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六校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十二师高级中学、十一师一中、六十九中、十一师四中、六十一中、行知学校)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奥尔特曼被誉为“ChatGPT之父”。2022年11月,OpenAI推出大语言模型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近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上,奥尔特曼发表了哪些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观点?人工智能会降低我们对彼此的关注吗?1997年,当IBM公司研制的人工智能系统“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时,有评论员预测“这将是国际象棋的终结”,此后没有人会再费心看棋或下棋。但时至今日,“我们仍对人类所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几乎没人观看两个人工智能对弈,”奥尔特曼说,他在读完自己喜欢的书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我想感受到与那个引起我共鸣的人之间的联系”。奥尔特曼说,人类始终在获得更好的工具,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今天我们仍然非常关注彼此”。需要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吗?奥尔特曼认为,人工智能将对人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力工具”,但尚未以经济学家担心的规模取代工作岗位。人类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奥尔特曼以自己为例说,“我并不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我的角色是弄清楚我们将做些什么,然后与其他人合作并实现目标。”他认为,未来,人类将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工作,也将获得更多能力。比技术更难的问题……奥尔特曼指出,对人工智能进行“迭代部署”意味着社会可以逐渐习惯这项技术,并让“我们的机构有时间展开讨论,以弄清楚如何监管”。奥尔特曼认为,GPT-3和GPT-4在对价值观保持一致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他认为,比技术更难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这些价值观、默认价值观是什么、界限是什么?它在不同国家如何运作?用它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他说。(新华社《“ChatGPT之父”关于人工智能有哪些新观点》,有删改)材料二:近日,“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新闻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今年毕业季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湖北大学本科生院2024年4月10日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论文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4月28日,福州大学也发布通知,决定对2024届本科论文进行AI代写的检测,并以此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天津科技大学则对“生成式AI检测结果超过40%”的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自查自纠;也有学校规定了AI的合理使用情形、超标后的复检办法。如何看待“AI写论文”,是应当如一部分高校一样“检测、警示”,还是像另一部分高校与学生一样“合理使用与复检”?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拆分为“代写”与“论文”两个层次,同时,“AI写论文”的问题应跳出简单的“代写”与“论文”的层次,从人类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授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论文”与“考试”还不大一样,可以视之为特殊的“开卷考试”,写作者本来就应该去广搜博采文献、引证前人成果、提出自身新说。一个人写出一篇论文,至少可以向外界显示两点:其一,此人已经学习掌握了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公共知识;其二,此人还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知识。基于这两点,高校才会颁发给他学位,作为他的知识与智力水平的证明。进一步说,如果将“通过考试”定性为“掌握已有公共知识”,并将“论文写作”拆分为“知识传授的证明”与“知识生产的成果”这两部分的话,那么AI在其中的角色就更值得辨析了,这也将影响到我们对“如何看待AI代写论文”这一问题的答案。2023年3月15日,美国媒体报道,刚刚发布的GPT-4以高分通过了各种标准化考试。SAT拿下700分,GRE几乎满分,在律师模拟考试中,GPT-4也考到了前10%左右。GPT-4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无往不利显示,AI模型展现了自己在“掌握已有公共知识”上的强大威力。毫不客气地说,AI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只会死记硬背、只能掌握已有公共知识的学生,“知识传授”的模式面临颠覆。