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星居小区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含工程量)_第1页
时代星居小区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含工程量)_第2页
时代星居小区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含工程量)_第3页
时代星居小区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含工程量)_第4页
时代星居小区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含工程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26页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况1.1工程背景本次设计的道路位于沙坪坝时代星居小区内,起点接沙坪坝实验中学,终点为千竹景苑。道路全长约230米,其中K0+000—K0+070为新建段,双向两车道,K0+070—K0+230为改建段。本项目的建设是为了完善时代星居配套,以便于解决小区停车燃眉之急。项目区位关系示意图1.2工程规模、建设范围本全长230米,按城市支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20km/h,新建段车行道宽6.5米,改建段车行道宽8米。1.3设计内容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共一册,含道路、交通、结构专业。二、任务依据及规范2.1设计依据业主发往我公司的设计委托书重庆市沙坪坝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程所在区域1:500地形图(电子版本)2.2采用的规范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3年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重庆市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重庆市城乡建委2017年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混凝土路缘石》(JC/T899-20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05MR60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17)《城市绿化条例》(2017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家及部(委)发布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三、主要技术标准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取值设计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城市支路2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0年10年3路面结构设计年限8(10)年10年4设计行车速度40/30/20km/h20km/h5标准路幅宽度/20m6最大纵坡8.0%5.9%7最小纵坡0.3%0.3%8最小平曲线半径(一般值/极限值)40m/20m100m9最小竖曲线半径(一般值/极限值)150m/100m350m10停车视距≥2≥211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12结构设计荷载城-B级13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为6度,重要附属构筑物按7度设防四、工程建设条件4.1地理位置与交通及气象水文4.1.1地理位置与交通拟建场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时代星居小区至华宇金沙港湾四期附近,拟建道路两端有已建道路通达场地,交通条件较便利。拟建场地交通位置如下图。拟建场地交通位置图4.1.2气象及水文1、气象:工程区沿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暧夏热,降雨充沛,分配不均。多年平均气温为17.8℃,月平均气温最高32.8℃(8月),最低6.3℃(12月)。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3.5℃(2006年8月15日),最低~1.8℃(1975年12月15日)。夏季地表平均温度为29.6℃,日变幅23.7℃;最高为61.7℃,最低20.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1.8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其降雨量最高达866.2mm,占年降雨量的76%。近20年(70~89年)暴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日降雨量达50.9~195.3mm。暴雨出现的次数多,大暴雨出现的次数少,大暴雨出现的概率只占15~20%。每年出现暴雨或大暴雨一般只有一次,出现两次的概率10~15%,出现3次的概率为5%。2005年以来年平均降雨量1094.60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0mm(2007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783.20mm(2009年),降雨量分配不均,一般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一年内风向最多者为北风,1、4月份有东风,6、7、8、9月份有西南风,12月份有东北风。据历年观测统计,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高为4月份达1.5m/s,最低为11月份仅0.9~1m/s,全年平均风速仅属一级风。但1986年5月份亦曾发生过风速达26.6m/s的十级大风。2、水文:在勘察期间,拟建场地未见地表水汇积,经调查场地附近四周也无其它的河流等水体存在。4.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剥蚀丘陵地貌,原始地形为斜坡地形,拟建范围已进行人工改造。项目区域人工改造活动区域整体地势平坦,在拟建道路K0+030~K0+040坡角约25°~30°。拟建道路范围内地势整体呈西高东低。在拟建道路范围内地面高程约为227.12m~223.70m,相对高差约为3.42m。4.3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上位于金鳌寺向斜北西翼(如图2-2),岩层呈单斜产出,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通过。在拟建场地西侧处测得:岩层优势产状为147°∠12°,岩层面在砂岩内部多呈闭合状,在泥岩内部和砂泥岩分层处一般夹有泥化层。一般情况下无水,雨后有少量渗水,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地内主要发育以下两组裂隙:裂隙LX1:334°∠73°,裂隙面平直,密闭,无充填,间距0.5~3.0m,延伸大于4~8m,结构面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裂隙LX2:230°∠68°,裂隙面平直,密闭,无充填,间距1.0~5.0m,延伸大于4m,结构面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裂隙发育程度判定为较发育。场区未见次级褶皱及断层,地质构造中等复杂。