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1页
(讲义)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2页
(讲义)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3页
(讲义)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4页
(讲义)专题06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版)-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讲练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目录考情分析阶段特征网络构建时空线索梳理预测考点一明清的统治及皇权不断强化【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明朝的建立与灭亡知识点2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知识点3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知识点4清朝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知识点5明朝皇权的强化知识点6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明清强化皇权(命题角度:制度建设)考点二明、清的对外关系【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郑和下西洋知识点2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知识点3郑成功收复台湾【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郑和下西洋(命题角度:交往交流)考向02戚继光抗倭(命题角度:中日关系)考向03郑成功收复台湾(命题角度:交往交流)考向0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命题角度:对外开放)考点三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清廷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命题角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考点四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明朝经济的发展知识点2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命题角度:生产力的发展)考点五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知识点2明长城北京城知识点3明清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向02明长城北京城(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向0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链接中考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考点要求课标要求命题趋势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命题角度:制度建设/对外开放。命题点:明清强化皇权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及影响;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规律。明、清的对外关系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命题角度:中日关系/交往交流命题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与意义(考查重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与意义(考查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考查重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通过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命题角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命题点:清廷对台湾、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的内容、意义(考查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命题角度:生产力的发展命题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原因(突出引进外来物种的作用)、表现(徽商、晋商)。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题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影响(考查重点);明长城、北京城的布局特点;《红楼梦》昆曲等文学艺术的价值。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政治方面明朝通过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经济方面明朝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业新品种,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清朝前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从农村集市到小型工商业城镇和大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民族关系方面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极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思想文化方面清朝实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明朝文学艺术有所发展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小说创作处于黄金时期。清代小说创作大放异彩,«红楼梦»是清代小说创作艺术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清代戏曲剧种有了新的发展,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京剧形成并不断创新。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明清时期对外有战有和;政策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考点一明清的统治、社会危机及皇权不断强化知识点1、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主要内容易混易错(一)明朝的建立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明太祖。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二)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②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③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②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3.矛盾加剧:①财政危机严重,国家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②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三)、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3.过程:①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制定严明军纪。②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③挥师北上,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1.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不是清军。清军是在灭亡大顺后统一全国。2.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李自成起义建立大顺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太平天国政权。【知识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知识点2、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主要内容易混易错1.满洲兴起:①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②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转战各地,最后失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建立清朝知识点3、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主要内容易混易错1.迁都: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从沈阳)迁都北京,实现了清王朝由东北地方政权向全国政权的转变。2.统一: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的反清力量,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3.措施:①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②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清朝是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知识拓展】中国封建社会中四次结束大分裂的,实现大一统的王朝知识点4、清朝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主要内容1.原因: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求自保或升迁贿赂上级,结党营私。2.表现:(1)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腐败的趋势。(2)腐败之风在军中蔓延(①八旗兵军风军纪败坏;②军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③八旗子弟好逸恶劳,奢靡颓废)。3.危机:⑴财政危机:①官僚机构臃肿;②乾隆后期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③贪官污吏截留税款,中饱私囊;④嘉庆以后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多;⑤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国力日益虚弱(根本原因)。⑵社会危机:①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②土地兼并造成流民问题。知识点5、明朝皇权的强化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措施政治(1)中央:权分六部: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朱元璋还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丞相,管理行政;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由六部分理朝政。从丞相的设立到废除,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明太祖朱元璋设置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明成祖设置的是东厂,明宪宗设置的是西厂。军事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监察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直辖于皇帝的锦衣卫,监视官民,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明成祖时设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文化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1)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2)答卷格式固定为内容空梳、形式呆板的八股文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思想,脱离了社会发展大势,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特点地方和中央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唯物史观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的利弊得失: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危机。【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2.皇权专制的弊端:①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独立性;②统治者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知识点6、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军机处的设立背景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到康熙时,设立了南书房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空前强化于明清,清朝时达到顶峰。目的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皇权设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成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职责军机大臣跪在地上记录,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为虚设机构;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文字狱含义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代表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等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专制政策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维护集权统治措施(1)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2)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影响(1)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2)许多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给传统文化造成巨大损失【知识拓展】1.清朝的文字狱与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区别:①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文字狱是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名,制造冤狱;八股取士是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②它们的影响也不一样。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顾死背经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中做官后,他们大多数成为皇帝忠实奴仆。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素养提升】1.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的利弊得失: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危机。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一人之手,杜绝和排斥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的统治危机。3.科举制的演变4.项目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评价:(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关系。(3)权力集中易形成暴政和滋生腐败,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4)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日益强化并逐渐趋于腐朽,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考向01明清强化皇权(命题角度:制度建设)【例1-1】(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答案】A【解题思路】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A项正确。【名师点拨】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多方面措施,复习时要注意各项措施内容:军事上,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控制了军队,排除B项;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排除C项;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例1-2】(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摘录的诗句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答案】B【解题思路】清代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名,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中有“大明”“壶儿”等词,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B项正确。【名师点拨】排除法是常用的解题方法:“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讲的是开元盛世,排除A项;“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是唐朝王建的诗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代元稹的诗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1-1】隋唐时开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制,元朝时废除门下省、尚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明朝时废除了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向皇帝负责。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设置变化反映出(

