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表明()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可以嫁接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是树的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C项正确。2.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选民共1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该府各属85个投票所,有60处仅有一票。由此可知,当时()A.预备立宪违反潮流B.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C.清朝统治日益孤立D.南方革命思想宣扬深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共1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该府各属85个投票所,有60处仅有一票”,可知参加的群众较少,政治改革基础薄弱,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在预备立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强调其是否违反潮流,解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预备立宪的群众基础薄弱,不能体现清朝统治是否日益孤立,解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革命党人,解除D项。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李书城回忆道:“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扬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复原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当时之所以这样宣扬,主要是因为()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要求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D.革命基础尚需扩大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革命党人之所以侧重反对清朝统治而轻视建立民国和平均地权,主要是为了借助民族主义扩大群众基础,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时代要求,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表现,而不是革命时机没有成熟,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解除。4.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A.“皇族内阁”的出现B.洋务运动在各省接连绽开C.革命政党的建立D.武昌起义后各省脱离清政府独立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D项正确。5.下表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的人员组成状况。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新军将领革命党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13331111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反封建不彻底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可知革命队伍中混入旧官僚,说明革命反封建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题干表格没有涉及各阶层都支持辛亥革命,A项错误;题干表格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D项错误。6.下面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致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我北方将士十余万人均主君宪。现奉懿旨,将君主、民主付诸公决。然革党强横,断不容有正式选举,则必仍循少数人私见,偏主共和。我将士来回电征看法,均主死战……A.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B.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C.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D.使袁世凯获得清政府实权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北洋将领利用军队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反对共和,为袁世凯夺权作打算,C项正确;题干材料针对的是南方的革命党,而不是清政府,解除A项;北洋将领效忠的是袁世凯,而不是清政府,解除B项;当时袁世凯已经驾驭清政府实权,解除D项。7.毛泽东赞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是()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同等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D.废除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同等条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体现了反封建、反专制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故B项正确。8.1911—1913年,“集会结社,如同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体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答案:C解析:当时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故A项错误;政治党团体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集会结社,如同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反映了政治党团体建立数量多,而政治党团体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当时专制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故D项错误。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洁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其次,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加了国民的民族民办法识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体现的是民族意识的增加,题干材料“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体现的是民办法识的增加,A项正确。10.下表是1914年商务印书馆在其教科书系列中推出的《法制人意》的书目。据此可知,该教科书主要蕴含了()上册16课国家,国体,政体,国民,国籍,宪法,国民之权利,国民之义务,统治权,国会,选举,议员,大总统,行政官厅,总统制与内阁制,集权制与分权制下册16课审判厅,监督厅,诉讼,行政诉讼,行政诉愿,法律,吩咐,警察,财政,租税,国有财产及国家营业,国债,预算,决算,审计,自治A.民主共和理念B.民主科学精神C.实业救国思想D.财产私有观念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政体和经济制度,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从题干时间“1914年”可以看出,这应当是辛亥革命以后宣扬的民主共和理念,故A项正确;传播民主科学精神应当是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实业救国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解除C项;财产私有观念与题干材料无关,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支配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咨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化,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见急进,民气奋勉……应即俯顺臣民之请……著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快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需提前赶办事项,均著同时并举。”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1908年和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支配上的区分,并分析其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缘由。参考答案:(1)区分: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缘由: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2)缘由: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政府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下表为《申报》转载的地方督抚奏请“新政”的奏折。据此可知,清末()提出者奏折转载时间(1901年)两广总督陶模《请遣散内监折》5月29日江西巡抚李兴锐《江西巡抚李中丞复行政事宜折》6月30日至7月4日安徽巡抚王之春《广设算学特地学堂折》7月1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8月10日至13日两江总督刘坤一《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纳西法十一条折》8月24日至9月6日浙江巡抚余联沅《署浙江巡抚余复奏条陈变法折》9月7日A.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剧烈B.东南督抚联合施压朝廷C.地方势力企图主导“新政”D.立宪成为“新政”的主要议题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两广、江西、安徽、湖广、两江、浙江等省督抚都在上书奏请“新政”,体现了社会政治变革的剧烈愿望,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安徽巡抚并不属于东南督抚的范畴,故B项错误;地方势力假如试图主导“新政”,就没有必要运用上奏的形式请示中心政府,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立宪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2.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心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依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省份政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中心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心政府B.中心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心权力给予,中心拥有肯定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气博弈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主见实行民主共和制的是革命派,主见实行中心集权制的是旧官僚,主见实行代议制的是立宪派,说明此时中国政治的特点是新旧力气并存、博弈,故选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A项,解除;题干表格体现的是地方各省,不是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解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心拥有肯定权力,解除C项。3.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1912年1月1912年2月1912年2月1912年3月1912年4月1915年12月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A.民主共和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12年到1915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这说明当时民主共和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并不能反映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说明政治民主化遭受挫折,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当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阔民众的参加,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摘编自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