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师说程复习构想》 2.2.1 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师说程复习构想》 2.2.1 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师说程复习构想》 2.2.1 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师说程复习构想》 2.2.1 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师说程复习构想》 2.2.1 学案一 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版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师说程复习构想》2.2.1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复习任务群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侧重于审美与鉴赏的素养性考查考情速览题型分值2023年,对文学类文本考查,全国2套新课标卷均为“2道单选题+2道主观题”的模式;满分16分。2024九省联考卷,题型不变,分值为17分。考点分布近年小说的考查,基于核心素养,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选择题方面,体现在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需要重视的是,选项内容加强了教考的结合,把初高中涉及的经典名篇(比如《社戏》《边城》)中相关内容,融入试题。主观类试题,主要设题点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表达技巧、主题呈现上。文本选择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为散文,Ⅱ卷为小说,与2022年正好进行了对调。2021年,Ⅰ卷为小说,Ⅱ卷则为“散文+小说”的跨文本阅读。2020年,Ⅰ卷为散文,Ⅱ卷为小说。综上可见,两套新课标卷,对文体的考查往往轮换。小说文体特征概览一、文体知识概览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叙述与虚构,通过叙述虚构世界与人生。1.小说三要素图示2.小说常见主题图示3.文体种类图示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动物小说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按表现手法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积极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二、高考小说选文特点1.微型小说(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意蕴丰富,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作品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情节安排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以求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点最受命题者青睐。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入、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3.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创造出的小说,一般认为“科幻性”“人文性”“文学性”是其三要素。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一、[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牵手范小青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凡事总有个道理。”“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半年吧。”“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你怎么知道?”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到哪里?”“到那地方你就知道了。”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你听到了什么?”“鸟叫,很多很多的鸟。”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曾明说:“比什么?”“比鸟的叫声。”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答: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二、[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敬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答: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真题试做考前热身一、6.答案:D7.答案:B8.答案:①刘主任对房间的熟悉;②刘主任“你跟我一样”的提醒;③刘主任“你不了解我们盲人”的感慨;④刘主任对曾明和老陶冲突的调解。9.答案:①第一人称叙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③通过“我”的视角展现出曾明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④“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二、6.解析:理解文本相关内容。选项中“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理解不正确,原文第9段中的“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已经交代清楚会长作为贵宾是不用为额外点戏包封的。答案:D7.解析:分析鉴赏艺术特色。“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不正确。本题采用了不同文本相近内容对比分析和鉴赏的形式,考查点为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联,难度比单篇大。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的景物是唯美诗意、静谧幽远、温暖祥和的,“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人们观赏社戏之后“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失落与惆怅”偏离文章主旨。答案:C8.解析:理解文章内容。社戏的仪式感流露在小说的字里行间,需要在细节中提炼概括,比如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邀请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子的有名人物,从社戏前的准备工作来描写社戏的仪式感。人们看戏的装束也表现出仪式感,比如文中对长顺的描写“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衣饰名称交代得如此详细,人物动作如此生动,凸显出社戏的仪式感。另外,文中第7段对开锣场景的描写细致传神,且戏目由第一出的象征吉祥性质到第二出的劝忠敬孝,再到下午的转趋热闹,戏目安排清晰不杂乱,也体现了仪式感。考生需要感受这种细节呈现的内涵,然后加以整合,并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答案:①描写戏前周密、隆重的准备工作。如戏班子带了“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贵宾;时局不好,但凡事还是依照往年成例进行。②详细描写看社戏人的服饰言行。