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①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从隋唐至北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元末明初开始,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巧妙组合单体建筑,使之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②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只是用来隔断或者划分内部空间。B.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C.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秩序的特殊需要。D.当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实践与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旅游景区对营造技艺的较大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梁架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牵搭。B.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了建筑的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C.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这使其适应性比较强,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D.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前者讲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后者讲其营造技艺的历史、美学与传承。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一项是()A.四合院,北边为正房,南边为倒座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它们围合构成一进院落。居住者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其设计中。B.苏州园林的规划很自由,其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没有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出了较为丰富的景观。C.山西王家大院有的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花罩、落地罩、圆光罩、栏杆罩等,有的还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息。D.保定直隶总督署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4.根据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和相关语段的主要内容,为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补写恰当的标题,每则标题不超过12个字。5.若将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运用到材料二中,你认为应将其置于哪一部分?请说明理由。〖答案〗1.B2.D3.C4.①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②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或:需要)重视5.位置:材料二最后一部分。理由:①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谈的是木结构建筑的构件交接的部分在外表形状上的加工。②与材料二最后一部分的主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应得到很好的传承”十分吻合,可作为其例证。〖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错误,原文有“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错误,原文只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选项曲解文意。B.“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误在,文中只说“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没有说是“须遵循的规范”,这一说法于文无据。C.“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错误,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另外,“这使其”表现的因果关系也不恰当,原文为“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并未说明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所说的是单体建筑内部的装饰,而材料二所提到的古代建筑的空间美学理念是关于单体建筑组合方面的内容的,故此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主体内容都是围绕首段提出的营造技艺展开的。结合关键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及相关内容可概括出,第一部分标题应为: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结合“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可概括出第二处标题为: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或:需要)重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结合“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可知,例子谈的是木结构建筑的构件交接的部分在外表形状上的加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可知,材料二最后一部分的主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应得到很好的传承”,例子和这一主旨十分吻合,可作为其例证。故可以把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运用到材料二最后一部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窦娥冤》第三折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6.下列对曲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合把……,可怎生……?”,窦娥的诘问,反映了她头脑中既有的观念与她所遭遇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她对天地公平的怀疑态度。B.为善的受贫穷以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因而寿长——这两句唱词,表明窦娥对当时社会善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已有清醒认识。C.“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曲词以此结尾,形象展现了窦娥对天地主持公道不再抱有幻想后的绝望、无奈、痛楚,读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D.这段曲词指天斥地,直抒胸臆,高亢激越,将窦娥因衔冤莫白而积压于胸满腔怨愤表达得酣畅淋漓,体现了古典戏曲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7.选段(简称“元本”)中画横线部分的这两句唱词,在《古名家杂剧》本(简称“古本”)中却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两本中的唱词,孰优孰劣?请简要分析。〖答案〗6.B7.古本第一句是陈述句,不如元本用反问句的质问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两相比较,元本更能突出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已有清醒认识”错。此句是窦娥对天地是非不分,人间黑白颠倒以及自身遭遇的控诉,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但窦娥所处的地位决定她不可能对这种不公平现象“有清醒认识”。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古本第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是陈述句,语气平淡,元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是反问句,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控诉,可看出古本不如元本用反问句的质问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是对天的哀告诉求,元本“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意思是,天呀!