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语文学习小组开展“古韵今风话民俗”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任务。1.下面文段是小组成员撰写的活动前言。阅读文段,完成各题。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蕴含着乡土情、文化味,弥曼着烟火气。说起民俗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俗异彩纷呈。壮观的查干湖冬捕、喧腾的西北社火、精美的泉州簪花等,无一不是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中生动的一笔。让我们一起话古谈今,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1)请用正楷字书写本次活动的主题“古韵今风话民俗”。(2)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充满”的意思,所以“弥曼”一词中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探索事物的由来”的意思,所以“追溯”一词中有错字。C.因为表达的是“喧闹沸腾”的意思,所以“喧腾”一词中有错字。D.因为表达的是“灿烂美丽”的意思,所以“绚丽”一词中有错字。2.下面是“民俗推荐”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表演艺术,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表演时,打铁花师傅目空一切,用特制的木板将1600℃左右的铁水击打到高空。随着砰砰的声音,铁水在空中迅速崩裂开来,如火树银花,瞬息万变。近看如天女散花,远观似流星点点,火光映天,令人叹为观止。绽放的铁花寓意兴旺发达,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看表演的人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猛烈的击打、壮阔的升腾、浪漫的绽放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1)你检查材料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目空一切

B.瞬息万变

C.叹为观止

D.川流不息(2)下面是对打铁花场景的描写。请你根据语境,结合上面的材料,在横线上仿写句子。一打起来就震撼了,璀璨了,夺目了!万千个被击打出的铁花,如万千只闪着光亮的萤火虫,在空中欢快地飞舞。雷鸣一样,是击打的声音;火树一样,是升腾的铁水;

。豫晋大地上,爆出一场多么猛烈、多么壮阔、多么浪漫的表演哇——打铁花!3.下面是“民俗动态”小组找来的一段文字。阅读文段,完成各题。从春节期间潮汕英歌舞走向世界,到云南泼水节火爆全网,全国各地的民俗活动此起彼伏,热火朝天。其中,剪纸、织锦等古风浓郁的活动,提醒了人们对民俗的美好记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新元素融入传统民俗,如趣味性强【甲】传播范围广的短视频。这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成为大众关注并传播的文化风潮。民俗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乙】是历史积淀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民俗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1)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2)在文段【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A.【甲】,

【乙】;

B.【甲】、

【乙】;C.【甲】,

【乙】。

D.【甲】、

【乙】。4.活动结束,有同学为此拟写了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如何填写。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岁月泼墨

,历史积淀,

;时序挥毫诵流年,

,古韵生新篇。A.①绘成画

②民风润无声

③文化传承B.①绘成画

②民俗焕光彩

③灿烂文化C.①凝画卷

②民俗焕光彩

③文化传承D.①凝画卷

②民风润无声

③灿烂文化二、名句名篇默写5.默写。(1)关关雎鸠,

。(《关雎》)(2)

,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自然景物是带着诗意与美感的,如“蒹葭萋萋,①

”,再如“②

”。(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三、诗歌鉴赏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6.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第一节先交代了卖炭翁以①

来维持生计的情况,接着写了老翁雪后赶车的情景。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②

”构成强烈的反差,“惜不得”饱含着卖炭翁③

的复杂感情。7.诗歌常常借助看似不合常理却又真实感人的心理刻画来突出中心,比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下列与其写法一致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B.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叠词的运用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请你就诗中叠词“苍苍”和“翩翩”,说说它们分别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四、文言文阅读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宫室、器皿、人物B.屋舍俨然

太丘舍去C.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皆出酒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0.文中的“绝境”意蕴丰富。下列对“绝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外界隔绝之地。桃花源人都来审问从外界误入此地的渔人,并警告他不能对外说。B.与纷争隔绝之地。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里。C.与外人隔绝之地。桃花源人来到此地后就不再出去,跟外面的人也断绝了来往。D.与时局隔绝之地。桃花源人竟然不知道桃花源外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11.根据《桃花源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①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②识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注:①[舅]丈夫的父亲,公公。②[小子]子弟,晚辈。陶渊明以桃花源寄托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理想,用“①

