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_第1页
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_第2页
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_第3页
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_第4页
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六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篇一: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一公开课教学设计】习作一教学设计文本简析:本次习作有三个话题供同学们选择:一是在“难忘的‘第一次’”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二是选择自己感触较深的事物,将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把自己从事物中获得的感悟写出来;三是观察教材上提供的漫画《假文盲》,或自己搜集的一幅漫画作品,写一篇漫画作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通过这“第一次”的经历,留下自己的感悟、启示和收获。2、选择写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事物的特点,并写下对这种事物的感悟。3、能够看懂漫画,清楚讲述漫画中的人或事,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某些事。4、通过修改习作,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教学重点: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教学难点:能从普通的事件或事物中捕捉自己的感想、感悟,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教材,明确要求同学们,请阅读教材内容,边读边画重点词句,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个习作的要点。同学们,谁来把你的阅读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课件出示:1、在“难忘的‘第一次’”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2、选择自己感触较深的事物,将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把自己从事物中获得的感悟写出来;3、观察教材上提供的漫画《假文盲》,或自己搜集的一幅漫画作品,写一篇漫画作文。】同学们,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课件出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或事物的特点,写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观察漫画,把作者的意图和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题目自己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习作的各项要求中,抓住要点,再借助板书给学生关键性的提示,为搜集素材、整理提纲做好准备。二、确定话题,指导写作话题一:难忘的“第一次”。1、同学们,你有过多少不平凡的“第一次”,在你经历过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哪一次?这个“第一次”为什么让你忘不了?【课件出示:快乐、失败、紧张、害怕、好奇、成功、收获、长见识、不容易??】预设:【课件出示:1、第一次打针“受骗”的经历令我难忘,这次受骗让我对打针充满了恐惧。2、第一次花钱的经历很有意思,从这次经历中我学会了怎样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3、第一次待客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它让我学会了待人接物,也让我懂得了愉快地交流是最好的待客方式。4、妈妈第一次教我背古诗的经历令我难忘,那一次我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2、同学们,你们“第一次”的经历真让人感动,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第一次下海的经历。【课件出示:我来到海边,走在软软的沙滩上,细细的沙子在脚趾缝里钻来钻去,痒痒的!我抬眼望去,好宽阔呀,阳光照射着海面,海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相连,让你分辨不出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只觉得浩瀚无际,十分壮观。我迫不及待地奔向大海。“别走得太远,要小心啊!”妈妈大声地提醒我。【课件出示:①开篇点明了仙人掌值得敬佩之处。②作者对仙人掌的外表观察仔细,描写细腻。③引用了古诗进行描写,富有说服力。④再一次描写仙人掌的外形,为下文描写它的性格作铺垫。⑤赞扬了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⑥托物言志,总结出意味深长的哲理。⑦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主题。】话题三:观察漫画,揣摩作者的用意,写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曾经经历的第一次让我们难忘。我们身边一个小小的物件给我们以启示,令我们感动、深思。是呀,生活中有多少值得我们玩味、思考,给我们以深深启迪的事物,请看这幅漫画,它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课件出示插图】同学们,漫画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作者创作这幅漫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小组交流交流。