)A.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削弱 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中央机构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隋唐时开创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制,元朝时废除门下省、尚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明朝时废除了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向皇帝负责。”可得出,材料中所涉及的是历代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使皇权不断强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C项;中央机构的完善最终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1-2】某同学在参加历史主题演讲比赛前查阅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资料。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是(

)A.论明朝对外交往 B.谈明朝君主专制C.议明朝文化政策 D.赞明朝科技成就【答案】B【解析】根据《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君主权力,着手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特务组织锦衣卫,他们受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和侦察。明朝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史称“八股取士”。读书人为了应试埋头苦读,不讲求实际学问,思想逐渐僵化,遏制了创造力,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八股取士是明朝统治者控制和奴化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可以看出,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的设立以及八股取士制度,都反映出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与极度膨胀,论文题目应该是谈明朝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朝对外交往没有涉及,排除A项;明朝文化政策没有涉及,排除C项;明朝科技成就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1-3】“……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材料反映的机构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军机处”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机构,D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朝君权强化的标志,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宋朝强化君权的措施是削弱相权,排除B项;明朝君权强化的标志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1-4】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闭关自守 D.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可推断出其指的是清朝大兴文字狱。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与题干信息“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相符,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闭关自守是清朝统治者实行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二明、清的对外关系知识点2.1、郑和下西洋主要内容易混易错1.条件:①国力强盛(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对外政策:明朝前期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③技术先进: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指南针;④明成祖的支持;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出色的组织才能。2.目的:明成祖①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4.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形式:载丝、瓷、茶、漆器等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6.特点和地位: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7.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1.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不是明太祖。知识点2.2、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主要内容易混易错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2.倭患严重原因:①明朝商贸发达,距倭国近;②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③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④明朝官僚、奸商以及海盗等与倭寇相互勾结。3.抗倭: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5.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岳飞是抗金英雄,文天祥是抗元英雄。知识点2.3、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内容易混易错郑成功收复台湾背景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是外交问题。概况(1)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乘坐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郑成功把敌人包围在赤崁城和台湾城两个孤立的据点中,迫使赤崁城的荷军投降(2)1662年2月,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宣告投降。至此,被荷兰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性质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意义(1)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巩固了东南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2)加速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3)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开台圣王”)知识点2-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内容易混易错1.原因:(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演变:(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沿海内迁数十里,不准“片帆出海”。(2)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船只载重。(3)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①承销外商进口货物,①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③管理外国商人。)3.影响:(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闭关锁国是清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及与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知识拓展】1.“船”见证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演化过程图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⑤统治者的支持。⑥郑和本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2.郑和下西洋的局限性?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因而不计经济效益,每到一个地方慷慨赠礼、厚往薄来,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长久;实质是自然经济下的一种朝贡贸易,它不像新航路开辟是为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服务的,不可能引起社会变革也使航海活动缺乏持久动力而销声匿迹。3.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4.纵横比较事件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时间1405~1433年1492年规模规模大,人数多规模小,人数少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目的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加强海外联系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活动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开辟了从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为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础;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的殖民活动给美洲原住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共同点(1)都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交流;(2)都得益于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3)航海家都具有冒险精神;(4)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5.历史小论文:请依据下列年代尺上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事件之间的联系性)【时空观念】观点:唐、元、明大一统王朝的中外交往频繁论述: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生活了17年,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结论:唐、元、明大一统王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对当时的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向01郑和下西洋(命题角度:交往交流)【例1】(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这一记述表明,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南洋开发 B.巩固了边疆海防C.造成了人口问题 D.拓展了明朝疆域【答案】A【解题思路】由材料“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今东南亚地区)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可知,郑和下西洋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A项正确。【名师点拨】本题适应排除法:郑和下西洋和边疆海防、人口问题无关,排除BC项;郑和下西洋没有拓展明朝疆域,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1-1】吕思勉曾说: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近代的南洋,华人成为其地的主要民族,其发端实在此时。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提高了明朝国际地位 B.扩大了中华的文化圈C.促进了各民族间交融 D.打破了东西方的隔绝【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近代的南洋,华人成为其地的主要民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华民族居住的范围,扩大了中华文化圈,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迁居南洋,而不是国内民族的交往,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清开始实行“海禁”,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开放的对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1-2】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

