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_第1页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_第2页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_第3页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_第4页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

【篇一:读《伤寒论》有感】

我学《伤寒论》有感

班别:

姓名:学号:成绩:

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

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

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

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

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

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

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

必蚓,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

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宣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

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

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

半在外也”等。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

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阻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

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阻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

阴病1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

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

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

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例如桂枝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加葛根汤

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应的适应证不

同,甚至药味相同,用药剂量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所以指导应用方证的理论只能是辨方证

的“一元论",即有是证用是方。最后还是要从方入手.一个方一个方的研究细心体会它的病因

病机在何处,为何如此组方,为何同样的症状,却要以不同的方处之,.比如头痛,发热,恶风,汗出,桂枝

汤主之,为什么头痛?为什么发热?为什么恶风?为什么汗出?必须一一找出所以然来,头痛者因伤于

风者,先犯太阳,头为诸阳之会,太阳又有巨阳之称,所以头痛.发热者,风与卫搏,风与卫皆为阳,二阳

相搏很IJ发热.因伤于风者所以恶风矣,汗出因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以桂枝下咽,阳胜则毙.伤寒不

可如读小说,.必须要在一个字上寻其不同之处.比如伤寒论中,常有反发热脉反沉细之语中的反字,

这一个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应的意思,不应出现的症状现在出现了,就是不同之处,学者自续留

心.比如大青龙汤证:伤寒,发热,头痛,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主之.与麻黄汤证相比较:伤寒,头痛,发

热,一身尽痛,麻黄

汤主之.大青龙汤的症状其实与麻黄汤并无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黄汤中加石膏如鸡子黄大,为

什么加石膏?就要从烦躁二字上寻病机了,烦躁多为阳明热症,正因为有太阳症与烦躁并见,说明太

阳与阳明合病,则一发表之寒,二清里之热.这就是大青龙汤的病机所在,若读伤寒论每一个方,都能

如此寻出病机所在,那你不是伤寒在大家,但也是学有所成了.还要注意轻重之别,大青龙汤与麻杏

石甘汤俱为发表清里之剂,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为什么?因为大青龙汤是表寒重,里热轻,所以石膏

才用鸡子黄大,而麻杏石甘汤则是表寒轻,里热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20

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东京近畿大学有地滋教授

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一时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小柴

胡汤制剂成为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短短几年里,津村顺天堂成了世界注

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顶峰。但自1987年不断报出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新闻后,

津村顺天堂于1997年破产,2000年其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对这一事件,一些人认为这是

“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医界人士则认为,这是没有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

并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让年青人学习《伤寒论》,并且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

的?证?消失了,还要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的错误

论调。这说明,不辨方证,只是根据西医的诊断就给服小柴胡汤制剂,是造成所谓的“小柴胡

汤副作用事件”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的教训,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即所谓辨方证是辨证

的尖端。

其次,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

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

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

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

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再次,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

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

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

“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

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

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前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

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

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

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

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

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

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

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注重伤寒方剂的服用方法。比如在桂

枝汤证中,服药后须服“热稀粥一升余",为的是“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还要"温覆

令一时许”,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这是个发汗的好方法。我也曾单用这个方法治

好我自己的感冒。那是前2个月,我那次刚开始感冒,有点鼻塞及怕冷,当时正在上班,没药

吃,有点辛苦,因为怕冷,我就多喝热水,想暖暖身,喝到第三杯还是第四杯热水时,微微觉

得身体发热有汗,怕冷的感觉慢慢减轻,同时无意中发觉,鼻子也没那么塞了,当时一个激灵,

无论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都强调汗解,那如果我能让自己出汗,这感冒就应该好得了,说句

不好意思的话,我自己也不愿意吃苦药,心想就用“热稀粥”法吧,打个电话给家人,让她们

煮粥给我,想了想,要求加点葱白一起煮,解表散寒嘛,中午回到家里连喝俩大碗热粥,接着

盖被避风煽汗并睡觉,嘿嘿,一介中午觉,病好了。

《伤寒论》博大精深,希望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做好治病救

人的工作。

【篇二: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读后感】

冯世纶《溯源》读后感

弄斧到班门

(―)

