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CharacterArc,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在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因此人物弧线表现的顺畅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人物弧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中日渐成熟,在20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被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一成不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体现出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动的意义,随着典作《浮士德》等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丰满立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至近代,美国戏剧理论家B·贝克受在《戏剧动力》中提出了类似于“人物弧线”理论的“动态人物”理论,及至德国“成长小说”的出现以及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物弧线”理论的完善。在今天,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百年电影发展史中,“人物弧线”倍受重视,特别是当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对电影弧线做出界定后,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人物弧线的唯一特征就是变化,而性格缺乏变化或变化趋近于静态的人物被称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几乎是大多数商业类型电影的标配,如《007》和《碟中谍》系列等冒险片、《侏罗纪公园》等恐怖片,主角都是被事件和矛盾冲突推着往前走的扁平人物。而与之相对的圆形人物,强调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可分为静态的圆形人物和有人物弧线的动态的圆形人物。静态的圆形人物尽管性格丰富立体,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他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反派灭霸等。而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个人物弧线变化要有内在联系与逻辑,否则会使人物的弧线流畅性和完整性受损,以致角色行为浮夸失真,剧作叙事线断裂,结构坍塌,成为有硬伤的作品。给人物弧线变化要符合人性遭变的逻辑,真实可信。也即是说,要用充足的铺垫来逐步地表现人物心路历程,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其变化缘由,不能让它一蹴而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人物之所以有“弧线”,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如《小丑》中小丑之所以由善良纯真变得癫狂残酷,充满暴力和仇恨,就是因为哥谭市冷漠的生存环境、社会的疏离和病态的文化氛围导致他好梦成灰。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摘编自杨晓林《影视人物弧线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物弧线”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流动轨迹,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的成败,是许多优秀作品的标配。B.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弧线”理论在20世纪被电影人吸纳,经罗伯特·麦基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C.“文似看山不喜平”,塑造弧线人物的性格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让故事跌宕起伏,充满叙事魅力。D.国产现象级作品《大鱼海棠》《长津湖》等作品中人物弧线的顺畅度欠佳是因为人物弧线的发生变化与环境影响不合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人物弧线”的内涵进行阐释,为后文论述提供了事实依据。B.文章采用“横向式结构论述“人物弧线”理论的形成过程,让读者见识了文学作品中具体鲜活的圆形人物。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论述,以突显人物弧线的特征。D.文章结尾通过引述恩格斯的观点,明确了影视作品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的原因和意义。3.依据文本,下列哪一项不是扁平人物()A.《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狡猾善变,寡廉鲜耻。B.《鸿门宴》中的项羽重情重义,豪放直爽,刚愎自负,寡断少谋。C.《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天真淳朴,善良腼腆,积极向上,勇敢无私。D.《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美丽聪慧,明辨是非,侠肝义胆,坚贞刚烈。4.如今,“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你认为有哪些原因?5.“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请结合《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变化说说该理论的具体体现。〖答案〗1.D2.D3.B4.①表现“人物弧线”,可以动态展示“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让人物形象更丰盈;②表现“人物弧线”,让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增加叙事魅力;③表现“人物弧线”,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作品对现实的观照性更强。5.①被抛弃前,生活环境相对单纯的鲁侍萍和周家少爷未婚生子,体现了她少不更事,单纯善良。②被抛弃时,见识了人性之恶的鲁侍萍无奈投河自杀,体现了她的软弱、觉醒和自尊。③三十年后重回周公馆,饱经磨难的鲁侍萍当面撕毁周朴园给的支票,体现了她的自爱清醒和成熟坚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张冠李戴,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可知,《大鱼海棠》《长津湖》等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弧线流畅度欠佳的原因是“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而不是“人物弧线的发生变化与环境影响不合拍”。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事实依据”错误,专家学者的观点应为事理论据;B.“横向”式结构错误,根据“在古希腊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至近代”“在今天”等信息可知是“纵向”式结构;C.“比喻论证”于文无据。文中有举例论证,如“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但没有比喻论证。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羽的性格虽然立体丰富,但缺少变化,属于静态的圆形人物。