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地下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地下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地下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地下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J×××—202× DB32/T××××-202×地下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sforundergroundcivilbuildingsfireprotection征求意见稿202×-××-××发布202×-××-××实施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前言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8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18〕609号)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于XXXX年XX月XX日经主管部门批准发布,自XXXX年XX月XX日起实施。本标准共8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4防火分区和建筑构造;5安全疏散和避难;6地下人行和商业过街通道;7灭火救援设施;8消防设施。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南京市创意路86号;邮政编码:210029)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若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B座4楼;邮政编码:210036)。本标准/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目录1总则 62术语 73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113.1总平面布局 113.2平面布置 124防火分区和建筑构造 194.1防火分区和装修 194.2防火分隔 234.3特殊功能的防火分隔 245安全疏散和避难 265.1一般规定 265.2安全疏散 305.3疏散和避难设施 326地下人行和商业过街通道 386.1地下人行通道 386.2地下商业过街通道 397灭火救援设施 417.1消防车道和竖向消防救援口 417.2消防电梯 428消防设施 468.1一般规定 468.2消防给排水 488.3自动灭火系统与其他灭火设施 498.4防排烟设施 518.5电气 53

1总则1.0.1为预防地下民用建筑火灾,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地下民用建筑(含平时作为民用场所的人防工程)防火设计。[条文说明:本标准所适用的地下民用建筑包括独立建造地下或半地下民用建筑、民用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平时作为民用场所的人防工程。]1.0.3同一地下民用建筑内设置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该建筑及其各功能场所的防火设计应根据本标准的相关规定确定。1.0.4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地下民用建筑undergroundcivilbuildings附设在地下空间内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或用作住宅非套内功能的建筑的总称,包括地下、半地下民用建筑。[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其中地下、半地下民用建筑的术语与地下、半地下室术语保持一致,即:地下民用建筑是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半地下民用建筑是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不大于1/2者。]2.0.2地下商业综合体undergroundcommercialcomplex集购物、餐饮、娱乐、展览、体育运动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和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地下、半地下部分。[条文说明:参考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试行)》(应急消[2019]314号)规范性文件,结合地下民用建筑的功能明确地下商业综合体的术语。]2.0.3商店营业厅shopbusinesshall公共建筑内的百货商场、超市、专卖店、菜市场等为商品直接进行买卖和提供服务的场所的总称。[条文说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规定了商店营业厅和商店建筑防火设计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商业形式越来越向综合性发展,商店营业厅的界定出现了一些争议。本标准商店营业厅是指公共建筑内为商品直接买卖和提供服务供给的场所,有百货商场、超市、菜市场、食品店等生活品售卖;也有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体验或售后服务的零售商店;也有为消费者提供理发、美容SPA、饮品等小型服务场所。]2.0.4餐饮场所diningoptions提供各式餐点和酒水、饮料,用于就餐或宴请宾客场所的总称。包括餐馆、快餐店、自助餐厅、食堂、饮品店。[条文说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饮食建筑设计标准》JGJ64界定了餐饮场所概念,其中餐馆、快餐店、自助餐厅、饮品店、食堂与《饮食建筑设计标准》JGJ64术语保持一致。其中饮品店是指为消费者提供舒适、放松的休闲环境,并供应咖啡、酒水等冷热饮料及果蔬、甜品和简餐为主的营业性场所,包括酒吧、咖啡厅、茶馆等。考虑到饮品店火灾风险较低,当饮品店布置在商店营业厅内时,可按商店营业厅的相关规定执行。餐饮场所包含酒店宴会厅等。餐饮场所设计应明确餐厨布置及厨房防火分隔措施要求。]2.0.5功能单元functionunits地下民用建筑内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独立的使用空间,供一种特定功能或多种不可分隔的功能使用,称为功能单元。[条文说明:地下民用建筑内存在多种功能空间,如商店营业厅、餐饮、公共娱乐、展览、汽车库、剧场、影院、办公等,把供一种特定功能或多种不可分隔的功能使用的空间称为功能单元。如:商店营业厅和其附属办公或库房、餐饮场所和其厨房或后勤服务等。同种类型的功能宜集中布置,便于对功能单元采取相适应的防火措施。]2.0.6地面出入口groundentrancesandexits地下民用建筑与地面的衔接部位,供人员或车辆出入的口部。2.0.7公共娱乐场所publicentertainmentvenues具有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室内场所,包括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和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以及其他与所列场所功能相同或相似的营业性场所。2.0.8城市地下联系隧道tunnelsofurbanundergroundcontact设置于城市地面以下,联系地面道路与各地块地下汽车库的车辆交通环路工程。[条文说明:为缓解地面车辆交通压力,提高相邻地块交通效率,在地下空间建设的,以疏散地下汽车库车辆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地下交通环路,本标准中称为城市地下联系隧道。]2.0.9地下人行通道pedestrianunderpass设置在地下空间,供人员交通集散的步行通道,可作为地面道路及地下民用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步行交通连接,但不作其他功能的通道。[条文说明:城市机动车增多,路面宽度也在不断增加,在繁华路口,单位时间内行人已无法完全从地面通过,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人行天桥,二是地下人行通道。城市交通的立体化发展方向使人行天桥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少,促使地下人行通道发展起来。地下人行通道一种如图2.0.9-1所示,仅作为地面道路之间的人员步行或非机动车的交通连接,该通道两侧除了附属配套的设备用房外,不开设其他的门、窗、洞口,其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城市交通隧道的规定。另一种如图2.0.9-2所示,即可作为地面道路之间的人员步行交通连接,又可作为相邻地块地下民用建筑各功能单元之间的人员步行交通连接,这种地下人行通道空间本身除具备交通集散功能外,不作为其他功能,其防火设计国家标准尚无具体规定,本标准主要针对这种形式的地下人行通道做出规定,并将其称为地下人行通道。图2.0.9-1仅连接地面道路的地下人行通道示意图2.0.9-2连接地面道路和地下民用建筑各功能单元的地下人行通道示意]2.0.10地下商业过街通道undergroundcommercialcrossing设置在地下空间,供人员交通集散的步行通道的单侧或两侧布置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除了作为地面道路或地下民用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人员步行交通连接外,同时具备购物、休闲、餐饮等其他功能的通道。[条文说明:当地下人行通道,除人员交通集散功能外,同时单侧或两侧布置商业设施,具备购物、休闲等经营性功能时,称为地下商业过街通道。地下商业过街通道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有关地下商业建筑的要求,但是由于地下商业过街通道是地面道路、地下空间各地块、地下民用建筑各功能单元之间的连接纽带,空间狭长,兼备商业经营和交通集散功能于一体,并且可以将周围地块的地下空间紧密连接起来,其防火设计值得专门进行研究。]2.0.11竖向消防救援口verticalfirerescueentrance用于消防救援人员和消防救援装备从地面进入地下民用建筑,以及满足输送消防救援装备要求的竖向入口,包括专用消防救援通道的出入口。[条文说明:地下民用建筑应当设置竖向消防救援口,为消防救援人员和装备的进入创造条件。竖向消防救援口可以充分利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直通室外地面的楼梯间、采光窗井、避难走道、以及专用消防救援通道等。专用消防救援通道是指供消防人员从地面进入地下民用建筑进行灭火救援的专用通道或楼梯间,且应符合本标准7.1.5条的规定。]2.0.12疏散通道evacuationexit疏散通道是指人员从房间内至房间门,或从房间门至疏散出口、安全出口所需经过的室内通道。[条文说明:本标准指出的疏散通道,既包括两侧和顶棚的围护结构均满足一定耐火极限的疏散通道,也包括在开敞区域指定的用于人员通行的两侧或顶棚未设置完全围护结构的疏散通道,比如展览厅、营业厅中由展柜、货柜等分隔形成的用于人员通行的疏散通道;影剧院等由座席分隔而成用于人员通行的走道等。]

