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摘编自张霞《浅析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材料二:当今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城市文明日趋复杂化、尖锐化的时代。在高楼林立、交通如梭,电气化白动化、计算机智能化的同时,房屋密集、交通拥塞,大气污染、能源危机,各种现代“文明病”蔓延。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城市建设方面,不单纯考虑建筑自身,而是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趋向。这样,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从而使旧建筑观念及其“美”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正如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应当明确地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有机的、社会的艺术形式,它的任务就是通过比例、韵律、材料和色彩等,为人类创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环境。这样,人类物质设施的整个形式世界,从私人居室,直到错综复杂的大都市,都包括在建筑的范围之内了。”就建筑美的广义而言,城市是一个大建筑,建筑只是城市的一部分。长江沿岸城市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因其仿轮船的外部造型,使得建筑融汇到长江东来西往轮船的画面之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秦淮河两岸的新建筑,青瓦白壁,马头山墙,素雅轻巧,富于江南民居的传统风格,而临河一带低廊,空灵多,成为水面和楼房之间的过渡。总之,尽可能地与自然合为一体,使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增加了浪漫的气氛。建筑小品、装饰一类,自身有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并对建筑起着必不可少的烘托陪衬的作用,渲染和强化着建筑环境艺术的氛围。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常常出现的是石狮、石人、石弓、石象以及牌楼、石坊、旗杆,还有铭刻、楹联、匾额等,为建筑本体增辉溢彩。而现代建筑艺术,则更多的着眼于整个建筑环境的美化和创造。去过北京香山饭店的人就可以看到,这座由美藉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作品,不仅有别于古代建筑,同五十年代的建筑如和平饭店也不一样。它克服了仅供歇息、用膳的单纯功能之嫌。这座建筑的门厅和被称为“溢香厅”的中央大厅之间,有一片带有圆形“景洞”的景壁,室外还有十八庭景和“流华池”人工湖,不仅内部空间功能完善——除供筵宴聚会,还有文化娱乐、交际洽谈,而且外部形式新颖别致,既有有机复合空间的动态美,又有园林趣味空间的变幻美。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人会感受到,它是怎样着力于整体环境艺术气氛的渲染。从入口大台阶登上后,绕过镌刻有“遇难者300000”的石壁,从平台上俯瞰当时的杀人场,只见一片白骨样的石滩,两株枯树,弥漫全场的是一片凄厉惨烈的悲愤之情。建筑的空间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许多事实说明,现代建筑的整体观念,往往不在求得个体建筑形象的自我完善,而在于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结合。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街道广场,都有序列安排,有起始、节奏、陪衬、立体和结尾,通过结构的组合,空间的穿插,色调的搭配,给人以韵律和节奏感。排列的无序,节奏的不和谐,不仅损害建筑的视觉形象,也难于引起心理的美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建筑与建筑之间,特别是高层的居民楼之间,缺乏合理的距离,有的不足6米,往往2/3的高度照不到阳光,正如《乌丘比丘宪章》中所指出的“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所生活的空间”。建筑是为人的,现代建筑的主旋律是,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协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越来越要求突出“人”的因素,摆脱原先那种固定化、模型化的局面;更多地从对人的关怀出发,体现出人性化、个性化的特点。(摘编自刘仁圣《论现代城市建筑的美学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的古代建筑在选材上有所不同,西方以石头为主,东方以木头为主,表现了不同的建筑艺术特点。B.从建筑的艺术风格来看,西方侧重表现与自然对抗,比如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多少显示出一种对自然的对立和征服。C.现代的城市建设已经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可谓是一种新的趋向。D.北京的香山饭店有别于古代建筑,同五十年代的建筑如和平饭店也不一样,更多着眼于整个建筑环境的美化和创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建筑的美学特征,并且二者论述的重心相同。B.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主要材料,追求“线型美”,不像西方建筑那么高大,因而缺乏气势。C.建筑发展应该尊重自己的传统,中西方建筑应该秉持原有的理念、保持各自特点延续发展。D.建筑是为人的,建筑设计人员应从对人的关怀出发,设计居住环境方便舒适的建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布局追求私密安静、和谐共生的意境,而江南水乡住宅相较于北京四合院,更能体现中国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儒雅中庸的心理。B.正定隆兴寺的大悲阁内部空间高大,矩形的门窗贴敷着半透明纸张,建筑内部环境较暗;巴黎圣母院内部空间狭窄高挑,建筑的立面上有大面积玻璃窗,内部环境明亮。C.四川常道观依巍峨耸立的青城山而建,周围群山环绕,树林掩映;帕特农神庙位于古希腊雅典卫城中心最高处石灰岩的山岗上,采用高大的多立克柱式。D.五台山南禅寺形制壮丽,结构简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墨西哥帕来索-西西姆生态宾馆采用泥土、木材等天然建筑材料建造而成,是现代典型的生态建筑。4.材料二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5.针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不讲求民族性和地方性这一问题,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建议。〖答案〗1.B2.D3.C4.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阐述现代城市建筑美的新趋向,即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然后分别从“与自然条件巧妙配合”“建筑小品、装饰的设置”“建筑的空间关系”三个方面分说建筑美在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最后强调建筑、环境与人关系的和谐,照应开头。

