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广东省部分地区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自中华文明走出其诞生的疆域,就引起了他国人民的极大兴趣与密切关注,由此形成的海外有关中华文明的研习和探究也一直延续至今。在东方,中国研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西方,中国研究走进大学,成为一门学科,也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学术发展史中,海外中国学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的学科。“海外中国学”作为一种学术形态,标志着中国学术的世界化,正如今日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一样,今日中国之学术已是世界之学术。“海外中国学研究”则是国内学界对外国人研究中国成果的再研究,以既往的研究来看,一般是国外学者有什么观点或举动,中国学者则对此进行相应的跟进、分析、再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此前,国内学界在如何对待海外中国学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完全否认其学术研究,认为这些专家是站在殖民主义立场来研究中国的,所以西方中国学研究是在精神和学术上对中国的又一次殖民;另一种则完全跟随西方的研究,对其研究成果顶礼膜拜,缺乏必要的分析。这两种态度都有失公正。为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这种批评的中国学站在中国学术自身的立场上,在一种开放的态度下与海外中国学学界展开对话,秉承着一种学术的态度和精神,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海外中国学的历史展开研究,将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给以一种历史性的解释,对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给予学术的批判。对当代的海外中国学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其研究之长,批评其研究之短,在平等的对话中推进中国学术的建设和研究。“批评的中国学”不仅仅在于纠正西方专家在知识上的差误、在认识上的缺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走出他们中国研究的一些范式,重建海外对中国学术的准确叙述。(摘编自张西平《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材料二:光明智库:海外中国学的发展,是中国国际影响力的直接投射。据您观察,海外对中国学术的研究现状如何?魏海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外对中国学术的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在研究内容上,从重点关注历史中国的语言文字、传世典籍,发展为广泛关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外交等问题;在研究成果影响力上,有的成果逐渐突破学术范畴,对所在国家和地区决策机构、决策者的影响显著增强。上述这些变化,为我们以全球视野、开放胸襟反观时代、把握世情、认清自己提供了多向度视角。唐洲雁:有个细节我记忆犹新。2016年,我到意大利宣讲中国道路,意大利很多党派的学者自发来听会。会场上同声传译的耳机不够,他们就一层层围在同声传译的玻璃房周围侧耳倾听,场面令人感动。当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激发了各国政府、智库、专家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动力,拓宽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广度。中国不仅为世界贡献了经济增长、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力量,还为那些希望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光明智库:中国学者应该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唐洲雁:中国学者要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襟,打造易于被海外学者理解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手段;同时,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中国问题,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讨论和研究。魏海生: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传话人”,转述世界对中国的评价看法;是“领听者”,聆听中国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是“传播者”,把中国的声音传给世界。我们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和他们良性互动,使他们成为促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纽带。光明智库:中国学者与海外研究界沟通,面临着如何打动人、说服人的问题。您对此有何改进建议?张树华:提炼中国经验、提出中国方案,不应过于抽象,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无法得到其他国家学者的真心认同。必须善于提出真问题、提供真答案,根据不同国家正在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借鉴方案。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例如,非洲国家可以“下载”如何扶贫的“App”,东欧国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企业和市场关系的“App”,等等。只有与不同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中国方案才具有生机活力。唐洲雁:很多海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遇到了在西方理论和知识框架内无法解释的中国现象,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在研究中国问题上经常失灵。