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扩容改造项目-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1页
污水厂扩容改造项目-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2页
污水厂扩容改造项目-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3页
污水厂扩容改造项目-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4页
污水厂扩容改造项目-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大耍坝现状(一期)污水厂扩容改造项目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工程概况项目位于,场地内有水泥道路直通现场,交通条件较方便,支护场地东侧、西侧、北侧、南侧均存在已建管网和道路,支护条件复杂。场地按道路设计方案标高平场后,将在场地形成1条基坑(基本情况见下表1.1)。表1.1基坑基本情况表基坑号挡墙形式基坑长度(m)边坡高度(m)边坡类别破坏模式安全等级A-B-C-D-E-F-G-A放坡+锚喷+桩板墙支护1294.55-6.25挖方混合边坡(临时性边坡)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岩体强度控制一级受建设方委托,我司承担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本次为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态环保。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定的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1:500实测地形图3、可研批复4、方案设计文件5、方案批复6、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22年9月所作《涪陵区大耍坝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工程(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7、其他专业提供的相关资料;8、现场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等;设计规范与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1351-20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DBJ50/T-029-2019;《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锚杆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GJ/T401-201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13]202号)《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7年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基坑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J/T50-100-2022;建办质[2021]48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指南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主要技术标准结构安全等级:一级;抗震烈度: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结构类型:临时结构;设计基准期:临时2年;设计工作年限:临时边坡2年;设计使用荷载:汽车荷载:30KPa;人群荷载:3.0KPa;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抗压强度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标准值(MPa)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岩体水平抗力系数K(MNm3)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基底摩擦系数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φ(°)C(KPa)泥岩强风化24.50*300*/////////20*150*0.35*中风化24.8021465.423.3929*37603580*/350*0.45*砂岩强风化24.0*500*/////////60*200*0.40*中风化24.50965831.5224.3933*15100.42370839520.28400*/1000*0.60*1、注:“*”代表经验值。泥岩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被水浸泡时,采用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进行折减。2、基坑开挖临时坡度值建议:土质边坡:H≤5.0m,素填土:1:1.25;5m<H≤8.0m,后期填土:1:1.50;H>8.0m,后期填土:1:1.75;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0.75,中等风化基岩:1:0.35;岩质坡高>8.0m,强风化基岩:1:1.0,中等风化基岩:1:0.5;稳定性受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临时坡率不应陡于外倾结构面的倾角。本场地素填土的力学指标:天然重度19.00kN/m3(经验值),天然状态综合内摩擦角28°,天然状态下内聚力3kPa;饱和重度20.00kN/m3(经验值),饱和状态综合内摩擦角25°,饱和状态下内聚力0kPa,负摩阻力系数取0.25岩土界面天然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25.0Kpa,φ=12.0°;岩土界面饱和工况下抗剪强度标准值:c=17.0Kpa,φ=10.0°(经验值;基底摩擦系数:夯实填土取0.25。