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究5500字(论文)】_第1页
【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究5500字(论文)】_第2页
【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究5500字(论文)】_第3页
【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究5500字(论文)】_第4页
【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究55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3结果与分析3.1兰花茎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3.1.2病原菌鉴定结果将再侵染植株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根据观察可知兰花茎腐病病原菌可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具有隔膜3~4个,呈现镰刀状,多单生,大小为30.1~36.4μm×2.9~3.1μm,无色。此外该病原菌还可产生大量的小型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多聚生,大小为3.6~4.5μm×2.3~3.1μm,无色。依据《中国真菌志》等对尖孢镰刀菌的描述及其鉴定标准,本试验从发病兰花上分离纯化得到的兰花茎腐病病原菌形态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相符,属于真菌界、从梗孢目镰刀菌属。3.2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3.2.1不同种类培养基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兰花茎腐病菌于不同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效果见表3.1。由表3.1可知,在5种供试培养基中兰花茎腐病菌均能正常生长。其中将病原菌接种到淀粉琼脂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经测量菌落生长直径为5.23cm,菌丝生长情况最好;其次,将病原菌接种到在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情况较好,菌落大小为5.05cm;再次,将病原菌接种于PSA养基中菌落直径为4.85cm,菌丝生长情况较差;最后,兰花茎腐病菌菌丝在兰花汁液培养基中菌落直径仅为4.16cm,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最差。根据图3.3可知,在不同培养基对兰花茎腐病菌影响排列顺序为:淀粉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PSA培养基>酵母浸膏琼脂培养基>兰花汁液培养基。3.2.2不同碳源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于真菌生理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碳源,观察不同碳源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见下表3.2。由表3.2可知,兰花茎腐病菌在不同碳源条件下菌落直径均大于CK,表明本试验选用的5种不同碳源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均存在促进作用。其中以可溶性淀粉效果最佳,菌落直径为5.81cm,菌丝生长情况明显由于其他培养基;其次,为葡萄糖为碳源条件下的培养基,菌落直径大小为5.23cm,菌丝生长情况较好;再次,是以半乳糖和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菌落直径分别为4.05cm和4.02cm,菌丝生长情况较差,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最后,以蔗糖为碳源菌丝生长情况最差,菌落直径为3.55cm。如图3.4可知,根据兰花茎腐病菌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其碳源排列顺序为: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蔗糖。3.2.3不同氮源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影响于真菌生理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氮源,观察不同氮源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效果见下表3.3。由表3.3可知,兰花茎腐病菌在不同氮源条件下菌落直径均大于CK,表明本试验选用的7种不同氮源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均存在促进作用。其中以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铵为氮源的培养基兰花茎腐病均菌丝生长效果最佳,菌落直径分别为5.36cm和5.23cm,菌丝生长效果最好,二者之间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其次,兰花茎腐病菌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落直径到达3.62cm,菌丝生长情况较好;再次,兰花茎腐病菌在以硝酸铵和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落大分别为3.45cm和3.62cm,菌丝生长情况较差,二者之间不存在差异显著性;最后,兰花茎腐病菌在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落直径仅为1.00cm,菌丝生长情况最差。通过试验可知,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铵为为兰花茎腐病菌的最适氮源。由图3.5可知,按照兰花茎腐病菌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其氮源排列顺序为:硝酸钾、磷酸二氢铵>尿素>蛋白胨>硝酸铵>氯化铵>硫酸铵。