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教师用书_第1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教师用书_第2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教师用书_第3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教师用书_第4页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1.物种丰富度相同,群落就相同。(×)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3.假如两种鸟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4.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重叠范围越大,竞争越激烈。(√)5.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困难。(√)6.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系统学习(一)群落的结构(释疑点)基础学问·全面驾驭(一)群落及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肯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探讨的问题3.群落的物种组成(二)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三)群落的空间结构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确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更、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四)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1.群落的季节性(1)影响因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更。(2)规律变更: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更。2.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特点: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3)动、植物生态位探讨的内容及意义。————————————■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1.(选择性必修2P23正文发掘)尝试总结造成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差异的缘由及规律。提示:群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环境条件越优越,物种越丰富。2.(选择性必修2P25“学问链接”变式思索)群落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什么关系?提示: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3.(选择性必修2P29“概念检测”拓展分析)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缘由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2)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建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有人说:“b处桦树凹凸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直结构。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存在。重难盲点·讲练疏通eq\a\vs4\al(———————)eq\a\vs4\al(微点释解一)———————————————————————————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的类型和曲线分析————————————————————————————————————————1.生物种间关系的数量坐标图和养分关系图项目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寄生种间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养分关系图常见形式:无明确的养分关系2.生物种间关系的推断(结合上表图示分析)注: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可能会因竞争力弱而灭亡,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3.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1)寄生者在宿主那里吸取的养分物质一般是宿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宿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养分物质;假如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亡;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典例](2024·山东高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起先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试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实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削减,并削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削减,丙藻数量始终维持较低水平,并在甲、乙数量较少时,有肯定程度的增长,说明螺在甲藻削减的状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更状况可以推断出三种藻的竞争实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系统中的部分生物,D错误。[答案]A[对点练习]1.图1所示为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养分流淌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推断,错误的是()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削减后,B的数量始终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解析:选B依据图1中几种生物间关系的模式图可推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竞争;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的数量大量削减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削减最终趋于稳定;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2.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更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兔和狼的数量变更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环境条件的变更会影响兔的K值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解析:选B甲(先升先降)表示被捕食者,乙(后升后降)表示捕食者,因此甲表示兔,乙表示狼,A正确;种群数量在K值旁边上下波动,因此狼的K值接近b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的数值,B错误;环境条件的变更,如气候、食物等会影响兔的K值,C正确;第3年,兔的种群数量很低,狼因为缺乏食物导致数量下降,D正确。eq\a\vs4\al([规律方法]三看法快速推断捕食曲线中被捕食者)一看起点:起点高的为被捕食者;二看曲线升降:先上升、先下降的为被捕食者;三看峰值:峰值高的为被捕食者。eq\a\vs4\al(———————)eq\a\vs4\al(微点释解二)———————————————————————————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类型和推断————————————————————————————————————————1.群落的垂直结构呈分层分布(1)影响陆生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2)影响水生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的波长。不同波长的光在水体中的透射实力不同,波长越短透射实力越强,如下图所示:(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如下图所示:(4)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栖息空间。2.对群落结构相识的易误点(1)“竹林中的竹子凹凸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2)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群落结构形成的缘由及意义(1)缘由: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详细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建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对点练习]3.(2024·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探讨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实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确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解析:选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状况下供应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实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确定的,⑥错误。故选A。4.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阐述错误的是()A.物种甲与物种乙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B.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C.物种甲因生态位较物种乙小,在生存斗争中简洁被淘汰D.物种甲与物种乙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渐渐分化产生的解析:选C物种甲与物种乙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别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B正确;物种甲因生态位较物种乙大,在生存斗争中简洁获胜,C错误;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渐渐分化产生的,D正确。系统学习(二)探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试验探究)1.试验原理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供应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取样方法很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实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指在肯定面积的样地中,干脆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特别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试验流程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B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4.