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24/2C/wKhkGWaaSoKAV2t8AACZddoe9QQ323.jpg)
![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24/2C/wKhkGWaaSoKAV2t8AACZddoe9QQ3232.jpg)
![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24/2C/wKhkGWaaSoKAV2t8AACZddoe9QQ3233.jpg)
![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24/2C/wKhkGWaaSoKAV2t8AACZddoe9QQ3234.jpg)
![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4/24/2C/wKhkGWaaSoKAV2t8AACZddoe9QQ32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
HJ□□□—20□□
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
GuidelinesforNatureReserveManagementCategories
(征求意见稿)
—5—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
法规,规范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的类型、选择指南和管理目标。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7—
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的类型、选择指南和管理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自然保护区的
管理。
2术语和定义
2.1
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
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
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2
自然保护区管理类型managementcategoriesofnaturereserve
指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管理类型,分别采取针对性
的管理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2.3
核心区corezone
自然保护区内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物种、自然遗迹等主要保护对象集中分布,需
要采取严格管理措施的区域。
2.4
缓冲区bufferzone
为了缓冲外来干扰对核心区的影响,在核心区外划定的,只能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
活动的区域(地带)。
2.5
实验区experimentalzone
为了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划出
来适度集中从事各种教学实习、参观考察、传统生产生活的区域。
2.6
保护对象protectedobject
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自然保护区特点,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需要采取措
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景观的总称。
2.7
主要保护对象majorprotectedobjects
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自然保护区特点,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需要采取措
施加以重点保护、严禁破坏的某一类或某些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
2.8
管理目标objectivesofmanagement
指为实现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主要目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
2.9
人类积极干预artificialactiveintervention
—8—
为了达到保护目标,采取辅助物种繁衍、恢复和改善栖息地的人为措施,确保生境的
维持和/或满足特殊物种需要。
2.10
人为干扰区域areaofartificialintervention
指自然保护区内住宅用地、工业仓储用地、旅游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农业生产用
地、采矿用地等人工设施用地以及人类积极干预的区域。
3主要保护对象
自然保护区应明确其主要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应尽可能详细准确,并明确其在自
然保护区内的具体分布范围。
4管理分类
根据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需要和管理目标,将自然保护区分为Ⅰ类、Ⅱ类、Ⅲ
类三种管理类型。
Ⅰ类自然保护区是指具有大面积的、有代表性的原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研究自然本
底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科学研究。
Ⅱ类自然保护区是指具有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或濒危物种
分布区,并提供生态旅游和教育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
态功能,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
Ⅲ类自然保护区是指除Ⅰ类、Ⅱ类以外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确保主要保护
对象长期维持,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5选择指南
5.1Ⅰ类自然保护区选择指南
Ⅰ类自然保护区应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a)该区应具有全球或全国水平上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属于濒危物种的主要分布
地,其破坏后将可能导致保护对象的灭绝。
b)该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应基本未受人为干扰。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通过保存达到而不需要具体的人类干预。
5.2Ⅱ类自然保护区选择指南
Ⅱ类自然保护区应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a)该区应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或自然景观,稀有性和脆弱性较强,其生境破坏后
保护对象将受到重大影响。
b)该区内的动植物、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娱乐和旅游意义。
5.3Ⅲ类自然保护区选择指南
Ⅲ类自然保护区应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a)该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自然遗迹,或
具备重要生态功能等自然区域。
b)该区资源更新能力或维持能力足够强,能够承受该区长期的资源利用。
6管理目标
—9—
6.1Ⅰ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a)对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及
其栖息地免受干扰,维持遗传资源的动态与进化状态,为科学研究提供未受人为影响的自
然本底。
b)核心区和缓冲区应覆盖保护对象的主要栖息地,其面积之和不少于自然保护区总面
积的80%,且原住居民应逐步迁出。
c)开辟有限的区域,为科学研究、教育、娱乐和公众欣赏提供机会。
d)人口密度低于5人/平方公里。
e)人为干扰区域不超过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
f)禁止并预防开发建设活动。
6.2Ⅱ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a)尽可能保留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景观,以维持生态稳定性和生
物多样性。
