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这两个字,在今天来看,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但是在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中国”这两个字,最早不是记载在传世历史文献之中,而是来自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青铜器内壁的文字记载周成王时期在今天的洛阳修了一座都城,将关中地区的一些人迁往洛阳,其中就有何姓家族的成员。周成王对他们说,如今你们就要迁到“中国”这个地方去了,这就是这篇文字之中的“宅兹中国”。“宅兹中国”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指的是中心中间之地。对于那个时候中国古人的理念,中心中间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河南的西部一带,洛阳嵩山所在的区域。随着以后的发展,中心和中间之地逐渐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又为中心中间之地添加了文化的内涵。隋末唐初的孔颖达,为我们解读了何谓华夏。华夏,代表着宏大而华美的文化,这个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有的精华,而华夏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也就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的这个区域。所以说,随着历史发展,“中国”这个词汇,从中心中间之地,变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什么时候它变成了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1689年,大清帝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就在这一份条约之上代表大清帝国的,没有用“大清”而用的是“中国”。我们可以说自1689年,“中国”代表我们主权国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什么当年的签约大臣没有用“大清”而是用“中国”呢?其中仍然有文化的内涵。言外之意,俄罗斯是化外之地。古人理念的化外,就是野蛮。正出自于这样一个在文化上的内涵,以后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个词汇经历着内容的变化,在内容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它所标定的地理空间的发展。在历史时期,中国的疆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个词汇叫作“伸缩”,对于形容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变化和疆域变化是最贴切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时期,王朝盛大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版图是伸出去的,但是当王朝衰弱的时候,它又缩回来。正是由于有伸又有缩,于是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还有地理基础存在的一个底线问题。公元前三世纪,大秦帝国最初全国实行的是三十六郡,以后发展为四十八郡。如果我们把这三十六郡和四十八郡所拥有的地理空间铺在地图上,我们会发现在它的北部边界,与当代的一个地理指标有着惊人的吻合,这就是中国境内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这400毫米,按照今天的理念,这是一个半湿润和半干旱区域之间的分界线。这条界线沿着大兴安岭一路向南,经过鄂尔多斯高原,抵达青藏高原的边缘,继续深入到青藏高原,这就构成了中国东西之间的分界线。唐朝,是中国历史时期一个盛大的王朝,疆域向北远远伸到了外兴安岭以北,向西已经进入到中亚地区。但是,在公元775年,出现了安史之乱,所有在边疆地区驻扎的军队,全部向内缩到400毫米降雨量线所在的以东以南地区。因此在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守疆保土依托的也许不完全是政治,也不完全是军事,农耕民族定居的生活,年复一年能够耕作的土地或许就是王朝最后能够守卫的版图的底线。从以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为基础的这样一个疆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变成了东西之间连为一体的泱泱大国,主要的贡献还在大清帝国。从大清初期,也就是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间这一百多年,清政府对西部地区蒙古准噶尔部等进行了军事上的征讨、文化上的融合;到乾隆年间,400毫米降雨量以西地区稳定地、永久地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之内。20世纪6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着手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绘制地图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确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经过多方讨论,最后以大清帝国18世纪中期的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要用18世纪中期呢?这个版图所囊括的范围在中国历史时期不一定是最大的,但它是最稳定的,也就是从大清帝国开始,结束了在以往历史时期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轴线出现的那种疆域的伸缩这样一个过程,而是永久地连为一体。(摘编自韩茂莉《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历代疆域变迁》)材料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一条从中国东北到西南的降水量线,该降水量线将中国分割为两大区域,线的东南部是季风气候,产业以农业为主;线的西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产业以畜牧业为主。我国历史上气候曾发生冷暖的周期性波动,这导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随之波动,适农区和非适农区的边界随之移动,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土地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引起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南推北进。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大致有四个气候周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暖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为寒期,公元500年至公元1400年为暖期,公元1400年至公元1900年为寒期。在暖期,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北推移,适农区扩大,游牧区缩小;在寒期,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南退缩,适农区缩小,游牧区扩大。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第一个暖期,商周时代的中原地区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和周礼制度;在第一个寒期,秦汉时代的中原地区遭遇了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和挑战;在第二个暖期,唐宋时代的中原地区达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开放的高峰;在第二个寒期,明清时代的中原地区面临了蒙古和满洲等游牧民族征服和统治的局面。(《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其后随着历史时期的演进它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B.“宅兹中国”意味着洛阳就是当时的中心中间地带,何尊中明确记载,周成王在此建都,并迁徙部分关中百姓于此。C.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存在“伸缩”现象,这既是因为历代王朝的兴盛衰落,又是因为中国的地理基础存在一个底线。D.《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确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稳定,因而18世纪中期的版图成为首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孔颖达解读,“中国”一词的含义从中心中间地带,变成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精华的华夏文化核心区。