试验关键问题分析(1)在用诱虫器装置采集小动物时,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肯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2)利用诱虫器装置采集小动物主要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3)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考法全训]1.(2024·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加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解析:选A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实力较强,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数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B正确;题述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等,无机盐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进而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绿色植物等利用从而进入生物群落,参加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正确。2.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全部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变更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推断群落类型,是探讨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B.调查热带雨林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记重捕法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D.宜选用50×50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解析:选C在肯定范围内,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超过肯定样方面积后,丰富度不再增加,A错误;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不宜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据题图分析可知,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C正确;宜选用20×20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D错误。3.下表是某生物爱好小组的同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结果(物种数:种;密度:个/m2)。请分析回答:动物类群跳虫类蜱螨类线虫类样地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有机肥田10167386019339化肥田4791641752(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相宜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缘由是很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_,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__________;鉴定动物时常运用__________视察。(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纳白炽灯照耀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的特性。(3)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其中跳虫类种群数为______个。(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土壤通气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联系生产实践,你会如何依据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状况指导农夫施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活动实力较强目测估计法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2)趋暗、怕热(3)生物群落10(4)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可适当运用化肥;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运用有机肥系统学习(三)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固基点)主干学问·记准理清(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分类依据及主要类型(1)分类依据:外貌特征和物种组成。(2)主要类型:陆地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2.陆地群落的类型、特点和常见生物(连线)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1)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水分、温度等。(2)生物对群落的适应性。①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②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困难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③群落是肯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自然群聚。(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歼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以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时间经验的时间比较长经验的时间比较短趋势形成新群落复原原来的群落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农田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1.(选择性必修2P35正文延长思索)结合在学习“群落的结构”时对群落中生物生态位的分析,说一说不同物种之间是如何彼此协调、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提示: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困难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例如,在森林中,很多动物须要植物供应食物和庇护,不少植物则依靠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森林中的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间,虽然对土壤、空间、阳光的利用存在肯定程度的竞争,但可以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2.(选择性必修2P40图2-12分析)演替不肯定最终能形成森林,其理由是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3.(选择性必修2P41正文分析)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缘由是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4.(选择性必修2P39图2-11图文分析)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5.(选择性必修2P41正文内容拓展发掘)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更曲线。图中甲、乙所属的演替类型分别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推断的依据是曲线甲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而曲线乙存在起始物种。题点考法·练全练通考法(一)考查群落的主要类型和特点1.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是由温度确定的B.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长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D.苔原植被种类稀有,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解析:选C随着海拔变更,气温也发生变更,因此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是由温度确定的,A正确;草原比较干旱,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长,B正确;荒漠动物一般在旱季进入夏眠,雨季来临醒悟,C错误;苔原的植被结构简洁,种类稀有,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和土粒、冰粒击打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D正确。2.分布在热带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中的梅花雀,雌雄在灌丛中活动的空间不一样,雄性个体偏好上层活动,雌性个体偏好下层活动。下列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热带地区四季温度较高,梅花雀所在的群落没有季节性发生B.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引起C.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D.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不利于它们繁殖后代解析:选C热带地区虽然四季温度较高,但降水等仍有季节差异,因此梅花雀所在的群落仍有季节性,A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可能是对食物的需求不同引起,B错误;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与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C正确;群落结构的详细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因此雌雄雀活动空间的差异有利于它们繁殖后代,D错误。考法(二)考查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和推断3.(2024·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更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变更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验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困难、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解析:选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一般不经验苔藓阶段,C错误。4.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优势物种从A到E的取代依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养分物质和光的要求有区分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随之变更C.