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汇编_第1页
心理健康案例汇编_第2页
心理健康案例汇编_第3页
心理健康案例汇编_第4页
心理健康案例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一:

-、基本情况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

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

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

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二、原因分析: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

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

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

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

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

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

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

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

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

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

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

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

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

",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

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

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

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

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

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进行晤谈引导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

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

平。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

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

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

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

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

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

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

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

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

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

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

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

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

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

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自理能力

问:我儿子读小学四年级,可至今还得我送他上学。这且不说,就连小手绢、红领巾也要

我来洗,书皮儿得我帮他包,被子得我帮他叠。他奶奶就他这么一个孙子,喜欢得不得了,什

么也舍不得让他干,我一说他他奶奶就跟我急,没办法我也只能听之任之了。请问,怎样才能

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答: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父母多表现为:

过份的爱子之心使孩子没有锻炼自己、自我独立的机会。家长为了孩子不受累,不让孩子学干

家务活、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干的事情也不让干;另外,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在逐渐长大,不相

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生怕孩子上学途中让车撞着,长期为孩子当“随行保镖;

怕孩子上课不会削铅笔,总要先给孩子把铅笔削好。有些家长过份护孩子的短处。就像您信中

说的孩子他奶奶那样,总是为孩子护短,为孩子辩护。有的家长从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切由

家长说了算,对孩子上哪所学校、穿哪件衣服、吃哪种食品都有明确规定,这种为孩子安排好

一切的做法也是过份保护的表现。

从您家中的情况来看,您和老人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都是过度保护式的。如为他包书

皮儿、洗红领巾、小手绢、送他去上学、帮孩子叠被等。其实,这些事情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是

完全做得了的,根本不该让家长操劳。家长对孩子的过份保护会给孩子带来人格上和心理上的

不健全,养成孩子幼稚、脆弱、依赖、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

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

是要讲科学的,不讲科学地爱孩子,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另外,家长之间如果在教育孩子时有不同意见,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切不要在孩子

面前争得面红耳赤。

家长不要任何事都替孩子做,应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让孩子做这些事之前,家长可

以先给孩子做个示范,教会他们怎么做,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了。生活的过程也是学习

的过程,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还小,就拒绝教他们生活的技能。

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就训斥孩子或是干脆自己做。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做不好弄伤了手脚,

于是便自己动手做,或是在孩子做错了事情以后就训斥一顿,这样做只能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越

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重。

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是为人父母者应

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小学生太迷看电视有何良策

问:我的孩子今年九岁,读小学二年级,成绩还算可以。但是,他太迷看

电视了,除了写作业,其余时间总是坐在电视机前,不爱和小朋友们玩,也很

少和我们交谈。请问,我该怎样管教他?

答:长时间地看电视并且极为孤独的症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电视孤独症。

儿童心理学认为,电视孤独症多发于三岁以上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患电视孤

独症的儿童,大多对艾母和同龄人漠不关心,对电视以外的事物视而不见,不

爱与人交流,只愿意和电视中的人物交流情感,有时甚至误以为自己就是电视

节目中的角色。另外,这样极端孤独的儿童,语言发展大多比较迟缓,有时给

人以言语单调、刻板、重复的感觉。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体,给儿童带来了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使有些儿童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电视节目中,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儿童时代

是人的一生中最好奇、最好模仿、最好学习的时代。电视能够将五彩缤纷、丰

富多彩的生活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是许多孩子都无法拒绝的一种诱惑。据美

国的一些市场调查表明,有300万6至10岁的儿童通常在晚上10~11点钟仍

在观看电视。一些在校的小学生,平均每天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均不少于3小

时。因此,儿童与家人、与周围环境的感情交流逐渐减少、淡化,几乎是不可

避免的。可见,电视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在与父母们争夺着儿童的情感

世界。

一般情况下,纠正这种心理偏差,多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对于孩子看电视过多的行为,家长可给予适当的批评。心理学认为,

给孩子适当的表扬和适当的批评都是极为重要的,表扬可以使孩子增强辨别是

非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批评又可以适当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使儿童对

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负疚,从而改正错误。但是,家长一定要掌握批评的方法,

不能靠打骂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后果报复”,即如果孩子电视看

得过多,家长可以禁止或减少他们看电视,以此来矫正他们孤独、不与人交流

等性格缺陷。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多与孩子交流,多为孩子提供与人接触、与

人交谈的机会。二、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

最好钩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着电视,并利用这种机会与孩子交流。这样既提

高了孩子的鉴赏能力,又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同时还为孩子提供了与人

交流、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当然,家长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看

