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5篇_第1页
简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5篇_第2页
简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5篇_第3页
简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5篇_第4页
简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5篇简洁介绍科学家的事迹5篇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今开头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旧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简洁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简洁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篇1

爱迪至12岁时开头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始终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创造一种光线严厉、价格廉价的平安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5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胜利。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

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看和做记录。

这一次,灯泡光明、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始终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最终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具体报道了灯泡试验胜利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创造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25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创造出来。”有人说,创造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当有人问他在创造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350本具体记录创造设想、试验状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厉 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连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创造”,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简洁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篇2

斯蒂芬.科学家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0岁,诞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高校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月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白闻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闻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白黑洞的面积定理。科学家霍金的生平是特别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当的职务是剑桥高校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当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制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精彩地游览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科学家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想象丰富,构思奇异,语言美丽,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将来之变,是这样的奇妙和奇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科学家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浅显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究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转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学问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简洁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篇3

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

有一天,淘气的孩子们把磨好的镜片带到二楼去玩。有个孩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西,惊异地大叫着:

“多惊奇呀,那么远的钟楼怎么跑到眼前来了?”

孩子们轮番看着,一个个都惊异地叫起来。

杨瑞恩听到孩子们的叫嚷,跑到楼上来,拿过重叠的镜片一看,立刻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

孩子们的意外发觉,引起了杨瑞恩的讨论爱好。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改进,他最终创造了望远镜。

牛顿从事科学讨论时特别用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竟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索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洁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特别用心。不管四周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留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嬉戏。玛妮雅就像没观察一样,在一旁用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摸索她一下。她们静静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旧竖在那儿。从今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用心读书,仔细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宏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依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议 就私自打算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果优异,早达到高校水平。又从一个熟识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缘由,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也许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共性相去太远。

简洁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篇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齿疾病的国家。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远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会,古人就对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详尽的记录。但限于当时人们的熟悉水平,把牙齿患病的缘由统统归于鬼神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用刷牙来防治牙齿疾病了。

进入封建社会,一些医生明确指出:受了风和吃了东西后不漱口,是引起龋牙的缘由。于是,从公元20__多年前起,中国人就有了漱口的习惯。如《礼记》中就有:“鸡初鸣,碱畲漱”的记载。不过,单凭漱口是不能将牙齿上的污垢、食物残渣等完全去掉的。因此,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齿来清洁牙齿。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芳度叉头圣图》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和尚,为了清洁牙齿,正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齿。这说明,至少在唐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揩齿这种卫生习惯。柳枝揩齿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驱。在唐代,人们将柳枝的一端用牙咬成刷子状,然后蘸药水来揩齿。到了宋代,有人主见每天至少要揩齿两次,早晚各一次。考古发觉,在辽代应历九年即公元959年的古墓中,有2排8孔的植毛牙刷,说明我国当时在口腔卫生方面的已经很先进。我国最早发觉的这一牙刷,比欧洲的牙刷至少早600百年。

1490年,中国制造的牙刷其清洁面垂直于刷柄,用从西伯利亚野猪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制成。当时的欧洲还处于用手指或亚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阶段。可见中国制造牙刷的工艺当时在世界上是特别发达的。直到清代,一名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牙刷大为惊异,并将样本和制作工艺带回欧洲。

简洁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篇5

居里夫人的简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1895年在巴黎求学时,和法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结婚。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是巴黎高校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他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在她的一生中,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当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但居里夫人从不追求名利。她献身于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终生宗旨。

讨论放射性现象,发觉镭和钋两种自然 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放射性元素的母亲”,一生两次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次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讨论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但在其中年时期,丈夫不幸丧生在马车的车轮底下。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由于是胜利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了许多人。许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熟悉,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她能说出世上每克镭的所在地,这是她最杰出的地方。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

跨越百年的漂亮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觉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美丽、神色庄重又略显疲乏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马上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日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觉:自然 放射性元素镭。原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决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将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动,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漂亮、庄重的形象也就从今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关于放射性的发觉,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觉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了自然 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觉,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或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讨论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觉了钋,接着发觉了镭。为了提炼纯洁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惫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盼望它有漂亮的颜色。”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最终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漂亮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漂亮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漂亮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她坚决、刚毅、坚韧,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珍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宏大自然发觉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觉。在发觉镭之后的不断讨论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漂亮健康的容貌在静静地隐退,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卑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悄悄地工作。她从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久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觉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殊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原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斗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快乐爱的试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闻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全部的世界闻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人物生平

1、博士学位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讨论》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高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1852-1908)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之后的几年,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沉淀,分别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最终胜利地分别出了氯化镭并发觉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ō)和镭(léi)。由于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觉和讨论,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由于胜利分别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洁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做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学的进展。

2、两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提倡用放射学抢救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讨论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IrèneJoliot-Curie)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Eve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20世纪90年月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消失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96,jǖ/jǘ)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3、勤奋好学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但也是最聪慧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非常有限的中学数理老师,妈妈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肺结核,大姐染上了传染病。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2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布满了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育了她独立生活的力量,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特别顽强的性格。

玛丽从学校习就特别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剧烈的爱好和特别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到处表现出一种坚韧的进取和刻苦的精神。从上学校开头,她每门功课次次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果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高校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学问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剧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非常宠爱父亲试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布满幻想,她急迫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究,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高校。19岁那年,她开头作长期的家庭老师,同时还自修了很多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预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最终来到巴黎高校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剧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果却始终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艳羡,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布满信念地参与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其次年,她又以其次名的优异成果,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老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敬重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果,完成了高校毕业生的任职考试。其次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讨论。但是,她不满意已取得的成果,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讨论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4、发觉镭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觉了元素放射线。但是,他只是发觉了这种光线的存在,至于它的真面目,还是个谜。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爱好,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讨论课题,就同丈夫彼埃尔商议 。

“这个课题选得很好,”彼埃尔说,“贝克勒线前年才发觉,我想可能还没有人讨论。假如发觉这种射线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写出一篇精彩的论文。不过,这是件艰难的事情,困难也许多。”“我知道,”玛丽微笑着说,“不过不要紧,有你这样一位敬重的老师合作,就肯定会胜利!”

要讨论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间宽敞的试验室。彼埃尔东奔西跑,最终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试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用心做她的试验。在讨论过程中,她发觉,能放射出那惊奇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她把这些光线称为“放射线”。

居里夫人在进一步的讨论中发觉,可能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她认为,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被发觉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她把它定名为“镭”,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彼埃尔也同意这种见解,可是当时有许多科学家并不信任。他们认为这可能是试验出了错误,有的人还说:“假如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需从沥青铀矿中分别出镭来。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这种矿很稀有,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头了提取纯镭的试验。

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就这样,经过三年零九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最终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6年,彼埃尔居里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生。居里夫人极为哀痛,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献身科学的意志,她决心把与丈夫共同开拓的科学事业进行下去。1910年,居里夫人胜利地分别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并出席了国际放射学理事会。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纳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打算放弃炼制镭的专利权。她认为,那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曾经对一位美国女记者说:“镭不应当使任何人发财。镭是化学元素,应当属于全世界。”这位记者问她:“假如世界上全部的东西任你选挑,你最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