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有的六种气质_第1页
教师应有的六种气质_第2页
教师应有的六种气质_第3页
教师应有的六种气质_第4页
教师应有的六种气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教师应有的六种气质气质是每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它酝酿于内,发之于外,它受先天遗传影响,更缘于后天的培养。每种职业的人士都具有不同的气质,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具有那些基本的气质呢?一、正气正气是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气质,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公众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一个有正气的老师,才会使学生肃然起敬,才以培养出有正气的学生。教师有正气,才能顶天立地,仰无愧于天,俯于愧于地,于天地之间坦荡自如。一个有正气的老师,才能走出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计较,才能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正气是一个人灵魂的底色,是一个人永远可以高贵活着的资本,是一个人的脊梁,二、书卷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应该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不管是为了专业发展还是为了修身养性,教师都应该是全世界最爱读书的人群。“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一个学校教师的学习氛围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否则学生的学习肯定包含着太多的无奈与应付。只有读书才能使们可以延续大学期间在校时的书生意气,才使我们不至于被人间的烟火熏烤得面目全非,从而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宁静淡泊的情怀,在集体的盲目疯狂中保持一份理智与清醒。在阅读中我们的人生境界会逐渐提高,我们的气质会更加清新脱俗,我们会从有文字的书开始,学会阅读没文字的书,阅读社会万象,芸芸众生。三、大气一个教师的眼界、胸襟和与气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所能达到的高度。纵然教师的工资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教师接触的社会范围不广,但是教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大气为自己建造个精神舞台。这个舞台上我们可以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之训,让自己的灵魂大气起来。因为我们的教育担负着国家的大义、民族的未来和学生的幸福明天,只有大气才可以担起这份大任。不管工作上有再多的不如意,我们千万不能够与社会过不去、与体制过不去、与学校过不去、与家长过不去、与学生过不去,因过我们这其实是在与自己过不去,而这一切终将过去。四、锐气锐气是指教师那一往无前的气概。教育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业,筚路蓝缕,荆棘丛生。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往无前的锐气,高歌猛进,我们才能穿越丛林,踏平坎坷,不断的从此岸向彼岸迈进,从失败向成功迈进。教育又是一件需要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事业,而要变革教育,比教育本身这件事还要难上加难,因为它要面对的是保守的思想、定势的思维、不得不受冲击的既得利益。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巨大阻力面前,只有满腔的锐气,才能让我们蔑视一切困难,无惧明枪暗箭,高举教学改革的大旗,冲向光明和理想的教育高地,让学智慧。《心校长武建谋》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事例:如何教育拿走手机的同学。武校长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劝其退学或转学,那除了证明教育的简单、学校的无能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孩子选择了我们学校,就意味着我们有责任教育她,改变她——教育必须有改变人的力量。在教师会上,武建谋经常说,对一所学校来说,一个孩子也许只是千分之一的个案,而对这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则是百分百的希望。将孩子推向他处,最简单处理的背后见出最肤浅的功利;将孩子捧在心上,对孩子有爱,最麻烦的表象之后一定有最深远的关怀。缺陷也是一种美。断臂的维纳斯,更有一种美的张力。