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1页
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2页
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3页
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4页
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S1-02第1页共23页第一篇总体设计说明书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S1-02PAGE第2页共23页1概述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边陲,武陵山区腹部,襟黔带楚,历来是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物资集散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43′06″~109°18′58″和北纬28°09′43″~28°53′05″之间。因属渝、湘、黔三省市接壤区域,是重庆市出华南、华东最近的县,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县境内东西宽58km,南北长约80km,县境线长320km,全县幅员面积2450.25km2,现辖4个街道、17个镇、6个乡,共59个居民委员会、208个村民委员会,1883个村(居)民小组。秀山地理位置示意图马西水库位于秀山县城南部平凯街道马西村,平凯街道辖17个行政村和社区,147个村民小组。坝址所处河流为梅江河一级支流革里河干流上(贵贤溪汇入口之上约230m)。距离中心城区约5.0km。马西水库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规模为中型水库。正常蓄水位410.00m,死水位376.00m,调节库容1152万m³;校核洪水位411.26m,总库容1292万m³。最大坝高57.0m;坝轴线长183m。水库工程任务为城市供水,供区为秀山县中心城区。马西水库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目前建设区主要道路为乡道YB42,道路穿插众多村道。乡道YB42经平凯街道连接国道G319,从国道319完成交通转换,到达秀山县城及周围区县。现状道路标高350m~480m之间。水库蓄水后,正常蓄水位410.00m,校核洪水位411.26m,原有村道部分路段将被淹没,因此对马西水库库区淹没道路的还建工作是当务之急。经调查马西水库蓄水后淹没现有农村路约3.24公里,受马西水库蓄水影响农村公路约2.112公里。现在道路多为等外级公路,路面宽度为4.5米。路面结构为20cm后水泥混凝土路面。秀山县水利局(以下简称“业主”)为了解决马西水库建设后居民出行及通行条件,同时促进秀山县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兴区”战略目标,现委托重庆江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进行《秀山县马西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本还建公路起于秀山县马西村窑罐组(马西水库右坝肩位置),接水库右岸上坝公路,终点位于平马寺村平马寺组接原有公路,沿途经过伍家老院子、肖家山、邱家院子,路线全长5.912km。本项目技术指标原则上采用四级公路(Ⅱ类)标准。交通位置示意图项目地理位置图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2.1设计依据(1)《秀山县马西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2018.10);(2)《秀山县马西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秀山交复[2019]57号);(3)《秀山县马西水库库区农村公路还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4)本项目的任务依据与秀山县水利局签订的相关合同。2.2测设经过在外业准备阶段,项目组编制了工作大纲、技术指导书、技术指导卡及外业测设规定。2023年2月初在项目所在地,开始外业勘测工作。项目组人员组成及设备:本项目组人员组成包括工程设计调查组、测量队、地勘队人员等。工程设计调查组由路线组、路基路面组、桥涵组、交叉口组、其它工程组、预算经济组组成。外业工作方法简述:项目组首先结合初步设计确定路线走向,进行平面控制、高程测量及1:500地形图测量。对控制路线布设的重要地段逐段进行核查,综合考虑桥涵及路基各专业的总体协调,寻找技术可行、方案最优的路线线位。在此期间,桥涵、路基路面、预算经济各专业组进行相关工程资料收集、筑路材料调查等。初定线位后,布置地质钻孔、控制性地物测量及中桩放样工作。各专业组结合现场放样,全面展开外业调查,适时进行局部方案调整。在此期间项目组征求了沿线地方政府、业主单位等多方面的意见。该项目工程测量工作由我公司测绘二部承担,测量阶段完成了全线的控制测量、1:500地形图、路线中线测量、工点测量等工作。路中线测量:在主要路线方案确定后,中桩测量组随即进场开展中线放线工作。按照《公路勘测规范》第6.7.3条规定,并结合确定的路线走向,进行了逐桩实地中桩放线测量。放线中桩桩距一般为20m,在地形变化较明显、地方道路等特殊位置均加测了中桩。外业记录均用专业记录薄现场填写。勘测与调查:在外业勘测的过程中,桥涵、交叉、路基防护、材料调查等设计各专业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现场勘测、调查以及收集与设计相关的资料。到县、乡有关部门及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沿线筑路材料、环境保护、临时设施等进行调查,各项勘测与调查均按公司编制的专业手薄分专业填写。质量控制和成果精度:在外业测绘的各个阶段,严格按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公司总工办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多次不定期现场旁站质量检查,检查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及时作了改正和完善。通过逐级检查和验收,勘测成果资料齐全、精度可靠,满足规范要求。2.2.1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本次控测目的在于设计线路的放样基准点使用。本次平面控制测量等级按规要求为一级,施测按一级GNSS控制点施测。本次控制点测量使用中海达V30GNSSRTK接收机,采用网络RTK方式,依据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提供的CORS服务进行测量作业,先采集控制点的CGCS2000经纬度和椭球高,然后发送给地理信息中心进行解算,解算成果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本次在测区范围布设了3个一级GPS控制点,作为测区平面控制点。一级点以“T”冠头,阿拉伯数字流水编号,本次布设两个控制点为:T1、T2、T3。GPS测量技术要求测量等级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a(mm/km)二等≤5≤1三等≤5≤2四等≤5≤3一级≤10≤3二级≤10≤5平面控制精度要求测量等级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二等1/100000三等1/70000四等1/35000一级1/20000二级1/100002.2.2高程控制本测区高程基准测量按五等水准要求施测。即沿公路前进方向,每隔1km左右设置1个。点位选在一级GNSS控制点上,与一级GNSS控制点共用桩位,共设点位3个。由于沿线国家水准点较少,且破坏严重,后依据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进行解算成果按闭合导线往返测量,闭合差限差按f<40Li(Li为检测段长度,单位为km、f单位为mm)计。最大闭合差限差f=2mm,满足精度要求。