电视,但我想,只要您能隔三差五地抽点儿时间陪孩子看电视,一定能收到较

好的效果。三、利用餐问、睡前的时间多和孩子交谈,尤其要和孩子谈谈

电视节目。患有电视孤独症的孩子,注意力几乎都在电视上,这是家长打开孩

子的“话闸子”的主要契机。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来与之交谈,

以避免他们因看多了电视而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孩子不致于患有自言自语、语

言单调等疾病。同时,这种做法还可以使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述心中的所思所想,

便于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引导孩子。

四、有的家长怕孩子哭闹就打开电视机,借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

推给电视去“代管”,使两代人之间出现情感距离,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

现。所以,希望父母们能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精戏、散步、逛公园,

给孩子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他们明白:除了电视,世界上还有许多有趣的

事物。五、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家长每天都迷在电视上,

要看到“再见”为止,很难想象孩子能经得住诱惑。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先要

“管教”住自己。

六、让孩子多与小朋友接触。有些家长生怕孩子与外面的人接触,养成一

些坏习惯,就习惯于把孩子关在家里,让电视陪伴他们,隔绝了儿童与同龄人

的交往。如果能多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将会大大地促进孩子各方

面能力的发展。反之,孩子由于孤独,只好将电视视为唯一伙伴,与它形影不

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班上频频发生失物疑案,同学们的学习用品和零用钱经常不翼而飞,究竟被谁在暗中拿走了?花季小女

孩为何以偷拿别人的东西为乐?是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是扭曲心理作怪?让我们一起来经历一段走过心

灵阴霾的心旅历程……

案例:

基本情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

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

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躯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

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

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

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

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

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

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儿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

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

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

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

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

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

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

时间一常,对她成氏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

乂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

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

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二、共同商讨,摆脱心理困扰。

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打开孩子的心结。主要做了以卜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心心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

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心心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

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白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

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

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

时机狠狠的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

最初我们沟通时,心心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当谎话•次次被

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赢得了她的信任,从我经常

找她谈话过渡到她会主动跟我交流,有时分享快乐,也有时倾诉苦恼。她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

的配合。例如,她问我自己心里特别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我告诉她,

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坚持,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还教给她•种心

理战术,以后再控制不住白己时,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

•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次。她笑着点头,表示接受。以后我隔三差五就悄悄的问她,怎么样?笑容告诉

我她成功了。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我还特意在班队会上为心心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我提前让心心妈妈准备好了很多笔),首

先她诚心诚意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助和监督。接着心

心将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礼物就是那些以前被偷拿走的笔,)当心心把礼物一一送还到同学们手中,说

对不起,请原谅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有的同学惊呆了,还有的落泪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和耳朵,这个曾经为同学们讨厌、老师头痛的心心能做出如此的举动,真的很意外。我也备受感动,就趁

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她,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

希望心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助她学习,真是求之不得!相信

这些同学一定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地带.

3,咨询心理专家,寻求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对症下药。

在我和心心妈妈双方共同努力帮助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判断失误或方法不对头,怕适得其反。于

是,我们联系了市立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当我们把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心理医生后,初步被诊

断为“儿童行为障碍”,而且从现在孩子的各种表现来看,所患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通过咨询,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多地了解,原来心理治疗不是单方面的,虽然出现问题行为的是孩

子,但是父母的心理也有需要调适和改变的地方。有些家长带孩子来,认为只要孩子改变就好,不认为自

己的教养方式需要调整,通常这种的治疗效果有限,孩子或许治疗期间有些进步,但治疗关系结束后,没

几个月就复发的机会很大。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老师积极参与治疗的过程,同时把在医院所学到的行为改变技巧,和心理调适

的方法,在家里、学校实行看•看,若做起来有问题,下次来医院时,再和治疗师好好的讨论。等到方法学

习得差不多了,孩子的情况进步到令人满意时,便可暂时中止治疗关系,或拉长治疗期间。行为障碍的孩

子,虽然难以处理,但是耐心地配合治疗,总是有慢慢改善的机会。

有了心理医生的指导,我们对治疗充满了希望。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心心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成绩差,所以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以为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心

里产生孤立,缺乏自信。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或太高都是很危险的。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白己呢?

