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435-2023市域铁路设计标准_第1页
DG-TJ08-2435-2023市域铁路设计标准_第2页
DG-TJ08-2435-2023市域铁路设计标准_第3页
DG-TJ08-2435-2023市域铁路设计标准_第4页
DG-TJ08-2435-2023市域铁路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2基础资料与数据 2 41 7.4轨旁设备和管线布置 45 61 9.2轨道静态铺设精度 62 9.7配线、车场线轨道 68 9.10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 75 4 140 141 161 6 215 218 220 221 223 224 231 235 21.2运输调度管理系统 235 21.7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 22.3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23.7供电、防雷与接地 8 25.2动态检测及大机维修中心 27.3高架及地面车站、车辆基地、调度中心及其他附属建筑 285 286 28827.6通风与空调系统控制 29028.3接地体(极)和接地端子 28.4接地及等电位连接 293 295 1 2 2 3 4 5 5 6 74Passengerflowp 4.1Generalrequi 4.2Basicinforma 5TransportOrganizationandOperatingM 5.5OperatingMa 6.2Maintechnicalrequirements 20 20 21 7.4Layoutprinciplesoffacilitiesandpipelinesintrackarea 8.2Planeoftheline 8.3Profileoftheline 8.5Intersections,an 9.2Staticlayinga 9.4Ballastlesstrackofmainline 9.5Ballastedtrackofmainline 9.6Transitionsectionoftrackstructer 9.7Trackofsidingl 9.10Ancillaryequipmentsandsparepartsoftrack 60 65 67 67 68 71 71 72 73 74 75 75 76 82 86 89 91 92 92 93 9312.2InnerProfileofTun 94 94 14.6Seismicdesignofun 14.7Waterproofforunder 15.5Waterproofing 16.5Conversionofpeacetimeandwartimefunc 19.12Publicmobileco 19.14Communicati 20.1Generalrequi 20.3Trainoperationdispatching 20.6Centralizedsignalingmonit 20.7Datatransmission 20.9Opticalfibercableswir 20.10Lightningprotectionandg 21.1Generalrequi 21.2Transportationdispatchingmanagemen 21.3Automaticfa 21.4Passengerinformations 22021.7Multipleunitsmanagementinformatio 221 22121.9Operatingenvi 221 22222Integratedsupervisorycontrolandsecuritytechno 22322.1Integratedsuperv 223 224 227 22822.5Securitytechnologyprotectio 229 23123.1Generalreq 231 231 231 233 234 23623.7PowerSupply,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 237 238 238 24024.1Generalrequi 240 24124.3Facilitiesfo 24424.4Maintenancefac 247 24925Comprehensivemaintenancefaci 25025.1Generalrequ 25.2Dynamicmonitoringandlargemachinerymaintenanc 25.3Comprehensivemaintenanc 25.4Maintenancework 25.5Materialgeneralwarehous 26Watersupply 26.1Generalrequ 27Ventilationand 27.1Generalprovisions 27.3Elevatedandat-gradestation,depotbuildings 27.4Undergroundstationand 27.5Air-conditioningcoolingsourceandwater 27.6Controlof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system 28.1Generalrequ 28.2Throughearthingwiresandeart 28.3Earthingbodies(electrodes)andearthing 28.4Earthingandequipotential 29.1Generalprovisions 29.2Buildingfirepr 29.3Watersupply 28429.4Smokeprevention,smokeextractionand 286 29029.6Disasterpreventio 29129.7Firedistributionandemergencyli 292 29330Environmentalpr 294 29430.2Noiseandvibrationpollutionpreventiona 29430.3Sewageandsolidwastepollutionp 29530.4Electromagneticpollutionpreventionandc 296AppendixAVehicleprofileandequipmentg 297AppendixBCalculationmethodofstructuregaugeforcurvesection 3001.0.1为统一市域铁路设计标准,使市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可靠、技1.0.3市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2术语、缩略语和符号是实现中心城与新城、新市镇组团之间的快速度、公交化、通勤指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的设计过程,包含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选线和建设方案,明确系统构成并选定系统集成方案,明确工期、投资和其他控制目标以及系统可2.1.3车辆限界kinematic计及了规定的车辆和轨道的公差值、磨耗量、弹性变形量,以及车辆的振动等正常状态下运行的各种限定因素而产生的车辆各部位横向和基准坐标系中在车辆限界外加未计及因素和安全距离(包括一系或二系悬挂故障状态)的界线。