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1]杨万里我来秋浦[2]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3],小杜倡情[4]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注释:[1]杜牧之任池州刺史时,作《九日齐山登高》诗。[2]秋浦:即池州。李白离开长安漫游期间曾至此,有《秋浦歌十七首》传世。[3]颠吟寺:后人为纪念谪仙而建的寺院。[4]倡情:与歌女结情。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浦”一词,既点题目,又与颈联呼应,表明诗人有追慕先贤之意。B.“梦里”句,是说诗人非常向往此地,此次得以旧地重来,恍如梦里。C.“长管”一词,将池州的自然风景与古今人事结合在一起,意味深长。D.颈联吟咏与池州关系密切的两位诗人,人物形象鲜明,造语工巧自然。13.下列诗句中的“风月”之意,与“风月不供诗酒债”中“风月”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寒窗对酒听雨雪,夏簟烹茶卧风月。(黄庭坚《寄题安福李令爱竹堂》)B.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贺铸《薄幸·淡妆多态》)C.青楼风月故相干,慷慨尊前舞地宽。(郭钰《奉和龙西雨自洪见寄》)D.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14.请结合全诗,分析“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一联有何意蕴。(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意象的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旧地重来”错误,诗中的意思是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并非真实的“旧地重来”。

故选B。

(2)A.指自然风光,与例句相同。

B.指美女。

C.指男女情爱。

D.指男女情爱。

故选A。

(3)尾联“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的意思是:我问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州民居然浑不知晓,唯有诗人当年登临的齐山,依旧俯看悠悠东去的寒流。

结合诗歌颈联可知,诗人写了李白、杜牧在池州活动的两处遗迹——颠吟寺、冶思楼,如今先贤古迹犹存,但问起两位大诗人,州民竟浑然不晓,对此诗人对人去名寂的深沉感叹;同时古迹犹存,山水依旧,而古人今已不见,字里行间流露着人事代谢、物是人非(宇宙无垠、人生有限)之感。

答案:

(1)B

(2)A

(3)示例:如今向当地州民问起两位大诗人,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看悠悠东去的寒流。这两句承“江山古今”而来,抒发人生感慨:先贤古迹犹存,可文采风流已不为人识,表达了对人去名寂的深沉感叹;江山风月依旧,而古人今已不见,让人心生人事代谢、物是人非(宇宙无垠、人生有限)之感。

译文:

我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

谪仙李白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杜杜牧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们全然不认识,齐山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

赏析:

这首诗编在《江东集》,是作者在建康任江东转运副使期间出行今皖南一带时所作。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唐代诗人杜牧曾于其地任刺史,作《九日齐山登高》诗,诗题中“齐山寺”,当即后世为纪念杜枚而建。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起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风月,指自然风景,与下句“江山”对文义近。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出句说这里的自然胜景老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本来是平常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便倍觉新颖而隽永。对句说,此间壮美的江山,古往今来,长久地牵系着诗人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说“长管”,正见盛衰代谢的古今相续。这一联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有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于是引出下一联。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颈联承上“诗酒”,分咏李白、杜牧在池州活动的两处遗迹。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以豪饮著称,他曾到过池州,作有《秋浦歌十七首》诸作;杜枚作过池州刺史,他的生活放荡不羁,多有抒写艳情之作,故说“倡情”。两句是说,李谪仙往年狂饮之处,后来建造了颠吟寺,杜牧之昔日冶游之处,后来建造了冶思楼。这一联概括池州胜迹,造语工巧而自然。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大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春秋时,齐景公曾登牛山,北望临淄,想到人生难免一死,不由泣下沾襟。杜牧生性旷达,反其意而作《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而今,登齐山的古人固然长已矣,即便是他们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见,不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万岁”,也大为靠不住。此联暗用杜牧诗意,翻进一层,一结苍茫悠远。【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3题。(15分)

扬州慢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1.本词注重炼字,用词讲究。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胡马窥江”句中“窥”意为偷看,生动形象地写出金人对大宋江山的觊觎。

B.“重到须惊”中“惊”设想杜牧再游故地的震惊之态,借此传达出词人的慨叹。

C.“二十四桥”句中“仍”意指桥还在但昔日的繁华已不再,对照了历史与现实。

D.“波心荡”句中“荡”写月在湖中随波摇曳,以动写静,透露出清幽惬意之境。12、下列诗句中,“空”的意蕴与“都在空城”句中最接近的一项是

A.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范云《渡黄河》)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13.本词在意象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完成下面表格。词句意象分析运用意象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荠麦与前句杜牧笔下的扬州形成对比;①。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将池塘和乔木拟人化:②。冷月无声冷月运用通感:③。【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意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诗句中词语的意蕴,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透露出清幽惬意之境”错,“波心荡,冷月无声”,意思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只有桥下江中的波心荡漾,月色凄冷,处处寂静无声。传达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故选D。

