇间距适中。“曰"上宽下窄,横画平行均匀,竖画正直而下。
2.读出节奏。要把这首词读好,还要注意停顿和重音。教师范读,感知节奏。学生练读,男女生赛读等。
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山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①交流上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
注释:别枝:横斜的树枝
词意:明月升上树枝,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
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②交流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山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社林:社庙丛林。
词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品读上阙。
(1)自由读上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②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③闻到的:稻花香
师: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写什么呢?(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这儿的“说”字,仅仅是青蛙在说吗?那还有可能是谁在说?(农人、作者自己)蛙声本无意,作者心有情。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作者企盼丰年的感情。
(2)抓住“明月"清风”“蛙声"等关键词提问:从这些充满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3)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写法。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说说本首词哪里体现了这种表现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里用“惊鹊”“鸣蝉"反衬乡村夏夜的宁静。)
(4)想象画面,说说你脑海里呈现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相机评价并指导: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更加真切。
(5)上阙写出了夏夜乡村的美景,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有感情朗读。
2.品读下阙。
师: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阙,想象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还不能理解,可提出质疑。
(1)交流画面,相机指导。
(2)体会词人心情的变化。
师: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焦虑、迷惑)就是这个时候,“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看到了就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此时词人又是怎样的心情?(惊喜)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可是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诗句回顾:陆游有一句诗,也写出这种峰回路转后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作者在看到旧事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
五、对比阅读,再悟情。
1.思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分别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
(1)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达诗人独自在外游历时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2)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2.男女生对比朗读,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拓展知识。
【教学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行业简历中的自我评价
- 经典甜蜜个性说说签名
- 医疗保障型保险
- 二年级语文下册21课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ICT维修资料》课件
- 《海鲜物流配送方案》课件
- 《涡轮增压》课件
- 《仓库管理讲座》课件
- 甘肃省天水市成纪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山东省齐河县安头乡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测试题
- 雅思作文常用句子翻译练习(附答案).
- 大班古诗游子吟的教案
- 供配电系统的检查与维护
- 气象医疗——日干支断病刘玉山
- 三菱plc试题及答案
- 客房物品赔偿价目表修订版
- 多导睡眠监测ppt
- 木家具产品出厂检验报告
- 生僻字歌词注拼音版本
-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小结复习》课件
- 广成仪制药王正朝全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