B.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用“伸缩”形容最贴切,而唐朝时期伸缩最明显,“伸”可到最大,“缩”可到达底线。C.历史上中央王朝在确定疆域守卫底线时考虑的因素,除了政治和军事,可能也包括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和耕地。D.随着气候波动,适农区和非适农区边界的移动使交错带的土地价值发生变化,这导致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替推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A.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B.《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C.刘商《胡笳十八拍》:“一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D.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③时期农牧交错带向北推进,游牧区缩小,游牧文明受到一定的影响。B.④时期适农区扩大,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稳定纳入中国版图C.在①时期和③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都得到繁荣发展。D.在②时期和④时期,游牧民族强盛,中原地区曾面临游牧民族的侵扰。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影响,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C2.B3.D4.B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影响。②材料二侧重论述以等降水量线波动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对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又是因为中国的地理基础存在一个底线”强加因果。这并不是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存在“伸缩”的原因,而应是指“伸缩”不超过一定界限的原因。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最明显”“可到最大”无中生有,原文“唐朝,是中国历史时期一个盛大的王朝,疆域向北远远伸到了外兴安岭以北,向西已经进入到中亚地区”无此表述。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材料一第五段的观点是“中国”既代表主权国家,又有文化内涵。ABC没有体现文化内涵。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B.“④时期适农区扩大”错,④时期属历史上的寒期,适农区缩小。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针对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作者首先描述了对于秦朝北部边境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的发现,然后再进一步从唐朝、清朝等特殊朝代出发,具体论述了不同朝代疆域围绕这一条线的伸缩变化。由此可见,材料一侧重论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影响。材料二中,作者首先开门见山地说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将中国分为季风气候影响下的农业区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畜牧业区这一事实。然后,再进一步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冷暖期的周期性波动对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波动影响。同时,材料最后一段还提出“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举了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例子加以说明。由此可见,材料二侧重论述以等降水量线波动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对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枇杷黄时黄雯静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哎,小椿头?”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兔崽子!”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小椿头去砍柴了。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怎么啦?阿婆骂你啦?”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吃饭了吗?”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好吃吗?”“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好吃都吃掉。”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当然可以。”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B.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C.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D.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B.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C.“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8.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9.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翻窗落地时,小心翼翼,时刻警惕。②看见阿婆在树下,紧张害怕。③发现阿婆睡着后爬树摘枇杷时,放松警惕,急切兴奋。④被湫月发现时,紧张讨好。⑤享用枇杷时,快乐满足。9.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使故事连贯,情节紧凑。②使小椿头和湫月的形象真实可感,丰富人物形象,具有生活气息。③具有现场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④体现小椿头与湫月和阿婆之间的人情之美,凸显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错,拔高了内涵,湫月说“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回礼”,可见只是淳朴的回馈,表现他们纯洁美好的友情。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错,阿婆一直是慈祥的,她为了不让小椿头爬树才故意装出严厉的样子。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①小椿头先是“轻盈地落到地上”,然后“小心地关了窗”,可见他翻窗落地时,小心翼翼,时刻警惕。②结果一转头,看到阿婆在树下,小椿头“扭头便跑”,可见他紧张害怕。③小椿头发现阿婆并没有追上来,于是凑上去看,发现阿婆睡着了,“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此时的他放松警惕,并且想要急着打枇杷,急切兴奋。④小椿头正在摘枇杷,被隔壁湫月发现,“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并且把大个的枇杷给湫月吃,表现出他的紧张和讨好。⑤小椿头蹲在墙角吃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可见他享用枇杷时,快乐满足。【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①从情节上看,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小椿头和湫月的对话,通过对话湫月知道了小椿头被阿婆罚,还没有吃饭等。对话展开情节,使故事连贯,情节紧凑。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对话使小椿头和湫月的形象真实可感,丰富人物形象,具有生活气息。如湫月问他“怎么啦?