填土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取8MN/m4。土钉与填土层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qsk=30kPa。粉质粘土天然重度19.00kN/m3(经验值),天然状态内摩擦角15.1°,天然状态下内聚力32kPa;饱和重度20.10kN/m3(经验值),饱和状态内摩擦角12.5°,饱和状态下内聚力21.25kPa,注:①带“*”者根据相关规范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取值;括号中数据为标准值或平均值;岩土界面指填土与基岩界面。1)、一般情况下坡顶均布活荷载10KN/㎡,坡顶存在道路时考虑坡顶均布活荷载30KN/㎡。2)、场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3)、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γ0=1.1,临时边坡平面及折线滑动稳定安全系数取1.2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本节摘自详细勘察报告)5.1气象与水文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1)气温月平均气温,最高月(7、8月)平均气温28.6摄氏度,1959年7、8月平均气温达31.5摄氏度。最低月(1月)7.1摄氏度,1977年1月平均气温仅4.7摄氏度。气温平均月较差21.5摄氏度,月际间最大值为26.8摄氏度。区境最高气温,历年各月平均22.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2.2摄氏度,分别出现在1953年8月19日、1972年8月26日。气温一般在一天的14时左右最高,日出前和夜间最低,日变化曲线呈一峰一谷型。5月下旬至9月下旬,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0摄氏度的日数为81.4天,大于等于35摄氏度日数为35.1天,大于等于40摄氏度日数为1.7天,均比重庆多。(2)日照涪陵区是全国日照低值中心之一。全年云雾多,日照少,1959年至1985年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8.1小时,只占可照时数的28%。最多年日照时数为159.2小时(1956年),占可照时数的35%;最少年914.7小时(1982年),占21%。最多与最少年较差634.5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湖北省少500至1000小时,比拉萨少1700多小时。(3)降水降水量的时间分布据涪陵测候所民国26至35年的观测记录,涪陵城年平均降水量为919.7毫米。据涪陵气象台的观测记录,涪陵城1952年到1985年平均年降水量1072.2毫米。其中最多年份为1363.4毫米(1973年),最少年仅800.5毫米(1955年),年较差560余毫米。年降水变率小于成都,即年际降水悬殊不大。85%以上年份降水量超过900毫米。全年降水量有3个高峰:5月下旬57.8毫米,6月下旬70.6毫米,9月中旬53.0毫米。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水文项目涉及河流为涞滩河,从李渡新区中部横贯新区南北。从场地外东侧自北向南流过。距拟建场地最近距离约为5.0m,据收集资料及现场调查,20年一遇洪水位为183.10m,涞滩河50年一遇洪水位为189.28m,拟建场地内高程最低为194.30m,对其影响小。勘察期间对勘察区涞滩河水面水位进行测量,水位标高181.50m~182.00m,在所有钻孔完成24小时后统一观测水位,场地钻孔地下水位标高182.10m~182.45m。场地内除已建污水处理厂内池子存在污水外其他地表水体主要为西北侧小鱼塘,地表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雨季时雨水多沿顺坡向向南东侧低洼地带排泄。后排入涞滩河;由于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丘陵缓坡地貌,呈串珠状分布,场地内部局部地势低洼处岩土界面呈槽沟分布,局部粉质黏土较厚,地下水主要以上层滞水形式存在,由雨水补给,场地西高东低,区内地形利于地表水排泄,水文条件较简单。6.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涪陵区马鞍街道石马社区,地理坐标位于X=3289151.11~3289504.15m,Y=428363.92~428763.18m之间。场地内有水泥道路直通现场,交通条件较方便。场地地形地貌宏观上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形总体上受背斜构造影响,整体西高东低,高差起伏大,勘察区原始地形丘陵呈串珠状分布,因地处城区,人类活动频繁,原始地形遭到破坏,地面经人工改造为城市干道及城区,经人类工程活动后形成场地中间较平整,地形坡角一般在3~5°之间,起伏小,红线四周形成填土陡坡,坡度20~40°,坡高8.0~30.0m,场地被第四系土层覆盖。拟建建筑物范围地面最高处高程为227.47m(ZY82),最低处高程为188.50,相对高差为38.97m左右。6.3地层岩性经钻孔揭露和地面调查,场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及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和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紫红色泥岩及青灰色、灰白色砂岩。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褐灰色、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砂岩、泥岩碎块石等组成,结构多呈稍密状,少呈中密状,干~稍湿,块径一般为10~500mm,最大可达1200mm,含量约为30~40%,均匀性差,局部富集,钻进中局部孔壁易掉块,塌孔,卡钻、干~稍湿,由周边路网建设及厂区建设机械场平无序抛填形成,填龄大于5年。钻探揭露厚0.60m(ZY160)~14.50m(ZY155),该层分布于办公区及已建污水处理厂区及银滩路。(2)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棕红色,土质均匀性较均匀,呈可塑状。水田、鱼塘呈软塑状,钻进中易塌孔,摇振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钻探揭露厚0.50~6.80m(ZY114),主要分布在二期原始地形低凹地带、水田及缓坡地带。