设备限界外安装的任何设备(有效站2.1.6动态试验线MUrunningtes2.1.7工后沉降settlement2.1.8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forrailway(GS基于GSM制式的承载铁路语音和数据等业务及机车数据传送业2.1.9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并以分级形式满足不同线路运输需求的列车自动实行列车加速、调速、停车和车门开闭、提示等控制技术的自动实现列车运行间隔、超速防护、进路安全和车门等监控技术2.1.12站台门platformedge安装在车站站台,将行车的轨道区与站台的候车区隔开,设有与2.1.13防淹门floodgate2.1.14调度中心dispatchingceLEULine-sideElectricUnit地面电MCUMulti-pointControlUnit多点控MSCMobileSwitchingCenter移动MSTPMulti-ServiceTransfQoSQualityofServiceTRAUTranscoder/RateAdapter3总体设计3.1.1市域铁路设计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网络规划3.1.2市域铁路总体设计应准确把握项目功能定位,充分研究项目客流需求,合理选定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和建设方案,并明确建设3.1.3市域铁路设计年度分为初、近、远三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或控制期客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宜按近期客流量和运输性质设计,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市域铁路车辆及其他运营设备数量可按3.1.4市域铁路站站停列车平运输组织、设计输送能力及养护维修、救援等技术作业要求,结合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同时车站分布应考虑区间通过能力的均3.1.7市域铁路宜采用高架或地面敷设。受环境条件及建设条件限制3.1.8市域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宜有效衔接,有功能或客流需3.2.1市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市域铁路线网中的作用、地质条件、输送能力、运输需求和互联互通要求等综合比选确定。主要——正线线间距;——列车编组辆数;——站台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最小行车间隔。3.2.2市域铁路设计速度应根据运输需求特点、通道综合运输分工、线路功能定位、工程建设条件、互联互通要求等因素确定,并符合旅3.2.3市域铁路应按双线电气化、左侧行车设计,并具备反向行车条3.2.4市域铁路正线线间距、平面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应根据设3.2.5市域铁路列车编组辆数应根据预测的客流量,结合车辆定员、3.2.6市域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按远期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要求计算确定。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跨线运营的线路,车站到发线有3.2.7市域铁路应根据设计速度、行车间隔、自动化等级等要求,同时结合市域铁路线路内部以及与其它线网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等要求,选用适配其互通性和公交化运营需求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宜采用3.2.8市域铁路调度指挥方式应采用3.2.9市域铁路最小行车间隔应根据客流需求、列车编组及定员、服3.3.1市域铁路设计应以实现优化系统功能为目的,各专业系统的标3.3.4市域铁路车站应采用站台候车模式。站台上宜设3.3.7市域铁路设计应考虑可预见的区域地面沉降以及邻近线路抽取3.3.8市域铁路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结构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沉降控3.3.9市域铁路路基、桥梁、隧道和轨道等线下基础设施设计应采用3.3.10市域铁路路基、桥梁及隧道等工程类型的选择应结合规划条3.3.12市域铁路桥梁桥墩类型宜结合桥梁所处的地域、地使用安全时,应在隧道下穿水域的两端设置防淹门或采取其他防水淹城市其他交通方式在功能布局、流线设置上的衔接,注重车站内部各3.3.18市域铁路人防及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及上海市现行有关规范及并行或相交地段的间距应结合技术要求、安全防护和养护维修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除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市域铁路结构安全保护技术标准》DG/TJ08-2397,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及标准的城际铁路间互通情况下的票务管理需要。支持与城市公共交通间一票应急救援设施应根据线网规划和相关线路条件合理配置,满足资源共及清分中心等网络性、系统性设备设施应根据网络规划、建设时序等3.3.29市域铁路工程临时用地宜与永久用地统筹考期和投资效益为目标,并考虑城市环境、临时用地、交通导改、管线3.3.31市域铁路项目相关专业之间以及项目与外部相关工程之间应4客流预测4.1.1市域铁路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远期三个年度进行预测,4.1.2市域铁路应以市域综合交通网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沿线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线路客流特点等分析,采用专题研究和具4.1.3市域铁路客流预测模型应4.1.4承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跨线列车等新建市域铁路,应预测干4.1.5市域铁路客流预测应进行客流敏感性测4.2.1市域铁路客流预测的基础资料与数据应包括基础年社会经济数4.2.2基础年交通数据应使用涵盖模型范围的综合交通调查或专项调查数据;预测年交通数据应根据相关规划及预测确定。市域铁路客流2市域铁路所在交通走廊常规公共交通、长途客运巴士、铁路、4.3.1市域铁路客流预测应包括模型范围交通需求、线网客流、强相性分析等,并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必要时增加周末及节假日客流预测4.3.2模型范围交通需求预测内容应包括:市域铁路服务范围内组团间全方式交通量、出行时空分布、交通方式结构以及主要通道内各交4.3.3强相关线路客流预测应包括初期、近期及远期的全日客流量、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等,并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必要时增加1应包括初期、近期及远期的工作日全日及早、晚高峰小时的客流量、客流周转量、换乘客流量、平均运距及运距分布、单向最大断客流方向、出行目的差异性分析,必要时增加工作日平峰期、周末及3当线路存在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跨线运营时,应包括跨线运营1应包括初期、近期及远期的工作日全日及早、晚高峰小时各车站乘降客流、站间断面客流量、换乘站分方向换乘客流,针对重点车2当车站的客流高峰出现在非工作日早、晚高峰时,应包括车站3应预测车站超高峰系数,并根据客流的超高峰出行特征给出分4初步设计阶段,除以上内容外,还应对各出入口全日及高峰时4.3.7客流敏感性分析,应针对初期、近期及远期分别选取