而且,多数海外学者从未到我国进行实地调研,未能全面了解真实的中国,仅凭其所拥有的汉籍部分知识而欲论定千古,常如隔雾看花。一位专家是否来过中国,往往对其中国研究有重要影响。我们真诚倡议,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到国内走一走,看一看。另外,由于我们和海外学者在立场、倾向、态度方面往往不一致,要想得到对方的认同,除了讲清楚理论和逻辑,还需要真诚,形成共鸣与共情。也就是要用客观的事实说服人,用鲜活的事例打动人,用丰富的情怀感染人,把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寓于中国故事,使人听有所思,思有所得。(摘编自光明网《聚焦海外中国学:今天,世界这样认识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国学术的世界化,都强调了当下海外中国学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字、传世典籍上的重要意义。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国外学者总是站在殖民主义立场来研究中国,所以不能对其研究成果顶礼膜拜,应该全盘否定。C.材料二中,唐洲雁举在意大利宣讲中国道路一例,旨在说明各国政府、智库和专家学者都非常认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D.材料二指出,讲述中国故事要讲清楚理论和逻辑,以真诚形成共鸣与共情,有利于与海外研究界形成良好沟通,收获认同。2.对材料一、二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属于学术性论文,语言严谨准确,如“一般”“在此基础”“更重要的是”等;文本由概念内涵拓展到态度现状并提出观点,思路清晰。B.材料二的访谈紧扣“海外中国学”逐步展开,主题明确,不蔓不枝,访问中问题指向清晰,层层深入,体现了提问者良好的访谈素养。C.材料二中,学者张树华使用“操作系统”“下载”“开发”“App”等词语,旨在以比喻的形式强调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可操作性。D.虽然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材料一中提到的秉承学术精神,以开放态度与海外学界对话的观点,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通之处。3.结合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建立‘批评的中国学’”必要性的一项是(3分)()A.有海外学者认为,西式现代化的国际吸引力正因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而衰减,这是“另一种发展模式的霸权计划”,是试图替代成熟理性的西方建构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B.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海外中国史研究中存在“不自觉的偏差”、“严重的曲解”、“荒唐的扭曲”等问题,一时引发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界热议。C.中国学的海外研究群体,从过去集中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逐渐扩展到非洲、拉美等广大国家和地区。D.受近代中国“以西为师”思想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研究中,总是容易受到西方知识体系的影响,套用西方中国史知识体系来分析解释。4.某同学对海外中国学十分感兴趣,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选出合适的选项,帮他补充完整。(3分)()A.①海外中国学研究②海外中国学③海外学者④中国学者⑤广泛关注当代中国各种问题B.①海外中国学②海外中国学研究③中国学者④海外学者⑤广泛关注历史中国各种问题C.①海外中国学研究②海外中国学③中国学者④海外学者⑤广泛关注当代中国各种问题D.①海外中国学②海外中国学研究③海外学者④中国学者⑤广泛关注历史中国各种问题5.在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牛津大学墨菲教授寄语研究中国的年轻学者们:“中国人应该到国外学习中国研究,而外国人应该来中国拿中国研究的硕士学位,这样他们都能收获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视角。”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寄语的理解。(6分)1.D(A项点明了两项材料讲述的对象,材料一提到“‘海外中国学’作为一种学术形态,标志着中国学术的世界化”,材料二提到海外对中国学术的研究内容已经“从重点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为广泛关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外交等问题”,说明了“中国学术的世界化”。选项错误在于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中国学术”窄化为“历史中国的语言文字、传世典籍”,忽略了当下海外中国学研究内容的变化。B项“全盘否定”并非“作者认为”,作者提到国内学术界对海外中国学的两种不当态度并认为“有失公正”,选项错误。C项学者唐洲雁的举例是为了说明各国政府、智库和专家学者有非常强烈的研究中国的动力,而不能说明他们都已经非常认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D项根据材料二学者唐洲雁最后的回答,即“除了讲清楚理论和逻辑,还需要真诚,形成共鸣与共情。用客观的事实说服人,用鲜活的事例打动人,用丰富的情怀感染人”,可以推断选项正确。)2.C(根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只有与不同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中国方案才具有生机活力”,学者张树华要强调的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具有开放性,能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而焕发生机活力。)3.C(根据题干要求,选项要能结合材料一内容体现“建立‘批评的中国学’”必要性,那么就根据材料一反映的当前海外中国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进行选择,A项体现海外学者在中国学研究中存在以“西方中心主义”的主观偏向来看待中国发展的情况。B项反映出海外学者在中国学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D项反映出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不当态度,即过于推崇,没有批评精神。