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讲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1页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讲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2页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讲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3页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讲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4页
专题01 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讲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家国同构下的中国古代政治目录考情分析知识建构梳理预测考点一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核心提炼·考点梳理】【学科素养·探究提升】【中考演练·命题预测】考点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核心提炼·考点梳理】【学科素养·探究提升】【中考演练·命题预测】考点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核心提炼·考点梳理】【学科素养·探究提升】【中考演练·命题预测】考点四古代改革【核心提炼·考点梳理】【学科素养·探究提升】【中考演练·命题预测】考点五古代盛世【核心提炼·考点梳理】【学科素养·探究提升】【中考演练·命题预测】考点要求课标要求命题预测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政治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古代政治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揭示了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的特征;从命题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秦、西汉、元、明、清几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多以综合性较强的材料解析题、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古代选官制度古代改革古代盛世局面考点一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嬗变朝代制度夏朝启即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秦朝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设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③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王位世袭隋唐三省六部制

(1)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2)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宋朝控兵权,分化事权,重文轻武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元朝①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清朝设军机处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材料二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命题角度】(1)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建制”由谁首创?(2)材料一中“?”处的官职名称?这一官职在哪一朝代被废除?(3)根据材料二可知,哪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4)结合以上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参考答案】(1)秦始皇(赢政)。(2)丞相;明朝。(3)军机处。(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2023•南充)秦实现统一后,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刺史2.(2023·江苏苏州)下图书法作品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这最有可能是()A.作者柳公权出现笔误 B.为体现书法艺术特色C.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 D.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3.(2023•青岛)宋室对统兵将帅的猜忌,始终不懈。所信用者大都才调平庸,不足制敌。统兵大员,也多用文官,以没有战阵经历的文人主持军事,自然败事者居多。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文化专制4.(2023·湖北宜昌)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5.(2023·广东深圳)了解宋代政治,下列哪一史料最合适()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C.《清明上河图》 D.《马可·波罗行纪》6.(2023•潍坊)“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帮助皇帝处理文件)。”这反映了明朝()A.中央机构完善 B.皇权空前强化C.文学日趋繁荣 D.文臣地位提高7.(2023·广东深圳)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8.(2023•大庆)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其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一特殊机构是()A.宣政院 B.议政王大臣会议C.南书房 D.军机处9.(2023·江苏扬州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和前代比较,元代政治制度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变化:(1)中央机构发展为省、台、院三足鼎立;(2)中央设置宣政院等机构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等等。元朝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多民族家的一次尝试,大都为后代所承袭。——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政治体制及礼法制度的建设和改造,极大提升了明代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功能。虽然发生种种“矫枉过正”,并且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却在总体上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需要。——摘编自方志远《明前期国家治理中的民生关怀》(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中央设置的政治管理机构。(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明时期政治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1.【新考法】跨学科——书法中的历史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焚书坑儒”,文化专制2.【新考法】跨学科——美术中的历史如图漫画体现的政治制度在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结合漫画的内容和注解指出这一政治制度是()注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可以见到七八个宰相在一起议事,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而皇上却笑逐颜开,甚是满意。A.郡县制 B.科举制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3.【新考法】跨学科——物理中的历史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洪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钟摆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来归纳中国古代文官与武将的权力转换。据此可知,当钟摆向右摇摆时,形象地展现了()A.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B.隋唐三省六部制度

C.北宋重文轻武政策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4.【新考法】新情境——传统文化的历史宋朝时出现了《百家姓》,之后《百家姓》的开头随王朝的变化而变化。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帝权威的独尊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5.【新考法】跨学科——戏曲中的历史如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歌谣。该歌谣反映的是()废除丞相分相权,六部职权都归君。五军都督听兵部,锦衣卫士监官民。A.明朝的建立 B.朱元璋强化皇权 C.抵抗外来侵略 D.明朝巩固边疆6.【新考法】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老师在讲授《明朝的政治》这一课题时,展示了下框材料。这说明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是()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帝命……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A.军机处的建立 B.八股取士的实行 C.明太祖废除宰相 D.边疆危机的加剧7.【新考法】新跨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地理学科如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A.废分封,推行郡县 B.削相权,设立三省C.收兵权,设置通判 D.设军机,强化君权考点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嬗变1.西周:分封制。目的:为巩固统治,西周天子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授予他们土地和人民,诸侯必须定期朝觐、交纳贡赋、服从周王调兵。内容: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意义:巩固了统治,扩大了控制范围。2.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县制3.秦朝:郡县制。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西汉:①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地方王国问题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名,监视地方。5.北宋: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②各州府设置通判,监督并分知州的权力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6.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影响深远。

中央—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等,称“腹里”)