构造纲要图(备注:37-金鳌寺向斜)4.4地层岩性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分布有拟建场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的素填土(Q4m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现分述如下:4.4.1第四系(Q4)素填土(Q4ml):灰褐色、杂色,局部地段表层含有约0.2~0.3m的砼面层,主要由泥岩、砂岩块石及黏性土组成,稍湿,结构稍密;硬质含量约25%~45%,粒径一般在20~50mm,局部最大粒径达400mm左右,访问堆填时间约10年,通过机械倾倒堆填而成,现状道路及人工建成区有压实处理,未被污染。钻探揭露其层厚为3.60m(ZK1、3)~4.30m(ZK2)。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其分布范围、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不~~~整~~~合~~~~~~4.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工程区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现分述如下。泥岩(J2S-Ms):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砂质含量较高,夹多层薄层灰绿色砂质团块。强风化带岩性破碎~较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厚片状,岩质极软;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呈柱状,局部少量块状,岩质软为主。其主要分布在拟建场地中东部的大部分区域,分布在拟建场地整个场地,其具体分布及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揭穿该层。4.5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据现场调查和钻探揭露,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厚约3.60m(ZK1、3)~4.30m(ZK2),基岩面受现状地形、人工活动等共同影响,基岩面倾角约5°~15°为主,总体与原始地貌一致,岩土界面总体起伏较缓。基岩强风化带一般厚度0.40m(ZK1)~2.10m(ZK4)。强风化带底面随基岩面起伏及裂隙切割等作用影响。强风化带岩心破碎,呈碎块状或短柱状、片状,强度低,岩质极软。中等风化带岩芯泥岩较完整,多呈柱状、少量块状,块状及片状,强度较高,泥岩岩质软。4.6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拟建场地位于城市建成区,雨污管网设施完善,易疏排;在勘察期间,拟建场地未见地表水。2.地下水:勘察区岩土层结构由素填土和下伏泥岩层组成;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素填土属强透水层,泥岩属弱水层,砂岩属于中等透水层。4.6.1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土体空隙中,赋存条件主要受堆积物分布范围、厚度和渗透性控制,大部分大气降水后易下渗形成上层滞水,水流径流方式为大气降雨或者人工引水至低洼地带汇聚排泄,水位及水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水头性质无压,主要赋存于低洼的的填土中,水位不连续、变化大。4.6.2基岩风化带裂隙水水的储存形式为基岩强风化带裂隙。水量、水位随气候因素影响而相应敏感变化,其赋存条件受构造裂隙分布情况和裂隙发育程度控制,接受大气降水或上覆第四系孔隙水补给,在重力作用下,沿岩层裂隙向下径流,由于拟建场地地形起伏大,水平及垂直方向排泄条件较好。钻探施工完毕后,对钻孔进行提干循环水水文观测,24h观测孔内水位结果可知,钻孔均无地下水。4.6.3施工建议总体来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临时性地下水受季节性影响明显。建议施工时避开雨季施工;在雨季和汛期施工时配足相应的抽排水设备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应加强临时基槽的护壁和排水工作。4.6.4水土腐蚀性判定根据调查,拟建道路附近无污染源,各土层属未污染土;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按Ⅱ类环境水和地层渗透性及当地经验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2.7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并结合钻探,勘察区及其附近未见滑坡、危岩、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现状稳定。五、工程方案设计5.1道路设计原则5.1.1参照沙坪坝区总体规划,保证道路实现其基本功能。5.1.2遵从功能合理、结构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道路横断布置。5.1.3与城市交通、市政规划管理及相关市政工程管线单位充分交换意见,力争各部门协调一致,统筹安排。5.2平面设计5.2.1设计原则平面设计尊重片区路网规划,有利于沿线开发建设,结合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地物等控制因素,尽量减少工程数量,以获取最大的工程经济效益和最佳的运输经济。5.2.2平面设计本项目道路全长230米,其中,新建段长70m,按城市支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20km/h,标准路幅宽度8.5m,具体路幅布置为:8.5m=1.5m检修道(含车行防撞护栏及人形护栏)+2×3.25m车行道+0.5m防撞护栏;改建段长160m,维持道路现状总宽度及人行道不变,将现状道路中间的8m宽绿化带改造为2×4m车行道,将现状两侧各宽5m的车行道改造为道路两侧各5m宽的斜停式停车带,以满足周边居民停车需求。本次道路设计范围内,新建路段最小圆曲线半径Rmin=300m,改建路段维持现状道路线形不变,最小最小圆曲线半径Rmin=100m,均满足规范相关要求。新建路段与改建路段衔接处,采用Ls=15m的宽度渐变段进行顺接。综上所述,本项目平面设计满足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的标准要求。5.3纵断面设计5.3.1设计原则(1)纵断面设计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综合考虑与相交道路的衔接关系,并有利于道路的排水设计;(2)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缓顺;(3)综合考虑与周边安置房小区衔接;(4)综合考虑了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5)道路平面、纵断面线型组合均衡,路面排水通畅,沿线环境、景观协调。5.3.2纵断面设计本项目道路全长230米,按城市支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20km/h,改建段与原纵断面保持一致,新建段设计终点K0+000设计标高223.921m,与现状道路标高保持一致,全线共设2个变坡点,最大纵坡为5.9%,最小纵坡为0.3%,最大坡长为50m,最小坡长10m(起讫点),最小竖曲线半径Rmin=350m。道路竖曲线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相关要求。5.4横断面设计5.4.1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1)横断面设计在规划红线内进行,在确定横断面形式时与规划部门协商。