高程控制测量技术控制要求测量等级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mm)附合或环线水准路线长度(K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路线、隧道桥梁二等±1±2600100三等±3±66010四等±5±10254五等±8±16101.6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测量等级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等级平原微丘区重丘、山岭区二等≤4L≤4L≤6L三等≤12L≤3.5n或≤15L≤20L四等≤20L≤6.0n或≤25L≤30L五等≤30L≤45L≤40Li选埋GNSSRTK点的选埋时,每对点互相通视,分布合理,点位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高度均小于15°,远离高压线和无线电发射源,保证了点位观测精度和接测,标识埋设铁钉,喷涂油漆标记。观测采用中海达V30GNSSRTK接收机观测,连接CORS网络-重庆市全球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网络RTK,GNSSRTK接收机设置的平面收敛阈值为2cm,垂直收敛阈值为3cm;观测前对GNSSRTK接收机进行了初始化,观测值在得到RTK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到0.0001m,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均大于60秒;各点分别初始化测量≥4测回,每测回设置为自动连续测量10组数据取中数;当测量显示点位的平面、高程精度小于2cm,PDOP值小于3,数据链显示值≤2,为“固定解”时才开始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对测量的CGCS2000坐标进行对比检查,当测量互差值≥2cm时,剔除离异值较大数据,重新补测并比对合格后取平均值。3采用的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3.1设计规范文件《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3.2技术标准上阶段结合当地政府功能定位和交通预测本项目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Ⅱ类),主要技术标准如下:道路主要技术标准序号项目名称单位采用值规范值1道路等级四级公路(Ⅱ类)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年限10a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a3设计速度Km/h154路基宽度m5.04.5~6.5m5行车道m4.53.5/2×3.06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极限值)m1212(10)7停车视距m≥15m≥15m8道路纵坡度%imax=10;imin=0.3imax=12;imin=0.39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89451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9007511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8007512横坡单向横坡2.0%-13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4地震烈度基本烈度6度,构造设防15路面类型泥结石路面16机动车道最小净高m4.517桥梁宽度m5.5=0.5+4.5+0.518防洪标准路基、小桥、涵洞1/2519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Ⅱ级4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所经主要河流、垭口及城镇等道路起于马西水库右坝肩位置,路线向南随山形盘山展线经过石棒坡、猫脑壳、大溪,在平土与现有公路相交,部分利用现有公路至伍家老院子,从伍家老院子向南随山形盘山展线经过牛家山、肖家山,在邱家院子与现有道路顺接,道路总长5.219km。5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的运用情况本项目主要采用航测数字化地形图和三维地模,运用国内路线软件HintCAD进行路线设计,经反复比选优化,最后确定路线方案。总体上路线技术标准掌握适当、线形顺适、工程量合理。全线路线平纵面图、公路用地图均采用专业软件出图;路基设计计算采用理正专业软件完成;路面设计由HPDS2017软件计算,AutoCAD软件出图;预算由纵横专业软件完成。所有表格均采用WORD、EXCEL通用软件编制完成。6沿线地质概况6.1场地地质条件6.1.1气象、水文气象: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据秀山县气象站1973-2017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349mm,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为不均,4-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6%,11-3月降水量仅为全年的19.4%,地域上总的规律是东部、南部偏多,西部、北部偏少,坡地多平地少;多年平均气温16.5℃,一月份最低平均气温5.1℃,七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为39.6℃(1971年7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8.5℃(1977年1月27日);大于0℃积温为5763.4-6310.9℃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20小时,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181.8mm,多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平均风速7.5m/s,最大风速14m/s。水文:革里河属于沅江水系,酉水二级支流,梅江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秀山南部笔架山,源头高程为约1180m;于秀山自治县平凯街道汇入梅江河。革里河全流域面积63.55km2,干流长度24.37km,平均比降8.70‰。马西水库位于贵贤溪和革里河汇合口上游,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0.2km2,河长19.68km,平均比降9.56‰。马西水库建成后水库正常蓄水位410.00m,校核洪水位411.20m,总库容约1282万m3。6.1.2地形地貌马西水库库区范围内,属低山地形,溶蚀-侵蚀堆积地貌,整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山顶高程560~780m,最低处为革里河河谷,高程362~415m,相对高差200~350m。革里河河谷两岸断续分布有Ⅰ级阶地,为侵蚀-基座阶地,阶面高程为366~415m,阶面高于河床约2~6m,均为第四系冲积物覆盖。革里河回水范围内自南向北流,地貌上主要以峡谷为主;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岸坡高度多在150m以上,两岸基本对称,河谷狭窄,水流湍急,河道弯曲,河床高程为360~430m,谷底宽度15~100m,一般水深0.5~3.0m,回水范围内河道平均比降7‰左右。水库正常蓄水位410.00m时,水库水面宽度一般100~400m。工程线路位于马西水库右岸,横向地形坡地10~54°,总体呈向西、南西倾斜的斜坡-峻坡地形。线路沿线多为茂密的乔木、灌木,局部地段收人工改造为台阶状旱地,线路终点局部沿革里河右岸Ⅰ级阶地布置。工程线路位于马西水库右岸,横向地形坡地10~54°,总体呈向西、南西倾斜的斜坡-峻坡地形。线路沿线多为茂密的乔木、灌木,局部地段收人工改造为台阶状旱地,线路终点局部沿革里河右岸Ⅰ级阶地布置。地貌特征见照片1~4。地形陡峭的峻坡地貌(照片1)地形陡峭的峻坡地貌(照片2)人工改造的台阶状旱地(照片3)Ⅰ级阶地地貌(照片4)6.1.3地层岩性据钻探揭示及地表地质调查,场地地层结构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s)、残坡积层(Q4eld)粉质粘土、冲积层(Q4al)、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1m)。现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分述如下:1、土层(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s)杂填土:杂色,结构稍密~中密,稍湿,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碎块石、粘性土组成,碎石粒径2~30cm,土石比4:6~6:4。