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专练_第1页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专练_第2页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专练_第3页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专练_第4页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注:左绵,地名,代指绵州。杜甫此诗写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6.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雪后到乾明寺遂宿苏轼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起句“山光”“马惊”可谓奇笔,诗人心中惊喜难禁,先睹为快之意呼之欲出。B.颔联“长春苑”“不夜城”指代乾明寺,表现雪后繁华之景,给人芳菲三春的错觉。C.颈联以一“弄”字置于“晴”上尤为活泼传神,与“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同工之妙。D.尾联回扣标题,诗人喜雪之情,溢于言表,意犹未尽,愿宿于此,以待赏明日之景。16.元丰四年(1081年)冬,黄州大雪。苏轼在《书雪》中说:“今年黄州,大雪盈尺。”诗人是如何表现“大雪盈尺”情形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各题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风:在风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2.如果把这两首诗看成两幅“采莲图”,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姑娘,但两首诗对采莲姑娘的描写不尽相同,试结合作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16.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琼花

郑觉斋

弄玉①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②。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注:①弄玉,传说中的仙女。②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开篇数语,人与花合写,互相映衬。前五句以仙女设喻,描绘琼花的姿态、颜色、气味,并未绘形画状,而是着力写琼花的风貌神情。

B.“记晓”三句,追怀琼花被快马送至行宫供隋炀帝赏玩之事,与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异曲同工,饱含词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

C.“尊前”三句,由“吹梦南州”一语发出新意。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花,而今琼花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词人顿生“踪迹萍浮”之感。

D.全词在咏琼花中兼写情事,花中隐有人在,不即不离,有着较为深永的情味。琼花似佳人,往事悠悠,春愁无限,慨叹交加,伤感无限。

16.这首词写法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田

家①韦应物微雨众卉②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③,饮犊西涧水。饥劬④不自苦,膏泽⑤且为喜。仓禀⑥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⑦。【注】①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②卉:草的总称。③景:日光。晏:晚。④劬(qú):过分劳苦。⑤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⑥禀(lǐn):同“廪”,储存谷物的屋舍。⑦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微雨拂草木,农民忙于春耕,诗人以春耕点出春雨春雷。

B.第三、四两句诗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这三个字用反问的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C.“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写农民无粮及徭役之苦,描写出封建社会农民被压迫的惨境。

D.最后两句诗中的“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16.杨万里《插秧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观田家》与《插秧歌》都写到“春雨”,表达技巧是否相同?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

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芣莒》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芣莒》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芣莒》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芣莒》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16.《芣莒》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18.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

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黄州的烦闷。

B.三四两句,词句工整严密。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隐约带着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

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词人乘兴游赏的快意,也暗中蕴含了被迫赋闲的不平与无奈之情。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了雨后游赏欢快、闲适的心境,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16.请从景物描写技巧的角度对“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进行赏析。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16.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点明时节,并交代了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季节特点。

C.“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

D.结尾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16.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与《归园田居(其一)》在写景上有相似之处,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对两首诗加以赏析。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攀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①此诗作于诗入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改知应天府。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开头两句的“俗”指世俗(官场)生活,“丘山”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生活,“本”强调本性与世俗间的矛盾与冲突。

B.陶诗“户庭”两句的“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结句照应诗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C.欧诗开篇交代春天农夫们忙碌的生活情状。“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天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D.欧诗“田家”两句自问自答,点出了归田之乐。结尾遥想自己远离官场种田垂钓的悠闲自得,照应了读中的“归田”一字。16.有评论认为欧诗“鸣鸠”四句写景精妙,与陶诗“暧暧”四句的技法暗合而各得其妙。请简析两诗上述的四句诗在技法与意境上的不同之处。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太白

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①巃嵷(lóng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1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5.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16.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

令刘

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又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很多词人登临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片起笔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登高之所见,即一泓寒水,满眼尽是布满汀洲的芦叶。

B.“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包含了许多情感,不仅有回忆起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岁月匆匆时光流逝之感。

C.“能几日,又中秋”,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喟叹,都从“又”字当中透露出来。

D.全词卒章三句写词人买花载酒,可见词人虽已不再像少年时意气风发,但仍然充满了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16.请赏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的写景技巧。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的前三联纯然写景,试写出诗人为描写景物而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做简析。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嘖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诗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凊峭”深邃的意境

B.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视野广阔,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

C.颔联“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用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

D.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诗人眼下就要归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美景难以重逢的无限感伤之情。16.这首诗描写景物的层次十分清楚。请结合诗歌的颔联、颈联分析本诗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一轮复习学案】教材外背诵诗歌复习一、《山居秋暝》(王维)