3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3.1总平面布局3.1.1地下民用建筑设计应结合工程建设规划、规模、用途等因素,按照便于地上和地下的交通联系、控制火灾蔓延、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的原则,合理确定地下民用建筑范围、功能单元、地面出入口、防火间距、防火分隔、竖向消防救援口、消防水源和消防车道等。3.1.2地下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其相应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条文说明:地下民用建筑与地上建筑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分隔,对于一些特殊建筑,该分隔楼板的耐火极限还应有所提高。]3.1.3地下民用建筑的地面出入口、风井、电梯等附属建筑与周围建筑物、储罐(区)、地下输油或输气管道的防火间距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等的有关规定执行。[条文说明:地下民用建筑的地面出入口、风井、电梯等的附属建筑的地上部分,与周围建筑物、储罐(区)、地下输油、输气管线防火间距的基本要求,应按相关现行国家标准执行。]3.1.4地下民用建筑的采光窗井与相邻地面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表3.1.4的规定。当相邻地面建筑物外墙为防火墙或在采光窗井与地面建筑物之间设置防火墙时,防火间距不限。表3.1.4采光窗井与相邻地面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m)建筑类别单、多层民用建筑丙、丁、戊类厂房、库房高层民用建筑甲、乙类厂房、库房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主体裙房地下民用建筑采光窗井67910121413625[条文说明:本条文细化地下民用建筑的采光窗井与地面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其中相邻地面建筑物外墙为防火墙或在采光窗井与地面建筑物之间设置防火墙,其防火间距不限,且采光窗井与相邻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等开口部位距离应符合本标准3.1.4条规定。]3.1.5地下民用建筑地面出入口、风口、电梯、采光窗井等与地面建筑组合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民用建筑通向地面出入口处应设置乙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2排风口与建筑物外墙开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内转角开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采取设置乙级防火门、窗等防止火灾蔓延措施时,该距离可不限;3排烟口与建筑物外墙开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内转角开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采取设置乙级防火门、窗等防止火灾蔓延措施时,该距离可不限;4除相关国家标准另有规定外,民用建筑地上部分的电梯通向地下部分时,宜在地下部分或首层设置电梯候梯厅,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和其他部位分隔;5地下民用建筑采光窗井与相邻主体建筑开口之间最近边缘水平距离不应小于6.0m,当采光窗井或相邻地面建筑开口采用乙级防火门、乙级防火窗、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帘时,其距离不限;6排风口与安全出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排烟口与安全出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6.0m。[条文说明;2款和3款,主要是为了有效防止火灾蔓延,地下民用建筑的排风机口、排烟口与其他门、窗、洞口等地面建筑物外墙开口之间应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参考疏散楼梯间和防火墙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水平距离的要求。4款,规定民用建筑内电梯通向地下部分时,应采取的防火分隔措施(待讨论)。5款,规定的相邻主体建筑包括相邻建筑的地下和地上部分。6款,排风口和排烟口的设置应避免对安全出口的影响,不应正对安全出口,与安全出口之间应保证一定安全距离。]3.2平面布置3.2.1地下民用建筑功能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火灾时的人员疏散、避难和阻止火灾蔓延,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功能、交通流线,疏散出口等合理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流线便捷、疏散安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民用建筑内同类功能宜集中布置,功能单元之间或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宜采取防火分隔措施;2公共娱乐场所功能单元应独立划分防火分区;3合理布置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采光窗井、避难区(间)、避难走道、专用消防救援通道。[条文说明:根据规模、用途和防火分区地下民用建筑空间可分为多个功能单元。以餐饮场所为例,其燃料的使用、食用油高温加热、炭火加热等,以及煎、炸、烤等烹饪方式,增加了火灾风险,餐饮功能应当尽量集中布置,便于对该功能单元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公安部第39号令《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公共娱乐场所与其他建筑相毗连或者附设在其他建筑物内时,应当按照独立的防火分区设置”,而工程建设设计标准并无相关要求,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风险高于其他功能,不提倡设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当地下民用建筑设置公共娱乐场所时应集中布置,并划分独立的防火分区,有利于控制火灾蔓延。合理设置下沉式广场、采光窗井、避难区(间)、避难走道、专用消防救援通道等不仅有利于安全疏散和地下空间的排烟热,也有利于火情探查、灭火救援。同时充分利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的开敞空间、避难走道、直通室外地面的通道或楼梯间,利于解决地下民用建筑疏散宽度和楼梯间布置的难题。]3.2.2地下民用建筑不应设置下列功能:1生产车间和库房(民用建筑功能附属的加工和储存除外);2经营、展示、存放和使用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物品; 3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4老人照料设施、月子中心、康复中心等类似功能中的生活用房;5医院和疗养院的住院部分;6油浸电力变压器和其他油浸电气设备。7建筑面积大于150㎡或座位数大于75座使用明火的餐饮场所。[条文说明:6款,月子中心、康复中心等类似功能主要指无医疗功能,为产妇和受疾病影响需要休养、辅助康复训练等人群服务的场所,由于场所内多数人群行为能力受限,参照老人照料设施的相关要求,限制其起居用房设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7款,江苏省部分城市消防条例限制地下民用建筑使用明火,虽然省内既有地下民用建筑还存在使用明火的餐饮场所,但新建的建设工程中已有所减少。参考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试行)》(应急消[2019]314号)规范性文件要求,对使用明火的餐饮场所进行限定,限制单个建筑面积大于150㎡或座位数大于75座的餐饮场所使用明火。当使用燃气燃烧器具的房间或部位靠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或设有采光窗井,且满足自燃通风的相关要求时可除外。]3.2.3地下商业综合体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外经营性的功能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的地下商业综合体,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楼板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m²的区域。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应采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方式进行连通,并应符合本标准5.3.2、5.3.4、5.3.5的规定;当设置防烟楼梯间时,前室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当总建筑大于20000㎡地下或半地下商店应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但由于地下民用建筑的功能越来越综合,商业营业厅较难界定,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的危害,本条文规定了地下商业综合体的相关要求,其中总建筑面积包括地下商业综合体内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功能单元的总建筑面积,为其服务配套的办公、设备等辅助功能的建筑面积应计入。可燃物和经常停留的人员较少,且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如汽车库、设备或办公功能单元、酒店后勤功能单元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后可不计入总建筑面积。]