(2)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按道路类别、级别、设计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5.4.2路幅分配本项目标准路幅宽度分为新建段和改建段,具体设计道路标准路幅宽度及分配为:(1)(新建段)8.5m=1.5m检修道+3.25m车行道+3.25m车行道+0.5m防撞护栏具体横断面路幅见下图:(2)(改建段)18m=5m停车带+4m车行道+4m车行道+5m停车带,具体横断面路幅见下图:5.5路基设计5.5.1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在路基填筑前,须先清除30cm厚的表层土。(2)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3)路基压实首先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击实标准。5.5.2填方边坡本项目K0+000~K0+040段为填方路段,道路最大填方高度约2.0m。因场地条件限制,拟建道路紧邻房屋及小区围墙,无条件进行自然放坡回填,因此,在道路两侧均采用高约0~3m、长约40m的重力式路肩挡墙。为保证车辆行驶安全,须在车行道两侧设置车型防撞护栏,并在左侧1.5m宽检修道上设置人行防护栏及路灯照明设施。5.5.3挖方边坡本项目最大挖方高度约1.5m,挖方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放坡坡率按1:1.5放坡,边坡放坡后采取喷播植草处理,在防护边坡的同时,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目的。5.5.4零填零挖路基为避免因零填挖地段土质不良而造成的压实度或CBR(加州承载比)达不到设计要求,对路床进行压实、换填处理,从而有效改善路基变形差异或路面开裂;根据本项目地勘揭露的覆盖层厚度、路基临界高度和毛细水的影响高度等因素,确定本项目填挖高度≤1.0m为零填挖路段。对填方高度≤1.0m路段,考虑路床顶下0.6m范围进行换填处理,并对路床下0.6m~1.2m范围内进行翻挖压实;对挖方路段≤1.0m路段,考虑路床顶下0.6m范围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材料要求:采用碎石土(石料为挖方中的中风化砂岩,石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0cm,强度不小于20MPa)。其压实度不得小于96%,路基面弯沉值不小于设计值,施工中有关事项按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当基岩上覆盖层厚度大于换填深度时,要求用击振力不小于40t的重型压路机碾压,并分层来回碾压,使片石能嵌入土层一定厚度,形成嵌挤骨架区,以提高路基承载力。路基面弯沉值不小于设计值,施工中有关事项按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5.5.5路基填筑路基的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就近取土。路基填筑前应做好平整场地工作,先挖除地表杂填土、腐植土、耕植土、植被等;路基填筑应分层均匀碾压,分层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的强度、粒径及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具体要求如下表,确保土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40Mpa。遇到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时(包括纵断面方向)时应挖台阶再分层压实,台阶宽度为一般为2m,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路基填挖衔接处必须采取超挖回填的措施,进行压实。路基填料强度、粒径及压实度表项目名称路槽底面下深度(cm)填料性质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料最小CBR值(%)重型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108≥94下路床30~80105≥94上路堤80~150154≥93下路堤150以下153≥9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108≥9430~80105/5.6路面设计结合重庆地区石材较丰富等特点,面层采用沥青砼,标准轴载为100KN,采用容许弯沉,容许拉应力控制,为加快进度,保证工期,基层选用养护期短的水泥稳定层。(1)新建段车行道路面结构层组合如下:上面层:4cmSMA-13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5cm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稀浆封层:0.7cm乳化沥青基层:20cm6.0%水泥稳定底基层:20cm4.0%水泥稳定总厚度:49.7cm(2)改建段车行道路面结构层组合如下:上面层:4cmSMA-13细粒式改性下面层:5cm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稀浆封层:0.7cm乳化沥青基层:20cm6.0%水泥稳定底基层:20cmC20总厚度:49.7cm人行道路面结构形式:面层:6cm调平层:3cmM10基层:20cm6.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总厚度:29cm5.7道路附属设施5.7.1路缘石、路边石路缘石、路边石均采用机制芝麻灰花岗石预制,路缘石尺寸为15×49.7×100cm,路边石尺寸为15×25×100cm。两节间采用M7.5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时,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弯道处路缘石、路边石长度可按45cm考虑),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5.7.2灰色透水砖人行道铺装采用灰色透水砖,抗压强度不宜低于30MPa,规格为25×15×6cm,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透水砖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人行道透水砖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60cm①外观质量,路面砖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项目一等品正面粘皮及缺损的最大投影尺寸≤5缺棱掉角的最大投影尺寸≤10裂纹非贯穿裂纹最大投影尺寸≤10mm贯穿裂纹不允许分层不允许色差、杂色不明显②尺寸偏差,路面砖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单位:mm):项目一等品长度、宽度±2.0厚度±3.0厚度差≤3.0平整度≤2.0垂直度≤2.0③力学性能,根据路面砖边长与厚度比之,选择做抗压强度或抗折强度试验,其力学性能须符合下表:边长/厚度<5抗压强度等级平均值≥(Mpa)单块最小值≥(Mpa)Cc3535.030.0④物理性能:路面砖物理性能须符合下表:质量等级耐磨性吸水率%≤抗冻性磨坑长度mm≤耐磨度≥一等品32.01.56.5冻融循环试验后,外观质量许符合外观质量表中的规定,强度损失不得大于20.0%。5.7.3人行道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水泥掺量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水泥材料要求同车行道路面基层。