阿婆骂你啦”“吃饭了吗”等,刻画出少女的善良和美好;而小椿头“哇,枇杷酥”则把少年贪吃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还有最后“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关心,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③从效果来看,对话具有现场感,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中间很少有其它大的动作等,很有对话的情境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④湫月给小椿头拿吃的,小椿头想着给阿婆留一块枇杷酥,对话体现出湫月和小椿头美好的友情,也展现出小椿头和阿婆之间的亲情之美,体现小椿头与湫月和阿婆之间的人情之美,凸显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①与所举贤良、文学②语,问民间所疾苦。文学曰:“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何有?’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济。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御史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咸阳、孔仅增以盐、铁,江充、杨可之等各以锋锐,言利末之事析秋毫,可为无间矣。非特管仲设九府,缴山海也。然而国家衰耗,城郭空虚。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御史曰:“水有猏獭而池鱼劳,国有强御而齐民消。故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今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夫损益之事,贤者所睹,非众人之所知也。”(节选自《盐铁论·轻重第十四》)材料二: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至是,天子巡狩郡县,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山东漕粟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再百斤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备注〗①御史:桑弘羊。②文学: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当此之时①诸侯②莫能③以德④而争⑤于公利⑥故⑦以权⑧相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指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不相同。B.利末,即末利,指工商之利。在古代,农业被视为本业,而工商则被视为末业。C.齐,使……一样,与《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的“业”用法相同。D.赐,文中是指“被赏赐”,与《鸿门宴》中“赐之卮酒”中的“赐”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伊尹等以百里之地振兴国君,管仲辅佐拥有千乘的齐王却未能使他称王天下,文学将二者相比较,用来否定管仲的治国之道。B.有人认为,桑弘羊精打细算,筹划国家费用,实行盐铁国营,这种做法已经不仅仅是管仲设立九府、征缴山海税收那样了。C.桑弘羊认为,水中有猏獭会使池中的鱼疲于奔命,所以要铲除奸邪豪强,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茂如林、没有杂草而欣欣向荣。D.桑弘羊创立平准之法,让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相互流通,平衡物价,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2)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14.对于桑弘羊的财政改革,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有何不同?〖答案〗10.①④⑥11.D12.C13.(1)张廷尉讨论并制定律令,严明法令来约束天下,从而让势力强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2)当初,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全部掌管国家的盐铁专营事务。14.①材料一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仁义治国的理念,会使国家虚耗,城市萧条。②材料二认为,这种做法不会增加百姓的赋税,反而让国库充盈。〖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这个时候,诸侯没有能凭借仁德施政的,而是争夺利益,所以都利用权力相互倾轧。“当此之时”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开,选①;“诸侯莫能以德”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后断开,选④。“而争于公利”与前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其前断开,选④;“故以权相倾”是结果,对前文的总结,其前断开,选⑥。故选①④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是渡河。句意:所以管仲的功名毁坏,他的治国方法也不能成功。/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B.正确C.正确。“却宾客以业诸侯”中的“业”名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成就功业”。句意:从而使百姓贫富均等。/辞退宾客去资助诸侯成就霸业。D.错误。“赐之卮酒”中的“赐”是赏赐的意思。句意:汉武帝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爵位。/赐给他一杯酒。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茂如林、没有杂草而欣欣向荣”曲解文意。原文“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可知,目的是百姓均贫富,安居乐业。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论定”,讨论制定;“绳”,约束,制裁;“凌”,侵犯,欺辱;“暴”,侵害,欺凌。(2)“先是”,当初;“为”,担任;“领”,兼任;“尽管”,全部(全权)主管(掌管)。【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御史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可知,材料一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仁义治国的理念,会使国家虚耗,城市萧条。由原文“都受天下委输”“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山东漕粟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材料二认为,这种做法不会增加百姓的赋税,反而让国库充盈。参考译文:材料一: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文学说:“礼义是国家的根基,而权利是国政的祸害。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伊尹、姜太公凭借百里之地振兴他们的国君,管仲专心辅佐齐桓公,使他凭借千乘之力的齐国却不能称王天下,说明管仲所追求的治国方法是错误的。所以管仲的功名毁坏,他的治国方法也不能成功。在这个时候,诸侯没有能凭借仁德施政的,而是争夺利益,所以都利用权力相互倾轧。现在,天下合为一家了,还去实行工商业干什么?桑弘羊善于精打细算,筹划国家费用,还在诸侯身上打主意。加之酒类专卖,东郭咸阳、孔仅又实行盐铁国营,江充、杨可之等人以锋利的言辞说利末之事,分析透彻,可以说没有遗漏了。这些措施,已不仅仅是如管仲一样‘设立九府,征缴山海税收’了。然而,国家衰落,城市萧条。因此不推崇仁义就不能教化百姓,不大力发展农业,就不能富国。”御史说:“水中有水獭就会使池中的鱼疲于奔命,国家有强大的防御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繁盛的树林下边没有茂密的草,大块的硬土地里没有茁壮的苗。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要肃清奸邪,铲除豪强,这样以后,百姓才能均贫富,安居乐业。张廷尉讨论并制定律令,严明法令来约束天下,从而让势力强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现今想方设法,筹集国家财用,垄断天下盐铁等利益,来排挤富商大贾的势力,来削减有钱的人,补贴贫乏的人,从而使百姓贫富均等。所以国家用兵东征西讨,没有增加税收而费用仍然充足。利弊得失,贤人看得很清楚,而不是你们这些儒生所能理解的。”材料二:当初,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全部掌管国家的盐铁专营事务。