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哈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1页
2023学年哈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2页
2023学年哈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3页
2023学年哈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4页
2023学年哈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哈师大附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因血脉。古文字通常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意义滋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等。对它们进行解读,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摘编自李运富《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材料二: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进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积累。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务,节省资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可以预言,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大众视野。人们可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化B.秦朝“书同文”政策的推行汉字书写类化、用法规范、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C.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文字和文献的产生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而有效交流和互鉴D.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古汉字有两种构造:描摹原生形体、根据已有形体的语言意义滋生新形体。B.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他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不再传承。C.汉字书法艺术是人们在书写演变过程中追求装饰性和艺术性而诞生的。D.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以及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都是由古文字奠定的。(3)下列选项,最不少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B.“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海外古籍调查整理,实现海外古籍的数字化回归C.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的研究与创作,他们创作的甲骨文表情包,使甲骨文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D.《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对推动安阳殷墟保护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振兴中学古文字社团拟开展“古文字数字化文化展”活动,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古文字,你将在开幕式上进行发言(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字的构成及字形演变过程体现了怎样的智慧之类。“国”字最初是“戈”下有一个“口”,“戈”表示武器,“口”指城池,强调边界要用武装力量守卫,最后简化为“国”字。“国”字基本演变如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塬上王剑冰高铁列车出郑州一路往西,不一会儿就把大平原甩在身后。那不断起伏的莽莽黄土,一个接一个的长长隧道,好像你到陕地,就是体验起伏与明暗来了。让人奇怪,造物主当时发了什么疯,把这么多土堆积在这里。这种堆积带有点随意性,使黄河南岸这一片地域或裂为一道道沟壑,或隆成一丘丘山塬。这样,我就想到了那个“陕”字。陕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陕,险崛奇特。陕之地块,在黄河以南也只有两条狭路可通这样的地方,如何不为兵家所争?著名的秦晋崤之战,即发生于崤山天险。从洛阳伸出的丝绸古道,风在每一道车辙间拉着深秋的多弦琴。而就是这条古道,秦皇汉武东巡的车辇,骑着青牛的老子,无不在其上蹒跚过。更为神奇的是,就在这一片险峻无比的山峡之上,由于崤山千仞巉岩的挤压、黄河万里怒涛的冲撞那塬亦如靖山突兀高耸,同黄河一般浑黄色冷,却是不含任何杂石。虽然干旱少雨所谓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下挖一个六七米深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然后在土坑的四壁再凿出八到十二孔窑洞。从地面上看这种向下挖坑、四壁凿洞,与大地融为一体的构建,可谓别具匠心,还防震、防风、防火、防盗,冬暖夏凉,远远望去,一马平川,再看不到什么,但是地平线以下多少年里,先民们在山上过着封闭而满足的生活,才不管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可以想见,在黄河波涛一次次淹没城郭与田园时,三道塬上的地坑院一直四平八稳地独安于天地一隅。“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这是流传于陕塬的民间小曲,也是无数庄稼汉的理想生活。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就有了安定的家,男人在土地上耕作刨食,逐渐形成了地坑院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直至我来的那天,三道塬仍有近百个村落多少年来,外界对地坑院这种居住方式知道得并不多,以至听人说起,要找时间来走一走、看一看。而长居于此的人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所在,地坑院已是人类居住发展史的实物见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活化石。偌大一个坑院,九孔窑的坑院,人们都走了。只留下我一个生命。我看见我自己我本不是塬上人,如果我是从塬上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我就不怕了。我对塬不熟悉,彼此间就显得陌生。于是恐惧产生。我必须尽快让这些消失,让亲切来到我们中间。我不停地走,用脚,用眼睛和呼吸说话。我开始体会到渐变的效果,那实际上是发自内心。我的心已经温暖,温暖迅速向全身蔓延,已经流向了这个山塬。