b)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面积之和不少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0%。
c)开辟有限的区域,为科学研究、教育、娱乐和公众欣赏提供机会。
d)人口密度低于10人/平方公里。
e)除人类积极干预的区域外,人为干扰区域不超过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
f)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开展适度的开发建
设活动。
6.3Ⅲ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a)实行生态系统管理策略,保证主要保护对象长期维持的基本条件。
b)在与管理目标协调一致的条件下,为科学研究、教育、娱乐和公众欣赏提供机会。
c)允许与该区建立目的一致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效益和福利。
d)人口密度低于25人/平方公里。
e)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至少适用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
f)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开展适度的开发建
设活动。
7管理措施
7.1开发建设项目
7.1.1Ⅰ类自然保护区内应禁止新的开发建设活动。
7.1.2涉及Ⅱ类和Ⅲ类自然保护区新的开发建设项目,包括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旅游
设施等建设项目,均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项目可能影响的区域和保护对象进行
系统的实地调查。调查周期应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特点确定,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
7.2已有的建筑物及开发建设活动
7.2.1Ⅰ类自然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应逐步拆除或迁出;已经存在的开发建设活
动,应限期停止相关活动并恢复原状。
7.2.2Ⅱ类自然保护区内应严格控制建筑物规模,禁止不符合管理目标定位的开发建设活
动。
—10—
7.2.3Ⅲ类自然保护区应严格控制建筑物规模及开发建设活动,允许与该区建立目的一致的
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7.3交通限制
7.3.1除保护区专用的巡护道路外,凡涉及Ⅰ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已有道路和
航道,应进行科学论证,评估其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经论证对主要保护对
象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制定改道计划,报有审批权的主管部门批准后,
限期停止道路和航道的使用。
7.3.2Ⅱ类和Ⅲ类自然保护区内已经开通使用的道路和航道,对保护对象有一定不利影响
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采取限制通行区域、行驶速度、污染排放及建设生态廊道等必
要措施。
7.4社区居民管理
7.4.1Ⅰ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居民应有计划地迁出,并给予合理补偿。
7.4.2对于Ⅱ类和Ⅲ类自然保护区,应鼓励并引导当地居民迁出核心区、缓冲区。
7.5人为干预
Ⅱ类和Ⅲ类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失衡或者主要保护对象受到威胁,应制定工作方案,经
科学论证通过后,采取适当的人为干预措施。
7.6绝对保护期和相对保护期
7.6.1对以迁徙动物、洄游动物、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动植物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Ⅱ类、
Ⅲ类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绝对保护期和相对保护期。
7.6.2在绝对保护期内,除经批准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外,按照核心区要求进行管理;在相对
保护期内,可以从事不捕捉、损害保护对象的其他活动。
8实施与监督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11—
目次
前言...................................................................................................................................................7
1
适用范围...................................................................................................................................8
2
术语和定义...............................................................................................................................8
3
主要保护对象...........................................................................................................................9
4
管理分类...................................................................................................................................9
5
选择指南...................................................................................................................................9
6
管理目标...................................................................................................................................9
7
管理措施.................................................................................................................................10
8
实施与监督.............................................................................................................................11
—6—
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导则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的类型、选择指南和管理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自然保护区的
管理。
2术语和定义
2.1
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
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
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2
自然保护区管理类型managementcategoriesofnaturereserve
指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管理类型,分别采取针对性
的管理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2.3
核心区corezone
自然保护区内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物种、自然遗迹等主要保护对象集中分布,需
要采取严格管理措施的区域。
2.4
缓冲区bufferzone
为了缓冲外来干扰对核心区的影响,在核心区外划定的,只能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
活动的区域(地带)。
2.5
实验区experimentalzone