不同敏感性因素对客流指标进行测试,给出全日客流量及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5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5.1.1市域铁路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设计应依据项目功能定位、客流需求,结合线网衔接关系,明确运输模式、运输规模、配线设置原则5.1.2运输模式应根据预测客流量和客流特征,结合工程条件综合确5.1.3运输规模应在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原则下,根据预测客流数据和线路服务需求综合分析确定,包含设计输送能力、系统设计能力、最小列车开行对数、列车编组、乘5.1.4配线设置应在满足运营需求和运营安全的前提下,结合资源共5.1.5运营状态应包含正常运营状态、非技术标准、工程条件、工程投资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可采取独立运行或跨线运行模式、快慢车越行或站站停模式、单一速度等级列车运5.2.2列车运行应区分上下行。为便于管理指挥,宜以减少上下行列车车次转换次数为原则。当选择以枢纽为中心区分上下行时,以开往5.2.3运输服务应采用站台候车、不对号入座的公交化模式,根据不5.2.4列车开行交路应根据客流分布规律、高峰小时断面流量、设置折返作业的工程条件确定,可根据客流特征、网络化运营需求等组织5.2.5可结合不同时段和不同区段的客流需求、运输能力等,组织大5.2.6越站列车通过车站时,实际运行速度不宜低于最高设计速度的5.3.1设计输送能力除应满足设计年度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的需要,还应结合城市空间发展、资源共享需求等,预留运能裕量不5.3.2系统设计能力应满足设计年度输送能力的需要,站站停运输模力、折返能力、咽喉通过能力、区间通过能力、出入段能力等;土建5.3.4采用快慢车越行模式时,应通过运行图铺画方式确定区间通过5.3.5车厢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乘客标准应充分考虑乘客舒适度,5.4.1市域铁路运营可根据需要设置包括折返线、到发线、停车线、5.4.2折返线应根据行车交路设计确定,起终点站和中间折返站应设置折返线。折返线形式应满足系统能力要求,并结合站台形式、工程5.4.3到发线应结合运输组织模式、运行图铺画、工程实施条件综合5.4.4停车线应具备故障列车临时待避停放和组织临时交路折返的功能,可结合开行方案与工程条件考虑与到发线合设条件。停车线设置5.4.6在靠近隧道洞口的地下车站及临近江河湖海岸边的车站,应根5.5.1市域铁路运营管理应贯彻以人为本、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5.5.2运营管理资源共享应根据市域铁路网络规划及各线条件合理配5.5.3运营管理应具备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状态下的运营管理模式,运营管理机构应对不同的运营状态制定相应的5.5.6市域铁路应在车站或车辆基地设置满足运营要求的维修、抢险救援、培训及仓储等用房,并应为工作人员配置必要的生产、生活用6.1.2车辆应满足快速运行、频繁起停、大载客量及公交化运行等运6.1.3车辆应确保在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6.1.4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采用不燃材料或无卤、低烟、无毒的阻燃6.1.5车辆应采取减振和降噪措施,减小车辆振动和噪声对环境的影AC25kV6.2.2车辆使用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轨2轮对的每个车轮测得的轮重与该轮对两车轮平均轮重之差,不3同一车辆的每根动轴的轴重与该车各动轴实际平均轴重之差不轮重减载率△P/P△P/P≤0.65W≤2.756.2.5在ISO3381标准规1车辆静置所有辅助系统设备同时以额定功率运行时,客室座席2车辆以最高运行速度±5%速度运行时,客室座席区中部连续噪),6.2.6在ISO3095标准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距离轨道中心线7.5m远、6.2.7列车气密性指标应分为密封性、1动态密封指数τ>6s。6.2.8列车动拖比应根据编组、加减速6.3.1车辆可采用铝合金或不锈钢车体材料的整体承载结构。在最大1列车中固定编组的各车辆间的车钩型式宜为半永久车钩,列车2车钩中应设置缓冲装置,其特性应能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缓6.4.1转向架的性能、主要尺寸应与车6.4.2构架宜采用焊接结构,并应满足6.5.4牵引系统应能按照车辆载重量自动调整牵引力或电制动力的大6.5.6列车应设避雷装置。高压回路应具有过压、过流、短路等保护6.5.7蓄电池组容量应能满足车辆在故障及紧急情况下车门控制、应急通风、应急照明、外部照明、车载安全设备、广播、通信等系统工6.5.8列车受电弓的整体载流性能、碳滑板的数量与单一滑板载流性能6.6.2制动系统应具有根据空重车自动6.6.5常用制动应优先使用电制动。电制6.6.6紧急制动应为纯空气制动。列车6.6.7停放制动系统应保证超员工况列6.6.9列车应具有两套或以上独立的电6.7.1列车应采用侧门疏散并相应配置6.7.3列车应配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6.7.6司机室前端应装设可进行远近光应根据车辆最高运行速度、接触网、轨道、线路条件等参数综合确定7.1.3除站台、站台门和接触网外,沿线安装的任何设备(计入安装7.1.4任何沿线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含施工误差值、测量误差值及结7.2.1限界计算的车辆参数应符合本3140km/h、160km/h速度等级车辆的限界计算速度分别按1应利用电缆沟盖板作为疏散通道,紧急情况下,乘客通过车辆轨道的有关尺寸及技术参数,按照列车在该曲线段的行车速度和超高7.3.3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无管线时,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直线地段矩形隧道与路基地段建筑限界应在直线设备限界基BRBsR(7.3.4-2)(7.3.4-3)BR——线路中心线至建筑限界右侧面的距离XS——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点的横坐标值(mmBS——矩形隧道与路基地段直线建筑限界宽H——接触网制式建筑限界高度(mmh1——接触导线距轨顶平面高度(mmh2——接触网结构高度(含电气绝缘间隙mmh3——轨道结构高度(mm)。2曲线地段矩形隧道与路基地段建筑限界按本标准附录B计算3全线矩形隧道轨顶面以上建筑限界高度宜统一采用曲线地段7.3.5单线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应按全线或工程单元区间的平面曲线7.3.7单线圆形隧道在曲线超高地段,轨道超高造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移量宜采用隧道中心线向线路中心线内侧偏移方法确定,位移量计y'——按半超高设置的曲线地段圆形隧道建筑限界圆心的竖向位hac——轨道超高值;7.3.8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7.3.9车站有效站台建筑限界3当列车最大过站速度不大于80km/h时,站台边缘建筑限界为4曲线站台边缘与车门之间的间隙,应根据线路曲线半径和轨道超高计算确定。