同学们,谁来把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同学们,请把这几个问题串起来,写成一篇习作。范文引路:【课件出示:假文盲冬天的一个早晨,北风呼啸,寒风刺骨。在某个公共汽车站点上,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篇二:小学六年级语文园地一习作一课堂实录及点评】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二、亮点试题分析1.【试卷原题】11.已知a,b,c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ac,则abac?的最小值为()→→→→141b.-23c.-4d.-1a.-【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ob,oc表示其它向量。2.找不出ob与oa的夹角和ob与oc的夹角的倍数关系。【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ob,oc表示出来。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22,所以有,ob?oa=oc?oa则oa=ob=oc=1ab?ac=(ob-oa)?(oc-oa)2=ob?oc-ob?oa-oa?oc+oa=ob?oc-2ob?oa+111221即,ab?ac的最小值为-,故选b。2→→【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中,已知【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运算求ae,af,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af,体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答案】11【解析】因为df=dc,dc=ab,2918()cos120?=212292.【试卷原题】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的焦点f(1,0),其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k,过点k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Ⅰ)证明:点f在直线bd上;(Ⅱ)设fa?fb=→→8,求?bdk内切圆m的方程.9【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易错点】1.设直线l的方程为y=m(x+1),致使解法不严密。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解析】(Ⅰ)由题可知k(-1,0),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则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1,a(x1,y1),b(x2,y2),d(x1,-y1),故??x=my-1?y1+y2=4m2整理得,故y-4my+4=0?2?y=4x?y1y2=42?y2+y1y24?则直线bd的方程为y-y2=x-(x-x2)即y-y2=?x2-x1y2-y1?4?yy令y=0,得x=12=1,所以f(1,0)在直线bd上.4?y1+y2=4m2(Ⅱ)由(Ⅰ)可知?,所以x1+x2=(my1-1)+(my2-1)=4m-2,?y1y2=4x1x2=(my1-1)(my1-1)=1又fa=(x1-1,y1),fb=(x2-1,y2)故fa?fb=(x1-1)(x2-1)+y1y2=x1x2-(x1+x2)+5=8-4m,22则8-4m=→→→→84故直线bd的方程3x-3=0或3x-3=0,又kf为∠bkd的平分线,3t+13t-1,故可设圆心m(t,0)(-1t1),m(t,0)到直线l及bd的距离分别为54y2-y1==-------------10分由3t+15=3t-143t+121=得t=或t=9(舍去).故圆m的半径为r=95321?4?所以圆m的方程为x-?+y2=9?9?【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直线5y=4与y轴的交点为p,与c的交点为q,且|qf|=4(1)求c的方程;(2)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且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的方程.【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答案】(1)y2=4x.(2)x-y-1=0或x+y-1=0.【解析】(1)设q(x0,4),代入y2=2px,得x0=,p88pp8所以|pq|,|qf|=x0=+.p22pp858由题设得+=p=-2(舍去)或p=2,2p4p所以c的方程为y2=4x.(2)依题意知l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的方程为x=my+1(m≠0).代入y2=4x,得y2-4my-4=0.设a(x1,y1),b(x2,y2),则y1+y2=4m,y1y2=-4.故线段的ab的中点为d(2m2+1,2m),|ab|m2+1|y1-y2|=4(m2+1).1又直线l′的斜率为-m,所以l′的方程为x+2m2+3.m将上式代入y2=4x,4并整理得y2+-4(2m2+3)=0.m设m(x3,y3),n(x4,y4),则y3+y4y3y4=-4(2m2+3).m4?22?2故线段mn的中点为e22m+3,-,m??m|mn|=4(m2+12m2+11+2|y3-y4|=.mm21由于线段mn垂直平分线段ab,1故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21122从而+|de|=2,即444(m2+1)2+??22?2?22m+?+22?=m???m?4(m2+1)2(2m2+1)m4化简得m2-1=0,解得m=1或m=-1,故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y-1=0或x+y-1=0.三、考卷比较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2.