主要为附近马西水库大坝施工堆积而成,最近回填。(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含碎石粉质粘土:黄褐色,粉质粘土质纯粘性强,呈可塑状,碎石粒径一般为2~30mm,呈棱角状,薄片状,碎石母岩成分为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砂岩等。主要分布于山体坡脚、山麓斜坡等地形较缓地带,钻孔最大揭露厚度7.8m(XZK42)。(3)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具河流二元结构,上部为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状,含植物根系,厚度约0.5m;下部为含砾砂土,灰白、灰绿色,饱和,砾石呈扁平状、稍具磨圆,含量10%~20%,砂含量40%~60%,以中粒为主,厚度1.0~3.0m。主要分布于线路尾端河床及阶地。2、基岩(1)明心寺组(∈1m):泥质粉砂岩:灰绿色、灰色,薄层-中厚层状,局部夹1~5cm厚粉砂岩、粉砂质灰岩条带或透镜体,局部为极薄层,泥质粉砂质结构,钙质、钙泥质胶结,薄层状构造,粉砂含量55%~75%,粘土质含量20%~35%。在线路沿线广泛出露。6.1.4地质构造线路区位于秀山穹褶束,秀山穹褶束内的褶皱为狭长的背斜与宽缓的向斜,背斜与向斜宽度比为1:3~1:4,组成隔挡式褶皱,构造线以北北东和北东向构造为主,但受基底断裂及盆地边缘的制约常产生联合复合,或形成弧形及似帚状构造。线路区位于秀山背斜南东翼,该背斜为复式背斜,线路跨越麻沙溪背斜。构造纲要图秀山背斜发育于石堤-秀山-中溪一线,背斜轴向N20°E,轴部为寒武系(∈)地层,两翼为奥陶系(O)~志留系(S)地层,两翼倾角15°~45°,背斜长度约80km,背斜发育次级褶曲,且受多组断层破坏,呈复式背斜形态,受涌洞逆断层影响,南东翼局部地段O2~S1ln地层倒转。线路两次跨越麻沙溪背斜,该背斜核部基本沿革里河右岸发育,发育于猪屎桂-脯湾-窑罐厂一线,背斜轴向N3°E,核部及西翼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1m)地层,东翼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1m)和清虚洞组(∈1q)地层,两翼倾角15°~75°,背斜长度约6.0km,南段受一北北东向断层破坏。6.1.5不良地质现象本次野外测绘调查,拟建线路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危岩及顺层边坡。危岩主要分布于陡崖带和零散分布于地形较陡斜坡处。由于河谷深切,两岸山高坡陡,陡崖层间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较发育,沿线陡崖局部形成规模不一的危岩体。危岩脱离母体后形成孤石滞留在斜坡,在外界不利因素(暴雨、地震)影响下,危岩可能继续向山脚滚落,威胁坡下拟建道路安全,建议路基开挖前先清除陡崖带和斜坡处危岩。顺层边坡,根据线路走向及内侧边坡开挖坡向、线路沿线岩层产状现场测量,本工程主要顺层边坡段有5段,顺层边坡位置详见下表。不良地质段表(顺向坡)起点桩号终点桩号长度岩层产状边坡坡向边坡类型代表剖面K0+043.20K0+100.0056.8345°∠20°299~307°顺向坡X1-X1′K0+210.30K0+229.9019.6334°∠19°187~256°顺向坡/K0+450.90K0+500.0049.1334°∠19°194~251°顺向坡X3-X3′K0+932.70K0+975.2042.5300°∠59°178~232°顺向坡、陡倾角X5-X5′K1+030.20K1+061.9031.7300°∠59°176~181°顺向坡、陡倾角X6-X6′除此之外,经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及钻探揭露,并结合区域调查资料知拟建场区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发现墓穴、防空洞等不利埋藏物。6.1.6水文地质条件线路区岩性为明心寺组(∈1m)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砂岩、粉砂质灰岩条带或透镜体及第四系松散物质,根据地下水性质、赋存条件和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破碎带、节理和风化裂隙中,呈脉状、带状分布。强风化岩体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发育,张开性较好,导储水能力较强,加之地形较陡,强风化带内地下水顺地形排泄迅速。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山体坡脚、山麓斜坡及河床、阶地第四系松散层中,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水量较小。野外调查未见地下水露头,属于直接补给迅速排泄的含水地层,雨季有散流渗水,枯季一般不存在长流地下水。根据马西水库水质简分析试验成果,线路区环境水属重碳酸硫酸钙型水及重碳酸钙镁型水,pH为7.5~8.6,矿化度88~147mg/L。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评价见下表。水腐蚀性评价表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定范围(平均值)评价范围腐蚀等级备注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硫酸盐含量SO42-(mg/L)8.726-19.618(14.334)<500微按Ⅲ类腐蚀环境评价镁盐含量Mg2+(mg/L)4.142-6.443(5.481)<3000微铵盐含量NH4+(mg/L)0.139-0.282(0.213)<800微苛性碱含量OH-(mg/L)0-0(0)<57000微总矿化度(mg/L)88-147(113)<50000微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50-8.67(8.05)>6.5微按A类评价侵蚀性CO2(mg/L)0-11.13(6.05)<15微HCO3-(mmol/L)52.966-89.236(64.3)>1.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水中的Cl-含量(mg/L)2.734-5.342(4.038)<100微按干湿交替评价根据水腐蚀性评价表,线路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6.1.7土的腐蚀性评价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据调查及钻探揭示,勘察区内未发现有泥炭、泥炭质土和含有大量有机质土,场地内人工填土填料主要为就近开挖弃土,填料未受到污染,场地及近邻无污染源;参考马西水库工程资料,根据当地建筑经验判定,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地基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6.2岩土物理力学特征据试验成果统计和本次勘察野外鉴别,拟建道路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见下表。岩土设计参数建议表岩土名称设计参数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杂填土粉质粘土含砾砂土含碎石粉质粘土天然重度(kN/m3)27.023.9*17.5*18.5*18.7*19.0*饱和重度(kN/m3)27.124.7*18.0*19.0*18.9*19.7*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31.286.45////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30.604.06////承载力特征值(MPa)7.00.4*0.10*0.08*0.12*0.15*岩土体粘聚力(kPa)1852180*5*20*0*12*等效内摩擦角(°)34.1115*天然15*天然10*天然22*天然18*饱和12*饱和8*饱和20*饱和15*岩土对挡墙基底摩擦系数0.45*0.30*压实处理后0.25*0.20*0.28*0.25*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1500200*/40*100*12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5*5*2.0*3.0*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kPa)/120*负摩阻系数0.25*50*100*80*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200040010080120150边坡开挖坡比临时1:0.35~1:0.501:0.50~1:0.751:1.00~1:1.25永久1:0.50~1:0.751:0.75~1:1.001:1.25~1:1.50备注:1、*为经验值。