)A.远航次数多 B.船队规模大 C.所到地区广 D.持续时间久【答案】C【解析】根据“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广的特点,C项正确;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说明远航次数多,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船队规模大,排除B项;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到公元1433年,表明持续时间久,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02戚继光抗倭(命题角度:中日关系)【例2】(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有一位年轻将领,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建立了一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军队,并创造了“鸳鸯阵”。他率军英勇作战,为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位将领是(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答案】C【解题思路】明朝时期,在我国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为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C项正确。【名师点拨】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南下浙江抗倭”“鸳鸯阵”“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将领是戚继光。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排除A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排除B项;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2-1】戚继光《止止堂集·凯歌》如下:“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表现了(

)A.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 B.勇于钻研,顽强进取的担当精神C.廉洁自律,厚以待人的宽仁品质 D.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坚强意志【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戚继光”“万人一心”‘赴水火兮’“杀尽倭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也表现了戚继光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凛然正气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勇于钻研,顽强进取的担当精神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项;廉洁自律,厚以待人的宽仁品质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2-2】“继光至浙时……又以南方多薮泽(译:湖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由材料可知,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原因是(

)A.戚继光本人英勇神武 B.作战方法能因地制宜C.倭寇的实力较为弱小 D.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答案】B【解析】据材料“继光至浙时……又以南方多薮泽(译:湖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可知,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原因是作战方法能够因地制宜,灵活改变,B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戚继光本人英勇神武,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倭寇的实力,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考向03郑成功收复台湾(命题角度:对外交往)【例3】(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在厦门鼓浪屿,有一座高大雄伟的郑成功雕像。郑成功之所以备受人们敬仰,是由于(

)A.抗击倭寇 B.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 D.收复新疆【答案】B【解题思路】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B项正确。【名师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戚继光抗击倭寇,排除A项;康熙帝时期清军抗击沙俄侵略,排除C项;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3-1】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注:康熙元年是1662年),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随后继续进军,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这一史事距今已有(