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可知,表现“人物弧线”,可以动态展示“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让人物形象更丰盈;②根据“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可知,表现“人物弧线”,让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增加叙事魅力;③根据“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可知,表现“人物弧线”,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作品对现实的观照性更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①人物的性格与其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被抛弃前,鲁侍萍只是周家的一个侍女,生活环境简单,因而心思单纯,这才造成了她相信周朴园的爱,和周家少爷未婚生子,体现了她少不更事,单纯善良。②人物遭遇的不公和环境的变化使人物性格发生改变。鲁侍萍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却因为周家要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而被抛弃,这样的不公际遇让鲁侍萍见识了人性之恶,此时她的性格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认识到了世间丑恶,感觉心碎,并且她的做法也让父母生气,她感到羞耻,又走投无路,无奈投河自杀,体现了她的软弱、觉醒和自尊。③投河被人救起后,鲁侍萍远走他乡,三十年历经人世艰辛,嫁过两次,做老妈子伺候人,生活的艰辛让她饱受磨难。而三十年后重回周公馆,她见识到了周朴园的冷漠和虚伪,饱经磨难的鲁侍萍当面撕毁周朴园给的支票,体现了她的自爱清醒和成熟坚韧。总之,鲁侍萍的性格随着她的人生经历而不断变换,性格转换合理,是个成功的“圆形人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骆驼王松顾莎起来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对芳妈说,半小时后出发。顾莎在车上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正在最后冲刺。但顾莎没直接打给女儿,打的是丁容的手机。丁容果然在家,正给女儿做早餐。他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放心吧,女儿状态很好,昨天模考结果出来了,成绩很稳定,一会儿吃完早饭就去学校。顾莎这才放心了。顾莎5岁时,把母亲叫芳妈。顾莎是在姥爷家长大的。顾莎只听说,芳妈是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到顾莎上小学时,芳妈就回来了。芳妈一见顾莎就抱着她,一边亲一边说,这次芳妈不走了,再也不走了。但当时,顾莎问了芳妈一句话,她问,爸爸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的童年时光,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来接,或者是爸爸,唯独她,只有姥姥和姥爷。①每次一问,就看到妈妈脸上止不住的泪水。飞机在云层的上面飞着,像漂浮在一团一团的泡沫上。飞机落地,停稳,顾莎带了随身的背囊和提袋,用轮椅推着芳妈下了飞机。走在廊桥上时,手机响了。顾莎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是云姨。想了想,把电话按掉了。顾莎来到一个拐角,回头瞥一眼,确信看不到芳妈了,才拿出手机。云姨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么平静,是一种湿润的平静,像溪水流到石头上的声音。顾莎一直感到奇怪,②云姨在戈壁滩那样干燥的地方,声音怎么会这样湿润。顾莎没见过云姨。虽然芳妈从没说过,但顾莎猜测,芳妈应该也没见过。顾莎知道有云姨这个人是在高中毕业时,正准备高考。当时因为一件偶然的事,那天下午,顾莎去医院给芳妈送巧克力。进医院大门,收发室的曹大爷知道她是顾芳主任的女儿,就出来叫住她,说又有顾主任的汇款单。当时顾莎感觉到了,曹大爷的眼神有些异样。③接过汇款单一看,果然吓了一跳,这竟然是一张2万元的汇款单。在20世纪90年代初,2万元还是一笔巨款。其实在此之前,顾莎就知道,这些年每到月初,都会有人给芳妈寄钱来。以往也有这样的时候,顾莎偶尔来医院,收发室的曹大爷有汇款单就随手交给她,但一般都是一百元左右。顾莎每次拿了汇款单,回去交给芳妈,从不问这是谁寄来的。芳妈也不说,似乎这是个不言而喻的事。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这次和云姨通电话,尽管顾莎没问,云姨也没说,但顾莎明白了,也许是潘大兴工作忙,走不开,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也正因如此,这次顾莎并没告诉芳妈,到了那边,云姨会在机场接机。汽车来了,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汽车下了高速,向西一转,开上一条很窄的林荫道。顾莎没想到,在戈壁滩上竟然会有这样一条枝叶繁茂,浓荫郁郁的小路。两边的树枝伸展着交织在一起,朝远处看去就像一条绿茵茵的长廊。刚才下高速时,顾莎听云姨对小秦说,先去英雄塔。汽车又开了一段路,前面出现一个宽阔的广场。车停了下来。云姨对芳妈说,您就不用下去了,在车上看一看就行了。芳妈指指轮椅,对顾莎说,我要下去。云姨看看芳妈,又看看顾莎。顾莎说,那就下去吧。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的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前面,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国旗造型雕塑。芳妈从车上下来,坐在轮椅上,并没过来,只是远远地朝这边看着。云姨说,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19.58米,寓意这片矿区,当初是在1958年建立的。说着,回头看了看成林和陈偌偌。这时,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云姨在英雄塔的前面站了一会儿,说,上车吧。汽车又向前开了一段,朝旁边一拐,开上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个公园。车停下来,顾莎下来朝四周看看,发现这不是公园,是一个陵园。她立刻睁大眼,回头看着云姨。云姨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芳妈,转身朝前面走去。顾莎推着轮椅,跟在后面。一条很窄的小路。路边长满了骆驼草。但看得出来,这些骆驼草显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这里栽种的。顾莎知道,这种骆驼草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蓬,可是下面的根系却扎得极深,而且会向四周蔓延,能有几米甚至十几米。来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这时,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下面还有一行竖着的小字:“1992年敬立”。芳妈回头看看云姨,问,他是,1992年去世的?云姨点头说,是。顾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亲突然让云姨寄来2万元钱的前一年。接着就明白了,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云姨说,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云姨没再说下去。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④此时,顾芳正把轮椅朝墓碑的跟前摇过去……(本文获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叙述,将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她对爸爸是谁的疑惑,并给我及收到署名“潘大兴”的汇款单等情节巧妙穿插,将家事与国事勾连起来。