首先对孩子发示信任和喜欢,告诉孩子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差就不喜欢你,老师非常愿意帮助你。

其次,把孩子的优点罗列一下,让孩子看到原来白已不是一无是处。如:英语特别优秀,说明你很聪明,

其他学科只要努力学习,•定会赶上其他同学的。第三,生活中和学习上需要什么东西,跟家长讲明,家

长一定会满足你,不能再拿别人的东西。

5.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学习上严格要求,如:1:课时,多提醒她认

真听讲,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用眼神肯定她的做法,抓住她英语成绩特别优秀这一点大力表扬等,都有

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课余时间帮她补课,慢慢的她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有了干劲,期中考试之前制定

目标时,心心定的目标是:数学60分,这对她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她考了67

分,达到并超出了目标,真是令人欣喜!全班同学、老师和家长都为她高兴。她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80

分,而且在为达到目标不断努力。

三、初步结果:

1、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明显改善。现在的心心和她妈妈,那才叫一个亲,母女俩别提多开心了。妈妈

告诉我孩子经常念叨一句话:要是没遇到孙老师,我会是什么样子?

2、在配合心理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心心也有几次反复的现象。在孩子又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责

备孩子,有的只是理解和信任,给孩子不断鼓劲加油,反复周期不断在加长,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

3、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的也不错。最近,心心正忙着向目标

冲刺呢,再也没有时间去想怎样才能趁人不备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三、从此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

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

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

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的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

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

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

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社会发展U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

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

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有目标,充满希望,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

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3、面对问题,除了倾注爱心,高度负责以外,还要持有一种研究的心态.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

行的,还要有真正的专业水平,科学的思维方式。

现在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只忙于总结停留于事物表面的肤浅,蜻蜓点水多,理论论证少。案例

研究则是“就事论理”。因为它“就事”,从案例出发,所以它不脱离实际,看起来亲切;又因为它要“论理”,

它必须从案例中抽出理性的结论,所以它不至成为单纯描述性的文字。谈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结论却往

往与教师通常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就会有所启发。愿案例研究能形成一种风气,成为老师们的习

惯思维。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打开孩子的心结

基本资料:陈小雅,活泼好动、精明能干,在班里大小也是个班干部。这孩子打一入学,就

有点不合群了。从班长、值日小班主任、周边同学的“告状语”里,我感受了她的无处不在:

管不住自己的嘴,课上课下喜欢讲话;与同学关系紧张,朋友少;时不时任性妄为、污秽话

语常绕于口。特别是这••学期,在我期初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

“班干部自约条例”下屡屡越轨而行,这难免让我心生疑惑:为何其它班干部都能付之实践,

而偏偏她不行呢?我找到了她,她低着头,不言语。但从她天真的眼睛里,我知道她有话要

说。于是,我真诚而友好地与她攀谈起来,她渐渐地打开心结,向我坦露心扉。在她的一封

信里,我感到非常的惊讶。信内容为:尊敬的老师:

你好!

我以前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因为我连自己的尊严都保护不了。而且

在家里常常被妈妈打,加上这种压力,我的头脑里就产生了一种念头:我真想死。没错,我

的确很想死,可是一想到死去的外公外婆就放弃。老师我觉得自己四周都是魔鬼,因为,小

裕和小聪他们一直在害我,我不敢去害他,我觉得自己也有错,但是他们更有错,希望您能

明察秋毫。

一个受伤的学生小雅

为了解开心中疑惑,我与她交谈了几次,才探知事情的来龙去脉:话说四年

前,小雅可以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手里呵着,心里疼着,听说小时候还就读过南安实验幼

儿园呢(这是从她一直炫耀的幼儿园毕业证书中得知)。后来,弟弟降生了,父母把所有的

关爱都转移到弟弟的身上。恰巧那年,小雅读了小学一年级,父母对小雅的态度也变了:回

家不仅要求她煮饭,还要喂鸡鸭,时不时还要洗洗衣服,照看弟弟。当时的小雅并没有意识

到父母对她的态度的改变,而默默地做着事。后来,为了生计而忙碌的父母时不时把埋怨情

绪抛之小雅身上,动不动粗言秽语,简单暴力。时间长了,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想:“为

何落差怎么这么大呀?”委屈与无助包围着她,脾气越来越妄任而为;同时渴望友情的小雅

这时在同学们的眼中已不再是个好伙伴,很多同学远离了她。

看着她,心酸与感慨涌上心头,因为这让我想起类似的经历:我出生在一个

封建传统思想禁固的家庭里,重男轻女的爷爷,不疼我,家人也不太喜欢我。我懵懵懂懂地

长大,无助的我情绪越积越多,甚至还产生过极端想法。幸好无意中的老姑的一声喊叫,让

我缩回了那只可能走上不归路的脚,所以才有现在身为教师、略懂点心理学的我。我向孩子

道出自己的孩提时的这段经历,她惊奇地望着我,想听听她眼中尊敬的老师是如何走出那段

日子的。我首先从她自身谈起,如何适时调控自己的心理:

1、学会用心与朋友交流

在与同学交往中遭到拒绝后,学会控制自己,并想想:“我对还是他对?哪里

又做得不够好?我应该怎么做才更好一些?”