一个教育人,懂得生命的不完美,懂得心灵的不完美,懂得成长过程的不完美,才会让自己的心变得宽容,博大,关怀。——武建谋回眸一下我们的两周的工作,有爱的教育场景随处可见:对孩子的苦口婆心,对家长的耐心解释,与同事的智慧交流,这些处处折射于教育的爱与责任。再细一点,弯腰将孩子的鞋带系上,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在作业本上,给孩子一些赏识性的评价,天气变凉,给家长群发一条添加衣服的信息,一周之内叫出全班学生的名字等等。“爱在细微处”,这都是最有力的关爱。当然,也有不少还需努力改进之处:与家长交流不够(暑假换班主任时的家长反馈),教育方法过于简单(体罚)。教育是门艺术,需要爱与智慧。需要我们用真情、真爱、真诚去浇灌,才可能绽放出生命的精彩。二是,随喜。随喜,这个词来自于我看到薛仁明的一本书《孔子随喜》,之后他还有作品《人间随喜》。随喜,即随性,随心,随缘,充满喜气,第一次听到,很喜欢,于是拿来用上。随喜,就是不忧不惧,乐观向上,积极阳光。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清贫与琐碎,如果不怀着积极的心态去工作,我们就会怨声载道,活在烦恼与忧愁之中,换一种心境,换一种方式,我们看到就是柳暗花明,就是阳光和煦,就是清风明月。因为学校党支部的活动《共读论语,做智慧教师》,因为认真聆听了薛仁明老师的讲座,细细品读了他的书籍《孔子随喜》,因此,对于教育,对于人生,好似又多了些许认识与境界。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云集,为什么内心最认同的却是无多少才华,无多少建树的颜回,我想这与颜回的心境有很多的关系,“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却不忘其忧,不改其乐。如何培养良好的心态?●不比别人比自己,不比物质与比精神。●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提升自己的专业,在学科领域上找到成就感、自豪感学习《人民教育》第9期肖培东《我要这样生活》摘录:看,休憩之后的奔流更有力量。听,调整之后的步伐更为坚实。懂得进退的人生才是真有意义的人生,深谙动静之理的工作才最能体现高效率。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不是要求我们做太阳底下最无谓的牺牲。奉献教育,不是短暂的生命消耗,而是该有持久的动力支撑。江苏省泰州中学蒋建华校长也倡导教师三要三不要: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学生也要孩子,要质量也要健康。为什么喜欢薛仁明老师解读孔子,是因为他将去除了孔子的圣贤面孔,将其还原至一个鲜活的常人。我们教师,同样如此,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职业操守,才是更高的精神境界。也只有这样,你才真正地喜欢这门职业,喜欢天天与之打交道的孩子,才可以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与价值感。三是,精致。精致,就是有品质,把每个细小的地方做好,见出做事的质地,纹理,不粗暴对任何人,不粗糙处理任何事。精致,最能见出一个人的风格与水平。同样一件事,同样一次班队活动,同样一次升旗仪式,同样一篇教学论文,同样一次任务布置,成果最能反映你的精致程度。我以为,是否精致,既与能力有关,更与态度有关。归根结底,与人做事的用心与否密切相关。用心了,自然有品质,自然显质地。其次,与坚持有关,一件事能做好,多件事同样要做好,只有循序渐进,从严从高要求,才能给人留下高品质做事的风格,才可能给人留下精致的印象。我想请大家反思自己的工作:教案书写是否一丝不苟;教室卫生是否一尘不染,班级管理是否一如既往,课堂教学是否一心一意。谈到精致,我想到我最景仰的一位退休教师,杨伏元老师。杨伏元老师,我们都亲切地称她杨妈妈。工作井然有序,做事有章法,有创意,对教育教学可以称得上是全身心。她每天要做的事情,我随便罗列,给每位学生盖红花,每周一篇周记,每天要与孩子一起做卫生,因此,她教室的布置,你看到的是精致,走进她的办公室,你看到她的桌面是精致,听她发言,那种妙语联珠,更是精致。因为她的这份精致,赢得的家长的赞赏,赢得的是学生的爱戴,赢得的是同事的尊重,赢得的是自我的尊严。杨老师这份精致,我想与她一辈子的修炼分不开。四是,安静。安静,就是沉下心来,不急功近利,不浮在表面,而是静心读书,静心上课,静心研究。静以致远,静对山水与文化。信息滚滚,脚步匆匆,满街熙熙,我们最安静的东西,我们执着的东西在哪里,即使缩在最小的一个角落,它依然是一种孤独的芬芳,这种芬芳才是你最美丽的岁月日志。安静,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美德。如何安静地成长,这里,我想提一个人,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刘英姿主任。她,语文教学水平精湛,教研能力极强,工作19个年头,一直就这样默默地、安静地耕耘在自己的田园,潜心研究,醉在语文中,乐在教研里。参加区、市、省、全国赛课,多次获最高奖项。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任何一位年轻人的成长背后,都有她艰辛的付出,不管是课堂,还是课题,不管是教学,还是研究,是常规,还是比赛,她都尽全力给予帮助。大家乐于找她,一是因为她专业过得硬,更是因为她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让她结下了深厚的教育情怀,她愿意奉献。