2、坡高超过8m时宜分段放坡并设置马道。3、本表应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调整,斜向坡、逆向坡可取大值,顺向坡应首先考虑层面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坡比宜取小值。4、受地形限制,无法采用坡率法放坡开挖时,建议进行支挡。6.3场地稳定性评价6.3.1场地适宜性评价勘察区为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区,地形切割强烈,高差一般,地层岩性较简单,构造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主要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的形式赋存,地下水总体上较丰富。路线穿越区区域地质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拟建路线有影响的地质灾害规模小,易防治,无影响路线方案的重大地质灾害。路线区现状自然稳定性好,经对路段区分布的不良地质问题处治后适宜拟建公路建设。6.3.2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图A1)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图B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议道路路面工程采取标准设防,边坡工程采用标准设防。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照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进行划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式计算:vse=do/tt=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按照设计路面高程平场后,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为1.60(XZK6)~7.8m(XZK42),根据地区经验:含碎石粉质粘土υs取200m/s;粉质粘土υs取160m/s;含砾砂土υs取180m/s;杂填土υs取170m/s;基岩500<Vs≤800m/s,为稳定岩石。6.3.3地震稳定性评价场地及周边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地震时不会产生滑坡、崩塌等情况;场地属6度地震烈度区,可不考虑液化和震陷问题,场地岩土地震稳定。场地杂填土施工时应分层压实,压实后震陷的可能性小。6.3.4持力层的选择和承载力的确定杂填土稍密~中密,厚度变化大且不均匀,不能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对其进行碾压夯实,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4.6.2节,作为路基持力层时,压实度不得低于0.94。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较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相对较高,可作为路基、挡墙持力层。6.4工程沿线地质评价6.4.1道路分段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1、K0+000.00~K0+043.2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填方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10.91~413.09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45°∠20°。覆盖层为人工堆积杂填土,厚1.8~3.5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8.5~9.0m。设计道路高程413.00~415.16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0~3.9m,道路左侧临坡,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2、K0+043.20~K0+100.0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13.45~417.50m,场地现状基本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45°∠20°。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1.6~4.2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9.0~15.9m。设计道路高程415.16~417.55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2.1~1.8m(负值为挖方,正值为填方,下同);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6.9m,边坡自然坡度约25°,边坡坡向300°,为顺向坡的地质结构,作赤平投影分析边坡稳定性,见图5-1。边坡现状整体基本稳定,边坡稳定受层面与裂隙形成的切割体控制,以顺层或沿岩土分界面、强风化带滑动为主,伴随楔形体滑动及掉块,边坡存在切脚开挖后的顺层滑动问题,建议采取支挡措施。K0+043.20~K0+100.00段左侧开挖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3、K0+100.00~K0+210.3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13.00~420.75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34°~345°∠19~24°。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6.6~9.0m。设计道路高程417.55~417.70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3.1~4.7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12.2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4、K0+210.30~K0+229.9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14.25~419.50m,场地现状基本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34°∠19°。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7.8~12.5m。设计道路高程417.70~418.39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1.5~3.5m;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3~4.1m,边坡自然坡度约25°,边坡坡向300~315°,为顺向坡的地质结构,作赤平投影分析边坡稳定性,见图5-2。边坡现状整体基本稳定,边坡稳定受层面与裂隙形成的切割体控制,以顺层滑动为主,伴随楔形体滑动及掉块,边坡存在切脚开挖后的顺层滑动,建议采取支挡措施。K0+210.30~K0+229.90段左侧开挖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5、K0+229.90~K0+450.9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1.40~425.5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34°∠19°。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7.2~11.6m。