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这反映出资本主义A.贫富差别逐渐消失 B.社会矛盾逐渐缓和C.生产关系局部变化 D.福利制度不断发展2.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毛泽东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A.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B.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3.“该组织于1945年4月由50个国家在美国费城召开制宪会议,10月24日宪章生效。该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了积极作用。”以上文字对下图代表的组织表述有误的是A.时间B.地点C.性质D.影响4.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认为"80年代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①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②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③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文件④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5.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B.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C.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 D.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6.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A.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 B.主张精英分子管理国家C.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 D.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7.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8.“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为“创造前提”,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A.发动无产阶级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C.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D.推行农业集体化9.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美国不应当把中国永远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尼克松这一理想变成现实是在A.1971年 B.1972年 C.1979年 D.1984年10.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C.废除二十一条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1.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①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②隐含了面向全民大众的价值取向③承载了北大人“肩负重任”理想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1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学说地位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材料一:2010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以下是文章摘选: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材料二:山东航空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张幸福2009年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考察,在此期间写下了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考察有感,取名为《哈佛日记——学习与思考》,以下为日记片断:5月30日,星期六,晴,57-66F,游览莱克星顿、康拉德镇。第一次听美国人看中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那时候我在烟台市芝罘区工作,接待美国纽约州一个专业协会组织的中小企业访问团。访问团团长告诉我,他是第一次到中国来,这次他们去过北京、上海、西安、烟台,感触很大。他过去了解的中国主要是从电影中了解的,大草原、大马、大辫子。从纽约出发前,他做好了从北京下飞机后骑马到烟台的准备,他专门带了骑马的衣服和鞋。想不到,烟台与北京直通飞机,而且城市也这么漂亮,这么现代。我问随团的一个团员,他关于中国知道多少,他说他知道中国有孙子兵法和古老的关于性保健方面的一些办法。我当时感到不可思议,如果说他知道孔子和中国功夫还好理解,偏偏他知道不是这些。在哈佛的课堂上,我感到现在的美国人更关心中国的有三大问题:……三是中国崛起的问题,特别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同一个传统的大国的关系问题。讲课的老师反复讲的是这三个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美国人看到了中国的作用,看到了中国发生的变化。……第三个问题,美国人认为,从世界发展史上,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同原来的传统大国发生矛盾,甚至有的美国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与此有关。……从美国人看中国的变化,我感受到了祖国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感受到了中国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问题:(1)以美国为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观点。(2)导致材料二中美国纽约访问团团长对中国误解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二中作者为何会发出“如果说他知道孔子和中国功夫还好理解,偏偏他知道不是这些”的感叹?(4)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40年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看法。14.(20分)新中国的重大对外战略决策与冷战进程存在同步,日益灵活务实,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牛军《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材料二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确立“一边倒”战略时的国际格局。结合建国初期的历史,简述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和与美国对抗”的事实。(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变化,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激发工人生产积极性,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让贫富差距消失,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片面的说明整个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2、C【解析】

“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属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这一背景,故A项排除。“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体现的是抗日战争,应该是地主阶层也会投身抗日,因此,中共的统一战线中地主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故B项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公有制经济的确立,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减少”是对的。但是不可能增加中间派,因为作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体的“中间派”也“消失”了,故D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地主阶层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以及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地主是减少了,但同时,在国与共之外的“中间派”增多了,广大的民主党派从起初的对国民党统治抱有幻想,鼓吹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到与国民党决裂,最终投向中共,经过这样的转变。毛泽东也正是基于“中间派”立场的变化,才描述该时期统一战线的变化,故C项正确。点睛:注意题干的关键语句,从毛泽东的话里,统一战线中“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的具体含义。【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组织是联合国,其成立于1945年4月,由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宪章,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材料中对联合国制宪会议的地点表述有误,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联合国基本信息的准确掌握。4、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81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时,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故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990然后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故②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5、D【解析】

“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其根源在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故D正确;

英国和古罗马社会性质不同,因此两者的法律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只能认定英国继承了罗马法精神,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中重在保护债权人,与天赋人权无关,排除C。6、C【解析】

题干中柏拉图描述了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认为这是一种暴民政治,C正确;柏拉图未提到信仰问题,排除A;题干中柏拉图只是批判了雅典民主制,并未提出自己新的主张,排除B;柏拉图抨击的是雅典民主制,排除D。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由材料所给时间信息“1918年”可排除A、B两项,A项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B项是在19世纪末。材料中“盲目输入西方学说”针对的是新文化运动提倡西学、否定传统文化的主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因此C项错误。考点:新文化运动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知识法分子希望通过思想的解放,能够取得西方国家所未获得的理想的社会状态,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但是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8、A【解析】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A正确;B项此时苏俄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此时布尔什维克党已经打败了俄国资本家,排除;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故选A。9、B【解析】

“美国不应当把中国永远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变成现实是指中美关系缓和,指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B正确;排除ACD项。1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的性质11、A【解析】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体现了北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图案中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北大的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不是面向全民大众,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故选A。12、C【解析】

据材料“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并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意义可以得出,百家争鸣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的制度创新与发展,故C正确;A“彻底否定”说法不正确,排除;儒学主流学说地位的确立是在汉代,故B不正确;思想自由在中国古代不适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都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故D不正确。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采取提高国民消费能力的方式,改造了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使美国走出危机,率先复苏。(也可以回答二战以后,面对战争的创伤,美国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一次占据了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如网络危机、石油危机等美国的应对,都可以相应赋分)(2)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中美社会制度的不同;美国为首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等(3)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出中国人对美国的陌生。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但对美国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国家而言,孙子兵法更为实用,保健知识更符合其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质。(4)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包括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仅理解为提升而忽略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3分)第二层:单点结构: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只从政府报道或只从私人视角。(3-6分)第三层:多点结构:使用多个材料或线索,进行单一维并的解释。如能考虑两则不同材料,能从政府和民间的角度,但考虑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却只从中国方面入手而忽视变化的相对性,即参照对象国际地位的下降或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或发展迅速。(5-10分)第四层:关联结构:能在多个材料或角度间建立关联,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作出解释。即材料上区分两则材料的不同性质、视角和不同的史料价值,同时从中国和国际多角度思考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8-13分)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能超越第四层次,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