而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真正称得上“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的论文其实少之又少,类似“牛顿开创多个学科范式”“维特根斯坦难倒答辩教授”的情况极为少见,绝大多数论文至多只能证明这个学生“学会了已有知识”、可以从事相关工作了。而如果有代写的话,甚至连这一点都未必能够证明:“记问之学”尚且“不足以为人师”,遑论连这记问之学都是抄来或是求助于AI得来的。AI大模型未必能像一些后现代狂想一样“让大部分人失业”,但在目前“迅速学会人类已有知识”的前景已经愈来愈清晰,对人类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承与知识生产的模式形成挑战。AI已经能够威胁一部分职业,也显现出至少是“协助知识生产”的能力。写论文与评论文的人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挑战,恐将落入在知识传承上“连AI都不如”的窘境。如果学生在AI的协助下可以创造新的知识,那么AI就无愧“副驾驶”(co-pilot)之位;但若是学生使用AI只是在重复堆砌已有知识或者说“AI来传承已有知识更快更好”的话,那么不仅“AI代写论文”并不足取,论文背后的这门学科是否还需要设置专业、招聘教师、招收学生,本身都已经是问题了。至此,“AI写论文”的问题就可以化约为另一个问题:旧有的知识传承与知识生产模式,如何适应AI模型带来的冲击。全球高校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精英过剩”“博士危机”的现实,旧有的学科设置与教学科研体系如何不至于沦落为“还不如交给AI”,将是比“如何看待AI写论文”更为重要的问题。美国沃顿商学院伊桑·莫利克就在2023年要求“我的学生必须用AI写作业”,展现了主动求变的前瞻性。(王競《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应重新思考知识的生产与传授模式》,有删改)1.下列对奥尔特曼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在不断获得更好的工具,人工智能是人类获得的一种工具,人们并不会因此降低对彼此的关注。B.人工智能虽然对人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但不会规模化地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人们无需过多担心。C.人工智能促使人类思考自己将做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人类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工作,去获得更多能力。D.面对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人类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对其进行监管,为其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厘定价值边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文写作可以视之为特殊的考试,能写作论文表明写作者已学习掌握了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公共知识,并能创造出新的知识。B.GPT-4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无往不利,显示目前AI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只会死记硬背、只能掌握已有公共知识的学生。C.美国沃顿商学院伊桑·莫利克教授要求学生必须用AI写作业,显示了中西方大学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D.目前AI对人类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承与知识生产的模式已经形成了挑战,写论文与评论文的人要适应这种挑战,否则将落入在知识传承上“连AI都不如”的窘境。3.下列同学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运用,跟材料的主张不相符的一项是()A.王同学在论文创作中使用AI来搜集文献、处理数据。B.李同学在运用AI协助写作时,主动识别并处理AI生成的错误信息。C.赵同学起草了一份倡议,呼吁同学们“理智并清醒地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性”。D.徐同学运用AI生成论文观点,修改、完善相关论据。4.在AI对人类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承与知识生产的模式形成挑战的背景下,大学生和高校应该如何合理应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现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李飞飞教授认为,“人应当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B2.C3.D4.①学生应该在AI的协助下创造新的知识,而不是完全依赖AI或利用AI重复堆砌已有知识,放弃自己主动思考创新的权利。②高校目前面临“精英过剩”“博士危机”的现实,要积极改革旧有的学科设置与教学科研体系,使之不至于沦落为“还不如交给AI”的窘境。5.