B.顾莎想象中的矿区环境是荒凉的,眼见的却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虚实对比中体现了扎根戈壁滩的人们对这里环境的改造。C.潘大兴是一个虚写的人物,但人物形象并不虚化,他既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也有对家人的牵挂,在国与家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D.文章结尾出现的“骆驼草”,既呼应了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象征着扎根戈壁荒漠的建设者们。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流泪细节,写出了妈妈顾芳对自己未能尽到母亲的应尽之责的愧疚之情。B.②处“湿润”一词修饰声音,造语新奇,写出了“我”感受到云姨的慈爱与关切。C.③处补叙了收到汇款单的情节,巧妙地为后文顾莎在潘大兴墓碑前的回忆作了铺垫。D.④处以省略号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大量的想象空间。8.人物称谓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情感的变化。小说中对潘大兴这个人物的三个称谓分别是“潘大兴”“潘大兴同志”“爸”。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分析。9.“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红骆驼》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答案〗6.D7.C8.①汇款单上的名字叫“潘大兴”,是以女儿顾莎的视角,写出了顾莎对父亲的陌生感。②“潘大兴同志”,女儿的视角置换成同事、战友的视角,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③“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9.“只有荒凉的沙漠”: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①潘大兴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②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③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又是全文的线索”有误,线索应该贯穿全文,本文节选部分情节主要讲的是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骆驼草只出现在结尾部分,构不成线索。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补叙”有误,应为“插叙”。写汇款单的事是在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中回忆的,属于插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和效果的能力。①第一个称谓“潘大兴”出现在汇款单上,“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这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潘大兴”其实是顾莎的父亲,但她从未见过他,这个第三人称的名字不带感情色彩,充满了陌生感。②第二个称谓“潘大兴同志”是在顾莎看到的墓碑上,“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这同样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同志”,这是一种同事、战友之间的称呼,代表着志同道合的感情,也代表着崇敬,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③第三个称谓“爸”是顾莎了解了父亲的故事,感受到“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对父亲为何没有来看过自己的缘由得到解答之后的称谓,“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文本主题的能力。“只有荒凉的沙漠”:顾莎从小就知道,母亲“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这也是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①潘大兴一直在矿区工作,甚至从来没有来看过自己的女儿,从文中“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来看,潘大兴应该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工业奉献,甚至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②文中写云姨来接顾莎母女的时候,有一对年轻人“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在英雄塔前,云姨看了看他们,“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暗示这两个年轻人也来到戈壁滩,像潘大兴一样准备在戈壁工作,做像潘大兴那样的英雄,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③潘大兴工作忙,“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这次也是云姨来接机,带着顾莎母女来看潘大兴,云姨应该是潘大兴的战友,出于对潘大兴的敬仰而替他照顾顾莎母女,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②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备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14.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案〗10.BEF11.B12.D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14.①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②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秦穆公”做“说”的宾语,B处断开;“立谈之间”是时间状语,与后句联系紧密,不必单独断开;“存郑于将亡”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退秦师”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常常用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遮挡着沛公。C.正确。都是名字作动词,订立盟约;穿着礼服。句意: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D.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错,“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材料二作者认为秦穆公退兵是基于对国家利益与危害的考量。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提供;“乏困”,缺乏的东西。(2)“中”,击中;“讵”,怎么;“若是”,像这样。【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可知,吕祖谦认为,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②由“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修必翻然从之矣!”