(一)原文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重点词语解释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

】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

】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

】春芳【

】歇【

】王孙【

】自可留【

】(三)课堂笔记(四)关联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泛若耶溪【注】綦毋潜【唐】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注】若耶溪:浙江省绍兴市,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扣紧“泛”字,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给“若耶溪”抹上一层“孤清”的色彩。

B.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春夜泛舟的原因及方式。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幽意”不曾“断绝”,于是选取“轻舟荡漾”的方式出行。

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泛舟时间推移和景致的转换。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之状。

D.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16.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一)原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二)重点词语解释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

】金【

】明灭【

】,鬓云【

】欲度【

】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

】梳洗迟。照花前后镜【

】,花面【

】交相映。新帖【

】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三)课堂笔记(四)关联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海棠(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菩萨蛮(唐•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15.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16.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浪淘沙

[宋]李莱老宝押[注]绣帘斜,莺燕谁家。银筝初试合琵琶。柳色春罗裁袖小,双戴桃花。芳草满天涯,流水韶华。晚风杨柳绿交加。闲倚阑干无藉在,数尽归鸦。菩萨蛮

[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押,镇帘之物。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银筝初试合琵琶”与感情有关,主人公拨弄乐器,实则是用乐曲寄托她不尽的思绪。

B.李词对主人公生活环境描写颇为精致,“宝押”“绣帘”等词表现出了她内心的富足。

C.温词的“照花”句,写得细致真切,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

D.两首词在风格上有相似处,体现了婉约词的特点,内容含蓄,读来有韵外之致的感觉。16.两首词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有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一)原文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二)重点词语解释苏幕遮周邦彦燎【

】沉香【

】,消溽暑【

】。鸟雀呼晴【

】,侵晓【

】窥檐语。叶上初阳【

】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

】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

】轻舟,梦入芙蓉浦【

】。(三)课堂笔记(四)关联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房并蒂莲

维扬怀古

周邦彦

醉凝眸。正楚天秋晚,远岸云收。草绿莲红,浅映小汀洲。芰荷香里鸳鸯浦,恨菱歌、惊起眠鸥。望去帆、一派湖光,棹声咿哑橹声柔。

愁窥汴堤细柳,曾舞送莺时,锦缆龙舟①.拥倾国纤腰皓齿,笑倚迷楼。空令五湖夜月,也羞照三十六宫秋②.正浪吟、不觉回桡,水花风叶两悠悠。

【注】①锦缆龙舟:隋炀帝巡游江都(扬州)事。②三七六宫秋:源自徐凝《汉宫曲》“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赵飞燕独受汉成帝宠幸,“与人承宠,各院凄凉”。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上阕选用草、莲、芰荷、鸥、菱歌、棹橹声等意象,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描绘出眼前扬州美好的图景。

B.上阕中“恨”字承接开篇个“醉”字,写出作者虽面对扬州美景,却伤心国事,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

C.下阕借眼前细柳转入对历史的回顾,描写出隋炀帝当年奢靡的生活,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笑倚迷楼的特写。

D.全词以景结情,借流水落花、风吹落叶之景,写出作者的惆怅与伤感,“悠悠”二字耐人,寻味,意蕴丰富。16.与作者的《苏幕遮•燎沉香》相比,有人评论本词“更能表现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词人清早便点燃沉香消溽暑,隐隐透出自昨宵夜雨以来内心的烦乱。

B.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渔民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旧。

C.“呼”“窥”二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人的情态,写出其欢快状态。

D.尾句描写泛舟家乡荷塘的梦境,使全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的遐想。16.本词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了荷花,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四、《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一)原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二)重点词语解释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

】下清江【

】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三)课堂笔记(四)关联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金桥感事吴

融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①,射雕②今欲过山东。百年徒有伊川叹③,五利宁无魏绛④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注】①渭北:李克用军队曾打进渭北长安。②射雕:北齐斛律光曾射落大雕。③伊川叹:周朝辛有曾预言戎族“不及百年,此其戎乎!”。④魏绛:建议晋悼公和抚诸戎,施行后出现了“修民事、田以时”的太平局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极写太行景色之美,皑皑白雪覆盖了巍巍太行,红日高悬在晴朗的天空之上,色彩鲜明。

B.首联“尚”字巧妙地渲染出气候之寒,点明早春时令,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呼啸,寒意料峭。

C.颔联用典,先是暗指李克用有入侵长安的军事野心,后又赞美李克用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