①人类应该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人工智能,审慎辨析,合理运用这一工具创造出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占据主体地位;②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将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工作,也将获得更多能力,而不是堆砌已有知识;③人类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为其确定正确的价值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但不会规模化地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错,表述绝对,根据“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力工具’,但尚未以经济学家担心的规模取代工作岗位”,省略了“目前”这一限制性语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显示了中西方大学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错,根据“美国沃顿商学院伊桑·莫利克就在2023年要求‘我的学生必须用AI写作业’,展现了主动求变的前瞻性”,可知美国沃顿商学院伊桑·莫利克的要求,展现了主动求变的前瞻性;结合材料二标题“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应重新思考知识的生产与传授模式”,可知这也是也是中国高校努力的方向,不能说两者观念不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运用AI生成论文观点”跟材料主张不相符,结合“如果学生在AI的协助下可以创造新的知识,那么AI就无愧‘副驾驶’(co-pilot)之位”等内容,可知“运用AI生成论文观点”不是在AI的协助下创造新的知识,而是完全依靠,放弃自己主动思考的权利。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根据“如果学生在AI的协助下可以创造新的知识,那么AI就无愧‘副驾驶’(co-pilot)之位”“但若是学生使用AI只是在重复堆砌已有知识……并不足取”等内容,可得出启示:学生应该在AI的协助下创造新的知识,而不是完全依赖AI或利用AI重复堆砌已有知识,放弃自己主动思考创新的权利。②根据“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挑战,恐将落入在知识传承上‘连AI都不如’的窘境”“全球高校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精英过剩’‘博士危机’的现实,旧有的学科设置与教学科研体系如何不至于沦落为‘还不如交给AI’,将是比“如何看待AI写论文”更为重要的问题”,可得出启示:高校目前面临“精英过剩”“博士危机”的现实,要积极改革旧有的学科设置与教学科研体系,使之不至于沦落为“还不如交给AI”的窘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由“人工智能将对人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力工具’,但尚未以经济学家担心的规模取代工作岗位”,等内容,可知:人类应该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人工智能,审慎辨析,合理运用这一工具创造出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占据主体地位。②由“未来,人类将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工作,也将获得更多能力”“但若是学生使用AI只是在重复堆砌已有知识或者说‘AI来传承已有知识更快更好’的话,那么不仅‘AI代写论文’并不足取”,可知: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将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工作,也将获得更多能力,而不是堆砌已有知识。③由“比技术更难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这些价值观、默认价值观是什么、界限是什么?它在不同国家如何运作?用它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可知:人类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为其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雪山大地(节选)杨志军年轻藏族人递过来一封信,母亲看了信就有些泪汪汪的,上前摸着小孩的头说:“我知道,才让是个聋哑人。”母亲牵住他的手,对我说:“不知道你们两个谁大,看上去差不多。”我凑过去想跟他比个子。他吃惊地后退着,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就这样,才让成了我家的一员。他用极快的速度学会并适应着一切,但对才让来说,真正需要适应的还是不停息地看病吃药。母亲是省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她把才让带到五官科找了几个医生会诊,又带才让去了中医院,去了紧挨西宁的湟中县,那儿有一个传说很厉害的民间中医。其间才让不断在吃药,有西药也有草药。后来母亲又叮嘱我:“你要多跟他说话,不管他听清听不清,这是治疗的一部分。”我说:“我才不说。”但其实我没有少说,毕竟都是小孩,彼此的吸引不需要太多的掩饰。对这里的生活,才让在逐渐适应之后很快就显示了比我更强的能力。记得,那天姥爷带我们去西宁南山根里挖地软(地皮木耳),路过一片菜地时,一只大狼狗冲我们叫起来,我一害怕撒丫子就跑。大狼狗追我,才让追大狼狗。就在大狼狗扑向我时,才让揪住了大狼狗的尾巴。大狼狗放掉我,回头咬他,却突然又改变主意,尖尖地叫了几声,脱逃而去。姥爷跑过来说:“才让不光力气大,胆子也大,洋洋你要记住,人家救了你。”但在我的感觉里,才让除了胆子大,还有一种能让大狼狗害怕的神秘力量。我钦佩而感激地望着才让。才让却像什么事也没做,呆呆地望着南山腰里的庙宇,望着庙宇旁边的缓坡上,那些零零散散吃草的羊。几天后才让离家出走了。姥爷和我到处找,先是在街上,后来去了城外。