我的眼睛累了,看了一天,一天都不曾停息,在那宽大的硬实的炕头上躺一躺,该是多么舒坦。窑洞上边是厚实的大地,像一层厚被子,盖在地坑院的上方。无限的厚、无限的重挤压下来。声音还在从四处传来、十分清晰。其实也没有什么声音,还能有什么声音?我对这个晚上的记忆是如此深刻,那种巨大的安静,让夜溶解得贴切而真实。城里总是寻求静,却十分不适应。你看,这个时候又来了一声鸟鸣,又再一次合上。却仍然睡不着。那种静将你的觉打碎了,像一堆碎玻璃,你甚至忘记是怎么下到这个地坑中来的。哦,是经过了一个入地的拐弯的斜坡,把门关上,就把一切关在了外面。四合式的院子里只有一个方井向上,将一片天空收纳进来,同时收进来的。还有一束月光。月光游移,扫着夜的尘。如果月没入云层,整个坑院就完全地黑透了,黑成整个的一团,瓷实、浑厚……什么时候听到了群鸟的鸣唱?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未必是将身子挤在一起,却是把声音挤在了一起。你叫我嚷,即使是问话也等不得别人回,这就构成了塬上无与伦比的鸟儿大会。而地坑院,还在塬下沉沉地入睡,一点都没有知觉,起身向上走去。在塬上,我有些恐慌,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早起走出地坑院的人吗?我观察着每一处小风的角落,倾听着每一张叶片的声响。真的,坑院上方,还是我一个人。(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陕”的解读,既点明其地理位置,又体现出黄河南岸狭窄逼仄、险崛奇特的特征B.地坑院的建成与陕塬的地质构造有关,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先民们不问世事、保守落后的精神状态。C.作为外乡人,文中所写的是作者的亲历亲感,所以塬上居民的生活让人能闻到土地的味道D.作者写地坑院,同贾平凹《秦腔》中写秦腔一样,都写出了当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在每一道车辙间拉着深秋的多弦琴”这一句敏锐地捕捉到陕地秋风的温柔多情,把古道的险峻奇崛描写得诗情画意。B.“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生动地写出了地坑院中陕地百姓生活的安定和乐。C.作为人类居住发展史上的独特建筑,作者对地坑院作出了高度评价,将塬上的风俗民情和民族的心灵皈依紧密相连。D.文中的“我”游走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在时空的交错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3)文章第二节写“我”在“巨大的安静”中无法入睡,其中蕴含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概括。(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选定了一组关键词:自然•历史•生命。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素骄,博,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上复责问吴使者,汉系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且夫‘察见渊中鱼,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铎其罪,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那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材料二:文帝崩年四十有六,阅三年而吴王濞反。濞之令曰:“寡人年六十有二。”则其长于文帝也,十有三年。当文帝崩,亦几老矣。诈病不朝,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文帝岂不知濞之不可销弭哉?赐以几杖而启衅无端,更十年而濞即不死,亦以衰矣。赵、楚、四齐,濞不先举,弗能自动。故文帝筹之已熟,而持之已定。文帝幸不即崩,坐待七国之瓦解,文帝已忧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谊与错所能测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注】①吴王:吴王刘濞,西汉“七国之乱”的发动者。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晁错为太子家A令B得幸C太子D数从容言E吴过F可削G数上书说孝文帝(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用法不同。B.问,指询问,与《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中的“问”意思相同。C.启衅,指挑起事端,其中的“启”与成语“不愤不启”中的“启”意思不同。D.举,指兴起、发动,与《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举”意思不同。(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文帝时,吴太子前往长安朝见,却被皇太子杀害,吴王十分生气,派人将尸体送回长安安葬。B.因为吴国境内有铜矿和盐矿,所以吴王并不向百姓征收赋税,遇到服徭役的事情C.面对孝文帝的质问,吴王的使者坦然承认吴王是在装病,但他同时希望孝文帝不要继续深究此事D.王夫之认为孝文帝深谋远虑,他对刘濞叛乱早有预料,并且想好了应对策略(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②诈病不朝,反形已著,贾谊、晁错日画策而忧之。(5)司马迁和王夫之在文帝不诛吴王刘濞这件事上的看法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草书歌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和韵脚都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怀素在书法上造诣非凡。(2)南宋评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请你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分析本诗的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据《鹤林玉露》记载:金主完颜亮听闻柳永的《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两句所总写的钱塘自然景致,遂起投鞭渡江之志。(2)《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感恩、十分殷勤的心情。(3)小刚发现,同样使用“孤舟”意象,杜甫“亲朋无一字,而魏晋文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两句表达的则是另一番境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贵在真,牛跟道先生的文字处处弥漫着一股不可阻挡的真情,这是矫情泛滥的当今文坛(1)的因子。他写人记事,心系桑梓,将山川风物、民俗人情尽展笔端。先生的笔底所展现的,大都是凡人的生活,烟火气息浓郁,既体现出作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的拓荒者形象,也体现出作者勇于审视自我、让灵魂深处的暗点在阳光下清晰呈现。文学,让原本看不见、变化不定甚至有些(2)的思想变得具体实在,精神得以弘扬广大。