D.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转而抒感言怀,用辛有、魏绛的典故委婉地批判了唐王朝的做法。16.本诗尾联中的“哀笳”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鹧鸪”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湘江道中李含章打桨湘南路,疏帆挂雨轻。青山如旧识,华发是新生。苦竹深藏寺,春潮半入城。行人正愁绝,怕听鹧鸪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以“打桨”“帆挂雨”等词句照应题目,点明诗人的出行方式。

B.诗人将所遇青山比作相识多年的故友,暗示着自己漂泊江湖的生活遭际。

C.诗人感慨自己华发初生,这与苏轼的“早生华发”一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D.诗歌颈联运用以动衬静来描摹苦竹藏寺、春潮入城等景象,极富画面感。16.本诗尾联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运用了“鹧鸪”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五、《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一)原文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重点词语解释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

】香满路。凤箫【

】声动,玉壶【

】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

】暗香【

】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三)课堂笔记(四)关联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点绛唇•试灯夜①初晴

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注】①试灯夜:元宵节前一夜为试灯夜。宋俗,农历十二月下旬即开始试灯,直至正月十四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卷尽”二句写试灯夜雨散云收之景,以“素娥”喻指月亮,以“新梳洗”形容月色明净。

B.“凌波”语出《洛神赋》“凌波微步”,本指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此处指女子步履轻盈。

C.“辇路”两句写词人故地重游,陷入回忆之中,“仿佛”一词感今怀昔,含物是人非之感。

D.“小楼”“春梦”二句虚实相生,形成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可谓“咳唾珠玉”余音袅袅。16.本词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都描写了灯市盛况,但角度不同,请结合两首词上阕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

刘辰翁①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②畔路。杵歌③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④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注】①刘辰翁: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创作时间不详,从“海上传柑梦中去”推别,当作于元陷临安后,南宋行朝漂泊于福建、广东沿海之际。②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③杵歌:宋元时杂曲之一。④传柑:宋代上元夜宫中侍宴,贵戚以黄柑分送近臣。南宋临安被占;赵昺通湖广,后至崖山,崖山临海。赵昺立朝二年,正月十五亦当传柑,“海上传柑”即此。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词的标题“用辛稼轩元夕韵”,表明这首词是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韵脚而写作的一首应和之词。

B.开篇两句从眼前节候、节物着笔,描写元宵节雪残梅凋、晚来风雨的景象;奠定压抑、沉闷的情感基调。

C.“杵歌”两句使用叠词,极写昔日元宵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腾的景象;与眼前的元宵节形成鲜明对比。

D.这首词语意凄婉,情调深沉,语言绮丽,艺术感染力很强,如结尾四句,巧用设问,寄慨遥深,回味无穷。16.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六、《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一)原文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二)重点词语解释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实之三和【

】有忧边之语【

】,走笔答之。国脉【

】微如缕。问长缨【

】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

】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

】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

】,有金汤【

】便可无张许【

】?快投笔【

】,莫题柱【

】。(三)课堂笔记(四)关联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片片蝶衣轻

南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极写花的可爱,为花描态绘色:花瓣轻盈有致,花朵鲜艳娇美。为下片的“朝见树头繁”埋下伏笔。

B.下片写花事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繁”“少”对写见花事变化之大,“朝”“暮”对提则不仅见花事变化之遽,亦且见词人对花事的关心,他随时都在留心着花事的变化。

C.刘克庄虽属辛派豪放词人,但此词却写得婉约含蓄。写惜花而又不止于惜花,具有味外之旨,耐人咏诵回味。

D.这首小词一不用书卷,二不假藻饰,全以寻常语入词,自然有致,含蓄深婉,但词中语句的“重出叠见”稍微削弱了词的艺术情韵。16.同为刘克庄的作品,这首词与《贺新郎•国脉微如缕》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

郎刘克庄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②。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③?快投笔,莫题柱④。【注】①韩五:南宋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②谷城公:亦称黄石公,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③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④题柱: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用极形象的比喻表现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形势的紧迫,铮铮有声。

B.作者频用“问”“未必”“试看取”“岂……也……”等词,既增加了词章的感染力,而且一气呵成,有如环环相扣的论说文,逻辑严密。

C.“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借用张良和李筌的典故,说明没有“谷城公、骊山母”那样的世外高人,怎能保家卫国建立功勋呢?

D.“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叹而今”一事无成,“北风”暗指北方来的蒙古兵,“冲梯屡舞”写出了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16.本词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论证了任人唯贤的人才观,请结合全词分析。七、《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一)原文〔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重点词语解释〔正宫〕【古代戏曲音乐名词。宫调之一】〔端正好〕【曲牌名】碧云天,黄花【黄花,指菊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总是离人泪。(三)课堂笔记(四)关联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曲,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革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端正好•长亭送别

王实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