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b/t40134-2021》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5一般要求5.1系统级EMC一般要求5.2系统间EMC一般要求contents目录5.3分系统和设备EMC一般要求6系统级EMC详细要求6.1EMI安全裕度6.2外部电磁环境6.3系统内EMC6.3.1总体要求6.3.2无源互调(PIM)6.3.3微放电contents目录6.3.4电源品质要求6.3.5电源母线瞬变6.3.6“脱插”测试6.3.7接收机EMI安全裕度6.4雷电6.5静电控制和防护6.5.1一般要求6.5.2运载火箭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contents目录6.5.3航天器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6.6电磁脉冲(EMP)6.7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干扰6.8磁场和磁矩6.9电磁辐射危害防护6.9.1电磁辐射对人员的危害防护6.9.2电磁辐射对燃料的危害防护6.9.3电磁辐射对EED的危害防护contents目录6.10寿命周期E3控制6.11系统接地和搭接6.11.1通用要求6.11.2航天器电搭接和接地要求6.11.3运载火箭电搭接和接地要求6.12电磁频谱兼容6.13材料特性7分系统和设备EMC详细要求contents目录7.1传导发射7.1.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发射7.1.2150kHz~20MHz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7.1.3150kHz~20MHz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7.1.410kHz~40GHz天线端子传导发射contents目录7.1.5电源线尖峰信号(时域)传导发射7.2传导敏感度7.2.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7.2.225Hz~50kHz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7.2.315kHz~10GHz天线端子互调传导敏感度contents目录7.2.425Hz~20GHz天线端子无用信号抑制传导敏感度7.2.525Hz~20GHz天线端子交调传导敏感度7.2.6电源线尖峰信号传导敏感度7.2.7地平面(壳地)注入尖峰信号传导敏感度7.2.850Hz~100kHz壳体电流传导敏感度contents目录7.2.925Hz~150kHz地平面(壳地)注入音频传导敏感度7.2.10150kHz~100MHz地平面(壳地)注入射频传导敏感度7.2.11ESD敏感度7.2.1210kHz~400MHz电缆束注入射频传导敏感度7.2.13电缆束注入脉冲激励传导敏感度contents目录7.2.1410kHz~100MHz电缆和电源线阻尼正弦瞬态传导敏感度7.2.15电缆和电源线雷电感应瞬态传导敏感度7.2.16电压跌落、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7.2.17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7.3辐射发射contents目录7.3.125Hz~100kHz磁场辐射发射7.3.210kHz~40GHz电场辐射发射7.3.310kHz~40GHz天线谐波和乱真输出辐射发射7.4辐射敏感度7.4.125Hz~100kHz磁场辐射敏感度7.4.210kHz~40GHz电场辐射敏感度7.4.3瞬态电磁辐射敏感度contents目录7.5微波无源组件电磁泄漏8试验验证和评估要求8.1一般要求8.2EMC试验验证要求8.2.1系统级EMC试验要求8.2.2分系统和设备EMC试验要求8.3EMC评估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EMC试验大纲参考文献011范围适用对象本标准适用于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航天测控等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和测试。涉及航天器内部各分系统之间,以及航天器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涵盖内容规定了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基本要求、设计原则、测试方法以及验收准则。明确了电磁兼容性控制的技术途径和管理措施。不适用范围本标准不涉及航天系统以外的其他电气和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对于特殊要求的军事或安全关键系统,可能需要额外的电磁兼容性规定。电磁兼容性(EMC)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电磁干扰(EMI)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电磁敏感性(EMS)在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装置、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相关术语定义022规范性引用文件对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和限值做出了详细规定,是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的基础标准。GB/TXXXX.X-XXXX规定了电磁兼容性的术语和定义,为理解和实施本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GB/TXXXX.X-XXXX国家标准XXXX/TXXXX针对航天器电磁兼容性的特殊要求,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具体的指导和规范。行业标准IECXXXX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电磁兼容性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准则。CISPRXXXX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主要涉及电磁干扰的测量方法和限值。注以上列举的标准仅为示例,实际引用的标准编号和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标准。国际标准033术语和定义3.1电磁兼容性电磁兼容性要求包括设备对电磁骚扰的敏感度和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骚扰两个方面。电磁兼容性定义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任何可能引起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降低或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电磁骚扰定义包括宇宙噪声、天电噪声、工业噪声等自然骚扰源,以及高压输电线、无线电发射设备、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家用电器等人工骚扰源。电磁骚扰的来源3.2电磁骚扰电磁敏感度定义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对电磁骚扰的响应程度。电磁敏感度的影响电磁敏感度高的设备在电磁骚扰的作用下,可能会出现性能降低或功能失效,甚至造成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3.3电磁敏感度电磁屏蔽定义采用导电或导磁材料制成的壳、板、套等屏蔽体,将电磁能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减少或抑制电磁骚扰对周围电子设备和人身的影响。电磁屏蔽的作用电磁屏蔽是抑制电磁骚扰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地阻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从而达到减少电磁骚扰的目的。3.4电磁屏蔽044缩略语常见缩略语解释EMC01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EMI02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指任何能中断、阻碍、降低或限制电信设备有效性能的电磁能量。EMS03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eticSusceptibility),即在存在电磁骚扰的情况下,装置、设备或系统不能避免性能降低的能力。RF04射频(RadioFrequency),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频率范围从300kHz~30GHz之间。缩略语的使用需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在理解和实施标准时,应对缩略语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该标准中大量使用缩略语,以简化表述和提高可读性。缩略语在标准中的应用010203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缩略语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必要时,应对缩略语进行扩展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标准内容。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或资料,以深入了解缩略语的含义和应用。缩略语的扩展与解释055一般要求5.1系统级EMC一般要求010203航天系统及其所有分系统和设备应与外部其他系统和电磁环境之间具有电磁兼容性。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确保航天系统在其所处电磁环境中能协调有效地正常工作,不出现任何性能降级。航天系统不得对所处电磁环境中的任何其他系统、分系统和设备等产生不可承受的电磁干扰。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发射场以及在轨运行的航天器间应具有电磁兼容性。5.2系统间EMC一般要求航天器和运载火箭应能承受对方的电磁发射,且不出现性能降级,保证协调有效地正常工作。在运载火箭级间段分离、器箭分离过程中,应保证系统本身和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5.3分系统和设备EMC一般要求分系统和设备应满足系统级EMC要求中对其所规定的具体指标。01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电磁环境的特点和要求。02在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生产、试验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其电磁兼容性。03065.1系统级EMC一般要求5.1.1确保系统电磁兼容性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确保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系统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其他系统或设备。