作为一名有责任心和良知的业余作家,作为一名恪守做人本分的农家子弟,通过这些文字,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他,走近他。一个怀揣平常心和美好情怀面对精彩生活的人,他生活的每一天也必然是(3)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朔风在树枝上吹着冰冷的口哨,大雪给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屋内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雪水流到房檐便快速冻结成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溜子。雪封大地,农民说它是一地白面,孩子说它是一地白糖,美术家说它是天然绝美的水彩画,作家说它是无与伦比的壮丽诗篇……皑皑白雪平滑如镜。狐狸留下一串串珍珠链似的圆溜溜的脚印;野兔留下姑娘衣服花边似的一圈圈梅花形趾印;还有大概是鼠类行走留下的点状印迹。大雪,对飞禽走兽来说也许是一道绞索:飞禽难以见到压在雪下的食物,走兽在雪地上留下被追捕的线索。东北风在树林中奔跑,将零乱的枯草蹚倒,将零落的败叶卷上天空,它走不了,躲不开,②_____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默默承受着雨雪风霜、冷热寒凉,在适应中增强抵御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且正确的一项是A.参加国庆献礼的影片:《风暴》《青春之歌》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B.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说的。D.银装素裹:指冬天雪后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的场景或美丽景色。(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狐狸、野兔、鼠类留下一行行圆溜溜、梅花状、点状的脚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标记了所处的位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答案】(1)C(2)D(3)C(4)①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为古文字研究。②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④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5)①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一个国的形成需要武力、百姓。②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可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各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史文化,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点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的步骤: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信息并整合文章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就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句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通常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考生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观点,把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理解文本内容,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C.“实现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有效交流和互鉴”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人类社会生产,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来看。(2)D.“其它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错误。从原文“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来看,仍有遗存。(3)A.符合材料二“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的观点。B.符合材料二“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C.是从法律层面保障古文字研究。D.符合材料二“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的观点。(4)结合“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公众分享、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公众分享、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释读和阐释水平,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可概括出,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5)结合“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分析可知,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一个国的形成需要武力、百姓。结合“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分析可知,研究解读“国”字各时期的字形体制和使用规则。结合“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分析可知,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答案】(1)B(2)A(3)①因为不适应广袤土塬而感到孤单和恐慌;②夜晚“巨大的安静”中;③在远离喧嚣的乡间土塬;④早起走出坑院后,激动之情油然而生。(4)示例:①本文以“塬上”为题,描写了黄土地上独特的自然风貌,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③作者以外乡人的视角,感受陕地百姓的生存智慧,探索生命与文化的深层内涵。【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感受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思路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再分析作答。