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考点扫描】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全扫描(部编版)_第1页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考点扫描】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全扫描(部编版)_第2页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考点扫描】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全扫描(部编版)_第3页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考点扫描】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全扫描(部编版)_第4页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考点扫描】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全扫描(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物理部编人教版

历史(初中)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学易同步精品课堂七下期中期末复习必备课件202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全扫描1、复习导入内容索引2、复习目标3、时空线索4、知识建构5、单元概述6、阶段特征7、中外联系8、思维导学9、知识梳理10、典型例题11、变式训练12、史料实证14、单元总结13、拓展延伸复习内容

本单元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繁荣与开放”,特别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融、对外交往、社会习俗各方面都体现了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政府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敢于开放也乐于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秀人才为唐政府所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成果被唐朝所吸收借鉴,这些都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完善、政治清明经济:高度繁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平等、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对外开放、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科技进步、文化辉煌隋唐时期分项特点:隋唐时期总体特点: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复习导入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繁荣开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导入◎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目标时空线索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朝唐朝581年618年唐衰亡建立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唐玄宗-开元盛世盛世巩固文化政治民族交往中外交往经济灭亡——由盛转衰—沉重打击—朱温建后梁(907年)安史之乱(755——763年)黄巢起义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建构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隋唐时期的历史,时间跨度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本单元主题就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概述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公元581~907年)中国世界阶段特征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1)政治: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2)经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民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会盟碑等(1)西欧:封君封臣制确立;(2)亚洲:日本大化改新;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扩张中外联系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实现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精义,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国的造纸术、纺织等技术传入欧洲和非洲阶段特征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思维导学2017版课标: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建立统一隋朝建立与统一意义时间人物都城时间灭掉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589年陈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分裂后又统一的朝代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春秋战国秦三国西晋南北朝隋辽宋夏金元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灭亡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1--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知识梳理【名词解释】开皇之治: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史称“开皇之治”。1.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1)魏晋以来,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交融,民族矛盾逐渐缓和。(2)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3)经过长期战乱,广大人民渴望统一。(4)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的局面;隋朝为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和战术运用得当。(5)陈朝政治腐败,君臣生活腐化,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2.隋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统一了全国。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知识延伸(2021年福建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社会动荡不安使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连年的征战,人们渴望和平。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故C正确;连年的征战使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AB比较片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错误;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故D错误。综上故选C。典型例题地位开通大运河时间目的概况意义605年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全场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一条大运河:2—第二位皇帝:3—三点:4—四段:5—五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交流带动了沿河沿岸地方和城市的发展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中心-洛阳,北-涿郡,南-余杭隋炀帝隋朝大运河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知识点1--2.开通大运河知识梳理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江都洛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三点四段五河大运河时间河段征发民夫605年邗沟10余万605年通济渠100余万608年永济渠100余万610年江南河10余万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图说历史知识延伸中国历史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工程都江堰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运河概况(1)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2)构成:①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②渠首工程分为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1)秦朝修建,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2)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等部分组成(1)605年起开凿(隋炀帝时期)(2)重要地点:洛阳、涿郡、余杭(3)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1)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2)先后挖通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总结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建设成就),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021年无锡中考真题)唐代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与诗句描绘相关的中国古代工程是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黄河C【解析】"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作者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虽然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但是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利大于弊,C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A排除;灵渠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征服越族地区而下令开凿的水利工程,B排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并非古代工程,D排除。故选C.典型例题1.(2020年广东深圳)“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A.南北交通的发展 B.经济和文化的交流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西汉的大一统B2.(2020年湖北宜昌)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D变式训练特点科举制背景创立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分科考试;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②教育:推动教育发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③文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①政治: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而不是隋文帝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知识点1---3、

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知识梳理考点延伸—科举制度的演变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朝明清分科考试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殿试武举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八股取士1905年科举制废除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明清僵化、直至废除以积极影响为主以消极影响为主知识延伸(2021年安徽中考真题)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C【解析】根据“进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科举制,薛元超和唐宣宗都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尊崇,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殿试的设立,排除A;科举制是当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并不是唯一的选官制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进士的来源,排除D。典型例题1.(2020年山东滨州)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B2.(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的“政治文化”最恰当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C变式训练知识点1--4.隋朝灭亡

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东都洛阳、大运河、长城、驰道等),屡发战争,并穷奢极欲,使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中,许多地方势力也趁乱叛隋自立隋末农民大起义①爆发原因:隋炀帝的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②起义概况: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③起义结果: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残暴山东618年隋朝由强盛到速亡,给后世带来什么启示?统治者要施仁政、要关注民生、要发展经济、要减轻人民负担等知识梳理(2020·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初一期中)有人曾评论:单论其功绩,二者不相差。单论其才能,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但是两帝“用心”不一。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而炀帝虽然功绩斐然,但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与材料描写不相符的是A.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 B.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C.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 D.隋文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D【解析】根据材料“急于建‘不世之功’,为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急于求成导致隋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炀帝甚于文帝,是圣君的潜力股”可知隋炀帝才能卓越并且功绩斐然,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文帝虽然苛政,但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权益,也在事实上避免了战乱的威胁”可知,隋文帝功绩巨大但实行过苛政,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了一己名义,滥用皇权,不顾百姓权益,终引发大乱。”可知隋炀帝不顾百姓权益引发大乱,故排除C项。故选D。典型例题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思维导学2017版课标: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隋朝土崩瓦解之际,原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唐朝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重建统一唐太宗