②主要运用举例、引用两种论证方法。举例如:举长江沿岸城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说明建筑要与自然合为一体,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引用如:引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的话,说明建筑美要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5.①要学习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如注重造型的“线型美”。

②除了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要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发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内核,丰富当代建筑文化内涵,重塑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③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基于本城市的特点,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协调好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多少显示出一种对自然的对立和征服”错误。由材料一第3段“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可知,原文说的是“处处皆”,而“多少”则表示“稍微”之意,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并且二者论述的重心相同”错误。材料一侧重说的是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的差异,材料二侧重说的是现代建筑与环境融合的美的趋势。B.“因而缺乏气势”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为“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并没有提及缺乏气势。C.“中西方建筑应该秉持原有的理念、保持各自特点延续发展”错误。由原文“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可知,作者认为中西方在建筑理念上应该相互吸收借鉴。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中西方建筑艺术在建筑材料、环境观念、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A.说的是"北京四合院与江南水乡住宅的比较",与观点不一致;B.说的是"东西方建筑室内不同的采光效果",与观点不一致;C.常道观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体现的是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帕特农神庙选址在城市的中心,远离山林,且采用高大的多立克柱式,体现的是西方追求表现人自身的力量,并渴望超越自然的思想。与观点相符。D.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生态建筑在建筑材料上的相似”,与观点不一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采用总分总结构。结合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城市建设方面,不单纯考虑建筑自身,而是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趋向。这样,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从而使旧建筑观念及其‘美’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可知,先阐述现代城市建筑美的新趋向,即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结合第2段关键句“总之,尽可能地与自然合为一体,使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增加了浪漫的气氛”、第3段关键句“建筑小品、装饰一类,自身有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并对建筑起着必不可少的烘托陪衬的作用,渲染和强化着建筑环境艺术的氛围”和第4段关键句“建筑的空间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可知,然后分别从“与自然条件巧妙配合”“建筑小品、装饰的设置”“建筑的空间关系”三个方面分说建筑美在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结合第5段关键句“建筑是为人的,现代建筑的主旋律是,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协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可知,最后强调建筑、环境与人关系的和谐,照应开头。主要运用举例、引用两种论证方法。举例如:结合“长江沿岸城市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因其仿轮船的外部造型,使得建筑融汇到长江东来西往轮船的画面之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可知,举长江沿岸城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说明建筑要与自然合为一体,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引用如:结合“正如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应当明确地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有机的、社会的艺术形式,它的任务就是通过比例、韵律、材料和色彩等,为人类创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环境。这样,人类物质设施的整个形式世界,从私人居室,直到错综复杂的大都市,都包括在建筑的范围之内了’”可知,引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的话,说明建筑美要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知,要学习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如注重造型的“线型美”。结合“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可知,除了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要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发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内核,丰富当代建筑文化内涵,重塑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结合“在城市建设方面,不单纯考虑建筑自身,而是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趋向。这样,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从而使旧建筑观念及其‘美’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可知,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基于本城市的特点,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协调好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陋室的月光常兴胜月光如水,倾泻在秋意浓浓的安徽和县县城,四周环顾,人流、车流融入月色中,虫唧、鸟啾、风鸣,被月光稀释平和。