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ii)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ii)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ii)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ii)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ii)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中和的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2、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

能力培养点:

1、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准确的描写。2、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情感体验点:

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

课文类型:阅读讨论型

教学方法:在朗读的根底上,先让学生归纳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再概括出每一小节的具体内容。弄清作者

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及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速读测试。计时速读全文,答题

1.本文题目是:;作者是:;本文写于:年以前。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三个词来概括。

3.作者通过哪三个比拟来说明”济南夏算是个宝地”?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

5.本文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济南的山的?

6.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7.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9.下面这些句子中,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闲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

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10.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伦敦1)W()

镶()贮〔[蓄水藻()

(二)激疑质疑。

1.本文一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局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导引。

第1题要求在统摄全文内容的情况下,划分段落,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在整体

性阅读根底上进行分段。第2、3题都是对写作特点的理解。应当结合自己的有关知识,深入分析体会。并注

意随时吸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疑难讨论。

1.CVo因为从全文来看,写了三个方面内容:门)济南的天气;(2)济南的山景;(3)济南冬天的水色。

而第1自然段是写“天气”的,第5自然段是写‘'水色"的,中间三个自然段是写“山景”的。

2.本文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作者赞美的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

过三个地区和济南的天气比照,得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以情动人。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

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3)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抒发作者的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似

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

而且十分传神。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冬天阳光下的济南出现“暖和安闲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

神情;小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暧和”的低语,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这些,不但非常传神,

而且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写得成功、动人是与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分不开的。

在修辞方面,比喻、拟人、比照都用得十分出色。攸I如,把济南比做婴儿,把城外山景比做出于"唐代名手

画的水墨画",那么清新明丽。这两个比喻都很精彩。作者还融生命与感情于景物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生

动而逼真,这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至于比照,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方面,

放在一起相比拟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譬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

天等,色彩鲜明悦目。

在词语的选用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的。如,老城是“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闲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

它们唤醒"。这句不仅用了拟人的方法,而且"晒"、"睡"、"醒"三个动词准确地勾画出济南温晴的气候特征。

老舍写作用纯粹的北京话,简洁的短句,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朴实明快。

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

1.?济南的冬天?;老舍;1934。2.无风、晌晴、温晴。

3.写风同北京比;写日光同伦敦比;写日光的强度与热带地方比。

4.采用的是景物的排写顺序。第1段写天。以表现济南的冬天的暖;第2段写地,以表现济南冬天的舒适;

第3、4段写山色,以表现济南冬天的秀气;第5段写水光,以表现济南冬天里孕合着的春色,并顺势用一句话

勾勒了济南冬天的总体形象。

5.先是用一个设问句和一个反问句指出济南的"出奇"不单是因为经常有温暖的阳光,还因为它有迷人的山

水;继而写济南的地理特征:是“山围城";然后写济南人情态的特征:因为山就是依靠,山就是温暖,所以人

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6.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它是白的,"树

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再

写山的情态,”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似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

了其内在美。

7.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

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根底上作者又写”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最后写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写出

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8.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

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9.A.拟人;B.比喻;C.拟人10.(1)ji(2)dun(3)ji(4)xiang(5)zhu(6)zfio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本文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绚丽多彩的春景图使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老舍先

生描绘的冬天也一样具有可爱之处。

(二)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第二段,以此作为阅读思考、圈点批注的主要依据。

(三)自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提出导读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题目事先写好,以小黑板形式展示。

1.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圈点批注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和表扬批注好的,对欠妥的给予指导。

学生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明确:

1.天气的温晴;老城的暖和安闲:阳光朗照下山的可爱,小雪点染下山的秀美;雪后村庄的秀丽典雅;水

的暖绿明净。总特点一温晴。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山景绘水色,全力表现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特点。

如把环卫济南的山比作''小摇篮",把卧雪的山庄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拟人的手

法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山水写得脉脉含情,景与情紧密结合,以景感人,以情动人,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3.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宝地"照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景象的由衷赞美

之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划分课文的结构,教师补充强调如下:

一、总写(第1段)温晴(宝地)比照

二、分述山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拟人

(第2~5段)不雪点染下的山:秀气比喻

水:暖、清、绿比喻、拟人

【小资料】作者与课文

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老舍是满族人,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

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0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

学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

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

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不少极有影响的作品。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1年12月,授予他“人民艺

术家”的荣耀称号。他在1966年不幸逝世。

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曾经这

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

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土。”

三、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老舍

温晴

%

2…”翔*^k

14、秋天(何其芳)

教学目标:

知识储藏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能力培养点:

1、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2、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

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

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

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说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表达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

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露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展示挂图。(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a.先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

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

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

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鲸鱼就像乌柏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

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峰峰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

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伐木声飘出幽谷一一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

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一“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

出了松弛、娴静的气氛。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一“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一一“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