你错判善恶白白地做天,体现出对上天不公的强烈的否定和愤怒,据此看出古本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两相比较,元本句子在用词、句式和语气方面写窦娥指天骂地,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世道的愤怒控诉,程度深,语气强烈,也更能突出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阅读《雷雨》第二幕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周朴园你想见他?鲁侍萍嗯,他在哪儿?周朴园他现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鲁侍萍不过什么?周朴园他很大了。鲁侍萍(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周朴园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鲁侍萍哦,你以为我只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吗?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到你。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周朴园侍萍。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周朴园可是你——……鲁大海(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鲁侍萍(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8.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这句舞台说明,通过周朴园的细微动作从侧面表现出侍萍三十年相貌变化之大。B.“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侍萍省却姓氏而以“朴园”称呼对方,意在帮助周朴园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身份。C.选段中周朴园和侍萍的对话既交代了侍萍离开周家的原因,又说明侍萍离开后周家为掩盖罪恶曾对周萍撒下弥天大谎。D.选段中周朴园的台词虽是只言片语却内蕴丰富,巧妙展现了他自私虚伪、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个性和肮脏的内心世界。9.选段中画横线部分三次描写鲁侍萍“哭”,请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分别揭示鲁侍萍这三次“哭”背后的心理。〖答案〗8.B9.①第一次“泪满眼”:泪中包含了对周朴园虚伪自私、薄情寡义的失望,更多的是母子分离三十年的痛苦、对周萍的思念和见周萍的渴望。②第二次“大哭”:对大海被打的心疼,对周萍恶行的失望、痛恨,也为自己不能母子相认而痛哭。③第三次“大哭”:既有对周萍言行的失望、痛苦,更多的是难以割舍却不能不割舍母子之情的痛苦。〖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意在帮助周朴园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身份”说法有误。侍萍重回周公馆是为了领回女儿四凤,并不想和周朴园相认,称呼“朴园”只是往日的习惯而已,并无帮助周朴园进一步确认自己身份之意。故选B。【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戏剧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一方面是见到当初狠心抛弃自己,导致自己悲惨命运的“凶手”——周朴园,有对周朴园虚伪自私、薄情寡义的失望。此外,“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也反映了鲁侍萍想见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周萍的渴望、激动和痛苦的心情,见儿子一面,是鲁侍萍最大的心愿。鲁侍萍第二次“哭”,面对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鲁侍萍大哭,一是伤心和愤怒;二来面对周萍的出手,鲁侍萍始料未及,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又立马意识到不能揭露母子、兄弟关系而转为掩饰,显示出痛苦、无奈的复杂心理。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然又大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鲁侍萍最初想见儿子周萍的激动和渴求的心理,在目睹了兄弟相残的情景之后,慢慢趋向无奈、痛苦的复杂心理,直至最后内心的幻想渐渐破灭而显呆滞和失望。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不同)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散落,卸落)居则曰:“不吾知也”(平日,平时)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秘密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审问)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供养)C.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想谄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摈弃,消除)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安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邑)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憎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恩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答案〗D(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桓公曰:“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桓公曰:“善哉!”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不对。桓公曰:“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桓公曰:“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选自《管子》,有删节)〖备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B.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D.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意愿,志向;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含义不同。B.济,横渡,渡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相同。C.度,制度,法度;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基本相同。D.刑,施以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含义不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认为,为政的重要原则是“信”“仁”“严”“礼”,也就是国君对百姓要讲信用,施仁政,严肃法纪,提倡礼仪。B.管仲认为,桓公想修明政事以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就必须从爱护百姓做起,采取具体措施,使百姓相亲、富裕、有礼。C.桓公敬重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当他流露出称霸天下的想法时,管仲就以沉默来表示自己对这一想法的反对态度。D.桓公胸有大志,为实现称霸天下的愿望,他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果断地采取行动,数年的坚持使他赢得百姓的信赖。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答案〗11.B12.C13.C14.(1)凡治理百姓,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疾苦。不要用刑罚恐吓他们(或:使他们心生惧意),不要用强力制止他们(或:使他们止步不来)。(2)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解析〗【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相连以事”与“相及以禄”是对称结构,都是状语后置句,故应在“以事”后断开,排除AD。“贤士”做“建”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意思,意愿,意向;/料想。句意: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B.正确。“济”均解释为“渡河”。句意: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C.错误。制度,法度;/估计。句意:我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D.正确。施以刑罚;/楷模仪范。句意:孤幼不准处刑;/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表示自己对这一想法的反对态度”说法错误,原文“管仲不对”的意思是管仲没有回答,并不是表示反对。故选C。