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十六中学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十六中学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十六中学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十六中学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十六中学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十六中学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4%,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括()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C.用作燃料驱动火箭 D.含碳燃料的燃烧2.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灭火实例灭火原理A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或氧气C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隔绝空气或氧气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可燃物与火源隔离A. B. C. D.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2℃时,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甲的质量一定大于乙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4.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 B.农家肥腐熟 C.食物腐败变质 D.干冰升华5.小希设计如图的实验,并完成下列的操作步骤: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白磷未燃烧②点燃酒精灯片刻,观察到白磷燃烧③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观察到水位上升到刻度1处④点燃酒精灯,剩余的白磷不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酒精灯加热铜丝,白磷燃烧,铜丝变黑,可见白磷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B.操作②中除了观察到白磷燃烧,铜丝也变黑,会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结果大于1/5C.对比①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D.对比②④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无色溶液中产生氢氧化铁白色沉淀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D.向碳酸钠粉末中加入稀硫酸:白色粉末消失,产生无色气味的气体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B.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药品中一定要加催化剂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利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D.耐腐蚀的原因,是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8.根据下列各组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是()A. B.C. D.9.下列哪组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A.CH4、CO2、H2 B.CO2、HCl、N2C.SO2、CO、NO2 D.HCl、N2、O2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181232反应后的质量/gX(未知)262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26∶12 D.物质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在KMnO4溶液中加入双氧水,振荡、静置,再滴入酚酞,出现如图所示现象。(1)将混合物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双氧水,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滤渣的作用是________。(2)写出KMnO4溶液与双氧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KMnO4与H2O2的化学计量数为2和3,生成的氢氧化钾使溶液变红)__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及性质实验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编号①所指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制取装置可选用_________(填标号)。(3)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度,在氧气瓶和病人之间连接_________(填标号)装置,在集气瓶内装半瓶水,将_________(填导管口标号)端接氧气钢瓶,通过观察_________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4)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它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得,制取装置可选用_________(填标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学校化学兴趣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1)写出图中标号②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__________(填序号)①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②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3)某同学选用A发生装置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该装置中仪器①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4)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用A和该装置制氧气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装置不能用于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糖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C6H12O6)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缓慢氧化转变成CO2和H2O,同时放出能量(已知每克葡萄糖放出约16kJ的能量)。请回答:①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②葡萄糖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写最简整数比);③一般人每行走lkm,大约需消耗170kJ的能量。假设这些能量全部来自葡萄糖,请问:小明同学步行5km,大约需消耗多少克葡萄糖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取整数)。14.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直饮水机的水处理过程如图所示。①可直接饮用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②炭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a过滤b脱色除味c消毒杀菌(2)A~H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已知B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A、E、F是氧化物,A为红棕色固体,C是气体,H溶液呈蓝色,G、H中的阴离子相同。①列举D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出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上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中,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⑤反应IV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气体C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某化学兴趣小组称取16.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测得试管内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计算:(1)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________?(2)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6.碳酸钙是牙膏中一种常用的摩擦剂,可用石灰水作原料来制备,某工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1000g石灰石中样品,磨成粉末后,放在电炉上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48g.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据此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分析】根据图示分析,A处是需要含碳物质参与,氧气才能转化为二氧化碳。【详解】A、任何动物的呼吸能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选项A正确;B、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选项B正确;C、氢气燃烧生成的是水,不能转化为二氧化碳,选项C错误;D、含碳物质的燃烧能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选项D正确。故选C。2、A【详解】A、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将环境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不可以降低,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B、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是采用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是采用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采用隔绝可燃物与火源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3、A【解析】A、t2℃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溶液的质量,错误符合题意;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正确,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有交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因为甲有晶体析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4、D【解析】A、酒精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农家肥腐熟,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食物腐败变质,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干冰吸热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5、D【解析】A.白磷是非金属,不能与铜比较金属活动性,选项说法错误;B.粗铜丝变黑消耗的是氧气,不会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结果大于1/5,选项错误;C.①未点燃酒精灯,②点燃酒精灯,对比①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D.②中白磷燃烧,④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大试管内的氧气已经被过量的白磷消耗完,对比②④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故选D。6、A【详解】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的现象为:溶液变浑浊,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故A错误;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现象为: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故C正确;D.碳酸钠粉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现象为:白色粉末消失,产生无色气味的气体,故D正确;故选:A。7、B【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药品中不一定要加催化剂。例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不需要催化剂,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利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耐腐蚀的原因,是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8、A【详解】A、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均为6个电子,都易得2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似;故A正确;

