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5篇历史事件类专题训练02-高中语文 高考提分训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5篇历史事件类专题训练02-高中语文 高考提分训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5篇历史事件类专题训练02-高中语文 高考提分训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5篇历史事件类专题训练02-高中语文 高考提分训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5篇历史事件类专题训练02-高中语文 高考提分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文言文阅读5篇历史事件类专题训练02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3小题,共1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辨,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B.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C.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D.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起太华殿”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起”字含义不同。

B.“帝常屏左右以待之”与“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C.“徒立耳”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徒”含义不同。

D.“余亦以为然”与“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高允援引太祖开始修建城池街市时一定利用农闲时节来劝谏高宗大起宫室之事,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

B.魏高宗认为高允没有通过上书公开指责自己的方式,来昭彰君主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正直,这不能不说是忠心。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和“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均从侧面表现出高允的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

D.以前司徒崔浩认为高允博学多才,是一代俊杰,只是缺乏一点点刚毅的风骨。对于崔司徒的看法游雅一直表示赞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②及司徒得罪,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答案】A、C、D、【解析】(1)句意: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兴建时他一定让人利用农闲的时节。何况,我们国家已经建立很久了,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足以用来登高远眺。况且,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进行,不能仓猝行事。

“其所营立”为“所”字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西堂”“温室”为两处并列室宇,中间应断开,排除D。

故选A。

(2)A.“起”,动词,兴建、建造/动词,起事、起兵。句意:兴建太华殿/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B.“左右”,均指身旁侍候的近侍内臣。句意:高宗常常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一人和他商谈/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

C.“含义不同”错误。“徒”,均作副词,白白地,徒然,含义相同。句意:白白地站着/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

D.“以为”,认为/把……作为。句意:我也认为是这样/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故选C。

(3)D.“对于崔司徒的看法游雅一直表示赞同”错误。司徒崔浩以前确实认为高允缺少一点刚毅的风骨,原文“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但直到崔浩犯了罪,只有高允一人“敷陈事理,申释是非”之事改变了游雅的看法,认为高允是一个拥有刚毅风骨的人。

故选D。

(4)①“或”,有时;“痛切”,言词激烈、切中要害;“左右”,指身旁侍候的近侍内臣;“善遇”,礼遇、招待。译文: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悲痛,极其恳切,高宗不能够听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礼遇他。

②“得罪”,犯罪、获罪;“临责”,当面审问;“股栗”,大腿发抖颤栗;“殆”,几乎。译文:等到司徒崔浩犯了罪,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声音凄苦两腿发抖,几乎说不出话来。

答案:

(1)A

(2)C

(3)D

(4)①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悲痛,极其恳切,高宗不能够听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礼遇他。

②等到司徒崔浩犯了罪,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声音凄苦两腿发抖,几乎说不出话来。

参考译文:

春,正月丙辰,北魏高宗回到平城,兴建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生性乖巧善变,他又游说高宗大肆兴建宫殿。中书侍郎高允劝谏道:“太祖的时候开始兴建城池街市,兴建的时候他一定让人利用农闲时节。何况我们国家已建立很长时间了,永安前殿足够朝会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够用了。紫楼足够用来登高远眺。况且,即使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慢慢进行,不能仓猝行事。如今核算一下,要抽调民众差役两万人,而羸老、病弱供应饭食的,又要增加一倍,预期半年能够完工。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如今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怎么能尽数计算得出呢?这是陛下您应留心的事情啊!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

高允喜欢直言相谏,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适当的时候,他就立即请求觐见。高宗常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一人跟他商谈。有时,二人从早到晚互相交谈,甚至一连几天都不出来,大臣们不知道他们谈些什么。有时候,高允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高宗听不下去,就命左右侍从把高允搀下去,但始终对高允非常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高宗看完以后对大臣们说道:“君王和父亲是完全相同的。父亲有错误,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劝谏,而偏偏私下在隐蔽的地方劝谏?这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面,让天下人全知道吗?至于说臣子侍奉君主,又何尝不是如此?君主有了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公开指责,这是想要让君主的短处昭彰于世,显示他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一名忠臣所应做的事情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臣。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候有些话,朕已不能接受,但是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朕由此明白了自己的过失,但是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能说是忠心吗?”