【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牧”,治理;“惧以罪”,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罪惧(之)”;“止以力”,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力止(之)”。(2)“霸王”,称霸诸侯;“举”,成就;“本事”,根本的事。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疾苦,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桓公说:“怎么去施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为什么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桓公说:“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他好像流水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秣陵吊古①屈大均②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③犹在,问君多少能记?〖备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③石人,指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三句直抒胸臆,并以“萧条如此”的感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花柳”句借景抒情,写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覆灭。C.玉笛、金笳声声,秦淮微波荡漾,视听结合,烘托了深沉的兴亡之叹。D.燕子飞归故国,化用前人诗句,赋予燕子新的内涵,拓展了词的意境。16.本词下阕结尾两句与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下阕结尾三句,在手法运用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本词结尾两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向明孝陵旁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的石人发问,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沧桑(兴亡)之感。②《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三句化用杜牧诗句,讽喻统治者耽于荒淫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覆灭”错误。“花柳何曾迷六代”意思是花柳并不能使人迷恋沉醉,六朝的灭亡,主要来自它内在的原因。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词结尾两句“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意思是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至今仍在,它们难道还能把这如烟往事记起?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向明孝陵旁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的石人石马发问,抒发了诗人心中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喻北宋统治者的荒淫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先进》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冉求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在对百姓施以教化方面的谦虚态度。(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魏征深谙这些道理,正因如此,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他告诫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以洞庭湖为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其阔大壮美的特点。〖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会议宣布,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祥地,被誉称为“茶的祖国”,①。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作为社交联谊、传播文化的精神纽带,在人类非遗史上留下了②的一笔,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认真浏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这一项目的申报目录,你会发现,它很像一部涵盖了六大茶类、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的,展现了同一品类下中国茶的“千姿百态”的微缩版的“茶叶百科全书”:以绿茶制作技艺为例,不少③的名茶面孔悉数亮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碧螺春、恩施雨露、信阳毛尖等。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当之无愧(实至名归/名副其实)②浓墨重彩③家喻户晓(闻名遐迩/声名远播)19.它很像一部微缩版的“茶叶百科全书”,涵盖了六大茶类、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展现了同一品类下中国茶的“千姿百态”(或:它涵盖了六大茶类、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展现了同一品类下中国茶的“千姿百态”,很像一部微缩版的“茶叶百科全书”)〖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祥地”,所以中国担得起“茶的祖国”这一美誉,可填“当之无愧(或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名副其实:意思是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②此处强调茶在人类非遗史上的地位,搭配“一笔”,可用“浓墨重彩”。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③根据后面列举的名茶可知,这些名茶名声大,很多人都知道,可填“家喻户晓(或闻名遐迩、声名远播)”。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尽皆知。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先找出句子主干:它很像一部微缩版的“茶叶百科全书”再将“涵盖六大茶类、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展现了同一品类下中国茶的‘千姿百态’”等定语加上主语“它”单独成句为:它涵盖了六大茶类、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展现了同一品类下中国茶的“千姿百态”。再按照总分或分总的结构重组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几乎每个人都有找不到钥匙或其他物品的经历,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遗忘?近日,斯坦福学者首次运用一种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大脑具有一种抑制无关记忆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重要事物。研究者认为,记忆新事物会对记忆中原本就存在的、与新事物相联系但是无关的旧有记忆造成损害,但是________:大脑弱化不重要的记忆和经验,将会保证自身更有效地工作。研究者对这种“反常规”的理论进行了实验,以揭示大脑对无关信息的处理能力——大脑会对记忆信息进行处理,以使下次记忆的过程进行得更加顺利。也就是说,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________,同时也能够抑制或者弱化其他记忆。大脑的这种功能是由前额叶皮层来完成的,前额叶皮层就好比大脑的CEO,由于其具备削弱无关记忆的能力,因此会使大脑有更多的空间处理其他信息,记忆新事物也就更加容易。〖答案〗①遗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②这种损害是有益的③它能强化某些记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提出话题,结合“几乎每个人都有找不到钥匙或其他物品的经历”“人们为什么会遗忘”可知,谈的是遗忘很普遍,应填“遗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第二空,此处和前文“损害”为转折关系,结合后文的阐释“……会保证自身更有效地工作”可知应填“这种损害是有益的”。第三空,此处是阐释“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和“也能够抑制或者弱化其他记忆”为对照句,应填“它能强化某些记忆”。21.下面这个语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发展中医药文化,①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创造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话语体系。②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快,③中国居民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④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⑤进一步促使人们积极寻找健康生活的新思路。⑥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未病先防、养生防病,⑦恰好满足了人们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现实需要。〖答案〗①将“创造”改为“创新”。
