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四川省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节选自姚鼐《李斯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商鞅教A孝公燔B诗书C明法D令E设告坐F之过G禁游H宦之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怪,惊异,感到奇怪,与《促织》中“怪石乱卧,针针丛棘”的“怪”字含义不同。B.让,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含义不同。C.因,凭借、依靠,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相同。D.使,假如,与《阿房宫赋》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使”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人惊异李斯师从荀卿却又焚烧他的著作,并且改变先圣的法度,苏轼认为读了荀卿的著作后,会感到这不足为怪。B.荀卿主张人性本恶,苏轼认为他为人固执、不知谦逊、喜为异说,而李斯作为他的弟子,与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C.姚鼐认为苏轼不应将李斯为害天下的罪过推及荀卿,李斯并未用荀卿的学说为秦做事,秦朝的法度也不需等李斯来制定。D.姚鼐认为李斯并非是在施行荀卿的学说,只是趋炎附势罢了,如果他遇到的是其他君王,便一定会践行荀卿的学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2)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14.“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你认为这句话出自哪一则材料?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天下之诸侯,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纵百万虎狼A于山林B而饥渴之C不知D其将噬E人F世以始皇G为智H吾I不信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根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因”字含义相同。B.速,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和成语“不速之客”的“速”含义不同。C.蔽,遮护,与《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蔽”字含义不同。D.“故夫天下之所重者”与《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将智、勇、辩、力四类人归为英才,古代圣王分出天下一部分富贵与之共享,英才们不失常业,百姓就安定。B.大体而言,战国到秦时期的英才出于宾客,汉以后由郡县官吏选拔,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制,唐宋则出于科举。C.李斯曾谏止始皇逐客,但秦吞并天下后,始皇认为宾客不必有才,只需遵守自己的法令,于是将天下英才遣散还乡。D.苏辙认为韩魏之郊是秦国和六国的必争之地,其对于秦国犹如心腹大患,对于六国而言则是保全自身的坚实屏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2)天下之诸侯,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14.苏辙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四川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急欲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的上将。为义帝所封,被项羽所杀。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增劝羽A杀沛公B羽C不听D终E以此失F天下G当于H是去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具备;少牢只有羊、猪,诸侯祭祀时使用。B.乃,表示“竟然”,和《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相同。C.几,指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和《促织》中的“未几,成归”的“几”意思不同。D.间,指离间,和《鸿门宴》中的“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平善用反间计。在楚汉对峙时期,他利用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B.刘邦深谋远虑。汉军被困之时,他问计于陈平;对待楚使者,他有意先热后冷,给楚使者造成范增投汉的假象。C.苏轼在《范增论》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既有对范增的同情,也从侧面说明了项羽必然灭亡的道理。D.苏轼认为范增离开的原因是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对范增失了信任,如果陈平不用计谋的话,范增决不会离开。13.把文中画横线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14.材料一中,陈平的反间计得以实施的原因有哪些?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三月癸酉朔,上谓文彦博等曰:“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大臣共宜留意节用。”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当今理财最为A急务B养兵C备边D府库不可E不丰F大臣共宜G留意H节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指改换;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割也”的“更”意思相同。B.济,指成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不同。C.用,指使用;与《阿房宫赋》中“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用”意思相同。D.愎,指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刚愎自用”的“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以“改弦更张”之喻表示支持改革。B.王安石认为治世之法有赖于经术之论,美化风俗、设立法度是当今治世最急要的事情。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选拔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主张增加赋税。D.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谈论新法。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4.请简要概述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是否“设制置三司条例司”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以及各自的理由。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周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乙】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节选自孔子《季氏将伐颛臾》)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古代官办学校称为“太学”。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12.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C.【乙】文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4.孟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实现政治主张都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措施,请结合选文中的语句加以概括。答案四川省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EG11.B12.D13.(1)由此就更肯定自己愚蠢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2)荀子追述先王而称颂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14.出自材料一(出自苏轼《荀卿论》)。苏轼认为李斯焚孔子“六经”,灭三代诸侯等做法是受到其师荀卿的影响,这与“做父亲的杀人报仇,做儿子的也必将行凶打劫”的观点一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仕进。“燔诗书”和“明法令”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C处断开;“设告坐之过”和“禁游宦之民”,句式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处断开。故CE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惊异,感到奇怪。/奇形怪状的。