此时,月光与灯光混浊成一条河流,苍苍茫茫,处于高地的陋室临“水”而居,周遭的松柏、竹林、桂树婆娑摇曳在“水”中。踏月寻访陋室,心中默念《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感叹“在水一方”,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退思。一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魂。门楣上的“陋室”二字,为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茫茫月色,粼粼波光,向陋室前进,宛若涉水而行,清月沾衣欲湿,顿觉一身微凉。倘或这时能与大唐刺史谋面,哪怕只有片刻,也不枉月下此行。我徜徉松柏竹影间,感觉脚下的青青苔痕潮湿松软,却没有寻到陋室旁栽植的、曾给他带来劫难的桃花,许是为月华淹没。刘禹锡钟爱写桃花,哪怕因此被贬于僻陋之地,也不曾改变志趣、折腰摧眉。他连续吟桃花、写桃花:朗州的是“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连州的是“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和州的是“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夔州的是“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二吱呀呀。他推开窗子,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汩汩涌来,映着他清瘦的面容,案牍上泛黄的卷卷诗书和墙上挂着的那张素琴也沐浴在似水的月华里。一缕云香袅袅升起,缭绕在一方天地中,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刘禹锡,字梦得,“梦得”为梦中所得,“禹锡”意为圣人大禹所赐。父亲刘绪为他取此名字,喜爱之情自不待言。自小开始,刘绪就让他读儒家经典,希望他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像颜回一样不改其乐。他喃喃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取下那张素琴。它没有焦桐的名贵,没有瑶琴的华美。轻挑慢抹银弦,咚咚——旷古悠远之思,铿锵金石之声,从弦上飞出,清脆、悠远、厚实。携妻离京后的23年贬谪岁月恍若昨日,这些年里,妻子薛氏、母亲卢氏、好友柳宗元等一个个相继离去。艰难困苦中,他也学会了从丝竹里觅得一丝安慰。尽管举目无亲,没有可说话的人,但他喜欢这里的蛮俗土风,于是他将听到的民歌改编成新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一首首《竹枝词》在巴蜀传唱。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棘丛生的山岭道上,而是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尼山的月光成了他不灭的信念。往事并不如烟,古琴声声,铿锵有力,推动月波起伏,也让他的思绪随之绵延千里。低眉弹着,一行清泪模糊了视线,曲不成调,只听“咚”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他弃琴起身走近窗下,月光不离不弃地抚摸着他,安慰着他,故乡、亲人、诗友,一份牵挂,两行泪痕。三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月,刘禹锡得长安诏书量移和州,虽说未能重回天阙,但总算日近神京。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自池州过宛陵,由姑孰渡长江。一个初冬的温暖日子,鼓荡着白帆的舟船靠近长江西岸和州横江浦渡口。一条厚实的长长木板,一头搭在小舟首沿,一头当在西江岸堤,岸上“笏板”(当地一种形如笏板的烧饼)的叫卖声、手艺人的吆喝声、毛驴的喘气声、小孩的啼哭声,被冬日的寒风包裹着,刘禹锡肩挑盛满书卷的竹笥,踩着滚滚涛声,与家人一道踏上和州的土地。弃舟登岸,半百之年的新刺史还没来得及掸掉一身风尘,翌日就下乡视察民情,因“民为本”是他为政之基。“比屋悍嫠辈,连年水旱并。”连年的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田地荒芜。目睹惨状,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自省。他还发现,和州的版图虽仅是连、夔二州的十分之五六,赋税却是二州的三倍,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书《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恩准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一切税赋。他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而他自己,则在州衙后圃小山脚下,依仙山而造,临龙池而结,建了一处简陋之室。这里成了他与张籍、白居易等文友诗书来往、饮酒赋诗的地方。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纸上横斜,在月华中摇曳。写罢,他踱步、沉吟、回忆。枝叶簌簌,月影西移。他以“民为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园。二年后,他乘舟离开和州。回望隐在松竹桂影中的陋室,月光如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人流、车流融入月色,写虫唧等被月光稀释,写灯光被月光掩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交代了寻访陋室时的自然环境,B.文中列举的刘禹锡在朗州、连州、和州、夔州写的关于桃花的诗句,照应了前文他“钟爱写桃花”之语,也突出了他的精神气质。C.刘禹锡在23年的贬谪岁月中,经历了失亲丧友的痛苦,但他学会了自我安慰,逐渐从沉沦中振作起来,创作了许多美妙诗歌。D.文章最后一部分很详尽地叙述了刘禹锡到和州后的主要工作请免税赋、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等,赞颂了他的良好政绩。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体部分用“一、二、三”领起,既使文章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结构,又不需要过渡句,省去了许多笔墨。B.文章多处直接引用或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旨在暗示刘禹锡的诗人身份,同时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从而给读者以震撼。C.文章提到孔子,写刘禹锡弹奏素琴,引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都照应了《陋室铭》的内容,照应了题目中“陋室”二字。D.文章以“月光”始,又以“月光”终,中间多次写月光,使月光成了全文叙写的最重要内容,同时也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8.文章两次直接引用了《陋室铭》的句子,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章题目是“陋室的月光”,请简要概括这里的月光有哪几层含义。〖答案〗6.B7.A8.①第一次引用,照应了题目中的“陋室”,同时引出了下文关于陋室内容的叙写。②第二次引用,与第一次引用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暗寓一种对刘禹锡的赞颂之情。9.①自然的月光。作者月夜踏访陋室,看到的是清澈如水的月光。②人文的光辉。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的光辉,照彻刘禹锡的骨髓,也辉映在游者的心中。③人物的光辉。刘禹锡有着民本思想,他勤政廉洁的品性、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胸怀,如月辉般照亮人寰。