简介李世民于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在位20多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像评价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他的统治为唐朝全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相关名言用人:“治安之本,唯(惟)在得人”“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举。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纳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民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族关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知识点2--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治国思想措施表现贞观之治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对外交往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善用人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开放的对外政策击败东、西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吸取隋暴政而亡的教训知识点2--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知识梳理(2021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C【解析】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故选C。典型例题1.(2020年浙江绍兴)“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C2.(2020年云南昆明)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C变式训练学习指导措施表现女皇武则天政治—经济—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知识点2--2.女皇帝武则天【知识延伸】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时期内,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重视发展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知识梳理(2020·山西初一期中)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后人对她执政时期的评价是颇有作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B。典型例题措施表现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整顿吏治,裁撤冗员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考核,罢免不合格官吏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李隆基(唐明皇)年号先天,后相继改为开元、天宝①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局面②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爆发安史之乱姚崇、宋璟知识点2----3“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713年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唐玄宗(唐明皇)登基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知识延伸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共同点1.都重视人才的选拔。2.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3.发展完善科举制度。4.重视民族关系。5.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1.要重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2.要重视生产,发展经济;3.要善于用人,选拔人才。启示:唐太宗武则天1.完善三省六部制2.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4.发展经济,改革税制6.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5.整顿吏治,裁减冗员7.制定法律,减省刑罚8.励精图治,重用姚崇、宋璟9.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2.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1.完善三省六部制7.制定法律,减省刑罚6.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8.励精图治,重用姚崇、宋璟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4.发展经济,改革税制5.整顿吏治,裁减冗员9.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反馈练习:连连看唐玄宗小试牛刀(2021年宁夏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断是否成为“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A.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B.有开明君主出现C.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D.老百姓安居乐业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盛世”的最根本标准在于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经济是否发展,因此D项正确;ABC项均属于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项。典型例题1.(2020·广东揭西�初一期末)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的统一安定A2.(2021·湖北襄阳市·八年级期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A.开皇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C变式训练第3课盛唐气象思维导学2017版课标: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知识点3--1.经济的繁荣第3课盛唐气象知识点: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经济繁荣

农业(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2)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改进和推广使用,如曲辕犁(耕地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3)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手工业(1)纺织业:丝织工艺水平发达。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2)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闻名中外(3)造船业、冶铁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商业(1)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2)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成为大都市。唐都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市坊分明(坊是居住区,东西两市是商业区),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知识梳理(2021年广西河池中考真题)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A.楼车

B.筒车

C.曲辕犁

D.秧马C【解析】依据题干的“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是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故C符合题意;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筒车是灌溉工具。排除B;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故选C。典型例题(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正确的是①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时期有战国时期秦国、三国时期魏国、唐朝②介绍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是:《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③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主要有:唐朝的曲辕犁、筒车④我国农业引进的作物有:粟、占城稻、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⑤南方的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是在宋代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A变式训练政策交往方式民族交往开明军事—和亲—册封—机构设置—文成公主入藏皇帝人物影响唐太宗文成公主VS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太宗: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吐蕃[今西藏]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元朝时期,此时西藏是一个与唐朝并立的民族政权,不属于唐朝知识点3---2、民族交往与交融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知识梳理(2021年山东东营中考真题)文成公主人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B【解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人藏与松赞干布和亲,体现出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材料体现出的民族交融,不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唐与吐蕃关系属于民族关系,不是中外关系,排除D。故选B。典型例题(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画中左边靠下面的人物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下边宫女环绕的人物是唐太宗)。这幅画反映出的最主要的历史信息是A.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 B.阎立本绘制人物画艺术高超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D.唐朝与吐蕃融洽的民族关系D变式训练知识点3--3.开放的社会风气风气开放(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兼容并包、自信开放;(2)妇女地位:可接受文学、音乐等方面教育,在公共场合参加各类文体娱乐活动;(3)衣食住行:深受西北少数民族和域外影响,体现出胡汉交融(如胡食、胡服)、中西贯通的特点;饮茶习俗风靡全国,将品茶视为享受;(4)尚武风气盛行,积极为国建功立业知识梳理(2021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真题)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C【解析】根据“唐代社会涌现出一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可知,唐代的女性地位高,根据“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可知,唐代的社会风气的开放,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故排除B项;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是在宋朝时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典型例题知识点3--4.多彩的文学艺术艺术概况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书法①: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作品《颜氏家庙碑》。②: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碑》。绘画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①:擅长人物故事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②: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作品《送子天王图》。其他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颜真卿欧阳询阎立本吴道子知识梳理唐诗盛行