)A.330年 B.340年 C.350年 D.360年【答案】B【解析】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今年是2023年,计算得出是340年,B项正确;ACD项计算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变式3-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两朝台湾问题档案总计16343件,这些档案记载了明清中央政府管辖和治理台湾的真实情况,全面反映了台湾3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档案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趋密切 B.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夙愿C.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D.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些档案记载了明清中央政府管辖和治理台湾的真实情况,全面反映了台湾3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可知,材料表明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和台湾的历史变迁,反映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C项正确;材料记载的是台湾的历史,不是海峡两岸的交流,排除A项;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夙愿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0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命题角度:对外开放)【例4】(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这种政策使中国陷入了深渊,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航海业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朝贡贸易 D.殖民掠夺【答案】B【解题思路】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害怕外国势力的进入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使中国错失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经验等的机遇,使中国落后了,B项正确。【名师点拨】依据题干信息“这种政策使中国陷入了深渊,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这种政策的实行,导致了中国一度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航海业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资本的原始积累”,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变式4-1】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一次可填发28发子弹,又造出威远将军炮。然而,清统治者抱着“骑射乃满洲根本”的想法,不仅不采用,反而听信谗言,将戴梓充军关外。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A.鄙薄科学技术 B.提倡“重本抑末”C.实行文化专制 D.重视和平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又造出威远将军炮。……不仅不采用……将戴梓充军关外”可以看出清统治者对戴梓发明者的态度,说明对科技技术的鄙薄,A项正确;材料反映清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鄙薄,与“提倡‘重本抑末’”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清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鄙薄,与“实行文化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清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鄙薄,与“重视和平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4-2】1757年,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一规定(

)A.使中国免受西方列强侵略 B.规范了中外的贸易C.彻底隔绝了中西方的联系 D.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答案】D【解析】据材料“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在广州一处通商,设立“十三行”,这一政策的实行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D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十三行”的设立,并未起到规范中外贸易的作用,只是强调了中外贸易的地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因此并未彻底隔绝了中西方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三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知识点3.1、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措施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清军入驻台湾是消除国内割据势力,完成国家统一,是内政问题。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台湾府设置意义)【知识拓展】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夷洲(今台湾)隋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1294年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知识点3.2、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主要内容易混易错东北边疆的巩固雅克萨之战概况: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战败1.元朝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最大;清朝疆域奠定了我国现代疆域的基础。2.对“回部”一词的理解。清朝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不是回族,而是新疆维吾尔族。回部是清朝时期对维吾尔族的称呼。3.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4.汉朝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东南边疆的巩固钓鱼岛明朝初期将钓鱼岛列入防区,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众多古今中外的地图均标绘钓鱼岛属于中国南海清朝在海南设立琼州府,将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西北边疆的巩固①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②乾隆时期: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③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对西藏的管辖(西南)册封制度1653年,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册封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西藏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置机构①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②1751年,设立噶厦(指西藏地方政府),授达赖与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颁布法规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金瓶掣签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西藏地方达赖和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挚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意义(1)大大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进一步使西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一;(2)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民族交往、交融承德避暑山庄清朝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联络感情,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知识拓展】1,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地区的管辖认识:西藏、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国情怀)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素养提升】【时空观念】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主要方式: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武力评判、颁布条例、确定制度共同作用: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家国情怀】从以上边疆地区中任选两个,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历代中央政府的共同追求”。[答案]选择区域:西北地区与西藏。阐述: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前期,顺治帝、康熙帝册封达赖、班禅;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康熙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等,巩固了西北边疆。综上所述,中国历代中央政府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考向01清廷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命题角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例1】(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作出的努力是()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设置伊犁将军C.签订《尼布楚条约》 D.设置驻藏大臣【答案】D【解题思路】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名师点拨】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掌握相关信息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变式1-1】“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材料体现清朝治理边疆的特点是(