5.1.2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系统设计、制造和测试应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电磁兼容性标准和规范。应确保系统满足GB/T40134-2021等标准中规定的电磁兼容性要求。5.1.3实施电磁兼容性管理应建立并实施电磁兼容性管理体系,确保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持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应对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电磁干扰问题。应提供系统电磁兼容性相关的设计文档、测试报告等支持资料。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如遇到电磁兼容性相关问题,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5.1.4提供必要的文档和支持075.2系统间EMC一般要求在复杂的航天环境中,多个系统需要同时运行,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是确保它们能够协同工作的关键。确保各系统能协同工作通过电磁兼容性设计和测试,可以确保各系统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干扰,从而保障整个航天系统的稳定运行。避免相互干扰系统间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互不干扰原则各个系统在工作时,应不产生对其他系统的不可承受的电磁干扰,同时也要能承受其他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电磁干扰安全裕度各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电磁干扰安全裕度,以确保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电磁环境适应性系统应能适应各种电磁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的电磁干扰,以及系统内部其他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系统间EMC的具体要求通过合理的设备布局和接地设计,可以降低系统间的电磁干扰。合理布局和接地采用适当的滤波器和屏蔽措施,可以减少系统间的电磁干扰。滤波和屏蔽在系统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以确保各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电磁兼容性测试实现系统间EMC的方法010203085.3分系统和设备EMC一般要求VS分系统和设备必须控制其传导发射,以减少对其他系统或设备的潜在干扰。这通常涉及到对电源线、信号线等传导路径上的电磁能量进行限制。2.传导敏感度要求分系统和设备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即在受到一定程度的传导干扰时,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这要求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考虑到电磁屏蔽、滤波等措施。1.传导发射限制5.3分系统和设备EMC一般要求5.3分系统和设备EMC一般要求3.辐射发射和敏感度除了传导方式外,辐射也是电磁干扰的一种重要形式。分系统和设备需要控制其辐射发射,同时具备一定的抗辐射干扰能力。4.电磁泄漏防护为防止敏感信息的泄漏,分系统和设备应采取适当的电磁屏蔽措施,确保关键信息的安全性。5.设备间的电磁兼容性在同一系统内的不同设备之间,也应保持电磁兼容性,避免相互干扰。6.试验和验证:为确保分系统和设备满足上述要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验证。这包括传导和辐射发射测试、传导和辐射敏感度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性能,并对其进行优化。总的来说,《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B/T40134-2021》中关于分系统和设备的EMC一般要求是为了确保航天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这些要求不仅涉及到设备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还包括了试验和验证等环节,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5.3分系统和设备EMC一般要求096系统级EMC详细要求6.1EMI安全裕度010203定义了电磁干扰安全裕度,即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引起设备、分系统、系统呈现最小可识别的不希望有的响应或性能降级的干扰信号电平与系统内的实际电磁干扰信号电平之间的相对数值之差。该裕度通常以分贝(dB)表示,是确保系统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指标。要求在航天系统的设计、生产和测试过程中,必须考虑和确保足够的EMI安全裕度。6.2外部电磁环境规定了航天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应能正常工作,且不应对环境中的其他系统造成不可承受的电磁干扰。需要考虑自然和人为的电磁环境电平,包括雷电、静电等自然电磁现象,以及人为的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123涵盖了系统内部各个电子设备和分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包括总体要求以及具体方面的要求,如无源互调(PIM)、微放电、电源品质、电源母线瞬变等。强调系统内的各个电子设备和分系统应能在其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系统内其他电子设备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6.3系统内EMC(注:由于篇幅限制,以上仅为部分内容的解读,更多详细要求可参考GB/T40134-2021标准原文。)此外,系统级EMC详细要求还包括了接收机EMI安全裕度、雷电防护、静电控制和防护、电磁脉冲(EMP)防护、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干扰防护、磁场和磁矩的控制以及电磁辐射危害防护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要求都是为了确保航天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且不对其他系统造成干扰。6.3系统内EMC106.1EMI安全裕度概念定义EMI安全裕度:指电磁干扰安全裕度,即敏感度门限与环境中的实际电磁干扰信号电平之间的相对数值之差,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这一指标是衡量航天系统在面对外部电磁干扰时,仍能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的重要参数。重要性确保航天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提供额外的保护层级,防止因电磁干扰导致的系统故障或性能降级。包括电磁屏蔽、接地设计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EMI安全裕度。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设计包括自然和人为的电磁干扰源,如雷电、无线电通信等。外部电磁环境影响因素GB/T40134-2021中明确规定了航天系统必须满足一定的EMI安全裕度要求。具体数值和要求根据航天系统的不同类型和使命任务而有所差异。标准要求测试与验证需要通过专业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来验证航天系统的EMI安全裕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测试包括模拟各种电磁干扰环境,以评估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抗干扰能力。总的来说,EMI安全裕度是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确保了航天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通过严格遵守和执行GB/T40134-2021中的相关规定,可以显著提升航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116.2外部电磁环境电磁环境定义外部电磁环境指的是航天系统在执行任务时所处的电磁场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产生的电磁能量。这种环境可能对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外部电磁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电磁环境特性01外部电磁环境可能包含多种频率和强度的电磁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来自雷电、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等各种源头。电磁环境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外部电磁环境中的某些信号可能对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干扰,导致性能下降或故障。0203复杂性动态性干扰性对航天器的影响外部电磁环境可能对航天器的通信、导航、控制系统等产生影响,导致数据传输错误、导航偏差或控制失灵等问题。对运载火箭的影响电磁环境对航天系统的影响在发射阶段,外部电磁环境可能对运载火箭的发射安全构成威胁,如电磁干扰可能导致火箭控制系统失灵。0102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实时监测外部电磁环境,及时发现潜在的干扰源,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电磁防护对于关键设备和系统,可以采取额外的电磁防护措施,如使用金属屏蔽罩、增加滤波器等。电磁兼容性设计航天系统在设计时应考虑电磁兼容性要求,采取屏蔽、滤波等措施减少外部电磁环境的干扰。应对措施126.3系统内EMC6.3.1总体要求确保航天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不出现性能降级。系统内部的各个电子设备和分系统应协调工作,不产生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PIM是系统内非线性接点产生的不需要的信号,需进行控制。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和工艺措施来减少PIM的产生。6.3.2无源互调(PIM)6.3.3微放电微放电是在真空或高真空环境中,由于电场强度过高导致的放电现象。必须确保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电场强度低于微放电阈值。