〖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灯光被月光掩蔽”错,原文“此时,月光与灯光混浊成一条河流”,是两者相融了。C.“逐渐从沉沦中振作起来”错,原文“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棘丛生的山岭道上,而是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尼山的月光成了他不灭的信念”,可见刘禹锡并没有沉沦。D.“很详尽”错,原文“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书《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恩准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一切税赋。他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文章对这些工作只是一般性的交代。并没有详细叙述。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旨在”错,文章引用刘禹锡的诗句,能暗示其诗人身份,也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但它们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表现刘禹锡的思想感情,刻画其形象。C.“文章提到孔子……照应了《陋室铭》……”错,文章提到孔子儒家思想,是表达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的光辉照彻刘禹锡的骨髓,不能照应《陋室铭》。D.“使月光成了全文叙写的最重要内容”错,最重要的内容是刘禹锡的思想和事迹。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作用的分析能力。①第一次引用在文章开头,“踏月寻访陋室,心中默念《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感叹‘在水一方’,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退思”,从结构上看,这段引用照应了题目中的“陋室”,同时下文开始写陋室“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魂”,此处的引用引出了下文关于陋室内容的叙写。②第二次引用在文章结尾处,“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纸上横斜,在月华中摇曳”,结构上,此处引用与第一次引用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情感上,这部分写刘禹锡在和州任上体察民情,为百姓请免税赋、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等,结尾处的引用暗寓一种对刘禹锡的赞颂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自然的月光。文章开头和第一部分写“月光如水,倾泻在秋意浓浓的安徽和县县城,四周环顾,人流、车流融入月色中,虫唧、鸟啾、风鸣,被月光稀释平和”“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作者月夜踏访陋室,看到的是清澈如水的月光。②人文的光辉。文章第二部分写“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的光辉,照彻刘禹锡的骨髓,也辉映在游者的心中。③人物的光辉。“枝叶簌簌,月影西移。他以‘民为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园。二年后,他乘舟离开和州。回望隐在松竹桂影中的陋室,月光如水”,刘禹锡有着民本思想,他勤政廉洁的品性、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胸怀,如月辉般照亮人寰。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庖丁解牛》节选)乙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B.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C.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D.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是春秋时蒙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C.“善哉!技盖至此乎?”中“盖”字的意思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中“盖”字的意思一致。D.飧饔,古时指饭食。其中“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无为境界并非原生的、天然的,而是经历了多年实践过程的。B.作者描写了庖丁解牛场面时,以动作描写为主,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C.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种树前后细心呵护所植之树,这是他成功的原因。文章由种树引申到理民,说明作者在有意识地寻求、探讨有关的政治方略。D.柳宗元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刻画上吸取了《庄子》的写作手法。《庄子》所描绘的许多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柳宗元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残疾,又精于种树。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14.《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分别蕴含着怎样的“道”,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概括。〖答案〗10.C11.B12.C13.(1)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它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2)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14.①《庖丁解牛》之道:要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②《种树郭橐驼传》之道:做事要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旦视而暮抚”,“而”表并列,连接“旦视”“暮抚”,中间不断开,排除AD;“木之性”为“离”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春秋”错误,庄周,战国时蒙人;C.“意思一致”错误。通“盍(hé)”,何,怎样。;句首发语词,不译。句意: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D.“飧”指晚饭,“饔”指早饭。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郭橐驼在种树前后细心呵护所植之树”有误,原文“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树前后细心呵护所植之树是他植者的做法。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怵然”,警惧的样子;“行为”,动作因此。(2)“长人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怜”,怜爱;“卒”,最终。