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校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校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校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校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校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四川省广安市武胜烈面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铜尊则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这体现了A.早期国家的产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阶级分化的形成 D.中原进入青铜时代2.西周初年,周天子把不同姓氏的贵族集团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封建国家。这一做法A.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B.促进了华夏族的融合形成C.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利用 D.加速了土著居民贫穷落后3.《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褂(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迎庐陵王于房州,还尔太子。”这反映出A.男尊女卑根深蒂固 B.家庭等级观念浓厚C.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D.官僚体制渐趋完善4.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主集权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政令的职权 D.门下省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5.明太祖时,《大明律》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然而,嘉靖时期,党争不仅使得无数忠肝义胆之士丧命,更让大明流民四起,叛乱不断。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奸臣的长期掌权 D.内阁的过度发展6.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7.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崇;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强化了清的统治秩序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9.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通过“一体均沾”取得的是A.关税协定权 B.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权C.领事裁判权 D.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0.近代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中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1.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 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 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12.下表为不同人物对近代中国某一革命运动的评价。据下述材料可以得出该革命运动柯文楠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惜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马克思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孙中山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李大钊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A.推翻了满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B.阻止了列强把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C.激发了民众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D.反映了旧式农民革命运动的特征13.《中国人口史》记载,“(近代)这场战争爆发时,苏、皖、浙、赣、闽五省人口约为1.57亿,战争结束时,该五省人口约为0.86亿,人口损失了大约45%”。这场战争A.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14.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一认识强调辛亥革命A.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拉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结束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统治 D.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B.明确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C.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D.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16.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的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党中有党”、“国中有国”、“一国两制”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的“国中有国”是指当时除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之外,还有A.工农苏维埃政府 B.东北伪“满洲国”C.陕甘宁边区政府 D.汪精卫伪国民政府17.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枣阳)宜昌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下列与“北方的捷音”有关的是A.“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 D.“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18.下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在各地留下的足迹。对其认识正确的是A.革命精神的延续传承 B.革命力量的持续壮大C.革命道路的顺利选择 D.革命中心的既定转移19.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足迹,也是解读革命文化的独特文本。下列毛泽东诗词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心和决心的是A.《沁园春长沙》 B.《西江月井冈山》C.《七律长征》 D.《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0.下表是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的1933年后中共中央机关驻地迁移概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迁移路径上海一瑞金瑞金—延安延安一西柏坡西柏坡一北平(北京)开始时间1933年1934年10月1947年1949年主要原因“左”倾错误使党遭受严重损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陕北遭遇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革命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从西柏坡迁移到北京。A.党在吸取党内错误带来的教训中不断走向成熟B.中央机关驻地迁移与社会主义革命息息相关C.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不断走向胜利D.党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21.《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建国初期“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不包含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特别行政区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2.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正式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12年3月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中国正式宪法的性质C.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23.“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关于上述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最早可能出自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B.明确宣布采用“一国两制”的方针统一祖国C.建议举行国共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D.达成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出现了建国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20世纪70年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次建交高潮。其中促成第二次建交高潮的事件是A.中苏建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尼克松访华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影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材料二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晩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o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材料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编自杨洁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在态度、机构、目标等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给出你的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说明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元代行省制承上启下,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元在大一统体制下“地方广大,政务繁多,建都省以总宏纲,置行省以分庶务”,以行省制的管理模式统合了自唐末以来的中国南北分裂的格局。虽然后续朝代多有调整和改善,但此模式沿袭了下来,一直影响至今。——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折点》(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概括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三、论述题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解释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材料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述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做出了回应。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某一个阶级的回应确定一个主题,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解析】材料“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铜尊则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而且体现了四川地区和中原、长江流域的交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间的交流,没有体现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间的交流,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排除C项;商周时中国的青铜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B【解析】材料“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封建国家”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和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融合形成,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的描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融合,而非对边疆地区开发利用,排除C项;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边疆的开发,促进当地土著居民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C【解析】狄仁杰劝说武则天还政于太子,子祭母,符合宗法观念;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则武则天与武三思的姑侄关系不符合宗法观念。武则天最终还政于太子,这说明宗法制观念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男女地位,排除A项;等级观念与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官僚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4.B【解析】材料体现皇帝签署诰敕遭到门下省长官的拒绝,最终没有颁行,这说明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节制君权,有利于科学的决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节制君权,不是强化,排除A项;给事中是审核的,排除C项;门下省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党政通常围绕臣子争权、皇族争位等方面分化,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项正确;BCD项均不构成党政的原因,排除。故选A项。【点睛】6.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符合材料中的说法,C项正确;郡县制和行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D项;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标准是孝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点睛】7.