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题型分值完全一样。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3.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篇三: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育理想:和谐发展。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还可以叫您于爷爷。师:握握手。叫我于爷爷,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亲人。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2:于伯伯。师:于伯伯,我一下子年轻了,降一辈,由爷爷变成伯伯了。(笑声)生3:那我就再叫亲切一点?永正叔。(生笑)师:握握手!啊哟,多像我的侄女呀!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几秒钟后)生4:于永正好!师:我是说谁敢叫我于永正。生5:于永正!师:到!在下便是子永正!(笑声)同学们,他叫我于永正,说明他把我当作他的朋友。名字就是由人来叫的,是个符号。叫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叫我于爷爷、于伯伯,是把我当作他的亲人。我们可以上课了吗?生(齐声):可以!师:据我所知温岭天平小学特别强调读书,同学们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背了好多古诗。最近呀,我搞了一张试卷,据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出的,而且是专门给六年级的小学生出的。专家说,这张卷子可以测试你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如果你做得很好,就说明你的知识很渊博。(板书:知识渊博)我认真地把这张卷子看了一下,发现这张卷子并不难,特别是对你们太平小学的六年级同学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我看在座的都可以做出来,都可以证明自己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不知道同学们对考试有什么看法?你们愿不愿意测试?生:愿意。师:有不愿意的吗?生1:老师,我不想考试,考试太多了不好的!师:嗯!她讨厌考试,考试给她带来很大的负担。(问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呢?生2:说实话,每个学生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考试的。可是仔细想想,考试好像对我们也有益,所以我有点愿意,有点不愿意。师:握握手,说了真话。她对考试作了认真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我就猜想你们当中肯定有又想考试,又不想考试的。你呢?生3:其实我们都不愿意考试,是尊敬您,为了给您面子,所以我们才说愿意考试。(生笑)师:是为了给我面子才说愿意考试。真好!有时候,是要给别人面子的。有愿意考试的吗?生4:我愿意考试,因为我觉得平时自己在班级里是读书比较多的,我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知识是否渊博。师:噢!她想证明一下自己,很自信。你呢?生5:我是愿意考试的,虽然说我是打灯笼上茅房?找死,(生笑)但我家是开书店的,我阅读的也比较多。人们常说,重要的不在于成绩,而在于参与,所以我愿意!师:握握手!虽然你引用的这个歇后语不好听,但是这个歇后语能说明问题,有意思!而且,我赞同你说的观点,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你呢?生6:我也是比较愿意考试的,虽然我的知识不是特别渊博,但是我觉得考试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如果现在知识已经比较渊博,也要继续学习;如果不渊博,今后就要更加努力学习。师:这种态度好。听见没有?证明一下,如果真的知识渊博,那时自己是一个鼓励,增强自信心。你呢?生7:我既喜欢考试,也不喜欢考试,喜欢的是那种另类的考试。师:另类的?什么意思?生7:比如说考的是课外知识而不是课内知识。因为课内知识要死记硬背,比如默写什么的,而课外知识只要你掌握了就好了,所以我不喜欢考课内的。师:这位同学的话对我很有启发,作为老师一定要思考你的意见。但是课内的知识该记的还是要记。知识的获取,特别是学语文,更重要的是读课外书。这一点我很赞同。好的,最后一个。生8:我愿意考试,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考试中得到一些启发,从中知道哪些知识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师:多会分析问题,头脑多冷静!我听了你们的发言,觉得你们都很好。你们对考试的看法,对考试的分析,对于老师都有很大的启发。我可以断定,你们会考好,你们的知识都是渊博的。咱们下面考一考好不好?即使不愿意考的,不妨试一试,行吗?生(全体):行。师:我有两个要求,第一,要细心;第二,要按要求做。(板书:细心要求)记住一定要按要求做。细心到什么程度?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时间5分钟。(发试卷,生赶做)师:好,时间到。(收试卷)成绩马上就可以公布了。(师边翻着试卷,边自言自语:怎么回事?坏了!真坏了!糟糕,糟糕!发现一个,终于发现一个!)咱们班谁姓赵?叫赵一帆,请站起来。师:赵一帆,请把卷子读一读。(投影仪投出试卷内容)生:(读)知识渊博型小学生测试题。要求:先填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姓名,再读读每道题,读后再做。一、写出你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二、默写一首诗,不写题目和作者。(三至九题略?编者)十、读完以上各题,只做一、二两题。(全场哄堂大笑)师:白纸黑字,印得清清楚楚。赵一帆你请坐。全班只有赵一帆按要求做了。老师不是说了,第一要细心,把每个字都要看清楚;第二,要按要求做。要求多明确啊!