【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可知,《庖丁解牛》之道:要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根据“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可知,《种树郭橐驼传》之道:做事要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参考译文:甲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乙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雇佣他。人们观察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按树木的本性种植,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兴旺,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松元稹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备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千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传达出观再好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的古松画的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的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这两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即画家只有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即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自己在皎洁月光下洞庭湖如镜子一般的水面上泛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岳阳楼》中,杜甫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2)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国。网络空间_______________,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_______________,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因而,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做到充沛的正能量、高昂的主旋律,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古人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如何更好使用互联网,使之利于社会,利于民众,如何牢牢把握网上舆论斗争主导权,如何让互联网成为凝心聚力的大舞台,画好奋斗奋进同心圆,是我们社会应当直面的现实课题。理性和语言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纽带。要想把握互联网主动权,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社会的“加分项”,真正造福社会与民众,一靠理性的坚守,二靠有魅力的语言。而优秀的网络评论,追求的是理性,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的见识,正好兼顾了这两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如果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为“要想把握互联网主动权,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真正造福社会与民众,要靠理性的坚守和有魅力的语言”,其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简要说明。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1)天朗气清(2)乌烟瘴气(3)激浊扬清19.“加分项”,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互联网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并列内容独立成句,且用“一”“二”标注次序,具有强调突出“理性的坚守”“魅力的语言”的作用。20.“做到充沛的正能量、高昂的主旋律”改为“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改为“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形容网络空间“生态良好”,可用“天朗气清”。天朗气清: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与“天朗气清”形成鲜明对比照应关系,并与“生态恶化”一起形容网络空间混乱产生的弊端,可用“乌烟瘴气”。乌烟瘴气:形容社会秩序混乱,各种坏现象都出现了。此处强调优秀网络评论明辨是非的见识,可用“激浊扬清”。激浊扬清:比喻抨击、清除坏的,表彰、发扬好的。【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不同句式表达效果能力。原句“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社会的‘加分项’”使用了暗喻修辞,本体为“互联网”,喻体为“加分项”,相似点为增色助力,连接词为“成为”。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表现了互联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助力价值。“要靠理性的坚守和有魅力的语言”和“一靠理性的坚守,二靠有魅力的语言”比较后发现,前者句子比较长,“理性的坚守和有魅力的语言”属于并列短语在句中作宾语,后者相对而言句子简短,结构单纯,原文“靠”字间隔反复,突出强调理性的坚守和有魅力的语言的重要性,用序号标记并独立开来,具有强调突出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且形成整句,句式整齐结构对称,音韵和谐朗朗上口。【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到充沛的正能量、高昂的主旋律”,语序不当造成动宾不搭配,“做到”的宾语有两个,中心词为“正能量”和“主旋律”。改为“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成分残缺,动词谓语“营造”后缺少宾语中心语,改为“营造……空间(环境、氛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意为人们在网上分享自己认可的信息,使他人产生认同。“种草”的流行,源于人们消费前货比三家的习惯,想听听“过来人”的建议。瞄准互联网新蓝海,很多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异军突起,催生了过亿级别的内容分享社区、消费决策平台。随手一翻,这里的商品价格、使用体验、注意事项等内容似乎就可以给你提供真诚的建议和帮助。这种基于信任的信息共享、情感共鸣、社区互动,是UGC平台的优势,也是其立身之本。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体验才是跟进的关键。倘若平台打着“高质量笔记”“高品质生活”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商业营销、品牌推广的买卖,那么损害的就是平台的商誉,③___________________。“你爱看的‘种草笔记’,可能是3块钱1篇”“我才60个粉丝,就有人给我发私信,问接不接推广”“第一段用‘我’写提高真实性,第二段突出卖点,第三段加深印象”……这些图片P了又P、文案改了又改、滤镜换了又换等套路化、格式化、模板化的操作,促使曾经皆大欢喜的“避坑宝典”,事实上沦为愿者上钩的“坑人指南”。