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全做了大官,被封为侯,部下们官至刺史、有二千石俸禄的人也有几十成百名了,但是,高允仍为著作郎,二十七年从没升过官。高宗对各大臣说道:“你们这些人虽每天手持刀箭,站在朕旁边侍候,却不过是白白站着,没有一个人劝谏过我一句话。而只是在看到我心情高兴的时候,要求赏赐一官半爵,如今,你们全没有什么功劳,却做了王公。高允只用一支笔辅佐治理国家几十年了,他的贡献不小,可他仍不过是个郎官,你们这些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就提升高允为中书令,赏赐给他家五百匹绢帛,一千斛粟米,任他的长子高悦做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但是高宗不同意。高宗非常器重高允,平时常称高允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游雅常说:“过去史书上曾称赞汉代卓茂、刘宽的为人,心地狭窄的人不相信那是真的。我和高允相处为官四十年了,从来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我才明白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高允内心美好光明,外表温和柔顺,他说话的时候总是慢腾腾的,就像不会表达一样。过去,司徒崔浩曾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是一代俊杰,他缺乏的,恐怕只是一点儿刚毅的风骨。’我也认为是这样,直到崔浩犯了罪,皇上亲自审问的时候,崔浩吓得浑身发抖,声嘶力竭说不出话来。宗钦以下的官员,也都吓得爬在地上,汗流浃背,个个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允一个人站在那里详细陈说事件的经过,进一步阐述是非曲直,表达清晰而且有条理,阐明的事理清楚有深度,而且声音高亢、洪亮,连皇上听着都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为他捏着一把汗的,这种行为,不是刚毅的风骨又是什么呢?”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博望侯既以通西域尊贵,其吏士争上书求使。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亦厌汉使,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侯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层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上直其言,遣归国。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楼兰王死,匈奴先闻之,遣其质子安归归,得立为王。汉遣使诏新王令入朝,王辞不至。楼兰最在东垂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又数为官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骏马监傅介子使大宛,诏因令责楼兰、龟兹。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饮酒皆醉。介于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备车骑辎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臣光曰: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文本二:人与人相与,信义而已矣;信义之施,人与人之相与而已矣;未闻以信义施之虎狼与蜂虿也。楼兰王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B.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C.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D.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口,文中指俘虏。统治者多以俘虏充作奴隶,故也用来称奴隶。

B.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C.祖,古代送别时的一种仪式,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一路平安。

D.鞠旅,向军队发出出征号令,犹如誓师。“鞠”此处意为“告诫”。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望侯张骞因出使西域而尊贵,所以申请出使的人增多,而这些使者重小利,私自将官府交给他们的财物据为己有。

B.楼兰处在汉与匈奴间,两边依附,常为汉朝充当向导,送水担粮,送迎使者。后因受到匈奴离间,多次截杀汉使。

C.匈奴抢先一步拥立安归为楼兰王,汉朝命新王入朝,新王推辞不去,于是皇上下诏书捕捉楼兰王,押送长安审讯。

D.傅介子以利诱杀楼兰王,并当众宣告背叛汉朝之罪,而后汉朝改立尉屠耆为王,更改国名为鄯善国,并刻制印章。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即出金币以示译。

②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9.对于傅介子斩杀楼兰,司马光与王夫之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B、C、C、①傅介子便假意率兵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就拿出黄金布帛给翻译霜。

②傅介子就砍下楼兰国王安归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京都长安,将楼兰国王的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司马光:楼兰已经臣服,再设计诱杀,有损大国信义,傅介子之举不应被过度赞美。

​​​​​​​王夫之:楼兰不值得信任,不必讲求信义,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是伟大之举。【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解答时,可先忽略停顿相同的地方,重点分析停顿不同之处,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解答】

​​​​​​​句意:匈奴听说李广利率兵征讨大宛,曾经企图拦截,后见汉军声势浩大,不敢与汉军交战,便派骑兵前往楼兰国,等候袭击在大军后面的汉朝使臣,要断其通道。“征大宛”为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宾语“大宛”后断开,排除A、D;“汉使后过者”为定语后置句,做“候”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解答】

​​​​​​​C.“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一路平安”错。“祖”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祈求路神保佑。

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解答】

​​​​​​​C.捕捉、押送长安审讯的不是“安归”。结合原文“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可见捕捉、押送长安审讯的应是原楼兰王,是安归的父亲。

故选C。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阳”,假装;“引”,率领;“示”,给……看。译文:傅介子便假意率兵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就拿出黄金布帛给翻译霜。