当我喊着“才让才让”时,眼泪都出来了。姥姥看我们没把才让带回来,失望得一拍大腿就往外面走。她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一双小脚几乎走掉。一场虚惊,天黑以后才让回来了。他穿着衬衣,提着外衣,外衣里头包着东西,打开一看,全家人都惊叫起来:蕨麻?蕨麻我吃过,甜甜的,好吃极了,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但那时我还不知道,它不光口感好,营养也好,是藏族人款待贵客的上等食物。姥姥问:“哪里来的?”姥爷说:“还带着土,肯定是挖的呗,你去哪里挖了?”第二天,才让带着姥爷和我去了南山,路过庙宇时,他进去磕了头。姥爷和我等在门口,发现门廊的砖地上,晾晒着一席新鲜带泥的蕨麻。姥爷说:“这娃娃聪明,他昨天肯定是来磕头的,见人家晒蕨麻就知道山上有。”就这样,我们挖来的蕨麻给每天的拌汤增加了分量也增加了香甜。姥爷说:“才让多吃些,这娃娃脑子灵光。”就在最后一次挖蕨麻回来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个卖牛肉的肉贩子,他把装牛肉的麻袋藏在巷子里,自己走到马路上询问行人要不要。姥爷问他多少钱一斤,他说不要票子,要金子银子。姥爷想了想问:“一个银碗能换多少?”“那要看多大。”第二天上午,姥爷带着我和才让去了街上。当他从怀里摸出银碗交给那个卖牛肉的人时,才让跳起来一把夺了过去。他拿着银碗转身就跑。姥爷和我追着他,刚要进家门,又看他头也不回地跑出去了。才让又是一天没回家。姥爷和我又去到处找,心里却没有他第一次失踪时那样忧急。直到天大黑,过了睡觉时间,才又急得火烧眉毛似的。我哭起来:“我要才让,我要才让。”姥姥也开始抹泪:“这娃娃灵性,知道我舍不得银碗,硬是给我抢回来了,还扯着我,指着衣柜,要我把银碗放回去。我往里头放着,见他去了厨房,后来就不见了,是不是拿吃的去了?”姥姥说着进了厨房,看了看说:“他什么也没拿,饿了渴了怎么办?”突然又说,“咦?小瓷碗不见了。”姥爷说:“是不是换牛肉去了?”才让消失了整整四天才回来。①他用一对描金画龙的小瓷碗换回来的不是两斤牛肉,而是两只小绵羊。我们无法知道才让去了哪里,是怎么换来的,只能一遍遍地猜测。姥爷说:“草原上羊多瓷器少,他家里肯定也换过。”后来我证实了姥爷的猜测,还知道牧人喜欢用描金画龙的瓷碗给雪山大地献净水,认为那有事半功倍的吉祥。在那个艰难苦涩的岁月里,我家居然有了两只咩咩叫的小绵羊。姥爷说:“是养大还是宰了吃肉?”姥姥说:“你问才让。”才让的回答出现在第二天早晨,他摇醒我,让我跟他一起穿衣服,然后从门口牵起两只小羊,出门去了。长满了草的城墙根里,成了我们的牧场。这期间,对才让的治疗一直没断。母亲说:“药吃了不少,怎么好转的动静一点都没有?看来得去一趟兰州。”有一天,请了假的母亲带着才让出发了。姥爷和我送他们去了汽车站。之后便是等待,我每天都会问:“才让怎么还不回来?”姥爷说:“你阿妈走的时候你怎么不问清楚?”又说,“兰州的车一定是早晨发傍晚到。”于是,每当晚霞燃烧,我会立在巷口,朝街尽头张望,②牵着两只羊,孤零零地伫立着。后来姥爷来了,再后来姥姥也来了,我们三个人会站在巷口,一直望到太阳落山,望到天色麻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才让“吃惊地后退”让“我”无法和他比个子,写出他初见“我”时的紧张与无所适从。B.找“传说很厉害”的民间医生给才让治疗,反映出母亲的仁爱以及病急乱投医的愚昧。C.才让又一次失踪时,姥爷没有像才让第一次失踪时那样忧急,因为他觉得才让机灵。D.才让进庙宇磕头和牧人给雪山大地献净水,这两件事都体现了藏地独特的宗教信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叙事详略得当,详写才让与我们一家人相处的几件事,而对他换羊的情节却一笔带过,做到了适当留白。B.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如才让“跳”起来“夺”银碗的动作细节,表现了不能说话的才让对我们家满满的关心。C.小说中才让“呆呆地望着南山腰里的庙宇”,为下文才让进庙宇磕头、出走挖来蕨麻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D.小说主要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手法,讲述艰难岁月里藏地特殊家庭的故事,通篇饱含着作者深刻的反思。8.文中画线处关于羊的叙写蕴含不同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9.小说的叙述视角独特,以“儿童视角”为主,间有“成人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A8.①用小瓷碗换回来的是两只小绵羊,表现了才让行为出乎大家的意料,表达收获羊的欣喜和对才让做法的肯定。②母亲带才让治病未回,我牵着两只羊“孤零零地伫立着”,表达我没有才让相伴的孤单以及对才让的想念。9.小说的叙述视角独特,以“儿童视角”为主,间有“成人视角”。①以“儿童视角”叙事,如跟才让比个子的内容,使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真实生动,可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间有“成人视角”,如才让为啥用瓷碗换羊的交代,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使有关“我”的情感变化的情节推动更为自然。③“在那个艰难苦涩的岁月里,我家居然有了两只咩咩叫的小绵羊”,用成人视角交代时代背景,表达艰难苦涩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温情,使小说主题凸显,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病急乱投医的愚昧”错误。由“母亲是省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她把才让带到五官科找了几个医生会诊,又带才让去了中医院,去了紧挨西宁的湟中县,那儿有一个传说很厉害的民间中医。其间才让不断在吃药,有西药也有草药”可知,母亲并不是愚昧,而是为才让治病尽着很大的努力。