”描绘老幼安闲快乐的景象;材料一则以②

作为儒家理想社会的模式,用“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描绘老幼皆有所养的安定局面。桃花源中物产丰富,生活和美,所以桃花源人在此处安居乐业;而材料二中的妇人不愿离开生活的地方,却是因为这里“③

”。五、名著阅读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1)《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篇,向同学们介绍该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以及自己的心得。(100字左右)

(2)阅读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性阅读、精读和跳读、摘抄和做笔记相结合⋯⋯请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中任选一部,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你是如何进行阅读的。(100字左右)六、现代文阅读阅读《烟雨龙虎山》,完成下面小题烟雨龙虎山①我曾三次到过江西鹰潭的龙虎山。②第一次是三十年前的夏天。那时我踌躇满志,准备到龙虎山酣畅淋漓地登一回高峰。可是到达后,满眼都是大石头般的山包,圆滚滚地散落在泸溪河沿岸,全无壁立千仞的气势。这龙虎山的外形离我的期望实在有点远。③第二次是十年前的晚秋。我陪客人走在象鼻山的栈道上,不停地向外省朋友介绍龙虎山的奇山秀水与地质学价值。在程序化的讲解和巡礼似的参观后,宾主两欢,各自散去。这次我虽然对龙虎山有了更多理性的认同,却没时间静下心来慢慢体会。④今年,我第三次来到龙虎山,赶上了淅淅沥沥的春雨。雨雾浸润过山,浸润过河,也将一种舒缓、悠远的气息刻入记忆。到码头,登竹筏,站在筏子上眺望,明净的泸溪河蜿蜒向前,玉带般串起沿岸的山峰。河上有两只竹筏轻轻漂浮,艄公的竹篙不紧不慢地探向水中,在鹅卵石上碰撞出清脆的回响。河水缓慢流淌,远远望去像是静默不动,似乎它们也被这丹山碧水迷住,忘了自己要奔流到何方。远处山湾又飘出一只竹筏,独人独篱,撑篙的人头戴黄斗笠,身穿蓝雨衣,轻盈灵动。此时的泸溪河是一首悠扬的诗歌,值得人细细品味。⑤从仙人城乘坐天梯到达山顶后,映入眼帘的是如波浪般向前翻涌的峰林。龙虎山属于丹霞地貌的老年早期,它不似青年期的赤水丹霞颜色鲜亮,也不似壮年期的崀山丹霞起伏剧烈。经过上亿年时光的打磨,它的丹霞峰林已经较为疏散,逐渐独立的山峰点缀在河流两岸。裸露在外的山体被雨水浸湿后,颜色由红褐色转为深沉的黑褐色,像油画色彩一样丰富厚重。然而,绿树青林却密密匝匝地依山而生。山是沉稳的依靠,绿是蓬勃的新生,山体的本色与它孕育的新绿相间相错,相得益彰。泸溪河水贴着山根缓缓地转,迷蒙的烟雨轻轻地萦绕着山体,万物交融,宛如画中仙境。