原文提到“‘批评的中国学’不仅仅在于纠正西方专家在知识上的差误、在认识上的缺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走出他们中国研究的一些范式,重建中国学术的叙述”,因此A、B、D三项符合要求。C项仅仅体现了当下海外中国学研究群体的扩大,不能由此得出必要性,而且也不是材料一的内容。)4.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得知“海外中国学”与“海外中国学研究”两个概念内涵的区别,可确定①和②;结合材料一可知“海外中国学”研究者是“海外学者”,与材料二魏海生回答中“他们是‘传话人’……”相对应,由此确定③,结合材料一“‘海外中国学研究’则是国内学界对外国人研究中国成果的再研究”可确定④;结合材料二魏海生的回答“发展为广泛关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外交等问题”可确定⑤。)5.(6分)①海外对中国学术的研究日趋丰富,海外中国学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同时也存在着误解、缺漏等问题。②中国年轻学者要端正对海外中国学的态度,不能一味否认或推崇,而是要建立批评的中国学,借局外人观点反观时代、把握世情、认清自己。③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单纯依靠西方理论和知识框架无法解释所有的中国现象(或“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在研究中国问题上经常失灵”)。“来中国拿中国研究的硕士学位”是实现“去西方中心化”,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从中国自身(局内人)的角度理解并评价中国的一种方式。(回答这道题,考生可以考虑分析当下海外中国学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材料内容,考生可以提到“中国学术世界化”“海外中国学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影响”等内容,强调中国智慧世界化的意义。同时,要看到不足,可以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来分析“海外中国学”发展中存在的误解、西方中心主义等问题。立足于海外中国学的现状,考生接下来要分别分析作为局内人的中国学者和作为局外人的国外研究者为什么需要两种视角。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第一个问题的内容,可以分析中国学者应有的学术态度以及具备局外人视角的好处: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最后一个问题的内容,可以分析国外研究者研究中国时的不足以及具备局内人视角进行研究的好处。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宇宙论是每一种具有成熟思维的古代文明都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话题,即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是如何构成的。早期中国与古希腊的哲学都有着发达的宇宙生成论和万物构成论。古希腊人的宇宙论可以分为元素论和原子论两大类。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泰勒斯是第一位提出元素思想的人。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是最为根本的存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火”、色诺芬尼认为“土”是世界本原。阿那克西曼德则用“无限”来代表那个无所不包的“整全”。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本论来阐明万物之源,恩培多克勒受此影响,将物质一元论转变为四根说,即火、土、气、水四者是组成万物之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又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柏拉图将四根说几何化,在他这里,神创世界的宇宙观开始出现雏形,他认为上天希望世界万物跟上天一样完美,所以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创造世界万物,最先创造出来的是灵魂,然后将它分割成相反方向旋转的圆,再将元素按照比例造出天体,形成宇宙。亚里士多德将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进一步发扬光大,认为四元素同时与冷、热、干、湿四种特性相互作用,以构成其他世间万物。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炼”出第五种元素——“以太”,水、气、火、土是世间万物的质料,“以太”则是天体的质料。斯多亚学派既从物理学又从神学的角度对宇宙生成进行思考。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被动和主动两个本原,二者不可分离;“神”创造宇宙,“神”可以将火转化为其他元素,例如气和水,而水又生成土,其余部分的水归于气和火,从而不断转换形成宇宙其他物质,包括生命。元素论致力于探讨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并将终极本原归结为一种或者多种元素。万物是生灭的,元素是不灭的。元素作为一种整全性的存在,其自身未必显现,由元素组合而成的一切万物却因此显现。古希腊元素论宇宙观有与数学物理学相联系的倾向,也容易走向神学。原子论致力于探索万物最细微的构成。原子论的代表人物徳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运动于无限的虚空之中。物体的产生是由于原子的结合,物体的消灭是由于原子的分离。事物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那是最精细的原子。原子群不断地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思想。从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来看,原子论的影响显然要更大一些。原子论也被称为“原子本体论”,即这种观念更强调有形有界、独立间断之个体的重要性。因此其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小到大、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这就和从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更为强调本原的元素论形成对照。