桑弘羊创立平准法,令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相互运输交流。又在京城设立平准官,统一负责全国各地的转输事务,大农令所属各官,完全控制天下货物,价高时卖出贮藏的货物,价低时买进货物,想要让大商人无法牟取暴利,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到了这时,汉武帝巡视各地,所到之处的赏赐丝织品共一百多万匹,金钱以巨万计,都由大农充分供应。崤山以东地区一年的漕粮每年增加六百万石,一年之中,太仓、甘泉仓全部贮满,边郡的粮食储备也有盈余;各地货物相互流通,如丝织品就余出五百万匹。百姓没有增加赋税,而天下财物却变得富饶有余。于是,汉武帝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爵位和黄金二百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独游曹氏①园馆因寄伯玉苏舜钦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②。〖备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16.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15.B16.理解:园中茂密的竹子似在嫌弃我这样一位闲客的到来,含苞待放的梅花似在等待主人归来。作用:①借助梅、竹两个意象,侧面烘托出园主人高洁的形象,表达对园主人的赞赏之情。②承接首联诗人的独自寻幽,引出下文主人未在园中的原因。〖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大家盛赞”“侧面”错。“赞谋盛府方投刃”句,诗人称赞曹伯玉谋划事务得心应手,“捍患长堤正展才”句正面展现出曹琰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颔联意为:友人曹伯玉家的园中茂密的竹子似在嫌弃我这样一位闲客的到来,含苞待放的梅花似在等待主人归来。内容上,“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菊,“梅”具有高洁、坚毅、谦虚的品格,“竹”具有正直、高雅、纯洁的品质。诗人借助其中梅、竹这两个意象,侧面烘托出园主人的高洁雅致的形象,表达对园主人的赞赏之情。结构上,首联诗人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颔联承接首联“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说诗人独自一人寻幽,从而引出下文主人忙于公务未在园中的原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描绘的是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刻画了烛之武临危受命、慷慨赴难的勇士形象。(3)“五一”假期,岳阳楼景区举办“背诗免门票”活动,游客凡是能背出含有“岳阳”二字的诗句,即可免费领取门票一张。假如你是游客,你会背“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夜缒而出见秦伯(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勤春早,对于农家来说,春天的每一天都是不能偷懒的。还在拜年中,很多农家就忙乎起来。①“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把田埂和塘坝加固好是十分必要的。要到田间多加巡看,把那些沟渠清理疏通好,可以避免使油菜等作物发生渍害。②还要把稻种精选几次,选好天气再好好晒上几回。“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勤快的家庭会抢时间把粪肥还有塘泥一担担送往田间,这些可都是上好的肥料。③还有,对于犁田机、插秧机等许多现代化农机,农人也要反复检查,确保它们大闹春耕时欢快有力。“立春栽菜,压断扁担”,无论晴天雨天,菜园里总有忙碌的身影。④对于持家人来说,每天要细细照看母鸡抱窝孵仔,争取二月初二前后第一窝鸡仔能破壳而出。这样,那些嫩嫩的鸡雏可以被融融的春光抚照,也可以贪吃着绿茵茵草坪里蹦蹦跳跳的虫子。春天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劲头。这日子打开后,便止不住奔跑的步子,一天天绿意更浓了,诗意也更浓了。18.下列句子中的“对于”与文中加点的“对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B.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铁凝《哦,香雪》)C.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D.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秘密。(叶雨婷《“探界者”钟扬》)19.“把农具修好,擦得干干净净、锃亮锃亮的,这也是必修课。”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用词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8.A19.C20.①使用多个叠词,如“嫩嫩”“绿茵茵”“蹦蹦跳跳”,具有画面感和音韵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抚照”“贪吃”“蹦蹦跳跳”等拟人化用词,生动地写出了春光的轻柔,鸡雏的可爱,虫子的好动。〖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和用法的能力。A.和文中的用法都是介绍动作支配的事物。BCD选项中的“对于”都与后面的事物构成范围短语,用来表达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看法、态度或感受。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①讲的是蓄水,②讲的是选种、送粪,③讲的是修理农具,④讲的是照看母鸡。而题干句子“把农具修好”显然与③属于同一层次,应放在③处。故选C。【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使用多个叠词,如“嫩嫩”写鸡雏,表现其幼小;“绿茵茵”写草坪,从色泽上写出其鲜嫩;“蹦蹦跳跳”写虫子,体现出虫子的动态。这些词的运用具有画面感和音韵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抚照”具有人的情感色彩,写出阳光的温暖和轻柔;“贪吃”写鸡雏们像孩子一样可爱;“蹦蹦跳跳”写出虫子的活泼。这些拟人化用词,生动地写出了春光的轻柔,鸡雏的可爱,虫子的好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角梅又名叶子花、簕杜鹃、九重葛,原产于南美地区,19世纪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我国。我们看到的三角梅色彩绚丽的“花”,①,在植物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叶。在自然界,植物需要靠昆虫传粉,而三角梅的花朵十分不起眼,于是它巧妙地生长出颜色鲜艳的苞片,用以吸引昆虫,繁衍后代。那么,三角梅为何叫作“梅”?②,还在它的“神”。三角梅常盛开于冬春之际,三个苞片中间开出来的小花,外形结构酷似梅花;它花色娇艳却不娇贵,耐旱耐晒耐贫瘠,生命力非常顽强,③。因此爱梅的人称其为“梅”,也在情理之中。近年来,三角梅成为不少城市园林绿化的常见品种。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有1000多份三角梅种质资源,其颜色除了常见的红色、紫色,还有白色、黄色、橙色、粉色及复色等。绿化带、人行天桥、立交桥等园林绿化场景中,人们充分发挥三角梅可塑性强的特质,将其用作花架、花柱、拱门和墙面的装饰,或者是桩景盆景、景观树以及花篱。三角梅寓意美好,或热烈喜庆、欢乐祥和,或宁静淡雅、唯美梦幻,深受人们的喜爱。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①实际上是它的苞片(叶子)②不仅在它的“形”③与梅的气质相吻合(品性与梅相似)22.三角梅因为品种多样,可塑性强,具有多种美好寓意,所以成为不少城市园林绿化的常见品种。或:三角梅之所以成为不少城市园林绿化的常见品种,是因为它品种多样,可塑性强,具有多种美好寓意。〖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我们看到的三角梅色彩绚丽的‘花’”和后面“在植物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叶”,或“三角梅的花朵十分不起眼,于是它巧妙地生长出颜色鲜艳的苞片”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我们看到的不是三角梅的“花”,实际上是三角梅的叶子,故补写内容为“实际上是它的苞片(叶子)”。第二空,根据前面的问句,可知补写句是回答三角梅叫作“梅”的原因;再根据后句中的“还”可知,补写句与后句间是递进关系;最后根据后句“还在它的‘神’”“三个苞片中间开出来的小花,外形结构酷似梅花”,此处是说三角梅在外“形”上像梅,故补写内容为“不仅在它的‘形’”。第三空,由前句“它花色娇艳却不娇贵,耐旱耐晒耐贫瘠,生命力非常顽强”,和后句“因此爱梅的人称其为‘梅’”可知,此处是说三角梅在性格、气质上具有梅的禀性,故补写内容为“与梅的气质相吻合(品性与梅相似)”。【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用规定的句式概括语意的能力。