人们换上浆洗过的新衣服、妇女戴首饰扛长凳、长顺衣着隆重、赏红包封等。③描写社戏郑重开锣的场景。第一天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羊杀鸡,开锣后“打加官”。④描写戏目内容安排。第一出戏象征吉祥,第二出戏劝忠敬孝,下午转趋热闹,戏目安排清晰不杂乱。(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9.解析:品味重要词语的意蕴。文章在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中,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说明社戏是当地每年都举办的,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把社戏活动办得这么隆重,充满仪式感,说明当地人极为尊礼重教。根据第2段中的“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可知,当时正处于战争中,但是当地人仍严格遵循以往的程序进行社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开锣那天,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就已填满了观众,他们通过社戏表演释放对生活的热情,结尾处“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表现了当地人对宁静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答案:①表明社戏历史悠久,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地人极为尊礼重教;②即使在战争背景下,也照例进行社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③表现了对宁静美好的世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学案二选择题突破——明确考向,学会比较、筛选【题型概述】小说“4选1”选择题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型。综合考查形象、环境、情节、语言、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考查的指向是“分析和鉴赏”,这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如果读文不仔细不全面,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解答综合选择题时,全面读文,关注细节十分重要。【知识图解】一、从内容、艺术特色入手,速解选择题选择题命题设误5角度小说阅读选择题的选项设置考点覆盖面广,涉及小说阅读能力考查的方方面面,比如人物性格、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等。小说选项常见设误点策略设误类型类型解读情节设误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发生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形象设误选项对人物特点(或作用)的解说错误,要么夸大其词,要么无中生有,要么主次颠倒,要么张冠李戴。环境设误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进行错误解释与分析。技巧和语言设误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其艺术效果的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含义、作用的理解、判定或解说错误。主旨(情感)设误选项曲解或拔高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甚至无中生有。(1)情节设误情节设误是指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典例分析][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T6-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原文信息]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比对分析]D项,“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看,他没有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不是因为追求手艺完美,而是因为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社会生活不安定。(2)人物形象设误人物形象设误是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错误解说,考生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典例分析][2020·全国Ⅱ卷《书匠(节选)》T7-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原文信息]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比对分析]小说并未表现出老董的“童心”,选项对形象特点的判断错误。另外,此处写小松鼠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松鼠识宝,突出老董对橡碗的珍视,也有引出下文用橡碗做染料的作用。(3)环境描写设误环境描写设误是指对小说中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手法进行错误的理解和分析。[典例分析]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原文信息]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比对分析]原文用“背靠”“西临”等词描述凤凰墩,可谓生动传神,但“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错,应该是体现了小说语言的凝练传神。(4)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是指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定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定或解说错误。[典例分析]例1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原文信息]“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比对分析]从原文看,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运用外貌、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选项说“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属于技巧解说错误。例2[2019·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T7-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原文信息]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比对分析]“予以嘲讽与回击”错,语意过重,因为赶车老人“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他以这样平平静静的态度回应了当年瞎指挥的谢主任。(5)主题设误主旨(情感)设误是指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典例分析][2022·新高考Ⅰ卷《江上》T7-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原文信息]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比对分析]“共同表现出本文的隐逸主题”错误。