21.下列句子中使用省略号的用法和文中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没结婚吧?”“……”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B.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C.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D.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种草”是网络流行语②真实才是取信的前提③透支的就是用户的信任〖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选文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省略。A.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B.表示心理上的跳跃。C.表示省略号表示列举省略。D.表示语言上的断断续续。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①根据“意为人们在网上分享自己认可的信息,使他人产生认同”可知,该句是对“种草”意义的解读,故此处可填“种草”是网络流行语”。②根据“随手一翻,这里的商品价格、使用体验、注意事项等内容似乎就可以给你提供真诚的建议和帮助。这种基于信任的信息共享、情感共鸣、社区互动,是UGC平台的优势,也是其立身之本”“体验才是跟进的关键”可知,补写句从商品价格的真实方面强调信任的前提,故此处可填“真实才是取信的前提”。③根据“倘若平台打着‘高质量笔记”高品质生活'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商业营销、品牌推广的买卖,那么损害的就是平台的商誉”可知,补写句强调损害平台商誉的后果,即失去用户的信任,故此处可填“透支的就是用户的信任”。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聊天机器人ChatGPT刷爆网络。有人认为ChatGPT强大的信息搜索和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人类打破信息壁垒,使人类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新知。但有人认为ChatGPT的〖答案〗是在讨好人类、输出正能量,人类越陷入这种看似正确的信息茧房,就越难听到反对的声音。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有何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摘编自张霞《浅析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材料二:当今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城市文明日趋复杂化、尖锐化的时代。在高楼林立、交通如梭,电气化白动化、计算机智能化的同时,房屋密集、交通拥塞,大气污染、能源危机,各种现代“文明病”蔓延。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城市建设方面,不单纯考虑建筑自身,而是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趋向。这样,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从而使旧建筑观念及其“美”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正如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应当明确地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有机的、社会的艺术形式,它的任务就是通过比例、韵律、材料和色彩等,为人类创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环境。这样,人类物质设施的整个形式世界,从私人居室,直到错综复杂的大都市,都包括在建筑的范围之内了。”就建筑美的广义而言,城市是一个大建筑,建筑只是城市的一部分。长江沿岸城市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因其仿轮船的外部造型,使得建筑融汇到长江东来西往轮船的画面之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秦淮河两岸的新建筑,青瓦白壁,马头山墙,素雅轻巧,富于江南民居的传统风格,而临河一带低廊,空灵多,成为水面和楼房之间的过渡。总之,尽可能地与自然合为一体,使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增加了浪漫的气氛。建筑小品、装饰一类,自身有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并对建筑起着必不可少的烘托陪衬的作用,渲染和强化着建筑环境艺术的氛围。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常常出现的是石狮、石人、石弓、石象以及牌楼、石坊、旗杆,还有铭刻、楹联、匾额等,为建筑本体增辉溢彩。而现代建筑艺术,则更多的着眼于整个建筑环境的美化和创造。去过北京香山饭店的人就可以看到,这座由美藉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作品,不仅有别于古代建筑,同五十年代的建筑如和平饭店也不一样。它克服了仅供歇息、用膳的单纯功能之嫌。这座建筑的门厅和被称为“溢香厅”的中央大厅之间,有一片带有圆形“景洞”的景壁,室外还有十八庭景和“流华池”人工湖,不仅内部空间功能完善——除供筵宴聚会,还有文化娱乐、交际洽谈,而且外部形式新颖别致,既有有机复合空间的动态美,又有园林趣味空间的变幻美。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人会感受到,它是怎样着力于整体环境艺术气氛的渲染。从入口大台阶登上后,绕过镌刻有“遇难者300000”的石壁,从平台上俯瞰当时的杀人场,只见一片白骨样的石滩,两株枯树,弥漫全场的是一片凄厉惨烈的悲愤之情。建筑的空间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许多事实说明,现代建筑的整体观念,往往不在求得个体建筑形象的自我完善,而在于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结合。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街道广场,都有序列安排,有起始、节奏、陪衬、立体和结尾,通过结构的组合,空间的穿插,色调的搭配,给人以韵律和节奏感。排列的无序,节奏的不和谐,不仅损害建筑的视觉形象,也难于引起心理的美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建筑与建筑之间,特别是高层的居民楼之间,缺乏合理的距离,有的不足6米,往往2/3的高度照不到阳光,正如《乌丘比丘宪章》中所指出的“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所生活的空间”。建筑是为人的,现代建筑的主旋律是,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协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越来越要求突出“人”的因素,摆脱原先那种固定化、模型化的局面;更多地从对人的关怀出发,体现出人性化、个性化的特点。(摘编自刘仁圣《论现代城市建筑的美学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的古代建筑在选材上有所不同,西方以石头为主,东方以木头为主,表现了不同的建筑艺术特点。B.从建筑的艺术风格来看,西方侧重表现与自然对抗,比如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多少显示出一种对自然的对立和征服。C.现代的城市建设已经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可谓是一种新的趋向。