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隆昌市第三中学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隆昌市第三中学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隆昌市第三中学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隆昌市第三中学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隆昌市第三中学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隆昌市第三中学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墙内开花墙外香,据此现象说明A.分子体积小 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 D.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2.水和溶液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B.洗涤剂除去油污的原理是将油污溶解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3.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A.多用一次性餐具 B.垃圾分类处理C.选择公交出行 D.注意人走灯灭4.小明设计了探究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四组方案,你认为不可行的是A.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CuSO4溶液,分别加入锌片和银片B.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ZnSO4溶液,分别加入铜片和银片C.向盛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锌片和铜片,再向盛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铜片D.向盛ZnSO4溶液和AgNO3溶液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铜片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B.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回原试剂瓶C.过滤时,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D.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6.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四种元素B.①③⑤表示原子C.①和⑤的化学性质相似D.②③形成的化合物是NaO7.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A.Na2CO3和H2 B.Na2O和O2 C.NaOH和O2 D.Na2CO3和O28.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82405反应后质量/g待测24823A.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9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5D.反应后X的质量为09.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A.硝酸铜CuNO3B.C.2P+5O2=2P2O5D.10.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瓷器破碎 B.冰川融化 C.木已成舟 D.天然气燃烧11.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施用大量农药减少植物病虫害C.合成新型洗涤剂减少氮磷排放 D.研发易降解材料减少白色污染12.从化学方程式:CuO+H2Cu+H2O中,获得信息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反应物是氢气和氧化铜,生成物是铜和水B.该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是加热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D.每80份质量的CuO与2份质量的H2恰好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Cu和18份质量的水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下面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个基本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A实验可以得出有关氧气含量的结论是______,如果测得的结果偏低,可能的原因之一是_____。(2)图B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_____。(3)图C实验中铜片两侧分别放有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_____。(4)图D实验中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1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1)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_____;(2)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对下列事件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A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电线老化着火,可用水浇灭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D房间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3)如图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广口瓶里,立即盖上瓶塞,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图实验装置完成有关问题:(1)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夹紧止水夹,_____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2)用H2O2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填字母),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3)用装置F和另一仪器(除导管外)收集并测量O2体积,另一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在F中气体应从导管___________(填“b”或“c”)端通入。(4)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填字母)。用装置E收集甲烷,利用了甲烷____________的物理性质;用装置C而不用装置D收集甲烷,原因是____________。16.现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A还需做的是_____________,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3)F装置可代替C装置来收集氧气,应从____端通入氧气。(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装置选______,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可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如果要制取氨气你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为了分析生铁中铁的含量,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测定:称取6g生铁粉,然后将100g稀硫酸平均分五次加入,测得加入稀硫酸质虽与放出氢气的质量如下表。(说明:生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2020202020产生氢气的累计质量/g0.050.10m0.200.20(1)上表中m的值为__________。(2)计算生铁中含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3)请根据数据和计算结果,在右图坐标中画出对应的曲线图。(4)若另取同种生铁粉6g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由图中数据可求得,100g混合溶液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__________。18.取锌、铜的混合物8g与154.7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称得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62.5g。请计算:(1)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2)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多少?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将生锈的铁钉投入盛稀盐酸的试管中,首先看到的现象是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是因为发生下列反应: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_____(填“是”或“不是”)复分解反应,过一会儿,看到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是因为发生了下列反应: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类型。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分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详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运动,不能说明分子体积小,故A不正确;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故B不正确;C、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C正确;D、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能说明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不正确。故选C。【点睛】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2、B【详解】A、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混合搅拌后,浮渣多,泡沫是的是硬水,反之是软水;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洗涤剂除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作用,不是溶解;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C、溶液中含有溶质和溶剂,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例如20℃时,不饱和的硝酸钾(易溶物)溶液质量分数可能大于饱和的氢氧化钙(微溶物)溶液质量分数;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3、A【详解】A.一次性餐具制作过程消耗能源和资源,多用一次性餐具,能增大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白色污染等,故选项不符合该理念。B.垃圾分类回收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节约资源,故选项符合该理念;C.选择公交方式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该理念;D.注意人走灯灭,可以节约能源,故选项符合该理念。故选:A。