设计道路高程418.39~424.35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3.1~2.9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6.8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6、K0+450.90~K0+500.0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2.00~428.00m,场地现状基本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34°∠19°。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2.3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7.6~10.9m。设计道路高程424.35~424.89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3.1~2.6m;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3.8~10.0m,边坡自然坡度约35°,边坡坡向340~350°,为顺向坡的地质结构,作赤平投影分析边坡稳定性,见图5-3。边坡现状整体基本稳定,边坡稳定受层面与裂隙形成的切割体控制,以顺层滑动为主,伴随楔形体滑动及掉块,边坡存在切脚开挖后的顺层滑动,建议采取支挡措施。K0+450.90~K0+500.00段左侧开挖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7、K0+500.00~K0+545.51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3.60~430.0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34°∠19°。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3.8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7.8~11.2m。设计道路高程424.89~425.40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5.0~1.8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5.1~6.6m,开挖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局部土体较厚处可采取必要支挡措施;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8、K0+545.51~K0+932.7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3.60~429.05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35~17°∠12~15°。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6.1~13.6m。设计道路高程425.40~428.31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7.2~1.8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8~20.6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9、K0+932.70~K0+975.2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5.00~427.60m,场地现状基本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00°∠59°。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7.9~10.9m。设计道路高程426.78~427.23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0.8~2.2m;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8~5.2m,边坡自然坡度约37°,边坡坡向290~310°,为顺向坡的地质结构,作赤平投影分析边坡稳定性,见图5-4。岩层倾角大于边坡坡角,边坡现状整体基本稳定,边坡稳定受层面与裂隙形成的切割体控制,以顺层滑动为主,伴随楔形体滑动及掉块,边坡存在切脚开挖后的顺层滑动,建议采取支挡措施。K0+932.70~K0+975.20段左侧开挖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10、K0+975.20~K1+030.2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5.50~427.6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00°∠59°。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5.7~10.9m。设计道路高程426.77~427.93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0.8~2.1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8~4.3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11、K1+030.20~K1+061.9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7.50~429.85m,场地现状基本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300°∠59°。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6.6~7.3m。设计道路高程427.93~429.44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0.7~0.2m;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2~8.6m,边坡自然坡度约43°,边坡坡向270~300°,为顺向坡的地质结构,作赤平投影分析边坡稳定性,见图5-5。岩层倾角大于边坡坡角,边坡现状整体基本稳定,边坡稳定受层面与裂隙形成的切割体控制,以顺层滑动为主,伴随楔形体滑动及掉块,边坡存在切脚开挖后的顺层滑动,建议采取支挡措施。K1+030.20~K1+061.90段左侧开挖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12、K1+061.90~K2+506.8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07.44~462.36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核部及两翼,桩号K1+116.33附近跨越麻沙溪背斜,岩层产状由300°∠59°渐变为59~125°∠13~60°。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3.3~18.2m。设计道路高程412.36~462.31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9.7~6.5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14.0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K1+061.90~K1+850.00段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K1+850.00~K2+506.80段轴线与已成水泥路基本重合,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18.8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13、K2+506.80~K2+613.41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填方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05.21~413.5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由86°∠35°。