“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二、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一)选择题解题3步走第一步:标注敏感点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就是题干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第二步:找全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点,筛选信息类注意是否改变原文意思,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第三步:落实设误点根据“知识性(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分析鉴赏(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二)选择题解题求快2妙招(三)解题步骤eq\a\vs4\al\co1(●)以例说法eq\a\vs4\al\c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福星侯发山康建勋是康百万家族的第十七世人,字子策,太学士,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名医。有奇才者,脾气都古怪,自古亦然。尽管康家富甲一方,无论患者是贫还是富,也不论得了沉疴还是偶染小恙,一律收费一块银元。那时候一块银元可以买到30斤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如果对比物价来折算,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尽管一块银元,寻常人家还是常常支付不起。栓柱的爹刚刚病逝,丧事草草办罢,老娘就一下子病倒了,出气多进气少,看样子,若不及时就诊,随时都有咽气的可能。给爹看病、办理后事,已经拉了一屁股的债,原来看在老娘的面子上,村里还有人愿意借贷,如今只剩下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老娘命悬一线,谁还敢借贷于他?有好心的邻居给栓柱出主意,让他去找康建勋。栓柱的娘得的不是什么大病,伤心过度,又遇风寒而已。康建勋开了药方,抓了药,按照规矩,栓柱得给他一个银元。栓柱家里像是被大水冲过,有价值的物件一件也没有,扑通一下给康建勋跪下了。康建勋不为所动,且还是一脸受伤的样子,悻悻地说:“我行医这么多年,规矩不能破。”栓柱想了想,把家里的面瓮子给搬来了,说:“家里就只剩下这点粮食了。”康建勋歪头看了看,瓮里的粮食也仅够母子两个吃三天。康建勋不觉叹口气,说:“我把粮食带走,你们母子俩儿吃啥?”康建勋摇摇头,一脸难色。栓柱一张巴掌大的小脸憋成了猪肝色,泪珠子在眼眶里打转,倔强地说:“您放心,我就是要饭,也会还上您的诊金!”在那个年月,要饭的屡见不鲜,这一行,不需要技术,也不要什么力气,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拉得下面子。康建勋点点头,说:“这点粮食太少,不够诊费,我若拿走,别人会说我不近人情,你写个欠条吧。”没有别的选择,栓柱就老老实实写了一张欠条。至于什么时候还,能不能还上,他也没有多想,火烧眉毛,且顾眼前,走一步算一步吧。左邻右舍知道这个情况后,都说康建勋有点儿不够意思。第二天,栓柱喂老娘喝过药汤,就拎着篮子上街乞讨去了。康建勋背个药箱游街串巷,瞅见栓柱跪在街角,面前摆个碗,见人路过就磕头,嘴里念叨着:“行行好吧,行行好吧。”康建勋过去看了看,碗里空荡荡,便从兜里拿出一把银元,数了二十块,放进栓柱的碗里。栓柱傻傻地瞅着康建勋,呆了。康建勋微微一笑,说:“你是乞丐,这是你应得的。”然后掏出栓柱写的那张欠条,还给了他,又从碗里拿了一块银元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之后背着药箱远去了。栓柱回过神来,对着康建勋的背影不住地磕头谢恩。围观的人明白事情原委后,除了啧啧称赞外,说不出多余的话来。有一天,周二爷的肚子疼,哭天叫地,寻死觅活。周二爷的口碑如村口的茅厕,从村里臭到了村外。村人都说他这是报应,活该!在康建勋眼里,病人都是一样的。他一番扎针推拿,自然是手到病除。周二爷感激不尽,给康建勋包了一个大大的红包,五十块银元。康建勋只收了一块银元,其余的都退还给了周家。有人就说康建勋傻,说反正周二爷的钱来路不正,为啥不收下呢?康建勋说:“我不管他人,我的钱来路要正。”当地地方志上记载,民国二年(1913)遭荒灾,康家尝出粟数十石,以施赈饥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后来,当地官府给康家立了块“德荫广被”碑,碑文中称,河南民政厅厅长张钫以“情深施济”表其宅,乡众以“爱人以德”额其门,人皆以为荣,而君自视淡然也。此外,1932年,当地老百姓为康建勋悬挂了“福星”匾,两侧题跋:康君子策,承先世之业,家资富厚,不衿奇而立异,随波而逐流,于物无争,与人无忤。惟慈祥之德,折衷于仲景,广行方便,普施仁术,济世活人,人彰其德曰福星。如今,康家庄园还保存有“德荫广被”碑和“福星”匾。(《嘉应文学》,有删改)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看选项画题点原文信息比对分析选择A爹刚病逝,老娘又病倒,栓柱明知无钱请医还去找名医康建勋,这让名医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就有了康建勋“一脸受伤的样子”。康建勋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无论何人看病,都收一个银元。栓柱给娘看病,如果不交钱,就坏了“规矩”,所以,他“一脸受伤的样子”。B“栓柱一张巴掌大的小脸憋成了猪肝色”,通过神态描写展现出栓柱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无法付清诊金的惭愧,也有对医生过分冷漠的愤慨。作者通过对栓柱“一张巴掌大的小脸憋成了猪肝色”的神态描绘,主要展现出栓柱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无法付清诊金的惭愧,也有对母亲病情的担心,更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无助的复杂表情,但无“对医生过分冷漠的愤慨”。C小说语言极具生活气息,“家里像是被大水冲过”“口碑如村口的茅厕,从村里臭到了村外”既贴近农村生活,在表达上又生动可感,通俗易懂。“家里像是被大水冲过”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栓柱家里一贫如洗的境况;“口碑如村口的茅厕,从村里臭到了村外”,特别贴合农村生活,通俗易懂。D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栓柱娘生病,看病;康建勋给周二爷治病。两件事有详有略,患者身份一贫一富,可见小说在剪裁、选材上颇具匠心。栓柱家贫,娘生病,看病,写得比较详细;周二爷家富,康建勋给周二爷治病,写得比较简略。作者这样写,一抑一扬,在剪裁、选材上颇具匠心。 [尝试答题]学案二选择题突破[以例说法]解析:B项,“也有对医生过分冷漠的愤慨”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此项于文无依据。答案:B学案三小说的叙述艺术——谁讲述,怎么讲叙述是小说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小说家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具体概括的说明、交代和介绍,不同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手法,会对小说情节推进、人物塑造、主旨表达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品味不同的叙述人称、视角、手法的变化,对高考小说文本的解读至为重要。【知识图解】题型一叙述人称考查叙述人称是指人称代词的变格形式,按照叙述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最为常见。【必备知识学习】一、“我”——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在小说中采用“我”“我们”的口吻进行叙述的叙述方式。小说中的“我”有两种。(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①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第一人称的好处:1.从情节角度上讲由于第一人称叙述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情节会在限制中变得一波三折,从而增加故事的趣味性。