②在句首加上“随着”或“由于”。
⑦在“以健康为中心”后加“转变”(或:将“向”改为“转向”“走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创造……内涵和话语体系”搭配不当,“创造”改为“创新”;第②句“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快”缺失介词,应该在句首加上“随着”或“由于”;第⑦句“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缺动词谓语,应该在“以健康为中心”后加“转变”或将“向”改为“转向”“走向”。四、整本书阅读(5分)22.“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是《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回目,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说明该回目的含意。〖答案〗“情中情因情感妹妹”,指宝玉送素帕给黛玉以表衷肠,黛玉百感交集,题诗帕上。“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指宝玉挨打,宝钗错以为是薛蟠惹的祸,以此错劝薛蟠以后少在外面胡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该回目下的内容“情中情”是指宝玉拿两条旧绢子送给黛玉以表深情这件事情。宝玉对黛玉用情很深,又有前世情缘,故对黛玉表达心中的爱意。“情感妹妹”是说黛玉自然领会,神痴心醉、百感交集,并在绢子上题诗三首回应宝玉的深情。这是本回目的上一句含意。至于下一句是说宝玉挨打的事情。袭人从茗烟口中得知了宝玉被打的大致经过,在宝钗面前不慎说出了薛蟠的名字来。宝玉忙替薛蟠解释,实际上是为了顾全宝钗的体面。宝钗甚为感激,回去后劝薛蟠不要在外头胡闹。薛蟠遭母、妹误会,赌身发誓分辨,撒泼打闹,无人可止。句中“哥哥”是指薛蟠。“错里错”是指宝钗错以为是薛蟠惹的祸,以此错劝薛蟠以后少在外面胡闹。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对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的最后一场球进行解说时,央视解说员贺炜引用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名言“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来送给失利的法国队,希望法国队重拾勇气,重振辉煌。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以上材料中蕴含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①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从隋唐至北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元末明初开始,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巧妙组合单体建筑,使之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②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只是用来隔断或者划分内部空间。B.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C.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秩序的特殊需要。D.当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实践与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旅游景区对营造技艺的较大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梁架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牵搭。B.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了建筑的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C.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这使其适应性比较强,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D.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前者讲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后者讲其营造技艺的历史、美学与传承。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一项是()A.四合院,北边为正房,南边为倒座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它们围合构成一进院落。居住者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其设计中。B.苏州园林的规划很自由,其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没有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出了较为丰富的景观。C.山西王家大院有的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花罩、落地罩、圆光罩、栏杆罩等,有的还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息。D.保定直隶总督署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4.根据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和相关语段的主要内容,为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补写恰当的标题,每则标题不超过12个字。5.若将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运用到材料二中,你认为应将其置于哪一部分?请说明理由。〖答案〗1.B2.D3.C4.①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②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或:需要)重视5.位置:材料二最后一部分。理由:①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谈的是木结构建筑的构件交接的部分在外表形状上的加工。②与材料二最后一部分的主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应得到很好的传承”十分吻合,可作为其例证。〖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错误,原文有“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错误,原文只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选项曲解文意。B.“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误在,文中只说“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没有说是“须遵循的规范”,这一说法于文无据。C.“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错误,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另外,“这使其”表现的因果关系也不恰当,原文为“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并未说明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所说的是单体建筑内部的装饰,而材料二所提到的古代建筑的空间美学理念是关于单体建筑组合方面的内容的,故此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主体内容都是围绕首段提出的营造技艺展开的。结合关键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及相关内容可概括出,第一部分标题应为: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结合“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可概括出第二处标题为: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或:需要)重视。【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结合“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可知,例子谈的是木结构建筑的构件交接的部分在外表形状上的加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可知,材料二最后一部分的主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应得到很好的传承”,例子和这一主旨十分吻合,可作为其例证。