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一一“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四、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五、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

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六、拓展延伸:

比拟阅读:读?秋景?,比拟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布置作业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2.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在

秋天我

幽谷瓜果何心

冷雾白霜渔船里

蟋蟀溪水牧羊女芳

9

清静清柔我

清远清甜爱

九、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

会诗歌。整体感知局部,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局

部进行比拟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

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15、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储藏点: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养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拟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

情感体验点:

1.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2.感受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衬托美。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

课文类型:阅读赏析课

教学方法: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诗,理解诗的意境;鉴赏精彩

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课外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赏析前三首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各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格律诗的根本常识。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

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

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

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

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整体感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

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姨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美的

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3.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4.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答复: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答复: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假设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

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乱,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

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

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似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似是沧海里映上去的。

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

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

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

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5.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6.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导入:

古时交通不兴旺,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

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

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

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

比拟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A、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

B、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C、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D、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E、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己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F、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

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

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

还苏武。

(2)、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

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

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

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

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一一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3)、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

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

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一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

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消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

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一一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3、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

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检查上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

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3.齐读本诗二遍。

4.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

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

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

“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

那么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表达这些景象,不是

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

马看花,姓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似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

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

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5.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赏析后两首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各首词的特色,了解词的根本常识。

(二)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⑴整体感知:?天净沙•秋思?仅用了28个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词中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衬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气氛中,使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

⑵提问:你了解什么叫词吗?

♦明确: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

“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称“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天净沙?。说到词,一般只提到词牌,这是一千多

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按字数分属于词中的哪一类?

♦明确:属于小令。因为词是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以上至90字

为中调,超过91字的叫长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地点的词还可以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28个字,都是小令。

3、对照注解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中的情景,并说一说你感受。

♦明确: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一一“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

正吹在他身上。作者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

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鹊已经回巢,不时的鸣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棒流水旁的稀疏

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单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

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面对即将西沉的夕阳,异乡人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可见亿的乡愁何等的浓重!

4.达标反应

⑴以下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几处/早莺/争/暖树B.海日/生/残夜

C.断肠人/在天涯D.稻花香里/说/丰年

⑵?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是,代著名的

5.学习小结

(三)、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请根据?天净沙秋思?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

景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愁思: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反思:

13、夏感[梁衡)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过了秋天、冬天和春天,我们该来经历炽热的夏季了。大家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呢?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枯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

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

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

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一一?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夏梁衡)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①比拟:

A.春夏景物比拟: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B.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拟,比拟写夏之热烈。

C.“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比照,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一一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

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一一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表达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一一色彩冷、赤(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通过比拟阅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运用比照、比拟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一一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动词的运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3.短句的运用。

4.表达、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照应。

三、比拟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

“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

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炽热

生活的向往。

四、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化石吟

(张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

讲读课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

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

定地层的年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局部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L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认造物主的存在;

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

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开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

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

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一一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

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

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记录了生命潜行的轨迹展现了神秘的远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科学的力量人类的伟大

七、教学后记:

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

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

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

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

索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17、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区分,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

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局部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那么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荣耀,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荣耀?(晕、华、虹、霞)

2.这些荣耀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荣耀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一分一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清楚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荣耀: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刚-------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比照、拟人;谚语

九、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和积累文中

的比喻句,并领会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18、绿色嵋嵋(法布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二)能力目标: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类型】

阅读课

【教法设计】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蛔嵋的动画

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法引导】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

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

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嵋嵋。

二、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蛔嵋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蛔蛔的哪些习性?

四、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帼嵋的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

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蛔蛔的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

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

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蛔蛔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

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蛔嵋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根底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

拟突出特征。

六、拓展延伸,应用反应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七、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嵋嵋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特征:漂亮、嫩绿、繇、匀称

嵋、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后记】

?绿色嵋嵋?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嵋蛔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

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19、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表达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课重点进行讨论(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

太关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课文类型:阅读课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想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拍摄的是什么吗?对,是我们

的宇航员探索外星球的图片。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

迹?。(板书课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速读课文①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②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速

读时要注意速读的要求。

1.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引导学生答

复。)

2.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局部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局部: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

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

4.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开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三.组织讨论:

1.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它们是从本文中节选出来的,请大家看一看,有关于时间的,有关于速度的,也有

关于高度的。(边展示解说)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这么多数字,有什么作用呢?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十分高,这些数字主要是表达本文的准

确性、科学性、真实性,表达记实报道的特点。

2.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

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外表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

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了人类高度兴旺的科技水平,开创了

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3.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己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

止过,你想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哪就请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不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访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

有人类进驻的足迹。我国作为一个开展中国家,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呢?请听介绍(学生介绍,)

4.先介绍最后一幅图片,然后再说:“人类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听完这些介绍,

你有些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5.大家说得很好。众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