2.从情感角度上讲便于抒发情感,从而增强文章主观上的真实感。3.从读者接受角度上讲容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产生共情。第一人称的局限性:1.从情节角度上看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容易因过度注重主角的观感而无视周围环境因素带来的潜在影响,会使情节推进拖沓或过快。2.从情感角度来看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只能向读者展示叙述者的内心情感,无法表现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二、“你”——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叙述是指在小说中采用“你”“您”“你们”的口吻进行叙述的叙述方式。第二人称的好处:1.从情感角度上讲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2.从读者接受角度上讲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第二人称的局限性:1.从使用语境来看使用第二人称是“我”向“你”诉说衷肠,有明确的对象,受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不常用。2.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读者通常是站在小说内部的封闭时空之外,不参与小说情节的发展,采用第二人称进行叙述会使读者参与其中,使读者理解混乱;此外,第二人称往往既指代了与第一人称“我”进行对话的小说人物,同时也在指代读者,容易造成小说的称谓混乱。三、“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第三人称叙述是指在小说中采用“他”“她”“他们”等口吻进行叙述的叙述方式。“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全知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选自《水浒传》)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眼中看出。这种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这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从某个人物看人看事。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这种变化往往被忽视,所以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第三人称的好处:1.从场景的角度上说方便场景转换,不受第一人称空间的局限。2.从情节的角度上说第三人称叙事具有客观性,能客观地交代每个人、每件事,因此反映事物更加真实且更有说服力。3.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上说第三人称叙述提供给读者一种旁观者的立场,使读者能够客观地评判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人物。4.从叙述的视角看第三人称可以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只要是作者想要让读者知道的,都可以通过这一视角告诉读者,而不被主角的身份局限。第三人称的局限性:从情节的角度上看,第三人称叙述不能很好地将一些情感活动和矛盾冲突表现出来。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四、人称切换由于每个人称都有一定的叙述优势和局限,因此在小说中,不同人称之间经常交替使用。人称切换的好处:1.从情节的角度上说兼具不同人称叙述的好处,使得叙述既有第一人称的真实感,又有第三人称的客观性,使情节更丰富、更集中。2.从表现方式的角度上说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发生变化,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灵活不呆板。3.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上说使读者可以从多视觉、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小说。【随点即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第一人称叙述使文章具有情感真实性。()2.第一人称叙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与客观性。()3.第二人称便于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4.第二人称使文章叙述不受叙述对象的限制。()5.第三人称可以随意进行场景切换而不受人称限制。()6.第三人称使读者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小说中的人物。()7.第三人称可以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说服力。()8.人称交替在叙述中使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区别明显。()9.人称交替可以使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10.人称交替使得小说叙述既真实又客观。()一、教考结合,课内温故1.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便于作者主观抒情,表达真情实感。如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片段: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随堂思考】1.“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这句话中的“我”“他”分别指代的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2.为什么作者要通过“就有人告诉我们”的方法表述被子是新娘子的唯一嫁妆,而不是在被子一开始出现在小说里时就交代呢?答:2.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便于作者客观地描述小说中的事件与人物。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片段:马孔多变了样。跟着乌尔苏拉一起来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又比大泽区优越,于是昔日僻静的小村落很快变成繁华的城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第一批穿尖头靴戴耳环的阿拉伯人就沿商道而来,用玻璃珠链交换金刚鹦鹉。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刻也不能平静。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因而对炼金实验完全丧失了兴趣。他将漫长时日中饱受锤炼的材料搁置一旁,又变回了创业之初那个富于进取心的男子,那时他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以保证人人享有平等权益。他在新落户的居民中赢得极大尊重,任何人铺设地基或修造围栏都要先咨询他的意见,大家还一致决定由他掌管土地的分配。走江湖的吉卜赛人又来了,这次把流动游艺会变成了大型赌场。人们兴高采烈地表示欢迎,相信何塞·阿尔卡蒂奥会一道归来。但他并没有出现,吉卜赛人也没有带蛇人来,在乌尔苏拉看来有关儿子的唯一线索也没了着落。镇上因此拒绝吉卜赛人扎营,并将他们视为贪欲与堕落的传播者,不许他们以后再踏上这片土地。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明确表示,梅尔基亚德斯以他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大门将永远对他古老的部落敞开。然而据那些周游各地的旅人说,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随堂思考】3.