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教育学二)7-11章_第1页
现代教育学(教育学二)7-11章_第2页
现代教育学(教育学二)7-11章_第3页
现代教育学(教育学二)7-11章_第4页
现代教育学(教育学二)7-11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凌焱

2014.2深圳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编制

课程的概念一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二

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三

课程的现代化四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第一节课程概述(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二)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二第一节课程概述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第一节课程概述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掌握文化遗产

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价值: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第一节课程概述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师。

第一节课程概述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必修课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

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应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应包容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第一,应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应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三、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三第一节课程概述(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四)分化与综合的关系(五)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四、课程的现代化

四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课程的现代化除了上述有关课程结构应具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和应正确对待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正确地理解课程的概念。四、课程的现代化

四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四、课程的现代化

四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课程实施的现代化主要涉及对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和社会行为。(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就我国而言,课程评价的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教育评价观指导课程评价,改变目前课程评价中的简单化倾向。

第二节课程编制《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编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材料组织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问题。一般来说,课程编制主要有如下两层含义:一

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订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方法和技术;二

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订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第二节课程编制(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因其非常重视确定课程目标而得名。(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L.Stenhouse)提出来的。这种策略不把预先具体规定的目标作为起点,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力图对课程和教学过程作出有效的说明。人们把这种课程编制策略称为过程模式。一、几种课程编制模式一一、几种课程编制模式一第二节课程编制(三)探究模式

施瓦布(J.Schwab)提出了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基本观点是:依据一种理论建立起来的课程是不适宜的、站不住脚的,应该通过平衡和协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所有的理论进行“择宜”或折衷,使其成为确定课程的理论依据。一、几种课程编制模式一第二节课程编制(四)批判模式

课程编制的批判模式源于批判教育理论家对传统课程编制模式,尤其是对泰勒模式的批判。(五)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的倡导者是英国学者斯基尔贝克(M.Skillbeck)。他认为,课程是由经验构成的,而经验又包含内在价值,反映特定的文化结构,因此,课程编制应针对每一学校的特点,从分析学校各方面条件入手。(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第二节课程编制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二1.史密斯(B.Smith)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1)系统知识准则(2)历久尚存准则(3)生活效用准则(4)兴趣需要准则(5)社会发展准则(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第二节课程编制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二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统合要求编制课程时要扩大知识的范围,

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使相关学科得到统一。统合

要求主要课程的元素要反复出现,

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反复

强调知识经验的连续性,

保证学生学习经验的深化与拓展。系统(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第二节课程编制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二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1)互补性原则(2)准备性要求原则(3)教育转换原则(4)价值统一原则(5)法律依据原则(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第二节课程编制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二

第一,囊括性原则,即该课程包含的一切相关因素的程度,强调的是课程计划和教材在目标和内容上的详尽程度和广度。第二,连贯性原则,即从多种观点看课程所具有的确凿性与精密性的程度。它强调在编制课程时,要具体考虑“序列”、“连贯性”、“综合”、“均衡”、“准确性”、“长期效果”等要求。第三,可行性原则,即课程满足特定的教育组织(制度)的需要、要求及资源的程度。(二)课程编制的方法第二节课程编制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二

主观法客观法经验法

活动分析法实验法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三第二节课程编制(一)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组织(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三)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第二节课程编制123

编制教材

制定课程标准

确定课程计划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三第二节课程编制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三1、制定课程计划(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第二节课程编制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三1、制定课程计划(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培养目标,居于课程计划的首位,由教育目的决定。第二,课程设置,规定要开设的科目及教学要求、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学年编制包括学年的学期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劳动时间、节假日等规定;学周安排包括每周上课时数、课间活动时数、生产劳动时数等。

第三,考试考查,规定考试与考查的科目、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方式。第四,实施要求和课程管理,说明一些落实中需注意的事项,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本文部分,规定教材的编写顺序,列出教材的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实际作业的内容和时数,其他的教学活动,如参观、考试等的时数等;

第二节课程编制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三2、制定课程标准(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课程标准是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如下部分:第一,说明部分,概述本学科的目的、任务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提出有关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

第三,有的课程标准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第二节课程编制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三3、编制教材(二)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所谓教材即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或多媒体教材等,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有的称之为课程资源。(三)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节课程编制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三

2.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

1.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3.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4.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真题精选1、打破科学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被称为()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分科课程D综合课程2、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的层次有()A制定课程目标B制定课程计划C制定课程标准D编制教材E编写教案3、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是:综合、反复和。4、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以把课程分为()A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5、泰勒完善了课程编制中的()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探究模式D情景模式6、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确立是博比特出版了()A《大教学论》B《课程与教学原理》C《课程》D《教学论》系统7、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8、课程9、简述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0、论述课程编制的常用方法主要有那些?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学科课程第八章教学(上)

教师学生内容环境

……空间结构性要素时间进程性要素

目标活动评价……特殊复合体教学系统的概念一(一)教学系统的特性独特的要素组合性特征独特的结构与功能表现的多样性特性教学系统的要素一1、教师课程研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系统的要素二2、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