句意: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B.错误。都是谦让的意思。句意: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他的话一点不谦让。C.正确。句意: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D.正确。句意: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假如秦国也爱六国的子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他遇到的是其他君王,便一定会践行荀卿的学说”错误,文中没有涉及到假使李斯遇其他君王的情况,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肯定,认为正确;“以为”,认为;“法”,效法。(2)“儒效”,儒学治世的功效;“间”,其中;“要”,关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有“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可知苏轼认为李斯焚孔子“六经”,灭三代诸侯等做法是受到其师荀卿的影响;“做父亲的杀人报仇,做儿子的也必将行凶打劫”,意为“做父亲的杀人报仇,做儿子的也必将行凶打劫”,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故出自材料一(或出自苏轼《荀卿论》)。参考译文:材料一: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轲,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说:“扰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轲。”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桀、纣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由此就更肯定自己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制定明确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的人来游历以求仕进。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节选自姚鼐《李斯论》)四川省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FH11.A12.C13.(1)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于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

(2)全天下的诸侯,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14.①六国的决策者在考虑忧患时粗略,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②图谋利益时肤浅,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③不了解天下的情势,不知道厚交亲近韩、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不知其将噬人”前省略主语“始皇”,谓语是“不知”,宾语是“其将噬人”,故CF处断开;“吾”是下句主语,其前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因”字含义是“因而”。句意: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B.正确。“始速祸焉”和成语“不速之客”的“速”含义分别是“招致”和“邀请”。句意: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C.正确。“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蔽”字含义是“受蒙蔽”。句意: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D.正确。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我追求的是天道。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始皇认为宾客不必有才”错误,由原文“谓吏不必才”可知,始皇认为“官吏”不必有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向”,从前;“之徒”,那些人;“安归”,宾语前置,应为“归安”。(2)“厚”,厚交;“亲”,亲近;“摈”,抵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可知,六国的决策者在考虑忧患时粗略,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②由原文“而见利之浅……贪疆埸尺寸之利”可知,图谋利益时肤浅,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利益;③由原文“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天下之诸侯,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可知,不了解天下的情势,不知道厚交亲近韩、魏。参考译文:材料一: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四种人虽然各不相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官吏的选拔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出身,从隋唐到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认为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华,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于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秦期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材料二: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全天下的诸侯,不如厚交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四川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B12.D13.(1)刘邦认为陈平说得很对,便拿出黄金四万斤,让陈平任意使用,从不过问他是怎么开销的。(2)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14.①利用项王的性格弱点(容易猜忌别人,吝于分封爵位和食邑);②项王身边刚直忠实的臣子很少;③汉王深谋远虑,对陈平充分信赖(将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④陈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增劝羽杀沛公”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故其后B处应断开。“羽不听”主谓齐全,表意完整,故其后D处应断开。“终以此失天下”中,“终”作“失天下”的状语,不能断开,且表意完整;“当于是去耶”,“于是”作“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两句中间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汉王准备太牢馔具。B.“意思相同”错误。竟然;/又。句意:没想到是项王的使者!/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C.正确。指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多少。句意:知道微小的征兆,那不是很神明吗?/不多时,成名回来了。D.正确。离间;/小路。句意: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离开的原因是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决不会离开”错。根据“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可知,项羽不信任范增是首要原因,因为不信任,谗言才起作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对的,正确的;“乃”,就,便;“恣”,任凭;“出入”,偏义复词,偏“出”,支出。(2)“谨”,认真兴办;“申”,反复陈述;“申之以孝悌之义”“不负戴于道路”,介宾短语后置句;“颁”,同“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可知,项王为人猜忌信谗,即利用项王的性格弱点(容易猜忌别人,吝于分封爵位和食邑);根据“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可知,项王身边刚直忠实的臣子很少;根据“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见楚使,即佯惊曰……”可知,汉王深谋远虑,对陈平充分信赖(将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根据“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可知,陈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参考译文:材料一: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汉军,切断了汉军运输粮饷的通道,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城中。