可知,如果将来秦获得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走向危难。(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备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海燕双栖”以梁上海燕的双栖同少妇独居应用公作对照,兴起下文离愁别绪。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远,“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在时空的转换中加重了情感的分量。C.“白狼”两句写因为征人杳无音讯,所以思妇彻夜难眠感觉秋夜漫长,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担忧。D.“谁谓”两句写幸好有照在“流黄”上的月光给了思妇以安慰,让她减轻了因思念丈夫而带来的愁绪。16.《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以“木叶”为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古诗的暗示性,试结合文中观点分析本诗中“木叶”意象的暗示性。〖答案〗15.D16.①“木叶”本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诗中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②“木叶”具有微黄、干燥和萧索飘零的特征,渲染了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③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月光对于思妇不是安慰,而是加深了她的愁绪。思妇因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无理而妙。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意象及情感的能力。“木叶”意象的暗示性可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思考。首先“九月寒砧催木叶”中的“木叶”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结合“九月”和“寒”可知,这里描写的季节是秋季,“催”字写出秋风吹落秋叶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其次,《说“木叶”》一文中说木叶的特征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干燥之感”“飘零之意”,因而“木叶”的意象能够渲染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可见“木叶”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暮春季节天气回暖,穿上轻便的春装,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那样,和三五知己好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来。(2)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总能激发诗人各样的情思,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面对眼前洞庭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顿生忧国之思。(3)小明同学学习上不够专注,他的老师引用荀子《劝学》里所举的反面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不可浮躁。〖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博物馆里过大年”日益成为新年俗和文化品牌。通过主题展览生动阐释生肖文化,是历次“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的“重头戏”。今年春节,天津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策划推出“龙行龘龘”“飞龙在天”“腾飞天字的中国龙”等一批生肖主题展览,从礼乐器物到生活用具,从装饰纹样到建筑设计,多视角、多维度介绍了龙的起源、形象、内涵等,让观众充分领略传统造物之美以及“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各地博物馆积极优化展示传播形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故宫博物院在“每日故宫”客户端上线馆藏龙文物专题: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龙年主题H5电子贺卡……借助数字技术,更多观众“足不出户”亦可体验“博物馆里过大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运河龙灯制作体验活动、广东省博物馆“万事兴龙”春节系列活动等各式各样的年俗体验和研学项目让春节文化更加立体可感。①这些精彩纷呈的专题展览,交织成蔚为大观的文化长卷,让观众真切体会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②“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巡展,则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③如内蒙古博物院“北疆印迹”展览聚焦黄河流域、长城沿线等历史文化内涵,通过300余件精品文物展示中华文明之美。④两大展览共同展现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⑤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大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汇集最新考古发现和文物修复成果;⑥聚焦博大精深、悠久绵长的中华文明,各地博物馆推出重头展览,为大众奉上新春文化盛宴。18.词语的创造性运用往往富于表现力,请据此分析文中加点词语“万事兴龙”“邂逅”的表达效果。19.第四段内容的顺序已打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⑥③⑤②④① B.①②⑤④③⑥C.⑥②⑤④③① D.⑥③⑤④②①20.上面文字结论的得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归纳推理,请根据内容,补写出下面推理中的空缺部分。①因为上海博物馆东馆过年推出“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挖掘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丰富的古蜀文明;②又因为③所以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日益成为新年俗和文化品牌。〖答案〗18.(1)“万事兴龙”①是“万事兴隆”的谐音,表达了广东省博物馆春节系列活动兴旺隆盛的意义,洋溢着过年喜庆的气氛。②新词“万事兴龙”含有广东省博物馆春节系列活动都含有的“龙”元素,文化含义都由“龙”引起和生发,符合龙年主题。(2)“邂逅”①本指人与人的不期而遇,偶然遇见。这里活用为人与文物不期而遇,表达出一种能够近距离观看和感受文物的惊喜之情。②视“三星堆”为“邂逅”(爱悦之人),赋予文物以人的灵性和感情。19.A20.示例:

①天津博物馆过年推出的“飞龙在天”等生肖主题展,让观众领略了含有“龙”元素的礼乐器物、生活用具之美以及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或者:②内蒙古博物院过年推出“北疆印迹”展,聚焦黄河流域、长城沿线等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中华文明之美。〖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原文“广东省博物馆‘万事兴龙’春节系列活动等各式各样的年俗体验”可知,此处的“万事兴龙”是成语“万事兴隆”的谐音化用。“万事兴隆”,形容一切事物都能发展繁荣,意味着生意兴隆,万事如意。此处引用词语的含义,表达了广东省博物馆春节系列活动兴旺隆盛的意义,洋溢着过年喜庆的气氛。“万事兴龙”是广东省博物馆策划新年展览时创造的新词,换用“龙”代替“隆”,突出了龙年的“龙”元素,文化含义都由“龙”引起和生发,符合龙年主题。结合原文“‘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巡展,则打造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可知,此处的“邂逅”引用了其偶然遇到,产生奇妙惊喜的含义,这里用来表达观众与文物不期而遇而产生奇妙感觉,表达出一种能够近距离观看和感受文物的惊喜之情。与文物“邂逅”是将文物说成有人的情感,赋予文物以灵性,而观众在博物馆里观看文物就好像与许久不见的人相遇,或是与性情相投的人偶遇,产生了美好的感情。【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①句中的“这些”是对所举例子的总结,所以必须放在最后,排除B;⑤②④是一个有机整体;⑤②都是举例三星堆,并且⑤中“上海博物馆……”领起下文,故⑤在②前;④句中“两大展览共同展现古蜀文明的灿烂”的“古蜀文明”对应“三星堆”,也是对⑤②的总结。故顺序为⑤②④,排除CD。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依据归纳出的结论“所以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日益成为新年俗和文化品牌”可知,要有事实活动支持“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和文化品牌。必须有活动的事实,事实中应含有“过年”的信息,必须有从“文化、文明”的角度来分析事实的价值。依据原文“天津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策划推出‘龙行龘龘’‘飞龙在天’‘腾飞天字的中国龙’等一批生肖主题展览,从礼乐器物到生活用具,从装饰纹样到建筑设计,多视角、多维度介绍了龙的起源、形象、内涵等,让观众充分领略传统造物之美以及‘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如内蒙古博物院‘北疆印迹’展览聚焦黄河流域、长城沿线等历史文化内涵,通过300余件精品文物展示中华文明之美”可知,关于天津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馆的相关介绍都有从“文化、文明”角度的分析,也和年俗文化结合在一起,故补写上述信息就可与上海博物馆的相关介绍一起归纳出:“博物馆里过大年”日益成为新年俗和文化品牌。(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鱼类可以发音,那么又靠什么器官来收听呢?大家知道,鱼的外体没有耳朵,但是,鱼类有专门的听觉器官——“内耳”。皮肤上的侧线和腹腔中的鳔都对声音有一定的感受能力,特别是鳔的作用更大。同样鱼并没有声带,它们能发出声音,

。鳔是鱼掌管沉浮的升降控制器,又是一个万能的收发声器。鱼不仅可以用肌肉挤压鳔,而且可以来回摩擦它,还可以把半个鳔中的空气挤到另外半个鳔中去,方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一条鱼发出声音的振动波能透过其他鱼的身体,犹如它们的身体穿过水一样地自然:声音可以从外面不受阻碍地传到鱼的“耳朵”,这“耳朵”就在大脑附近,这部分就是信息中心,其灵敏度不亚于人的耳朵。。鲫鱼和鲶鱼欣赏2750赫兹的声音,鲤鱼酷爱300赫兹的音响。马格里达纳内海湾有一支乐队专为各种海洋动物演奏,海狮、海豚随着音乐的伴奏翩翩起舞。一般来说,鱼类对几百赫兹的低频音响十分敏感。

,是因为人耳无法听到低于16赫兹、高于2万赫兹的振动。那些我们听不见的鱼声,就属于超低音或超高音范围。21.请用含有转折关系的复句简要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鱼类虽然外体没有耳朵,但是可以通过腹腔中的鳔感受声音并发出不同的声音。22.(1)主要靠体内充满气体的鳔(2)不同种类的鱼对音乐有不同的爱好(3)有些鱼发出的声音我们听不见〖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及变换句式的能力。第一段先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鱼的外体没有耳朵,但是,鱼类有专门的听觉器官——‘内耳’”,后面具体解释了鱼类靠什么感知声音,由“鳔是鱼掌管沉浮的升降控制器,又是一个万能的收发声器。鱼不仅可以用肌肉挤压鳔,而且可以来回摩擦它,还可以把半个鳔中的空气挤到另外半个鳔中去,方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可知,鱼类可以通过腹腔中的鳔来感受声音和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虽然……但是”连接句子,整理〖答案〗为:鱼类虽然外体没有耳朵,但是可以通过腹腔中的鳔感受声音并发出不同的声音。【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与前句“它们能发出声音”衔接,此处应该说鱼类靠什么发出声音,根据前面的“特别是鳔的作用更大”和后面的“鳔……又是一个万能的收发声器”“还可以把半个鳔中的空气挤到另外半个鳔中去,方式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可知,主要靠体内充满气体的鳔;(2)此句为段落总领句,由后文“鲫鱼和鲶鱼欣赏2750赫兹的声音,鲤鱼酷爱300赫兹的音响”可知,不同种类的鱼对音乐有不同的爱好;(3)此处应该是某种现象,后文解释原因,由“那些我们听不见的鱼声,就属于超低音或超高音范围”可知,有些鱼发出的声音我们听不见。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材料二: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卡夫卡你对以上材料有何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CharacterArc,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在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因此人物弧线表现的顺畅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人物弧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中日渐成熟,在20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被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一成不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体现出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动的意义,随着典作《浮士德》等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丰满立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至近代,美国戏剧理论家B·贝克受在《戏剧动力》中提出了类似于“人物弧线”理论的“动态人物”理论,及至德国“成长小说”的出现以及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物弧线”理论的完善。在今天,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百年电影发展史中,“人物弧线”倍受重视,特别是当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对电影弧线做出界定后,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人物弧线的唯一特征就是变化,而性格缺乏变化或变化趋近于静态的人物被称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几乎是大多数商业类型电影的标配,如《007》和《碟中谍》系列等冒险片、《侏罗纪公园》等恐怖片,主角都是被事件和矛盾冲突推着往前走的扁平人物。