传说,九十九条龙曾在此集结,使得山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这些我年少时看不上的山包,从那么遥远的时间深处走来,也曾陡峭,也曾鲜衣怒马。而今这峰林如一位看尽世事的老者,散发着平和成熟的魅力,与碧水青天、茂林翠谷共同形成了一处人间福地。这样的龙虎山与传说何其不同!《水浒传》开篇写到龙虎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想来施耐庵是懂得龙虎山的,他既懂龙虎山之美,也懂龙虎山的内涵精髓——为而不争,有容乃大。或许,正是这种智慧成就了龙虎山的文化之绝。⑥从山顶下来跳上竹筏,耳畔是船工喃喃的解说。泸溪河畔有一个神奇的小村,名叫“无蚊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据说数千年来村子里都没有出现过蚊子。坊间流传,当年张天师偕母路过此地,见母亲被蚊子叮咬,便用法扇一扇,让蚊子不见踪影。其中虚实,自然谁也说不清楚。但船工提及的上清豆腐却令我垂涎。于是登岸入古镇,寻上清豆腐。清蒸的大块白玉豆腐就这样齐整整地摆我面前。轻舀一勺送进嘴里,鲜,嫩,香,滑,在舌面徐徐洇开,久久不散。在细雨如丝的氤氲中,品赏这样纯净的水质、这样地道的手艺,是再美好不过的事。只有与山水相亲相契的人,才能将这份质朴醇厚留在唇齿之间。⑦竹筏在桃花洲登岸,对面仙水岩的悬崖峭壁分布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口。这就是著名的崖墓。有的洞口狭长,缝隙处透出微弱的光线,隐约可以望见横躺的棺木,镶嵌在一片漆黑深邃之间。岩壁呈九十度垂直地面,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在哪儿寻找支点,绳索怎么固定,这些尚未解开的谜团让人惊叹。悬崖之下,几只竹筏鱼贯而出,每只筏上都有一位渔民与两三只鸬鹚。渔民用竹篱一击水,平静的河面立时水花四溅,一只只鸬鹚钻入水中。忽地,一只鸬鹚钻出水面,喉囊鼓鼓的。渔民一把抓起,把其喉咙里的鱼挤出来,随即从鱼篓里拿出一条小鱼往河中抛去,鸬鹚快速衔起,一口吞下。并未捕得鱼的鸬鹚也不着急,何必着急呢?或在水中嬉戏,或是听从主人的示意,站在竹篱的一端,由主人高高挑起,再扑扇着翅膀飞下。远远望去,河上留下一条条波痕,继续讲述着岁月静好的生活智慧。⑧此时,泸溪河上的烟雨还未散去,烟雨中的一些谜也未解开。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山水间的智慧定会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一次又一次前来仰望。(取材于朱干金的文章)13.文章详细记述了作者第三次游龙虎山的过程。请你摘录文中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概括作者的见闻及经历,补全下面的表格。(每空15