““电源应提供稳定的电压和电流,以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6.3.4电源品质要求电源设计应考虑电磁兼容性,包括滤波、接地等措施。““6.3.5电源母线瞬变电源母线上的电压瞬变可能对系统造成干扰,需要进行控制。应采取合适的抑制措施,如使用滤波器、电容器等。6.3.6“脱插”测试“脱插”测试用于验证在设备断开或连接时是否会产生过大的电磁干扰。测试应模拟实际使用中的断开和连接情况,确保系统在此过程中的电磁兼容性。6.3.7接收机EMI安全裕度接收机应具有一定的EMI安全裕度,以确保在电磁干扰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安全裕度的设定应基于系统的实际需求和电磁环境评估结果。136.3.1总体要求航天系统应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以避免电磁干扰对系统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电磁兼容性设计应贯穿航天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定型阶段和生产阶段。确保电磁兼容性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和测试应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GJB151B、GJB152A等。在进行系统设计和测试时,应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理念和测试方法,确保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满足要求。““航天系统应建立完善的电磁兼容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和工作程序。实施电磁兼容性管理应制定电磁兼容性测试计划、测试大纲和测试报告,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电磁兼容性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加强电磁兼容性培训航天系统应加强对设计、生产、测试等人员的电磁兼容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电磁兼容性意识和技能水平。应定期组织电磁兼容性技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推动电磁兼容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146.3.2无源互调(PIM)6.3.2无源互调(PIM)测试与评估为了降低PIM干扰,需要对无源器件进行严格的PIM指标测试。这通常包括使用专门的测试系统来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并测量器件产生的PIM干扰信号。通过测试,可以评估无源器件的性能,并选择PIM指标较低的器件用于通信系统。对通信系统的影响PIM干扰信号会进入信号的接收通道,增加接收通道中的噪声,从而降低无线通信系统的质量。在大功率、多信道系统中,这种干扰尤为明显,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造成通信中断。定义与产生原因无源互调(PIM)是由天线、电缆、连接器、多端口大功率双工器等无源器件产生的互调失真。这些无源器件在射频信号的作用下,由于其非线性特性,可能会产生混频干扰信号,即PIM。解决方案与应用:为了降低PIM干扰,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优化器件设计、选用高质量的材料和制造工艺、以及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等。此外,在通信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如何避免或减少PIM干扰的产生和传播,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总的来说,无源互调(PIM)是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和掌握PIM的产生原因、对通信系统的影响以及测试和评估方法,对于确保航天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6.3.2无源互调(PIM)156.3.3微放电定义微放电是指在真空或高真空环境中,由于电场强度过高导致的局部放电现象。影响微放电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性能下降,甚至损坏,对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微放电的定义与影响选用具有高耐微放电性能的材料,提高设备的抗微放电能力。使用耐微放电材料合理的接地和屏蔽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微放电的发生。接地与屏蔽通过优化设备设计,降低电场强度,从而减少微放电的可能性。降低电场强度微放电的防护措施测试方法采用专门的测试设备和方法,模拟高真空环境下的电场条件,对设备进行微放电测试。评估标准根据测试结果,评估设备的微放电性能,确保其符合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微放电的测试与评估在航天系统中,微放电的防护对于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高真空、强电场等恶劣环境下。应用在设计航天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微放电的影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定期进行微放电测试和评估,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微放电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解决,以避免对航天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注意事项微放电在航天系统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166.3.4电源品质要求目的确保航天系统电源在各种工作条件下均能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以满足系统内各设备正常运行的需求。01电源品质要求概述重要性电源品质直接影响航天器及其分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寿命,是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的关键环节。02电源电压应在规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避免出现过压、欠压等异常情况。电压稳定性电源频率应保持稳定,以确保系统内各设备同步工作和数据交换的准确性。频率稳定性电源输出波形应尽可能接近理想波形,减少谐波和噪声对系统的影响。波形失真度电源品质参数要求测试方法包括静态测试、动态测试以及环境适应性测试等,以全面评估电源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能表现。验证流程通过实际搭载或模拟仿真等方式,验证电源品质是否满足航天系统任务需求。电源品质测试与验证采用先进的电源设计技术和元器件,提高电源本身的品质和可靠性。设计优化在电源线路中加装滤波器和屏蔽装置,减少电磁干扰对电源品质的影响。滤波与屏蔽对航天系统电源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定期检测与维护电源品质保障措施176.3.5电源母线瞬变6.3.5电源母线瞬变定义与重要性电源母线瞬变指的是在航天系统的电源母线上出现的短暂电压变化。这种瞬变可能会对系统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甚至损坏。因此,对电源母线瞬变进行控制是确保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重要环节。产生原因电源母线瞬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电源设备的开关操作、负载的突然变化、外部电磁干扰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电源母线上电压的瞬间波动。影响与危害电源母线瞬变对航天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它可能导致系统内的电子设备工作异常,甚至引发故障。在严重的情况下,电源母线瞬变还可能对设备造成永久性损坏,进而影响整个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控制与防护措施为了减小电源母线瞬变对航天系统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与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通过优化电源设备的设计来降低开关操作引起的瞬变;同时,也可以在电源母线上安装滤波器或稳压设备来平滑电压波动。此外,定期对航天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确保系统在面临电源母线瞬变等电磁干扰时能够正常工作。6.3.5电源母线瞬变“186.3.6“脱插”测试6.3.6“脱插”测试2.测试方法在"脱插"测试中,通常会对航天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模拟断开和重新连接的操作,同时监测系统的电磁干扰水平。这包括电源线、信号线等关键连接部位。1.测试目的"脱插"测试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航天系统在设备连接或断开时,是否会产生过大的电磁干扰,以及系统是否能够在这种干扰下正常工作。这对于确保航天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3.测试标准测试过程中,需要参考相关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如GB/T40134-2021中规定的限值,来判断系统在"脱插"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是否超标。4.结果分析如果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在"脱插"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超过了规定的限值,那么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改进,以降低干扰水平。这可能涉及到改进连接方式、增加滤波器等措施。5.重要性"脱插"测试是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的重要环节,因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设备的连接和断开是不可避免的。通过"脱插"测试,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电磁干扰问题,从而确保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6.3.6“脱插”测试196.3.7接收机EMI安全裕度6.3.7接收机EMI安全裕度定义与重要性接收机EMI安全裕度是指接收机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承受的电磁干扰信号电平与环境中实际电磁干扰信号电平之间的相对数值之差。