)A.恩威并施 B.裁撤冗员 C.因俗而治 D.实行“汉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蒙古、新疆和西藏采取了不同方式进行治理,体现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特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恩威并施,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清朝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制度,没有裁撤冗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实行“汉法”,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1-2】民间有“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这反映了清朝一些统治者实行了颇具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以下内容与此不符的是(

)A.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B.清康熙大帝册封班禅C.清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答案】C【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通过武力手段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叛乱,虽然也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效果,但是不属于安抚手段,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对土尔扈特部的安置,使西走的少数民族重新回归清政府,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属于安抚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康熙册封班禅,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属于和平安抚手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顺治册封五世达赖,加强了西藏和清朝的联系,属于和平方式,与题干“安抚”对应,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四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知识点1、明朝经济的发展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明朝经济发展概况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①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朝时期传入我国,到清朝时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②山西商人组成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徽商。表现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知识点2、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农业①政策支持: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②耕地面积增加: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③水利兴修: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④农作物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2.清朝手工业的特点是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与机工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手工业和商业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商业(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吴江县的盛泽镇,武汉的汉口镇等工商业市镇;(2)形成了一些拥有雄厚资本的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人口的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表现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表现影响(1)积极: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2)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核心素养】1.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2)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③经济作物品种增加以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为什么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却萌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出现并不等于我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少数行业稀疏出现,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当时的我国仍处在封建社会。3.观点论述观点:高产粮食作物的传入是推动中国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欧洲殖民者的活动促进了各地物产的交流;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使贫瘠的土地得到开发,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丰富了中国的粮食作物种类,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明清人口的增长。考向01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命题角度:生产力的发展)【例1】(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答案】B【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因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名师点拨】本题采用排除法: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涉及水陆交通,排除A项;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C项;明末清初,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体现不出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1-1】有学者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西晋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A.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B.古代国人心态兼具封闭保守C.中国小农经济发展海纳兼容 D.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国人在作物引种方面引入各个地区的植物,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C项正确;引种作物不能简单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排除A项;“胡、番、海、洋”等字概括出不同引入物种的路径以及时代特征,不属于心态的封闭保守,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中外经济交流,不是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1-2】明清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理念开始崩溃;以农业为主的农本观念受到冲击;发财致富成为更多人的追求。造成这一转变的根源是明清时期(

)A.八股取士的废除 B.闭关锁国的实施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兼并的盛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重农抑商的思想在转变,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C项正确;题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八股取士的废除,排除A项;闭关锁国的实施影响的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土地兼并的盛行不是材料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五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1《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本草纲目》作者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明朝科技特点和价值:既有中国传统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又集历代之大成,具有总结性的特点。从价值和影响看,虽无突破和创新,但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内容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收录11000多个药方。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影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天工开物》作者明末清初宋应星所著内容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介绍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以及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和生产流程,配有120多幅插图,描绘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形象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特点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农政全书》作者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内容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影响是明代末年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知识拓展】《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巨著有何共同点?提示:①多为总结性巨著,对传统科技典籍、成就进行整理,作出经验性总结。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农政全书》。④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较少。【知识拓展】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对世界的影响知识点2明长城北京城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明长城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长城与明长城的起止点不同;北京城历经元、明、清三朝营建。分布特点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组成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功能防止北方蒙古族南扰的军事防御工程,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特点在长城修筑史上,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作用(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3)经济上: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促进了北疆地区的经济的开发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其中的寓意是: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北京城概况1406~1420年,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构成明朝北京城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核心是宫城,即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今称故宫布局特点(1)平面呈“凸”字形,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左右对称,均衡布局(2)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街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地位北京城的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故宫建筑特色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整齐、对称,色彩金碧辉煌,前朝后寝【知识拓展】秦长城、明长城比较长城秦长城明长城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核心素养】知识点3明清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明朝的文学艺术主要内容易混易错1.小说: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黄金时期)、戏剧有突出发展。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我国章回体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白话描写。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2.书画: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3.戏剧: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1.《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后,其弟子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的口述写成的,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西游记》是明朝中期吴承恩创作的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2.汤显祖是明朝戏剧家,关汉卿是元朝戏剧家。清朝的文学艺术主要内容易混易错一、《红楼梦》(原名《石头记》)1.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曹雪芹前80回,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2.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特色和价值:《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二、昆剧与京剧艺术1.昆剧的发展与衰落①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②明朝万历末期,经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汤显祖的《牡丹亭》);③清朝前期达到顶峰(昆曲的传世之作:政治历史剧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④清朝中期以后,因循守旧,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2.京剧(1)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2)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①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②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戏”或“京剧”)③深受群众喜爱,又得到皇室扶持,④表演艺术家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京剧、中医被称为国粹1.近代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统治地位。(2)封建专制统治下,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3)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4)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抑制了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2.长城有什么作用?长城有何寓意?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南扰;经济上,促进了北疆经济的开发;政治上,是连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促进民族交融。寓意: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3.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勇敢地担负起传播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以经典浸润人生,以诗文陶冶情志,以心灵传承文明,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份足以感动人类和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4.【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都城的变化①左侧三座都城设计理念上有哪些相同点?②观察唐宋都城平面图,你认为它们在商业区规划上有什么不同?请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北京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设计建造的,并分析北京城设计的特点。提示:①皇城都处于城市中轴线上,基本对称排布,体现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②宋朝相比唐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明成祖朱棣。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型,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考向01《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1】(2023·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中考真题)“书中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巨著是(