字以内)游踪见闻及经历到码头,登竹筏,站在筏子上眺望泸溪河美景(1)(2)从山顶下来跳上竹筏,登岸入古镇(3)(4)观赏仙水岩的崖墓与鸬鹚捕鱼14.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三次游龙虎山之前还要写第一、二次游山的经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15.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韵味。请你从文中任选一处语句,加以赏析。16.文章结尾处写道:“这山水间的智慧定会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一次又一次前来仰望。”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从龙虎山的山水中读出了怎样的智慧。阅读《天门山是如何断开的》,完成下面小题天门山是如何断开的①大唐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初次出蜀,辞亲远游。途经安徽当涂,忽见两座青山夹江对峙,犹如天宫之门缓缓打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汹涌的波涛令李白心潮澎湃,于是他提笔写下《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此之后,天门山名闻天下,被永远地记录在中国文学的地理版图上,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畅游题咏。②天门山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山?其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①

③其实,天门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分别位于安徽省北部的长江两岸。其中,东侧的山为芜湖市境内的东梁山,海拔82

米;西侧的山为马鞍山市和县境内的西梁山,海拔88米。尽管这两座山并不高大,但崖壁极为陡峭,似刀削斧砍,彼此隔江相望犹如天宫之门,故而得名。④自古以来,天门山就是兵家必争的江防要地,常被作为屯兵驻守的战略门户。倘若分兵驻扎在天门山东西两侧,便会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长江锁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之后,曾以此处为据点,同清军展开持续数年的攻守之战。⑤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眼中,滔滔江水穿过天门山,仿佛慢慢打开通天之路,令意气风发的李白心中油然而生出壮志豪情,于是他挥毫为山河而歌。李白从此成为天门山最著名的“广告代言人”。大化神奇,天门成因⑥作为一处独特的自然奇观,芜湖天门山的成因,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李白诗中所说的“天门中断楚江开”,既是对眼前景象的现实描绘,也蕴含着对其成因的理解,即长江犹如巨斧,劈开了天门雄峰。他在《横江词》中还曾有“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这样的诗句,再一次提及了位居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其东西两部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被滔滔江水冲断了。⑦流水侵蚀固然可以破坏山体,甚至将连绵的山峰切割得零零碎碎,但这种外力地质作用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相比之下,内力地质作用则更为强大、迅速。地质学家研究发现,天门山位于长江下游扬子准地台【A】(主要包括云南东部至江苏的整个长江流域等区域)的挤压断裂带上,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断层作用,天门山东西两部分彼此断裂,流水从低洼且易被侵蚀破坏的断裂带中穿过,才形成了长江的河道。⑧地质工作者在长期的野外实践中总结出“逄沟必断”的经验。这条经验背后的原理是:在断层发育地带,岩石较为破碎,比较容易在风吹、日晒、水冲等外力作用下遭遇侵蚀破坏,从而形成沟谷。芜湖天门山的成因就是这种情况,即地球内部的断层作用加上外部的流水侵蚀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两山夹峙的壮丽景象。不过,“逄沟必断”并不是经过严格的理论证明的科学论断。在实际工作中,要确定是否真的存在断层,还需通过调查以发现其他证据。沟谷还有其他成因,例如褶皱造成的“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等,不能一概而论。②

⑨或许是“天门”二字极富传奇色彩,所以我国以此为名的山峰有不少。除了李白到访过的安徽芜湖天门山之外,在湖南张家界、北京密云、广西桂林、辽宁大连、江西鹰潭、河北秦皇岛等地也有同名山峰,总数多达十余处。其中,以张家界天门山最为著名。⑩张家界天门山位于市区南郊,属于武陵山脉的一部分,主峰海拔1518.6

米。这座山峰拔地而起,雄视四方,山巅的绝壁上有一个高约131.5

米、宽约37

米的穿山大洞,宛若一道通天的门户,名曰“天门洞”。张家界天门山的山体由石灰岩组成【B】(这与由砂岩组成的芜湖天门山有很大不同),山上大大小小的岩洞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一特征使它成为闻名国内外的风景名胜区,其知名度甚至超过了芜湖天门山,以至于很多人吟诵起李白的《望天门山》时,会错误地联想到张家界天门山。⑪其实,无论哪座天门山,都出自大自然这个“雕塑师”之手。大自然赋予了它们雄伟的身躯,人类则将深厚的情感赋予在它们身上。如果你想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人对话,不妨沿着他们的足迹,一同领略大好河山,一起畅聊诗意人生。17.依据说明的内容,请你在文章①②处分别选择对应的标题。(只填序号)【甲】大好河山,天门层出【乙】天门中断,长江锁钥18.结合语境,对文中加点词语“广告代言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甲】李白因天门山而著名【乙】天门山因李白而著名19.阅读文章,简要概括芜湖天门山的成因。20.本文作者在行文中将一些补充说明文字放在括号里。请你从【A】【B】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七、作文21.传统民俗凝聚着珍贵的情感:观一场社戏,感受率真的乡情;唱一支山歌,抒发心中的豪情;点亮儿时的灯笼,回味岁月的温情。第一次学剪窗花,清明时节放风筝,与家人一起逛庙会……都蕴含着浓浓的情味。请以“民俗里的情味”为题,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在民俗中体会的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2.游览天门山,李白提笔写下《望天门山》,表达自己的豪迈之情;游历龙虎山,朱干金写下《烟雨龙虎山》,抒写自己的遐想与感慨⋯⋯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呢?请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感触最深的名胜古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记述你的游览经历、感受与思考。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参考答案:1.(1)古韵今风话民俗(2)A2.(1)