曲线站台边缘及站台门至线路中心线的限界加宽,按7.3.12道岔警冲标至相邻两线的垂直距离应分别满足相邻两线设备1车辆基地库外限界应按不含疏散通道的矩形隧道区间建筑限界规定执行。考虑人员通行时,轨旁设备与车辆限界的距离不应小于2车辆基地库内高架双层检修平台建筑限界应按行车速度不大于7.4.1强弱电缆及设备宜分别布置于线路两侧,必需同侧布置时,其信号等弱电电缆及设备、消防水管和信号机7.4.4岛式车站的广告灯箱、信号机和弱电电缆宜设置于站台对侧,7.4.5敞开段、过渡段的供电电力电缆、通信信号电缆可布置在两线7.4.6高架及路基双线区间,强电及弱电管线布置在线路两侧的线槽7.4.7单洞双线盾构区间,强电管线宜布置在线路两侧的电缆槽内,7.5.2检测阶段应根据车辆厂家提供的车辆限界计算报告核算相关土8线路与站场8.1.1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分为正线、配线及车场线。配线包8.1.2正线的平面、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的平顺性,并结合沿线条件合理选用技术标准。车站两端正线平面、纵断面设计标准可结合行8.1.3联络线用于跨线运行时,其平、纵断面设计标准应根据设计速度,按照正线相应速度等级标准合理选用;用于资源共享时,其平、1联络线、出入线宜在站内接轨。与站内正线接轨时应在接车线末端设置安全线;与站内到发线接轨时可不设安全线。困难条件下在8.1.5车站或线路所的命名,办理旅客乘降作业的命名为车站,仅有联络线或出入线接轨但不办理旅客乘降作业或其他行车作业的命名为1换乘站引入的线路数量应根据枢纽的功能定位及客流特征综合2两条线路采用同站台平行换乘方式时,应实现主要换乘客流方4地下线路埋设深度应根据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形式及工法综合确定;隧道顶部覆土厚度应满足地面绿化、地下管线布设和综8.1.8车站内线路直线地段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8.1.9车站内曲线地段各类建(构)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8.2.1正线平面曲线半径应结合路段设计速度及工程条件等因素,因2车站两端减、加速当高低速速差较大时,03正线与联络线、出入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线路的行5隧道双洞单线地段两线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施工1正线间无渡线时,线间距应与区间正线相同,当正线设置反向3正线与到发线间、到发线间、到发线与其他线间无建(构)筑物或设备时,线间距应结合线路敷设方式确定,曲线地段可不加宽。8.2.7区间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连接。缓和———————————————————————————————————— ———————————————————————————————————————— ———————————————————————————— ———————————————— ———————————————————————— ———————————————————————————————————————————— ————————————————————————————————————8.2.8区间正线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L≥0.6v(8.2.8-1)L≥0.4v(8.2.8-2)线时,曲线宜采用较小的偏角,曲线半径不应小于相应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曲线半径,且不得小于1000m;设置站台门时,车站站台有效8.3.1线路纵断面设计应结合线路平面、行车速度、自然地形、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确定,满足防洪、通航、埋深、排水、管线、交3区间正线长大坡道的设置应进行行车检算,满足线路能力、行3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与平面曲线起、终点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20m。无砟轨道地段困难条件下可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但竖4道岔两端与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的距8.3.7区间正线两线并行时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正线与联络线、出入线、既有线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8.3.8车站站坪范围内的正线2地面及高架站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宜设在平道上,当需设在坡3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坡度一致;8.3.9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范围的正线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及轨道设计技术要求。穿越河流、跨越河流、沿河地段的线路纵断面8.4.1车站平面布置应根据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车站作业8.4.2到发线可按行车方向单进路设计,当有反向行车要求时,也可8.4.3到发线数量应根据列车对数、开行方案、运输组织模式、引入1市域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按远期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要求计算确定。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跨线运营的线路,车站到发线有2到发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设在曲线上时,宜与正线按3列车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半径应与相邻道岔规定的侧向通过速度4有效站台范围内的到发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有站台门时采用5到发线及缩短渡线上的圆曲线和两曲线间夹直线长度均不应小8.4.5渡线应根据行车组织、车辆基地布置、运营灵活性、养护1单渡线应设在车站端部,一般中间站的单渡线道岔,宜按顺岔2单渡线与其他配线的道岔组合布置时,应按功能需要,可按逆4在跨越大江大河处,根据工程条件,在临江、河两端车站宜设2远离车辆基地的起、终点车站折返线与停车线应满足列车和工3折返线与停车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应设在半径不小于有效长度应根据列车编组长度、行车组织方式、安全防护距离等因素1用于资源共享的联络线应根据线网规划、车辆基地的分布及承2用于车辆临时调度和大修车、架修车、工程维修车、磨轨车等1出入线宜按双进路设计,兼顾折返功能的出入线应满足折返线3动车组试验线上的曲线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列车最高试验速度、曲线设计超高、超高或欠超高时变率、超高顺坡率4动车组试验线上的圆曲线和两曲线间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5动车组试验线曲线地段宜设曲线超高,曲线地段超高值应根据平面曲线半径以及列车最高试验速度计算确定;其