第一句概括:三角梅成为不少城市园林绿化的常见品种。这是果。由第二句中“1000多份三角梅种质资源,其颜色除了常见的红色、紫色,还有白色、黄色、橙色、粉色及复色等”概括:三角梅品种多样;由第三句中“人们充分发挥三角梅可塑性强的特质”“三角梅寓意美好,或热烈喜庆、欢乐祥和,或宁静淡雅、唯美梦幻”概括为:三角梅可塑性强,具有多种美好寓意;后两句合并为:三角梅品种多样,可塑性强,具有多种美好寓意。这是因。最后用因果关系的句子简述该段的主要内容:三角梅因为品种多样,可塑性强,具有多种美好寓意,所以成为不少城市园林绿化的常见品种。或:三角梅之所以成为不少城市园林绿化的常见品种,是因为它品种多样,可塑性强,具有多种美好寓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这两个字,在今天来看,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但是在历史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中国”这两个字,最早不是记载在传世历史文献之中,而是来自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青铜器内壁的文字记载周成王时期在今天的洛阳修了一座都城,将关中地区的一些人迁往洛阳,其中就有何姓家族的成员。周成王对他们说,如今你们就要迁到“中国”这个地方去了,这就是这篇文字之中的“宅兹中国”。“宅兹中国”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指的是中心中间之地。对于那个时候中国古人的理念,中心中间之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河南的西部一带,洛阳嵩山所在的区域。随着以后的发展,中心和中间之地逐渐扩展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又为中心中间之地添加了文化的内涵。隋末唐初的孔颖达,为我们解读了何谓华夏。华夏,代表着宏大而华美的文化,这个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有的精华,而华夏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也就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主的这个区域。所以说,随着历史发展,“中国”这个词汇,从中心中间之地,变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区。什么时候它变成了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1689年,大清帝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就在这一份条约之上代表大清帝国的,没有用“大清”而用的是“中国”。我们可以说自1689年,“中国”代表我们主权国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什么当年的签约大臣没有用“大清”而是用“中国”呢?其中仍然有文化的内涵。言外之意,俄罗斯是化外之地。古人理念的化外,就是野蛮。正出自于这样一个在文化上的内涵,以后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少年中国说》,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个词汇经历着内容的变化,在内容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它所标定的地理空间的发展。在历史时期,中国的疆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个词汇叫作“伸缩”,对于形容中国历史时期边疆变化和疆域变化是最贴切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时期,王朝盛大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版图是伸出去的,但是当王朝衰弱的时候,它又缩回来。正是由于有伸又有缩,于是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还有地理基础存在的一个底线问题。公元前三世纪,大秦帝国最初全国实行的是三十六郡,以后发展为四十八郡。如果我们把这三十六郡和四十八郡所拥有的地理空间铺在地图上,我们会发现在它的北部边界,与当代的一个地理指标有着惊人的吻合,这就是中国境内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这400毫米,按照今天的理念,这是一个半湿润和半干旱区域之间的分界线。这条界线沿着大兴安岭一路向南,经过鄂尔多斯高原,抵达青藏高原的边缘,继续深入到青藏高原,这就构成了中国东西之间的分界线。唐朝,是中国历史时期一个盛大的王朝,疆域向北远远伸到了外兴安岭以北,向西已经进入到中亚地区。但是,在公元775年,出现了安史之乱,所有在边疆地区驻扎的军队,全部向内缩到400毫米降雨量线所在的以东以南地区。因此在历史时期,中央王朝守疆保土依托的也许不完全是政治,也不完全是军事,农耕民族定居的生活,年复一年能够耕作的土地或许就是王朝最后能够守卫的版图的底线。从以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为基础的这样一个疆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变成了东西之间连为一体的泱泱大国,主要的贡献还在大清帝国。从大清初期,也就是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间这一百多年,清政府对西部地区蒙古准噶尔部等进行了军事上的征讨、文化上的融合;到乾隆年间,400毫米降雨量以西地区稳定地、永久地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之内。20世纪60年代,中国历史学家着手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绘制地图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确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经过多方讨论,最后以大清帝国18世纪中期的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要用18世纪中期呢?这个版图所囊括的范围在中国历史时期不一定是最大的,但它是最稳定的,也就是从大清帝国开始,结束了在以往历史时期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轴线出现的那种疆域的伸缩这样一个过程,而是永久地连为一体。(摘编自韩茂莉《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历代疆域变迁》)材料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一条从中国东北到西南的降水量线,该降水量线将中国分割为两大区域,线的东南部是季风气候,产业以农业为主;线的西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产业以畜牧业为主。我国历史上气候曾发生冷暖的周期性波动,这导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随之波动,适农区和非适农区的边界随之移动,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土地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引起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替南推北进。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大致有四个气候周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暖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为寒期,公元500年至公元1400年为暖期,公元1400年至公元1900年为寒期。在暖期,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北推移,适农区扩大,游牧区缩小;在寒期,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南退缩,适农区缩小,游牧区扩大。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第一个暖期,商周时代的中原地区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和周礼制度;在第一个寒期,秦汉时代的中原地区遭遇了匈奴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和挑战;在第二个暖期,唐宋时代的中原地区达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开放的高峰;在第二个寒期,明清时代的中原地区面临了蒙古和满洲等游牧民族征服和统治的局面。(《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其后随着历史时期的演进它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是我们主权国家的代表。B.