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而对他换羊的情节却一笔带过,做到了适当留白”错误。由“我们无法知道才让去了哪里,是怎么换来的,只能一遍遍地猜测。姥爷说:‘草原上羊多瓷器少,他家里肯定也换过。’后来我证实了姥爷的猜测,还知道牧人喜欢用描金画龙的瓷碗给雪山大地献净水,认为那有事半功倍的吉祥”可知,换羊情节并未一笔带过,后文对换羊情况作了说明,表明才让的有心,没有留白。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蕴含的情感的能力。①他用一对描金画龙小瓷碗换回来的不是两斤牛肉,而是两只小绵羊,表现了才让行为出乎大家的意料,照应了上文姥爷说的“这娃娃脑子灵光”,表达见羊的欣喜以及对才让的肯定。②牵着的两只羊,是才让带来的,联系“有一天,请了假的母亲带着才让出发了”“之后便是等待,我每天都会问:‘才让怎么还不回来?’”可知,写牵着两只羊“孤零零地伫立着”,是表现我在才让走后没有才让相伴的孤独,每天的等待是因为想念,盼望才让早日治好病回来,表现了二人的相依难舍的情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小说主要以“我”这一儿童视角进行叙事,如“我凑过去想跟他比个子。他吃惊地后退着,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可知,以孩子的思维和口吻讲述故事,使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真实生动,可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成人视角所交代的各方面信息,便于读者更充分了解小说背景、理解人物,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如“就这样,才让成了我家的一员。他用极快的速度学会并适应着一切,但对才让来说,真正需要适应的还是不停息地看病吃药”,以成人的视角展现才让来到我家里的情况,避免了人物形象只有儿童视角的单一,使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后来我证实了姥爷的猜测,还知道牧人喜欢用描金画龙的瓷碗给雪山大地献净水,认为那有事半功倍的吉祥”“长满了草的城墙根里,成了我们的牧场”“于是,每当晚霞燃烧,我会立在巷口,朝街尽头张望,牵着两只羊,孤零零地伫立着”交代了才让用瓷碗能换来羊的原因,这进一步表明“我”对才让的认识,使有关“我”的情感变化的情节推动更为自然;“在那个艰难苦涩的岁月里,我家居然有了两只咩咩叫的小绵羊”中的“在那个艰难苦涩的岁月里”,以成人的视角交代小说发生的背景,交代了社会环境,使读者能更好地、全面地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拓展了小说的内容,给读者更好的阅读感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中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材料二:告伊、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①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②,室无莱妇③,抱兹苦心,良独内愧。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节选自陶渊明《与子伊等疏》)【注】①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②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③莱妇:老莱子的妻子。她支持老莱子隐居江南。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意浅识A罕B谓C斯言D可保E日月F遂G往H机巧好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窈窕”,幽深的样子,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意思不同。B.“靡”,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的“靡”,意思及用法都相同。C.“见”,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意思及用法都不相同。D.“道”,与《过秦论》中“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的“道”,意思及用法都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作者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人物活动,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乐天自然的意境。B.材料二作者认为人在贫穷的时候,往往过分追求显达,期望长寿,可是这些是不可得到的。C.材料二中作者款款而谈,语重心长,其一生的志向情趣及满腔深厚的舐犊之情跃然于纸上。D.材料二作者使用管鲍等人的故事,意在告诫自己的儿子们要做到互相关心,和睦相处。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2)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14.两则材料中作者对于辞官归田,流露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H11.C12.B13.(1)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常常抬起头遥望远方。(2)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一定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14.同:都有远离官场、回归田园、享受闲适的喜悦。