这是确保航天系统正常运作的重要指标,因为它反映了接收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01测试与评估为了确定接收机的EMI安全裕度,需要进行详细的测试和评估。这通常包括在不同电磁干扰环境下对接收机进行性能测试,以确定其抗干扰能力和工作稳定性。通过这些测试,可以了解接收机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并据此优化设计和配置。02影响因素接收机EMI安全裕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接收机的设计、制造工艺、使用材料以及外部电磁环境的复杂程度等。因此,在提高接收机EMI安全裕度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036.3.7接收机EMI安全裕度标准与规范:为了确保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接收机EMI安全裕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标准和规范不仅为接收机设计和生产提供了指导,还为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航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总的来说,接收机EMI安全裕度是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优化设计和严格测试,可以提高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和工作稳定性,从而确保航天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正常运行。206.4雷电雷电对航天系统的影响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可能对航天系统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或损坏。雷电还可能通过航天器的结构或线路传导,对内部电子系统产生威胁。航天系统设计时应考虑雷电防护,包括使用防雷设备、接地措施等。对航天器外部结构进行特殊处理,以减少雷电的直接影响。雷电防护措施雷电环境下的电磁兼容性测试在雷电环境下,应对航天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测试应包括模拟雷电冲击、电磁场强度等参数,以评估系统在此环境下的性能。GB/T40134-2021标准中对于雷电的防护和测试有详细的规定。航天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对GB/T40134-2021标准的理解以及雷电对航天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的解读,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实施方法可能需要参考更详细的技术文档或咨询专业人士。相关标准和规范216.5静电控制和防护引起爆炸和火灾静电能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发生放电,出现静电火花,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电击风险静电造成的电击可能发生在人体接近带电物体时,虽然一般不会直接致命,但会给人带来恐惧感,并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妨碍生产或降低产品质量在某些生产过程中,如不消除静电,将会妨碍生产或降低产品质量。静电的危害静电控制和防护措施通过取代易燃介质、降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减少氧化剂含量等措施来控制所在环境爆炸和火灾的危险程度。环境危险程度控制从工艺流程、设备结构、材料选择和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限制静电的产生或控制静电的积累。静电中和器可以产生电子和离子,从而消除物料上的静电电荷,主要用于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工艺法控制静电采用空气增湿、加抗静电添加剂、静电接地等方法,将带电体上的电荷向大地泄漏消散。泄漏导走法01020403使用静电中和器226.5.1一般要求系统设计应尽量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包括对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对系统内部其他设备的干扰。最小化电磁干扰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以确保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提高抗干扰能力在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的同时,还应综合考虑系统的整体性能,包括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等。综合考虑整体性能电磁兼容性设计原则设备分类与要求根据设备对电磁干扰的敏感度和发射强度,将设备进行分类,如关键设备、重要设备和一般设备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制定相应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试方法,以确保各类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适应性。电磁兼容性测试与验证在系统投入使用前,应进行电磁兼容性验证,确保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以确保其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电磁兼容性测试,包括辐射发射测试、传导发射测试、辐射抗扰度测试和传导抗扰度测试等。010203236.5.2运载火箭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1.静电控制的重要性在运载火箭系统中,静电的积累和放电可能会对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发事故。因此,静电控制是确保运载火箭安全发射和运行的重要环节。2.静电防护措施为了防止静电的积累和放电,标准中提出了多种静电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使用抗静电材料、接地设计、以及定期检查和维护等。6.5.2运载火箭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6.5.2运载火箭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系统设计和操作要求:在运载火箭系统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静电控制和防护的要求。例如,在系统设计阶段,需要合理规划布线、接地和屏蔽等措施;在系统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静电。测试与验证:为了确保静电控制和防护的有效性,标准中还规定了相应的测试和验证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包括对运载火箭系统进行模拟测试、实际发射前的静电检查等。总的来说,《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B/T40134-2021》中关于运载火箭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的规定,旨在确保运载火箭在发射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规定为运载火箭的设计、制造和操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静电控制和防护是一个复杂且专业的领域,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环境条件、设备特性、人员操作等。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静电控制和防护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246.5.3航天器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静电可能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静电控制。防止静电对航天器系统的干扰静电的积累和放电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如推进剂泄漏、设备故障等,因此静电控制对于确保航天器安全至关重要。确保航天器安全静电控制的必要性离子风消除器该设备通过向空间释放正负离子,利用异性相吸的原理,将空气中的静电荷中和,从而消除静电。接地技术通过将航天器与地面连接,将静电荷导入大地,从而消除静电积累。这是一种有效防止静电干扰和损坏的方法。屏蔽技术利用导电材料制成的屏蔽罩将航天器系统包裹起来,以隔离静电场的影响。这可以降低静电对系统的电磁干扰,提高系统稳定性。静电控制和防护方法选择具有较低静电产生和积累的材料在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选择导电性好、绝缘性能优良的材料,以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累。表面处理对于必须使用的非导电材料,可通过表面处理方法提高其导电性能,如涂覆防静电涂层、镀膜等。这可以有效降低材料表面的电阻,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累。材料选择与表面处理静电场实时监测通过在航天器上安装静电场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航天器周围的静电场强度和分布情况,以确保航天器在静电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进系统状态监测对推进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以确保其在静电环境中的正常运行。静电监测与评估静电放电可能产生电磁场干扰航天器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点火启动过程和羽流形态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静电放电可能产生的干扰静电可能影响推进剂的燃烧效率和使用效果,因此需要对推进剂进行特殊的防静电处理。静电对推进剂的影响静电对航天器性能的影响对静电防护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其在推进系统中的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这包括对接地技术、屏蔽技术和离子风消除器等防护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静电防护措施的安全性评估综上所述,《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b/t40134-2021》中对于航天器系统的静电控制和防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接地技术、屏蔽技术、使用离子风消除器以及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等。