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C【解析】根据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得出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强化了统治秩序,C项正确;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统治秩序,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排除B项;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军机处的设立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体均沾”的规定,获得了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权利,即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同享。由此可知,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权后,英国可以通过“一体均沾”享有同样的待遇,B项正确;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关税协定权排除A项;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排除C项;《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英国参与其中,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D【解析】材料“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知是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维护列强在华秩序,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经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项正确;A、B、C中涉及的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D项。11.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时,义和团运动正在进行,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侵略中国,慈禧太后一开始想利用义和团运动打击洋人,并向列强宜战,但盛宜怀、李鸿章等不认同此决定,实际上是拒绝对列强采取强硬态度,因此义和团运动将面临更严峻形势,B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2.D【解析】材料“千百万穷苦农民为了生存”“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不知有民权不知有民主”“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旧式农民革命运动的特征,没有脱离改朝换代的循环,D项正确;太平天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A项;阻止列强把中国殖民地化的并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太平天国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众的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B【解析】根据材料“苏、皖、浙、赣、闽五省人口约为1.57亿”可以判断出是太平天国运动,该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B项正确;A项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有关,排除;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14.A【解析】根据材料“……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可知,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统治,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1912年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B【解析】根据材料中“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可知,中共认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资本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B项正确;中共在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可知,中共的认识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C项;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并非一大,排除D项。故选B项。16.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苏维埃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形成“国中有国”的现象,A项正确;东北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属于日本的傀儡政权,排除BD项;陕甘宁边区政府属于“一国两制”,排除C项。故选A项。【点睛】1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沿着正太铁路展开了一场交通破袭战,沉重的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C项正确;A项与淞沪会战有关,发生于南方,排除A项;B项与平型关大捷有关,发生于1937年9月,排除B项;D项与台儿庄大捷有关,发生于1938年,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8.A【解析】材料路线分别体现的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及西柏坡精神,反映的是革命精神的延续传承,A项正确;长征期间革命力量受挫,排除B项;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十分艰难,排除C项;革命中心的转移是随着国内局势变化发展改变的,并非是既定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9.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失败的标志是解放军占领南京,D项正确;ABC项均不涉及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故选D项。【点睛】20.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驻地的转移与革命形势的发展息息相关,此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B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党在吸取党内错误带来的教训中不断走向成熟,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的历程中不断走向胜利,党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ACD项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21.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具体实践,是改革开放时期实行的制度,不属于建国初期“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C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均是建国初期“新型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2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先生颁布的,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排除B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3.A【解析】材料“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强调的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A项正确;“一国两制”的方针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国共第三次合作,排除C项;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原则,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同志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与会国的赞同,助推了会议圆满召开,会后掀起了同亚非国家建交的热潮,C项正确;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尼克松访华助推中美关系转化,使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的高潮,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5.(1)特点:形成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具有等级色彩;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2)变化:外交态度从被动消极应对逐步到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正式外交机构并不断调整优化:外交目标从顺应列强需要逐步到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努力改善中国国际环境。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接受了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3)努力: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70年代缓和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新时期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参与亚大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倡议“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可归纳出形成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可归纳出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根据“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影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可归纳出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具有等级色彩;从包括的内容来看,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中的对外关系来看,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2)变化:从材料中的外交态度变化来看,外交态度从被动消极应对逐步到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从材料中的外交机构变化来看,外交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正式外交机构并不断调整优化:从材料中的外交目标变化来看,外交目标从顺应列强需要逐步到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努力改善中国国际环境。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等角度进行分析。(3)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70年代缓和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新时期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参与亚大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倡议“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点睛】26.(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不同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朝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统治;西周是贵族政治,秦朝是官僚政治。(2)特点:承上启下,继承并创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深远。(3)价值: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县省的设置沿用至今。【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根据材料“秦统一全国为郡县”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不同点:根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朝以地缘关系为基础;根据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概括出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统治;根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西周是贵族政治,秦朝是官僚政治。(2)特点: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制承上启下,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可概括出承上启下,继承并创新;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概括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根据材料“虽然后续朝代多有调整和改善,但此模式沿袭了下来,一直影响至今”可概括出影响深远。(3)价值: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而元朝行省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综上可知,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县省的设置沿用至今。【点睛】27.示例一:主题: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解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新灾难,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856年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1864年天京陷落,大平天国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大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示例二主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解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民主思想,创建革命团体和政党,制定政治纲领,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满清王朝,颁布《临时约法》1912年3月,袁世凯纂夺了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但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反动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示例三主题: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释: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列强的侵略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一一中国共产党诞生随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