②“驰传”,用驿马快速传送;“诣阙”,到朝廷;“县”,通“悬”,悬挂。译文:傅介子就砍下楼兰国王安归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京都长安,将楼兰国王的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司马光认为“王者之于戎狄,叛则讨之,服则舍之。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必以为有罪而讨之,则宜陈师鞠旅,明致其罚。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大意是圣明的君王,对待戎狄外族的态度应当是:如果背叛,就发兵征讨;如果臣服,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既已服罪,却又加以诛杀,则以后再有背叛者,就不能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一定要征讨,也应堂堂正正地派遣军队,公开地施行惩罚。而今竟派使臣用金宝财物进行引诱,然后乘机将其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使者,还能再让人信任吗!有人评论此事,赞美傅介子立了一件奇功,未免太过分了。

由此得出司马光的观点:楼兰已经臣服,再设计诱杀,有损大国信义,傅介子之举不应被过度赞美。

王夫之认为“楼兰王阳事汉而阴为匈奴间,傅介子奉诏以责而服罪。夷狄不知有耻,何惜于一服,未几而匈奴之使在其国矣。傅介子诱其主而斩之,以夺其魄,而寒匈奴之胆,讵不伟哉!”,大意是楼兰王表面侍奉汉朝而暗中做匈奴的间谍,傅介子奉诏命去责备他却又服罪。夷狄不知有羞耻,怎么会吝惜一次服罪呢,没过多久匈奴的使者就在他们国家了。傅介子引诱他们的国王然后斩杀了,用来震慑他们的魂魄,而使得匈奴胆寒,难道不是伟大之举吗!

由此得出王夫之的观点:楼兰不值得信任,不必讲求信义,傅介子斩杀楼兰王是伟大之举。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博望侯因为通西域之功而显贵,他的部下争上书请求出使。这些出使外国的人都是贫家子弟,他们将所带的国家财物据为私有,打算贱卖后私吞利益。西域各国也厌恶每个汉使所说之事轻重不一,估计汉朝军队路远难至,就拒绝为汉使提供食物,给他们制造困难。匈奴听说李广利率兵征讨大宛,曾经企图拦截,后见汉军声势浩大,不敢与汉军交战,便派骑兵前往楼兰国,等候袭击在大军后面的汉朝使臣,要断其通道。当时汉军军正任文正率兵屯驻玉门关,抓到匈奴俘虏,得知这一消息后报告朝廷。汉武帝下诏命任文率兵捕捉楼兰王,押到长安问罪。楼兰王分辩说:“楼兰作为一个小国,夹在汉朝与匈奴两大国之间,如不两边听命,便无法自保平安,我愿率本国百姓迁入汉朝境内。”汉武帝认为他的话正确,放他回国。自从大宛被打败后,西域各国十分震恐。楼兰国国王去世,匈奴先得到这个消息,便将在匈奴做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归送回国,得以当上了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者前往楼兰国传达汉昭帝的诏令,命令新即位的楼兰王来长安朝见,楼兰王推辞不来。楼兰国位于西域最东边,靠近汉朝,中间隔着白龙堆沙漠。此地缺乏水草,以往楼兰国经常负责派出向导,命人背水担粮,迎送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因多次受到汉朝官吏和兵卒的欺负,逐渐对汉朝产生了戒惧,不愿再与汉朝来往。后来,又受到匈奴的离间,多次拦截阻杀汉朝使臣。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大宛,王下诏命令他去指责楼兰、龟兹国。两国都谢罪臣服。介子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复无常而不去讨伐,就没有惩罚的办法了。介子路过龟兹时,发现龟兹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其他各国示威。”大将军说:“龟兹路远,暂且到楼兰试一下。”于是,大将军禀告皇上后,就派介子出发了。介子与士兵一起携带黄金财物,扬言要用来送给外国人。到了楼兰,楼兰王流露出不喜欢介子的神情,傅介子便假意率兵离去,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就拿出黄金布帛给翻译看。译官回去报告了楼兰王,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来见汉朝的使者。介子与他坐着饮酒,等到楼兰王和他的手下都喝醉了,介子对楼兰王说:“汉朝派我秘密地和你谈一些事情。”楼兰王起身随介子进到帐篷里,让其他人退避,二人单独讲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刺杀楼兰王,两把剑刺穿了胸,楼兰王立刻死去。介子宣布说:“楼兰王背弃汉朝,有罪,皇帝派我来诛杀他,应当改立以前在汉朝做人质的他的弟弟尉屠耆为王。汉朝大军将到,不得动,动就灭亡楼兰!”傅介子就砍下楼兰国王安归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京都长安,将楼兰国王的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于是立尉屠耆为王,更改国名为鄯善,为他刻印章,准备车骑辎重。丞相率领百官送到横门外,祭路后让他回去。