余线路可不设曲线6咽喉区线路的轨面有高差时,轨面高差的顺接应根据路基面横2正线与跨线列车联络线连接的道岔号数应根据联络线的设计速4车辆基地内动车试验线上的道岔直向通过速度不应小于试验线1正线及联络线上的道岔与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2其他配线及车场线上道岔至圆曲线最小直线段长度应符合表120223554③道岔岔后连接曲线的曲线半径应与相邻道岔规定的侧向通过速度相匹配,并不小于道8.4.14相邻道岔间插入短轨的最小长度应符合表8.4.14-1和表侧线时00注:正线、到发线及动车组试验线采用无缝线路时,道岔间插入钢轨的最小长度不应120km/h<②相邻两道岔轨型不同时,插入钢轨应采用异8.4.16到发线站台范围外相邻坡段的坡度3出入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5‰时,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8.5.1市域铁路与其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道)路交叉时,应按全立交设计,立交处的净空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上跨市域铁路的8.5.2市域铁路区间隧道敞开段、路基段、矮墩旱桥段及地面车站应8.5.3市域铁路区间线路并行其他铁路时,在满足铁路建筑限界及运8.5.4市域铁路与公路并行间距较小且公路路面高程高于铁路路肩高侧设置护栏,其防撞等级应根据公路、城市道路等级、设计行车速度8.5.5市域铁路线路两侧应设立安全保护区,保护区的范围应符合上8.6.1车站范围内的柱、网及管线布局应根据车站站型及建筑方案进8.6.2正线道岔不应设置在路堤与桥台连接处,也不应跨越梁缝,不8.6.3站内路基与区间路基接口处设计应相互衔接,车站与区间路基8.6.4地面车站乘客进出站通道应与站内路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8.6.5地面车站与区间电缆槽底部应设置排水设施。地下线区间纵断面设计的最低点位置,宜与区间排水泵站和区间联络通道结合设计。地上线至地下线的过渡段宜采8.6.7地面车站排水宜与区间排水设施互相衔接,排水系统应结合桥8.6.8电缆沟槽、管线过轨、检查井等站后设施应与车站路基同步设9轨道9.1.2正线应根据线下工程类型、环境条件、运输组织方式及养护维9.1.3正线轨道结构型式宜统一,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绝缘性和适量弹性。同种类型的轨道应集中成段铺设,有砟轨道9.1.4轨道部件选择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遵循匹配合理、标准化、通用化的原则,应考虑线网养护配件的资源共享和可互换,满9.1.6轨道设计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9.1.7轨道设计应考虑相关工程的接口技术要求,应统筹规划,系统9.1.8轨道设计应充分考虑检测、养护维修5V=160、140km/h12345注:1轨向偏差不含曲线。2水平偏差不含曲线、缓和曲线上的超高值。3扭曲偏差不含缓V=160、140km/h1±2mm2 3—4V=160、140km/h5注:1轨向、高低栏中的a为无砟轨道扣V=160、140km/h1±1mm2345V=160、140km/h1±1mm±2mm23459.2.2配线及车场线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应符合表9.2.2-1~2的规1663-2453454455453413324622346446扣件。R≥600m地段弹性垫层静刚度宜为55kN/mm~80kN/mm,处弹性垫层静刚度宜为40kN/mm~60kN/mm。4有砟轨道铺设50kg/m钢轨时,宜采用弹条IV≤120km/h地段,宜采用新Ⅱ型预应力混凝土轨2正线无砟轨道地段可采用双块式轨枕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长轨枕,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60。车场线无砟道床地段可采用钢筋---注:柱式检查坑地段轨枕配置根据工艺要求另行设计(可选用720根(对)/km)、800根1正线道岔钢轨类型应与相邻区间钢轨类型一致,并不应低于相9.4.1无砟轨道的结构型式应根据线下工程类型、环境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可采用双块式、轨枕埋入式、板式结构等;9.4.3无砟轨道设计荷载应包括列车荷载、温度荷载、牵引力或制动Pd=α·Pj(9.4.4-1)Pf=1.5·PjQf=0.4·Pj9.5.3铺设岔枕、桥枕等地段的道床顶面应低于轨枕9.5.4桥梁地段砟肩至挡砟墙间应以道砟填2不同轨道结构的过渡段区域不宜设置钢轨现场焊接接头及绝缘L=0.14×vv—列车通过速度(km/h)。9.6.2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结构间的1邻近过渡点无砟轨道侧一定范围内,应采取措施保证轨道板或2路基地段无砟轨道的底座或支承层应从过渡点开始向有砟轨道9.7.1正线采用无砟轨道时,配线可采用无砟轨道;车场线库外线一9.7.2到发线、出入线、动态试验线宜按一次铺设无缝线路设计。车9.7.6配线及车场线有砟道床应符合1有砟道床应采用一级碎石道砟,道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g/cm³)9.8.1轨道结构应根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国家以及上海市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规划实施、沿线开发、管线保护等因素进行减振设计;轨道应与车辆、桥梁等系统综合协调后,采用对应的分级减振措施;轨道采取减振措施时,不应削弱轨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9.8.2轨道减振可采用扣件减振、9.8.4针对有综合开发的车场线、受保护文物建筑、微电子、半导体及精密仪器等特殊敏感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项减振方案研究1轨道减振地段长度应在环境保护目标长度的基础上适当延长2减振轨道结构应尽量简单可靠、对施工控制的依赖性小、接口1减振轨道与普通轨道之间应设置过渡段,不同类型减振轨道之3过渡段范围两端5m范围内不宜设置钢轨现场焊接接头及绝缘9.9.1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应1无缝线路设计应根据线路条件、运营条件、气候条件及轨道类型等因素进行轨道强度、稳定性、断缝安全性等检算,并确定设计锁2无缝线路应在设计锁定轨温内锁定,相邻单元轨节间的锁定轨3隧道内距离隧道洞口200m范围内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宜与洞外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一致,隧道内相邻单元轨节的设计9.9.2单元轨节布置应根据线路条件、工点情况、施工工艺及养护维1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时,轨道和桥梁设计应考虑无缝线路附加纵2桥上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宜与桥梁两端的无缝线路设计锁1无缝道岔设计应满足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允许温升和允许温降要2无缝道岔的设计锁定轨温与区间无缝线路的设计锁定轨温一3无缝道岔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