(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粘土(Q4al+pl)主要由黏粒和粉粒组成,表层0.50~1.50m呈流塑~软塑状,为淤泥质土,灰、灰黑色。下部呈红褐~黄褐色,一般呈可塑状。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来滩河河谷地段,钻探未揭露。(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场地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①砂岩(J2s-Ss):灰色、灰白色,细粒~中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少量云母碎片及粘土矿物,钙质胶结。强风化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短柱状,岩质较软,强度较低,锤击声哑。中风化砂岩岩石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岩质硬,强度较高,锤击声脆。钻探揭露厚1.48m(ZY153)~40.40m(ZY83)。该层分布于整个建筑场地,与泥岩呈互层产出,为场地主要岩层。②泥岩(J2s-Ms):褐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灰绿色砂质团斑、钙质结核及砂质条带,局部砂质含量高,变相为泥质砂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岩强度低,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差。强风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岩质软,钻进较快;中等风化泥岩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强度较高,钻进较缓慢。钻探揭露厚度1.00m(ZY132)~19.80m(ZY102)。分布于整个建筑场地,与砂岩呈互层产出,为场地次要岩层。6.4地质构造场地位于石溪堡子场向斜北东翼,岩层呈单斜构造产出。岩层产状为212°∠5°,层面较平直,光滑无胶结,砂泥岩层面接触处局部微张,粘土充填,岩层层面结合程度极差,岩层层面结构面为软弱结构面;岩石为较完整岩石,中厚层状构造,场区无断层通过,基岩由侏罗系中统的沙溪庙组地层组成。根据地面调查,岩体中见二组裂隙:裂隙①产状:120~145°∠75°~83°(优势裂隙140°∠78°),间距1.0~3.00m,可见延伸1~5m,裂面较平直,微张,局部粘土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裂隙②产状:32°~40°∠65°~75°(优势裂隙35°∠75°),间距1.00~5.00m,可见延伸1~10m,裂面较平直,微张,局部粘土充填。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区未见次级褶皱及断层,地质构造简单。6.5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属于剥蚀浅丘地貌区,目前场地为涞滩河右岸地带,地表均为粉质黏土夹碎块石,地下水主要类型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其特点为就近补给,短途径流,就近排泄。(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本勘察区内第四系土层以粉质黏土为主,为隔水层,不利于地下水的聚集,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涞滩河河水补给,岩土界面标高在183.59m~226.77m,均高于20年一遇洪水位为183.10m,故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较贫乏。(2)基岩裂隙水据调查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基岩为砂岩、泥岩,下伏基岩以砂岩为主,为弱透水层,岩层产状平缓,岩体完整性较好,裂隙不发育,基岩裂隙水储量亦较少。勘察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详细勘察期间涞滩河水位标高水位标高181.50m~182.00m,场地钻孔地下水位标高场地钻孔地下水位标高182.10m~182.45m。一期工程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在高程181.70左右,地下水除受大气降雨影响外主要还受拟建场地东侧涞滩河水位影响,当涞滩河水位上涨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涞滩河水位下降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河边砂岩岩体内,为了解场地砂岩、泥岩层的渗透性,计算其渗透系数本次勘察选择2个钻孔(回填块石土及素填土分别取两个)做抽水试验,利用一期工程勘察选取1个孔在回填块石土层采用钻孔抽水试验。室内试验成果见试验成果图表,渗透系数统计成果,见表2.6.1。通过现场钻孔水位简易观测表明,粉质黏土段由于厚度较薄(1.9m~2.8m),位于涞滩河边,受河水影响大,分布于斜坡地带粉质粘土及基岩中的地下水贫乏,将钻孔水位抽干后,水位上升缓慢,故未对粉质黏土层进行抽水试验,本次详细勘察所选2个沿江砂岩钻孔(与一期工程详勘1个砂岩钻孔合并统计),砂岩层单孔流量平均值261.80m3/d,渗透系数平均值18.96m/d,表明场区块石回填块石土为强透水层。本次详细勘察嘉陵江水位较初步勘察时水位高,故本次详细勘察所选2个沿江素填土钻孔素填土层单孔流量平均值42.58m3/d,渗透系数平均值1.12m/d,表明场区砂岩为弱透水层。岩体的透水性特征:区内岩层主要为砂岩等硬质岩类,局部裂隙发育,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次要岩层泥岩,一般岩体完整,裂隙不发育,属隔水岩体。砂岩中风化裂隙不发育,其透水性一般,泥岩透水性较差。根据当地类似工程经验判断其渗透性等级,砂岩透水率为5~10Lu,属弱透水性;泥岩透水率一般为1~5Lu,属微~弱透水性。综上判断: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6.6水、土腐蚀性评价场地一期已建厂区及周边土层为素填土,二期土层为粉质粘土,据调查访问和本次勘探查明,场地周边无污染源,建筑场地地表水为小鱼塘及潜在水田土中的上层滞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地表径流、下渗等方式排泄。