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数量庞大、名家辈出代表人物(1)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主要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2)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淳朴厚重,多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等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3)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落的时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其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唐诗的盛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分析李白、杜甫诗的不同风格的原因?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李白的诗主要出自盛唐时期,那时候太平盛事,歌舞升平,所以李白的诗大多阔达豪迈。而杜甫的诗主要出自晚唐时期,那时候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土地荒芜,所以杜甫的诗一般都很关系民间疾苦。重点突破(2021年四川泸州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曹雪芹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史”指的是杜甫诗歌中的内容,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瞄准现实,一方面表现自己流落江湖的事实,另一方面,更多地描写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的悲惨事实,所以B符合题意;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所以A不符合题意;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以C不符合题意;曹雪芹清代学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所以D不符合题意。典型例题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思维导学2017版课标: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唐朝与新罗的关系知识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

概况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其中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东渡

概况(1)754年(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2)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并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日本民众赞誉他为“天平之甍”(唐招提寺内至今供奉着鉴真坐像)知识点4--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知识纵横】横向:日本受唐朝先进制度、文化的影响,进行大化改新,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纵向: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后,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知识梳理(2021年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自汉朝以来,中国充分利用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B.甘英出使大秦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史实中的两个人物是玄奘、鉴真,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A符合题意;甘英出使大秦是在汉朝,B排除;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C排除;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D排除。典型例题1.(2020·安徽马鞍山市·七年级期末)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玄奘西行天竺取经②新罗遣使节来华③鉴真东渡日本传法④马可·波罗来华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B2.(2020·河南驻马店市·七年级期末)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变式训练唐与新罗的关系双向交往新罗方面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②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唐朝方面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首位知识点4--2、唐与新罗的关系知识梳理玄奘西行

概况(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求取佛经。他遍访天竺名寺,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2)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3)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诸国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地位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影响(1)为中国与天竺的古代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开阔了国人视野,推动了佛教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细节提示】1.玄奘西行而非“唐僧西行”。2.唐朝最重要的历史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知识点4--3、玄奘西行知识梳理(2020年湖北恩施)隋、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发挥过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下列发生于盛唐时期的历史事件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是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遗唐使"来华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与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经历艰难险阻,四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在天竺遍访名寺,研究佛法。10多年后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珍贵文献,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A正确;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B排除;唐蕃和亲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排除;“遗唐使”来华反映的中日两国的交往。D排除;故选A。典型例题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原因(1)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2)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唐朝陆路、海路交通发达,为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主要表现(1)中国与日本:遣唐使来华;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2)中国与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学习和引入了唐朝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3)中国与西亚:大食(古代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和伊斯兰教经陆路和海路传入中国,有不少大食人在中国经商、定居、担任官职;中国的造纸术、纺织、制瓷等技术,由大食传入欧洲和非洲(4)中国与南亚: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5)长安:东方文化的中心,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化的大都市知识点4--4、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知识梳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特点(1)全方位展开: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2)涉及内容广: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3)双向交流:域外文明源源不断传入中国,中华文化也向外广泛传播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地位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影响对唐朝:促进了唐朝的兴盛,展现了唐朝兼容并蓄的气度,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海外华人常被称为“唐人”)对各国:促进了彼此间经济、文化联系与发展【认识启示】1.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2.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3.一个国家只有虚心学习,平等相待才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4.我们要学习友好交流使者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意志坚定,执著追求的精神。知识点4--4、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知识梳理(2021年广州市中考真题)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见下图),把南海的夜光贝、东南亚的琥珀、中东的宝石、阿富汗的蓝宝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这体现了唐朝A.农业发展的水平 B.疆域范围的辽阔C.对外开放的气象 D.社会矛盾的尖锐C【解析】材料“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体现的是当时的中外交流,和对外开放的气象的说法有关,C项正确;材料与农业发展水平、疆域范围及社会矛盾等说法无关,ABD项排除。故选C。典型例题1.(2020·四川遂宁�初一期末)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②对外交通相对发达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④贸易往来利益驱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A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①唐蕃和亲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华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A变式训练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思维导学2017版课标: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安史之乱灭亡朱温建后梁沉重打击黄巢起义影响背景人物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阶级矛盾尖锐。黄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五代十国实质概况907年,朱温建后梁,唐灭,进入五代十国的局面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知识点5--1、安史之乱知识梳理(2021年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下面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B【解析】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一反映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符合题意;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A排除;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C排除;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排除。故选择B。典型例题1.(2020年广西北部湾)一场持续八年的大规模动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大规模动乱”是指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噶尔丹叛乱 D.大、小和卓叛乱B2.(2020·陕西富平�初一期末)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A.北宋建立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安史之乱”D变式训练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灭亡朱温建后梁沉重打击黄巢起义影响背景人物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阶级矛盾尖锐。黄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五代十国实质概况907年,朱温建后梁,唐灭,进入五代十国的局面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知识点5--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知识梳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概况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割据北方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特点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③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知识点5--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知识梳理(2021·全国七年级)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C.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材料反映了五代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