的相对位移2桥上道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道岔梁宜采用连续梁结构,孔时应进行车岔桥动力仿真分析;正线道岔不应跨越梁缝,道岔始端、终端至梁缝距离不应小于10m;铺设无缝道岔的相邻两联连续梁之间2钢轨伸缩调节器不应设置在不同线下基础过渡段和轨道结构过3钢轨伸缩调节器基本轨始端和尖轨跟端焊接接头距离梁缝、钢9.9.7线路区间、道岔和钢轨伸缩调节器均应按单元轨节设置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在单元轨节两端锁定后立即进9.9.8无缝线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3护轨顶面不得高于基本轨顶面5mm,也不得低于基本轨顶面2跨越铁路、城市干道及通航航道等重要地段的高架桥梁,桥梁2设置于站前折返线路末端的车挡,应考虑列1正线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600m有砟轨道地段,应按表957551线路标志应设置:百米标、坡度标、曲线要素标、曲线起讫点2信号标志应设置:限速标、停车位置3各种标志应采用反光材料制作。线路标志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标1线下基础工后沉降和变形应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无砟轨道工程施工前,应对线下基础的工程沉降和变形进行系统评估,确认工2道口及两侧线路路基、库内检查坑或车库门等土工构筑物基础4桥梁、隧道等土建工程在设计中应满足道岔、钢轨伸缩调节器5大跨桥梁铺设无砟轨道时,桥梁变形限值应满足轨道平顺性和6为满足轨道铺轨施工工期、轨料吊装及运输需求,地下线宜预2信号设备的安装应满足轨道结构承载力、耐久性和正常使用的3信号系统采用轨道电路时,轨道结构设计应满足轨道电路相关4信号、供电等相关专业应明确上钢轨钻孔位置及数量,钻孔的况不应小于1.10;临时边坡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一般工况不应小于3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基沿斜坡基底、软弱夹层带或复式滑面滑动稳定性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分析时,施工期、铺架期稳定安注:地形、地质条件或环境复杂时,稳定安全系数应适当(mm)线2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扣件调整能力Rsh≥0.4v2q—轨道结构自重与列车荷载均布荷载强度之和kN厚度宽度(kN/m2)(kN/m2)(kN/m2)—注:1表中轨道型式按Ⅲ型预应力混凝土轨枕、钢轨重量0.6kN/桥涵弃土等,结合土质改良、集中取弃土、外购等,合理确定路基结构形式、填料及土石方调配方案。填料分类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2级配碎石填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标准》D15<4d85(10.1d85-较细一层土的颗粒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的85%。10.1.10无砟轨道路基和有砟轨道软弱土地段路基应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根据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变形观测与评估应符合《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10.1.11合格填料缺乏、场地受限、桥隧过渡、地表水位高或地下水发育地段,考虑地基处理合理经济性及环境协调等因素,可采用槽式10.1.12不同等级线路处于同一路基时,应采用级别较高的线路路基标准设计;不同等级线路间设有纵向排水槽、站台等设施时,路基可10.1.13路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承层(或底座)以外两侧路基面应设置向外横向排水坡,横向排水坡厚度缆槽槽ⅢⅢⅢ号外为路肩上不设电缆槽的路肩宽度、括号内为路肩上设电7双线无砟轨道电缆槽设置于接触网支柱内侧时,路基面宽度可按表中路肩2无砟轨道内侧路基面宽度满足接触网立柱侧网支柱的位置及基础宽度、电缆槽位置及宽度等因素计算确定。正线2与站内正线并行的安全线中心线至路基面边缘的距离应与站10.2.8桥隧间短路基采 注:无砟轨道基床表层宜采用II型级K30模量Evd——组——————K模量Evd—— ————— 10.3.5路堤高度小于基床厚度时,基床底层范围内的天然地基的土—KK30 —— ——————基底地质条件、水文气候条件、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并符10.6.2路基与桥台过渡段宜采用沿线路纵向倒梯形过渡形式,如图h——基床表层厚度(m有砟轨道线路横向结构物顶面填土高度大于3m且大于路堤高度10.6.6过渡段基床表层以下梯形过渡段填料应满足表10.6.6-1的要—KEvd(MPa)—10.6.8路堤与土质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沿原地面纵向开挖台10.6.10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连接处措施连接处,应进行差异沉降检算,采用渐变过渡的地基处理措施减10.7.5地基处理邻近既有铁路、公路、地下管线或其他建筑物地段,应对既有设施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检算和评估,采取加强监测和必要的做好防水和纵横向排水设计;无砟轨道路基面宜设置防水层,线间不经验确定。路基排水水文计算应根据各段落的汇水面积、表面形状、周边地形、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结合当地的地区经验选取合理的参用明沟、排水槽、渗水暗沟等设施排除地下水。当采用渗水暗沟时,衔接。纵向、横向排水设施应紧密结合,水流径路应短直,改建车站浸水及冲刷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坡面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应满足稳定、环境安全及景观协调等要求,并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和地形的体情况采取植物防护或空心砖护坡、骨架护坡、土工合成材料等植物向及冲刷深度,采取放缓边坡坡率、设置边坡平台及抗冲刷能力强的10.10.3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考虑列车及轨道荷载,对不同工况的荷载组合检算;运架梁车通过时,还应考虑运架梁车等特殊荷载;支挡结构顶部设置接触网支柱、声屏障及挡风结构时,应考虑相应结构的10.10.5有砟轨道路肩挡土墙墙顶高出地面2m势位置、地面积水、内涝及城市规划等确定,附加安全高度不应小于10.10.7支挡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11.2路基上的各种预埋设备及基础应与路基填筑统筹规划、系统10.11.6路基声屏障基础应设置于路肩外侧,并与路基面排水系统协度、刚度、稳定性,并应满足轨道平顺性、列车运行安全性和乘客乘同一座桥宜采用等跨及相同类型的桥跨结构,并宜采用预制架设、预据规划要求、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工程建设条件等因素综合确线。