若第4年发生了火灾,其后演替的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不同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复原力稳定性渐渐提高解析:选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上升,群落的结构渐渐困难化,反抗力稳定性渐渐提高,复原力稳定性渐渐降低,D错误。[规律方法]“三看法”推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考法(三)考查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5.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侵入定居阶段到竞争平衡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更,但水平结构并未变更B.胜利定居的先锋植物可能会通过影响环境来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建有利条件C.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可以达到相对平衡D.相对稳定阶段群落内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解析:选A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会发生变更。6.江河沿岸垮塌,会形成堰塞湖。假设甲地是堰塞湖形成前河段沿岸的一片无人区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堰塞湖形成后,甲地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受影响B.有一片草地泄流时被冲刷为袒露的土地,在其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C.若甲地没有出现大量动物被淹死的现象,则甲地原有的群落结构不受影响D.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变更甲地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D堰塞湖形成后,原来是地面的地方可能变成了湖面,甲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可能会受到影响,A错误;草地虽然被冲刷为袒露的土地,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得到保留,在其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错误;虽然甲地没有出现大量动物被淹死的现象,但堰塞湖的形成可能会促使动物迁出甲地,导致物种数目削减,对群落结构造成影响,C错误;堰塞湖的形成变更了地理环境,可能会变更甲地群落演替的方向,D正确。7.(2024·荆门模拟)甲、乙两个相邻陆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群落可能受到比较严峻的人为因素干扰B.a点群落能为b点群落的形成供应物质基础C.d点群落与f点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完全相同D.若b点已演替到群落的顶极阶段,则b点有可能是草原或灌木林解析:选C比较甲、乙两群落的演替曲线可知,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某时间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和复原过程,推想其可能受到比较严峻的人为因素干扰,A正确;a点群落演替在先,b点群落演替在后,前一阶段的群落能为后一阶段群落的形成供应土壤等物质基础,B正确;d点群落与f点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气候条件和自然选择不同,在物种组成上可能不完全相同,C错误;若b点已演替到群落的顶极阶段,受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制约,顶极群落不肯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b点有可能是草原或灌木林,D正确。[归纳拓展]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更分析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方向简洁→困难→稳定困难→简洁→稳定能量变更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削减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更[课时验收评价]1.比较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属于群落层次的是()①年龄结构②生态位③空间结构④次生演替⑤基因频率A.①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④⑤解析:选B年龄结构、基因频率属于种群层次。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竹林中凤尾竹凹凸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B.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D.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解析:选D竹林中的凤尾竹属于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养分物质和空间而进行竞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助于提高光能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动物不能利用光能,C错误;由于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群落水平上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3.下列有关群落中物种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生态位就是指某物种占用资源的状况解析:选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状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错误。4.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这个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下列关于成熟过程中的群落与顶极群落的各项比较,错误的是()选项群落特征成熟过程中的群落顶极群落A养分结构的困难程度简洁困难B生产者的同化量与群落的呼吸总量之比>1<1C物质在生物群落中的流经环节少多D抗干扰的实力弱强解析:选B成熟过程中的群落养分结构的困难程度简洁,顶极群落则困难,A正确;成熟过程中的群落和顶极群落生产者的同化量与群落的呼吸总量之比均大于1,B错误;成熟过程中的群落物质在生物群落中的流经环节少,顶极群落则多,C正确;成熟过程中的群落抗干扰的实力弱,顶极群落则强,D正确。5.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变更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渐渐增加,养分结构变困难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解析:选D在图中所示演替过程中,占据优势的种类分别是草本、灌木和乔木,故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变更,A正确;图示演替过程发生在退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该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发生变更:物种丰富度渐渐增加,养分结构变困难,C正确;图示为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而不是其生物量,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在不断增加后稳定不变,D错误。6.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复原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复原到或接近于受干扰前的状态,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改造盐碱化草原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的过程,该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能变更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改造盐碱化草原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还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C.充分利用羊草和杂类草进行畜类养殖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植被种类的增加和土壤成分的改良属于生物进化中的协同进化解析:选C充分利用羊草和杂类草进行畜类养殖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7.(2024·河北高考)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探讨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1)若虫/(头·叶-1)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变更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变更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变更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解析:选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变更,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更,仍旧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变更,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中增加了玫瑰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更,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8.以空间变更代替时间变更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探讨的常用方法。过度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削减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某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更。探讨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依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想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中优势种的变更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记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更发生变更解析:选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依据题图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想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群落的演替是“优势替代”,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变更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记之一,C正确;由于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更发生变更,D正确。9.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