不是谦虚,我的业务能力绝对在她之下,我的骨干教师光环也是因为她的帮助才凑合而成。因为热爱,因为执着,她从不在乎任何荣誉与光环,就以一个普通老师的身份、以最素朴的方式爱着自己的教学,爱着自己的学生。以这样一种安静的方式成长着、快乐着、幸福着。我们育才集团还有数学科的张丽萍老师、还有英语组的王科文老师,她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从她们身上读到的不仅仅是育才精神,更多的是对教育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尊严感、自豪感。从她们身上,读到的是简单、幸福。安静地工作,安静地生活,我以为,那是教师的独有权利,我们可以好好享受与珍惜。修炼气质,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表象呈现的形象气质,我以为,更多的是一个人内在自觉地修为。如果能做到心中有爱,随喜豁然,精致生活,安静工作,不断地去修炼,我想,我们一定能在教育的大道上领略到更多的美丽风景,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培养教师气质增强教师魅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热点解读之二编者按: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大题目,本期我们拈出“气质”二字来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调“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纲要》第一次在国家文件层面上提出了魅力这个词,教师怎样做有魅力呢?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师范教育“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培养气质是一种内省功夫,对教师来说,这是强调教师个人的修养和才华。总理这样说,是对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气质其实是体现教育教学的个性,体现教书育人的魅力。它既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又包括教师的激情、才华和教育教学中有个性的手段,包括课堂上的灵感、幽默感和因材施教的不同案例。所以,教师要有气质。人们说,教师的光辉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缺乏气质、缺少魅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去“照亮”别人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知识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温度的,冷冰冰的知识是没有吸引力的。教师通过知识来温暖人,陶冶人,感染人,就不能没有气质,不能不讲气质。因此,只有培养教师的气质,才能增强《纲要》要求的教师魅力。气质,一个深刻的隐喻——和戴海、辛继湘谈气质何宗焕陈敏华见到戴海老师,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气质不老。年逾七旬的戴海老师,精神矍烁,一派儒雅的学者风范,谈吐幽默风趣,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的好。戴海老师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退休以后,按他自己的说法,在书房,在旅途,过着伏案和漫游的生活。回忆中学时代,发表声援埃及人民抗击法国殖民者的演讲,一股青春的火苗在他依然睿智明亮的眸子里燃烧。是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才有不老的气质。辛继湘是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戴海的学生,虽然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但在老师面前,她还是那么谦恭有礼,静静地听老师滔滔不绝,一脸迷人的笑意,她是优雅的,也是沉静的。一个激情似火,一个宁静如水,非常有气质的师徒二人,饶有兴味地谈着气质这个话题,有诘难,有引证,有申论。在这个秋雨濛濛的下午,一场诗意般的对话就这样展开了,如高山流水,如空谷足音,如醇酒,如佳茗……一欣赏一个人首先是欣赏他的气质。戴海老师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山上来到海边度夏。一天,正逢赶集,海边的集市摊多,人挤。这时,来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开车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在熙来攘往的集市上,她不急不烦,不嗔不怨,没喊一声,没按一下喇叭。三轮车手的那种气质——那种气质的表情,那种表情与场景的对照——一下把我吸引住了,那么从容、沉稳,菩萨一样的神态,却并不木讷,就那么从摊边人缝轻悄悄地开出了集市,上了公路。