异:《与子俨等疏》还有面对儿子们以往缺衣少食生活的愧疚,以及对儿子们今后生计的担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思想肤浅缺少见识,以为这样自在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流逝,那些逢迎取巧的事也日渐生疏。“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都省略主语“吾”,意思完整,中间断开,故应在B处断开;“谓斯言可保”是动宾结构,故应在E处断开;“日月遂往”是主谓结构,独立成句,故应在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窈窕”,幽深的样子;/美好的样子。句意: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B.正确。“靡”,均是“无、没有”的意思。句意:只是遗憾邻居中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高尚之士。/多年做你家的媳妇,家里的劳苦活没有不干的。C.错误。“见”用法相同,都是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句意:时常用药石医治我。/慈爱的父亲背弃了我。D.正确。“道”,动词,讲述、谈论;/名词,策略。句意:坐在道边的荆条上叙旧。/(至于)深思熟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过分追求显达,期望长寿”错。原文的意思是:命运的好坏不可妄求,寿命的长短永远无法在分外求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策”,拄着;“扶老”,拐杖;“矫”,举,抬起;“遐”,远。(2)“虽”,即使;“尔”,代词,那样,这样;“尚”,崇尚;“其”,一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同:由材料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及材料二“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可知,两则材料都有远离官场、回归田园、享受闲适的喜悦。异:由材料二“僵伤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以及使用管鲍等人的故事,告诫自己的儿子们要做到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可知,《与子俨等疏》还有面对儿子们以往缺衣少食生活的愧疚,以及对儿子们今后生计的担忧。参考译文:材料一: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回家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材料二:告示俨、俟、份、佚、佟诸子: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圣贤中谁能不死?子夏曾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属于孔子四友之列的学生,亲自聆听过孔子的教诲,他发出这样的议论,难道不是因为富贵不可妄自追求,而寿命从来不能有分外期求的缘故么?我已年过五十,青年时家中穷苦,常因家贫四处奔波。我秉性刚强,缺少才能,与人共事多有矛盾,自己估量自己,如果做官一定会留下祸患,因此努力辞官归隐,至使你们从小就过着忍饥受寒的生活。我时常有感于王孺仲贤妻所说的话,自己盖着破棉絮御寒,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呢?这是同样的事嘛。遗憾的是邻居中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高尚之士,家中又没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妻室。内心有这样的痛苦,实在感到愧疚。我青年时学习琴、书,有时喜爱闲静,开卷读书,有所心得,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枝荫交错,听着不同时节里的鸟的鸣叫,我也十分高兴。常说五、六月中,躺在北窗之下,遇到凉风阵阵吹来,便以为自己是生活在伏羲氏以前的人。我思想肤浅缺少见识,以为这样自在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流逝,那些逢迎取巧的事也日渐生疏。我患病以来,身体日渐衰弱。亲朋故旧不遗弃我,时常用药石医治我,而我则担心生死大数是有限定的。你们幼小时家中贫困,每每要你们承担打柴挑水的劳动,又不知何时才能免除,我心里想着此事,可又怎么向你们说呢?然而,你们虽非一母所生,却应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义。鲍叔与管仲分钱时,从不猜忌管仲拿得多;归生与伍举二人相逢异国,坐在道边的荆条上叙旧。以至于管仲被俘靠鲍叔的推荐成就事业;伍举奔晋经归生帮助返国立功。异姓之人尚能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之人呢!《诗经》说:“像仰望高山,像走上大道”,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一定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夜陆游苍云昼埋山,白雨夜溢渠。虚堂闪风灯,独处谁与娱?吾生过六十,鬓发日夜疏。出当饮美酒,归当读奇书。可怜两不遂,兀兀如枯株。明复对胥吏,孤愤何由摅①?【注】①摅:表示,发表。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颇有恢宏之境,白日远望苍云聚集,写出了雨前特有景象,暗示大雨将至,夜晚则近观雨水溢出沟渠。B.三、四句由开头的自然之景转为对室内高堂风灯闪烁之景的描绘,将诗人独处的氛围烘托得更加切合内心的感受。C.七、八句写诗人年少之时制定了外出则痛饮美酒,归家则饱读奇书的人生规划,引出后面第九句的“可怜”之叹。D.第十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劳心劳力而形容消瘦的状态,最后两句委婉表达诗人内心孤愤而无法言说。