地方—岭北、辽阳、河南、江西、湖广,10个行省

其他地区—吐蕃、畏兀儿7.明朝:朱元璋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利。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官员产生世袭产生皇帝任免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命题角度】观察分封制示意图思考,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分封有什么特点,其目的又是什么?【参考答案】①宗亲、功臣、先代贵族。②王族是分封的主体。③防止先代贵族作乱,巩固西周统治。1.(2023•广州)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周公旨在()A.废除奴隶制 B.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C.建立郡县制 D.倡导“尊王攘夷”策略2.(2023•呼和浩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3.(2023·广东中考)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4.(2023·广西)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5.(2023•赤峰)(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知,他推行的是()A.奴隶制 B.推恩令 C.禅让制 D.世袭制6.(2023·山东烟台)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7.(2022·甘肃金昌)“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8.(2023•西藏)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元朝开始,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9.(2023·河南)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A.保护自然环境 B.方便信息传递C.加强中央集权 D.开发江南地区1.【新考法】跨学科——语文中的历史秦初,廷尉李斯上奏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在地方实行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2.【新考法】跨学科——数学中的历史如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该图可以用来研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A.背景 B.措施 C.结果 D.影响3.【新考法】新情境——创设情境的历史某同学梳理了中国古代加强对地方管辖时间轴,图中①处对应的措施应是()A.设军机处 B.确立三省六部制C.设通判 D.设“三司”4.【新考法】跨学科——语文中的历史《元史》记载:“(世祖)二十七年……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这一史料描述的是元朝()A.三省六部制 B.二府三司制 C.行省制度 D.内阁制度5.【新考法】跨学科——语文中的历史“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涉及到元朝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6.【新考法】跨学科——地图中的历史据图可知,当时管辖石家庄的行政机构是()A.河南江北行省 B.中书省C.甘肃行省 D.陕西行省考点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朝代发展阶段内容隋朝确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明朝僵化明朝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禁锢了思想,脱离实际,无法培养实际能力。清朝废除1905年,废除科举制。材料(该)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袭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命题角度】材料一中该“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依据材料分析该“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归纳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两条即可)【参考答案】科举制度。考试成绩。科举制度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扩大官吏的来源,也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并且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读书风气的发展。1.(2023•西宁)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白居易29岁雁塔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题名赋诗得益于隋朝开创的()A.学在官府 B.科举制度 C.殿试制度 D.八股取士2.(2023•金昌)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3.(2023·福建中考)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4.(2023·山东烟台)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延续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5.(2023·四川遂宁)宋朝诗人汪洙《神童诗》有云:“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该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某种制度下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 B.丞相制C.科举制 D.内阁制6.(2023•宜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7.(2023·山东济宁中考)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破例拔擢狱吏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是让儒士广泛参政的标志。公孙弘四十岁才学《春秋》,竟能拜相封侯,使士人和一般官吏看到要被任用和升迁,必须学习儒经。汉武帝此举,意在树立榜样,使天下“群士仰慕”。——据张诚《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拔擢公孙弘反映的治国思想。材料二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据白寿彝《中国通史》(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开皇”所指的统治者,并简要说明其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材料三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据白寿彝《中国通史》(3)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统治者变革选官制度的共同目的。1.【新考法】跨学科——传统文化-戏曲中的历史“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下列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2.【新考法】跨学科——语文中的历史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与成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名落孙山”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均田制3.【新考法】跨学科——语文中的历史与如图相关的制度是()提示一:一举成名提示二:十年寒窗提示三:金榜题名A.禅让制 B.世袭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新考法】新情境——创设新情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贵族政治由此结束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门第观念彻底消失 D.成为入仕唯一途径5.【新考法】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如图反映的是某选拔人才制度在隋朝至两宋时期的演进概况。这一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考点四古代改革1.商鞅变法背景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39年,北魏(鲜卑族)统一北方;北方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人物孝文帝(拓跋宏)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措施迁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用汉制,学汉礼。性质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民族交融方式战争、和亲、人口迁徙、改革表现“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意义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王安石变法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原因(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2)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导致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财政入不敷出;(3)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措施经济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军事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结果收到一些成效,如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水利得到修建;但最终被废除败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比较:王安石变法比较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并都巩固了国家统治不同点侧重点侧重于富国强兵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应符合国情;*改革要勇于创新,善于学习,重用人才材料每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夺情况,他们为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命题角度】请结合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阐述恩格斯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参考答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原有的鲜卑习俗使其统治困难重重。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开始进行汉化改革,首先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政策,如穿汉服、说汉语等。从而推动了本民族的汉化,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2023·黑龙江绥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的变法是()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2.(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3.(2023·贵州贵阳中考)下图是史明明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4.(2023·湖南怀化中考)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是孝文帝改革中哪一项措施()A.改汉姓 B.穿汉服C.通汉婚 D.用汉语5.(2023•哈尔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6.(2023•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1.【新考法】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但是,司马光任宰相后,新法几乎全部废除。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B.出现了严重的弊端 C.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D.遭到了百姓的反对2.【新考法】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但是“京师及诸州镇或铸或否,或有止用古钱,不行新铸”,“太和五铢钱”无法在全国范围正常流通,这个现象表明()A.中央集权仍需加强 B.汉化改革无法落实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D.君主专制日渐衰落3.【新考法】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这反映了变法()A.废井田,确立了土地国有制 B.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C.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 D.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新考法】创设情境——新情境如表是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初,我国北方鲜卑族改变姓氏的情况。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鲜卑族改用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孤刘乙旃叔孙勿忸于于丘穆陵穆尉迟尉A.民族对抗 B.民族交融 C.社会安定 D.国家分裂5.【新考法】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在中国古代史某一课的学习摘要。他摘录的内容是()时间:1069年(宋神宗时期)主要措施: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结果: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新法最后被废除A.北宋的建立 B.范仲淹的新政C.王安石变法 D.重文轻武政策6.【新考法】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王安石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似点包括()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扭转了尚武轻文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考点五古代盛世材料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命题角度】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参考答案】①以民为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②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很受唐太宗的赏识。1.(2023•郴州)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2.(2023•钢城区)《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反映的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3.(2023•甘孜州)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4.(2023•恩施州)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