原子论重视对物质形状、位置、性质的准确认识,把万物看作人类客观认知的对象,因此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以分析解剖为基础,这和近代以来的科学理念有相似性。因此,原子论容易走向科学,而强调创生者、第一因的元素论容易走向神学。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中,影响最大的是“气本论”或者说“阴阳气化论”所谓“气本论”,就是把气的聚散离合理解为世界万物存亡兴衰的根本原因。气是万事万物原始共通的物质。气分为阴阳,万物的生成即阴阳相生的结果,因此“气本论”也可以称为“阴阳气化论”。阴阳之气作为天地之间最为根本的两种元素,通过彼此间的对立矛盾、相互依存,造就万物的生成,推动万物的变化。所以,万物的运动、人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讲都可以归结为阴阳之气的和合、聚散、交感、连续。一切自然的现象、人生的变故、疾病的成因、国家的兴亡都可以从阴阳的变迁中找到答案。阴阳理论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结合之后,万事万物的发生、构成、运动得到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解释。早期的五行观只是中国古人对事物构成要素的提炼,是一种静态的理论,五行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后来引入相生相克理论之后,五行才开始循环运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既自我封闭又充满生机的系统。古代中国人很少像古希腊人那样,将某一种元素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虽然阴阳和五行可以视为不同的元素,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两方并非彼此孤立、互不相关,而是存在着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关系。这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辩证思维。五行也一样,虽然五种元素具有独立的性质,但只有在一个连续整体系统中交替作用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价值,必须融会贯通于一个共同体之中。即便后来出现以土居中,统摄其他四项的“四加一”型五行,“土”也不是可以脱离其他四行的存在。所以无论阴阳还是五行还是八卦,都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体,作用体内各项元素既互为条件,又互为“他者”,如此万物才能够生生不息。(摘编自曹峰《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宇宙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有的古代文明都会关注世界是如何生成的、世界万物是如何构成的等问题。B.毕达哥拉斯学派受到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的影响,提出“数”本论来阐明万物之源。C.柏拉图认为水、气、火、土四元素与冷、热、干、湿四种特性相互作用构成了万物。D.中国古人用辩证思维来看待阴阳,认为阴阳存在着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关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亚里士多德发扬了四元素说,并提出了构成天体质料的第五元素“以太”。B.根据古希腊元素论,一个物体未必会把构成该物体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显现出来。C.从原子论的有关论述来看,人的灵魂也是一种物质,因为它是由原子构成的。D、在中国,阴阳理论最早产生,并派生出五行学说,两者共同构成“阴阳气本论”。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中“气是万事万物原始共通的物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庄子·知北游》指出,“通天下一气耳”。C.王充《论衡》认为,“天去人高远,其气莽苍无端末”。D.张载《正蒙·太和篇》主张,“气有聚散,并无生灭”。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后对古希腊的元素论和原子论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二者的差异。B.文章大体上按照时序介绍元素论的相关思想,呈现了该学说的发展脉络。C.文章抓大放小,选取了古代中国宇宙观中影响最大的气本论展开论述。D.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学理性较强。5.本文标题为“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宇宙论”,本文内容是如何体现标题的?请简要分析。(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1.[参考答案]D[解析]A项,“所有的古代文明”错,原文说的是“具有成熟思维的古代文明”。B项,“毕达哥拉斯学派受到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的影响”错,根据原文“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本论来阐明万物之源,恩培多克勒受此影响”可知,恩培多克勒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C项,“柏拉图认为”错、根据原文“亚里士多德将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进一步发扬光人,认为四元素同时与冷、热、干、湿四种待性相互作用,以构成其他世间万物”可知,选项中的观点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2.[参考答案]D[解析]“阴阳理论最早产生,并派生出五行学说”错,原文只提到“阴阳理论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结合之后,万事万物的发生、构成、运动得到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解释”,并不能据此认为“阴阳理论最早产生,并派生出五行学说”。3.[参考答案]B[解析]A项,孟子的话意在强调培养个人的内在气质,不能体现该观点。B项,指天地都是共同的“气”构成的,能体现该观点。C项,指气存在于宇宙各处。不能体现该观点。D项,指气没有生灭的特征,不能体现该观点。4.[参考答案]D[解析]本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5.