同时,还需要进行静电监测与评估以及静电防护措施的安全性评估来确保航天器的安全稳定运行。““256.6电磁脉冲(EMP)电磁脉冲(EMP)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电磁能量释放现象。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脉冲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对电子设备和系统产生干扰或损坏。电磁脉冲的定义电磁脉冲的来源电磁脉冲可以来源于自然现象,如雷电、静电放电等。也可以来源于人为活动,如核爆炸、高功率微波武器等。电磁脉冲对航天系统的影响电磁脉冲能够对航天器的电子设备和系统产生干扰,导致性能下降或失效。在严重的情况下,电磁脉冲还可能对航天器的结构造成损坏,威胁到航天任务的安全。为了减少电磁脉冲对航天系统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注:以上内容是基于对电磁脉冲的一般理解,并结合航天系统的特点进行的解读。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可能会因不同的航天任务和系统而有所差异。)同时,还需要在航天任务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电磁脉冲的威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预案。包括对航天器的电子设备和系统进行电磁屏蔽、加固和冗余设计等。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01020304266.7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干扰VS分系统和设备的传导发射应符合标准中规定的限制,以减少对其他系统或设备的干扰。这包括电源线音频传导发射、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等各项指标。2.传导敏感度要求分系统和设备应具有一定的传导敏感度,以确保在特定电磁环境下能正常工作。这包括对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天线端子互调传导敏感度等多项指标的要求。1.传导发射限制6.7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干扰6.7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干扰5.测试和验证为确保分系统和设备满足上述要求,标准中还规定了相应的测试和验证方法。这包括传导发射测试、传导敏感度测试、辐射发射测试等,以确保设备的电磁兼容性。4.电磁干扰安全裕度为确保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标准中提出了电磁干扰安全裕度的概念。这是指敏感度门限与环境中的实际电磁干扰信号电平之间的相对数值之差,通常用分贝(dB)表示。分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应考虑足够的安全裕度,以应对潜在的电磁干扰。3.辐射发射限制为避免对其他系统造成干扰,分系统和设备的辐射发射也需符合相关限制。例如,对于电场辐射发射等指标有明确规定。276.8磁场和磁矩磁场干扰磁场可能对航天系统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导致设备性能下降或故障。磁矩影响航天器的磁矩可能与其他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磁场对航天系统的影响为确保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磁场强度进行限制,避免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磁场强度限制在航天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磁矩进行测试和控制,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磁矩测试磁场和磁矩的控制要求磁场和磁矩的测试方法磁矩计算通过测量得到的磁场数据,结合航天器的质量分布和运动状态,计算出航天器的磁矩。磁场测量使用专业的磁场测量设备对航天器周围的磁场进行测量和分析。磁屏蔽采用磁屏蔽材料或技术来减少外部磁场对航天系统的影响。磁矩调整磁场和磁矩的优化措施通过调整航天器的质量分布或添加磁性材料来调整磁矩,以满足设计要求。0102286.9电磁辐射危害防护测试与验证要求进行电磁辐射测试和验证,确保所有设备和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以及在电磁辐射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护范围该标准详细规定了航天系统中电磁辐射的危害防护要求,旨在保护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相关人员和设备免受电磁辐射的潜在危害。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屏蔽、接地、滤波以及合理的设备布局等,以确保电磁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敏感设备和人身安全特别关注对敏感设备和人身安全的保护,通过设定严格的电磁辐射限制,防止因电磁辐射引起的设备故障或人员伤害。6.9电磁辐射危害防护296.9.1电磁辐射对人员的危害防护长期暴露在强电磁辐射环境下可能对人员的健康产生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头痛、乏力、失眠等症状。健康影响高强度的电磁辐射还可能对人员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造成潜在危害。潜在风险电磁辐射的危害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如使用金属屏蔽罩、电磁屏蔽涂料等,以降低电磁辐射对人员的影响。电磁屏蔽确保人员与电磁辐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安全距离为人员配备专业的防护服、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降低电磁辐射对人员的直接危害。个人防护装备防护措施对电磁辐射源进行定期检测和管理,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加强监管加强人员对电磁辐射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处理电磁辐射问题的能力。人员培训监管与培训306.9.2电磁辐射对燃料的危害防护电磁辐射的影响电磁辐射可能对航天器上的燃料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高强度的电磁辐射有可能引发燃料的意外点燃或者对燃料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对航天器的安全构成威胁。6.9.2电磁辐射对燃料的危害防护防护措施的必要性鉴于电磁辐射的潜在危害,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这些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电磁辐射对燃料系统的干扰,确保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防护策略为了降低电磁辐射对燃料系统的危害,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电磁屏蔽材料、优化燃料系统的布局以减少电磁暴露,以及实施定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来识别和解决问题。标准规定:GB/T40134-2021标准中详细规定了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相关要求,包括电磁辐射对燃料系统的危害防护。这些规定为航天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对标准GB/T40134-2021的一般理解,并结合了电磁辐射对燃料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的解读。具体的技术细节和防护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确定。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咨询相关专家或参考更详细的技术文档。6.9.2电磁辐射对燃料的危害防护316.9.3电磁辐射对EED的危害防护6.9.3电磁辐射对EED的危害防护防护标准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电磁辐射对EED的危害防护要求,包括辐射强度、频率范围等具体参数,以确保EED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防护必要性EED作为航天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其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电磁辐射可能对其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护措施为减少电磁辐射对EED的影响,标准中提出了一系列防护措施,如使用屏蔽材料、优化设备布局、加强接地等,以降低电磁辐射对EED的干扰和损害。测试与验证为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标准中还规定了相应的测试和验证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对EED进行电磁辐射抗扰度测试,以评估其在电磁辐射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和稳定性。6.9.3电磁辐射对EED的危害防护326.10寿命周期E3控制确保航天系统在寿命周期内正常工作通过对电磁环境效应的控制,可以降低或消除电磁干扰对航天系统的影响,从而确保系统在预定的寿命周期内能够正常工作。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电磁环境效应控制有助于减少系统内部的电磁干扰,防止因电磁干扰引起的系统故障或性能降级,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磁环境效应(E3)控制的重要性生产阶段在生产阶段,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电磁兼容性符合设计要求。使用和维护阶段在使用和维护阶段,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电磁兼容性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电磁兼容性始终符合要求。