2、学会宽容忍让,自我暗示

当遇到不顺时,不意气用事,善用宽容,每天“宽容”两件事情,日积月累,

一年就能宽容上千件事情,不经意间就学会了宽容。

另外,我意识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为此,我特地开辟家校联系的路子。俗话

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与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家教

的失误,会给孩子的发展酿成苦酒。与她父母进行沟通后,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自己

为人父母的失职,于是初议方案:

1、做表率:

家长应减少不良言语、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晌,给予孩子正确的模仿榜样。

在我善意的提醒卜,他们感受自己教育的简单暴力而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错误。

2、学会与孩子沟通:

套一句话说:“年龄不是障碍,沟通无处不在"。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呢?了解

她,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孩子的点点滴滴想法为父母所知晓,让父母的点点滴滴烦恼快乐与

孩子同分享。

为了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又从网上有关心理咨询的网站翻阅了大量的心

理教育方面的指南书籍,把一些文章的重点摘录下来,不定期地交给她父母或在家长会上讨

论,共同学习。

同时,正确的班级舆论,对每个孩子的成长也不容忽视。因此,我注重营造

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会课中,重点讨论了“如何原谅有过错的人”。经过辩论,学生明白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并引用大肚菩萨的一句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可容之事”。因

此,在班里提倡“宽容待人”。同时,以小雅为主宣出了•期《同学之间,有容乃大》的黑板

报,构建和谐、融洽的班级舆论氛围。

而对于我来说,我相信心与心的感化是最好的良药。只要有机会,我就与她

进行个别谈心。特别是当她与同学关系紧张时,我希望她能第一时间找到我,而后耐心倾听,

让她感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关心她、帮助她的;有时她认为某些事不公平时,我们及时地交换

意见,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当她心理烦躁时,从不与她正面冲突,尽量做到冷处理。

现在的小雅她在班内人缘也好了,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观念。

不仅小雅的心敞亮了,更让全班同学接受次洗礼。现在,同学们之间关系

融洽和谐友好,收到的信件也少了“告状”类的了。

评析:

可以说,整个心理事件的发生根源于我们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

固。据调查,在我班17名女生中有16名女生所在家庭有“重男轻女”现象。在“生男生女都

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代’的现代社会里,对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不想多加议论。但就此引出的孩

子心理防线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在打开小雅心结中,自我评析如下:

首先,心理问题来源于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也依靠学生。所以心理疏导必须

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多重身份心理问题者、经历者、治疗者,让我们必须尊重

学生在心理疏导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在心理沟通中,创造一个

充满真诚、温暖、理解和信任的气氛,这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发泄、敞开心扉,达到促使学

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另外,教师不是权威,不是指导者,而是一个平等者,个朋友。决不

能板着面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教师应是朋友或向导,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

个支架、一件工具,帮助学生去建构、生成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这个案例中,我引导

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通过角色互换等手段让他体验到别人的需要及感受,

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摆正自己在班集体及家庭中的位置,了解到不要总是把眼光放在别

人身上,而应注意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取得的进步,找到“自我”的感觉。

再次,心理问题解决的多面性。任何心理问题的源头都不是单方面的,需要

协调家长、学校、学生或社会来共同配合。同时这次心灵之旅也让处于心理问题边缘的学生

也感同身受,受众者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纠正自己歪曲的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

交友观念。但是社会上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有待于人们去转化、重新认识。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我并不觉得轻松。因为这一群小学生来到学校不仅要

丰富自己学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个旧思想、旧传统依存的现代社会里,如何直面人

生,打开紧锁的心结,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05年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好,

却没有那天真可爱的笑容,有的小干部虽然能力很强,工作、学习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总是

忧郁寡欢,缺乏童年的欢乐。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是我教育的一个新课

题,因此,我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下是一例教育案例:

学生刘某,女,11岁,小学六年级,身材瘦弱,说话声音低弱,胆

怯。父亲经营小百货商店,高中毕业,继母与父亲共同经营商店生意,中学毕业,父母由于

经商经常早出晚归,家里由奶奶(继母的母亲)操持家务,另外有一个弟弟(小姨的孩子),

全家五口人,属组合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事认真努力,

上课不爱发言,成绩优秀,整天不开心,即使特别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放学不愿意回家,

回家之后进门就吃饭,如果回家早了,就锁在自己房间里看书,吃饭时再出来,感觉家里人

都不喜欢她,他不管做什么事家里人都不高兴,在家感觉总是紧张压抑的,不知什么时候就

会挨说,不是说错话了就是做错事了,其实有时觉得做得很好,也还是挨说。所以放学就跟

同学多玩一会,只有在学校跟老师聊天或跟同学在一起玩时,才有些轻松,觉得有一点高兴,

一到家就高兴不起来了。觉得非常痛苦。

从小身体瘦弱,爱生病,六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父亲再婚

后带着她与女方的母亲、妹妹共同生活在一起,继母的母亲、妹妹经常指责她、骂她,后来,

小姨结婚有了孩子,奶奶就更不喜欢他了,不但骂她还有时打她,总是说弟弟好她不好,后

来,小姨离婚了,奶奶就更疼弟弟了,为了不让爸爸着急,自己尽可能的不说话,尽可能的

不让奶奶生气,即使有时心理不高兴受了委屈,也不跟父母说,自己放在心里。父母因为经

商,晚上回家较晚,交流很少,偶尔父母在家辅导作业或聊天时觉得挺高兴,母亲不象奶奶

和小姨,对自己还可以,但从来没有叫过继母。

自卑、压抑、忧郁是关键的心理问题,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自

卑、压抑、忧郁的性格。她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时代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离

异对她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母双双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

影,害怕失去,所以做事努力,尽可能让别人高兴,害怕做错、说错,但由于大人的经常指

责,使得胆怯,忧郁,害怕,没有家庭幸福感,感受不到亲人的爱,对自己失去信心,感觉

孤独,缺乏童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由此形成怯懦、自卑、畏缩、抑郁等人格特征。

属自我成长问题而导致的情绪困扰。

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策略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那么学生发展的内涵应怎么

定位呢?这一直是十几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问题。随着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的改革,仅仅把

学生的发展定位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新的人才观认为发展还应当包括

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可以速成,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

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极,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是难于速成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

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审美,教会他们创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同时,

还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最后•点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

实施素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

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全国中小学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逐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的心理也进入了

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时期,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

盾、情绪化与理智感的矛盾、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冲突使得初中生容易产生心理及行为偏差。

-、自我概念失当引起的自卑。

1、案例(小A,女,初二学生)及分析。

家在农村,是寄读生,父母做小生意,常为钱的问题吵架。有个哥哥读高中,初

一时为了保证哥哥的学费家里考虑让他退学,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她才得以继续上学。长相

平常,不出众,忧郁、敏感。初二上学期,一位同班的男生(长得帅)比较关心她,经常和

她探讨学习、作业,放学时两人一起回家。这让缺少家庭温暖的小A初次感受到了来自异

性的关心和爱护,她真切地渴望能得到这份爱。可是,同班女孩子经常在她面前夸那男生长

得帅气。于是,她开始失去自信,经常照镜子。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黄黄、鼻梁塌塌、眼晴

也不大的女孩就灰心丧气,原来和那位男生在一起时的快乐也消失了,只感觉周围有无数双

眼晴在看着他们,议论他们:“快看,这么难看的女孩。”“两个人的外表怎么相差这么远?”

小A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这么笨?”的想法像一块块砖头堵在胸口,

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从此失去了往日的笑声,主动退出和男孩的交往,可是,她却从此变得

更加孤僻,在班级里几年没有朋友,同学叫她到家里玩或一起上街,她都不敢去,因为她觉

得同学家庭条件比她好,很有钱。她不敢面对男生,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总是低着头,匆

匆从别人旁边走过。小A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困惑,总觉得自己很渺小,与同学在一起,感

到很痛苦,但是不与同学在一起,又觉得很孤独。她对于生活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去适应,

而是躲在一角悲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她觉得自己的家境太差,长相平常,于是认定周围

的人都嫌弃她、鄙视她。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一方面使她体味到了从家庭不可能得到的温暖

和爱护、甜蜜和快乐,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外貌和体形的严重不满,从而产生极度自卑,

对自身优点视而不见,全面否定了个人的综合美丽,这是一个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孩子。