在文段中,小说写了马孔多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可以这样写?答:4.小说中写了马孔多居民对吉卜赛人的几种态度?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3.第一、第三人称切换在现代小说中,作者为了达到独特的叙事效果,往往会采用第一、第三人称切换的方式进行叙述。如在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之中就采用了两种人称进行交替叙述的方式。“天啊,”他想,“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感到肚子上面有点儿痒痒。他慢慢地蹭着后背,让身体往床头挪动,以便使头部能更好地抬起来。他发现发痒的地方满是白色小斑点,说不好那是什么。他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发痒的地方,但马上把腿抽了回来,因为一碰到那个地方,他就浑身发冷。他又滑回到原先的姿势。【随堂思考】5.作者在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时,有什么好处?答:6.作者在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时,有什么好处?答:7.小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切换,达到了怎样的叙事效果?答:【思维拓展】在小说叙述视角中,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颇为罕见,请思考其原因。答:二、活学活用,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把灯光调亮“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1.文章在叙述过程中进行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切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2.简要分析“省城顾客”在小说中的作用。答:3.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答:【思维拓展】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持的动力源泉。现实生活中,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答:题型二叙述视角考查【必备知识学习】一、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叙述者>人物,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是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全知视角的优点:①叙述视野开阔,利于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②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③可以随时改变、转移叙述角度,让叙事更加明晰,让阅读轻松愉悦。全知视角的局限性:①真实可信性不高。②叙事顺序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变化。③“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十分有限。二、有限视角叙述者=人物,即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文中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角度去感受并传达一切。主要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一)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的优点:①能带给读者很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②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主人公视角的局限性:①受主人公本身条件(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的限制,容易造成其叙事风格、口吻,与所叙题材的错位。②难以驾驭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③很难展现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二)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充当叙述的视点。见证人视角的优点:①作为目击者、见证人,更有利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②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作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③可以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其缺陷在于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难以触及主要人物的内心。三、外视角(纯客观叙述)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事情所知有限,只是冷静地记录人物的言论,描写人物的外部动作,不评价,不分析,让读者自己理解品味。外视角的优点:①叙事直接而客观,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②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和未知,他们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外视角的局限性:叙述很难深入人物内心,最多做些暗示,不利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来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叙述者七问——问出别样的理解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的大市模考,在小说叙事方面都格外关注小说的“叙述者”,可以说这是个热点。小说的“叙述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谁在叙述故事(叙述人称),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述视角)。如果能就此展开思考追问,那么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会更深刻。以下是“叙述者”展开的连续“七问”:①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②通过哪个人物的眼睛在观察作品中的人和事?③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④他处在情节发展的中心还是边缘?⑤他给整篇小说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气氛?⑥这个讲述者与观察者在故事进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⑦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或几个视点切入?【随点即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结构进行讲述的特定角度。()2.全知视角就是全知全觉,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3.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4.主人公视角即由次要人物充当叙述的视点。()5.纯客观叙述就是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分析。()6.