测试阶段在测试阶段,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电磁兼容性测试,验证系统是否能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电磁环境效应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案,确保系统能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寿命周期E3控制的关键环节寿命周期E3控制的实施策略制定详细的电磁兼容性计划01在航天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应制定详细的电磁兼容性计划,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确保电磁环境效应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加强电磁兼容性培训和教育02提高研发人员对电磁兼容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采用先进的电磁兼容性技术和方法03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电磁兼容性技术和方法,提高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电磁兼容性监测和评估体系04建立完善的电磁兼容性监测和评估体系,对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336.11系统接地和搭接系统接地要求010203确保系统安全接地接地系统应设计合理,以确保航天系统的所有部分都能通过低阻抗路径安全接地,从而防止电磁干扰和静电积累。接地电阻要求接地系统的电阻应符合规定,以保证接地效果良好,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接地点选择应选择合适的接地点,避免在高频情况下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辐射和干扰。搭接处的接触电阻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电流能够顺畅通过,减少电磁干扰。搭接电阻控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搭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以确保搭接效果良好。搭接方式选择搭接面应保持清洁、平整,以确保良好的电气连接和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搭接面处理系统搭接要求010203346.11.1通用要求电磁兼容性设计设备应按电磁兼容性原理进行设计,以减小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并提高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抗干扰能力。设计时需考虑电磁兼容性标准,确保设备在预定的工作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会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接地与搭接设备的接地与搭接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以确保电磁兼容性。接地系统应能有效降低电磁干扰,并提高设备的安全性。““电缆和连接器的选择、安装和屏蔽应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应避免使用非屏蔽电缆,以减少电磁泄漏和外界干扰。电缆和连接器滤波与抑制应采用适当的滤波措施,以抑制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对于可能产生强电磁干扰的设备或电路,应采取必要的抑制措施。356.11.2航天器电搭接和接地要求1.电搭接的基本要求航天器的电搭接应确保各金属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良好,以减小电磁干扰的传播。这通常涉及到对搭接材料、搭接方式以及搭接电阻等参数的具体规定。016.11.2航天器电搭接和接地要求2.接地系统的设计接地系统是确保航天器电磁兼容性的关键环节。它需要将航天器上的电荷和电磁干扰引导到地面,从而保护航天器上的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接地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接地电阻、接地线路的布局以及接地点的选择等因素。023.特殊要求的考虑:针对某些特殊的航天器任务或环境,可能还需要考虑额外的电搭接和接地要求。例如,在高辐射环境下,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屏蔽和接地措施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总的来说,航天器电搭接和接地要求是确保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对航天器性能和安全的影响。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对《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B/T40134-2021》的一般理解,并可能不包含所有具体细节和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应详细参考相关标准文档以获取准确和全面的信息。4.测试与验证:为确保电搭接和接地系统的有效性,应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证。这可能包括对接地电阻的测量、电磁干扰测试以及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性验证等。6.11.2航天器电搭接和接地要求366.11.3运载火箭电搭接和接地要求电搭接的设计应满足运载火箭在发射、飞行及返回过程中的电磁兼容性需求。搭接电阻应符合规定值,以保证电流能够顺畅流通,减少电位差引起的电磁干扰。确保所有金属部件和结构之间具有良好的电连接,以减小电磁干扰的影响。运载火箭电搭接要求运载火箭的接地系统应设计合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接地,防止静电积累。接地线应具有足够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能够承受发射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接地点的选择应避免与其他电路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耦合,以减少干扰。这些要求是为了确保运载火箭在发射、飞行及返回过程中的电磁兼容性,防止因电磁干扰而导致的故障或事故。通过合理的电搭接和接地设计,可以降低运载火箭受到外部电磁环境的影响,同时减少其对其他系统的电磁干扰。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运载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其成功完成任务。运载火箭接地要求376.12电磁频谱兼容确保航天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航天系统需要在各种电磁信号充斥的环境中稳定运行,电磁频谱兼容是保障其不受干扰的关键。保护航天器及载荷的安全通过电磁频谱兼容设计,可以减少或避免电磁干扰对航天器及其载荷造成的潜在损害。电磁频谱兼容的重要性这要求航天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必须考虑电磁频谱的兼容性,以避免与其他系统或设备的电磁干扰。航天系统应能在规定的电磁频谱范围内正常工作为了避免对周围环境或其他系统造成干扰,航天系统的电磁发射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航天系统的电磁发射应满足相关限制电磁频谱兼容的要求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提高电磁频谱的兼容性。合理布局和设计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提高航天系统的电磁频谱兼容性。使用滤波器、屏蔽等技术手段实现电磁频谱兼容的措施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在航天系统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以确保系统满足电磁频谱兼容的要求。建立电磁兼容性验证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电磁兼容性验证体系,可以确保航天系统在整个寿命周期内都具有良好的电磁频谱兼容性。电磁频谱兼容的测试与验证386.13材料特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有效降低电磁干扰。金属材料部分非金属材料可通过添加导电填料提高其导电性,以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非金属材料由多种材料组成,其导电性取决于各组成材料的性质和比例。复合材料6.13.1材料导电性铁磁性材料具有高磁导率,易于被磁化,可能对电磁环境产生影响。非铁磁性材料磁导率较低,对电磁环境的影响较小。6.13.2材料磁导率介电常数影响材料的电容效应,从而对电磁信号的传播产生影响。不同材料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材料。6.13.3材料介电常数6.13.4材料屏蔽效能屏蔽材料能有效阻挡或减弱电磁波的干扰,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屏蔽材料的效能与其导电性、磁导率以及结构等因素有关。““397分系统和设备EMC详细要求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发射该频段内的传导发射要求主要针对电源线,确保在航天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系统交互时,电源线的音频传导发射不会造成干扰。150kHz~20MHz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此频段的射频传导发射标准是为了防止电源线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对其他系统或设备的干扰。7.分系统和设备EMC详细要求150kHz~20MHz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针对电缆束的射频共模传导发射要求,旨在减少电缆束产生的电磁干扰,保障航天系统的稳定运行。10kHz~40GHz天线端子传导发射电概线尖峰信号(时域)传导发射7.分系统和设备EMC详细要求天线端子的传导发射标准是为了确保天线在发射信号时不会对周围系统造成干扰。这一要求关注电概线尖峰信号的传导发射,以避免因尖峰信号引起的电磁干扰。7.2传导敏感度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规定了航天系统在接收电源线音频信号时的敏感度要求,以确保系统能正常工作而不受外界干扰。其他频段的传导敏感度:虽然未详细列出,但标准中还包括其他频段的传导敏感度要求,以确保航天系统在各种频段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此外,分系统和设备的EMC详细要求还包括对辐射发射和辐射敏感度的规定,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全面标准。通过这些详细要求,可以确保航天系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避免因电磁干扰而导致的性能降级或故障。7.分系统和设备EMC详细要求407.1传导发射7.1传导发射电源线音频传导发射该标准规定了电源线在25Hz至150kHz音频范围内的传导发射要求。这是为了防止航天器内部的电子设备通过电源线产生干扰信号,对其他设备造成不良影响。