2、辅导策略。

1)同感。即感同身受,即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有如亲历般的了解,感受当事人的

内心世界,如同感受自己的一样。

“你现在真的活得很累,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

处境,我也会感到很不好受的。”在谈话过程中,老师用温柔而关爱的语气,体现出亲切感,

让小A感到她和老师是平等的,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

人的自卑感,这既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常规,也是许多人没有充分意识到的一个秘密武器,

老师的同感,能够使小A确信自己也会有能力去克服当前的困难,使她在不知不觉中建立

信心。

2)调整认知方向。

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学生常常存在一个认知方式上的通病:总拿自己的弱势与别

人的强项作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是原来明明并非弱势的自身条件也从视野中消失了,余下

的就只是令自己伤心叹息的“无能”与不幸,这是一种“消极定向注意”的认知特征。与同学比

相貌,比家境的结果使小A陷入不能自拔的自卑境地,因此,有必要让小A改变比较的方

式,重拾信心,这是辅导的关键。可以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来帮助小A意识到,

主动与男生保诗距离并不代表自己一无是处,别人经济条件好,也并不意味着会因此而看不

起你。老师和小A进行了如下对话:

“你说你和同学接触时总是惴惴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料到人家会拒绝我。”

“也就是说,交往还没有开始,你已经把结果想好了,是这样吗?”

“是的”。

“现在想想,事先的担心是否有点多余?”

这样的对话让小A能跳出圈子来看问题,促使小A认真反思制约自己退宿行为的

非理性思维方式,这对小A的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还应该用讨论的方式努力启发小A认

识到,拿自己的弱势去与别人的强项进行比较,只会令自己更加沮丧,应当改变比较的方式,

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如自己待人比较诚恳,成绩不错等。

3)“优点轰炸”

在小A的认识有所改变后,可在心理活动课上把“优点轰炸”的对象锁定小A,有意

识地让同学赞赏小A的优势方面,如:成绩好,让人羡慕;善解人意,让人愿意接近;说

话声音好听等等。同学的称赞使小A重塑自我形象,找回久违了的自信。客观的条件没有

变,而社会的自我和主观自我调整后,小A的自我概念得到了恰当的调整,以后她就能够

以积极的态度独自去面对生活,独自去解决困难。

3、理论概括。

小A的问题主要是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引起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

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它是个性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既影响心理健康,又制约

良好个性的最终形成。初中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有自我认识的主

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物质、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有社会期望与自我监控水平的

矛盾。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妨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

初中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表现有:①自我概念失当——高自我概念,低自我概念(小A)。

高自我概念的学生盲目自负,自我期望超过现实可能性,因而时常处于心理不平衡之中;低

自我概念者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时常自卑自怜、自暴自弃,妨碍了自己的正常发展,

对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②厌弃形体自我。③过度自我中心;④沉湎于幻想自我。⑤自我监

控困难。具体辅导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帮助受导学生确立符合客观的自我概念。对于过分自卑的学生,应引导他们

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对一些无法改变的条件,如长相、能力不理想;家庭状况差于别人

等,要能够自我悦纳,从而摆脱自怨自艾、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自负者则应帮助

他们看清自身的不足,以找到通往理想的阶梯和与人和睦相处的办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具体操作,有效地在学习、

生活实践中,发展•个健康的自我,而不是终日耽于幻想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家长、科任教师等对受导学生有影响的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

学生自我意识健康成长的环境,做到既不严厉苛求,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宠爱、包办、

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当然,更不能放弃教育,对孩子不闻不问。

二、行为异常,社会适应不良。

1、案例(小B,男,初一)及分析

小B行为反常,上课违纪(讲话、扔粉笔头、捉弄同学),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离

开座位走出教室;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欺负同学,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常离

开学校,无故出走。由于他的干扰,班级的许多正常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通过家访了解到,

小B这些行为的出现始于小学五年级出车祸之后。小学五年级时,小B遇到车祸,昏迷十

五天后终于醒来,他的父母激动万分,庆幸儿子拣回一条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这种侥

幸感一直绵延不断。家长对小B不再有任何要求,哪怕是最起码的一点点学业任务,他们

都认为太为难孩子了。因为车祸以后,家长明显觉得孩子的智力状况大不如前,完成老师布

置的作业令他倍感吃力,情绪波动较大,常无故地发脾气,砸东西。为了照顾好小B,父亲

外出工作,母亲在家全天候伺弄他。在母亲的全心照顾下,小B脸色红润有光泽,身材高

大、臃肿,步态笨拙。

2、辅导策略:

(1)倾听:

让小B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

鼓励小B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小B的内心世界。在面谈中,小B主动

倾诉:他觉得在班级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

找不到。有时他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可

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他觉得很没意思。其实他好想有几个朋

友,可没人愿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觉得很孤单,所以他想离开这个班级,他想重新开始,

因为在这个班级他无法施展他的才华,无法安心学习,如果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

绩会提高上去,这会让所有的人都崇拜他并和他交朋友。主意已定,他在班级一天也呆不下

去。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

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

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如何解读小B的这些古怪想法和行为呢?车祸与小B行

为的异常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小B父母对车祸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以及后来对小B的

娇惯放纵,导致了小B行为的“变坏”。在家里他是中心,已习惯了受呵护、受重视的生活了,

而在学校里,他臃肿的体态、笨拙的动作和有点含糊的语音使他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对

于这种强烈反差,小B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用了一种错误方式来解决这•问题,他欺负

比他弱小的同学,一来可以找回“强者”身份,二来借此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但每次换来的

都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这又令他很自卑。加上学业成绩落后于人,使他产生了逃避

的念头,希望能远离这个令他难堪的环境,去到•个备受重视与呵护的环境中。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约谈家长。让家长不要对小B放弃希望,放弃要求,不要因为孩子拣回一条命就不忍心

再为难孩子,特别是看到儿子智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时就不敢对儿子的学习提出任何要求,

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最重要的关爱就是不要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应体现在持续不断而又前后

一致的行动中,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2)由于形象不佳,又加上学习困难,小B的心灵非常脆弱,他的自卑感是深刻而持久的。

对于他,不能马上提出改善周围同学关系的要求,而应当更多地设法改善他的成长环境,让

他尽量少受一些刺激,让他孤独感与自卑感减少一些。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

氛围,把小B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小B玩,和他说

说话,这样小B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

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小B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应及时引导小B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因为孩

子都是同龄人,谁都不会无原则的、持久地牵就常欺负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人。小B的坏行

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

要求他的同班同学牵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可以在发现他又对同学动手脚,叫人绰

号时,采用面质的技术启发小B,激励小B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克服其认

知方式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引导他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一般来说,通过提问及表

达可指出学生的不当认知或非理性思维。老师和小B进行如下提问及表达:

“你知道老师和同学为什么批评你?”

“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打了同学,可那也算不上打,因为这是我友好的表示。可他

们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总是拿老眼光看我,这个班级不适合我,所以我想离开这个班

级。”

“怎么能让人看出你是友好的表示呢?”

“打得轻是友好,打得重是仇恨。”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打你,还叫你绰号,你会认为是友好还是仇恨?”

“这个么——"沉默。

“这个环境真的不适合我,假如我回到家里,读重点高中的堂哥和读大学的表

姐能教我,我的成绩就会进步。”

“一个人是消极地等待环境的改变还是积极地适应环境,对今后的生活更有意

义?”

启发小B的思路,让他渐渐领悟到自己平时的有些做法其实是在消极地等待环境

为自己而改变,当无法满足这一其实无法实现的愿望时,又想换个全新环境,这种做法到最

后那一定是不适应所有的环境,不容易与别人处理好关系,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

展。当小B有所领悟之后,要对他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不辱骂同学,不打同学,试着找一

两个好朋友。

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小B在三个月后情绪再没出现大起大落,没有过激行为

发生,与同学的交往也可以,学业上的表现也随之有所进步。

3、理论思考:

这是一个在家庭中受宠娇惯的孩子,父母以他们无原则的所谓“爱”来弥补自己的歉

意,而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严重限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他变得与社会极其不适应。在家中,

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走出家庭,他的“自我中心”受到严重阻挠,他觉得新的环境带给他的

是痛苦与不适,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与他人友好往来,甚至不知道如何向他人

表示他的友好,他的有些行为是与在社会规范下建立起来的班集体的行为规则格格不入的,

这导致了他的自卑。而自卑的人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有时会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来

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于是环环相扣,事态向恶性发展。类似小B这样的学生在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从外在的行为表现看,他们学习左,行为习惯差,甚

至思想品德差,可是,在这一系列表面现象下掩盖着的是当事者内心难以言表的隐痛。从某

种意义上讲,心理辅导对类似小B这样成长受阻的学生来说,其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帮助)

是其他学校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

三、性幻想——白日梦

1、案例(小C,男,初三)