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充当叙述的视点。()7.外视角很难进入人物内心,但是可以做大量暗示。()8.在当代小说中,以有限视角叙述的作品大量存在。()9.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10.全知视角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但描述事件不行。()一、教考结合,课内温故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可谓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片段: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随堂思考】1.本段的叙述者有熙凤和王夫人,而且很多的内容仿佛已提前被知晓,请思考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2.有限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如鲁迅《祝福》中的片段: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随堂思考】2.在文段中小说写了“我”的所思所想,那么如果从叙述者视角的维度来看,“我”是什么视角?有什么好处?答:【思维拓展】想想什么样的小说会采用外视角进行叙述,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答:二、活学活用,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着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西瓜的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3.本文情节极简,内涵极丰,你能从文中所写的内容想象到试验队员们的日常状况吗?请根据文意作答。答:【思维拓展】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他”,有人认为是送瓜人,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型三叙述手法考查【必备知识学习】一、叙事顺序(一)预叙/倒叙预叙是在情节发展中将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预先说出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倒叙是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预叙/倒叙的好处:①从情节角度上讲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②从读者接受角度上讲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预叙/倒叙的局限性:①从情节角度上看情节发展脉络不太分明,层次可能有混乱。②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读者注意力被悬念吸引,容易过于注重情节,忽视对小说其他内容的品读。(二)插叙插叙是指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得到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原线叙述。插叙的好处:①从情节角度上讲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从主题角度上讲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或者多元化。③从人物角度上讲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补叙的好处:①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补叙中有对人物进行描写则有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四)平叙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分叙。平叙的好处:①从情节的角度上说使小说情节条理清楚,便于了解情节的来龙去脉。②从人物的角度上说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人物形象塑造饱满。③从主题的角度上说主题相对独立,能很好地使整篇小说呈现主题的多元化。平叙的局限性:①从情节的角度上看情节叙述呈现中断或不流畅的情况,时间线如果不清楚会造成情节混乱。②从人物的角度上看人物形象在纵向发展上容易中断,不利于人物成长过程的呈现。【随点即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插叙是指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2.预叙是将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3.从定义上看,预叙和倒叙是一回事。()4.插叙会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5.平叙会使情节叙述呈现中断,情节叙述不流畅。()6.平叙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分叙。()7.小说中的插叙会对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8.倒叙是先写事件的结果,将小说情节倒过来叙述的手法。()9.倒叙可以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二、叙事方式与叙事腔调1.常见叙事方式类别释义效果对话式对话体小说是基本上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小说类型。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①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更加紧凑和集中。②可以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地刻画和表现出来。③凸显主题。对比式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构,是小说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显示出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①凸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②突出主题。③结构全篇。独白式独白式小说是以作者的独白占主导地位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重复式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基本类型。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加强主旨的悲(喜)剧色彩。③缓和叙事节奏,使小说有循环往复之美,增强艺术感染力。片段式短篇小说往往人物少,情节简单,所以常常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见微知著。①小中见大,使叙事相对集中紧凑。②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心理。双线索式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暗线则是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双线索可分为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①共同完成主题的揭示。②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③突出人物形象。抑扬式又称褒贬式,是文章欲“扬”先有意“抑”,或欲“抑”先有意“扬”的一种叙事方式。这种方式以退为进,对人欲说善则先说不善,或欲说不善则先说善。在反差的变化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