臣司马光认为:圣明的君王,对待戎狄外族的态度应当是:如果背叛,就发兵征讨;如果臣服,就不再追究。如今楼兰王既已服罪,却又加以诛杀,则以后再有背叛者,就不能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楼兰王有罪,一定要征讨,也应堂堂正正地派遣军队,公开地施行惩罚。而今竟派使臣用金宝财物进行引诱,然后乘机将其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使者,还能再让人信任吗!有人评论此事,赞美傅介子立了一件奇功,未免太过分了。(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文本二:

人与人相处,讲究信义罢了;施行了信义,人与人相处就很容易了;没有听说过对虎狼和蜂虿施行信义的。楼兰王表面侍奉汉朝而暗中做匈奴的间谍,傅介子奉诏命去责备他却又服罪。夷狄不知有羞耻,怎么会吝惜一次服罪呢,没过多久匈奴的使者就在他们国家了。傅介子引诱他们的国王然后斩杀了,用来震慑他们的魂魄,而使得匈奴胆寒,难道不是伟大之举吗!(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莽闻严尤、陈茂败,乃遣司空王邑驰传,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具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及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诸将皆曰:“诺。”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

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寻、邑纵兵围昆阳,钲鼓之声闻数十里,或为地道、冲朝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不以军事为忧。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秀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成,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关中闻之震恐。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B.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C.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D.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并力御之”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字含义相同。

B.“昆阳即拔”与“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两句中的“拔”字含义不同。

C.“今若破敌”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D.“何财物之有”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莽军队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军官都通晓六十三家兵法,个个善于谋划指挥,应该说夺取昆阳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后来却是大败。

B.王莽的军队驱使虎、豹、犀、象等猛兽以助军威,但决战之时,狂风大作,雷声阵阵,大雨倾盆,虎、豹等都吓得发抖,没有发挥作用。

C.王莽的军队用弓弩向城内乱射,箭如雨下,城内的人只能背着门板出外打水,由此看来,王寻、王邑以为顷刻之间就可成功不是没有依据。

D.汉军将领并不完美,面对强敌,也曾惊慌不安,担忧老婆孩子,想弃城而去,不愿全力以赴救援昆阳。但就是他们,打败了王莽军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莽兵到城下者且十万,秀等几不得出。

②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14.刘秀为迎敌采取了哪些策略?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B、A、A、、【解析】(1)句意: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说:“敌人大军即将来到城的北面,军阵达几百里,看不到它的尾巴。”将领们一向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才互相议论道:“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大兵且至城北”中“城北”作“至”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诸将素轻秀”中“诸将”作主语,应在前面断开,并且不宜与很后面谓语断开,排除C;“迫急”是同义复词,意思是紧急的时刻,不能从中断开,排除D。

故选:B。

(2)A.“含义相同”错误。“御”:抵御。句意:合力抵抗敌军/“御”:统治。句意:挥舞着长长的鞭子,让整个天下都听凭自己任意驱使(即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可见,两句中的“御”字含义不同。

B.正确。“拔”:攻克、攻取,此处有被动意。句意:假如昆阳被敌军攻克/“拔”:提拔。句意: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可见,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C.正确。“若”: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现在如果攻破敌军/“若”:代词,你。句意:你进去上前向他敬酒。可见,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D.正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还有什么财物/“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故选:A。

(3)A.“军官都通晓六十三家兵法,个个善于谋划指挥”错误。原文为“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即王莽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A。

(4)①“莽兵到城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到城下莽兵”,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且”,将近;“得”,能够。译文:当时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将近十万人,刘秀等人几乎不能出去。

②“悉”,全部,所有;“发”,调发;“守”,留守。译文: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所有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驻地。

(5)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可知,刘秀向诸将陈明成败之势。

从“秀使王凤与廷尉大将军王常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可知,刘秀征调大量救兵。

从“秀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成,秀奔之,斩首数十级”可知,刘秀自为先锋,勇打头阵。

答案:

(1)B

(2)A

(3)A

(4)①当时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将近十万人,刘秀等人几乎不能出去。

②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所有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驻地。

(5)①向诸将陈明成败之势。②征调大量救兵。③自为先锋,勇打头阵。

参考译文:

王莽听说严尤、陈茂失败后,派遣司空王邑乘坐驿传车急速出发,和司徒王寻一起发兵去平定崤山以东地区。王莽征调当时所谓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又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