而与之相对的圆形人物,强调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可分为静态的圆形人物和有人物弧线的动态的圆形人物。静态的圆形人物尽管性格丰富立体,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他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反派灭霸等。而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个人物弧线变化要有内在联系与逻辑,否则会使人物的弧线流畅性和完整性受损,以致角色行为浮夸失真,剧作叙事线断裂,结构坍塌,成为有硬伤的作品。给人物弧线变化要符合人性遭变的逻辑,真实可信。也即是说,要用充足的铺垫来逐步地表现人物心路历程,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其变化缘由,不能让它一蹴而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人物之所以有“弧线”,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如《小丑》中小丑之所以由善良纯真变得癫狂残酷,充满暴力和仇恨,就是因为哥谭市冷漠的生存环境、社会的疏离和病态的文化氛围导致他好梦成灰。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摘编自杨晓林《影视人物弧线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物弧线”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流动轨迹,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的成败,是许多优秀作品的标配。B.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弧线”理论在20世纪被电影人吸纳,经罗伯特·麦基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C.“文似看山不喜平”,塑造弧线人物的性格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让故事跌宕起伏,充满叙事魅力。D.国产现象级作品《大鱼海棠》《长津湖》等作品中人物弧线的顺畅度欠佳是因为人物弧线的发生变化与环境影响不合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人物弧线”的内涵进行阐释,为后文论述提供了事实依据。B.文章采用“横向式结构论述“人物弧线”理论的形成过程,让读者见识了文学作品中具体鲜活的圆形人物。C.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论述,以突显人物弧线的特征。D.文章结尾通过引述恩格斯的观点,明确了影视作品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的原因和意义。3.依据文本,下列哪一项不是扁平人物()A.《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狡猾善变,寡廉鲜耻。B.《鸿门宴》中的项羽重情重义,豪放直爽,刚愎自负,寡断少谋。C.《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天真淳朴,善良腼腆,积极向上,勇敢无私。D.《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美丽聪慧,明辨是非,侠肝义胆,坚贞刚烈。4.如今,“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你认为有哪些原因?5.“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请结合《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变化说说该理论的具体体现。〖答案〗1.D2.D3.B4.①表现“人物弧线”,可以动态展示“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让人物形象更丰盈;②表现“人物弧线”,让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增加叙事魅力;③表现“人物弧线”,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作品对现实的观照性更强。5.①被抛弃前,生活环境相对单纯的鲁侍萍和周家少爷未婚生子,体现了她少不更事,单纯善良。②被抛弃时,见识了人性之恶的鲁侍萍无奈投河自杀,体现了她的软弱、觉醒和自尊。③三十年后重回周公馆,饱经磨难的鲁侍萍当面撕毁周朴园给的支票,体现了她的自爱清醒和成熟坚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张冠李戴,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可知,《大鱼海棠》《长津湖》等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弧线流畅度欠佳的原因是“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而不是“人物弧线的发生变化与环境影响不合拍”。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事实依据”错误,专家学者的观点应为事理论据;B.“横向”式结构错误,根据“在古希腊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至近代”“在今天”等信息可知是“纵向”式结构;C.“比喻论证”于文无据。文中有举例论证,如“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但没有比喻论证。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羽的性格虽然立体丰富,但缺少变化,属于静态的圆形人物。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可知,表现“人物弧线”,可以动态展示“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让人物形象更丰盈;②根据“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可知,表现“人物弧线”,让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增加叙事魅力;③根据“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可知,表现“人物弧线”,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作品对现实的观照性更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罗伯特·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遭遇的不公际遇与处境而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①人物的性格与其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被抛弃前,鲁侍萍只是周家的一个侍女,生活环境简单,因而心思单纯,这才造成了她相信周朴园的爱,和周家少爷未婚生子,体现了她少不更事,单纯善良。②人物遭遇的不公和环境的变化使人物性格发生改变。鲁侍萍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却因为周家要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而被抛弃,这样的不公际遇让鲁侍萍见识了人性之恶,此时她的性格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认识到了世间丑恶,感觉心碎,并且她的做法也让父母生气,她感到羞耻,又走投无路,无奈投河自杀,体现了她的软弱、觉醒和自尊。③投河被人救起后,鲁侍萍远走他乡,三十年历经人世艰辛,嫁过两次,做老妈子伺候人,生活的艰辛让她饱受磨难。