由于场地地下水较缺乏,本次勘察利用《涪陵区李渡大耍坝污水处理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直接详勘)》地下水1组和抽取地下水1组简分析试验成果及场地周边经验可知,试验成果详见下表:地下水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表腐蚀类别水样1评价标准腐蚀评价结晶类SO42-(mg/L)74.0<250微分解类PH值7.70>6.5微侵蚀CO2(mg/L)0.0<15微HCO3-(mmol/L)269.59>1.0微结晶分解类Mg2++NH4+(mg/L)10.02<1000微Cl-+SO42-+NO3-(mg/L)116.75<3000微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腐蚀性评价表腐蚀类别水样1评价标准腐蚀评价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Cl-+SO42-×0.25(mg/L)61.25<100微钢结构PH值7.703~11弱Cl-+SO42-(mg/L)116.75<500根据水质分析成果,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结合环境地质条件判定,场地地表水在A类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微pH值腐蚀,微侵蚀性CO2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微Cl-腐蚀)。根据区域资料,地基土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对基础有微腐蚀性。6.7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测量及钻探揭露表明:本建筑场地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有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园区路网建设及拟建场地场平造成一期场地中间地形较为平缓,红线四周形成高3.0~15.0m挖方岩土质高边坡,坡度35°~40°,局部无放坡条件,达到90°,均采用挡墙支挡或放坡绿化处理,现状斜坡及挡墙未见开裂变形,整体稳定。二期工程东侧红线处存在一8.0~18.0m高的陡崖带,由砂岩组成,倾向80~110°,倾角50~75°,岩体较完整,未见开裂变形,现状整体稳定,随拟建工程场平将灭失或高度降低。7主要材料及性能要求7.1混凝土支挡结构桩板墙采用C30混凝土,临时放坡护面、截水沟及排水沟采用C25混凝土。(其它构件混凝土标号详见相应的设计图并以设计图为准)。为使结构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混凝土要求最大水灰比不大于0.5,最小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3%,最大含碱量不大于1.8kg/m3。混凝土中掺入少量微膨胀剂,掺入量为替代水泥用量的8%。混凝土限制膨胀率要求在0.02%~0.03%范围内。7.2普通钢筋设计采用HRB400、HPB300钢筋,HPB300钢筋其质量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的规定,HRB400钢筋其质量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的要求。直径≥20mm的钢筋采用等强度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方式,要求为Ⅰ类接头。连接区段内的接头率不大于50%,并满足规范《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及《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的要求。8结构设计方案8.1总体设计方案BC、D-E-F-G段采用上部放坡+下部锚喷支护上部临时放坡护面,坡率土层1:1.5,坡面采用60mm厚C25钢筋混凝土护坡。下部采用锚喷支护,采用A型锚杆(锚筋2Φ22HRB400),锚固体直径110mm,锚杆间距为2.0m×2.0m,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0°,锚入稳定中等风化岩的锚固长度不小于4.0m。钢筋混凝土喷射面板厚100mm,面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3m,采用C25混凝土喷射,各构件配筋详见大样图。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CD段采用桩板墙支护,桩直径1.2m,桩间距3.5m,桩嵌入稳定中风化基岩深度不小于5.0m,桩间板厚200mm,桩间板嵌入坡底地面线以下不小于0.5m,冠梁高720mm,配筋详见大样图。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G-A-B段临时放坡护面,坡率强风化1:0.75、土层1:1.5,坡面采用60mm厚C25钢筋混凝土护坡。坡顶、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8.2附属结构8.2.1护栏挡墙顶护栏设置以已建设单位为准,本次设计位示意。8.2.1变形缝结构形式变化位置、地质情况突变位置以及伸缩缝位置设置变形缝,详见设计图纸。9技术要求9.1土方工程9.1.1挖方工程(1)不宜在雨季施工,施工区域内临时排水系统应做好规划,疏通坡顶排水工程,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使土方开挖处于干作业状态。(2)开挖过程中随时注意控制边坡坡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在表面上做成一定的流水坡度。(3)开挖过程中,应随时复核边坡位置工程地质情况,当与勘察设计资料不符,需要修改边坡坡度或支护方案时,应由勘察设计单位共同协商确定。(4)严禁先切除坡脚和超挖,必须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分段开挖的施工顺序,土层部分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5.0m,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1.5m,岩层部分每段开挖长度不大于10.0m,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3.0m。