)A.《资治通鉴》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答案】B【解题思路】李时珍历时27年著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该书药物种类多,药方数量大,图文并茂,内容详细,总结全面,流传较广。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B项正确。【名师点拨】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它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知道考查的是《本草纲目》。【变式1-1】《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农政全书》提出“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材料强调农业生产应(

)A.注重循环利用 B.调动农民积极性C.得到统治者重视 D.遵循自然规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可以得出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才能获得丰收,所以,该材料反映出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循环利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农民积极性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统治者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1-2】在家乡,宋应星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各类匠人和艺人;在赴京应考途中,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随时作好笔记。材料反映了《天工开物》(

)A.体现了作者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B.包含作者丰富的社会实践C.体现了作者严谨的著书立说态度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宋应星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各类匠人和艺人;在赴京应考途中,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随时作好笔记。”可得出材料反映出在创作《天工开物》的过程中,宋应星严谨的著书立说态度,C项正确;《天工开物》中除了农业,还有手工业,并没有体现重农,排除A项;作者只是收集与观察,并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其影响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02明长城北京城(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2】(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和结合所学知识,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突出中轴线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A项正确。【名师点拨】本题可用排除法。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B项;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C项;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2-1】“该城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开始大规模营建的,它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其中,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材料中的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洛阳 D.西安【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该城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开始大规模营建的,它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其中,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的南面,设有7个城门。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A项正确;三国中吴国、东晋、宋、齐、梁、陈等都城在南京,排除B项;东汉、曹魏、西晋等都城在洛阳,排除C项;西汉、隋、唐等都城在西安,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2-2】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北京故宫 D.长城【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抵御匈奴的进攻,将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防御工事连接起来,修建了万里长城。明朝时期又继续大规模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奇迹,D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排除A项;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排除B项;北京故宫修建与明朝,排除C项。故选D项。考向0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命题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3】(2023·河南·统考中考真题)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答案】D【解题思路】材料强调的是曹雪芹把各传统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安插在《红楼梦》里,因此强调了《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D项正确。【名师点拨】阅读题干“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变式3-1】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重心转移 B.文化传播受交通条件影响C.商帮活动推动市民文化传播 D.政治重心的文化吸引力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以得出明中期以后,昆剧沿着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传播,由此可见,水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昆剧的传播,文化传播受交通条件影响,B项正确;昆剧的传播并不意味着文化重心转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昆剧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