3.2.4pH值对菌丝生长影响由于PDA培养基在pH1和pH2、pH13和pH14条件下,培养基过酸、过碱导致不能正常凝固,不适用于菌丝生长。本试验设置pH为3~12条件下,测定不同pH值对兰花茎腐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如下表3.4所示。由表3.4可知,在10种不同pH梯度下培养兰花茎腐病均,对其菌丝都能正常生长。在中性条件下菌落直径达4.55cm,菌丝生长效果最佳;其次,在pH6、pH8和pH5条件下较适宜菌丝生长,菌落直径分别为3.84cm、3.85cm、3.76cm,且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再次,菌丝在pH9和pH10时菌落大小分别为3.56cm、3.33cm,菌丝生长效果较差,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最后,在pH12条件下菌落直径仅为1.00cm,菌丝生长最差。结果表明,在中性偏弱碱性条件下更适宜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在强碱性条件显兰花茎腐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由图3.6可知,按照兰花茎腐病菌在不同pH值条件下菌丝生长情况,其pH排列顺序为:pH7>pH8>pH6>pH5>pH9>pH10>pH11>pH4>pH3>pH12。3.2.5温度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影响在30℃条件下恒温培养,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效果最好,菌落直径达到4.35cm;其次,在25℃条件下恒温培养菌落生长直径到达4.00cm,菌丝生长效果较好;再次,在35℃条件下恒温培养菌落直径为3.78cm,菌丝生长情况较好;最后,在5℃条件下恒温培养兰花茎腐病菌菌丝不再生长。由图3.7可知,根据兰花茎腐病菌在不同温度下培养,其温度排列顺序为:30℃>25℃>35℃>40℃>20℃>15℃>10℃>5℃。3.2.6兰花茎腐病菌的致死温度由表3.6可知,在温度到达50℃时,菌丝不再生长,说明在50℃条件下处理10min为兰花茎腐病菌的致死温度。由图3.8可知,兰花茎腐病菌在45℃至49℃均可生长,在温度到达50℃时,菌丝不再生长,说明在50℃条件下处理10min为兰花茎腐病菌的致死温度。3.2.7光照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影响在不同光照下处理兰花茎腐病菌,测定光照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见表3.7。由下表可知,在持续光照条件下兰花茎腐病菌菌丝长势最好,菌落达到3.46cm;其次,在光照和黑暗环境相互替换的环境下处理兰花茎腐病菌菌落直径为3.33cm,菌丝生长效果较好;最后,在全黑暗条件下处理兰花茎腐病菌菌落直径为2.74cm,菌丝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三种不同条件下处理兰花茎腐病菌存在差异显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持续光照条件下培养兰花茎腐病菌对其菌丝生长起促进作用。4.1讨论由于PDA培养基在pH1和pH2、pH13和pH14条件下,培养基过酸、过碱导致不能正常凝固,不适用于菌丝生长。所以在研究不同pH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中,设置pH3至pH12共10个不同梯度的酸碱度培养兰花茎腐病菌,从试验结果得知,在本试验设置的10个不同梯度酸碱度尖孢镰刀菌均能正常生长,在pH为pH6~9的区间内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效果较好,其菌丝适宜在中性偏弱碱性条件下生长。与姚锦爱研究建兰茎腐病病原菌适宜在偏碱性条件下生长结果一致。设置不同温度梯度处理兰花茎腐病菌观察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持续保持25℃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持续保持于5℃时,尖孢镰刀菌菌丝不再生长。2006年孔琼针对香荚兰根腐病病原尖孢镰刀菌生物学进行研究,根据其结果可知,该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6℃,与本试验研究结果大致相同。根据不同光照条件下对兰花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可知,在全光照条件下更适宜菌丝生长,与2014年冯雪分离合欢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合欢专化性进行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结果差异较大,可能是存在专化现象的原因。4.2结论4.21兰花茎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论经病原鉴定验证,侵染丹东地区兰花引起兰花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本试验采用5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的生长有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琼脂淀粉中的生长效果优于在兰花汁液培养基中的生长效果。在测定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中,确定了兰花茎腐病病原菌生长过程中对不同碳源存在不同需求。本试验选择了5种不同的碳源均促进兰花茎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在供试5种碳源中,兰花茎腐病菌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最大,为5.81cm,菌丝生长效果最佳;然而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菌落直径最小,仅为3.55cm,菌丝生长情况最差。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是兰花茎腐病菌生长最适宜的碳源。测定不同氮源对兰花茎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中。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