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最大粒径应小于53mm,颗粒组合成分宜含一定级配且不含杂质。石屑可使用一般碎石厂的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也可以用天然砂砾或粗砂代替。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屑)基层在施工时塑性指数宜小于12,混合料应拌和均匀,且压实度不小于93%。5.7.4无障碍设计本次设计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需在道路路段人行道、沿线单位出入口、道路交叉口、人行过街设施等设施处满足视力残疾者与肢体残疾者及体弱老人、儿童等利用道路交通设施出行的需要。设计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执行。路段无障碍设计本项目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盲道宽0.5m,盲道砖采用中黄色透水砖(25×15×6c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同时,路段人行道上不设有突然的高差与横坎,以方便肢残者利用轮椅行进。如有高差或横坎,以斜坡过渡,斜坡坡度满足1:20的要求。提示盲道行进盲道人行道障碍物的提示盲道交叉口无障碍设计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根据区领导和建设单位的要求,本次项目的缘石坡道均采用单面坡缘石,其缘石坡道坡度为1:20。坡道下口尽量与车行道路面齐平,当不得已必须高于车道路面时,其高差不得大于1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同时还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路口单面坡缘石坡道人行横道单面坡缘石坡道沿线出入口无障碍设计道路沿线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单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行进方向坡度为1:20,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商铺、居住村镇等出入口车辆进出多,出入口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5.7.5护栏设计本次新建道路范围内,由于两侧既有房屋无法采用自然放坡处理,因此,为了不影响两侧既有房屋,在新建道路K0+000~K0+040段两侧设置0-3m高的重力式挡墙,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本次拟在新建路段两侧设置车行防护栏,同时,在道路右侧1.5m宽的检修道外侧设置人行防护栏,以保证过往居民及检修人员的安全。(1)车行防撞护栏设计本次在新建路段K0+000~K0+040两侧路缘石位置设置车行防护栏,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拟采用的车行防护栏等级为SB级,基础取代路缘石,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车行道防撞护栏表面颜色选用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中的特白色和蓝色(1212号),其中支座及两侧为蓝色,中间为特白色,涂层长度根据支座与支座之间的距离等分,即各占1/2。(2)人行防护栏设计为了保证行人通行安全,本次设计考虑在填方高度大于2m的人行道外侧设置人行护栏。关于结构选型,应征求业主意见,建议与片区内已建成项目人行护栏保持统一风格,本次设计人行护栏大样图仅为参考选型。(3)U型隔离栏改建路段,由于道路两侧设置路侧斜停式停车位后,中间仅双向两车道供车辆通行,为了防止车辆再在车行道上停靠,本次需在车行道中央分隔带位置安置一排U型隔离栏,以保证两侧行车道可以便捷通行。样式及具体位置,也可根据周边道路情况及业主要求另行选定。护栏设置一览表工程内容段落位置长度(m)备注车行护栏K0+000~K0+040两侧2×40SB级防护栏,路缘石位置取代路缘石人行护栏K0+000~K0+040两侧40具体样式可根据周边情况由业主另行选定U型隔离栏K0+060~K0+086路中26道路车行道中间双黄线位置K0+108~K0+230路中122合计268(4)人行道隔离柱为了规范停车,同时为了防止车辆冲撞进入人行道,需按要求在人行道路缘位置设置隔离柱,保证行人安全。5.8挡墙设计5.8.1挡墙分段布置本项目共设置一段挡墙,具体情况详见下表:起讫桩号位置挡墙类型长度(m)K0+000~K0+040两侧重力式路肩墙805.8.2重力式挡墙(1)挡墙材料挡墙墙体材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片石含量不超过20%,片石粒径不超出30cm。(2)挡墙地基挡墙嵌入地层深度应大于0.8m,襟边宽度应大于3m。地基在不满足设计承载力时应采用浆砌片石换填层作为持力层,以下土层夯实碾压密实。挡墙纵向基底平置。挡墙起终点,应注意与边坡的顺接。挡墙基底倒坡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3)变形缝挡墙每隔10~15m或地质变化处设一沉降缝,缝宽2cm,自墙顶作到基地,缝内用沥青麻丝填塞,填塞深度大于30cm。(4)墙后排水墙背均设置竖向间距2m,φ50软式透水管,墙底设置纵向通长的φ100软式透水管,通过φ100PVC管就近接入道路排水系统。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泄水孔进水端回填0.4m厚碎石作为反滤层,为防止墙背水下渗至基底,于墙后最低排泄水孔下用粘土回填封闭夯实。(5)墙后回填挡墙墙身0.4m范围内,采用片石反滤层,其余采用碎石土回填,应分层碾压夯实,夯实后密实度满足道路路基设计要求。(6)挡墙顶应设置人行栏杆或者车行防撞栏杆。5.9交通工程5.9.1交通标线1)设计原则在机动车道两侧路缘带内侧设置车道边缘线,车道边缘线采用线宽15cm的白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中心虚黄线为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线宽15cm,,线长4m,间距6m;路侧支路进口道设置减速让行标线,虚线宽20cm,两条虚线间隔20cm。倒三角形底宽120cm,高300cm;路口停止线与人行横道斑马线的距离为2m,停止线宽40cm;路口导向车道线长30m;在需要诱导车辆前的合适位置设置地面导向箭头,箭头长3m。导向箭头按导线长度重复设置2次;路口人行横道线宽40cm,间距60cm,长6m;路侧开口采用2m划线2m空的白色虚线。路侧停车位划线采用线宽15cm的白色热熔型涂料面撒反光玻璃珠的标线;2)技术要求所有标线及标记均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白色标线逆反射系数≥150cd·lx-1·m-2,黄色标线逆反射系数≥100cd·lx-1·m-2;所有标线干燥后的厚度为2.00mm±10%,涂料中应混合占总量18%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标线表面还应均撒0.3kg/m2的玻璃微珠;车道边缘线不应侵占行车道宽度;导向箭头须根据路网建设现状进行调整,禁止指向未通车的方向,相交道路未通车的路口须按路段处理。5.9.1交通标志交通标志的布设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力求做到标志齐全、功能完善。结合该路的交通特点,使道路使用者能正确、完整地获取有效信息,合理引导车流。1)设计原则设置交通标志是在通过对驾驶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充分发挥其舒适、安全的效能。