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年题库_第1页
马克思历年题库_第2页
马克思历年题库_第3页
马克思历年题库_第4页
马克思历年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B)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3、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4、“我思故我在”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B)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宜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

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10、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D)

A、人之初,性本善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C、人是符号动物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的理论依据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3、科学家洛伦兹曾经形象地说:“可以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美国的得克萨

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C)

A、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B、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说明了一事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发生联系

D、说明了发展的多样性

14、时间和空间是(B)

A、人们把握世界的两种维度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的体系

1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C)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6、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C)

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1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9、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D)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实践观点

2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22、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24、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D)

A、人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I)、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2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D)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C、资本的原始积累D、劳动力成为商品

27、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

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

29、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3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33、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B)

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

34、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B)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C、对外经济援助D、技术输出

35、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可分为(B)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国家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D、私人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3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A)

A、“参与制”B、公私合营C、建立垄断银行D、相互联合

3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

3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A)

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平均分配

40、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D)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一切规律的制约C、不受任何束缚I)、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二、多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BC)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

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2、1999年,中美两国加入WT0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

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C)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ABCD)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B、接受实践的检验

C、起着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D、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AB)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5.真理和错误的相互转化,是指(BCD)

A、真理被推翻,为错误所代替B、错误是真理的先导

C、对真理的运用超出了它适用的范围D、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加以片面夸大

6.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BCD)

A、竞争的目的不同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

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D、竞争的范围不同

7、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CD)

A、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8、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受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因为(ABCD)

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

制和扼杀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三、简答题(4小题,每题五分,共20分)

1、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

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

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

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

质手段。

2、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答: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一

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

的认识为目的。(2)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3)评价

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

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价值评价的上述特

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

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

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

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

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

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

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

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

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

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

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4、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些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

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和利益的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

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10分)

材料1: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

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

材料2: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事物好像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

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

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

耀。”

①请问材料1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并加以详细论述。

①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生产方

式产生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请问材料2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并结合材料1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②材料2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它既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诸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

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等。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

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科学思想和成果造福于人类。

五、论述题(本题10分)

1、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

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

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

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

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

(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

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C)

A.客观性B.矛盾性C.实践性D.社会性

2.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A)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是不可知的C.物是感觉的复合D.物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

5.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C)

A.普遍的、永恒的联系B.间接的、短暂的联系

C.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相对的、偶然的联系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C)

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D)

A.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B.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D.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9.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有内在根据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是否发生了属性的变化

11.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又反

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包含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12.有人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认为科学研究应只研究必然性,不研究偶然性。从哲

学上看,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进化论观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

A.农民播种小麦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4.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说明A)

A.认识具有前瞻性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1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

17.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C)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

1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民主的发展程度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0.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C)

A.生产方式B.政治关系C.生产关系D.思想关系

21.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B)

A.它们具有阶级性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D.它们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22.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C)

A.它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它不能被多数人所接受

C.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它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23.国家的政体是(A)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B.国家政权的政治性质和组织原则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D.国家政权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

24.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A)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B.各种生产力的总和

C.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D.各种生产方式的总和

25.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C)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C)

A.革命领袖的产生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27.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D)

A.社会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B.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局限性

C.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破坏D.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社会进步的反抗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D)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精神文明水平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30..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c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D)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C.资本的原始积累D.劳动力成为商品

32.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3.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发展(C)

A.只有积极作用,没有消极作用B.只有消极作用,没有积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D.既无积极作用,又无消极作用

34.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求我们(C)

A.对资本主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东西

D.借鉴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35.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6.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提高劳动生产率

C.一部分社会成员先富起来D.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37.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B)

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转化为资本

39.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A)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40.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科学发现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有(ACD)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细胞学说

2.规律的特点有(ABD)

A.客观性B.普遍性C.重复性D.稳定性

3.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CD)

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B.风来雨至,电闪雷鸣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5.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条件的有(CD)

A.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6.“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BC)

A.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B.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D.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

7.空想社会主义萌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之际,并随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9世纪

初达到以了顶峰。当时,欧洲有三个最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是(BCD)

A.莫尔B.圣西门C.傅立叶D.欧文

8.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有(BCD)

A.劳动者及其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B.平均的劳动强度

C.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D.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9.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ABCD)

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货币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

10.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CD)

A.货币资本B.流通资本C.生产资本D.商品资本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觉真理的对性就无所谓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

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4.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永

远不会完结。5.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

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1.量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

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

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这就是量变。2.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

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

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

相持的破坏。(二)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

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

相互渗透等方面。1.量变和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体现和巩固

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依赖、相互

转化的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

生的原因,、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一般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生一

产社会化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别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私人垄断资

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这种条件下产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

系,维持资本拦史社套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

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3)具体劳

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四、材料分析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材料(1):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

舟,水则覆舟。”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

以兴邦,一言可以灭邦”。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制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

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

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请运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原理分析下面的问题:

(1)材料1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材料2和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

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

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

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

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五、论述题(10分)

试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表现及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条件和途径。

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

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

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

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如果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作用,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

价值。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

们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总有基于某种实践需要,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

目的和动机,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所要达到的思想蓝图,构成准备行动的计划。这就是意识能

动性的具体表现,而且是人所特有的。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

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

材料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制作,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意识的主观创造性,还表

现在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仅能够“复制”所反映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和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的能动性不

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计划、蓝图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

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无论如何巨大

归根到底,它仍然受客观物质世界所决定和制约。意识能动作用的产生,意识能动作用的大

小,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人的意识只能

在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能动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B)

A.辩证法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D)

A.社会性B.历史性C.系统性D.实践性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D)

A.客观性B.无限性C.方向性D.一维性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

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A)

A.同一性B.普遍性C.绝对性D.客观性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L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C)

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

16、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

1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1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B)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20.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21、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D)

A、暴力掠夺的产物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B)

A、唯一形式B、基本形式C、辅助形式D、特殊形式

23.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2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B)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B)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C)

A.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B.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D.杰出人物既有功绩又有错误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从总趋势上看,人类历史发展是(B)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B.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D.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3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3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32.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A)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商品和货币的矛盾D.货币和资本的矛盾

33.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B)

A.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B.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C.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D.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

3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劳动过程和(B)

A.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价值分配过程的统一D.价值实现过程的统一

35.剩余价值是(D)

A.资本集中的源泉B.资本再生产的源泉C.资本周转的源泉D.资本积累的源泉

36.从发展趋势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中(C)

A.资本的技术构成会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会降低

B.资本的价值构成会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会降低

C.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

D.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37.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要说明(B)

A.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C.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D.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基本方法

3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内部的竞争会形成(D)

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部门的平均利润率

39.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形态是(C)

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农业资本

40.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C)

A.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B.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

C.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D.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为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BCD)

A.控制论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生物进化论

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ABCD)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CD)

A.量体裁衣B.对症下药C.因材施教D.因地制宜

4、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BCD)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D.价值不发生变化的资本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BD)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7.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表现为(BCD)

A.它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B.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下列属于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是(ABC)

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银行利润D.借贷利息

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当前的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有(ABCD)

A.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C.我国改革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D.我国的改革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ABCD)

A.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C.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D.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基本特

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其基本特点

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

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