3.2.4剧场、电影院、礼堂不应布置在地下二层及以下楼层,且地面与室外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设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的剧场、电影院、礼堂,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中庭周围外,与其他区域的防火分隔措施不应采用防火卷帘、防火分隔水幕等代替;2观众厅的一个厅、室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且每个观众厅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400㎡;3宜靠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或设置采光窗井。[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规定剧场、电影院、礼堂宜设置在地下一层,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楼层,每个观众厅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400㎡,考虑江苏省实际情况,已有一些城市的消防条例限制公共娱乐场所设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本条文对剧场、电影院、礼堂的设置提高了要求。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剧场、电影院、礼堂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防火分隔措施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未规定可采用防火卷帘代替,在本条文中明确防火分隔措施不应采用防火卷帘替代,以避免由于防火卷帘产品可靠性差造成隐患。]3.2.5附设在地下民用建筑内的会议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分隔。2宜靠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或设置采光窗井。[条文说明:会议厅、多功能厅(包括宴会厅)等人员密集场所,人员密集、可燃物较多,设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带来困难,会议厅、多功能厅(包括宴会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功能单元应当相对独立布置,并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3.2.6歌舞厅、录像厅、夜总会、卡拉OK厅(含具有卡拉OK功能的餐厅)、游艺厅(含电子游艺厅)、桑拿浴室(不包括洗浴部分)、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含剧场、电影院)布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时,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厅、室之间或厅、室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的分隔构件上不应设置任何门、窗、洞口,厅、室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的应采用防火墙分隔;2该场所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的防火分隔措施不应采用防火卷帘、防火分隔水幕等代替;3当厅、室的疏散门为安全出口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对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防火分隔措施有明确规定,而且是强制性条文,未规定可采用防火卷帘代替,实际工程中往往为了无限通透,采用防火卷帘分隔,降低了防火分隔措施的可靠性,因此,在本条文中明确指出防火分隔措施不应采用防火卷帘替代。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在条文说明中明确厅、室之间或厅、室与该场所外的其他部位之间的防火分隔构件上应当无任何门窗洞口,为了便于执行本标准在条文中予以明确。]3.2.7室内体育场或训练馆、健身房、保龄球馆、射击场、旱冰场、滑冰或滑雪场、游泳场、卡丁车、真人CS、台球、棋牌、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共娱乐场所,其附设在地下民用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布置在地下二层及以下楼层;2不宜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3所在层的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0m;4台球、棋牌、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场所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5厅、室之间,以及该场所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性楼板分隔,设置在厅、室墙上的门和该场所与建筑内其他部位相通的门均应采用乙级防火门;6该场所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的防火分隔措施,当采用防火卷帘代替时,其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且总长度不应超过6.0m,且防火卷帘耐火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7密室逃生、剧本杀等特殊功能的厅、室门禁应具备火灾时能自行开启的功能、并在场所醒目位置设置一键手动开启装置;8卡丁车不应采用易燃可燃液体作为燃料,其充电设施不应设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9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自动灭火系统。[条文说明:室内体育场或训练馆、健身房、保龄球馆、旱冰场、滑冰或滑雪场(含冰壶馆)、游泳场、卡丁车、真人CS、台球、棋牌、密室逃生、剧本杀等功能属于公共娱乐场所,但不属于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由于公共娱乐场所人员集中、可燃物较多,存在较大的火灾风险。除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外,本条文明确其他公共娱乐场所的防火设计要求。本标准室内体育场或训练馆是指附设在建筑内,供体育教育、运动和训练所需要的大空间场所,如: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球类,田径类,以及拳击、武术、击剑等体育运动或训练场馆。由于台球、棋牌、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场所,相对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可燃物较多、人员较多、房间分隔较多,安全疏散路径不明显,因此规定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规定厅、室之间,或该场所与建筑内其他部位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其中厅、室是指场所内,根据功能需要所形成的相互分隔的独立房间。应当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保证防火分隔措施的可靠性。明确公共娱乐场所与其他功能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当采用防火卷帘代替时,限制防火卷帘的用量,其中防火卷帘的选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耐火完整性和耐火隔热性要求。]3.2.8消防控制室应设置在地面建筑的首层。当无地面建筑时,消防控制室应设置在地下一层,宜靠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专用消防救援通道或设置采光窗井。[条文说明:为了便于灭火救援,消防控制室应设置在地面建筑首层,当没有地面建筑时,消防控制尽量靠近下沉式广场、专用消防救援通道、采光窗井布置。通向消防控制室通道尽量独立,应避开人流量较大的疏散通道或楼梯间。消防控制室的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3.2.9地下民用建筑内使用可燃气体燃料时,应采用管道燃气,且不应使用液化石油气;使用燃气燃烧器具的房间或部位宜靠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或设置采光窗井。燃气管道的敷设、燃气燃烧器具和用气设备的使用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等相关现行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燃气燃烧器具是指民用建筑内以燃气作燃料的燃烧用具,包括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炉、燃气灶具、燃气烘烤器具、燃气取暖器具、家用燃气锅炉和燃气干衣机等。用气设备是指民用建筑内以燃气作燃料进行加热或驱动的较大型燃气设备,如燃气锅炉、燃气直燃机、燃气热泵等。]3.2.10地下非住宅部分与住宅部分之间防火分隔措施及安全疏散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为住宅服务的地下汽车库,非机动车库、储藏间设置的采光窗井、风口应符合本标准3.1.5的规定。[条文说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了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的防火分隔和安全疏散要求。住宅建筑地下部分不仅需要布置为其服务的汽车库、非机动车库,甚至存在仅供住户使用的储藏间,为保证住户使用的便利性,住宅部分疏散楼梯间和电梯需要到达地下部分,其防火分隔和安全疏散措施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为住宅部分服务的地下车库要求执行。]3.2.11当住宅部分与其他功能建筑的地下部分合用时,其地下部分与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2.00h的不燃烧性楼板完全分隔,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住宅部分电梯确需通向地下汽车库、非机动车库时,其候梯厅应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条文说明:设置在住宅建筑的地下部分有两种情况,一是仅为住宅服务的地下车库和储藏间;二是住宅部分与其他功能建筑合用地下空间。