[参考答案]①“比较视域”指出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中国古代宁宙论”是研究的对象,标题是指通过中外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宁宙论;②文章首先论述古希腊的宁宙论,这是要用来比较的对象,然后论述中国古代的宁宙论,通过与古希腊宁宙观的比较,凸显出中国古代宇宙论的鲜明特色,从而体现标题“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宇宙论”。[6分,每点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传统神话包括上古神话、古典神话文学以及民间传说、志怪等体裁,其在历代创作中曾生发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广泛深沉的文化意蕴,因而也成为了我国国产电影天然的取法对象与题材宝库。由于神话题材天然具有的超现实性,其影视改编过程中往往难以采取真人实景的方式予以复现,因而依赖影视技术的动画成为了与该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神话重述”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最初曾在文学领域引起较为广泛的讨论,其基本意义指向为对此前流传的神话元文本进行重读、改编、扩写,以达到赋予其当下时代性之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技手段的发展下,以传统神话作品充当故事外壳,生产成为精神消费商品后以多种载体进行传播的艺术形式也被纳入该视角的观照范畴,“国潮”动画电影便是与其理念高度契合的一种。“国潮”动画电影同时汲取神话题材作品重述成败两方面的经验,使得诸多观众原本耳熟能详的神话主角在影片中或失意化或顽劣化后得以“祛魅”,最终在神话原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推陈出新。欧美“新神话主义”创作的内在目标在于借助早前神话资源对以自然为代表之种种未知事物的赋魅想象来对抗现代异化,并最终与科技社会奉为圭臬的“理性”在经由形式上的初步冲突之后糅合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神话”。西方新神话主义创作主要是抓住早前神话元素进行现代神话构建,对于现代异化这一问题采取了对抗之后融合、再阐释的应对策略。从这一层面考量,“国潮”动画电影与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决定了神话母题为数众多,且多数母题中均蕴含如舍己为人、自力更生、打破命运牢笼等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基因与民族精神,这是独属于现代中国的宝贵财富,是文艺作品的文化根基,这也正是“国潮”动画电影在进行现代化改编之余仍能保留中国文化价值内核的根本原因。创作者们虽然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做出了种种创新,但并没有抛开神话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反而通过重述将其置于中心地位。通过对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梳理也可看出,“国潮”动画电影在创作上更多地选择旧题新写,对神话资源进行承袭与延伸,意图通过“文化寻根”的方式将对当下问题的思考纳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体系之中。其之所以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成长至今,与多方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模式也有密切关系,这不仅催生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艺术先行者,更让《长安三万里》《深海》等新一代业已不拘泥于单纯神话重述的影片成功与观众见面,达成了创作实践与艺术表达的有机结合。“国潮”动画电影在深入挖掘我国早期神话文本资源的同时,于内容与形式这两个方面形成了自我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使二者均为其价值内核的表达服务。(摘编自黄诗娴、陈可凡《论“国潮”动画电影的艺术特色与时代价值》)材料二《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在文本层面最具颠覆性的改写,是将哪吒设置为一个反英雄。《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是灵珠投胎,电影中则把灵珠改写为混元珠,并一分为二化为灵珠/魔丸,哪吒阴差阳错成为魔丸降世,原著中的反派龙王三太子敖丙却成为灵珠投胎。于是,原著中哪吒(善)/敖丙(恶),被颠倒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主角哪吒成为一个反英雄,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这种天命的错置,也成为电影中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另一个颠覆性的改写,在于把原著中登场就被打死的配角敖丙,变成哪吒的某种镜像体,建构起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哪吒/敖丙本就是混元珠的一体两面,哪吒虽为魔童降世被百姓厌弃,却一直想要获得百姓的认同;敖丙虽为灵珠转世,却因是龙族传人而被视为异类,一直遮住龙角想要隐藏身份。可以说,叙事层面设置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将古典文本中重视精神内核却忽视戏剧布局的哪吒故事,进行了一种类型化的现代文本改编。哪吒虽然在各类古典文本中被一再讲述、不断演化,但吸引人的始终是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反叛精神内核,而非故事文本的丰富性与戏剧冲突的复杂性。《封神演义》中,哪吒与龙王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哪吒的力量是压倒式的,因此善/恶之间无法建构起有效的矛盾对抗和张力充足的戏剧冲突。更深层、更震撼的悲剧性来源于哪吒与父亲无法调和的冲突,但“剔骨还父”这一戏剧高潮,几乎没有经过戏剧性的铺陈。因此,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相较于古典文本,建构了一种更复杂、更立体、更多层次的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也随之变得更有对抗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叙事层面的类型化改写,服务于故事主题的现代性转换。