(5)本项目边坡严格采用逆作法施工,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且上一层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并对支护结构进行保护。(6)根据岩土硬度及施工周边条件选择开挖方式,当开挖区周边有防震要求的重要结构或措施时,采用机械和人工开挖,防止影响边坡稳定和周边建(构)筑物安全,严禁爆破施工。(7)弃土应及时运走,严禁在坡顶加载。(8)坡面应稳定、平顺,边线顺直,表面无松土(石)、险石,不得出现倒坡,及时清除可能滑移掉落的岩土体,加强边坡安全防护措施。(9)坡面岩土体易风化、剥落或有浅层崩塌、滑落及掉块,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封闭。9.1.2填方工程(1)回填前,应先清除坡面植被根茎、耕土、垃圾、淤泥等杂质,如填方区域有积水时,应排水疏干或采用抛填块石砂砾、矿渣等方法对软土进行处理。对地面横坡坡度大于1:5时,应形成台阶状,台阶宽度不小于1m,呈2%~4%的逆坡。当填方基底为松土时,应将基底碾压密实。(2)填料为碎石土,土和碎石比例为4:6,分层压实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0mm,每层厚度不宜大于500mm,分层夯实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0mm,每层厚度根据夯击能和试验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应大于0.94,密实度应达到中密,干密度不小于21KN/m3,天然状态下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饱和状态下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0°。(3)土方回填时,应先低处后高处逐层回填,填筑时不得发生粗料集中架空现象。(4)填土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无法碾压时应夯实,每层填土质量需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回填上一层。施工单位应作好每一层的质量检查记录,并完善签字手续。(5)为确保压实效果,压实前,现场应先做碾压试验或试夯,确定碎块石的最优含水量、铺土厚度及碾压遍数。(6)填筑质量检查及验收:①在填筑上一层土体时,应先对已碾压过的填土进行质量检查,每400m2设置一个检查点,不少于3处。②填土高度每增高2.0m应进行一次阶段验收,压实度、重度、设计坡率、标高等主要控制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填筑施工。9.2桩板墙工程(1)施工顺序:先施工桩,再“逆作法”分层分段施工桩间板及锚索。(2)图中符号分别表示HPB300、HRB400钢筋。桩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及连接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3)混凝土:桩板墙桩身、桩间板及冠梁混凝土强度采用C30现浇,桩身、冠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70mm,挡土板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5)机械钻孔桩工程:①成孔前应先根据现场情况,先核对地质资料,检验设备施工工艺及技术是否适宜,桩在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试成孔数目不宜少于2个;②钻孔应跳桩开挖,间隔2根开挖1根,钻出的土距离桩孔口最小距离应大于6m;③每根桩孔口应设置钢护筒,材质为Q235钢板,厚度为10㎜,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埋置深度一般为2~4m(新填土适当加深),顶端高出地面约0.3m。④如在钻进过程中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失稳等现象时,应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钻进,必要时可采用泥浆护壁、预灌混凝土护壁或者钢护筒护壁。⑤钻孔桩挖至设计标高时,应通知地勘、设计和监理单位验槽,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灌注混凝土。⑥抗滑桩应从滑坡两端向主轴方向分段间隔跳桩施工。桩纵筋的接头不得设在土岩分界处和滑动面处,桩身混凝土应连续灌筑。(6)钢筋笼制作及安装:①所有钢筋在使用前均应进行除锈和调直等处理;②钢筋直径小于16mm时,接长建议采用绑扎;钢筋直径16~20mm时,钢筋接长建议采用焊接;钢筋直径大于20mm时,钢筋接长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Ⅰ级。桩纵筋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面处和滑动面处。③水平钢筋(横向加劲箍筋及螺旋钢箍)用HRB400,纵横向钢筋交接处均应旱牢;④钢筋笼外侧需设混凝土垫块或采用其他有效措施,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⑤桩钢筋采用孔外绑扎、孔内吊装方式安放,钢筋笼每2m设置一道加劲箍;⑥钢筋笼下插时要防止碰撞孔壁,钢筋笼下插时如果出现困难应查明原因,不得强行下插,钢筋笼下放到制定位置后,应立即固定后方可浇注混凝土。(7)桩身混凝土的浇注:①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预埋声测管,材质为Q235B级钢薄壁声测管,外径52.4mm,壁厚2.4mm。②本工程桩板墙桩身、桩间板及冠梁混凝土强度采用C30现浇,混凝土的用料及配合比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6.3.27条规定,当需要加快施工进度时,宜采用速凝、早强混凝土,掺量根据试验确定。水下浇筑砼时,应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2015第5.6节要求采取专项方案,且砼强度应提高一个标号。③桩身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不得形成水平施工缝。