A(2)答案示例:星雨一样,是绽放的火花

3.(1)答案示例:“提醒”改为“唤醒”(2)B4.C【解析】1.(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用正楷字书写,注意“韵”“民”的规范书写。(2)本题考查字形。A.弥曼——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故“弥曼”中的“曼”错误,应为“漫”,说法不正确;B.追溯:探索事物的由来,在此语境中用来描述民俗的起源是恰当的,字形无错误,说法正确;C.喧腾:喧闹沸腾,来形容西北社火的热闹场景非常贴切,字形无错误,说法正确;D.绚丽:灿烂美丽,用来形容民俗风情画卷的丰富多彩和美丽是合适,字形无错误说法正确,;故选A。2.(1)本题考查成语。A.目空一切: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在此语境中,打铁花师傅并非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屑一顾,而是全神贯注于打铁花的表演,因此使用“目空一切”不准确,使用不恰当;B.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在此语境中用于描述铁水在空中迅速崩裂、形态万千的景象,使用恰当。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在此语境中用于形容打铁花表演的美妙绝伦,令人赞叹不已,使用恰当。D.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在此语境中用于描述来看表演的人很多,络绎不绝,使用恰当。故选A。(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根据前句“雷鸣一样,是击打的声音;火树一样,是升腾的铁水”可知,原文使用了“……一样,是……”的句式,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打铁花的各种元素(如声音、铁水)与自然界中的事物(如雷鸣、火树)相联系,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在仿写时,我们要沿用这种句式和修辞手法。示例:烟花一样,是爆裂的瞬间;狂风一样,是飞溅的火星。3.(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原句“其中,剪纸、织锦等古风浓郁的活动,提醒了人们对民俗的美好记忆”存在主谓搭配不当的问题。在这里,“活动”作为主语,与“提醒”这一动词的搭配不够贴切,因为“活动”本身并不能主动地去“提醒”人们什么,而是活动所展现的内容或形式能够唤起人们的记忆,应将“提醒”改为“唤醒”。(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甲】:“趣味性强”和“传播范围广”是两个并列的形容词短语,它们共同修饰后文的“短视频”。在中文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时,且它们之间的结构相似、语气一致、词性或功能相同,通常使用顿号来分隔。因此,在“趣味性强”和“传播范围广”之间的【甲】处应填入顿号。【乙】:“民俗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乙】是历史积淀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一句子中,,“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和“

是历史积淀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是三个并列的分句,它们各自都使用了“是……,也是……”的句式来表达民俗的两个不同方面。由于这三个分句之间在逻辑上是并列的,所以在【乙】处应使用分号连接。故选B。4.本题考查对联。①处:下联“诵流年”为动宾结构的短语,“绘成画”中的“绘”是动词,“成”是助词,“画”是名词,整体构成了一个动补结构的短语;“凝画卷”中“凝”是动词,“画卷”是名词作为宾语,为动宾结构的短语,故①空填“凝画卷”合适;②处:“民风润无声”描述了民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但此处的重点在于历史的积淀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影响,而非民风的潜移默化。“民俗焕光彩”则直接点出了民俗因历史的积淀而焕发出新的光彩,与上联的“历史积淀”相呼应,且符合民俗活动通过历史积累而更加丰富多彩的意境,故②空填“民俗焕光彩”合适;③处:上联“历史积淀”是动宾结构短语,“文化传承”也是动宾结构,与上联的短语结构相呼应,且表达了文化在时序中得以传承的主题,与整联的意境相符,而“灿烂文化”是名词性短语,描述了文化的特点;故③空填“文化传承”合适;故选C。5.在河之洲

夜久语声绝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白露未晞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其中第(1)题至第(4)题第一小问中“庇、晞”等字词容易写错,第(4)题后一问需要选择一句自己积累的形容自然景物之美的诗句,示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6.烧炭卖炭