16.本诗题为“雨夜”,实则“愤”为关键。请简要分析“愤”的内涵。【答案】15.D16.①为晚年寂寞孤独、无人相伴而愤;②为双鬓斑白、年华老去而愤;③为年少理想不能实现、兀兀穷年而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最后两句委婉”错误。“明复对胥吏,孤愤何由摅”意为明天再一次面对小吏,我内心的孤愤怎么表达出来呢?尾句用反问的手法,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孤愤。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虚堂闪风灯,独处谁与娱”可知,作者独处堂中,独观夜雨,独伴风灯,无人与娱,可知作者“愤”是因为自己的孤独落寞、无人相娱。根据“吾生过六十,鬓发日夜疏”可知,作者年过六十,鬓发一天天地稀疏,可知作者“愤”是因为自己华发已生、年华已逝。根据“出当饮美酒,归当读奇书。可怜两不遂,兀兀如枯株”可知,作者年少时本有“饮美酒”“读奇书”的美好愿望,只可惜如今都不能顺遂,竟落得如枯株般消瘦,可知作者“愤”是因为年少时的愿望落空、只剩下终年的用心劳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氓》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哀民生之多艰③.桑之落矣④.其黄而陨⑤.连峰去天不盈尺⑥.枯松倒挂倚绝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涕、艰、陨、盈、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年轻人为何词穷”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其实,这不仅是部分年轻人面临的窘境,互联网浸润下的当代网民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文字失语”的问题。为何年轻人何会陷入“词穷”窘境?是因为“输入”不够吗?实则恰恰相反,“词”不仅不“穷”,_____A______。在“手机不离身”的当下,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已成事实,虽然这极大地便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也潜移默化地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表达。当简单一句缩略语、一个表情包就能道尽心中百转千回,字斟句酌的“吃力不讨好”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些网络表达中蕴藏的智慧,毕竟短短数字,却能应付各类场合,发明者肯定是动了脑筋又洞悉人性的。只是,习惯了轻便化、同质化、碎片化的表达后,更要警惕它对思考能力的削弱。所谓“文字失语”,_____B______,更是深度思考能力、系统思考能力的失去。①要避免有口难言、词不达意的情形,②显然并非难事,③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找回语言审美和自我表达的意义,④并不断地加以练习。⑤处于可堪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⑥倒不是说日常表达都需要“咬文嚼字”,⑦但在心中有所触动时,⑧能确切、生动地表达出心中所想,⑨这是难能可贵的。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四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序号:____________。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序号:____________。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下列句子中的“并”与文中加点的“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倒是薛姨妈同凤姐并贾家四个姊妹、宝钗、宝玉一齐都去了,至晚方回。B.老人不禁责怪起这只手来,并连连吃生鱼肉,盼望它早点复原来帮助他的右手。C.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D.原来已有两只船占先,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答案】18.A.反而异常丰富B.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字19.①.②句②.显然并非易事③.⑤句④.处于堪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A处,结合前文“实则恰恰相反”“‘词’不仅不‘穷’”可知,此处可填“反而异常丰富”。B处,结合后文“更是深度思考能力、系统思考能力的失去”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为“文字失语”的一般层次的认识,故此处可填“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字”。【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第四段有两处表述不当:一是②句不合逻辑,“显然并非难事”改为“显然并非易事”;二是⑤句语义重复,“堪”为“可以”的意思,故应将“可”去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并”,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A.副词,同时、一起的意思。B.连词,并且。C.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D.动词,平列、挨着的意思。