“宅兹中国”意味着洛阳就是当时的中心中间地带,何尊中明确记载,周成王在此建都,并迁徙部分关中百姓于此。C.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存在“伸缩”现象,这既是因为历代王朝的兴盛衰落,又是因为中国的地理基础存在一个底线。D.《中国历史地图集》在确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稳定,因而18世纪中期的版图成为首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孔颖达解读,“中国”一词的含义从中心中间地带,变成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精华的华夏文化核心区。B.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用“伸缩”形容最贴切,而唐朝时期伸缩最明显,“伸”可到最大,“缩”可到达底线。C.历史上中央王朝在确定疆域守卫底线时考虑的因素,除了政治和军事,可能也包括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和耕地。D.随着气候波动,适农区和非适农区边界的移动使交错带的土地价值发生变化,这导致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替推进。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A.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B.《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C.刘商《胡笳十八拍》:“一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D.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③时期农牧交错带向北推进,游牧区缩小,游牧文明受到一定的影响。B.④时期适农区扩大,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地区稳定纳入中国版图C.在①时期和③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都得到繁荣发展。D.在②时期和④时期,游牧民族强盛,中原地区曾面临游牧民族的侵扰。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影响,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C2.B3.D4.B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影响。②材料二侧重论述以等降水量线波动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对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又是因为中国的地理基础存在一个底线”强加因果。这并不是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存在“伸缩”的原因,而应是指“伸缩”不超过一定界限的原因。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最明显”“可到最大”无中生有,原文“唐朝,是中国历史时期一个盛大的王朝,疆域向北远远伸到了外兴安岭以北,向西已经进入到中亚地区”无此表述。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材料一第五段的观点是“中国”既代表主权国家,又有文化内涵。ABC没有体现文化内涵。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B.“④时期适农区扩大”错,④时期属历史上的寒期,适农区缩小。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针对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作者首先描述了对于秦朝北部边境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的发现,然后再进一步从唐朝、清朝等特殊朝代出发,具体论述了不同朝代疆域围绕这一条线的伸缩变化。由此可见,材料一侧重论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影响。材料二中,作者首先开门见山地说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将中国分为季风气候影响下的农业区以及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畜牧业区这一事实。然后,再进一步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冷暖期的周期性波动对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波动影响。同时,材料最后一段还提出“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举了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例子加以说明。由此可见,材料二侧重论述以等降水量线波动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对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枇杷黄时黄雯静坞村一山一水,皆有风情。山是青蓝色的,水是碧苍苍的,就像一颗玲珑的水珠。这滴水被阳光浸透,就变成一枚水灵灵的金色的枇杷。村头阿婆家的枇杷是最先黄的,阿婆不防贼,就防小椿头爬树。阿婆推开门,看见小椿头在床榻上睡得正香。他双唇一张一合,均匀地呼吸着,圆乎乎的脸蛋上被热气蒸出两坨晕红。阿婆见小椿头睡得沉,放下心来,掩了门,拿了蒲扇,去枇杷树荫下打盹去了。不久,小椿头的眼珠子在眼皮里骨碌骨碌地活动起来,眉毛也微微舒展开来。他睁开一只眼睛,眼珠子往门那转,门已经落锁了。小椿头又睁开一只眼睛,扭头看窗,窗户还开着,窗外刚好就是高大的枇杷树。小椿头定睛一瞧,树顶上一对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像金丸般发着光。小椿头咽了咽口水,四下望去,阿婆不在。小椿头把枕头拖到被子里,像蠕虫一样钻出了被窝。他爬上案几,踩着窗户,一跃,轻盈地落到地上。随后,小心地关了窗。一转头,小椿头看见了阿婆就在树下。没多想,小椿头扭头便跑,跑了大半个院子,却发现阿婆没有抄家伙赶来。小椿头一把抹掉了满头的汗豆子,原路折了回去,蹑手蹑脚凑上去看——原来阿婆正抱着蒲扇打鼾呢。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因为个子矮,力气小,不仅够不着,还被棍子带着整个人东倒西歪。“破棍子。”小椿头丢了竹棍,瘦条条的双臂抱住树干,两脚一蹬,踩在了树杈上。他像猴一样灵活,踩着树杈子咕噔咕噔,越爬越高,不一会儿就窜上了高枝。他晃晃悠悠地抱着一支细枝,把头探出了浓密的叶片,伸手摘下了那对双生枇杷。这时小椿头听见有人尖叫,是邻家的湫月。湫月看见了挂在树上的小椿头。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湫月赶紧捂住了嘴巴。小椿头一骨碌滑下了树,从白墙边的狗洞里钻进了湫月家。他仔细端详着两颗枇杷,掰下那个大个头的给了湫月。“大的给你,不要告诉我阿婆。”小椿头的声音脆脆的。湫月双手捧着那颗鸡蛋大的枇杷,上面有细细的绒毛,还蒙着一层薄的汗,像人的皮肤一样。绒毛挠得湫月心里痒痒的,脸上也染上了胭脂色,鬓角乌黑的发须随风荡漾起来。“哎,小椿头?”等湫月思绪回笼,小椿头已经没了影子。湫月慌张地左顾右盼,四周空荡荡的。小椿头正蹲在墙脚享用他剩下的那颗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刚钻出树丛,矮矮的小椿头就发现前面有一道高高的黑影,一抬头,是阿婆的脸,她的脸上好像在打雷。小椿头把种子咽进了肚子里。“兔崽子!”阿婆抄起竹棍就要打小椿头,小椿头被赶得满院子跑。阿婆追不上小椿头,不一会儿,就丢了棍子,撂下一句“今晚的饭没得吃,下午去砍柴”。小椿头去砍柴了。小椿头感觉快活极了,他把手做成一个喇叭,大声地喊“喂——”,大山也回应一句“喂——”。蛙声,虫声,远处潺潺的流水声,一根树枝被风折断的声音,云雀扑腾着翅膀的呼呼声都钻进耳朵里来。直到远处山寺中隐隐的钟声响起,小椿头才意识到时候不早了,要回家了。背着两大捆柴,小椿头走路一瘸一拐,现在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当他走到幽深的巷子里时,坐在门口的湫月正在逗地上的一只蚂蚁玩。见了小椿头,湫月热情地招手,“小椿头,你过来。”小椿头耷拉着头踱着步子走了过去。“怎么啦?阿婆骂你啦?”小椿头不知道怎么回答,眼睛一直往地上看。“吃饭了吗?”小椿头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别难过啦,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的回礼。”小椿头看着湫月从袖子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的东西,一层层剥开,里面是几块酥饼。“哇,枇杷酥。”小椿头想伸手去拿,却被湫月推开了。“看你的手。”小椿头摊开两只手,发现手掌像是摸了锅底灰一样黑黢黢的。湫月无奈地笑了,拿起一块酥饼,“来,张嘴。”小椿头一口咬掉了大半个酥饼,嘴里嚼不过来,差点儿被噎住。湫月被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逗乐了。