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教学系统的要素三3、内容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内容主要限于学程的范围,“是指某一学程中所包含的特定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教学系统的要素四4、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课业进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一般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环境环境环

境环

境教师内容学生研制、设计、学习加工学习、内化定向反馈、调节了解、指导教师中心说教师中心说又称为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教育观——学生观认为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决定与支配的中心地位,课本无疑是教学赖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而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又被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教育观——学生观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学科中心说学科中心说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动中。它主张,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促进甚至创造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应统一于学科逻辑。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一

教学过程的动力二

教学过程的结构三

教学过程的本质四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指以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从开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推动和维系教学系统运动的力量,它的产生和作用方式受到教学系统结构与逻辑联系的制约,教学动力的实体是教师与学生的动机联合体。”

(一)教学存在动力论(二)教学内部矛盾论(三)学习动机论(四)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论(五)教学认识动力论从认知方面看,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上;教与学的基本矛盾从情感方面看,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差距上。教学过程的环节目标动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测评讨论与交流在历史上,存在有哪些教育学者对教学过程结构进行了探讨,他们的结论分别是什么?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认识发展说审美过程说双边活动说认识实践说多质/复合说教学设计与开发教学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基本概念与人的注意、兴趣、动机与想象相适应。

心理学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基本途径现代媒体—现代环境—现代教学活动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媒体设计分科知识——沟通联系——解决问题知识转化——同化——顺应经验

价值多元价值、跨文化环境设计与开发原理使教学环境浸透着学习经验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物物互动设备活动化布置审美化物人互动环境人性化资源课程化自我互动从感知经验到理性思维人人互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常用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教学原则重要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理解性和巩固性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教学的概念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地位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地位教学的基本作用教学的作用基础知识个性健康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重教师重学生重知识重能力重教法重学法重创新重继承重过程重结果重发展重认知真题精选1、教师中心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A赫尔巴特B杜威C施瓦布D布鲁纳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是()A教学过程B教学计划C教学评价D课程计划3、教学的基本作用有()A授受基础知识B促进集体发展C促进个性健康发展D形成基本技能E发展基本能力4、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教学原则5、经验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

。6、著名学者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等人提出并建构起了“学生中心说”。7、什么是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8、分析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顺应学科中心说第九章教学(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分类

形态分类一

行为主义分类二

主体分类

三三层次分类四外部形态与学生认识活动形态分类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欣赏活动引导探究实际训练行为主义分类呈现方法发现方法实践方法强化方法分类教学系统的要素一1、教师课程研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系统的要素二2、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

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教师提示

学生

自主共同解决型主体性分类层次分类原理性教学方法技术性教学方法操作性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六大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四大原则整体功能综合应用启发式灵活性教学策略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的教学的原则和方式通用型学科型交叉型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教授策略的分类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内容转化教学管理课堂强化指导行为呈现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等相对应的术语概念,它以满足人的学习需要为价值取向,以人的学习心理原理为基础,以学习活动形式的设计为核心,来综合设计与开发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实施、组织形式与策略。掌握学习的组成

第一:自定学习步子

第二:选择性教学

第三:形成性评价掌握学习的基本程序设计教学目标→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已掌握者进行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高度组织化和结构化的方法,包括信息的正式呈现、学生的练习、个人的学习掌握情况评价和小组成功的大众认可等过程。合作学习1.基本特征小组奖励个人责任感均定的成功机会2.一般形式学生小组学习花锯式策略3、典型的合作学习课(1)内容的呈现(2)学习小组中的学生讨论和技巧练习(3)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4)小组认可和奖励教学评价一般而言,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学评价的类型相对个体内差异绝对诊断性终结性形成性自评他评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课程材料评价方法一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法二

教师教授质量评价方法三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含着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等。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教学工作的环节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评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了解学生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拟定计划设计教学讨论与交流怎样上好一堂课?真题精选1、一种在收集必要教学事实信息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指()A教学B教学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A分化性B综合性C可操作性

D灵活性E特定性3、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

。形成性评价4、教学策略的三个显著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和()A灵活性B稳定性C直观性D程序性5、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评价活动是()A课程材料评价B学生学业成就评价C教师授课质量评价D学校管理质量评价6、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课外教学B现场教学C复式教学D课堂教学7、目前较为流行的对教学方法的分类中,主要依据的标准分类有()A形态分类B行为主义分类C主体性分类D客体性分类E三层次分类8、相对评价是一种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类型。9、教学策略10、备课的工作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1、简述教授策略的类型。绝对评价第十章德育德育是什么?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主要关乎伤害、福祉、公正、权利等)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旨趣。现代德育是什么?德育的功能

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讨论与交流比较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异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修养指导法马卡连柯与集体教育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价值澄清学派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价值的个人经验;在理智和情感、行为的关系上,强调三者统一;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强调内容为形式服务;否认“道德原则”,坚持价值的经验特性,反对“灌输”。选择珍视行动真题精选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角色扮演法C情境体验法D榜样示范法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A科尔伯格B班杜拉C西蒙D拉斯3、与智育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