故可以把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运用到材料二最后一部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窦娥冤》第三折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6.下列对曲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合把……,可怎生……?”,窦娥的诘问,反映了她头脑中既有的观念与她所遭遇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她对天地公平的怀疑态度。B.为善的受贫穷以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因而寿长——这两句唱词,表明窦娥对当时社会善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已有清醒认识。C.“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曲词以此结尾,形象展现了窦娥对天地主持公道不再抱有幻想后的绝望、无奈、痛楚,读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D.这段曲词指天斥地,直抒胸臆,高亢激越,将窦娥因衔冤莫白而积压于胸满腔怨愤表达得酣畅淋漓,体现了古典戏曲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7.选段(简称“元本”)中画横线部分的这两句唱词,在《古名家杂剧》本(简称“古本”)中却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两本中的唱词,孰优孰劣?请简要分析。〖答案〗6.B7.古本第一句是陈述句,不如元本用反问句的质问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两相比较,元本更能突出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已有清醒认识”错。此句是窦娥对天地是非不分,人间黑白颠倒以及自身遭遇的控诉,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但窦娥所处的地位决定她不可能对这种不公平现象“有清醒认识”。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古本第一句“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是陈述句,语气平淡,元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是反问句,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控诉,可看出古本不如元本用反问句的质问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天也,我今日负屈衔怨哀告天”,是对天的哀告诉求,元本“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意思是,天呀!你错判善恶白白地做天,体现出对上天不公的强烈的否定和愤怒,据此看出古本不如元本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两相比较,元本句子在用词、句式和语气方面写窦娥指天骂地,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世道的愤怒控诉,程度深,语气强烈,也更能突出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阅读《雷雨》第二幕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周朴园你想见他?鲁侍萍嗯,他在哪儿?周朴园他现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鲁侍萍不过什么?周朴园他很大了。鲁侍萍(追忆)他大概是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周朴园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鲁侍萍哦,你以为我只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吗?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自己也不愿意认我的。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到你。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周朴园侍萍。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周朴园可是你——……鲁大海(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鲁侍萍(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8.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这句舞台说明,通过周朴园的细微动作从侧面表现出侍萍三十年相貌变化之大。B.“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侍萍省却姓氏而以“朴园”称呼对方,意在帮助周朴园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身份。C.选段中周朴园和侍萍的对话既交代了侍萍离开周家的原因,又说明侍萍离开后周家为掩盖罪恶曾对周萍撒下弥天大谎。D.选段中周朴园的台词虽是只言片语却内蕴丰富,巧妙展现了他自私虚伪、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个性和肮脏的内心世界。9.选段中画横线部分三次描写鲁侍萍“哭”,请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分别揭示鲁侍萍这三次“哭”背后的心理。〖答案〗8.B9.①第一次“泪满眼”:泪中包含了对周朴园虚伪自私、薄情寡义的失望,更多的是母子分离三十年的痛苦、对周萍的思念和见周萍的渴望。②第二次“大哭”:对大海被打的心疼,对周萍恶行的失望、痛恨,也为自己不能母子相认而痛哭。③第三次“大哭”:既有对周萍言行的失望、痛苦,更多的是难以割舍却不能不割舍母子之情的痛苦。〖解析〗【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意在帮助周朴园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身份”说法有误。侍萍重回周公馆是为了领回女儿四凤,并不想和周朴园相认,称呼“朴园”只是往日的习惯而已,并无帮助周朴园进一步确认自己身份之意。故选B。【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戏剧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鲁侍萍第一次“哭”,“泪满眼”,一方面是见到当初狠心抛弃自己,导致自己悲惨命运的“凶手”——周朴园,有对周朴园虚伪自私、薄情寡义的失望。此外,“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也反映了鲁侍萍想见阔别三十多年的儿子周萍的渴望、激动和痛苦的心情,见儿子一面,是鲁侍萍最大的心愿。鲁侍萍第二次“哭”,面对周萍和周家仆人对鲁大海的痛打,鲁侍萍大哭,一是伤心和愤怒;二来面对周萍的出手,鲁侍萍始料未及,本能地喊出儿子的名字,又立马意识到不能揭露母子、兄弟关系而转为掩饰,显示出痛苦、无奈的复杂心理。鲁侍萍第三次“哭”,“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然又大哭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复杂的情绪:周萍的言行让她备受打击,她深感失望、痛苦,而不能泯灭的母子之情又在她心里激荡。鲁侍萍最初想见儿子周萍的激动和渴求的心理,在目睹了兄弟相残的情景之后,慢慢趋向无奈、痛苦的复杂心理,直至最后内心的幻想渐渐破灭而显呆滞和失望。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5分)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不同)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散落,卸落)居则曰:“不吾知也”(平日,平时)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秘密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审问)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供养)C.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想谄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摈弃,消除)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安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邑)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憎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恩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答案〗D(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桓公曰:“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桓公曰:“善哉!”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不对。