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11.1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4.6~11.4m。设计道路高程411.42~417.70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4.5~7.0m;道路左侧临坡,回填路基建议放坡回填;道路右侧临变,地形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部分覆盖层深厚段挡墙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进行基础处理。14、K2+613.41~K3+506.89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17.50~440.6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75~115°∠43~49°。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4.8~14.8m。设计道路高程417.70~435.16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6.2~3.9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7.6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15、K3+506.89~K3+676.35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9.56~447.2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115°∠43°。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7.8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3.8~10.1m。设计道路高程431.71~439.78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7.4~2.9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12.2m,开挖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局部土体较厚处可采取必要支挡措施;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部分覆盖层深厚段挡墙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进行基础处理。16、K3+676.35~K4+030.16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9.56~437.45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86°∠66°。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4.4~12.9m。设计道路高428.33~435.84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9.2~2.1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13.6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17、K4+030.16~K4+256.80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37.23~445.5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86°∠66°。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6.2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3.1~10.4m。设计道路高435.84~442.24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3.8~4.2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9.9m,开挖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局部土体较厚处可采取必要支挡措施;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部分覆盖层深厚段挡墙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进行基础处理。18、K4+256.80~K4+457.66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30.75~439.5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100°∠50°。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3.1~11.5m。设计道路高428.91~440.09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2.0~2.2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1.1~9.9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19、K4+457.66~K4+598.32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3.25~431.1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110°∠42°。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3.3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1.9~12.6m。设计道路高426.75~428.91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1.6~3.6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9.5m,开挖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局部土体较厚处可采取必要支挡措施;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部分覆盖层深厚段挡墙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进行基础处理。20、K4+598.32~K4+762.09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4.80~430.0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95°∠62°。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10.0~15.0m。设计道路高424.21~428.34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2.3~-0.2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6.7~9.4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21、K4+762.09~K4+818.64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24.50~428.31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105°∠66°。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7.9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5.2~10.4m。