【解答】(1)B.“保守落后”错误。由原文你“多少年里,才不管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可知、封闭而满足的精神状态。(2)A.“温柔多情”“诗情画意”错误。“车辙”象征的是陕地的历史,所以这句话写出了陕地的秋风萧瑟凄凉的特点。(3)由原文“偌大一个坑院,九孔窑的坑院。只留下我一个生命,在这窑院里让孤单和恐惧发酵”可知。由原文“声音还在从四处传来、十分清晰,无非是些虫儿,夜晚“巨大的安静”中。由原文“我不停地走,用脚。我开始体会到渐变的效果,那实际上是发自内心,温暖迅速向全身蔓延。我的一部分血液,在远离喧嚣的乡间土塬。由原文“在塬上,我有些恐慌,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早起走出地坑院的人吗,倾听着每一张叶片的声响,我走出了好远,还是我一个人”可知,感动于厚重的生命。(4)本文的题目是“塬上”,写到“那不断起伏的莽莽黄土,无规无则,使黄河南岸这一片地域或裂为一道道沟壑,在黄河以南也只有两条狭路可通,可见,本文以“塬上”为题。本文写到“这样的地方,如何不为兵家所争,即发生于崤山天险,马蹄踏踏,风在每一退车辙间拉着深秋的多弦琴,秦皇汉武东巡的车辇,付人孕白,无不在其上蹒跚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由原文“这种向下挖坑、四壁凿洞,可谓别具匠心,还防震、防火,冬暖夏凉,先民们在山上过着封闭而满足的生活,地坑院已是人类居住发展史的实物见证,可见,作者以外乡人的视角,感受陕地百姓的生存智慧,探索生命与文化的深层内涵。【答案】(1)EGH(2)D(3)C(4)①朝廷知道吴王因为儿子的事情称病不来朝见,查验询问之后发现其实吴王没病。②假装有病不前来朝见,造反的迹象已经显现、晁错每日为此筹划计策。(5)司马迁认为文帝是因为宽仁不诛杀刘,而王夫之则认为文帝占有年龄优势。参考译文:材料一:孝文帝时,得以陪皇太子饮酒下棋,在下棋时,态度不恭敬,打死了他。到了吴国,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又把灵柩送回长安安葬,称病不来朝见,查问确实没有生病,就都被关押责罚,策划谋反更加厉害,皇上又责问吴国使者,汉朝关押责罚了好几批使者。况且‘察见深渊中的鱼。如今吴王开始假称生病,受到责问急迫,担心皇上诛杀他。希望皇上舍弃他。”于是天子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并且赏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可以不来朝见,谋反的计划也渐渐松懈,百姓不缴纳赋税,总是出钱雇人代替,赏赐乡里,吴王总是公然阻止。像这样过了四十多年。晁错担任太子家令,多次从容地谈论吴王的过错,多次上书劝说孝文帝,不忍心处罚。材料二:文帝去世时四十六岁。刘濞下令说:“我六十二岁了。在文帝去世时,也几乎算年老了,谋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晁错每天谋划对策并且为此担忧?赏赐给他几案和手杖而开启了没有头绪的事端,也已经衰老了、楚王,平庸低劣没有大的志向,他们不能自动反叛,而且把握得很坚定,坐等七国的分裂瓦解。这是贾谊和晁错所担忧的。而文帝所把握的。【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第二部,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第三部,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2)本题考查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联系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句意:于是文帝释放了吴国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特许不必进京朝见。“于是”引出结果,“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单句,“而”表并列的连词,E处停顿,G处停顿,交代原因,之间断开。(2)D.错误。动词、发动,尽。句意:吴王刘濞不先举事。(3)C.“也总是要求平民出身的商人前往代替”错误,文中说的是“卒践更,意思是戍卒中有为得到钱代应征者服役的,总是给予平价的优惠(支付给代征者时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4)①重点词语:“实”,实际;“诸”;“辄”;“系”;“责治”。句意:朝廷知道吴王因为儿子的事情称病不来朝见,于是吴国使者来总会被扣留问责。②重点词语:“诈”,假装;“著”;“日”;“画”。句意:假装有病不前来朝见,贾谊,忧心忡忡。(5)由“文帝宽,不忍罚;由“更十年而濞即不死,亦以衰矣”可知王夫之则认为文帝占有年龄优势。【答案】(1)D(2)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刻画形象。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怀。译文:有位年轻的和尚名叫怀素。其测笔墨池之大可飞出北溟之鱼。八九月天气凉爽之时,都在观看怀素的书法表演。堂前排着几箱子的麻纸和白绢。只见怀素醉后倚着交椅,几千张纸都被他的健笔一扫而光。只见他笔下飘风骤雨飒飒而来。纸写完了仍不停手,一行数字个个都如斗大。其书法犹如见神鬼一般。它们左盘右收疾如惊电,龙争虎斗。湖南七郡家家户户的屏障。王逸少和张伯英这些古来大书家和怀素相比。当代草圣张颠已老死,怀素的书法后出转师古人之意。古来万事只贵自然天生,书法才有所长进?赏析: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纵横恣肆、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李白对怀素的书法评价极高。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按年龄说,他们不是一代人,称怀素为“少年”。作者以长辈身份盛赞晚辈书法,这样的表达足够天真直率。三。“北溟鱼”的典故出于《庄子•逍遥游》:“北溟有鱼。鲲之大。”王羲之《笔经》记载:“诸郡毫惟中山兔肥而毫长可用,“弃笔堆积埋於山下。”“飞出北溟鱼”;“杀尽中山兔”,两者竭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难以创造出如此奇特的意境,叙述怀素当众作书的场景。第九句至第十八句。九十两句先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总体感受,乘着酒兴,上下挥舞。这富有夸张色彩的诗句形象地显示出怀素草书酣畅流利。接着八句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具体感受,令人震惊,缓缓飘落,急缓交替。怀素站起身来,挥笔书写,字字大如斗,只见笔划字势如龙腾蛇行,那形状如同楚汉相争,犬牙交错的鏖战,生动地表现了怀素草书,左顾右盼,千变万化的无穷魅力。最后八句作者盛赞怀素草书的创新成就,显然是夸张之词。接下来作者说、东汉书法家张伯英擅长章草,章草过时了。本朝吴郡张旭善草书,但张旭已经死去。《新唐书•文艺传》说。诗的最后两句说,宝贵的是艺术家的天才与个性,不是向哪个人学来的,与张旭效法公孙大娘剑器浑脱舞是不同的,其“古来万事贵天生”的理念。从诗的题材形式看。李白以诗歌著称于世。一生最擅长以乐府歌行旧题作诗。他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浑然天成,散发着浓厚的民歌气息。此诗以乐府歌行旧题体裁形式写成。而诗中的“笺麻素绢排数厢”句,对苏轼的“村气可掬”是一个很好的回应。