近日好读医书。刘力红景仰刘渡舟,而刘渡舟、谢海洲又赞叹胡希恕,我是外行,外行看

热闹,于是买来《胡希恕》(又名《经方传灯》X《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方证》《中国汤

业经方》来读(《经方传真》买不到了),胡氏水平很高,被称为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论》

研究者和经方家。这几本书大抵为胡氏亲炙弟子冯世纶、张长恩等编著乃师所传,严守师门家

法所出的几本书。胡希恕弟子千百人,冯张二氏可谓其中佼佼者,谢海洲许为“独得真传"。

胡希恕弟子冯世纶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继承自《汤液经法》,是属于神农本草一派,也

就是古经方派,而不是继承自《黄帝内经》。

《中国汤液经方》第一部分考究经方的历史源流,录用了冯世纶在1992年国医论坛发表

的《〈伤寒杂病论〉溯源》一文,力辟”张仲景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说。

冯氏根据宋本《伤寒论》序中“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

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

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又根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

中《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文的记述,认为张仲景根据《汤液经法》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冯氏又比较了《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内容认为张仲景“博采众方",”还博采了《帛书》一类

医书及其他经方家的内容,鉴此《伤寒杂病论》应隶属《汉书》所载‘经方家‘派系”。

冯氏此论,一本其师胡希恕之说。胡氏德高艺深,而立言审慎,虽玩索有得,见解日深,

但不轻易发表,深恐一偏之言遗患后世。

胡氏这一派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读者亦不免同时质疑。

盖仲景《伤寒杂病论》有自序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胎膻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o自宋金时代成无

己以《内经》注《伤寒》,后世多宗其说,“其原因也系《伤寒杂病论序》撰用《素问》等句”。

如果这个证据驳不倒,那么冯氏所论就不能令人信服。

冯世纶亦深知这一关键,于是又于2003年12月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一篇雄文《〈伤寒杂

病论〉再溯源》,再为自己的论断提出新证。

这个论断就是仲景这篇自序有问题,其中有些段落和句子是后人所加。冯氏引用伤寒研究

家钱超尘的论点,对仲景自序提出质疑,认为“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所加",即”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S》、《胎睡药录》,并《平脉辨证》",与"若能寻余所集,

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叔和撰次。

而钱超尘是如何得出序文有掺假的嫌疑呢?根据文法和文韵!也就是说钱氏读来觉得某句

不像仲景所言,而另外几句又正是仲景所言。前段是汉末之貂裘,后节为晋续之狗尾。我看了

直摇头!汉末魏晋文章,如果说要请学者来考证品评真伪,首推大师章太炎,但是太炎已故世

七十年;太炎弟子周氏兄弟也是好手,但鲁迅自其父为庸医所误,而对中医深恶痛绝视为骗子,

他是宁可去

抄几年古碑,也绝不会为中医的古圣贤书来作考证的。

我们读仲景自序,并不觉得是别人增减了哪些句子,而钱氏又非考证名家,仅仅从文法上

来断某句是仲景说,某句是叔和撰,的确难以令人置信。且晋去汉末未远,语言变迁也不大,

如果说整篇序为真为伪,则尚可与汉末魏晋文章相较,品评其风度,或者可以猜度汉晋;今一

篇之中,文从字顺,要单挑出某句,欲视真辨伪,实为难矣!

钱氏此论只可认为是一家之言,聊备一说,未为定论。冯氏以此可商之论作论据,则论断

不足以服人。

二)

外行看热闹,看双方争得难分难解,以为所为何来?实际上事不关己,所以叫看热闹。但

当事的双方却拼死拼活,实际上是牵扯到指导思想问题。一如我们当年争论姓"社"还是姓

“资”,现在看来可笑,但在当时确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如果你自己钻研进去,必然要参看历代医家学者的注解。他们是从什么理论根据出发来解

释《伤寒杂病论》,这就是根本路线之争。

历代诸家解《伤寒》,自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始,都是用《内经》的路子来解《伤寒》,