本项目交通标志设计主要以不熟悉该区域道路网系统的驾驶员为基本使用对象,通过适时、适量地提供交通信息,使驾驶员能够正确选择路线及方向,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同时,还通过禁令、指示、警告等标志来进行交通管制和保证行车安全,使道路发挥最大的作用。交通标志的颜色为:指示标志:蓝底、白图案;警告标志:黄底、黑边、黑图案;禁令标志: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指路标志:蓝底、白图案。根据以上原则,本项目交通标志的主要布设方法如下:在交叉口出口道右侧约30m位置设置禁停标志;在人行横道处设置人行道指示标志;交通标志标线布置图中的指路标志路名仅做参考,最终路名由交警和地名办共同确定。2)标志版面及材料禁令标志:矩形标志,单立柱支撑方式1.0m×1.2m版面;指示标志:矩形标志,单立柱支撑方式0.8m×0.8m版面;指路标志:矩形标志,单立柱支撑方式1.2m×1.5m、汉字主要信息字高为25cm,当所指示地名或路名较长时,可适当调整;所有标志均设边框,且按照国标确定。标志底板采用3003的铝合金板,铝合金板材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89.3MPa,屈服点不小于241.2MPa,延伸率不小于4%~10%,其耐候、耐盐雾腐蚀、机械性能等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铝合金板板厚一般在版面面积≤1.5m2时采用2mm,在版面面积>1.5m2时采用3mm。标志版面颜色参照设计图、《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1-2015);交通标志的颜色指标还要符合《视觉信号表面色》(GB8416-2003)的规定。所有标志均采用超强级反光膜粘贴,严格参照GB/T18833-2012《道路交通反光膜》执行。各版面字体采用“交通标志专用字体”。文字原则采用中英文对照,指路标志的英文地名使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使用英文。指路标志版面内容排列顺序:在干道上沿直行方向指示两个路名(地名),从左到右,由近而远排列;左右转弯各指两个路名(地名),自上而下,由近而远排列。其中近地名是指示直行及左、右转弯所指前方路口的相交路名;远地名可以是道路所指示前方的著名地点名、主要地点名或主要人流集散点名。3)标志支撑结构设计标志结构为单立柱φ89和φ114立柱。立柱顶端及横梁端部均采用3mm厚的钢板焊接封顶。根据提供业主提供的地勘资料本次标志结构的设计基本风速为35m/s;立柱采用的钢材应符合《结构用无缝钢管》(GB/T8162-2018)的要求;标志基础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底应先整平、夯实,控制好标高,施工完毕,基坑应分层回填夯实;在浇注混凝土时,应注意使定位法兰盘与基础对中,并将其嵌进基础(其上表面与基础顶面齐平),同时保持其顶面水平,而预埋的地脚螺栓应与其保持垂直。基础底法兰盘要与地脚螺栓点焊固定,并配双螺母;标志结构中的主梁、横梁和法兰盘钢构件均须采用热浸镀锌,镀锌量不得低于600g/m2,紧固件的镀锌量不得低于350g/m2;地脚螺栓连接处构件接触面应作喷砂(或酸洗)后涂无机富锌漆;标志板与滑动槽铝用铆接,标志板与标志柱通过槽铝和滑动螺栓连接。4)标志安装单立柱标志牌内边缘距路缘石边缘≥30cm,标志牌下缘距路面高度为2.50m。悬臂式标志的安装净空为5.50m;路侧标志安装时应与道路中线成一定角度,指路和警告标志其安装角度为0~10°,禁令和指示标志的角度为0~45°;当设计的标志安装位置与实际存在的构造物发生冲突或与通信人孔、电力管线等发生冲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并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做适当调整。当通信管线穿过标志基础时,基础内布筋需作适当调整;为保证视认性,同一地点需要设置两个以上标志时,可安装在一根立柱上,但最多不应超过4个;标志板在一根支柱上并设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排列。5)加工及施工要求标志底板同滑动槽铝均采用3003的铝合金制作;标志底板同滑运槽铝采用铝合金铆钉铆接,铆钉沉头面必须磨至同标志面一样的高度;铆钉沉头面不得凹入板内,否则应补至板面高度,做到牢固、平整;滑动槽铝必须采用整料定制,不得焊接接长;凡钢管直径在152mm以下(含152mm)的立柱,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焊接钢管;凡钢管直径在152mm以上的立柱,采用热轧无缝钢管。钢管应采用整料,不得焊接接长;立柱应垂直地立于基础之上;标志板偏角的调整应通过浇筑标志柱基础时,调整立柱的地脚螺栓和法兰盘位置来进行;标志柱顶端及横梁外露钢管口,用3mm厚的钢板焊接封盖;底座法兰盘与地脚螺栓采用T422或T423的焊条焊接;标志验收合格后建议将所有螺母与螺栓焊牢防止标志被盗;标志建设单位应在标志杆上安装铭牌,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名称、建设时间、杆件规格。由于本项目实施区域大部分为既有道路,现状交通标志比较完善,而新建70m长路段,由于两端道路均有较完善的标志标牌,且道路两侧检修道较窄,本次设计暂不考虑新增交通标志,后期若确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设。第六章施工要点6.1路基6.1.1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深度不得大于5mm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如下表: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0-80≥9480-150≥93>150≥90零填及路堑路床0-80≥94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路床平整度:15中线高程:+10mm,中线偏位:50横坡:±0.3%路床顶面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下表要求:分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L0(0.01mm土质路基≥40Mpa≤260石质路基≥50Mpa≤2256.1.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6.1.3挖方路基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取信息法施工,跳槽开挖。6.1.4填方路基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本线由于路基填方较高,填方坡面较陡,对于较松散的覆土层及强风化层应开挖回填并压实。路基填料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5332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510(2)基底处理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3)填筑本工程提填方边坡高度在8m以内。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砂、砂砾94>80素土93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管顶上30cm砂、砂砾94管顶上30cm砂、砂砾94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480cm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6.2底基层、基层6.2.