对于仅为住宅服务的地下车库和储藏间与住宅部分的防火分隔措施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对于住宅部分和其他功能建筑合用地下空间的情况,该地下空间功能已经不再专门为住宅服务,均应属于非住宅部分,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2.00h的不燃烧性楼板完全分隔。但是由于住宅功能需要电梯直达地下车库,本条文对此类情况提出要求。除电梯外住宅部分与地下部分之间不应设置其他门、窗、洞口(包括的楼梯间、管道井等开口)]3.2.12汽车库设置在托儿所、幼儿园、老人建筑、中小学校的教学楼、病房楼等的地下部分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的规定,当地上部分电梯确需通向地下汽车库时,其候梯厅应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规定,设置在托儿所、幼儿园、老人建筑、中小学校的教学楼、病房楼等的地下部分的汽车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楼板完全分隔;汽车库与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中小学校的教学楼,病房楼等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但是为保证使用功能的便利,需要设置通向地下汽车库的电梯,本条文针对此类情况的防火分隔措施提出要求。]3.2.13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的操作控制间观察窗和门应采用能符合密闭要求的固定甲级防火窗和常闭甲级防火门。3.2.14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技术规范》DB32/T3904的规定;非机动车库应符合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规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13的规定。[条文说明:由于实际使用中非机动车库主要还是以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为主,即使在设计中限制仅停放普通自行车,实际使用需求不可避免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因此本标准明确非机动车库防火设计应满足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相关规定。本标准中指出的非机动车库包括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民用建筑内设置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以及非机动车库,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技术规范》DB32/T3904的有关规定。新建、改建(含既有建筑的其他功能改造为可供电动汽车充电的场所)、扩建地下民用建筑内设置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13的规定,既有建筑内汽车库增加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可参照执行。(与在编《电动车库设计标准》有待协调)]3.2.15附设在地下民用建筑内,为其他功能配套服务的制冷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布置在地下一层,且制冷间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2每个制冷间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其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应符合本标准4.1.2有关丙类库房的规定;3符合本标准4.2.2条的防火分隔要求;4不应采用氨制冷系统;5保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条文说明:在地下民用建筑内不应设置冷库,但是一些功能,如超市、餐饮场所、酒店等,为了保存冷鲜食品或其他冷加工产品,需要设置能满足低温存储要求的房间,本标准将此类房间称为制冷间。由于冷媒和保温隔热材料等存在火灾危险风险,引起火灾或造成火灾扩大蔓延的火灾案例较多,本条文对附设在地下民用建筑内,为其他功能配套服务的制冷间提出要求。]

4防火分区和建筑构造4.1防火分区和装修4.1.1地下民用建筑的防火分区划分,应根据建筑类型、建筑规模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单元、不同火灾危险等级的场所应划分防火分区,设备辅助用房与主要功能用房应划分防火分区。[条文说明:为防止火灾的扩散和蔓延,提出地下民用建筑不同的功能单元、不同火灾危险等级的场所、设备辅助用房与其他功能之间等划分防火分区,有效的将火灾控制在一定范围,才能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4.1.2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外,不同类别工程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还应符合表4.1.2的规定。表4.1.2不同类别工程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序号建筑功能类别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备注1室内体育场或训练馆2000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2剧场、电影院、礼堂的观众厅1000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3地下人行通道不限1仅限人员交通功能的地下人行通道;2不设置可燃物,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4图书馆的阅览室、藏阅合一的开架阅览室5006为地下民用建筑功能服务的丙类库房300库房总建筑面积不超过所服务功能的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10%时,按所服务功能确定库房与所在防火分区其他功能之间防火分隔措施应符合本标准4.2.2条规定。7地下出租车、学校接送车辆、客运车辆等的落客或等候区;货运车辆的卸货区1000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8电动自行车库、非机动车库5009贴邻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防火分区25001该防火分区应有至少1/4的周长贴邻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2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符合本标准5.3.3的规定;3防火分区内任一点距离直通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50m;4该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式广场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该防火分区计算所需疏散总净宽度的70%。5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时。注:1消防水池等水面面积、滑雪馆的滑道、滑冰或冰壶运动馆的冰场、游泳馆的游泳池、射击馆的靶道区等,其面积可不计入相应防火分区面积内,其装修材料应全部采用A级。2本表规定对装修材料的要求,是指顶棚、墙面、地面、隔断、固定家具均应为A级装修材料,其他装修装饰材料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3除本表1、2、3项外,表中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当设置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自动灭火系统时,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0倍。[条文说明:本条针对实际工程中比较常见,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未明确指出的一些功能,给出了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和必须满足的条件。表4.1.2备注中的要求是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所必须完全符合的条件。表中1、2项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当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也不可增加。除了为保证地下民用建筑使用功能所需要设置的附属库房外,地下民用建筑内不应设置其他库房。地下民用建筑内尽量减少仓储面积,现行国家标准未明确限制民用建筑内附属库房的面积,但在地下民用建筑中应当有所控制,如《天津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防火标准》DB/T29-264规定,商店建筑中每个防火分区内附属库房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其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10%。本条文规定了地下民用建筑的每个防火分区设置附属仓库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所服务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10%,当附属仓库建筑大于所服务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10%时,应按丙类仓库的相关要求划分独立的防火分区。地下民用建筑内附属仓库的总建筑面积和防火分隔措施应满足本标准4.2.2条的规定。与下沉式广场相邻的防火分区具有较好的人员疏散及消防救援的条件,本条将与下沉式广场相邻的防火分区的面积放宽到对应地上单、多层民用建筑防火分区面积,并明确了放宽条件。与下沉式广场相邻的防火分区超过70%的人员可通过下沉式广场疏散,且疏散至下沉式广场的疏散距离不超过相关要求,可具备与室外地面接近的安全疏散条件。]