其中不通处很多,不免卓强附会,曲意穿凿。

而胡希恕一派认为《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根本就是两条路子,属于不同的流派,

《伤寒杂病论》根本就不是从《黄帝内经》而来,它秉承的是《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经

方家一派的路数,和《黄帝内经》医经派完全不同,所以用《内经》解伤寒根本就是指导思想

错误,所以很多地方显得别扭。所以胡希恕一派尝试撇开《内经》来解伤寒。

但是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以及《敦煌古医籍考释》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发

现之前,只能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而得知经方一派,

而经方十一家其书皆不传。而只有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提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宋代林亿等校正残本《伤

寒论》写的序中也提到皇甫谧此序,并且肯定”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最初

胡希恕只能从这里入手猜测《伤寒杂病论》的源流是《汤液经法》一派。

胡希恕继承了他的老师王详徵的思想,加上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研究经验体悟,愈发相信

《伤寒杂病论》是从《汤液经法》一派发展而来,而不是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胡氏于是

不再受《内经》解伤寒的影响,因《汤液经法》等古经方书亦不得见,遂从《伤寒杂病论》出

发来研究经方本身的特点。世上毕竟有识货之人,日本汉方医学界赞胡氏为“中国具有独特理

论体系的《伤寒论》研究者和经方家”。

胡氏弟子冯世纶、张长恩等严守师说,但是他们可以看到《马王堆汉墓帛书》和《辅行诀

脏腑用药法要》等更多资料,参照对这些考古发现的研究,更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对师说的信心。

他们比较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撷取自《汤液经法》的六十首古方和《伤寒论》诸方,

发现《伤寒论》的许多方确实采自《汤液经法》无疑。并认为“张仲景沿用了《帛书》的方药

经验,《伤寒杂病论》与《帛书》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远比《内经》明显和密

切”。

胡希恕被日本汉方医学界称为“中国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论》研究者和经方家”,

诸君不可轻看了此"独特"二字。那么胡氏一派的理论独特在哪

里呢?

冯世纶等总结经方的主要特点,约略有如下几点:

其一,秉承道家思想。经方的框架,根源于道家,受道家思想影响,受到医学史学者肯定。

更重要的是,从《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看,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着

经方的理论与治疗。

其二,不用五行学说。从《伤寒论》的内容看,不见五行的踪影。这是因为,经方的发展

史,是从症状反应上总结的治疗经验,重视症状反应,略于逻辑推理。是由经验方的积累,到

诸多方证,由诸多方证分类而产生八纲、六经辩证,也就无需用五行学说去推理,所以六经辩

证不用五行辩证,是区别其他中医理论的关键。日本的“古世方”派兴起后,认清了这一点,

在研究经方时,剔除了阳阳五行笼罩的推测与假说,重视仲景学说的方证相对,以证定方的实

践医学,也是证明。

其三,独特的理论体系。经方发展到《伤寒杂病论》已形成了辩证、用药完整的、独特的

理论体系。它的独特之处,即是六经辩证和方证体系。(“以方名证")诸多方证的不同,治疗

疾病不同有规律、按八纲分类即形成六经辩证体系,体现了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独特体系,也

即经方的主旨。

总之,经方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证体系的中医学派之一。其代表作品是《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等,其主要特点是用六经辩证(而不用脏腑辨证)和辨方证。张仲景著成《伤寒杂

病论》是继承和发展了经方方证和理论,张仲景是经方的杰出传人。以上是冯世纶的观点。

另外,冯世纶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

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这段话分析认为仲景之所以要“避道家之称”有两方

面的原因。其一,“方剂名改道家习称,以主要药为方名,一看方名便明了方剂主要组成及功

能。”其二,也是冯氏认为更重要的一面,“是改道家理论为经方理论"。”道家在养生、医

药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是经临床反复验证用之有效的方药,这反映在

《汤液经法》对方药和其适应证的记载。其所以有效,是根据其适应证即辨其方证而用之。同

时还反映出其用五行、五脏理论即五元论指导用药"。”而张仲景避道家之称,主要是避除五

行五脏之称,改成某药名之的方证名,即把‘五元论‘改成‘一元论’。张仲景从其医学家的

观点,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辩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