初夏的风轻轻弹拨,湫月腰间的银坠子叮当作响。“好吃吗?”“嗯。”小椿头嘴里塞满了东西,说不出话来。“好吃都吃掉。”湫月大大方方地把整个油纸包给了小椿头。“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小椿头边说边抹掉嘴边的饼渣,吃进了嘴里。“当然可以。”小椿头给阿婆留了一块,谁让她是小椿头的阿婆呢。小椿头回到家,屋里烛火都熄了,阿婆已经睡了。小椿头望了望桌子,果然没有饭,连碗都没有一个,但是桌子上放着一个篮子。“什么宝贝?”小椿头好奇地揭开上面的方布,看见里面躺着好多圆滚滚金灿灿的枇杷,还有两个煮鸡蛋,是阿婆留给小椿头的。夜里安安静静地落了一场雨,雨滴从青绿的叶片上滑过,泛着白光,滴滴答答……(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枇杷黄时,阿婆不防贼而是防小椿头爬树,可见小椿头平日里的顽皮淘气,也能看出阿婆对他的关心疼爱。B.被阿婆罚去砍柴本让人沮丧,然而出于儿童天真无邪的本性,陶醉在自然风光中的小椿头却感觉快活极了。C.湫月带枇杷酥给小椿头吃,这既是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的体现,也是她与小椿头之间纯洁友谊的见证。D.饥肠辘辘的小椿头吃枇杷酥意犹未尽时,想到要给阿婆留一块,这一细节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体贴孝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枇杷将圆滚滚的身子探了出来”“他的肚子里有只饿兽在咆哮”等描写,符合儿童视角,富有童真童趣。B.阿婆为小椿头准备了枇杷和鸡蛋,这一举动刻画出阿婆的慈爱形象,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C.“枇杷”作为重要物象,既交代故事发展的自然环境,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严谨,脉络清晰。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别具匠心,以美好安静的雨夜场景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韵味悠长。8.文中小椿头翻出窗户到享用枇杷的部分,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9.小说后半部分多用对话,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翻窗落地时,小心翼翼,时刻警惕。②看见阿婆在树下,紧张害怕。③发现阿婆睡着后爬树摘枇杷时,放松警惕,急切兴奋。④被湫月发现时,紧张讨好。⑤享用枇杷时,快乐满足。9.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使故事连贯,情节紧凑。②使小椿头和湫月的形象真实可感,丰富人物形象,具有生活气息。③具有现场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④体现小椿头与湫月和阿婆之间的人情之美,凸显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湫月善于分享、懂得感恩”错,拔高了内涵,湫月说“给你个好东西,算是早上回礼”,可见只是淳朴的回馈,表现他们纯洁美好的友情。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与前文阿婆的严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错,阿婆一直是慈祥的,她为了不让小椿头爬树才故意装出严厉的样子。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①小椿头先是“轻盈地落到地上”,然后“小心地关了窗”,可见他翻窗落地时,小心翼翼,时刻警惕。②结果一转头,看到阿婆在树下,小椿头“扭头便跑”,可见他紧张害怕。③小椿头发现阿婆并没有追上来,于是凑上去看,发现阿婆睡着了,“这下小椿头不怕了,他拿了根长长的竹棍子去敲枇杷”,此时的他放松警惕,并且想要急着打枇杷,急切兴奋。④小椿头正在摘枇杷,被隔壁湫月发现,“小椿头对湫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并且把大个的枇杷给湫月吃,表现出他的紧张和讨好。⑤小椿头蹲在墙角吃枇杷,“他用袖子擦了擦皮,一口啃了下去,顿时汁液四溢,像溪水激起的浪花,甘甜回荡在口中。吃完了果肉,小椿头把一颗种子含在嘴里,舌尖保持着淡淡的甜味”,可见他享用枇杷时,快乐满足。【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①从情节上看,小说后半部分主要是小椿头和湫月的对话,通过对话湫月知道了小椿头被阿婆罚,还没有吃饭等。对话展开情节,使故事连贯,情节紧凑。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对话使小椿头和湫月的形象真实可感,丰富人物形象,具有生活气息。如湫月问他“怎么啦?阿婆骂你啦”“吃饭了吗”等,刻画出少女的善良和美好;而小椿头“哇,枇杷酥”则把少年贪吃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还有最后“我可以留一块给阿婆吗”表现出小椿头对阿婆的关心,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③从效果来看,对话具有现场感,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中间很少有其它大的动作等,很有对话的情境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④湫月给小椿头拿吃的,小椿头想着给阿婆留一块枇杷酥,对话体现出湫月和小椿头美好的友情,也展现出小椿头和阿婆之间的亲情之美,体现小椿头与湫月和阿婆之间的人情之美,凸显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①与所举贤良、文学②语,问民间所疾苦。文学曰:“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何有?’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济。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御史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咸阳、孔仅增以盐、铁,江充、杨可之等各以锋锐,言利末之事析秋毫,可为无间矣。非特管仲设九府,缴山海也。然而国家衰耗,城郭空虚。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御史曰:“水有猏獭而池鱼劳,国有强御而齐民消。故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今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夫损益之事,贤者所睹,非众人之所知也。”(节选自《盐铁论·轻重第十四》)材料二: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至是,天子巡狩郡县,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山东漕粟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再百斤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十)〖备注〗①御史:桑弘羊。②文学: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当此之时①诸侯②莫能③以德④而争⑤于公利⑥故⑦以权⑧相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济,指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词义不相同。B.利末,即末利,指工商之利。在古代,农业被视为本业,而工商则被视为末业。C.齐,使……一样,与《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的“业”用法相同。D.赐,文中是指“被赏赐”,与《鸿门宴》中“赐之卮酒”中的“赐”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伊尹等以百里之地振兴国君,管仲辅佐拥有千乘的齐王却未能使他称王天下,文学将二者相比较,用来否定管仲的治国之道。B.有人认为,桑弘羊精打细算,筹划国家费用,实行盐铁国营,这种做法已经不仅仅是管仲设立九府、征缴山海税收那样了。C.桑弘羊认为,水中有猏獭会使池中的鱼疲于奔命,所以要铲除奸邪豪强,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茂如林、没有杂草而欣欣向荣。D.桑弘羊创立平准之法,让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相互流通,平衡物价,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2)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尽管天下盐铁。14.对于桑弘羊的财政改革,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有何不同?〖答案〗10.①④⑥11.D12.C13.