桥梁墩台的布置应考虑桥下空间的净空利用,以及转向交通视距等要求,跨越下方道路时,应满足桥下道路线形、车辆流线、视距及11.1.10相邻桥涵之间路堤长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列车运行平顺性要11.1.11桥梁上跨铁路、公路、城市道路时,桥下净高应满足相应规-->100----跨越通航河流时,桥下净高应根据通航等级要求确定,并满足现行国11.1.1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结构耐11.1.15抗震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注:1如杆件的主要用途为承受某种附加力,则在计算此杆件时,该附加力应按主2流水压力不与制动力或牵引力组3船只或排筏的撞击力、汽车撞击力,只计算其中的一种荷载与主力4列车脱轨荷载只与主力中恒载组合,不5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的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6无缝线路纵向作用力不参与常规组合,其与其11.2.5土压力的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33kN/m33kN33kN/m33kN/m任意长度7m2.5m4.5m2.5m7m任意长度对多符号影响线,可在同符号影响线各区段进行加载,异符号影响线5承受局部活载的杆件应按列车竖向荷载11.2.8列车荷载竖向动力作用应按列车竖向静荷载乘以动力系数(1+μ)确定,动力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且不应小于1.1+μ=1+(11.2.8-1)1+μ=1+(11.2.8-2)1+μ=1+α(11.2.8-3)式中N——荷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kNq——荷载图式中的分布荷载(kN/m11.2.10横向摇摆力应按60kN水平作用于桥跨结构最不利位置处的当与离心力或列车竖向动力作用同时计算时,制动力或牵引力应按计至支座中心处,计算台顶以及刚架桥、拱桥制动力或牵引力时应移至11.2.12列车活载在桥台后破坏棱体上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可按活载换Y计动力系数。多线桥上,只考虑单线脱轨荷载,且其他线路上无列车活载。列车脱轨荷载计算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断轨力)作用。无缝线路纵向力的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无汽车撞击力、施工荷载、气动力等荷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11.2.19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11.2.20市域铁路与公路、城市道路两用桥梁承受的荷载及荷载组合11.2.21桥涵结构的工程材料应综合考虑结构类型、受力状态、使用11.2.22混凝土材料强度等级除满足耐久性要求外,还需符合下列规2锚具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40m<L≤80mL>80mL/2300L/2000L/1600注:1表中限值适用于3跨及以上的双线3表中的L为简支梁或连续梁检算跨的跨度。2)当跨度大于50m时,竖向变形不应1脱轨系数Q/P不应大于0.8。2轮重减载率ΔP/P不应大于0.6。1优22.50<W≤2.75良32.75<W≤3.0011.3.6在列车竖向静荷载作用下,桥梁梁端竖向转角限值应符合表θ≤3.0‰――θ≤2.1‰θ≤1.5‰θ≤1.0‰注:相邻两孔梁的转角之和(θ1+θ2)除应满足本条规定的限值外,每孔梁的转角尚应满足本注:1高架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双线桥梁墩台的最小水平线刚度的限值2当墩台顶纵向水平线刚度不满足Δ≤5(11.3.8)式中Δ——墩台顶面处的水平位移(mm),包括由于墩台身和基础的弹性变形,以及基底土弹性变形的影响:计算钢筋混凝土墩台水平位移时,截面惯性矩I应按全截面考虑,抗弯刚度应取0.8E0I,E0为跨时,L采用相邻桥跨较小跨的跨度。11.3.9墩台横向水平线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安全性和旅客乘车舒适度要求,并对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墩台顶横向弹性水平位移进行计算。在列车竖向静荷载、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墩水平折角计算点桥墩零位移桥墩零位移水平折角桥面中心线桥面中心线桥墩零位移桥墩零位移11.3.10墩台基础的沉降只考虑恒载的作用,静定结构墩台基础工后差除应满足下表的规定外,尚应根据沉降差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11.4.1新建市域铁路常用跨度简支梁可选用箱梁、结合梁等结构形式。桥涵结构设计及构造要求除满足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93等相2梁端伸过支点的纵向预应力筋数量不应小于全部纵向预应力底板、进人孔等部位应进行预加应力、存梁、运架梁等施工阶段的局4箱梁设计应考虑有砟轨道铺砟或无砟轨道铺设前等阶段及成2)传剪器可采用柔性构件,并具有足够的3)连续结合梁在中间支座负弯矩区的上部纵向钢筋应伸入弯矩反弯点,并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下部钢筋在支座处连续配置,不缝各一道,封闭混凝土应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标号不应低于混凝土板节段预制桥梁技术标准》CJJ/T293和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节段1桥梁支座应采用钢支座或盆式橡胶支座,支座底面应水平设2斜交梁支座的纵向位移方向应与梁11.4.9桥墩承台在平面布置时应尽可能控制在地面道路分隔带或分割岛范围内,避免伸入地面道路的机动车范围,如受条件限制无法避11.4.10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时,可结合地质条件采用通过桩端后压浆等措施减小工后沉降、提高单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参照现行《公路桩的单桩轴向受压承载力特征值计算,但须确保后压浆的技术指标满11.4.11对具有下列情况的大桥、特大桥,应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单桩2斜交涵洞的斜交角度不宜大于45º。