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训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据说,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2.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以及《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折射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C.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察,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A.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C.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5.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A.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B.国家经济政策发生改变C.全球化已经影响中国D.重农抑商观念依然强大6.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置义田以养家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固水口,以利行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是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7.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8.许多明清小说比较成功地描摹了人生世情,其中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C.《西游记》 D.《红楼梦》9.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薥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0.王守仁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黄宗羲思想是对王守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黄宗羲思想是对王守仁思想的批判与否定C.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D.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11.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B.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C.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思想12.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读者、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由此可知()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二、综合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据说,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2.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以及《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折射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C.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B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察,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A.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C.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答案】B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答案】B5.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A.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B.国家经济政策发生改变C.全球化已经影响中国D.重农抑商观念依然强大【答案】C6.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置义田以养家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固水口,以利行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是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C7.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答案:D8.许多明清小说比较成功地描摹了人生世情,其中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并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C.《西游记》 D.《红楼梦》答案:D9.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薥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A10.王守仁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黄宗羲思想是对王守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黄宗羲思想是对王守仁思想的批判与否定C.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D.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答案:A11.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B.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C.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思想答案:B12.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读者、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由此可知()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答案:A二、综合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10分)影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