4.1.3当商店营业厅防火分区内设置餐饮场所功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个餐饮场所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且不应使用明火;2该餐饮场所与其他功能部位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实体隔墙完全分隔,隔墙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2m;3面向公共走道的部位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实体墙分隔,其门、窗洞口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当面向公共走道的部位防火分隔采用防火玻璃墙(包括门、窗)时,其耐火隔热性和完整性不应低于1.00h,采用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00h的非隔热性防火玻璃墙(包含门、窗)时,应设置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保护;当面向公共走道的部位防火分隔采用防火卷帘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防火卷帘耐火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4面向后勤走道的部位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实体隔墙分隔,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5商店营业厅防火分区内设置的餐饮场所总建筑面积不应大于所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40%。[条文说明:按国家规范要求,当商业营业厅内设置餐饮场所,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需要按照民用建筑的其他功能的防火分区要求划分,并与其他营业厅进行防火分隔。由于商业建筑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业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运营招商过程中营业厅转变为餐饮场所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防火分区的要求不同,涉及的工程改造量较大,并且对于正在经营过程中的商业综合体,影响更大,难以落实,参考现行地方标准《雄安新区地下空间消防安全技术标准》,明确设置在商店营业厅防火分区内的餐饮场所不应使用明火,限定单个餐饮场所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并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形成独立的防火单元。当商店营业厅防火分区设置的餐饮场所总建筑面积超过所在防火分区建筑面积的40%时,该防火分区应按照民用建筑的其他功能的要求划分防火分区。按3款规定所采用的防火玻璃墙和防火卷帘的产品,以及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如图4.1.3示意。图4.1.3设置在营业厅内餐饮场所防火措施示意]4.1.4地下民用建筑内设置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置在有顶的步行街、建筑高度大于250m的建筑首层与地下层之间时,连通地下的层数不应超过1层,且应在地下部分采用防火墙和符合本标准5.3.4条规定的防火隔间进行分隔;2当设置在地上建筑首层与地下层之间时,应在地下部分开口边缘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当采用防火卷帘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当采用防火玻璃墙时耐火隔热性和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1.00h,当采用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00h的非隔热性防火玻璃墙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保护;采用防火卷帘或防火玻璃墙的总宽度不应大于该开口部位周长的1/4。[条文说明: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形成的上、下贯穿会成为火势和烟气蔓延通道,从而破坏建筑的竖向利用楼板划分的防火分区的完整性,因此这些开口连通区域的建筑面积应计入同一个防火分区,当超过规定的一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时,应在适当位置采用防火墙等划分为多个建筑面积符合规定的防火分区。建筑的地下与地上部分之间不提倡设置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确有需要设置时,应将首层与地下层之间分别划分防火分区。当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开口设置在中庭时,按有关中庭的防火设计要求设计。本条文规定了首层与地下层之间设置的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部位防火分隔措施,有顶的步行街、建筑高度大于250m的建筑首层与地下层之间不提倡设置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部位,当确有需要时应当采取更加可靠的防火分隔措施,并且不应采用防火卷帘代替。建筑高度大于250m的建筑是指高层主体,不含裙房。]4.1.5地下民用建筑内设置中庭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民用建筑内中庭连通层数不应超过2层;2当首层与地下部分之间设置中庭时,地下部分连通层数不应超过1层,且应在地上部分中庭开口边沿采取防火分隔措施;3建筑高度大于250m(100m?待定)的高层公共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地上部分中庭不应连通至地下部分;4有顶的步行街首层与地下部分之间不应设置中庭。[条文说明:火灾时中庭是火灾蔓延的重要途经,火势和烟气会从中庭侵入相关楼层,给人员疏散和火灾控制带来困难,因此对地下民用建筑中庭连通的层数予以限制,当建筑的地上部分中庭需要通向地下部分时,规定地下部分不应超过1层,并且对防火分隔措施的部位提出要求。]4.1.6地下民用建筑内部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GB50222的规定;2地下民用建筑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门厅,其顶棚、墙面和地面均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3建筑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中庭、走马廊、开敞楼梯、自动扶梯等部位时,其连通部位的顶棚、墙面、地面均应为A级装修材料;4无窗房间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除A级外应在规范规定基础上提高一级,其顶棚、墙面、地面、隔断、固定家具应为A级装修材料,装饰织物和其他装修装饰材料应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5建筑面积大于500㎡的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顶棚、墙面、地面、隔断均应为A级装修材料;6下沉式广场、采光天井等室外开敞空间外墙面的装饰层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7当地下民用建筑内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其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降低;8内部装修不应遮挡消防设施、疏散标志及安全出口,不得妨碍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的正常使用,不应减少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设计所需的数量和净宽宽度。[条文说明:应积极采用不燃材料和难燃材料,尽量避免采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和有害气体的材料。]4.1.7设置在地下民用建筑内的宣传牌、灯箱、悬挂件等广告或装饰物件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制作。4.2防火分隔4.2.1地下民用建筑内的厨房部位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墙上的门、窗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窗;确有困难时,可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的耐火试验方法》GB/T7633有关耐火完整性的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并设置符合本标准8.3.4条规定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条文说明:厨房是指可在内准备食物并进行烹饪的房间。厨房火灾危险性主要集中在烹饪灶具和排油烟管道。本条文厨房部位主要指对经过细加工、切配的原料或半成品进行煎、炒、炸、烤、烘及其他熟制加工处理的操作场所,也称烹饪区(间)、烹调热加工区(间),包括烤鸭、鹅、鱼等烤炉间或其他热加工间等。虽然地下民用建筑厨房间大多采用电加热方式,由于电控故障或操作不当,造成油炸炉或烤炉过热等的事故时有发生,厨房防火分隔措施不可忽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厨房应采取的防火分隔措施有明确规定。由于明厨亮灶、传菜便捷等对烹饪环境的要求,厨房防火分隔措施落实较为困难,并且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采用钢制复合防火卷帘等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的耐火试验方法》GB/T7633有关耐火完整性的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进行分隔。餐饮场所的厨房间防火分隔措施大多是在招商落实后商家装修阶段具体落实,各类餐饮品牌的不同,厨房间布置差异性较大,调整变更也较为频繁。按现行国家标准采用非隔热性防火卷帘时应设置独立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但实施难度较大。目前各地现状多是仅采用非隔热性防火卷帘分隔。根据工程实际、本条文规定可利用餐饮场所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厨房间设置的非隔热性防火卷帘开口附近采用喷头加密布置的形式加以保护,且本标准8.3.3条给出具体布置要求。]