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想,如果她通过学习考上了飞行员,训练成宇航员……又如果,我是画家、雕塑家,我想为她画像、塑像。戴老师把这则日记发给他过去的学生看了,学生留言:老师遇到妈祖的女儿了。人的素质中,一个极重要的元素就是气质,有怎样的气质就有怎样的个性、风格、气度。气质是人的内心和人格修养,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最能看出他的气质。有的人,虽然身份普通,但心地坦荡,行事磊落,举止从容,像这个三轮车手,给人气质不凡的印象;有的人,虽然位高名重,但言行猥琐,心地龌龊,总显得没气质,缺修养。教师,是以心灵塑造心灵的工作,更应看重气质。讲素质,讲人格魅力,首先讲的就是气质。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展示的也是教师的气质。对一个教师来说,气质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他的软实力。问那些不懂事的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说:“我们语文老师好漂亮,她的歌唱得真好,我们喜欢她。”“我们班背古诗比赛,张老师背得最多,我们喜欢他。”“大扫除的时候,沈老师从不让我们擦玻璃,怕我们摔着,她自己擦,我们喜欢她。”“我把俞老师的红墨水瓶打翻了,同学们都说我,老师没有批评我,还帮我擦手,我喜欢他。”“郊游的时候,我把吃的弄丢了,叶老师把她的面包和牛奶给我吃,我喜欢她。”……孩子们用最形象的语言,最真切的感受说出来的,其实还是老师的气质。二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会喜欢老师的哪些气质呢?戴海老师拿出一张纸片,他列出了这些词语:真诚,聪慧,慈爱,端庄,淳朴,沉稳,坚毅,自信,宽容,亲和,严谨,机敏,细致,简洁,热情,大方,爽朗,活泼,诙谐,优雅,温柔,潇洒,时尚。戴老师说,“潇洒”和“时尚”本来没想到,是临时加上的。有朋友看了,说“简洁”太重要了,“简洁”可以做太多的文章。辛继湘老师说,如果排顺序,“真诚”应在第一位,然后是“宽容”,然后是“热情”,“热情”非常重要,人是有情感的,没有对学生的热情,也就没有对工作的激情。她又补充说,在前面几种气质中,还应加上“耐心”和“乐观”。如果一个老师具备这些气质,那岂不是太完美了。但事实上不可能,人不可能这样完美,也不可能这样挑剔地要求每一个老师。但是,把完美作为一个目标,努力去追求,这是完全可以的。人最怕的是失去了追求的渴望和冲动。可不可以这样设想:以“真诚、宽容、热情、耐心、乐观”为五个基本要素,尽可能地扩张、充实这些要素的内涵,并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完美地展示出来,然后,再去添加其它的元素,增加一个就加一分。气质是可以塑造的,它的可塑性意味着,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如果着意追求自己人格的完美,气质的完美,就应该在这里下一点功夫。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这样反躬自问:面对学生,我表现出了应有的“真诚、宽容、热情、耐心、乐观”吗?三每一个老师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以身示范——带着情感的示范。每一个学生,那怕是刚入学的小学生,都有鲜活的内心世界,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老师不能只是口头上的知识传播,更重要的是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沟通。辛老师说,教师节看电视,有一所学校搞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活动:让学生排着队在校门口给老师献花。有些老师的表现让人失望:接过鲜花没有任何表情,几乎没有一个是微笑着的,也没听到一个老师说“谢谢”。老师们丰富的情感哪里去了呢?面带微笑的学生和面若冰霜的老师,那种反差太大了。乌申斯基说:教育中的一切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同样,只有气质才能形成气质。教育学生,最能触动他们心灵的,还是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和教学都是苍白的。情感是教育最重要的元素。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其实不是学科知识,而是人格和情感。有人说,什么是教育?一个人毕业后,什么都忘记了,留下的就是教育。留下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是老师特有的气质,是能影响人一生的人格和修养。只有情感丰富才能激情充沛。那些冷冷地接过鲜花的老师,我们看不到他们身上的激情——生活的激情和工作的激情。是工作的繁重、琐碎消磨了他们的激情?还是生活的清贫、单调枯萎了他们的激情?只有激情充沛才能享受生活和工作。教师的工作单调和枯燥,只要有激情,就能在平静的水面激起阵阵涟漪,就能让干渴的心壶充满无限柔情。为什么说,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科学而更应该是艺术呢?