指导应用方证的理论只能是辨方证的‘一元论‘,即有是证用是方。这也可知张仲景为何方证

名避道家之称、没有沿用五脏名,更主要的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辩证不用五行、五脏理

论”。

=)

虽然我很同意“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辩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犍“,但是对

《伤寒杂病论》的学问来源,我和冯世纶的看法有很多不同。

首先我不认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经过王叔和或其他人改窜,因为没有可信的证据和

考证来支持改窜说。近几十年才流通现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和宋本《伤寒杂病论》的

仲景序大致相同,唯桂林古本仲景序中"撰用"以下不见"阴阳大论”,今所传宋本中有。这

有多种可能,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处不想多谈。

其次我认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方药多取自《汤液经法》或《胎胪药录》(或者二者根

本就是同一本书的不同名字?)并博采众方,也可能采自其它经

方家。这和胡希恕一派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皇甫谧生于晋代,去仲景著述《伤寒杂病论》

的汉末时代不远,可能有机会见到《汤液经法》,能分辨仲景书和《汤液经法》的渊源,所以说

仲景"论广汤液"。而陶弘景是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依然可能见到《汤液经法》,并摘

取其中的六十首编著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还提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但是,也不排除仲景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

等。盖仲景“哀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有大慈悲心,生大勇猛,乃“留神医药,精究

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本无甚深门户之见,不管白描黑描,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桂林古本中有《六气主客》一篇。今古本之《伤寒例》篇中有“阴阳大论云,春气温

和,夏气暑热?”。有用刺法、灸法。并非只有汤药一门,也^只经方一派。

张仲景师从同郡张伯祖,而识用精微,过于乃师。我臆测大概张伯祖乃是经方一派,所以

仲景于经方的掌握,深研有得,或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经方一派的精华赖仲景书得以传

世。而仲景于针灸,恰如汉唐中医倪海厦所言“不是很内行"(原话"常年瞽娶张仲景瞿寸於全十

灸不是很内行,否^^寒雄病本害揩更有看,我阈谩去只有唐朝名瞽藤思邈,同畤精通

舒灸舆^寒於一身,屣代以来能同暗精於使用舒灸舆^寒金匿者,在不多,因此遇去分室十瞽典

蕖瞽,我(固人悬必须精通於二者,方可成悬名家”)

/chinese/ch_articles/yellowkingl.htm

我同意胡希恕一派认为仲景书主要来源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一派,但是我不认为

仲景书只来源《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一派,而是吸收了多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包括《黄帝

内经》的内容。

任应秋氏是有影响的中医研究家教育家。任氏认为中医最古的派别有三:一日黄帝针灸,

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

我没有读过素女脉诀一派的著作,但是仲景书中的平脉辩证和素女脉决一派有什么关系,

我还不清楚。如果说《伤寒杂病论》撰用了《平脉辩证》,我觉得没什么希奇,头两篇脉法具在,

行家自可识别。

而且经方一派,《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十一家,其理论多本道家思想,当不免于五行。今摘

录《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段,即可见其中实无自外于五行理论。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

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

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

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

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薮契经方之旨焉。经云: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

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

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

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蕨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苓为木,黄连为火,白

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陶隐居日:此图

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弘景日:“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

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

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

识之。那么说《伤寒杂病论》中不见五行的踪影,这是从文章表面来看是如此。如果从深层次

来看就值得推敲了。

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给我们指示了其中一个线索。其脏腑神机气立药病统一图,正是

五行阴阳术数理论的一种应用,李阳波自谓曾用此图印证了仲景113方无一例外,并举例分析

了桂枝汤证。这个脏腑神机气立药病统一图,比较胡希恕弟子张长恩在《中国汤液方证》一书

中所列的公式,其大原则是一致的,也就是药与病证之对治。张长恩的公式,其强调方证对应,

这个是从一元的层次,是粗线条的层次,框架的层次;但是李阳波的药病统一图,不仅强调方

证对应,还告诉你如何对应,为什么这么对应,较之张长恩的公式更精微,不仅让你知其然,

还让你知其所以然。李阳波用五行阴阳术数来解方,来了解仲景书中的组方原理,了解《伤寒

杂病论》《汤液经法》背后的原理,让我们窥见了上古经方立方之道。实在是开辟了一个新视界!