从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看,格调飘逸,音节错综,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的特色。李白作诗喜用夸张之句。从诗的创作状态分析。诗中“墨池飞出北溟鱼,正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书家狂书疾书的情景。这种狂幻式的语言描写、嗜酒。因此。【点评】李白的诗歌具有雄奇飘逸、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等风格特点。李白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诗歌主题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其感情表达常有一种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分析】(1)本诗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诗,仔细比对各个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诗,结合具体诗句及诗歌的整体风格进行理解和分析。【解答】(1)D.“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少人家?”(2)“须臾扫尽数千张”“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运用大胆的夸张,落花飞雪何茫茫”“怳怳如闻神鬼惊,“一行数字大如斗”“左盘右蹙如惊电。诗人调动各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答案】(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点字:荷)(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重点字:陨)(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重点字:孤)【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答案】(1)①不可或缺(必不可少)(难能可贵、弥足珍贵也可)②虚无缥缈(捉摸不定、难以捉摸)③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精彩纷呈(2)D(3)①动宾搭配不当,将“体现”改成“塑造”或者“刻画”,在“清晰呈现”后面加“的精神”。【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第一处,形容真情对当今文坛很重要,可填“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第二处,根据“原本看不见。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摸不着的虚幻,没有实体感。第三处,形容生活形态多样。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2)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桑梓”代指故乡。A.拟人,“笑”将白云人格化。B.比喻,雪花比作梨花。C.夸张,对蜀道逾越难度的夸张。D.借代,用“干戈”代指战争。(3)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体现出作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的拓荒者形象”中“体现”不能与“形象”搭配;成分残缺,“体现出作者勇于审视自我,在“清晰呈现”后面加“的精神”。【答案】(1)C(2)①将先前降落房顶的雪花融化②将根须深深扎进大地(3)①原句对不同动物脚印的描写单独成句,更能突出不同脚印各自的特点,将狐狸、大概是鼠类的脚印分别比作一串串珍珠链、一行行省略号。【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常考的标点符号有9种: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书名号以及破折号。本题着重考查省略号,应了解省略号的用法结合语句辨析。(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3)本题考查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在句子的语言、句式特点、修辞、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答题,要结合原文对原文句子赏析,注意语言表达。【解答】(1)例句:提示下文;A.冒号使用错误,因为后面跟的是书名号;B;C.提示下文;D。故选C。(2)①前文提到下大雪,屋内有暖气和炊烟。可见因为屋内的暖气和炊烟让房顶的雪花融化了。②前句提到树木在大风中不跑,后句提到“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所以第二处可填“将根须深深扎进大地”。(3)比较原句和改句,原句内容更加丰富,分别写狐狸、大概是鼠类的脚印,内容单调,更能突出不同脚印各自的特点、梅花状,不能突出不同动物脚的特点,原句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野兔的脚印”比作“姑娘衣服花边似的一圈圈梅花形”,比喻生动形象,各有特点。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标记了所处的位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引语式+图画式材料作文的分析和写作能力。材料用图文的方式介绍了甲骨文中“立”字的构形及其内涵。第一句话说明“立”字的造型,“立”字在甲骨文中呈现的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在地面上的形象,这个形象已经直观地表达了“立”的基本含义,即站立。第二句借“立”字形体结构中下面的一横,说明“立”字原本兼有“位”的意思,凸显出位置之于“立”的重要意义。两句话,借由一个汉字的形体,标示出“立”与“位”两个核心概念,启发考生思考两个概念各自的意义内涵,也提示考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立”字本义为“站立”“直立”,可进一步引申出“独立”“成人自立”“立身处世”等意义。“位”字本指人站立的处所位置,“人”下的一横本就是脚下的大地,参考“立”的引申义,由实入虚,可以引申出“根本”“基础”“立场”“原则”“底线”“定位”等意义。可以看出,本题核心概念中的“立”字意义指向较为明确;而“位”字,由于没有具体情境的提示与限制,所包蕴的内涵则较为丰富,可以指相对具体的岗位角色或职业身份,也可理解为相对抽象的立身之根本、成长之基石、为人之原则、处世之立场、行为之底线、自我之定位等,立意空间更大。对于以上材料,考生可以有以下几个立意角度:角度一:立与位——人生定位的思考甲骨文中的“立”字,既表现了人站立的动作,又暗含了人所处的位置。这启示我们思考人生中的“立”与“位”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处于社会、家庭、职业等各种角色之中,需要有明确的定位。立意可以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角度二:立身之本——品德与能力的双重支撑“立”字象征着人的站立,也代表着人的成长和进步。在成长的过程中,品德和能力是支撑我们“立”于社会的双重基础。品德是我们为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