一车炭,千余斤

无奈、悲愤与绝望

7.D

8.答案示例:“苍苍”是指卖炭翁的两鬓花白,突出其面容苍老、生活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翩翩”指轻快的样子,写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与神态,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憎恶。【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①由诗歌“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此处交代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卖炭为生;②“一车炭,千余斤”写出了炭的数量之多,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宫使掠夺的不公平和残酷;③“惜不得”在这里的意思是“舍不得但又没有办法”。卖炭翁面对宫使强行拉走自己千余斤的炭,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来充作炭钱,他内心万分不舍,却又无力阻止,充满了无奈、悲愤与绝望。7.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卖炭翁身上衣服单薄本应希望天气暖和,却因为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这种矛盾的心理看似不合常理,却真实地反映出他生活的艰难和无奈,突出了他的悲惨处境。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主要是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木兰奔赴战场的速度之快;B.“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是对当时紧张场景的客观描述;C.“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是对卖炭翁卖炭时疲惫状态的直接描写;D.“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处境艰难,却希望能有广厦千万间来庇护天下寒士,哪怕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舍己为人的矛盾心理,突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故选D。8.本题考查诗文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两鬓苍苍十指黑”意思是:两鬓斑白十指漆黑。“苍苍”表现了卖炭翁两鬓斑白;联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可知,正是卖炭翁辛苦在南山烧炭,辛苦、劳累,才使得他两鬓花白,“苍苍”一词体现了卖炭翁苍老、生活艰辛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翩翩两骑来是谁”意思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翩翩”指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宫使得意忘形的样子;联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卖炭翁费尽力气烧炭、拉炭只为满足衣食这些基础的生活;但是“两骑”翩翩而来,轻轻松松的就将卖炭翁的炭拉走了,丝毫不顾及卖炭翁的生活,蛮横无理的宫使与劳苦悲惨的卖炭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宫市”掠夺的本质,揭示了“宫市”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他们掠夺百姓无耻行径的憎恶之情。9.C10.A

1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大同社会

无苛政【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含义。A.动词,作为,当作/动词,制造,制作;B.名词,房屋/动词,离开;C.两个“具”都是副词,意为“详细地”;D.名词,食物/动词,通“饲”,喂养;故选C。1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后半句“桃花源人都来审问从外界误入此地的渔人,并警告他不能对外说”的描述有误。文中并未提及“桃花源人都来审问”渔人,而是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即他们只是惊讶并询问渔人的来历,并没有“审问”的意味。另外,“并警告他不能对外说”也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这里的人告诉渔人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起这个地方,而不是“警告”。故选A。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第①空:根据《桃花源记》内容可知,在描述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时,文中明确写道:“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垂髫”分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而“怡然自乐”则形容他们都非常快乐、满足的样子。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中老幼安闲快乐的景象,故第①空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②空:材料一开头便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里的“大同”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即社会公正、平等、和谐,人们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没有纷争和压迫。这与材料一后文所描述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安定局面相吻合,故第②空填:大同社会。第③空:在材料二中,孔子遇到了一位在墓前哭泣的妇人,她因为家人接连被老虎咬死而悲痛不已。当孔子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时,她回答说:“无苛政。”这句话揭示了妇人不愿离开的真正原因——这里虽然有危险(如老虎),但没有苛刻的暴政。相比之下,她可能认为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故第③空填:无苛政。【点睛】参考译文: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材料一: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材料二:礼记·檀弓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听她哭泣。他让子贡前去询问那妇人说:“你哭得这样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吧?”那妇人说:“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说:“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你们记住这句话,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12.(1)示例:《<诗经>第四》中写了《诗经》的由来、历史与表现手法,重点介绍了孔子以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这对我理解《蒹葭》中的“伊人”有启发:“伊人”既可以是意中人,也可以是贤人或人生理想。(2)示例:我采用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读到保尔被波兰白军炸伤而昏迷的情节时,我摘抄了他苏醒过程中出现幻觉的几处细节描写,并在摘抄旁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钢铁般的意志让保尔“起死回生”。【详解】(1)本题考查经典名著内容的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首先选出一篇文章,然后介绍该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再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一:《<尚书>第三》记录了古代帝王言行、典章制度以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让我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对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深刻体会到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和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共同责任。示例二:《<四书>第七》介绍了“四书”的基本内容、思想体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详细阐述了它们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这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以及如何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2)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结合题干要求“阅读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你是如何进行阅读的”可知,需要任选一部作品,介绍其主要内容以及恰当的阅读方法。示例一:我采用圈点批注法进行阅读《骆驼祥子》。我在阅读时运用不同的圈点和批注的符号对描写祥子的重点段落进行勾画,并在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疑惑、感悟之处进行批注。比如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情节,环境描写非常出色,我对这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了赏析。示例二:我用批注阅读法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我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页空白处记下自己的疑问、感想、以及对文中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例如,在阅读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时,我写下自己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13.答案示例:(1)从仙人城乘坐天梯到达山顶(2)欣赏龙虎山峰林(3)听传说,品美食(4)在桃花洲登岸