或许我们可以看看陶弘景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再来摘引一段《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

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

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入华元化、

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

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如

果依胡希恕一派的路数来学习经方,那么我们只能守方;而以李阳波的视界出发,把玩纯熟仲

景书中诸方之意及其原理后,你就可以自己组方,创方。这是境界的不同。

冯世纶从后世用《内经》解《伤寒》的很多荒谬、穿凿、不能自圆其说处来佐证《伤寒》

非出自《内经》。我认为《伤寒》“撰用”了《内经》的一些内容,或者说是仲景所理解的一些

《内经》的内容,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书(包括经方家的),加以融会贯通来撰写自己的《伤寒

杂病论》。而正因为仲景对针灸不是很内行,所以其《伤寒杂病论》中针灸内容不是很多;对

《内经》也不能说就完全精深理解,所以也不能完全以《内经》来解《伤寒》。

但是我们不可以断然否认《伤寒杂病论》和《内经》的某种层次上的渊源关系。我们不能

解,并不代表别人不能解。如果断定,那么就关上了一个思考

【篇三:养生读书笔记】

养生宝典读后感

自读了由顺鑫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主办的养生宝典,第一期的健康文摘在我拿起健康

报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胡一张报纸,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

刊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古人云:“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乱治末乱,此之谓也。夫

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

穿井。斗而铸锥。不宜晚呼。“亦即告诉人们,要健康长寿就要把预防放在首位,做到防

患于

未然。*为什么现在的人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癌症,三高等病越来越多?--饮食习惯,生

活习

*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强调补钙,但最近的数据表明:中国人缺钙越来越严重。-----平衡,

综合调理

*为什么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现代疾病却越来越多?

【健康的要件】第一:平和的心态。

第二:均衡的营养。

第三:适量的运动。

第四:充足的睡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的疾病越来越普遍,如糖尿病、

痛风、冠心病、癌

症等都是“三高"引起的典型疾病。那如何防治这些疾病的产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

食来调节。这时有人会说,现在日子这么好过,加之日常应酬,难道我们就不吃好的,就

吃五谷杂粮吗?当热不是这样的,好的、香的、辣的我们还是照样吃,同时吃一些保健食

来调节,使其营养达到均衡的目的,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希望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重

一下自己的身体,不要长时间处在亚健康状态中,尽早结合自己的身体进行保健,我们的

体才能健康,生命才能长寿,专家指出。养生在于平衡,即促进身体的平衡以及与外部环

的和谐。

白居易的养心之道:”养身先养心,他的不叹老,遵循自然规律的心态,让他笑对人生,

内心始终充满着活力”。看到了这,我想到了自己,开始反思,给心施压太狠,不到12点

还就睡不着,打乱了生活节奏,心常感疲惫与烦躁,无法集中思路,以至于累了身心。却忘

7

要,乐观豁达、不浮躁、遭打击少抱怨,应“顺之多吉寿”,让自己顺应自然规律,保持

着良

好的心态。读慢下来就是精彩后:才知道有时候,不妨让生活节奏慢下来,慢下来,享受愉

悦时光的

同时,也能够对过去的日子进行认真的反思,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来成熟自己,完善自

己。

慢下来,不是简单的停下来,而是修养生息,积蓄力量,为明天的前行做着充分的准备。

下来才是精彩的开始。

对于年轻气盛的一族,最关注的是养出好身材,在养生宝典上学到了有五养:一是身养,

二是心养,三是食养,四是动养,五是术养。只要中年期预防保健做得好,身体体格强健

了,

就能延缓机体功能的老化,提高免疫能力,防止疾病在体内的潜伏和蔓延,老来减少疾病。

更高兴的是还有几章医学常识与辨治:比如旅途意外事故急救常识、三叉神经痛辨治六

法、三类人群应定期体检、药流后护理、古代父母对孩子的【七不责】、情绪过激肝火旺,

吃七分降胃火、治好结石病、家庭刮痂误区等,就不一一的说完全其中的内容了。我在这

养生宝典上学到很多,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并且领悟到,“养身应从我做起“。机器要保