4.2.2为地下民用建筑功能服务的库房(含制冷间),其总建筑面积占本层或所在建筑物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应大于10%,且每个库房隔间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防火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隔墙上需要相互连通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条文说明:附属的库房主要指为地下民用功能服务小型库房(含制冷间),如:商店营业厅的附属库房、超市或餐饮场所附属库房和制冷间等,库房与疏散通道,以及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地下建筑内附属的库房主要是为功能单元服务,实际使用中难以避免存放可燃物品。地下民用建筑附设的库房均按丙2类仓库要求。]4.2.3同一建筑内并列设置多台客、货电梯时,井道之间、井道与相邻其他区域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防火分隔墙分隔。[条文说明:电梯井道贯穿各个楼层,是火灾烟气竖向蔓延的主要通道之一,竖井未进行防火分隔将加大火灾和烟气蔓延的危害,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电梯井道应独立设置,当多部电梯并列设置在建筑内的同一部位时,也应当独立设置井道。]4.2.4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在汽车库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及其防火分隔措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当采用防火玻璃墙局部代替防火隔墙时,防火玻璃墙总长度不应大于电梯候梯厅周长的1/4,且不应大于3.0m(暂定);防火玻璃墙耐火隔热性和完整性不应低于2.00h;当采用非隔热性防火玻璃墙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条文说明: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在汽车库部分应设置电梯候梯厅,并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主要为了防止汽车库内的火灾及其烟气通过电梯竖井蔓延至其他楼层。当电梯候梯厅有通透效果需求时,可以局部采用防火玻璃墙代替防火隔墙,鉴于防火卷帘的使用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电梯候梯厅的防火隔墙不应采用防火卷帘代替。防火玻璃墙的耐火极限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8部分:非承重垂直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GB/T9978.8的规定进行试验和判定确定。]4.2.5设置在地下建筑内经常有人通行处的防火门应采用常开防火门。4.2.6防烟、排烟、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管道及建筑内的其他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确需穿过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将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紧密填实,在穿过处加设不燃材料制作的套管或采取其他防变形措施。4.2.7管径大于等于100mm的塑料排水管穿越防火墙时应设置阻火圈。4.2.8地下民用建筑选用建筑构件和防火分隔物材料时,充分考虑耐潮湿和腐蚀性。4.2.9建筑缝隙、贯穿孔洞、电气线路等的防火封堵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标准》GB/T51410的规定。4.3特殊功能的防火分隔4.3.1地下民用建筑与地铁相连接时,必须采取防火分隔设施,且应符合以下要求:1非地铁功能的部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与地铁功能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的规定;2地下民用建筑与地铁功能相互之间采用连接通道方式连通时,连接通道两侧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连接通道内不设置可燃物;3地下民用建筑与地铁功能相互间采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连通时,地下民用建筑与地铁车站通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开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3m;4当站厅公共区与同层布置的商业等非地铁功能的场所,有2处或2处以上连接通道时,连通部位之间最近边缘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4.0m。[条文说明:地下民用建筑与地铁功能的连通部位有2处或2处以上时,连通部位之间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最近边缘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4.0m。当连通部位超过2处时,宜采用防火隔间形式,且防火隔间应符合3.3.17条的规定,防火隔间较防火卷帘的分隔方式更加可靠。]4.3.2城市地下联系隧道与地下民用建筑之间必须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完全分隔。当与地下汽车库连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直接连接,应采用连接通道方式连通,,连接通道的长度不应小于8.0m,宽度不应大于8.0m;连接通道内应设置2道间距不小于4.0m和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帘,分别由城市地下隧道和地下汽车库控制。2城市地下联系隧道借用通向地下汽车库的开口作为人员安全疏散口时,应设置防火隔间,且符合本标准5.3.2的规定,人员安全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2m。3地下汽车库通向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汽车或人行出入口不应作为地下汽车库的人员安全出口和汽车疏散出口(待讨论)。4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设备用房区与地下汽车库确有需要连通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条文说明:城市地下联系隧道仅限于与地下汽车库连通,与地下民用建筑的其他功能之间必须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地下汽车库通向城市地下联系隧道的出口,是否可以作为该汽车库的汽车疏散出口,有待进一步讨论。参考苏州中心、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等工程,进一步研究。]4.3.3附设在地下民用建筑内的城市综合管廊,其与地下民用建筑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防火墙完全分隔,不应设置通向其他功能区的门、窗、洞口。

5安全疏散和避难5.1一般规定5.1.1地下民用建筑应根据其建筑埋深、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位置、数量、宽度及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宜符合建筑内任一点能双向疏散要求。5.1.2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当建筑面积不大于200㎡设备功能的防火分区,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3人时,可只设置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条文说明:由于设备功能较多,且较为分散,本条文明确建筑面积不大于200㎡的设备功能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主要是指整个设备功能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大于200㎡,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3人,单独划分的防火分区安全出口可只设置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不可将设备功能单元拆分为多个不大于200㎡的防火分区。]5.1.3防火分区内供人员疏散用的主要疏散通道应与该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相连接,且主要疏散通道不应穿越具有使用功能的房间或部位。[条文说明:应当合理布置防火分区或其中使用功能单元的安全出口。当防火分区具备2个或2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使用功能时,该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应设置在公共部位,确保任意使用功能均具备2个或2个以上安全出口。由于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或部位,其营业时间、管理方式、空间需求等存在差异,相互之间借用安全出口,安全疏散路径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并且此类情况,在工程管理中存在较为普遍,因此在本标准中予以明确,各防火分区或其中功能单元内任一点的安全疏散路径,不应穿越商铺、仓储区、厨房间、设备间等具备使用功能的房间或部位。]5.1.4地下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应分散布置,且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以及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条文说明:虽然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应分散布置的要求现行国家规范已明确,但在实际工程的执行中,安全出口或疏散门的布置过于集中,甚至2个安全出口位于同一段袋形走道上。为更好地保证室内多个疏散方向,要求室内任一点至两个安全出口或疏散门的连线形成的夹角宜大于或等于45°,此室内最远一点可分别以两个安全出口或疏散门的中点为圆心,最大允许疏散距离为半径画圆弧的交点对应于室内墙体的点来确定。]5.1.5当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时,被借用疏散的防火分区的疏散宽度除符合本防火分区的疏散宽度外,还应符合所借用的疏散宽度。