起义军的将领们看到王寻、王邑兵多势众,都往回跑,进入昆阳城,惊慌不安,担忧妻子儿女,想从这里分散而到其他城邑去。刘秀对他们说:“现在城内兵、粮既少,而城外敌军又强大,合力抵抗敌军,也许可以立功;如果力量分散,势必不能一一保全。假如昆阳被敌军占领,只要一天的工夫,我军各部也就都完了。现在怎么能不同结一心,共举大业,反而想要守着妻子财物呢?”将领们发怒说:“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刘秀笑而起身。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说:“敌人大军即将来到城的北面,军阵达几百里,看不到它的尾巴。”将领们一向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才互相议论道:“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刘秀又给将领们分析了一番成败因素,将领们都说:“遵命”。这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守卫昆阳,自己夜里同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从昆阳城南门出城,到外面去征集士兵。

当时到昆阳城下的王莽军将近十万,刘秀等人几乎不能出战。王寻、王邑纵兵包围昆阳,擂击战鼓的声音响彻几十里。有的还挖掘地道,用战车撞城;积聚许多弓弩同时向城内乱射,箭下如雨,城内的人为了躲避飞矢,背着门板出外打水。王寻、王邑自以为成功在顷刻之间,并不忧虑军事。

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兵士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于是征发了全部军队。刘秀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前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亲自斩杀了几十人。将领们兴奋地说:“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冲杀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于是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此时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溃,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滍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掉入水中溺死的士兵有上万人。王邑、严尤、陈茂等以轻骑踏着死人渡水逃跑。关中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惊惧。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词语,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胆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吴与楚战手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给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曰;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乎!遂入失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圭,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故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蒙谷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B.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干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C.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D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文中为楚威王自称。

B.柱国,又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

C.食田,意思是食若干田亩的租税,与“采邑”意思相同。

D.“冯而能立”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中“冯”字含义不同。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威王问莫敖子华,是否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由此引出了君臣之间的对话。

B.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勒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为国家的安危而忧虑。

C.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时,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助他一臂之力,这样楚国也许不会灭亡。

D.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谷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②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19.最后一段莫敖子华是怎么劝谏楚威王的?请简要说明。【答案】A、D、C、、【解析】(1)“帛之衣以朝”和“鹿裘以处”句式对称,在“以朝”和“以处”后断开,排除CD;“未明而立于朝”中“立于朝”是句子后置状语,要连在一起,排除B。译文:从前令尹子文,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黎明即起,就去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月的粮食也没有积存。

故选:A。

(2)D.“含义不同”有误,根据句意“以致要扶着东西才能起立”“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两句中的“冯”字都通“凭”,依仗、倚托的意思。

故选:D。

(3)C.“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分析有误,原文是“吾将深入吴军”,意思是“我要深入吴军”。

故选:C。

(4)①崇:提高;丰:增加;整个句子为判断句。译文:所以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

②人臣:大臣;社稷:国家;血食:用于祭祀的食品。译文:我蒙谷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是国家的大臣。如果国家祭祀祖先(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做)吗?

(5)原文莫敖子华说道“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意思是“从前,先君楚灵王喜欢细腰,楚国的士大夫就节食,以致要扶着东西才能起立,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于车轼。食物谁都想吃,但人们忍住了不吃;死亡谁都厌恶,但人们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他先用楚灵王喜欢细腰的故事,指出了君王的行为对国人而言影响是巨大的;还说道“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意思是“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贤臣而已,如果您真是喜好贤臣,上述这五种贤臣,都是可以被大王招来的”,再指出楚威王不喜好贤臣的事实,劝楚威王贤臣。

答案:

(1)A

(2)D

(3)C

(4)①所以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

②我蒙谷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是国家的大臣。如果国家祭祀祖先(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做)吗?

(5)①先用楚灵王喜欢细腰的故事,指出了君王的行为对国人而言影响是巨大的。②再指出楚威王不喜好贤臣的事实,劝楚威王贤臣。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自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其祸亦及臣之身。臣与有其忧深。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B.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C.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D.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意思是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庙堂”含义相同。

B.“明日”意思是第二天,与《明日歌》中“我生待明日”中的“明日”的含义不相同。

C.“贷粟”中的“贷”是借的意思,“粟”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贷粟”文中指借入粮食。

D.“邑”指城市,文中“待吾邑粟之来”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的“邑”含义相同。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为诱饵,要魏王杀掉范痤,范痤向信陵君上书求助,结果信陵君就劝说魏王,救出了范痤。

B.祖朝认为,朝廷的决策与百姓性命攸关,所以他虽然是平民百姓,也给晋献公上书,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方针计策。

C.惠子用“弓”来比喻弹的形状,以对“弹”的解说为例,是为了向梁王说明,说话的时候直接说,不用比喻是行不通的。

D.庄周用路上牛蹄槽中鲫鱼求助而不得的故事,批评文侯脱离实际和假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