(1)张廷尉讨论并制定律令,严明法令来约束天下,从而让势力强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2)当初,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全部掌管国家的盐铁专营事务。14.①材料一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仁义治国的理念,会使国家虚耗,城市萧条。②材料二认为,这种做法不会增加百姓的赋税,反而让国库充盈。〖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这个时候,诸侯没有能凭借仁德施政的,而是争夺利益,所以都利用权力相互倾轧。“当此之时”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开,选①;“诸侯莫能以德”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后断开,选④。“而争于公利”与前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其前断开,选④;“故以权相倾”是结果,对前文的总结,其前断开,选⑥。故选①④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是渡河。句意:所以管仲的功名毁坏,他的治国方法也不能成功。/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B.正确C.正确。“却宾客以业诸侯”中的“业”名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成就功业”。句意:从而使百姓贫富均等。/辞退宾客去资助诸侯成就霸业。D.错误。“赐之卮酒”中的“赐”是赏赐的意思。句意:汉武帝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爵位。/赐给他一杯酒。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茂如林、没有杂草而欣欣向荣”曲解文意。原文“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可知,目的是百姓均贫富,安居乐业。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论定”,讨论制定;“绳”,约束,制裁;“凌”,侵犯,欺辱;“暴”,侵害,欺凌。(2)“先是”,当初;“为”,担任;“领”,兼任;“尽管”,全部(全权)主管(掌管)。【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御史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可知,材料一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仁义治国的理念,会使国家虚耗,城市萧条。由原文“都受天下委输”“欲使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而万物不得腾踊”“山东漕粟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材料二认为,这种做法不会增加百姓的赋税,反而让国库充盈。参考译文:材料一: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文学说:“礼义是国家的根基,而权利是国政的祸害。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伊尹、姜太公凭借百里之地振兴他们的国君,管仲专心辅佐齐桓公,使他凭借千乘之力的齐国却不能称王天下,说明管仲所追求的治国方法是错误的。所以管仲的功名毁坏,他的治国方法也不能成功。在这个时候,诸侯没有能凭借仁德施政的,而是争夺利益,所以都利用权力相互倾轧。现在,天下合为一家了,还去实行工商业干什么?桑弘羊善于精打细算,筹划国家费用,还在诸侯身上打主意。加之酒类专卖,东郭咸阳、孔仅又实行盐铁国营,江充、杨可之等人以锋利的言辞说利末之事,分析透彻,可以说没有遗漏了。这些措施,已不仅仅是如管仲一样‘设立九府,征缴山海税收’了。然而,国家衰落,城市萧条。因此不推崇仁义就不能教化百姓,不大力发展农业,就不能富国。”御史说:“水中有水獭就会使池中的鱼疲于奔命,国家有强大的防御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繁盛的树林下边没有茂密的草,大块的硬土地里没有茁壮的苗。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要肃清奸邪,铲除豪强,这样以后,百姓才能均贫富,安居乐业。张廷尉讨论并制定律令,严明法令来约束天下,从而让势力强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现今想方设法,筹集国家财用,垄断天下盐铁等利益,来排挤富商大贾的势力,来削减有钱的人,补贴贫乏的人,从而使百姓贫富均等。所以国家用兵东征西讨,没有增加税收而费用仍然充足。利弊得失,贤人看得很清楚,而不是你们这些儒生所能理解的。”材料二:当初,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全部掌管国家的盐铁专营事务。桑弘羊创立平准法,令相距较远的地方官府以各自的特产作为贡赋,相互运输交流。又在京城设立平准官,统一负责全国各地的转输事务,大农令所属各官,完全控制天下货物,价高时卖出贮藏的货物,价低时买进货物,想要让大商人无法牟取暴利,使各种货物的价格不能高涨。到了这时,汉武帝巡视各地,所到之处的赏赐丝织品共一百多万匹,金钱以巨万计,都由大农充分供应。崤山以东地区一年的漕粮每年增加六百万石,一年之中,太仓、甘泉仓全部贮满,边郡的粮食储备也有盈余;各地货物相互流通,如丝织品就余出五百万匹。百姓没有增加赋税,而天下财物却变得富饶有余。于是,汉武帝赐给桑弘羊左庶长爵位和黄金二百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独游曹氏①园馆因寄伯玉苏舜钦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竹密似嫌闲客入,梅含应待主人开。赞谋盛府方投刃,捍患长堤正展才。早晚得归如旧约,伴君池上倒尊罍②。〖备注〗①曹氏:指曹琰,“伯玉”是其字。②尊罍:泛指酒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一虚一实,别有意味。B.颈联写大家盛赞友人谋划之才,侧面展现出其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C.尾联诗人展开想象,希望友人早日功成归来,再次与自己在园中开怀畅饮。D.全诗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16.请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答案〗15.B16.理解:园中茂密的竹子似在嫌弃我这样一位闲客的到来,含苞待放的梅花似在等待主人归来。作用:①借助梅、竹两个意象,侧面烘托出园主人高洁的形象,表达对园主人的赞赏之情。②承接首联诗人的独自寻幽,引出下文主人未在园中的原因。〖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大家盛赞”“侧面”错。“赞谋盛府方投刃”句,诗人称赞曹伯玉谋划事务得心应手,“捍患长堤正展才”句正面展现出曹琰修堤治水、一心为民的形象。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颔联意为:友人曹伯玉家的园中茂密的竹子似在嫌弃我这样一位闲客的到来,含苞待放的梅花似在等待主人归来。内容上,“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菊,“梅”具有高洁、坚毅、谦虚的品格,“竹”具有正直、高雅、纯洁的品质。诗人借助其中梅、竹这两个意象,侧面烘托出园主人的高洁雅致的形象,表达对园主人的赞赏之情。结构上,首联诗人回忆去年与友人把酒共游,而今日只能赏景独游。颔联承接首联“去年把酒共徘徊,今日寻幽独此来”,说诗人独自一人寻幽,从而引出下文主人忙于公务未在园中的原因。(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描绘的是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刻画了烛之武临危受命、慷慨赴难的勇士形象。(3)“五一”假期,岳阳楼景区举办“背诗免门票”活动,游客凡是能背出含有“岳阳”二字的诗句,即可免费领取门票一张。假如你是游客,你会背“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标文件里的确保货物质量的保证措施方案
- Menadio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Maltose-monohydr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少儿美术课程设计线条
- 课程设计电子路标
- 废机油回收协议书
- 路由及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 教室规则主题课程设计
- 教室人数测试课程设计
- 教学活动课程设计
- 喜茶的营销策略研究
- 旅游保险方案
- 中医美白祛斑的方法
- 沥青混凝土路面拆除施工方案
- 中医埋线减肥
-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硬床垫使用现状及潜在危害调研
- 羊饲养管理完整版本
- 新质生产力课件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维护主题班会教案
- 紧急配送应急管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