而三十年后重回周公馆,她见识到了周朴园的冷漠和虚伪,饱经磨难的鲁侍萍当面撕毁周朴园给的支票,体现了她的自爱清醒和成熟坚韧。总之,鲁侍萍的性格随着她的人生经历而不断变换,性格转换合理,是个成功的“圆形人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骆驼王松顾莎起来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对芳妈说,半小时后出发。顾莎在车上给女儿打了个电话。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正在最后冲刺。但顾莎没直接打给女儿,打的是丁容的手机。丁容果然在家,正给女儿做早餐。他在电话里乐呵呵地说,放心吧,女儿状态很好,昨天模考结果出来了,成绩很稳定,一会儿吃完早饭就去学校。顾莎这才放心了。顾莎5岁时,把母亲叫芳妈。顾莎是在姥爷家长大的。顾莎只听说,芳妈是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到顾莎上小学时,芳妈就回来了。芳妈一见顾莎就抱着她,一边亲一边说,这次芳妈不走了,再也不走了。但当时,顾莎问了芳妈一句话,她问,爸爸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的童年时光,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来接,或者是爸爸,唯独她,只有姥姥和姥爷。①每次一问,就看到妈妈脸上止不住的泪水。飞机在云层的上面飞着,像漂浮在一团一团的泡沫上。飞机落地,停稳,顾莎带了随身的背囊和提袋,用轮椅推着芳妈下了飞机。走在廊桥上时,手机响了。顾莎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是云姨。想了想,把电话按掉了。顾莎来到一个拐角,回头瞥一眼,确信看不到芳妈了,才拿出手机。云姨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是那么平静,是一种湿润的平静,像溪水流到石头上的声音。顾莎一直感到奇怪,②云姨在戈壁滩那样干燥的地方,声音怎么会这样湿润。顾莎没见过云姨。虽然芳妈从没说过,但顾莎猜测,芳妈应该也没见过。顾莎知道有云姨这个人是在高中毕业时,正准备高考。当时因为一件偶然的事,那天下午,顾莎去医院给芳妈送巧克力。进医院大门,收发室的曹大爷知道她是顾芳主任的女儿,就出来叫住她,说又有顾主任的汇款单。当时顾莎感觉到了,曹大爷的眼神有些异样。③接过汇款单一看,果然吓了一跳,这竟然是一张2万元的汇款单。在20世纪90年代初,2万元还是一笔巨款。其实在此之前,顾莎就知道,这些年每到月初,都会有人给芳妈寄钱来。以往也有这样的时候,顾莎偶尔来医院,收发室的曹大爷有汇款单就随手交给她,但一般都是一百元左右。顾莎每次拿了汇款单,回去交给芳妈,从不问这是谁寄来的。芳妈也不说,似乎这是个不言而喻的事。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这次和云姨通电话,尽管顾莎没问,云姨也没说,但顾莎明白了,也许是潘大兴工作忙,走不开,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也正因如此,这次顾莎并没告诉芳妈,到了那边,云姨会在机场接机。汽车来了,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汽车下了高速,向西一转,开上一条很窄的林荫道。顾莎没想到,在戈壁滩上竟然会有这样一条枝叶繁茂,浓荫郁郁的小路。两边的树枝伸展着交织在一起,朝远处看去就像一条绿茵茵的长廊。刚才下高速时,顾莎听云姨对小秦说,先去英雄塔。汽车又开了一段路,前面出现一个宽阔的广场。车停了下来。云姨对芳妈说,您就不用下去了,在车上看一看就行了。芳妈指指轮椅,对顾莎说,我要下去。云姨看看芳妈,又看看顾莎。顾莎说,那就下去吧。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的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前面,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国旗造型雕塑。芳妈从车上下来,坐在轮椅上,并没过来,只是远远地朝这边看着。云姨说,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19.58米,寓意这片矿区,当初是在1958年建立的。说着,回头看了看成林和陈偌偌。这时,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云姨在英雄塔的前面站了一会儿,说,上车吧。汽车又向前开了一段,朝旁边一拐,开上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又开了一会儿,来到一个公园。车停下来,顾莎下来朝四周看看,发现这不是公园,是一个陵园。她立刻睁大眼,回头看着云姨。云姨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芳妈,转身朝前面走去。顾莎推着轮椅,跟在后面。一条很窄的小路。路边长满了骆驼草。但看得出来,这些骆驼草显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这里栽种的。顾莎知道,这种骆驼草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蓬,可是下面的根系却扎得极深,而且会向四周蔓延,能有几米甚至十几米。来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这时,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下面还有一行竖着的小字:“1992年敬立”。芳妈回头看看云姨,问,他是,1992年去世的?云姨点头说,是。顾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亲突然让云姨寄来2万元钱的前一年。接着就明白了,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云姨说,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云姨没再说下去。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④此时,顾芳正把轮椅朝墓碑的跟前摇过去……(本文获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方式叙述,将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她对爸爸是谁的疑惑,并给我及收到署名“潘大兴”的汇款单等情节巧妙穿插,将家事与国事勾连起来。B.顾莎想象中的矿区环境是荒凉的,眼见的却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虚实对比中体现了扎根戈壁滩的人们对这里环境的改造。C.潘大兴是一个虚写的人物,但人物形象并不虚化,他既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也有对家人的牵挂,在国与家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D.文章结尾出现的“骆驼草”,既呼应了标题,又是全文的线索,同时象征着扎根戈壁荒漠的建设者们。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流泪细节,写出了妈妈顾芳对自己未能尽到母亲的应尽之责的愧疚之情。B.②处“湿润”一词修饰声音,造语新奇,写出了“我”感受到云姨的慈爱与关切。C.③处补叙了收到汇款单的情节,巧妙地为后文顾莎在潘大兴墓碑前的回忆作了铺垫。D.④处以省略号收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大量的想象空间。8.人物称谓的变化,往往意味着情感的变化。小说中对潘大兴这个人物的三个称谓分别是“潘大兴”“潘大兴同志”“爸”。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对此进行分析。9.“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红骆驼》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分析。〖答案〗6.D7.C8.①汇款单上的名字叫“潘大兴”,是以女儿顾莎的视角,写出了顾莎对父亲的陌生感。②“潘大兴同志”,女儿的视角置换成同事、战友的视角,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③“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9.