要求是先读每一道题然后再做。看到你们此时此刻的表情,我想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谁想说?生1:我觉得出试卷的教授简直神了!他想到我们心里去了。一般我们拿到试卷就写名字,然后就接下去做,他一开始就让我们读一遍,然后再做。但我没按要求做,其他题目有诱惑人的感觉。师:诱惑?你被诱惑了?是吗?你呢?生2:我感觉好像被人当猴子“耍”了一样,(生笑)这么多都白做了,就因为最后一题没看清楚。我真不明白,那个教授为什么后面还要写,多浪费字啊!前面两题写出来不就行了吗?多简单,一下子就写完了!偏偏让我们看清楚全文。我以为下面还有,已经翻过去看了,可是最后一题没仔细看就开始写了,害得我白写了很多字。师:那你现在最想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自己的心情?生2:我好像被人给耍了。师:哈哈!被人给“耍”了!用北京话说就是被人给测了!这话很深刻呀!如果这个“耍”加上引号的话,你就会思考得更多!你呢?生3:我觉得出这张卷子的专家就是您?于老师。师:没错,我故意说是专家出的,您真有眼光!生3:您本来就是一个专家。我是说,您设下的这个陷阱是够深的。(笑声)师:听见吗?他认为我设了一个“陷阱”,而且是很深的。(笑声)生3:首先,您说要细心,要按要求做。一般考试的时候,同学们不会注意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这就是我们的弱点,而您在最后写上只做前面的一、二两题,而且您要求是在5分钟之内做完。这就让同学们产生了矛盾,就只能“哗哗哗”地做,5分钟时间做不完怎么办?当听到您在阅卷时说“糟糕、楷糕”时,同学们以为名字忘记写了,这就说明您太聪明了!(生笑)师:我太聪明了!哈哈哈,感受很深刻。你呢?生4:我觉得像参加一次跑步比赛,快要到终.点,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而到不了终点;也像一群乌龟面对着火锅,一直在纳闷儿,该怎么吃呀?所以我觉得于教授出的这张试卷就像谢张天(生3)所说,陷阱太深了,每一个同学不细心按要求做的话,真的会考不好。师:不仅考试要按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要求和规则。好!你说!生5:以前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招聘公司也出过这样的试卷,结果许多人落聘了。当时我觉得那些人好笨呀!为什么他们会没看清呢?现在自己也这么做,我也觉得自己好笨呀!而您于教授好聪明!您很会利用人之常情来给我们编这样的试卷,所以我非常敬佩您!师;我利用了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生6:刚才同学们几乎把我的想法都说完了,可是我还是有话要说。我忽然想起昨天我们的语文老师跟我们说的话。他说,明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很有名的老师。现在我才知道,您这位老师有名在哪里啦!您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而且您刚才说有两点要求。一是要细心,二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您说的这几句话完全是在引诱我们走进那个很大很大的陷阶。师:不!我是真的在提醒你们要按要求做,恐怕你们上当,怎么反而说我的陷阱越来越深呢?(生笑)生6:也许您于老师没有注意到,您刚才说5分钟内做完。我们就在想,既然只有这5分钟,那就只能快点做,根本没有想过要看后面。如果说是以前考试的话,我都会去看后面,因为平时考试时间多。可是现在只有5分钟,谁还会去管下面的题目?谁知道您说的要细心、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是在后面?所以我觉得于老师您真的好聪明!利用了我们的心理。怪不得别人说您书教得好,出题都出得这么妙!师:是吗?我题目出得不够妙,是你的话说得妙!出口成章,如果把你刚才说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赞叹声)生7:我现在觉得后悔莫及,我怎么没有发现您于老师这么阴险狡作?(生笑)师:听见吗?他说我“阴险狡作”。生7:您于老师设下的陷阱是环环相扣,因为您先是说要细心,然后说按要求做,后来又说在5分钟内做完。原来试卷一发下来,我就看见后面第十题“只做一、二两题”,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师:你既然看清楚了,为什么不去做呢?生7:因为我看题目有十题,又说只做一、二两题,当时就觉得莫名其妙了,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下来。师:哈哈!搞不大清楚就稀里糊涂做下来!要说的同学太多了,这样吧,下面我请赵一帆来说一说。生8:我和大家一样地觉得老师的陷阱挖得比较深。也许有人想我比较聪明,其实不是我比较聪明,我只是记清老师的话,要细心而且要看清每个字的要求,我当时就想老师肯定是有陷阱的。师:噢!警惕性变高的。(生笑)生8:还有,我以前做试卷一般先把整张试卷中每题看一下。师:噢,你有一个好习惯!生8:我觉得我们班同学一般比较聪明的,为什么这次都没有看到最后一题?为什么除了我一个,其余都没看最后一题呢?很奇怪唤!(生笑)师:大家很有感受,考试以前有想法,考试当中也有想法,考试以后感受更多,刚才都是有感而发。想不想写下来?什么叫作文?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和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一般都有真情实感。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如果你想写这次所谓考试的过程那是记叙文;如先把这件事简单说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惑受,那就是议论文。请你们拿起笔来,就今天这次考试,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你准备先出个什么题目?生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师:好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生2: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