4、B【解析】试题分析:A、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CuSO4溶液,分别加入锌片和银片,锌片加到CuSO4溶液中,会反应,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银片加到CuSO4溶液中,不会反应,说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铜,可以达到目的,正确,B、在两支试管中各装少许ZnSO4溶液,分别加入铜片和银片,铜和银都排在锌的后面,故都不反应,只能说铜和银的活动性都比锌弱,但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关系判断比了,错误,C、向盛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锌片和铜片,锌会反应,铜不会,说明锌的活动性大于铜,向盛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铜片,会反应,说明铜的活动性大于银,正确,D、向盛有ZnSO4溶液和AgNO3溶液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铜片,铜会与AgNO3溶液,不会与ZnSO4溶液,说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是:锌、铜、银,正确,故选B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5、A【详解】A、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操作正确;B、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试剂瓶,故操作错误;C、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操作错误;D、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故操作错误。故选A。6、C【分析】①表示氧原子、②表示氧离子、③表示钠离子、④表示钠原子、⑤表示硫原子【详解】A、图中共有氧、钠、硫3种元素;故选项错误;B、①表示氧原子、④表示钠原子、⑤表示硫原子,①④⑤表示原子;故选项错误;C、①和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正确;D、②③形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钠,其中氧元素为-2价,钠元素为+1价,化学式:Na2O;故选项错误;故选:C。7、D【解析】由题中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与另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中必定含有钠元素和碳元素,故选D。点睛: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解题关键。8、D【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分析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判断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关系。【详解】根据表格各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可判断出Y为生成物,生成质量为24-2=22g,Q为生成物,生成的质为23-5=18g,Z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0-8=32g。生成物总质量为22+18=40g大于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可推知X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0-32=8g,则X反应后质量为0。A、X不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它是反应物,不符合题意;B、反应中Y、Q的生成质量比为11:9,但反应方程式中不能确定Y、Q系数比,所以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不一定为11:9,不符合题意;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8:32=1:4,不符合题意;D、反应后X的质量为0,符合题意。故选D。9、D【详解】A、硝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u(NO3)2,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B、该化学方程式氧化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故选项书写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配平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故选项书写错误;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D。【点睛】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10、D【解析】A、瓷器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冰川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1、B【解析】A、寻找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不符合题意;B、施用大量农药会造成空气污染,残留的农药对人体健康有害,符合题意;C、合成新型洗涤剂可以减少氮磷排放,减少水污染,不符合题意;D、研发易降解材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B。12、C【解析】A、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反应条件,因此应表示氧化铜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故A说法正确;B、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反应条件,因此应表示氧化铜和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故B说法正确;C、反应前铜、氢的化合价分别为+2、0,反应前铜、氢的化合价分别为0、+1,故C说法错误;D、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因此表示CuO、H2、Cu、H2O的质量比为80:2:64:18,即每80份质量的CuO与2份质量的H2恰好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Cu和18份质量的水,故D说法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气密性不好、或没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集中火焰,提高温度温度达到着火点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3CO+Fe2O32Fe+3CO2【详解】(1)A实验是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如果操作正确,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填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后,如果测得的结果偏低,即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达不到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有剩余,或者装置的气密性差,瓶外的气体进入瓶中,或者是实验后没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受热膨胀的气体使进入瓶中的水不到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故填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气密性不好、或没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能够集中火焰,提高火焰的温度,故填集中火焰,提高温度。(3)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均具有可燃性,且均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加热后乒乓球碎片先于滤纸碎片燃烧,说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温度先达到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证明燃烧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4)实验中玻璃管内的反应是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故填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反应是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3CO+Fe2O32Fe+3CO2。【点睛】用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中,为避免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直接排放污染空气,应该在实验装置的末端放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燃烧处理。14、探究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A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①燃烧产生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解析】(1)实验中不同之处是一个用小石块,一个用蘸酒精的棉球,可判断实验目的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2)A燃气泄漏,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风险,做法正确;B电线老化着火,不可用水浇灭,水能导电,引起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做法错误;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可降低温度到纸箱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做法正确;D房间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错误,这样会进入大量氧气,燃烧更旺,做法错误;故选:AC。(3)广口瓶内有空气,随着燃烧进行,氧气不断消耗,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最终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燃烧产生较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都可能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点睛】要了解燃烧并不是有氧气就可以,氧气也需要达到一定浓度才可能持续支持燃烧。15、往长颈漏斗中注水至形成一段水柱,放置一段时间后,如果水柱液面不下降A2H2O22H2O+O2↑量筒cB难溶于水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详解】(1)检验装置气密性,利用装置内外的压强差检验,所以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夹紧止水夹,往长颈漏斗中注水至形成一段水柱,放置一段时间后,如果水柱液面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故填:往长颈漏斗中注水至形成一段水柱,放置一段时间后,如果水柱液面不下降;(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A;2H2O22H2O+O2↑;(3)量筒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氧气密度比水小,所以用装置F和另一仪器(除导管外)收集并测量O2体积,另一仪器名称为量筒,在F中气体应从导管c端通入;故填:量筒;c;(4)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用装置E收集甲烷,利用了甲烷难溶于水的物理性质;用装置C而不用装置D收集甲烷,原因是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故填:B;难溶于水;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16、试管酒精灯试管口放一团棉花nADBE【分析】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详解】(1)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是试管,b是酒精灯。(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是粉末状的,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故装置A还需做的是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装置可代替C装置来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水小,氧气应短管进,故从n端通入氧气。(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反应在常温下发生,故发生装置是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选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方程式为。(5)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氢气,反应需要加热,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