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标准中对150kHz至20MHz范围内的射频传导发射也做出了规定。这一要求旨在控制电源线在高频段的电磁辐射,确保航天系统的稳定运行。7.1传导发射在10kHz至40GHz范围内,天线端子的传导发射也受到严格的控制。这是因为天线是航天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负责发送和接收信号,其传导发射的性能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和系统安全。天线端子传导发射对于电缆束在150kHz至20MHz范围内的射频共模传导发射,标准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共模传导发射是指多个导体上同时出现的相同电位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417.1.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发射此要求针对的是25Hz到150kHz这一音频范围内的电源线传导发射。频率范围在此频率范围内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可能会影响航天系统内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重要性通常需要使用专业的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对此频段的传导发射进行测量和分析。测试方法7.1.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发射限制要求:标准中可能会规定在此频段内的传导发射限值,以确保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请注意,具体的限制值和测试方法可能会根据航天系统的具体需求和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参考详细的标准文档和测试指南。这一节主要是为了确保航天系统在特定的音频范围内,其电源线的传导发射不会干扰到其他系统或设备。通过设定具体的限制要求,并进行相应的测试验证,可以保障整个航天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也是电磁兼容性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如航天器内部。7.1.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发射427.1.2150kHz~20MHz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7.1.2150kHz~20MHz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频率范围本条款关注的是150kHz至20MHz频率范围内的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情况。这个频率范围涵盖了多个重要的通信和电子设备工作频段,因此对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至关重要。01传导发射限制在该频率范围内,航天系统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必须满足一定的限制,以确保不对其他系统或设备造成干扰。这些限制通常包括最大发射电平、发射频谱等参数,具体要求可能因航天系统的类型和任务需求而有所不同。02测试方法为了验证航天系统的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是否符合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测试方法通常包括使用专门的测试设备来模拟实际工作条件下的电源线传导发射,并测量其相关参数。这些测试设备能够精确地检测和记录发射的电平、频谱等信息。03合规性评估:在完成测试后,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航天系统的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如果测试结果超出限制,可能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发射电平或改进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这一条款的目的是确保航天系统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其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不会对其他系统或设备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保障整个航天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严格的测试和评估流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为航天任务的成功执行提供有力保障。7.1.2150kHz~20MHz电源线射频传导发射437.1.3150kHz~20MHz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7.1.3150kHz~20MHz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标准要求在150kHz至20MHz的频率范围内,航天系统的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应符合一定的限制。这是为了确保在这个频率段内,电缆束不会产生过强的电磁干扰,从而影响其他系统或设备的正常运行。测试方法为了评估电缆束的射频共模传导发射,需要进行专业的测试。测试过程中,应模拟实际工作条件下的电缆束使用情况,并通过专业的测试设备来测量其传导发射的强度。重要性电缆束是航天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负责传输电力和信号。如果电缆束的射频共模传导发射过强,可能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甚至导致系统故障。因此,严格控制电缆束的射频共模传导发射对于确保航天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7.1.3150kHz~20MHz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应对措施:为了满足标准要求,可能需要对电缆束进行特殊设计和处理,如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优化布线方式等。此外,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电缆束的性能始终符合标准。总的来说,GB/T40134-2021对于150kHz~20MHz电缆束射频共模传导发射的要求,是确保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遵守这些要求,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电磁干扰,保障航天系统的稳定运行。““447.1.410kHz~40GHz天线端子传导发射7.1.410kHz~40GHz天线端子传导发射传导发射限制在此频率范围内,标准规定了天线端子的传导发射限制。这是为了防止过强的发射信号对其他系统或设备造成干扰,确保航天系统内及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为了验证是否符合这一要求,需要进行专门的测试。测试方法通常包括使用合适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来捕捉并分析天线端子在这一频率范围内的传导发射情况。频率范围该要求针对的是10kHz至40GHz这一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天线端子传导发射。这个范围覆盖了广泛的无线电频段,对于确保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至关重要。0302017.1.410kHz~40GHz天线端子传导发射重要性:天线是航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因此,控制天线端子的传导发射对于整个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传导发射过强,可能会对周围的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能的下降或故障。总的来说,GB/T40134-2021中关于10kHz~40GHz天线端子传导发射的要求,是确保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重要环节。通过遵循这些要求并进行相应的测试验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磁干扰,保障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稳定。457.1.5电源线尖峰信号(时域)传导发射解读电源线尖峰信号时域传导发射测试旨在评估航天系统在电源线上产生的尖峰电压信号。这种尖峰信号可能由各种开关切换瞬间产生,沿电源线向外发射。测试的目的是确保这些尖峰信号在规定的限值内,以避免对周围电路和负载造成干扰或损害。测试目的在实际测试中,需要使用示波器等设备来监测和记录电源线上的尖峰信号。测试应在不同的开关切换瞬间进行,包括电源开关、状态切换开关等,以全面评估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方法根据标准规定,数次操作产生的最大的正负尖峰电压应满足相应限值要求。这意味着产生的尖峰电压不能超过规定的阈值,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限值要求重要性:电源线尖峰信号传导发射是电磁兼容测试中的重要项目。因为过大的尖峰电压可能会对航天系统中的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甚至导致设备损坏。因此,通过这项测试可以确保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综上所述,电源线尖峰信号(时域)传导发射是《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gb/t40134-2021》中的一项重要测试项目。它旨在确保航天系统在电源线上产生的尖峰电压信号在规定的限值内,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解读467.2传导敏感度该标准规定了航天系统在25Hz至150kHz频率范围内的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要求。这是为了确保航天系统在遭受该频率范围内的传导干扰时,仍能保持正常工作。1.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除了电源线,地线也是传导干扰可能进入系统的途径。因此,标准中对25Hz至50kHz频率范围内的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也做出了相应规定。2.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7.2传导敏感度3.天线端子传导敏感度航天系统的天线是接收和发送信号的关键部件,因此对其传导敏感度有特别的要求。标准中详细规定了包括互调、无用信号抑制、交调等多种天线端子传导敏感度的测试方法和限值。7.2传导敏感度4.