为了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在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划出
来适度集中从事各种教学实习、参观考察、传统生产生活的区域。
2.6
保护对象protectedobject
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自然保护区特点,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需要采取措
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景观的总称。
2.7
主要保护对象majorprotectedobjects
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自然保护区特点,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需要采取措
施加以重点保护、严禁破坏的某一类或某些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
2.8
管理目标objectivesofmanagement
指为实现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主要目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
2.9
人类积极干预artificialactiveintervention
—8—
为了达到保护目标,采取辅助物种繁衍、恢复和改善栖息地的人为措施,确保生境的
维持和/或满足特殊物种需要。
2.10
人为干扰区域areaofartificialintervention
指自然保护区内住宅用地、工业仓储用地、旅游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农业生产用
地、采矿用地等人工设施用地以及人类积极干预的区域。
3主要保护对象
自然保护区应明确其主要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应尽可能详细准确,并明确其在自
然保护区内的具体分布范围。
4管理分类
根据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需要和管理目标,将自然保护区分为Ⅰ类、Ⅱ类、Ⅲ
类三种管理类型。
Ⅰ类自然保护区是指具有大面积的、有代表性的原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研究自然本
底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科学研究。
Ⅱ类自然保护区是指具有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或濒危物种
分布区,并提供生态旅游和教育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
态功能,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
Ⅲ类自然保护区是指除Ⅰ类、Ⅱ类以外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是确保主要保护
对象长期维持,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5选择指南
5.1Ⅰ类自然保护区选择指南
Ⅰ类自然保护区应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a)该区应具有全球或全国水平上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属于濒危物种的主要分布
地,其破坏后将可能导致保护对象的灭绝。
b)该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应基本未受人为干扰。
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通过保存达到而不需要具体的人类干预。
5.2Ⅱ类自然保护区选择指南
Ⅱ类自然保护区应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a)该区应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或自然景观,稀有性和脆弱性较强,其生境破坏后
保护对象将受到重大影响。
b)该区内的动植物、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娱乐和旅游意义。
5.3Ⅲ类自然保护区选择指南
Ⅲ类自然保护区应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a)该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自然遗迹,或
具备重要生态功能等自然区域。
b)该区资源更新能力或维持能力足够强,能够承受该区长期的资源利用。
6管理目标
—9—
6.1Ⅰ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a)对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及
其栖息地免受干扰,维持遗传资源的动态与进化状态,为科学研究提供未受人为影响的自
然本底。
b)核心区和缓冲区应覆盖保护对象的主要栖息地,其面积之和不少于自然保护区总面
积的80%,且原住居民应逐步迁出。
c)开辟有限的区域,为科学研究、教育、娱乐和公众欣赏提供机会。
d)人口密度低于5人/平方公里。
e)人为干扰区域不超过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
f)禁止并预防开发建设活动。
6.2Ⅱ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a)尽可能保留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景观,以维持生态稳定性和生
物多样性。
b)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面积之和不少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0%。
c)开辟有限的区域,为科学研究、教育、娱乐和公众欣赏提供机会。
d)人口密度低于10人/平方公里。
e)除人类积极干预的区域外,人为干扰区域不超过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
f)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开展适度的开发建
设活动。
6.3Ⅲ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
a)实行生态系统管理策略,保证主要保护对象长期维持的基本条件。
b)在与管理目标协调一致的条件下,为科学研究、教育、娱乐和公众欣赏提供机会。
c)允许与该区建立目的一致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效益和福利。
d)人口密度低于25人/平方公里。
e)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至少适用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
f)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开展适度的开发建
设活动。
7管理措施
7.1开发建设项目
7.1.1Ⅰ类自然保护区内应禁止新的开发建设活动。
7.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压泵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策划协议离婚程序与标准
- 2025年土地买卖策划中介服务协议
- 2025年数字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协议
- 2025年合作伙伴共同规划有限公司合同协议范本
- 2025年产品供应条款协议示例
- 2025年全球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协议
- 2025年二次结构墙体劳务承包合同
- 2025年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协议示范本
- 2025年仪式用服装租借合同示例
- 建筑工程节后复工自查表
- 华莱士标准化体系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阅读理解50篇附答案解析
- 快捷smt全自动物料仓储方案
- 火电厂各指标指标解析(最新版)
- keysight眼图和抖动噪声基础知识与测量方法
- TPU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参考范文
- 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表
- 锅炉补给水阴阳混床操作步序表
- 2005年第4季度北京住房租赁指导价格
- 医疗器械GMP计算机软件确认控制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