该防火分区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净宽度不应大于该防火分区所需疏散总净宽的30%,各层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计算所需疏散总净宽度。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疏散时,除地下汽车库外,相邻防火分区非人员密集场所所在防火分区不可利用通向相邻人员密集场所所在防火分区疏散。[条文说明:有关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的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存在差异,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各层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按照规范规定计算所需疏散总净宽度,因此在本标准中予以统一。为确保地下民用建筑安全出口的合理分布,以及人员能够迅速疏散至室外地面,在本标准中强调被借用疏散的防火分区的疏散宽度除符合本防火分区的疏散宽度外,还应符合所借用的疏散宽度。需要借用安全出口的防火分区,当建筑面积大于1000㎡时,应具备至少2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当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时,应具备至少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当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时,不允许多个防火分区之间连环借用,即从A区借用到B区,再从B区借用到C区,C区再借用A区。]5.1.6地下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直接通向室外地面,当在首层需要通过疏散通道通向室外地面时,该疏散通道的净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疏散楼梯分别通过不同的疏散通道直通室外时,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各自所连接的疏散楼梯的净宽度;2当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共用疏散楼梯间,且在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直通室外时,该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连通至该走道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之和;3当有多部疏散楼梯间在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直通室外时,该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所有连通至该疏散通道的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之和;4当有多部疏散楼梯间分散布置,在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直通室外,且不同疏散楼梯进入疏散通道的位置最近边缘之间水平距离不小于5.0m时,该疏散通道的净宽度可分段确定,靠近直通室外出口一侧的最末一段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其中宽度最大一部疏散楼梯间的净宽度,且该疏散通道的长度(自最远的疏散楼梯间或首层通向该疏散通道出口起算)不应大于30.0m;5当多部疏散楼梯间在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且该疏散通道分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直通室外出口,或最远一部疏散楼梯间(或首层通向该疏散通道的出口)进入疏散通道的位置至直通室外出口最近边缘之间水平距离不大于15.0m时,疏散通道的净宽度按3款、4款规定计算后可减少30%,但不应小于多部地上部分或地下部分疏散楼梯宽度之和的较大值;6疏散通道两侧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实体墙分隔。多部疏散楼梯间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时,通向该疏散通道的门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除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首层公共部位通向疏散通道的疏散门外,疏散通道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条文说明: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建筑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不应共用疏散楼梯间,当确有需要共用疏散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间地上和地下部分完全分隔。因此建筑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疏散楼梯间,在建筑的首层一般应通过各自独立的疏散通道直通室外地面,或各自通过扩大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通至室外地面。根据上述设计疏散原则,如果地下民用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在首层必须经同一疏散通道通至室外地面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具体要求。本条文多部疏散楼梯间是指二部或二部以上,且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共用疏散楼梯间。1款:如图5.1.6-1(a)所示,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共用疏散楼梯间在建筑的首层通过各自独立的疏散通道直通室外地面。2款:如图5.1.6-1(b)和(c)所示,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共用疏散楼梯间在建筑的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直通室外地面。注:W≧W1+W2图5.1.6-1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共用疏散楼梯间在首层通过疏散通道直通室外示意3款:如图5.1.6-2所示,有多部疏散楼梯间在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直通室外地面。注:1W≧W1+W2+W3+W4;2当需要共用疏散通道的疏散楼梯间超过2部,且L≤15.0m时,W可减少30%,但不应小于最大一部疏散楼梯间净宽度(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楼梯宽度之和)。图5.1.6-2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多部疏散楼梯在首层通过同一疏散通道示意图]4款:如图5.1.6-3所示,当有多部疏散楼梯间在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直通室外,含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疏散楼梯共用疏散楼梯间,不同疏散楼梯间进入同一条疏散通道的位置相距一定距离,可以分段确定该疏散通道的宽度,靠近直通室外安全出口一侧的最末一段疏散通道的宽度,可以通过核算相邻两座疏散楼梯间间隔范围内疏散通道容纳人数的能力来确定,且不应小于其中宽度最大一部疏散楼梯间的宽度(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楼梯宽度之和)。注:1L1+L2≤30.0m;2L3≥5.0m,以保证疏散人流的缓冲空间;3W≧max(W1+W2,W3+W4)。图5.1.6-3多部疏散楼梯间分散布置在首层共用疏散通道示意图]5款:当超过2部(不含2部)疏散楼梯间在首层通过同一条疏散通道,且该疏散通道分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直通室外出口,或最远一部疏散楼梯间进入疏散通道的位置、或首层公共部位通向疏散通道的疏散门的位置至直通室外出口最近边缘之间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0m时(如图5.1.6-2中的L≤15.0m、图5.1.6-3中的L1+L2≤15.0m),由于不同的疏散方向或限制疏散距离,有利于提高疏散能力,并且如果多部疏散楼梯间按前款规定叠加计算,受建筑结构影响很难满足要求时,可适当减少。6款:本条文强化了多部疏散楼梯间共用疏散通道与其他部位之间的防火分隔措施。多部疏散楼梯共用的疏散通道,除了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门、首层公共部位通向疏散通道的疏散门外,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确有需要设置管道井时,管道井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限制首层任何房间门、窗、洞口直接开向共用疏散通道,目的是降低其火灾风险。]5.1.7疏散距离应计算至安全出口边缘,当需要设置地下通道通向安全出口边缘时,该通道应符合本标准5.3.5条有关避难走道的规定,通道入口处设置前室。[条文说明:地下民用建筑功能设置在城市道路或其他功能下部时,室内任一点至安全出口边缘的疏散距离较难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需要采用类似地铁车站站厅出入口形式,在地下经过一定距离通道才能到达安全出口边缘,例如:城市道路下部设置的地下商业街、地铁配线物业开发工程等。本条文明确该通道应符合避难走道的相关规定,通道的出入口应设置前室,当符合本标准5.2.6条规定可除外。本条文“安全出口”是指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其中“室内安全区域”包括符合规范规定的避难走道;“室外安全区域”包括室外地面、符合疏散要求的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安全出口边缘”是指通向避难走道的前室出入口处、直通室外地面疏散楼梯或其前室出入口处、下沉式广场或采光井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开敞空间边缘。]5.1.8观众厅、餐饮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通向疏散通道的疏散门开启后不应影响疏散通道的净宽度。