设计道路高423.72~424.80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3.8~0.3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2.8~13.8m,开挖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局部土体较厚处可采取必要支挡措施;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部分覆盖层深厚段挡墙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进行基础处理。22、K4+818.64~K5+081.94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18.50~423.0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85~105°∠66~67°。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5.7~8.9m。设计道路高418.10~423.72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3.0~0.1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4.7~18.0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23、K5+081.94~K5+183.04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08.00~422.50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85°∠67°。覆盖层为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4.5m;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1.3~8.8m。设计道路高412.92~418.10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4.5~4.9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10.6m,开挖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局部土体较厚处可采取必要支挡措施;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部分覆盖层深厚段挡墙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进行基础处理。24、K5+183.04~K5+509.61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09.71~415.75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北西翼,岩层产状125°∠19°。基岩裸露,岩性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1.8~9.0m。设计道路高412.91~413.33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2.9~2.8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2.6~8.8m,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25、K5+509.61~K5+912.19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段道路类型主要为半挖半填路段,原始地貌属剥蚀低山地貌,道路中心线地面高程412.30~420.64m,场地现状稳定。地质构造上位于麻沙溪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85~108°∠30~47°。覆盖层以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厚0~7.5m,局部为冲积含砾砂土、粉质粘土,厚0~2.7;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3.6~6.4m。设计道路高413.33~418.71m,道路中心填筑厚度-2.8~3.0m;道路左侧开挖边坡高0~10.0m,开挖边坡为岩土混合边坡,建议放坡+坡面防护,局部土体较厚处可采取必要支挡措施;右侧临边,地形坡度较陡,若边坡直接回填,上覆土体可能沿地面线向下折线滑动,边坡不稳定,建议采用挡墙支挡,挡墙基础以基岩作为持力层,部分覆盖层深厚段挡墙以含碎石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建议进行基础处理。6.4.2支挡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根据初拟设计方案,本工程道路共设置挡墙151段,全长4580.0m。详细分析与评价见下表。支挡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表序号起讫桩号类型主要尺寸及说明长度(m)位置工程地质条件地基承力[fa0](Kpa)1K0+000~K0+0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1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人工填土,厚度约2.0~3.0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5.0~10.0m。建议采用强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杂填土10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2K0+030~K0+0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8m6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人工填土、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2.0~3.5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5.0~10.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杂填土100;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3K0+070~K0+110仰斜式路堑墙平均高度3m40.0左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2.0~3.5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5.0~10.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4K0+110~K0+13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5K0+130~K0+1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6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6K0+190~K0+2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7K0+210~K0+23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8K0+230~K0+25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9K0+250~K0+27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10K0+270~K0+3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11K0+310~K0+33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12K0+350~K0+39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13K0+410~K0+43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14K0+430~K0+45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15K0+450~K0+470仰斜式路堑墙平均高度5m20.0左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0.5~5.0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5.0~10.