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质量标准压实度:96%平整度:不大于12中线高程:+5mm,-15横坡度:±0.3%,且不反坡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5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1.5~2.0Mpa弯沉值:≤59.5(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①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②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③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④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6.2.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6.0%。(1)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不大于10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中线高程:+5,-10横坡度:±0.3%,且不反坡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2.5~3.5MPa弯沉值:≤41.0(0.(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6.0%,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1972~899.547~674.7529~492.3617~350.68~220.075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6.2.3稀浆封层6.2.3.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粘度C25,3

(秒)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40~100T0604延度5℃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6.2.3.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T0755稠度2~3T07516.2.3.3施工技术要求①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③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6.3沥青面层上面层采用SMA-13,下面层采用AC-20C。6.3.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路面为98%(各层)平整度:σ不大于1.8mm,IRI不大于3.0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5中线高程:±1横坡度:±0.3%宽度:0,±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8mm弯沉值:≤24.1(0.(2)材料①沥青与基质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和A级90号沥青(上面层SMA改性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A级70#基质沥青A级90#基质沥青A级90#改性沥青针入度(25℃,100g,0.1mm60~8080~10080~100针入度指数PI-1~+1≥0延度(5cm/min,15℃cm≥100≥100延度(5cm/min,50≥20弹性恢复(25℃%≥7560℃(改性-135Pa.s≥160≤3软化点(R&B)℃44~54≥45≥65离析,软化点差℃≤2.5≤2.5闪点℃≥260≥245≥230含蜡量(蒸馏法)%≤2.2≤3溶解度%≥99.5≥99.5≥99密度(15℃)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薄膜烘箱试验163℃×5h质量变化小于%±0.8±0.8±1.0针入度比25%≥57≥61≥65延度15℃cm≥15≥205℃延度cm≥6≥8≥15②矿料根据重庆市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卵石破碎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SMA表面层AC下面层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62.5吸水率,不大于%2.03.0坚固性,不大于%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颗粒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颗粒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软石含量不大于%35磨光值PSV不小于%42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54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③矿粉用于沥青混合料中的矿粉应采用洁净的石灰岩矿料磨细而得,矿粉要求干燥、洁净,不得使用回收粉尘,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矿粉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要求指标视密度g/cm3≥2.5含水量%≤1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④纤维路面表层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混合料类型SMA-13AC-20筛孔(mm)通过率%31.526.510019.090~10016.010074~9013.290~10062~829.550~7550~704.7520~3432~462.3615~2622~361.1814~2416~280.612~2010~220.310~166~160.159~154~120.0758~123~7纤维用量(%)≥3%注:用于SMA路面的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矿物纤维不宜少于0.4%。②混合料性能要求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和下面层AC-20C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SMA-13AC-20C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6.0≥7.5T0709流值,mm-1.5~4.0T0709空隙率(VV),%3.0~4.03~6T0708矿料间隙率(VMA),%≥175T0708沥青饱和度(VFA),%75~8555~70T0708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5≥80T079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T072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25002000T0728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75T07026.4C20水泥混凝土本次改建道路段,将现状道路既有中间绿化带改造为车行道,为了降低改造区域与既有车行道之间的不均匀沉降,拟采用C20砼作为改造区域的底基层。