[条文说明:房间的疏散门向疏散通道开启时,门在开启后存在减少疏散通道宽度的情形,一般民用建筑设计不考虑通向疏散通道的疏散门开启后对走道宽度减小的影响,但对地下民用建筑内设置的观众厅、餐饮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尽量提高其疏散效率,应考虑疏散通道一侧开启的疏散门在开启后对疏散通道净宽度的影响,采用增加疏散通道宽度或改变门的设置位置,使疏散门开启后不侵入走道等方法消除此影响。]5.1.9地下民用建筑与地铁车站站厅的安全出口通向同一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时,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宜分别设置,当合用时疏散楼梯总净宽度应叠加计算。5.2安全疏散5.2.1地下民用建筑疏散人数的确定,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外,有专门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时,还应符合其相关规定。[条文说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不同功能疏散人数确定有明确规定,但是办公、展览、饮食等建筑有专门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疏散人数的确定应同时满足相关专门规范的要求。如办公建筑疏散人数应符合《办公建筑设计标准》JGJ/T67的规定;餐饮场所(含宴会厅)的疏散人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饮食建筑设计标准》JGJ/T64的规定。]5.2.2剧场、礼堂和体育馆的观众厅或多功能厅,教育培训场所等有固定座位的场所的疏散人数,按实际座位数、工作人员数之和计算。电影院的疏散人数应为其固定座位数、工作人员数和候场人数之和,每层候场人数应按该层各厅平均座位数且不小于该层各厅总座位数的20%计算。[条文说明:剧场、电影院、礼堂等有候场需要的观众厅,候场人数应计入疏散人数。]5.2.3室内体育场或训练馆、健身房、保龄球馆、射击场、旱冰场、滑冰或滑雪场、卡丁车、真人CS、台球、棋牌等健身、休闲功能场所的疏散人数计算,应根据场所内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可供同时容纳人数的1.2倍计算,且应采取入场人数统计措施,在场所入口明显位置设置最大容纳人数的警示标识。[条文说明:室内体育场或训练馆、健身房、保龄球馆、射击场、旱冰场、滑冰或滑雪场、卡丁车、真人CS、台球、棋牌等健身、休闲功能,疏散人数没有标准规定,应根据场所内场地、器材、固定座位、更衣柜等配套设施可供同时容纳人数的1.2倍计算,并应设置最大容纳人数的警示标识。]5.2.4学生接送等待区的疏散人数应按1.5人/㎡(待核准)计算,出租车落客区、等候区的疏散人数应根据建筑面积按1.0人/㎡计算。学生接送等待区,出租车落客区、等候区,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安全疏散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0m,当该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安全疏散口的直线距离可增加25%。[条文说明:学校按各年级错峰放学,每个年级按50%的学生为机动车接送,需到达接送等待区,等待区家长数与学生数按1:1确定,学生接送等待区的疏散人数按单年级最大学生人数计算,计算人数不超过500人(学生与家长人数总和)。]5.2.5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安全疏散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当其房间具有至少2个不同方向的疏散门且均为安全出口时,该房间内任一点至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18m。[条文说明: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安全疏散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已有明确规定,但未明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中房间疏散门为安全出口时,房间内任一点至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因此在本条文中提出要求。如图5.2.5所示,当疏散楼梯为防烟楼梯间时,疏散距离应计算至室内通向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入口处。图5.2.5房间疏散门即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确定方法示意]5.2.6地下民用建筑通向下沉式广场或采光井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安全出口,当无法直接通向室外开敞空间边缘时,可采用通道形式,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道两侧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分隔时,安全出口距离室外开敞空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0m;2通道两侧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通道净宽度不小于3.0m时,安全出口距离室外开敞空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0m;3通道净宽度应按所需要通过的安全出口宽度叠加计算。[条文说明:不能贴邻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防火分区,需要采用通道形式连通至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安全出口。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有利于地下民用建筑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鼓励地下民用建筑防火分区设置直通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出口,并且在本条文中对通道的设置做出规定。]5.3疏散和避难设施5.3.1不同防火分区共用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防烟楼梯间;2共用同一部疏散楼梯间的防火分区数量不应大于2个;3不同防火分区的防烟楼梯前室不应共用,前室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分隔,前室的入口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4共用疏散楼梯的净宽度(包括楼梯间直通室外的门净宽度),不应小于相邻两个防火分区进入该楼梯间的设计疏散净宽度之和;5各防火分区通向共用疏散楼梯间的疏散净宽度与借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净宽度之和,不应大于该防火分区按现行国家标准规定计算所需疏散总宽度的30%。[条文说明:共用疏散楼梯间是建筑中的人员可以在同层经过同一部疏散楼梯间出入不同的防火分区或几个防火分区共用同一部疏散楼梯间。共用疏散楼梯间的安全性比只服务一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楼梯间要低,或降低防火分隔的可靠性。现行国家标准不鼓励采用共用疏散楼梯间疏散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共用楼梯间的要求,但也没有严格禁止。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平面布置的原因,往往需要共用疏散楼梯间,本条文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是提高疏散楼梯间的防火分隔作用,使其能与设置防火墙作用等效。如图5.3.1所示。图5.3.1相邻防火分区共用疏散楼梯间示意]5.3.2用于防火分隔的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除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每层面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外围护结构与下沉式广场开口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该层的净高,且该部位应仅作人员通行使用,不用作其他功能用途;2地下各层面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隔墙应符合建筑外墙的有关规定;3当通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地下民用建筑为多个楼层时,每层面向面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外围护结构上、下开口之间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2m的实体墙或挑出宽度不小于1.0m、长度不小于开口宽度的防火挑檐或回廊;4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中可用于人员停留的净面积应按不大于4人/㎡计算,且不应小于169㎡,人数应按需要通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各防火分区疏散总人数计算;5地下多个楼层通向同一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时,每层通向地面或上一层的疏散楼梯总净宽度不应小于本层相邻任一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式广场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且不应小于本层及本层以下各层设计疏散总净宽度之和;6地下一层通过下沉式广场周围设置外廊和疏散楼梯疏散时,地下一层的通向该外廊的出口可作为安全出口,外廊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其挑出进深不宜大于地下一层的净高。开向外廊的房间至最近疏散楼梯的直线距离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有关敞开式外廊的疏散距离确定;7不应设置直接开向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机械排烟口或其他影响安全的事故排风口,不应设置其他可能导致火灾蔓延或妨碍人员安全疏散的设备、管道等。[条文说明:当不同分隔区域的开口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