B、虽然两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不同。质子数为1的H元素,易得1个电子而形成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质子数为11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不稳定,易失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故B不正确;

C、虽然两种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却完全不同。质子数为2的He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而质子数为12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稳定,易失最外层的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故C不正确;

D、两种元素的原子电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Na元素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最外层为7的Cl元素易得到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不正确。

故选:A。【点睛】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除外),性质稳定。9、C【解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目前记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颗粒等.故选C.10、A【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乙的质量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所以推断:反应后甲的质量X=18+1+2+32-26-2-12=13,甲在反应中质量减少的质量=18g-13g=5g,是反应物。【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故A正确;B、乙是生成物,故B错误;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0g:25g=4∶5,故C错误;D、物质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故选A。【点睛】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催化作用【详解】(1)将混合物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双氧水,迅速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滤渣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故滤渣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在KMnO4溶液中加入双氧水,振荡、静置,再滴入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钾,气球变鼓,应是生成了气体,应是生成了氧气,黑色固体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应是二氧化锰,其中KMnO4与H2O2的化学计量数为2和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含6个H,生成物中含2个H,故还应有水生成,将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为:。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锥形瓶AC或AEFb水中冒出气泡的速度BC或BD【详解】(1)编号①所指仪器的名称锥形瓶;(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的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可用固体加热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制取装置可选用AC或AE。(3)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为了给氧气加湿和观察氧气的输出速度,在氧气瓶和病人之间连接F装置,在集气瓶内装半瓶水,将b端接氧气钢瓶,通过观察水中冒出气泡的速度就知道氧气的输出速度。(4)根据“常温下,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可制得氢气”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根据“它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知,氢气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氢气可用C或D装置。制取装置可选用BC或B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点睛】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主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固态还是液态)和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将发生装置分为固体加热型装置和固、液混合不加热型装置;收集装置主要根据生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是否和水反应考虑能否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还可以根据气体和空气密度的比较以及是否和空气中的各成分反应,判断能否采用排空气法收集,如果气体密度和空气密度非常接近则不适宜采用排空气法,在使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密度比空气大的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集气瓶②防止试管壁上的冷凝水倒流,造成热的试管炸裂E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瓶内气体是氧气。否则,不是1806:1:853g【详解】(1)由图示可知②是集气瓶;(2)可以得到平稳的氧气流的方法是: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这样反应物过氧化氢是一部分一部分反应的,气流平稳;如果把二氧化锰直接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大量的过氧化氢迅速反应,短时间产生大量氧气。选②。(3)某同学选用A发生装置制取氧气,仪器①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试管壁上的冷凝水倒流,造成热的试管炸裂;(4)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时,应用排水法收集,选用的收集装置是E;用A和该装置制氧气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D装置不能用于收集氧气的原因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5)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气体是否为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瓶内气体是氧气,否则,不是。(6)①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1×12+16×6=180;②由葡萄糖的化学式C6H12O6可知,葡萄糖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③步行5km,大约需消耗葡萄糖为:≈53g故答案为:(1)集气瓶;(2)②;(3)防止试管壁上的冷凝水倒流,造成热的试管炸裂;(4)E;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说明瓶内气体是氧气。否则,不是;(6)①180,②6:1:8,③步行5km消耗葡萄糖的质量为53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