“只有荒凉的沙漠”: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①潘大兴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②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③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又是全文的线索”有误,线索应该贯穿全文,本文节选部分情节主要讲的是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骆驼草只出现在结尾部分,构不成线索。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补叙”有误,应为“插叙”。写汇款单的事是在顾莎陪妈妈前往矿区的过程中回忆的,属于插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和效果的能力。①第一个称谓“潘大兴”出现在汇款单上,“汇款单上有详细的汇款人姓名地址,从地址看,这钱显然是来自戈壁滩的深处,汇款人的名字叫潘大兴”,这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潘大兴”其实是顾莎的父亲,但她从未见过他,这个第三人称的名字不带感情色彩,充满了陌生感。②第二个称谓“潘大兴同志”是在顾莎看到的墓碑上,“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这同样是从顾莎的视角写的,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了“同志”,这是一种同事、战友之间的称呼,代表着志同道合的感情,也代表着崇敬,表达了对潘大兴扎根戈壁荒漠,献身矿区建设的崇敬和缅怀。③第三个称谓“爸”是顾莎了解了父亲的故事,感受到“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对父亲为何没有来看过自己的缘由得到解答之后的称谓,“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从女儿的视角,是亲情关系解疑后的释然与亲近。【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文本主题的能力。“只有荒凉的沙漠”:顾莎从小就知道,母亲“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工作,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这也是潘大兴所处的戈壁荒漠,荒僻偏远,也是小说的典型环境。“没有荒凉的人生”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①潘大兴一直在矿区工作,甚至从来没有来看过自己的女儿,从文中“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4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来看,潘大兴应该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核工业奉献,甚至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扎根矿区、淡泊名利、科技报国,他的人生饱满而丰盈。②文中写云姨来接顾莎母女的时候,有一对年轻人“随行的还有矿区的两个年轻人——成林和陈偌偌”,在英雄塔前,云姨看了看他们,“两个年轻人拉着手过来,仰起头朝英雄塔看着”,暗示这两个年轻人也来到戈壁滩,像潘大兴一样准备在戈壁工作,做像潘大兴那样的英雄,像成林和陈偌偌这样的年轻人把报效祖国,献身戈壁的精神火炬代代传承,使矿区建设充满希望。③潘大兴工作忙,“这些年,一直都是云姨在替他往这边寄钱”,这次也是云姨来接机,带着顾莎母女来看潘大兴,云姨应该是潘大兴的战友,出于对潘大兴的敬仰而替他照顾顾莎母女,云姨对顾莎一家人的热心关怀,展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互助与友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孤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①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②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备注〗①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②翻然,形容转变很快。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C存郑D于将亡E不惟退秦师F而又得秦G置戍而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员,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B.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C.盟,盟约,这里用作动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端”的用法相同。D.与,动词,结交、同盟。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与”意思和用法都一样。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所写的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材料二中“得秦置成而去”指的是材料一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一事。C.材料二中“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指的是材料一中烛之武关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的分析。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烛之武游说成功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中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局面,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14.吕祖谦认为“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材料二从秦国与郑国关系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案〗10.BEF11.B12.D13.(1)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2)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14.①烛之武游说侥幸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秦郑联盟暂时符合秦国的利益。②如果将来秦获得的利益大于烛之武所说的,秦郑联盟也会因利益瓦解。〖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秦穆公”做“说”的宾语,B处断开;“立谈之间”是时间状语,与后句联系紧密,不必单独断开;“存郑于将亡”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退秦师”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常常用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遮挡着沛公。C.正确。都是名字作动词,订立盟约;穿着礼服。句意: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D.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