他检修条件时,墩台顶应设置围栏、吊篮;当没有其他方式到达墩台2桥面应设置连续、整体密封、耐久11.5.4市域铁路桥梁救援疏散通道应根据工程需要并结合地面道路计除应符合公路或城市道路相关设计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3抗震设防类别应按不低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11.8.4救援疏散通道的设置应统筹考虑桥下维修通道及地面道路等行车运营、空气动力学效应、环境保护、抗震、防水、防火、防护、防洪、防内涝、防腐蚀及施工等要求,并应做到结构安全耐久、技术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盾构类型等因素确定,平行隧道净距不宜小于12.1.10矩形顶管法施工的隧道结构,顶管上方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空气动力学效应、接触网悬挂方式、隧道内设备、维修养护方式、动车组密封性能、后期维修补强空间、综合施工误差、后期变形富裕空应根据施工和使用阶段可能发生的变化,按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注:1设计中要求考虑的其它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荷2本表中所列荷载本节未加说明者,可移与地层间的相互关系,可分别按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或被动土压力理论计算,计算中还应计入地面超载和邻近建(构)筑物,以及以及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地下水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两种情况,计和排列计算其产生的竖向荷载作用,并应计入列车的动力作用,按现建筑物,对已有或已经批准待建的建筑物作用力在结构设计中均应考12.3.10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施工方法、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结合其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选用。主要受力结构宜12.3.11隧道结构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得低于表12.3.12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12.3.13隧道衬砌中钢管片宜选用Q235B钢,球墨铸铁管片宜选用12.3.14管片环纵向连接可采用螺栓连接件或预埋承插式连接件形处理,锚固钢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预埋承插式纵向连接件宜由预12.3.15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型、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确定,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12.3.16当隧道周边有中等或中等以上腐蚀性介质时,应选用耐腐蚀4)粉煤灰原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混凝土》TB/T32754)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规范规定。外加剂使用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可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合理选择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应与水泥、掺合料等胶凝材料的匹配性能良好。现浇混凝土减水率应不小kg/m3kg/m3注:1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应以满足结构设计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为2最小和最大胶凝材料用量以强度等级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为3混凝土中掺合材料最大用量需要根据工程使用要求和条件来决定,水胶比和胶凝材料10-12m2/s———10-12m2/s1混凝土电通量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2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自然扩散法)指混凝土标准养护56d后,放入标准溶液(RCM方法)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4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执行,抗裂等级评定依据应按现行行业标准5若管片、预制管节的混凝土达不到氯离子扩散系数指标,则需在管片外弧面、预制管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进行控制;处于其他环境类别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注:1当设计采用的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式中保护层的实际厚2洞内潮湿环境指环境相对湿度为45%3隧道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最不利情况分别进行抗浮下,宜采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在联络通道或废水泵房等特殊地段,宜采用钢管片、铸铁管片或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的复合艺等确定,计算中,应考虑衬砌与地层共同作用及接头的影响。装配式衬砌环采用具有一定接头刚度的柔性结构模型时,应限制荷载作用2其直径和接缝变形限值不含管片拼装造成的变形量正惯用法计算,也可采用梁-弹簧模型计算;采用预埋承插式连接件的计值小于等于隧道结构自重与隧道上覆土层有效压重的设计值,计算深等因素进行隧道横向地震反应计算,必要时应进行纵向地震反应计使用阶段及施工阶段的荷载情况等确定。衬砌厚度宜为隧道外轮廓直定,并留有满足线路拟合和施工纠偏等要求的余量,可选用双面楔或①单块管片制作的允许偏差:宽度:±0.3mm;厚度:-1mm~+3mm;弧、弦长:±1.0mm;环、纵向螺栓孔孔径及孔位:±1mm;②整环拼装检验的允许偏差:相邻环的环面间隙≤0.6mm~0.8mm、纵缝相邻块间隙≤1.0mm、对应的环向螺栓孔不同轴度≤1.0mm、衬砌环外半径:0mm~+2mm、内半径:±1.0mm。可选用水泥系加固或冻结法加固等。地层加固范围及施工工艺应根据加固后地层28d无侧限抗压强度qu≥0.8MPa,地层渗透系数线偏差,对地层、结构、盾构机姿态进行监测,并实行信息化施工;管片拼装成环,脱出盾尾前后,均应测量,以确保拼装质量,控621±50/3)管节长度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设备起吊能力确定,宜控制在围及施工工艺应根据顶管设备规格、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12.4.4抗震设计应满足《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TB10624-202012.5.3区间隧道宜在线路实际坡度最低点结合联络通道或中间风井施工;也可采用盾构、顶管等方法施工。联络通道内应设置一道并列12.5.5隧道内附属构筑物及安装设计应考虑列车通过时所产生的压12.6.3中隔墙结构与圆隧道结构构造节点应考虑衬砌环从盾构内拼装至运营期全过程的变形裕量并留有余地;中隔墙结构计算应考虑隧A0—密封垫截面积。2弹性橡胶密封垫应采用三元乙丙(EPDM)橡胶为主要材质,断面宜采用中间开孔,下部开槽的构造形式,并应预制成框;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应采用遇水膨胀橡胶为主要材质,断面宜采用梯形或矩4管片接缝密封垫应满足在计算的接缝最大张开量和估算的错台量情况下,承受埋深水头的2~3倍水压不渗漏的技术要求,选用的2螺孔密封圈宜采用膨胀橡胶或合成水性、粘结性;其材质宜选用聚氨酯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