原著中哪吒与父亲这一核心冲突消失了,变成了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双主角成长故事。由此,就将哪吒神话原型包含的个体与父权之间的伦理悲剧,转化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一个主体性问题,并在这个合家欢的类型动画中被温和化为一个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成长故事。(摘编自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镜像结构与文化重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神话因多样的艺术形式与深沉的文化意蕴,成为国产电影的题材宝库,其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B.“神话重述”既指对神话元文本的重读、改编、扩写,也指以传统神话作品为故事外壳生产成精神消费商品进行传播的艺术形式。C.《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被设置成一个反英雄,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这种天命错置成为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D.《封神演义》中,哪吒与龙王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更深层、更震撼的悲剧来源于哪吒与父亲无法调和的冲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经过现代化改编后,保留了中国文化价值的内核,根本原因是其神话母题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基因。B.《大鱼海棠》在多方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模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精神。C.《哪吒之魔童降世》设置了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这种颠覆性的类型化改写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契合了传统观念。D.《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传统的哪吒反抗父权的伦理悲剧故事改写为哪吒与敖丙的双主角成长故事,这种改写更易被观众认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凡人江流儿身为稚童却解除了如来佛祖的封印,并最终使得孙悟空打破桎梏、恢复法力。B.《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念着数来宝式顺口溜和陌生化跨时空台词登场,形象活泼俏皮,成了一个反英雄。C.《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将自己比拟成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将沧海之水簸干的大鹏,足见其自信满满,豪情万丈。D.《姜子牙》中半人半妖的小九成为全片矛盾的核心,使姜子牙坚守本心并勇于反抗看似不可违背的元始天尊。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西方“新神话主义”创作和中国的“国潮”动画电影处理神话资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5.有评论家指出:纵观“国潮”动画电影历年创作,均将人物角色的塑造作为内容建构的重点,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批量改动,张扬了“潮”之个性,但另一方面影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却仍与神话原型所弘扬的“国”之价值观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塑造上的“国”与“潮”分别体现在什么方面?(6分)1.A【解析】A项中“其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神话题材是具有的超现实性,影视改编往往又很难以真人实景的方式予以复现,所以,依赖影视技术的动画成为了与神话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可知并不是神话题材的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而是与其他影视形式比较后,动画更具有的优势,成为了与该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而不是“最契合的”。2.C【解析】材料二第四段原文“更重要的是,这一叙事层面的类型化改写,服务于故事主题的现代性转换”,由此可知这样的文化重构契合的是现代观念。3.B【解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国潮”动画电影使神话主角在影片中或失意化或顽劣化后得以“祛魅”,最终在神话原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推陈出新。A项中的江流儿,C项中的李白,D项中的小九,均不是神话主角。B项中的哪吒是神话主角,且经过顽劣化后得以“祛魅”,符合传统神话人物形象的推陈出新。4.①西方“新神话主义”创作主要是抓住早前神话元素进行现代神话构建,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神话。②中国“国潮”动画电影在创作上更多地选择旧题新写,对神话资源进行承袭与延伸。[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5.①“国”:《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文精神与神话母题中蕴含的打破命运牢笼的价值观一脉相承。(人文精神与“国”之价值观一脉相承1分:结合材料准确分析人文精神与“国”之价值观一脉相承各1分)②“潮”:《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传统神话中对哪吒与敖丙的形象进行了改动,哪吒由传统故事中一身正气的灵童改为魔童,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哪吒与敖丙的形象进行了改动1分:结合材料准确分析哪吒与敖丙的形象改动各1分)广东省广铁一中、广州外国语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需要实现碳零排放的目标,原因很简单。温室气体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温室气体越多,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越大,一旦进入大气,温室气体就会存留很长时间。