桓公曰:“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桓公曰:“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选自《管子》,有删节)〖备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B.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D.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意愿,志向;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含义不同。B.济,横渡,渡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相同。C.度,制度,法度;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基本相同。D.刑,施以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含义不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认为,为政的重要原则是“信”“仁”“严”“礼”,也就是国君对百姓要讲信用,施仁政,严肃法纪,提倡礼仪。B.管仲认为,桓公想修明政事以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就必须从爱护百姓做起,采取具体措施,使百姓相亲、富裕、有礼。C.桓公敬重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当他流露出称霸天下的想法时,管仲就以沉默来表示自己对这一想法的反对态度。D.桓公胸有大志,为实现称霸天下的愿望,他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果断地采取行动,数年的坚持使他赢得百姓的信赖。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答案〗11.B12.C13.C14.(1)凡治理百姓,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疾苦。不要用刑罚恐吓他们(或:使他们心生惧意),不要用强力制止他们(或:使他们止步不来)。(2)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解析〗【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相连以事”与“相及以禄”是对称结构,都是状语后置句,故应在“以事”后断开,排除AD。“贤士”做“建”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意思,意愿,意向;/料想。句意: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B.正确。“济”均解释为“渡河”。句意: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C.错误。制度,法度;/估计。句意:我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D.正确。施以刑罚;/楷模仪范。句意:孤幼不准处刑;/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表示自己对这一想法的反对态度”说法错误,原文“管仲不对”的意思是管仲没有回答,并不是表示反对。故选C。【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牧”,治理;“惧以罪”,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罪惧(之)”;“止以力”,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力止(之)”。(2)“霸王”,称霸诸侯;“举”,成就;“本事”,根本的事。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疾苦,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桓公说:“怎么去施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为什么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桓公说:“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他好像流水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秣陵吊古①屈大均②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③犹在,问君多少能记?〖备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③石人,指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三句直抒胸臆,并以“萧条如此”的感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花柳”句借景抒情,写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覆灭。C.玉笛、金笳声声,秦淮微波荡漾,视听结合,烘托了深沉的兴亡之叹。D.燕子飞归故国,化用前人诗句,赋予燕子新的内涵,拓展了词的意境。16.本词下阕结尾两句与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下阕结尾三句,在手法运用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本词结尾两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向明孝陵旁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的石人发问,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沧桑(兴亡)之感。②《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三句化用杜牧诗句,讽喻统治者耽于荒淫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覆灭”错误。“花柳何曾迷六代”意思是花柳并不能使人迷恋沉醉,六朝的灭亡,主要来自它内在的原因。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词结尾两句“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意思是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至今仍在,它们难道还能把这如烟往事记起?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向明孝陵旁历经风雨,至今仍在的石人石马发问,抒发了诗人心中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喻北宋统治者的荒淫享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先进》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冉求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在对百姓施以教化方面的谦虚态度。(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魏征深谙这些道理,正因如此,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他告诫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以洞庭湖为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其阔大壮美的特点。〖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乾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月”趣味竞赛活动方案
- 还建房买卖协议书
- 网络课程录制合同
- 玻璃钢防腐工程施工方案
- 2023年玉溪市红塔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招聘森林草原火灾预防专业队队员考试真题
- 2023年伊春市第一中学赴外招聘教师笔试真题
- 2023年台州教师招聘台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 矿山开采项目开发利用方案
- 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方案
- 素土挤密桩专项施工方案
- 2025届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冲刺模拟物理试卷含解析
- 品牌授权收费合同模板
- DB41-T 2689-2024 水利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规范
- 2024年刑法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全优)
-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第10课设动作与超链接(教案)
- 空气动力学数值方法:有限体积法(FVM):离散化技术与数值通量
-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电子课本教材
- 合作安全责任协议书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船舶电子导航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生产管理培训课件
- 2024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 整式的乘法 4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