就因为教师是做人的工作,是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教育教学中要有丰富和细腻的人性。教学中如果只有干巴巴的学科知识,只有刻板的演算、实验,也许这是科学,但不是艺术。艺术的课堂赋予知识以生命,艺术的课堂带着老师的情感刻在学生的心灵上。四人是人的环境。教师和同学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环境。教师气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也许你不能确切地说,学生的读、写、说、算,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在学生身上可以看到多少教师影响的痕迹,但教师的气质就像物理学上的“场”,学生会处在“场”的作用下,这个“场”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若即若离,若隐若显,这个“场”的巨大吸引力,时时约束着有离心倾向、有叛逆意识的学生,不断矫正他的思想轨迹,不断调整他的思维轨道。教师的气质对学生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老师今天会教我们什么呢?他会提我一个什么问题呢?他会怎样赏析这首诗、这篇文章呢?他对这道题有什么新的解法呢?他还会给我们讲个什么新的故事呢?他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惊喜呢?正是这种期待,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和亲切感。那么,老师,你今天会给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呢?好气质能强烈地感染人。感染是无形的,教师的言行、情绪,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真挚感情,都会无形中感染学生。甚至教师的个人习惯也会给学生以感染。一个讲卫生、爱整洁的老师,衣履光洁,面净发理,讲台上,声音宏亮,板书工整,讲台下,生气勃勃,精神抖擞。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肃然而敬,并自觉地收敛起平时的拖拉懒惰、马虎潦草的习气么?良好的气质是最好的示范。学生是最喜欢模仿老师的,模仿老师的书写,模仿老师的朗读,模仿老师有特点的行为。有怎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在学生面前,老师就是一面镜子。同样,学生也是老师的影子,在学生身上总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他的老师的样子。想到这里,我们的老师能不有所戒慎警惧么?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么?教师的气质还能给学生以启迪。也许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行动,或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在你自己没有觉得什么,但是学生看到了。多年后,学生长大了,他还记得老师当年的行动和话语,他还在思考,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有气质的老师总会给学生一些终生难忘的东西,你的“经典”动作,“经典”话语,会让学生时时咀嚼,不断回味。五美国学者波兹曼1985年出过一本书《娱乐至死》,他在书中预言:“内心、内涵、内在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到来。红或不红、酷或不酷尽在外表,内心世界算个屁,最具价值者唯有皮囊。内心的坚韧、豪迈等品质已不重要。”今天看来,波兹曼的预言多么深刻。前不久去世的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有一段名言:“现在社会上‘美盲’太多了,‘美盲’要比文盲多。尽管很多人有很高的学识,但他们是‘美盲’,没有欣赏美的能力。”看不到美,才会对生活徒生担忧和绝望。今天的人好像都不讲气质,也不要美了。难怪今天的人这么浮躁,这么急功近利。中国古代的学者是非常看重气质的。宋朝的张载就说过:“为学大义,在自求变化气质。”人总归要讲一点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再丰富,也不能成为物质的俘虏,尤其作为一个教师,更不能为物所役。讲精神追求,就不能不讲内心修养,不能不关注气质。气质如何修炼,如何提高呢?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当代大画家张大千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多读书。”气质的对立面是“俗”,古人说:“万物皆可奈,惟俗不可奈。”一染俗气,就没了气质。一个老师如果不想当教书匠,要摆脱俗气、浮气和匠气,就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气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是经常和经典交流、对话,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