D.北京的香山饭店有别于古代建筑,同五十年代的建筑如和平饭店也不一样,更多着眼于整个建筑环境的美化和创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建筑的美学特征,并且二者论述的重心相同。B.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主要材料,追求“线型美”,不像西方建筑那么高大,因而缺乏气势。C.建筑发展应该尊重自己的传统,中西方建筑应该秉持原有的理念、保持各自特点延续发展。D.建筑是为人的,建筑设计人员应从对人的关怀出发,设计居住环境方便舒适的建筑。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布局追求私密安静、和谐共生的意境,而江南水乡住宅相较于北京四合院,更能体现中国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儒雅中庸的心理。B.正定隆兴寺的大悲阁内部空间高大,矩形的门窗贴敷着半透明纸张,建筑内部环境较暗;巴黎圣母院内部空间狭窄高挑,建筑的立面上有大面积玻璃窗,内部环境明亮。C.四川常道观依巍峨耸立的青城山而建,周围群山环绕,树林掩映;帕特农神庙位于古希腊雅典卫城中心最高处石灰岩的山岗上,采用高大的多立克柱式。D.五台山南禅寺形制壮丽,结构简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墨西哥帕来索-西西姆生态宾馆采用泥土、木材等天然建筑材料建造而成,是现代典型的生态建筑。4.材料二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5.针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不讲求民族性和地方性这一问题,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建议。〖答案〗1.B2.D3.C4.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阐述现代城市建筑美的新趋向,即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然后分别从“与自然条件巧妙配合”“建筑小品、装饰的设置”“建筑的空间关系”三个方面分说建筑美在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最后强调建筑、环境与人关系的和谐,照应开头。

②主要运用举例、引用两种论证方法。举例如:举长江沿岸城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说明建筑要与自然合为一体,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引用如:引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的话,说明建筑美要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5.①要学习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如注重造型的“线型美”。

②除了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要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发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内核,丰富当代建筑文化内涵,重塑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③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基于本城市的特点,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协调好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关系。〖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多少显示出一种对自然的对立和征服”错误。由材料一第3段“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可知,原文说的是“处处皆”,而“多少”则表示“稍微”之意,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并且二者论述的重心相同”错误。材料一侧重说的是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的差异,材料二侧重说的是现代建筑与环境融合的美的趋势。B.“因而缺乏气势”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为“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并没有提及缺乏气势。C.“中西方建筑应该秉持原有的理念、保持各自特点延续发展”错误。由原文“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可知,作者认为中西方在建筑理念上应该相互吸收借鉴。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中西方建筑艺术在建筑材料、环境观念、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A.说的是"北京四合院与江南水乡住宅的比较",与观点不一致;B.说的是"东西方建筑室内不同的采光效果",与观点不一致;C.常道观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体现的是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帕特农神庙选址在城市的中心,远离山林,且采用高大的多立克柱式,体现的是西方追求表现人自身的力量,并渴望超越自然的思想。与观点相符。D.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生态建筑在建筑材料上的相似”,与观点不一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采用总分总结构。结合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城市建设方面,不单纯考虑建筑自身,而是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趋向。这样,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从而使旧建筑观念及其‘美’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可知,先阐述现代城市建筑美的新趋向,即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结合第2段关键句“总之,尽可能地与自然合为一体,使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增加了浪漫的气氛”、第3段关键句“建筑小品、装饰一类,自身有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并对建筑起着必不可少的烘托陪衬的作用,渲染和强化着建筑环境艺术的氛围”和第4段关键句“建筑的空间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可知,然后分别从“与自然条件巧妙配合”“建筑小品、装饰的设置”“建筑的空间关系”三个方面分说建筑美在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结合第5段关键句“建筑是为人的,现代建筑的主旋律是,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协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关系”可知,最后强调建筑、环境与人关系的和谐,照应开头。主要运用举例、引用两种论证方法。