14.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夏季游山,因没见到期待的壁立千仞而感到失望;第二次晚秋游山,对山有更多的理性认同,却因任务在身未能细细品味。前两次游山为写第三次春雨中欣赏美景、感知智慧起铺垫作用,突出了烟雨龙虎山之美,丰富了读者的认识。

15.答案示例:句子:远处山湾又飘出一只竹筏,独人独篙,撑篙的人头戴黄斗笠,身穿蓝雨衣,轻盈灵动。赏析:“飘”字形象地写出了竹筏轻盈地进入视线的情态,表现水流的轻柔、舒缓与撑篙人的悠然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如诗如画风景的喜爱。

16.答案:从山水美景中,感受到为而不争、有容乃大的智慧。从上清豆腐的质朴醇厚中,感受到当地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契。从崖墓未解之谜中,感受到古人的高超技艺。从撑篙人、鸬鹚捕鱼中,感受到岁月静好与恬淡悠远的生活之美。【解析】1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第一、二空,结合第⑤段“从仙人城乘坐天梯到达山顶后,映入眼帘的是如波浪般向前翻涌的峰林”,可知:从仙人城乘坐天梯到达山顶,欣赏龙虎山的峰林。第三空,结合第⑥段“从山顶下来跳上竹筏,耳畔是船工喃喃的解说”“据说数千年来村子里都没有出现过蚊子。坊间流传,当年张天师偕母路过此地,见母亲被蚊子叮咬,便用法扇一扇,让蚊子不见踪影。其中虚实,自然谁也说不清楚”“于是登岸入古镇,寻上清豆腐。清蒸的大块白玉豆腐就这样齐整整地摆我面前。轻舀一勺送进嘴里,鲜,嫩,香,滑,在舌面徐徐洇开,久久不散”,可知:从山顶下来跳上竹筏,听船工解说当地传奇故事,品尝古镇的清豆腐。第四空,结合第⑦段“竹筏在桃花洲登岸,对面仙水岩的悬崖峭壁分布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口。这就是著名的崖墓”“悬崖之下,几只竹筏鱼贯而出,每只筏上都有一位渔民与两三只鸬鹚。渔民用竹篱一击水,平静的河面立时水花四溅,一只只鸬鹚钻入水中”“渔民一把抓起,把其喉咙里的鱼挤出来,随即从鱼篓里拿出一条小鱼往河中抛去,鸬鹚快速衔起,一口吞下”,可知:竹筏在桃花洲登岸时,观赏对面仙水岩著名的崖墓,渔民指挥鸬鹚捕鱼。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第一次夏季游山,因没见到期待的壁立千仞而感到失望;第二次晚秋游山,对山有更多的理性认同,却因任务在身未能细细品味。前两次游山为写第三次春雨中欣赏美景、感知智慧起铺垫作用,突出了烟雨龙虎山之美,丰富了读者的认识。结合第②段“可是到达后,满眼都是大石头般的山包,圆滚滚地散落在泸溪河沿岸,全无壁立千仞的气势。这龙虎山的外形离我的期望实在有点远”,第③段“我陪客人走在象鼻山的栈道上,不停地向外省朋友介绍龙虎山的奇山秀水与地质学价值”“这次我虽然对龙虎山有了更多理性的认同,却没时间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第④段“今年,我第三次来到龙虎山,赶上了淅淅沥沥的春雨。