C20砼材料首选中粗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8,如只有特细砂的细度模数不能少于0.9,且应掺30~50%中粗砂。当采用特细砂时,水泥标号采用42.5级。6.4.1材料要求(1)水泥选用水泥时,应满足中等交通等级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不小于4.5MPa,同时还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根据其配制弯拉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优选适宜的水泥品种、强度等级。(2)钢筋传力杆、拉杆等钢筋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技术要求,同时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纹、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锈蚀。传力杆钢筋加工应锯断,不得挤压切断;断口应垂直、光圆,用砂轮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2-3mm圆倒角。6.4.2集料(1)特细砂配制特细砂路面混凝土的特细砂;采用质地坚硬、颗粒洁净天然砂。应符合以下表的规定:特细砂质量要求项目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软物质(%)碳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SO)(%)有机物含量(比色法)有机物质指标≥1.0≤3≤1≤2≤1.0≤1.0≤8如采用卵石机制砂,卵石机制砂的细度数在3.0以上,其他质量同上表。(2)混合砂的级配要求采用中粗砂(或机制砂)与特细砂配制的混合砂,级配曲线应在Ⅰ区或Ⅱ区,细度模数在2.3~3.5之间,级配组成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混合砂级配组成级配区筛孔(mm)5.02.51.250.630.3150.16Ⅰ区通过(%)90~10065~9035~6515~295~200~10Ⅱ区通过(%)90~10075~10050~9030~598~300~10(3)碎石1)碎石应采用质地坚硬、强度高、耐磨耗、洁净的轧制碎石。风化及软弱集料的含量应控制在5%以内,超过此标准应进行坚固性检验,硫酸钠法的要求是5次循环后重量损失不大于3%,土块应拣除。2)碎石的最大粒径为30mm,分两级配,5~10m,10~30mm的比例应符合下表的级配要求。超粒径含量不大于5%。碎石的级配要求级配粒径(mm)筛孔尺寸(mm)302520151052.5筛过百分率(%)连续2.5~3095~10055~8510~300~100~5连续2.5~3095~10067~7744~5925~4011~243~110~5间断2.5~3095~10067~7744~5925~4025~403~110~53)碎石技术要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和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见下表:碎石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备注石料强度>三级碎石压碎值<10%卵石压碎值<12%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8%针片状颗粒含量<15%泥土杂质含量<1%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1%有机物含量(比色法)该色不深于标准液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3空隙率<1%(4)细集料水泥混凝土所用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其技术指标和级配要求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执行。(5)C20混凝土的参考配合比改建路段底基层所采用的C20混凝土的参考配合比可如下:水泥:碎石:砂:水:外加剂=404:1264:542(中粗砂):190,单位:kg/m3。说明:①水泥的质量要求符合国标GBJ75-85中的各项要求;②中粗砂与细砂的混合砂应有良好的级配,即处二区范围之内,其质量要求应符合JGJ52-97《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③碎石的最大粒径大于30mm的不超过5%,但最大不超过40mm,其质量要求《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GJ52-2006);④如果原材料不满足以上要求,必须重新试验调整该参考配合比;⑤用水量应根据现场施工要求以及塌落度来确定。(6)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要求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以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其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应满足下表的规定。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交通等级重型中等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5.1≥4.6(7)填缝料混凝土路面的构造缝必须用专用填缝料灌缝,填缝料的性能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中表3.9.2-2的技术要求。技术要求见下表。加热施工式填缝料技术要求试验项目高弹性型填缝料技术要求针入度(0.01mm)<90弹性复原率(%)≥60流动性(mm)<2(-10℃)拉伸量(mm≥15(8)灌浆材料当混凝土板有脱空现象或板块唧泥现象严重时应采取灌浆措施,以加强板下的支撑。浆体材料用水泥、石灰和粉煤灰配制而成,推荐配合比(%):水泥∶石灰∶粉煤灰=25∶20∶55灌浆材料施工时掌握好流动度,应根据灌浆机具确定,浆体成型后一天抗压强度应大于6.0MPa,三天抗压强度应大于9.0MPa。水泥用普硅32.5级,粉煤灰应干净,其SiO2+Al2O3+Fe2O3含量应小于70%,烧失量不大于10%,石灰的CaO+MgO含量不小于65%。在浆体中掺加微膨胀剂,推荐掺量为水泥用量的3%,具体掺量可参见产品说明书。6.5施工技术要求(1)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①强度标准:要求水稳碎石试件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1.5~2.0Mpa,推荐的水泥含量(水泥质量/干集料)为4%。施工前应按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用合适的水泥含量,并确定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等指标以控制混合料的施工。②拌料:底基层材料应在稳定土集中拌合厂内进行机械拌合。拌合前的集料应具备良好的储藏条件,拌合时应准确配料,施工时的水泥含量可相对试验值提高最多0.5%,含水量宜根据施工气温比最佳含水量稍高(△≤1.0%),材料拌合应尽量均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施工具有严格的时效性,从投料拌和到碾压成型完毕的过程(延迟时间)不应超过6h,最好控制在4h以内,否则应通过加缓凝剂进行水泥凝结时间的调整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③运输:拌合好的混合料应尽快运至工地,在运输过程中,车上的混合料应采取覆盖措施以减少其水分的损失。