拌制好的混凝土不得将混凝土直接倾倒入桩孔中,应采用导管泵送或者串筒将送入桩孔内,串筒末端距离桩孔内混凝土面不大于2.0m。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振实,每层深度1.0~1.5m。④施工时应按桩顶的设计标高掌握好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使之既保证凿除桩顶浮浆层后混凝土的质量又不至于凿除太多而造成浪费,建议灌注混凝土完成面之标高比桩顶的设计标高高出0.5~1.0米。⑤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桩顶应及时养护。(8)桩间板工程:①桩身与桩间板水平钢筋植筋连接,具体要求详见大样图;②面板需采用“逆做法”施工,每级高度不大于1.5m,施工过程中面板需设置支撑,面板不得完全悬空。③面板上设泄水孔,沿桩跨中布置,竖向间距2.0m,孔径Φ=100,外倾5%,有裂隙处宜优先布置。土体层孔后侧设置双层透水土工布包裹D≥500mm级配碎石倒滤包,对中安设,岩体层后可不设置反滤包,但泄水管深入岩体长度≥500。④面板间设置伸缩缝,间距约20m左右,缝宽30mm,缝中填塞深度不小于150mm的沥青麻筋,设置伸缩缝位置的面板水平纵筋应加密至原间距的1/2。(9)桩板墙后填筑具体要求详本说明“填方工程”。(10)桩嵌固段岩体为灰岩时,可能发育溶洞,应对全数桩进行施工勘察(超前钻)。(11)施工质量检测要求:除检查桩长、嵌固段长度、保护层厚度及钢筋直径、长度、数量及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应做下述检测:①混凝土强度:每浇筑50m3混凝土应有1组试件,每组试件应留3件。混凝土量小于50m3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②桩身完整性:桩施工完成后应全数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检测方法建议采用“声波透射法”,声测管埋设要点详见《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10.3条及抽检测数量详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J50/T-136-2012第4.6条。发现施工质量有问题的桩,宜采用钻芯法复检。③嵌固段岩体强度:嵌岩桩应取持力段岩芯进行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检测,天然及饱和试样数量均不应少于桩总数的10%,且不少于3组。④桩水平承载力及变形参数:地基条件复杂且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支护桩,施工过程出现异常时,建议采用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进行水平承载力验收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同一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⑤桩孔混凝土充盈系数:大于1。⑥沉渣厚度:小于120mm。⑦桩顶高程偏差:±20mm。⑧桩位偏差:50mm。⑨桩截面偏差:0~30mm。⑩桩孔倾斜度:1%。施工的抗滑桩需同时满足设计桩长和桩嵌固要求。人工开挖桩基施工前应复核桩基设计标高与实时水位的关系,确保人员作业安全。抗滑桩应从滑坡两端向主轴方向分段间隔跳桩施工。桩纵筋的接头不得设在土岩分界处和滑动面处,桩身混凝土应连续灌筑。9.3喷射混凝土工程1)混凝土:面板采用C25混凝土喷射而成,混凝土喷射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2)喷浆材料:水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MPa。砂:应采用坚硬耐风化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干法喷射时,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6%。石:应采用坚硬耐风化的碎石或卵石,粒径不宜大于12mm;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不得使用含活性二氧化碳的石材。骨料级配要求:喷射混凝土用的骨料级配宜控制在下表所给范围内。表:喷射砼骨料通过各筛径的累计重量百分数(%)骨料粒径(mm)级配等级0.150.300.601.202.505.0010.0015.00优5~710~1517~2223~3135~4350~6073~82100良4~85~2213~3118~4126~5440~7062~90100应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外加剂,掺外加剂的喷射混凝土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在使用速凝剂前,应做与水泥的相溶性试验及水泥净浆凝结效果试验。初凝不应大于3min,终凝不应大于12min。混合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于硬化的有害杂质,不得使用污水及pH值小于4.5的酸性水和含硫酸盐量按计算超过2000mg/L的水。3)喷射砼施工技术要求准备工作:拆除作业面障碍物,清降开挖面的浮石和墙脚的岩渣、堆积物用高压风、水冲洗受喷面,对遇水易潮解、泥化的岩层,则应用压风清扫岩面。面板喷射前需采取措施保证面板钢筋与坡面的间隙宜为30mm。喷射作业: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喷射顺序应自上而下;②混凝土应分层喷射,每次喷射厚度不大于50mm,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再进行喷射时,应先清洗喷层表面。=3\*GB3③喷射作业紧跟开挖面时,混凝土终凝到下一循环放炮时间,不应小于3h。=4\*GB3④喷嘴指向与受喷面应保持90°夹角,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不宜大于1.5m,喷射机的工作风压,应满足喷头处的压力在0.1Mpa左右。=5\*GB3⑤喷射作业完毕或因故中断喷射时,须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降干净。