雨雾浸润过山,浸润过河,也将一种舒缓、悠远的气息刻入记忆”“远处山湾又飘出一只竹筏,独人独篱,撑篙的人头戴黄斗笠,身穿蓝雨衣,轻盈灵动。此时的泸溪河是一首悠扬的诗歌,值得人细细品味”,可知:“我”第一次在夏天游龙虎山,看到龙虎山没有期望中的外形那么气势而感到失望。第二次“我”在秋天陪客人游山,虽然对龙虎山有了更多理性的认同,却没时间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第三次“我”在春雨朦朦的时候去游山,感觉到很悠闲,值得人细细品味。由此可知,“我”前两次是游山感觉为第三次登山,在雨中欣赏美景做铺垫,表现了烟雨朦胧中的龙虎山舒缓、悠远的特点。1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这是开放性的题目,要将文章的优美生动的语言摘录下来,赏析其独特的韵味即可。“而今这峰林如一位看尽世事的老者,散发着平和成熟的魅力,与碧水青天、茂林翠谷共同形成了一处人间福地”,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峰林”比作“看尽世事的老者”,表现峰林平和优雅的特点。结合第⑤段“经过上亿年时光的打磨,它的丹霞峰林已经较为疏散,逐渐独立的山峰点缀在河流两岸。裸露在外的山体被雨水浸湿后,颜色由红褐色转为深沉的黑褐色,像油画色彩一样丰富厚重”“绿树青林却密密匝匝地依山而生。山是沉稳的依靠,绿是蓬勃的新生,山体的本色与它孕育的新绿相间相错,相得益彰”,可知:龙虎山的丹霞峰林已经较为疏散,其山体被雨水浸湿后,里面生长了许多新的绿树青林,它们共同营造了一处人间福地。表现了作者对龙虎山的赞美之情。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题。结合第⑤段“而今这峰林如一位看尽世事的老者,散发着平和成熟的魅力,与碧水青天、茂林翠谷共同形成了一处人间福地”“他既懂龙虎山之美,也懂龙虎山的内涵精髓——为而不争,有容乃大。或许,正是这种智慧成就了龙虎山的文化之绝”,可知:“我”在欣赏龙虎山的美景时,领会到龙虎山的文化智慧——为而不争,有容乃大。结合第⑥段“于是登岸入古镇,寻上清豆腐。清蒸的大块白玉豆腐就这样齐整整地摆我面前。轻舀一勺送进嘴里,鲜,嫩,香,滑,在舌面徐徐洇开,久久不散”“在细雨如丝的氤氲中,品赏这样纯净的水质、这样地道的手艺,是再美好不过的事。只有与山水相亲相契的人,才能将这份质朴醇厚留在唇齿之间”,可知:“我”在品尝上清豆腐时,感受到当地人们与山水相亲相契,才能把这份质朴醇厚留在游客的唇齿之间.结合第⑦段“对面仙水岩的悬崖峭壁分布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口。这就是著名的崖墓。有的洞口狭长,缝隙处透出微弱的光线,隐约可以望见横躺的棺木,镶嵌在一片漆黑深邃之间。岩壁呈九十度垂直地面,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在哪儿寻找支点,绳索怎么固定,这些尚未解开的谜团让人惊叹”,可知:“我”对仙水岩的悬崖峭壁上的崖墓感到很好奇,对于这些未解之谜,“我”为古人的技艺感到惊叹。结合第⑦段“悬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