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_第1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_第2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_第3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近年来,在山东章丘焦庄、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的有刀、铲、璇玑、三角形佩、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作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A.经济联系频繁 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C.阶级对立出现 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2.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葱”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是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3.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较大发展 D.铁器分布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程度4.据考古发现,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有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就多达89件。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农具使用较广泛 B.封建制度逐渐确立C.铁矿得到普遍开发 D.冶炼技术显著提高5.如图为江苏邳县出土的汉代捕鱼归来画像石,被《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所收录。画面上有两名渔夫,六只鱼鹰,前面一人肩扛鱼叉,手臂上有一只鱼鹰,而其中一只鱼鹰正从嘴里吐出一条鱼。该画像石()A.说明汉代民众生活异常艰辛 B.体现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落后C.反映了田庄渔业的发展状况 D.是研究汉代农业的一手史料6.《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记载:“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这一经营方式()A.依赖农奴集中劳作 B.带有庄园经济色彩C.面向市场组织生产 D.得到政府大力推广7.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农耕和畜牧题材的壁画。如图是6号墓壁画,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力度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这幅壁画()A.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B.再现了西域民众生活安定的时代风貌C.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见证了精耕细作下自耕农经济的盛行8.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定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 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9.“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10.北宋诗人沈辽赋诗曰:“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雁翅插修筑,随流得深酌。升降岂无势,长江怒相薄。有如万夫力,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善彼汉阴老,忘怀抱纯朴。”作者意在()A.感叹提花织机技术精巧 B.赞美翻车灌溉高效便农C.倡导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D.推崇水排冶铁动力强劲11.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12.南非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B.工匠生产服务于国内市场C.注重发展环印度洋贸易 D.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春秋战国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秦汉时期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材料二: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系家长的族权为核心,以邻里关系、同乡关系、主客关系为辐射。它既表现为同宗、族人、邻里、同乡及其他依附农民对庄园主的一种君主般的尊敬和畏惧,又表现为庄园主对族人、乡里等人所行使的一种周济族人、关心乡里的“聚族”之权。庄园主对于庄园内依附农民的这种统治权笼罩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更能深入被统治者的心理。这种政治权力还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庄园内的学校一般在农闲时开学,除供地主子弟学习外,一般依附农民的子弟也可入学。庄园主可借此向农民子弟灌输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教育内容。到东汉末期,田庄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庄园主的政治权力在庄园内无所不包。材料二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这种法权以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及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平等,权利则总是在领主一边,对于农奴则总是无穷无尽的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表现为一种法律形式∶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仪式,也有法律内容即载明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或法律惯例。封建主从农民那里取得土地,一般也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完成的,当然其中含有封建主仗势进行抢夺的内容。委身农被迫把土地给封建主时,双方也都订立了载明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法律契约,而且这种契约有固定的式样和约定俗成的语言。农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据本庄园的习惯法而定。西欧庄园内的农奴人身问题,很难找到两个庄园相同的标准,都是依据各庄园公社的习惯法而定,庄园主则是这个法律的执行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庄园主政治权力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庄园主相关权力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田庄相比,西欧封建庄园在基层管理方面的不同点。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丰富的玉石类陪葬品,且玉石制品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还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制作工序,说明该地区玉石文化已初步形成,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这些地区都有玉石制品出土,不能说明它们相互之间有联系,排除A项;玉石制品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体现不出阶级对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的信息,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选择C:据题意可知,进入春秋以后,很多诸侯国都在开垦荒地,从而增加了土地的种植面积,这些土地的开垦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即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走向瓦解。排除B:土地国有制度瓦解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个体小农经济形成是影响,不是原因。3.答案:D解析:从地图信息可以看出,铁器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分布较多,新疆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结合所学,生产工具(铁器)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且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地区,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并将其逐渐推广,因此“战国以前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说法错误,A项错误;在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并不紧密,B项错误;材料中铁器实物只在部分地区的集中分布状况,无法说明冶铁技术的较大发展,C项错误。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仅锄就多达89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的战国铁农具数量较多,这说明铁农具在当时使用较广泛,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铁矿开发情况和冶炼技术提高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苏邳县出土的汉代捕鱼归来画像石,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信息,是研究汉代农业的一手史料,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农业中最重要的种植业信息,无法得出农业落后的判断,且江苏邳县也不属于江南地区,排除B项;田庄生产是集体劳作,材料中画像石未体现这一特征,排除C项;生活异常艰辛是指食物匮乏、生活艰难,图中信息却是捕鱼归来,颇有收获,排除A项。6.答案:B解析:据“后汉书”可知时间信息为两汉;据材料“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可知,内部有农业,也有渔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方式,且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与东汉的庄园经济相符,故选B项;材料中主要讲的是经营内容,并没有说明劳作方式,“依赖农奴”集中劳作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可知,内部自给自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面向市场”说法错误,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庄园经济带有一定的割据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因此“政府大力推广”说法错误,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壁画内容为犁地,一牛挽犁,人一手扶犁,一手扬鞭驱牛。结合所学,嘉峪关地区为传统游牧区域,魏晋时期,“墓中有大量农耕和畜牧题材的壁画”,即铁犁牛耕的农耕生活方式已较为普遍,这反映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传播到嘉峪关所处的河西地区,C项正确。牛耕技术源自北方,嘉峪关也在北方地区,这与北方民族间交融有关,而不是南北民族交融,排除A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排除B项;材料信息可反映出魏晋时期该地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但无法得出自耕农经济盛行的结论,排除D项。8.答案:C解析:“鼓励养牛”“奖励绢一匹”“制定了养牛的饲料标准”“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说明唐朝政府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比较科学地养牛,以及进行市场流转,其意在增加牛的数量,而在中国古代,牛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生产工具被用于耕作的,所以,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耕牛最终服务于农耕,不是为了商业化养牛,排除A项;唐朝政府的举措将会提高农民养牛的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但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农业经营方式始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方式为主,排除D项。9.答案:A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古代中国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可知,该诗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由所学翻车的知识可知,翻车是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所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翻车灌溉高效便农,不是提花织机技术,排除A项;作者意在赞美翻车灌溉高效便农,不是倡导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翻车,而不是冶铁工具水排,排除D项。故选:B。11.答案:D解析:“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可知,南非班图人手工业相互交换现象比较常见,说明当时班图人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图人手工业交换现象,未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无法说明其服务于国内市场,排除B项;材料中的手工业产品只是相互交换,并不是用于印度洋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初耕农具为主。(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解析:(1)据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结合所学得出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省份多达25个,比春秋时期多8个,即使用范围扩大;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推广程度不平衡;据材料二“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结合所学得出数量增多;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有初耕、播种、中耕、收获农具,即类型较为齐备;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初耕农具占61%,即初耕农具为主。(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广泛,数量多,说明这时期制铁业发展,同时政府对铁制农具的重视,并且铁制农具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即铁农具具有自身的优势,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铁制农具,促进了铁农具的推广和发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铁制农具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的广泛推行有利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14.答案:(1)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