喷射混凝土的养护: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或者薄膜覆盖养护,气温低于5℃时不得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5d。冬期施工应遵守《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第6.4.16条有关施工技术要求。喷射混凝土1d龄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不应小于5MPa,28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20Mpa。试验方法及具体要求《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附录L。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的粘结力,对整体状和块状岩体不应低于0.8MPa,对碎裂状岩体不应低于0.4MPa。试验方法及具体要求《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附录M。喷射混凝土面层平整度偏差30mm,面板厚度、强度及粘结力应按质量验收规范要求进行检测。4)面板上应设泄水孔,泄水孔呈矩阵型布置,横向间距为2.0m,竖向间距为2.0m(土钉墙泄水孔间距2.4m*2.4m),孔径Φ=100mm,外倾5%。泄水孔成孔时可采用400mm长φ110PVC管预埋入面板,预埋前在PVC管壁穿梅花状孔φ10@50后外包两层尼龙滤网。如板后为土层时,泄水孔后需设置500mm直径碎卵石反滤包。5)面板每隔20~25m设置一道20mm宽伸缩缝,缝中嵌沥青马蹄脂,伸缩缝穿透整个面板。6)应采用逆作法施工,施工前应清除坡面松散层及不稳定的块体,施工过程中面板下部不得完全悬空;坡底面板横向往平台延伸1m,并按设计面板配相同钢筋。9.4锚杆工程(1)锚杆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2)锚杆连接质量应达到规范要求。(3)钻孔:①锚孔定位偏差不宜大于20mm,锚孔偏斜度不应大于2%(约1°);②锚孔直径不应小于设计直径,但不宜比设计直径大20mm;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0.5m;③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④钻孔岩芯应进行编录,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等风化岩层;⑤钻孔后应将孔清理干净,并用压风机吹干;⑥锚杆成孔建议采用干作法施工;⑦边坡转阳角处锚杆宜将邻近锚杆在水平方向按设计方位相互反向转动合适角度,以此错开阳角处锚杆,阳角两边最近的两排锚杆交角需小于10°;⑧最上排锚杆距坡顶不宜大于2.0m,最下排锚杆距坡底不宜大于2.0m,也不宜小于0.5m。(4)锚杆组装与安放:①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不应大于50mm;②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0m设一定位支架;③钢筋直径16~20mm时,接长采用焊接;钢筋直径大于20mm时采用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为Ⅰ级。④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⑤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5)注浆:①采用M30水泥砂浆,浆体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a)水泥: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不低于42.5MPa。不得使用高铝水泥。b)砂:应选用中细砂,细骨料最大尺寸小于2mm,当采用特细砂时,其细度模数不宜小于0.7。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3%;砂中云母、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1%。c)水:宜用饮用水,不得使用污水。②注浆浆液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在初凝前用完。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浆液;③注浆作业开始和中途停止较长时间再作业时宜用水或稀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注浆管路;④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时,可停止注浆;⑤浆体硬化后,不能充满锚固体时应进行补浆;⑥一次常压注浆作业应从孔底开始,直至孔口溢出浆液;⑦注浆应饱满密实,注浆压力不应小于0.3Mpa;⑧浆体强度检验用试块的数量每30根锚杆不应少于一组,每组试块不应少于6块,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低于25MPa。(6)钢筋除锈后,锚固段采用水泥砂浆封闭防腐,处于土层或强风化岩层中的自由段应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缠裹防腐,其层数不小于2层。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部封闭,施工中应使锚杆位于锚孔中部,要求杆体周围水泥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mm。经过防腐处理后,非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外端应锚入钢筋混凝土构件内50mm以上。(7)本工程在锚杆施工前,在设计的锚杆位置处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极限粘接强度标准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每种试验锚索数量不应少于3根,试验锚杆的锚固长度对硬质岩取设计锚固段长度的0.4倍,对软质岩取设计锚固段长度的0.6倍,最大试验荷载不应超过杆体屈服值的0.90倍。(8)本工程的所有锚杆施工完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应随机抽检做锚杆验收试验,以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其试验要求及步骤按GB50330-2013附录C.3要求进行,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取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见下表。