④摊铺:水稳碎石最好选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或稳定土摊铺机进行摊铺作业,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平地机或摊铺箱,但禁止人工摊铺。摊铺过程应平稳连续,尽量减少横向施工缝。摊铺时应严格掌握基层松铺厚度,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摊铺后要有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及时调整。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平整度以及路拱横坡度在评定标准允许的误差范围内。⑤碾压:在大规模施工前应根据拌合站的不同铺设几段试验段,以确定碾压吨位、碾压遍数以及碾压速度等施工参数。碾压方向为从两侧到中间,从超高内侧到外侧,要求底基层的压实度达到97%以上。⑥养生:底基层施工完毕后宜采用湿砂、不透水薄膜或草袋进行养生,洒水量视温度与风速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水稳碎石表面处于潮湿状态。在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以尽可能减少对底基层的早期损坏。养生结束后在上结构层施工前必须将覆盖物或杂物清除干净。要求底基层的养生时间不小于7天。⑦弯沉值≤59.5(第一层4%水泥稳定碎石层)弯沉值≤41(第二层5.5%水泥稳定碎石层)(2)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①强度标准:要求水稳碎石基层试件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5~3.5Mpa,推荐的水泥含量(水泥质量/干集料)为6%(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不宜过分追求强度而加大水泥含量)。施工前应按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用合适的水泥含量,并确定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等指标以控制混合料的施工。②配料:施工时应认真参照推荐级配范围确定集料组成,注意严格控制最大粒径以免离析,严格控制粗集料与0.075mm以下细料用量使混合料形成密实骨架结构。③拌合与运输:拌合含水量可视延迟时间稍高于最佳含水量,但应严格控制增量在1%以内,其它工序及其要求同于底基层。④摊铺:摊铺前应在底基层顶面喷洒薄层水泥浆,其它工序及其要求同底基层。⑤碾压:在大规模施工前应根据拌合站的不同铺设几段试验段,以确定碾压吨位、碾压遍数以及碾压速度等施工参数。碾压后的基层混合料应达到至少98%的压实度,在基层成型后如发现局部存在较大离析或不平整,禁止用水泥(砂)浆抹盖(平),应采取局部挖除换补的处理措施。⑥养生:基层的养生手段、交通管制与养护时间均同于底基层,养生结束后在洒布透层沥青前应先清除基层顶面的泥浆与杂质。⑦弯沉值:≤41。(3)透层(液体沥青或稀释沥青)①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即可浇洒透层沥青,对于存在泥浆和污染的基层表面,喷洒透层油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清理,必要时可洒水润湿基层表面;②透层油采用稀释沥青或液体沥青,推荐用量为0.6~1.0L/m2,施工时应根据现场温度在范围内适当调整透层沥青的稠度与用量,渗透深度应大于3mm;③为保证透层油能均匀满布,应采用洒布车或至少手持洒布机进行透层沥青的施工;④在透层沥青充分渗入基层后应尽快铺筑上层沥青层;⑤在透层施工后应立即在其顶面撒布薄层石屑或粗砂,并用6~8T的钢轮压路机稳压一遍,施工车辆通行时应控制车速,当透层沥青发生局部剥落时要及时修补(4)下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①配比:确定最小或最大乳化沥青用量,控制集料组成在规定级配以内,并通过拌合试验预测混合料破乳前的可拌合时间。②拌合前应对现场料堆取样进行筛分分析试验,要求0.6mm及其以上筛孔的每档用料偏差△≤5%,△0.3mm≤4%,△0.15mm≤3%,△0.075mm≤2%,纯沥青含量应控制在最佳用量的±0.5%之内。拌合时应根据试验数据严格控制集料、填料、水、沥青乳液等的配比;③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④如施工气温较高,基层表面特别干燥时,摊铺作业前应用洒水车或摊铺箱前的预洒水装置对表面进行预湿处理,洒水量视温度、干燥程度而定,但凹陷处不得有积水;⑤稀浆的摊铺至少应采用单轴叶片式稀浆封层机进行,摊铺机保持匀速前进,要求表面平整,混合料在摊铺箱中分布均匀,不得超载,混合料不得结块成团。摊铺机无法到达的部位也可人工摊铺,但表面效果应与机械摊铺一致,摊铺后24小时内不宜开放临时交通;⑥摊铺时应注意减少纵横接缝数量,接缝搭接宽度不超过75mm,接缝处的不平整度≤5mm;(5)粘层(改性乳化沥青)①在洒布粘层沥青之前,应清除粘层基面的杂质,确保其表面干燥、洁净;②为保证粘层沥青能均匀满布,应采用洒布车进行洒布;③粘层材料采用中凝快裂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推荐用量为0.3~0.7L/m2。施工时应根据现场温度适当调整粘层沥青的稠度与用量,施工后应形成均匀、饱和的油面;④为避免沥青混凝土铺筑过程中粘层沥青被运输车车轮带走,可视现场情况在粘层表面轮迹部位均匀撒布用量为3~5kg/m2,粒径为2~5mm,油石比为0.6%的预拌沥青石屑。⑤在粘层沥青破乳并干燥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6)沥青混凝土面层①备料: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沥青混合料生产拌和前,应通过有资质的实验单位对原材料进行认真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②配合比: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前,应进行冷料上料速度曲线测定,根据目标配比设计确定各种集料的上料速度,并以此进行上料,取得各热料仓热料,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必须通过试验路段(长度≥300m)的铺筑总结确定生产配合比及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参数。优化机械台班组合及人员配置,以指导大面积施工。③计量: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④拌合: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温度与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注意在拌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应适当提高拌合温度并延长拌合时间。⑤运输: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运距过长,应适当提高拌合温度并采取相应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⑥摊铺:当单幅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纵向冷接缝。⑦碾压: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分初压、复压与终压三步完成。初压应在混合料摊铺后温度较高时进行,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压路机从外侧向中间碾压,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