养,保养得好能延长使用时间;人要养生,智慧的养生会提升人的修养,改善

人的体质,延长人的寿命。《养生宝典》是个好报刊,希望大家都来学习,尤其是中老年人

应该多看看。好报刊愿意与大家一道分享,一点读报心得,也愿意与大家一道分享。

o顺鑫城北店姓名:陈小华篇二:《中医养生》读后感《中医养生》读后感

学院:14级针灸推拿学院学号:14030105

姓名:陈静

从小我就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邻居一位婶婶和妈妈关系很好,她的孩子常年不在身边,

一直把我当亲生孩子对待,所以从小我就像感受到了两位妈妈的爰,一直很幸福。美中不

的是,婶婶的身体一直不好,高血压、高血糖、风湿等等疾病缠身,长期服药和检查把她

磨得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看在眼里都觉得心疼。从小妈妈就教我要懂得感恩,我也很心

婶婶,看她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我也于心不忍,却又无能为力。都说“西药治标,中

治本“,这么多年西药不能医治婶婶的疾病,没准儿中药可以缓解呢。怀着这份期待,我

来到

了中医学院,希望我的所学能够对婶婢的病痛有所帮助。婶婶的病是年轻的时候累出来的,

爸爸妈妈也很累,我担心爸爸妈妈也会得这样的病,所以一直都劝爸爸妈妈多休息,别太

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幸在搜索中医类书籍的时候看到了关于中医养生的书,通过

“治

未病”而防范于未然且增强体质,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帮助,我就很认真的阅读了。坚定学

习中医时我就阅览了中医相关书籍,杨力的《中医养生》第一章“中医养生长寿

法宝”这一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俗话说“健康是金,长寿是福",自古祝寿都是说“福

如东

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试问,有谁不想自己所爱的人健康长寿呢?深入阅读,

不得不

感叹一句,中国的医学真的是独树一帜,就"阴阳平衡”之说就足以让人如梦如幻了。在

又情不自禁地赞颂智慧无穷的祖先了,总是留给我们那么多的惊叹,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这

炎黄子孙呢,却老是辜负先辈们,对此作为这一专业的学习者,我也自惭形秽,但是我会

全力学好这门课程,为了所爰人的健康未来,未来更多人的健康未来。浏览《中医养生》

的时候在养生之道一章时让我想起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是说出了其神

之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其意是最高明的医生在别人病症还未呈现时就将苗头

扼杀,

不会等到别人都知道生了病的时候才治疗。中医讲究的不就是治本吗?很多治疗看上去是

在表面身体上做功夫,实则是作用于内部的,如拔火

罐,针灸。中医的许多理念是西医理论解释不了的,因为这需要一定文化背景的。就这种

医养生主要依靠的就是"阴阳"二字,阴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阳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

凡是向上的,往外的,发热的都是阳。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以免外邪的入侵。从杨力的

《中

医养生》就可以看出这一主梁原则,这一原则是贯穿中医养生始终的。杨力的《中医养生》

粗略翻看一遍就爱不释手了,仔细阅读更获益良多,于是做下笔记,

以备以后日常生活所用。

中医养生,说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

一种医事活动。他强调的是“动静结合",神易动而难静,行易静而难动,故而要两者结

合,

否则缺一即会伤身。阴阳说里面也有说过,阴成形主静,阳成气主动。养生还要求凡是都

限度,要适量适度才好,就拿饮食来说,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宜吃太饱,不要吃太咸,

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跟“平衡”可谓相得益彰,中医养生还强调

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

平衡以免外邪的入侵,可见都是在阴阳平衡的理念之内。中医养生的根本在于保养精、气、

神,从这个方面来说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就如“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魂;肾藏精,精舍志;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