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16K0+470~K0+550仰斜式路堑墙平均高度3m80.0左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0.2~2.00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17K0+470~K0+49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0.2~2.00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18K0+510~K0+53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0.2~2.00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19K0+530~K0+5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7m6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0.2~2.00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20K0+590~K0+63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1K0+630~K0+65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2K0+650~K0+6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3K0+690~K0+7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7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4K0+710~K0+73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5K0+730~K0+7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6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6K0+790~K0+81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7K0+810~K0+85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8K0+910~K0+95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29K0+950~K1+01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6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0K1+010~K1+03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1K1+030~K1+0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6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2K1+090~K1+11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3K1+150~K1+19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4K1+190~K1+2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5K1+230~K1+25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2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覆盖第四系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0.5~2.0m,下伏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5.0~10.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含碎石粉质粘土150

强风化带400,中风化带200036K1+290~K1+3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7K1+310~K1+33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8K1+330~K1+37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4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39K1+370~K1+3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0K1+390~K1+4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1K1+410~K1+43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2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2K1+430~K1+47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3K1+470~K1+49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2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4K1+490~K1+51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5K1+510~K1+53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6K1+530~K1+55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7K1+550~K1+570直立式护肩墙平均高度1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8K1+570~K1+59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7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49K1+590~K1+61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50K1+610~K1+63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51K1+630~K1+67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4m4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52K1+670~K1+730重力式护肩墙平均高度3m6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厚度3.0~5.0m。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埋置深度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及净边距的要求。强风化带400

中风化带200053K1+730~K1+750衡重式路肩墙平均高度5m20.0右侧路段区属构造侵蚀低山地貌,场区基岩裸露,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