(2)“都在空城”的“空”写出了荒凉冷落的意境。

A.“空”字写庭户是空的,无人居住,快要倒塌,写出环境的荒凉冷落。

B.“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渲染了恬淡、清新的意境。

C.“空”字写尽管鸟鸣草绿春色满园,但却无人欣赏,渲染了一种孤独落寞的意境。

D.“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的悲愤之情。

故选A。

(3)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概括昔日佳盛之景,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尽荠麦青青”(一片荒野)一笔收尽。当走过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如今成为野麦丛生的荒地,突出扬州城战后的萧条荒凉。以反差强烈的画面写出盛衰之变。

②“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形象地表现“胡马窥江”的恶果:昔日“春风十里”,今已荒无人烟,池塘废弃,乔木丛生,至今还怕提起当年兵灾。“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在控诉对战争的厌倦,池塘树木尚且如此,人又何堪?表达了对残酷战乱的痛心与感伤。

③用“无声”和“冷”写“月”,月亮无所谓有声无声,也无所谓冷暖,这些都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此句将视觉所见之月,化为触感之凄冷、听觉之沉寂,烘托出战后扬州城的寂寥与悲凉。

答案:

(1)D

(2)A

(3)①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如今成为野麦丛生的荒地,突出扬州城战后的萧条荒凉。

②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废弃的池塘和高大的树木在控诉对战争的厌倦,表达了对残酷战乱的痛心与感伤。

③将视觉所见之月,化为触感之凄冷、听觉之沉寂,烘托出战后扬州城的寂寥与悲凉。

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送王大昌龄赴江宁①岑参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旧家富春②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③。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注释:①公元740年,51岁的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江宁,在今江苏南京。作者在长安与他饮酒道别。②富春:富春江。下句的卧江楼是指富春江畔的楼。③南徐州:在今江苏镇江。作者父亲曾在此地为官,作者在此居住过。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时”句是说王昌龄在政治清明之时得不到重用。B.“泽国”句是说王将奔波千里赴江宁水乡任一小职。C.“旧家”句是说作者由江宁联想到岑氏旧家所在。D.“穷巷”句是说作者联想王昌龄到任江宁后的处境。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独”与“群公”对比,表现出作者沉重复杂的感情。B.作者回忆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风雪夜抱被长谈之事。C.作者想象朋友到达京口见到桃花盛开,写诗消解苦闷D.作者认为王昌龄是深藏的潜龙,今后必将如黄鹄高飞。14.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对王昌龄寄予的情感。(6分)12.D“联想王昌龄到任江宁”错。“穷巷”四句是指注释“在长安与他饮酒道别”事。13.B“曾与王昌龄在南徐州”错,“频望南徐州”是因为离江宁只有70公里。【解析】这两道选择题都是在“时空”上设错。14.(6分)参考答案:首八句表达了送别的惆怅悲伤,对友人的怀才不被重用和远谪的不平与同情。中间八句,通过频望南徐州,邀王昌龄同宿话别,表达了对王的深厚情谊;末八句是叮嘱王在路上写诗、加饮食,宽慰他相信未来,足见作者对王爱护备至。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孤山寺端上人【1】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敢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2】。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释:【1】上人:和尚的尊称。【2】葑上田:又称架田,即把木框子浮在水面,框上安着葑泥。葑,荪根,即茭白根。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诗人在孤山寺所见日暮秋景。B.“恥”意为辽远,高远;“偏”,意为倾斜。C.“阴沉”意为色彩黯淡;“枰”意为棋盘。D.“烟”指农舍炊烟,“寒烟”表明秋已深。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并且就此交待了端上人禅房具体的地理位置。B.颔联和颈联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浮动着生动的灵气。C.尾联抒写诗人不舍的心意,表现出他极其享受这宁静安然的生活。D.本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了幽深的景色,营造出一种静寂的意境。13.有人评说本诗以善于写景著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请你任选中间两联中的一句,为这一画面命名,并以此句为例对这一评说加以解读。(6分)11.B[“倾斜”错误,应理解为“侧”“边”。]12.B[“颔联和颈联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13.答案示例:画面可命名为“林间寺”。这个画面是阴阴的树林里,隐约地闪现几处寺院。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寺院,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黯淡得就像是一幅退了色的古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比喻贴切。【共6分。命名占1分,画面描述占2分,分析占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读书[1]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2]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3]。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注释:【1】此诗作于公元809年,柳宗元被贬永州。【2】缥帙: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3】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幽沉”两句写诗人虽幽居于偏远之地却仍然感谢世间之事,默默阅读圣贤之书。B.“遇欣”两句写诗人读书时的情感变化,高兴时会笑,感到悲哀时会无奈地叹息。C.“瘴痾”两句写诗人被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心境,身体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D.“倦极”两句写诗人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逐渐恢复就继续阅读。1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塑造了一位谪居时憨态十足、自我嘲笑的书癫形象,情感沉郁悲慨。B.作者反对儒学,不愿被名利驱使,对只会传授经学的庸俗儒生不屑一顾。C.作者的读书生活有困扰也有乐趣,结尾的旷达之语写出了他的人生理想。D.本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堪称五言律诗之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