舍神。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中医的魅力

正在于此,里面的宝藏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可值得担忧的是这些宝藏会不

会某一天伴随某些人的逝去永远沉入泥土,但是我也相信,就像杨力老师说的“只要还有

个中国人,中医养生就会发展"。为此她在这片领土上不停地辛勤耕耘着,曾出版了《杨

力养

生巧讲》、《杨力四季养生谈》、《杨力心理养生忠告》等作品,我十分之敬佩杨力老师的奉

精神,”只要能让中国人多活十年,宁愿自己少活十年。”我也乐意传承中华民族沿袭几

千年

的宝藏,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所爱的人、更多的人减少病痛、带来健康。篇三:健康养

小百科读书笔记健康养生小百科读书笔记

—zxm

12篇四:中药与养生读后感《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传说中医起源于古代神农氏尝

百草,西汉时期《皇帝内经》中已详细记述了中医学的理

论知识,东汉时期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唐朝时孙思

编著《千金方》,记载了上千种药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名满天下,被称为

“东

方药物巨典“。可见中医源远流长。我一向推崇中医,只是苦于专业所限,了解甚少。加

上本

人虽多运动,多食,但体型偏瘦,肠胃不好,一直想通过中医来调理身体。恰好在这次继

教育里看到有《中医体质养生》这门课程,欣喜若狂,立即报读了这门课程,希望自己对

医养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学习阶段,我对中医体质养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到了很多

西。

1、正确认识中医。中医和西医纷争由来已久。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假理论,骗人的,对中

医存在的偏见。虽然我一向推崇中医,但是对中医还有很多疑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更加详细充分地了解了中医养生的系统理论,对中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有些方面不

得很好,但西医也不是包治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合理地选择治病和养生的方法。

2、切记盲目乱吃补品。发现身边有些老师不顾自己的体质,看到别人说哪种中药好,吃

哪种,哪种汤滋补,就煲哪种汤。恰恰是不但没有起到滋补养生的效果,反而损害了身体。

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不能仅仅依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判断。最好还是去让专门的中医

去诊断。有些中药的用途不同,而且分多种,如解表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有些

药混在一起会相冲,重则会中毒。因此,要充分了解中药分类、药性、用途等。在学习这

课程后,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中药的分类、用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纠

了我对中医认识上的很多偏差。

3、学会养生。有数据显示:假如你的健康是100%,那么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

10%,医疗条件占8%,环境因素占7%,而你的个人生活方式却占去60%;但是在日常

我们发现,很多身边人在抱怨父母没有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抱怨生不逢时、抱怨没有好

生、抱怨环境污染严重。实质上,我们的健康是由自己决定的。许多疾病是病人自己由于

懂得养生而造成的。做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懂得养生,学会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

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且多接触、了解养生知识,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中医

体质养生》课程的学习,我受益良多。同时也建议,能够提供课件或讲稿,

让学者在以后的生活中随手可用。篇五: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

感(一)《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

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着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

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

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

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

能更

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

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

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

寿。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

的帮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读后感(二)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俗话

真准确,我一年到头都觉得缺

觉,死活想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失眠的,那该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呀,当然我也不

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要则,在睡眠上也颇需遵守。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

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三月指立春、雨水、

惊盍、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原来节气是用来划分季节的,而且,中国的节气十分

精确,精确到分。春天应该子时卧、日出即起,不得了了,春天每天就

只能睡六、七个小时呀,幸亏春天就快过去了——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

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没天理了,原来夏天

还是不让睡觉呀!唯一应该提醒的就是,无厌于日,不要满足于太阳,该出汗时要出汗,

样才能把体内积攒了一年的毒素统统排光,一年四季就指着夏天晞泄,最好不要开空调。

呵,家里好说,我要是在公司倡议不开空调,男士们就算不反抗,那几个增之一度即嫌热

之一度又过冷的娇小姐们非把我捻出公司不可。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长出一口气,总算可以早点睡了,不过,听着鸡叫就得起,可我哪

道鸡啥时叫呢,嗯,我交着天价的物业费,回去要求物业养公鸡去,有意思,想到物业的

美女小帅哥们都牵着小公鸡,吼吼吼吼。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