尖峰信号传导敏感度针对可能通过电源线和地平面注入的尖峰信号,标准中也设定了相应的传导敏感度要求,以确保系统在面对这类突发干扰时的稳定性。5.壳体电流传导敏感度航天器的壳体也可能成为传导干扰的路径,因此标准中对50Hz至100kHz频率范围内的壳体电流传导敏感度进行了规定。477.2.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7.2.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重要性电源线是航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如果电源线对外部干扰过于敏感,可能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甚至故障。因此,对电源线的音频传导敏感度进行测试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测试方法通过模拟外部音频传导干扰信号,并将其注入到航天系统的电源线上。随后,观察并记录系统对这些干扰信号的反应,包括是否出现性能下降、故障或其他异常情况。测试目的该测试旨在评估航天系统在25Hz至150kHz频率范围内的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这是为了确保系统在正常工作时,不会因外部传导干扰而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根据GB/T40134-2021标准,航天系统的电源线在25Hz至150kHz频率范围内的音频传导敏感度应满足一定的限值要求。这些限值旨在确保系统在此频率范围内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标准要求如果测试发现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不符合标准要求,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例如,优化电源线的布局和走线方式,以减少外部干扰的影响;使用滤波器或屏蔽材料等技术手段来提高电源线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加强系统的接地和搭接设计,以降低共模干扰等。应对措施7.2.125Hz~150kHz电源线音频传导敏感度487.2.225Hz~50kHz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定义与范围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指的是在25Hz至50kHz频率范围内,地线对音频信号的传导敏感程度。这一指标对于评估航天系统在地线传导方面的电磁兼容性至关重要。测试方法通常,该敏感度的测试是通过在地线上注入一定强度的音频信号,然后观察系统对该信号的响应来进行的。测试过程中需要确保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便获得可靠的测试结果。影响因素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线的材料、长度、直径以及接地方式等。此外,系统内部的电气布局和接地设计也会对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产生影响。7.2.225Hz~50kHz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重要性在航天系统中,地线作为重要的电气连接部分,其传导敏感度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如果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对外部音频干扰的抵抗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合理控制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是确保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的重要环节。7.2.225Hz~50kHz地线音频传导敏感度497.2.315kHz~10GHz天线端子互调传导敏感度7.2.315kHz~10GHz天线端子互调传导敏感度该测试旨在评估航天系统天线端子在15kHz至10GHz频率范围内对互调信号的传导敏感度。这有助于了解系统在此频段内对潜在互调产物的抗干扰能力,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互调传导敏感度测试是通过向天线端子注入特定频率的互调信号,观察系统对该信号的响应。测试过程中,会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互调信号,并通过合路器将其注入到被测系统的天线端子。然后,通过测量系统对互调信号的响应,来评估其抗干扰能力。首先,根据被测系统的要求,信号源需要提供相应的调制信号。接着,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进行扫描,同时观察并记录系统对互调信号的响应情况。最后,通过分析响应数据,来评估系统在该频段内的传导敏感度。测试目的测试原理测试步骤7.2.315kHz~10GHz天线端子互调传导敏感度应用实例例如,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天线端子互调传导敏感度的测试可以确保卫星在接收和发送信号时不会受到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这对于保障卫星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重要性在航天系统中,天线是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的关键部件。因此,了解天线端子对互调信号的传导敏感度至关重要。这有助于预防潜在的干扰问题,确保航天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稳定运行。507.2.425Hz~20GHz天线端子无用信号抑制传导敏感度7.2.425Hz~20GHz天线端子无用信号抑制传导敏感度测试目的该测试旨在评估航天系统天线端子在接收通频带外无用信号时的抑制能力,即检查系统对无用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以确保航天器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测试频率范围测试涵盖的频率范围非常广,从25Hz到20GHz,这个范围几乎包括了所有可能遇到的电磁干扰频率,从而能够全面评估天线端子的无用信号抑制能力。传导敏感度指的是系统对通过天线端子传导进入的无用信号的敏感程度。在测试中,通常会通过注入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无用信号,来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以此评估其传导敏感度。通过测试,可以了解航天系统在不同频率无用信号干扰下的性能表现。如果系统对无用信号的抑制能力较弱,即传导敏感度较高,那么在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受到更多干扰,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性能评估《航天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中这一项测试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航天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确保天线端子对无用信号的有效抑制,可以减少系统误操作、数据错误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保障航天任务的成功执行。标准意义7.2.425Hz~20GHz天线端子无用信号抑制传导敏感度517.2.525Hz~20GHz天线端子交调传导敏感度定义与重要性交调传导敏感度是指在多信号环境中,一个频率的信号对另一个频率信号产生的交调干扰的敏感程度。在航天系统中,天线端子的交调传导敏感度是衡量系统能否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重要指标。测试目的该测试旨在评估天线端子在接收不同频率信号时的抗干扰能力,以确保航天器在实际运行中能够准确接收和发送信号,避免因交调干扰导致的性能下降或故障。测试方法测试时,需在不同频率下对天线端子施加交调信号,观察并记录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频率组合下的测试结果,可以确定天线端子的交调传导敏感度。7.2.525Hz~20GHz天线端子交调传导敏感度7.2.525Hz~20GHz天线端子交调传导敏感度根据GB/T40134-2021标准,天线端子的交调传导敏感度应满足一定限值,以确保航天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指标要求可在标准中查阅。指标要求天线端子的交调传导敏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天线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等。因此,在航天系统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天线端子的性能符合要求。影响因素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系统面临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了解和掌握天线端子的交调传导敏感度对于确保航天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通过严格的测试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航天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用意义010203527.2.6电源线尖峰信号传导敏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16-2025危险货物自反应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包装件爆燃试验方法
- 共用墙合同范本
- 兼职防疫保安合同范本
- 出售吊车合同范例
- 加装电梯托管合同范本
- 光伏销售质保合同范本
- 单位二手房交易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例 河南
- 买卖交易正规合同范本
- 个人买卖住房合同范本
- 2025年海域使用权租赁合同
- 四年级希望杯历年数学竞赛试题与答案1-13届+奥数分类专项练习集等
- 《走近世界民间美术》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 (2025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 2025年江苏省高职单招《职测》高频必练考试题库400题(含答案)
- 2025云南红河州个旧市大红屯粮食购销限公司招聘及人员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X证书失智老年人照护讲解
- 工厂安全事故预防知识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2024年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山东服装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