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老通宝也听得镇上小陈老爷的儿子——陈大少爷说过,今年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恐怕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是不肯相信的。他活了六十岁,反乱年头也经过好几个,从没有见过绿油油的桑叶白养在树上等到成了“枯叶”去喂羊吃;除非是“蚕花”不熟,但那是老天爷的“权柄”,谁又能够未卜先知?“才得清明边,天就那么热!”老通宝看着那些桑拳上怒茧的小绿叶儿,心里又这么想,同时有几分惊异,有几分快活。他还记得自己还是二十多岁少壮的时候,有一年也是“清明”边就得穿夹,后来就是“蚕花二十四分”,自己也就在这一年成了家。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像一头老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便是他那创家立业的祖父,虽说在长毛窝里吃过苦头,却也愈老愈硬朗。那时候,老陈老爷去世不久,小陈老爷还没抽上鸦片烟,“陈老爷家”也不是现在那么不象样的。老通宝相信自己一家和“陈老爷家”虽则一边是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然而两家的命运好像是一条线儿牵着。不但“长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人家到现在还是这么说,并且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这时候,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也正像“老陈老爷”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都说“长毛鬼”在阴间告了一状,阎罗王追还“陈老爷家”的金元宝横财,所以败的这么快。这个,老通宝也有几分相信,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小陈老爷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21.文中的画线句如果改成“他的父亲什么都懂得、做得”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作简要分析。22.文中将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对照着写,有何意味?【答案】21.①原句使用比喻手法,将“父亲”比作“一头老牛”,更加刻画出父亲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②长短句交错,富有节奏感,并连用两个“什么都……”,重复强调,突出了父亲的渊博、丰富。③改句只是直观地陈述,缺乏原句的表现力。22.通过对照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的变化,真实地展现出当时中国社会农村经济崩溃的现状,深刻地揭示了战乱频繁、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社会动荡,给农民命运带来深重的影响。【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内容上,原句中“他的父亲像一头老牛似的”,将“父亲”比喻成“一头老牛”,使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出父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地形象特点。②句式上,使用长短句,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同时,连用两个“什么都……”,既“懂得”,也“做得”,重复强调,鲜明地突出了父亲的渊博、丰富的形象特点。③改句“他的父亲什么都懂得、做得”,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只是直观地陈述父亲“懂得、做得”,缺乏原句的感染力和表现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内容(形象)上,老通宝一家和陈老爷家“一边是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虽然两家生活条件有别,实则是当时中国社会农村的缩影,但是受战乱频繁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越来越“不太平”,他们赖以生存的“丝厂都关门”,两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通宝一家由拥有“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到而今“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鬼使神差”地,“好端端的”小陈老爷抽上了鸦片烟也面临着家道中落的命运。主题上,通过对照两家的变化,指出“命运好像是一条线儿牵着”,这条“线儿”,就是“驻扎过军队”“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鸦片烟”等一系列不安定因素,揭示出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遭遇的深重灾难,百姓无一幸免地承受着社会动荡带来的创伤。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突围,本意是突破包围,打破当前困难。既可指突出敌人包围的作战行动,目的是保存力量,以利再战,有地面突围、空中突围和海上突围;也可指打破某种约束的行为,有思想突围、规则突围、行业突围,目的是摆脱现状,寻求新的出路。通过学习《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三单元,我们可以发现,李密实现了忠孝的突围,归有光实现了悲惨人生的突围,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