举例如:结合“长江沿岸城市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因其仿轮船的外部造型,使得建筑融汇到长江东来西往轮船的画面之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可知,举长江沿岸城市汉口、九江临江而建的港口客运站,说明建筑要与自然合为一体,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起来;引用如:结合“正如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应当明确地把建筑理解为一种有机的、社会的艺术形式,它的任务就是通过比例、韵律、材料和色彩等,为人类创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环境。这样,人类物质设施的整个形式世界,从私人居室,直到错综复杂的大都市,都包括在建筑的范围之内了’”可知,引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所说的话,说明建筑美要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知,要学习传承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如注重造型的“线型美”。结合“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可知,除了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要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发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内核,丰富当代建筑文化内涵,重塑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结合“在城市建设方面,不单纯考虑建筑自身,而是把美学的眼光从建筑转向环境,用环境设计来取代建筑设计,已经成为新的趋向。这样,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从而使旧建筑观念及其‘美’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可知,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要基于本城市的特点,立足于整个环境、整个城市、整个区域来审视建筑美,协调好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陋室的月光常兴胜月光如水,倾泻在秋意浓浓的安徽和县县城,四周环顾,人流、车流融入月色中,虫唧、鸟啾、风鸣,被月光稀释平和。此时,月光与灯光混浊成一条河流,苍苍茫茫,处于高地的陋室临“水”而居,周遭的松柏、竹林、桂树婆娑摇曳在“水”中。踏月寻访陋室,心中默念《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感叹“在水一方”,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退思。一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魂。门楣上的“陋室”二字,为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茫茫月色,粼粼波光,向陋室前进,宛若涉水而行,清月沾衣欲湿,顿觉一身微凉。倘或这时能与大唐刺史谋面,哪怕只有片刻,也不枉月下此行。我徜徉松柏竹影间,感觉脚下的青青苔痕潮湿松软,却没有寻到陋室旁栽植的、曾给他带来劫难的桃花,许是为月华淹没。刘禹锡钟爱写桃花,哪怕因此被贬于僻陋之地,也不曾改变志趣、折腰摧眉。他连续吟桃花、写桃花:朗州的是“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连州的是“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和州的是“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夔州的是“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二吱呀呀。他推开窗子,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汩汩涌来,映着他清瘦的面容,案牍上泛黄的卷卷诗书和墙上挂着的那张素琴也沐浴在似水的月华里。一缕云香袅袅升起,缭绕在一方天地中,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刘禹锡,字梦得,“梦得”为梦中所得,“禹锡”意为圣人大禹所赐。父亲刘绪为他取此名字,喜爱之情自不待言。自小开始,刘绪就让他读儒家经典,希望他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像颜回一样不改其乐。他喃喃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取下那张素琴。它没有焦桐的名贵,没有瑶琴的华美。轻挑慢抹银弦,咚咚——旷古悠远之思,铿锵金石之声,从弦上飞出,清脆、悠远、厚实。携妻离京后的23年贬谪岁月恍若昨日,这些年里,妻子薛氏、母亲卢氏、好友柳宗元等一个个相继离去。艰难困苦中,他也学会了从丝竹里觅得一丝安慰。尽管举目无亲,没有可说话的人,但他喜欢这里的蛮俗土风,于是他将听到的民歌改编成新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一首首《竹枝词》在巴蜀传唱。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棘丛生的山岭道上,而是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尼山的月光成了他不灭的信念。往事并不如烟,古琴声声,铿锵有力,推动月波起伏,也让他的思绪随之绵延千里。低眉弹着,一行清泪模糊了视线,曲不成调,只听“咚”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他弃琴起身走近窗下,月光不离不弃地抚摸着他,安慰着他,故乡、亲人、诗友,一份牵挂,两行泪痕。三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月,刘禹锡得长安诏书量移和州,虽说未能重回天阙,但总算日近神京。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自池州过宛陵,由姑孰渡长江。一个初冬的温暖日子,鼓荡着白帆的舟船靠近长江西岸和州横江浦渡口。一条厚实的长长木板,一头搭在小舟首沿,一头当在西江岸堤,岸上“笏板”(当地一种形如笏板的烧饼)的叫卖声、手艺人的吆喝声、毛驴的喘气声、小孩的啼哭声,被冬日的寒风包裹着,刘禹锡肩挑盛满书卷的竹笥,踩着滚滚涛声,与家人一道踏上和州的土地。弃舟登岸,半百之年的新刺史还没来得及掸掉一身风尘,翌日就下乡视察民情,因“民为本”是他为政之基。“比屋悍嫠辈,连年水旱并。”连年的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田地荒芜。目睹惨状,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自省。他还发现,和州的版图虽仅是连、夔二州的十分之五六,赋税却是二州的三倍,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书《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恩准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一切税赋。他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而他自己,则在州衙后圃小山脚下,依仙山而造,临龙池而结,建了一处简陋之室。这里成了他与张籍、白居易等文友诗书来往、饮酒赋诗的地方。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纸上横斜,在月华中摇曳。写罢,他踱步、沉吟、回忆。枝叶簌簌,月影西移。他以“民为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园。二年后,他乘舟离开和州。回望隐在松竹桂影中的陋室,月光如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