担任班长,品学兼优,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文体活动,独唱,智力竞赛样样都行,

深得同学拥护,唯一的不足是女生认为他太孤傲,不愿和她们打交道。他的家里有爷爷、爸

爸、母亲一直在外地工作,直到最近才调回来。近一段时间,他的成绩一直下降,据老师反

映他上课注意力没有以前集中。

2、辅导进程:

(1)通过引导让小C尽情倾诉,从中把握信息。

在交谈中,小C主动透露自己恋爱了,对象是同班的一位漂亮女生。他自己也不

清楚从哪天起,每天都会想那位孩子,卜.课时候想,回家做作业的休息间隙和睡觉前都要想。

每次想的内容大致相同:想她对自己说过的话,尤其是说话时嘴巴•翘•翘的样子,想与她

讨论问题时抚弄头发的样子。以致于穷思竭虑地思考下了课后要找什么话题与她接近。想着

想着,思维便挣脱了现实的僵绳飞驰进了理想的天国。幻想和她一起玩,他摇身一变成了白

马王子,而她理所当然成了白雪公主。语文老师讲课的时候,小C把自己和她融入一个又

一个风情万种的小说人物中,罗密欧、朱丽叶、董永、七仙女……英雄、美女,古今中外,

甜蜜的、哀怨的,思绪犹如澎湃的激浪,一泻千里,无法自控。心血来潮的时候,还会创作

一些小说,把他的幻想和她一起走进小说,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梦境中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

卷,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幸福。小C认为,这就是恋爱。

(2)共同分析做白日梦的性质,打消小C的顾虑。

原来小C把做白日梦等同于早恋,因此辅导就得从了解正视白日梦入手。可以告

诉他,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机能的发展迅速,引起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卜四五岁的初中

生逐渐意识到两性差别和两性关系,并随之产生了•些新的心理体验,你在不知不觉中性心

理发展到了对某位异性的好感阶段,而这种好感通过中学生最常见的做白日梦的形式表现了

出来。可试探着问他的情绪反应。

“你在想这些的时候,•定很开心吧?”

“怎么说呢,有时候会很高兴,有觉得自己长大了的•种幸福感,但有时也会

觉得很痛苦,很失落。”小C很坦率地回答。

在此有必要对小C再进行一些解释:白日梦的内容与异性交往有关,有情节、有

人物,由当事人自编、自导、自演,往往虚构出自己与爱慕的异性相处的各种离奇古怪的情

节。与此相适应会有高兴、快乐等情绪反应,但梦醒之后的失落、惆怅便也在所难免,因为

梦毕竟不是现实。听了这样的解释后,他一脸迷茫地说:

“我以前从来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实在控制不住。”

“因为你发育了,长大长。”老师鼓励他自己思考。

“那么,老师,我把许多见不得人的梦想写进小说,不会像个小流氓吧?”看得

出他对青春期的事情还是没有把握。

“你的梦想中虽然有性接触的内容,但你从来没有打算付诸行动,是吗?”

哪当然”。

“没有越轨的行为,怎么称得上是流氓呢”?

通过这•段辅导,主要是试图让他明白在初涉社会的过程中白日梦包含着少男少

女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中学生的白日梦总是那么幼稚,那么脱离现实,但不做白日梦的中学

生几乎没有,应该让他正视这一点。然而一味地沉缅于做白日梦而不能自拔同样会带来许多

负面影响,少男少女的性幻想常常给自己带来烦恼。对于后一点,小C已真切地感受到了:

“上课这样做白日梦总是不太好,我的学习成绩也退步了。”

(3)探讨消除做白日梦对学习产生干扰的办法。

“你上每节课都做白日梦吗?”继续帮助他理清思路。

“不是的,我上物理课、数学课、体育课的时候不想,语文课、英语课和其他

副科要想的。”他如实回答。

“你的意思是说,在你感兴趣的课上,你不做白日梦,在不感兴趣的课上会做白日

梦,是这样吗?”用封闭性的提问目的是引起小C时这个问题的思考。

“是的",小C回答“老师,那我如果对语文、英语投入更大的兴趣,是不是会少想

些?”小C试探着问老师,其实也在问自己,他的悟性的确很高。

“你不妨试试看”。老师顺势鼓励他。

心理咨询个案记录

作者:沈晓婷

咨询员姓名:沈晓婷日期:2006.9-2006.11

咨询次数:7

求助者姓名:小西性别:女年龄:13

籍贯:台州年级:七年级

(一)个案来源

案主是通过校长介绍的。听说七年级(7)班中,有个学生可能患有心理疾病,而且已经去过杭州

儿童医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