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 D.礼乐制度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4.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5.“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6.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7.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2页(共6页)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2页(共6页)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8.明十三陵是皇家陵墓群,其以长陵(祖陵)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对这种墓葬制度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世卿世禄制 D.宗主督护制9.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10.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礼乐制1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1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3.《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1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15.《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16.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17.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1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19.《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宗族伦理观念 B.“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20.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21.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2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23.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4页(共6页)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4页(共6页)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24.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化民众的是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25.孔子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A.崇德尚群 B.济世爱民C.诚实守信 D.礼法并施26.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雅典 ()A.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 B.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C.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D.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27.“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B.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C.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28.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C.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 D.“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29.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1787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实施过程中 ()A.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C.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30.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 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代议制确立和完善二、非选择题(第31题26分,第32题14分,共40分)3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目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8分)(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18分)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6页(共6页)舒中高二统考历史第6页(共6页)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孔子”照“镜子”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参考答案1——5ABBBB6——10CCABD11——15BBCCB16——20BBCDD21——25DABDA26——30ABABC31.(26分)(1)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8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2)背景比较:(8分)(答其中两点4分)中国: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闭关自守。西方:政治: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殖民扩张。特点比较:(6分)中国: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西方: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启示:(4分)(言之有理即可,两点4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社会变化(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的发展。32.示例: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