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刘邦很着急,于是请求划荥阳为界,荥阳以东属楚,荥阳以西属汉,两下讲和。项羽不答应。刘邦对陈平说:“天下这么乱哄哄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的秉性是待人慈和而又恭敬,所以一些清廉守节、喜好礼义的人,都去投奔他。可是等到要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又特别吝啬,因此很多人又不愿意跟着他。不过楚军方面有着可以扰乱的地方,忠于项羽,给项羽起主心骨作用的大臣,也不过就是亚父范增和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几个人。您如果能豁出去用几万斤金,去挑拨离间项羽君臣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项羽本来就为人多疑,好听谗言,这样他们很快就会自相残杀起来。到那时您再趁机出兵从外面攻他,这就肯定可以打败楚军了。”刘邦认为陈平说得很对,便拿出黄金四万斤,让陈平任意使用,从不过问他是怎么开销的。陈平用了很多钱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放出谣言说钟离昧等人作为项王的战将,想同汉王联合,消灭项氏,从而分割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羽一听果然不信任钟离昧等人了。项王既然已经对钟离昧等人有所怀疑,便派遣使臣前往汉王处探听虚实。汉王准备太牢的馔具,命人拿进来。汉王与使者见面故作吃惊地说道:“我原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王的使者!”于是他又命人把菜肴端下去,换上一些粗劣的饭菜给来使吃。使者回去以后,把情况详尽地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为怀疑。亚父本想迅速攻下荥阳城,项王对他不再信任,不肯听从他的建议。亚父听说项王对他起了疑心,便生气地说道:“天下大事基本已成定局了,以后的事情您自己好好看着办吧!我请求告老还乡!”于是范增东归,还没有走到彭城,因为背上的毒疮突发而死。材料二: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点离开而已。”那么范增该因何事离开才好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是。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周易》说:‘知道微小的征兆,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气象时,若要下雪,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的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开始。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入耳。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10.BDF11.C12.C13.(1)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沿袭末世习俗的害处,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2)竭尽诚心,南北少数民族也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14.①王安石:应该设。理由:旧法习俗多有弊病,理财没有章法,设置一个理财部门就可以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②司马光:不应该设。理由:可以节省用度来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而设制置三司条例司造成了朝政混乱、人民怨愤;除了王安石,韩绛、吕惠卿,所有人都认为此做法是错误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理财最紧要的事务,在于供养和训练士兵守卫边疆,财库不可以不丰裕,大臣们应该一起注意节省财用。“当今理财最为急务”,“为急务”,动宾结构,其后断开,即B处。“府库不可不丰”,“府库”主语,其前断开;“大臣共宜留意节用”中“大臣”是后一句的主语,其前断开,即DF处。故在BDF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技术高明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来割肉。B.正确。成就;/渡河。句意: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C.“意思相同”错误。费用,资财;/耗费。句意: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富。/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D.正确。句意:王安石性情不通达而固执任性。/指倔强固执,自以为是。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司马光则主张增加赋税”错误。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选拔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主张减少用度。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累世”,数代;“因循”,沿袭;“弊”,害处。(2)“胡越”,南北少数民族;“傲物”,傲视别人;“行路”,路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王安石:由“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可知,王安石认为应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理由: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可知,旧法习俗多有弊病,理财没有章法,设置一个理财部门就可以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司马光:由“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可知,司马光认为不应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理由:由“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可知,可以节省用度来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而设制置三司条例司造成了朝政混乱、人民怨愤;除了王安石,韩绛、吕惠卿,所有人都认为此做法是错误的。参考译文: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三月癸酉初一,皇上对温彦博等人说:“现在理财最紧要的事务,在于供养和训练士兵守卫边疆,财库不可以不丰裕,大臣们应该一起注意节省财用。”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任命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事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人们都认为你仅仅了解经学内容,但是不能够凭借(经学内容)来指导治世之事。”王安石回答说:“经学的内容就是用来处理世事的。如果它不足以来处理世事,那么经学又有什么可依赖的呢?”皇上说:“你最先在哪个方面实施设置相关条例?”王安石说:“改变风俗,设立法律制度,是当前最紧急的事情。只要想要美化风俗,就应该增加君子、减少小人,这是因为礼义廉耻都是从君子身上所展现的缘故呀!”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沿袭末世习俗的害处,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上朝对答皇帝:“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官员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尽人民的财产罢了。像这样那么百姓穷困潦倒,流离失所成为盗贼,难道这样对国家有好处吗?”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富。”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司马光说:“王安石性情不通达而固执任性,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两人书信往来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近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只有尽全力应对,来催促取得成效。”司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担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不言新法。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D11.A12.D13.(1)对上不能赡养父母,对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2)老年人能穿丝绸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像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或“那是没有的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