表9.4锚杆验收试验荷载值及试验根数要求项目锚杆类型试验荷载值(KN)试验根数2根22HRB400钢筋180.12锚杆总数的5%,且不少于5根9.5基坑工程监测(1)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等各方认可的监测方案。(2)本基坑按工程分别属于一级及二级基坑,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第4.2.1及4.2.2条的要求选择监测项目。此外,尚应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第4.3节的要求进行施工期的巡视检查。(3)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第5章的有关规定,位移及沉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检测数目不少于3个,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应满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第6章的有关规定。基准点的设置应满足如下原则:A.至少有三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变形观测的基准点;B.基准点应选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并且距基坑不应小于2~3倍基坑深度,保证通视良好;C.在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基准点的稳定性,在基准点附近不应有动荷载等影响基准点稳定的因素存在。(4)监测时间及频率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监测频率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表7.0.3条的要求进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密监测频率:A.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报警值;B.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达到规范要求的报警情况;C.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情况;D.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E.基坑附近的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允许值;F.支护结构出现开裂;G.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或出现严重开裂;H.临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I.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J.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5)基坑变形报警值及报警制度。①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可根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安全等级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表8.0.4选取。②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如无具体规定,可参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表8.0.5确定。③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危险报警,停止施工,并应通知各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A.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B.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C.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D.基坑周边建筑物的结构部分出现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E.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地下空洞、地面下陷;F.基坑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G.冻土基坑经受冻融循环时,基坑周边土体温度显著上升,发生明显的冻融变形;H.出现基坑工程设计方提出的其他危险报警情况,或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进行危险报警的情况。10.危大工程(1)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文、渝建质安〔2022〕110号以及相关规定,本工程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环节详表10.1-1~2,并针对性地分别提出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表10.1-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编号项目部位及规模设计对保障周边环境及施工安全的意见和建议备注1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工程。建筑及道路周边形成约129m长5-6.25m严禁爆破施工,按设计要求分层分段开挖编制专项施工方案2支护高度超过3m(含3m)或者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