今天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万年之后仍会存留大约20%。我们持续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碳,这个世界却不再变热——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地球温度越高,人类的生存越艰难,因而很难再谈人类的繁荣发展。对于某一给定幅度的温度上升、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此表示担忧。而且,温室气体会长期留存在大气中,所以即便实现了碳零排放的目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还是会处于暖化状态。我承认,使用“零”是不准确的。我应该把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在前工业化时代,也就是在18世纪中期以前,地球上的碳循环可能处于大体平衡的状态——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同全球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基本相当。但自18世纪中期起,我们开始燃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储藏在地下的碳构成的,这得益于远古时代死去的植物:经过数百万年的压缩和演化,它们转变成石油、煤或天然气。当我们把这些燃料从地下挖出来燃烧使用时,我们排放了额外的碳,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总量。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可行的路径。相反,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换言之,这里所说的实现“零”的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而是“近净零排放”。这不是一场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的考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这样想:如果实现100%的减排,一切都会很棒,但如果只实现了99%的减排,一切都是灾难。当然,减排越显著,效益就越大。减少50%的排放量并不能阻止温度上升,它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只会延迟而不会阻止气候灾难的到来。假设我们减少了99%的排放量,哪些国家可以使用剩余1%的配额?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如何做决定。其实,要避免最糟糕的气候状况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步骤被称为“净负排放”。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遏制地球温度的上升。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我们不仅要关掉流入浴缸的水,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当得知全球温度的小幅上升(升高1或2摄氏度,也就是33.8或35.6华氏度)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时,我感到很惊讶。但这是真的,在气候领域,仅仅是几摄氏度的变化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全球平均温度只比今天低6摄氏度。在恐龙时代(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大概4摄氏度,那时北极地区还生存着鳄鱼。这些平均数字可以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虽然现在全球平均温度只比工业化时代之前高1摄氏度,但有些地方的温度增幅已经超过2摄氏度,而全球20%~40%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方。为什么有的地方比其他地方更热呢?在一些大陆的内部地区,土壤更干燥,这意味着土地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凉下来。基本上,大陆不会像过去那样潮湿了。那么,地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见下图)?让我们从基础知识说起,二氧化碳是最常见的温室气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温室气体,比如一氧化二氮和甲烷,你可能在牙科诊所用过又被称为“笑气”的一氧化二氮,甲烷则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从单一分子的对比来看,很多温室气体造成的暖化效应都超过二氧化碳。以甲烷为例,其在大气中的暖化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20倍,但它不会像二氧化碳那样长期存留在大气中。注:图上三条线展示了未来地球温度在三种情况下的可能变化:如果排放量大幅增加(高)、如果排放量减少(低),以及如果我们消除的碳逐渐超过排放的碳(负)。为简便起见,大多数人会使用单一度量单位,也就是“二氧化碳当量”,来表述所有这些不同的温室气体。(你可能见过它的缩写,即CO2e。)我们之所以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温室气体在捕获热量方面的能力高于二氧化碳,但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又短于二氧化碳。令人遗憾的是,二氧化碳当量不是一个完美的度量标准:从根本上来讲,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是升高的温度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在这方面,像甲烷这样的气体要比二氧化碳糟糕得多,它会使温度迅速上升,而且升幅很大。但使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术语,无法完全解释这种重要的短期效应。但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用以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方法,而且它经常出现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讨论中。我不断提到的510亿吨这个数字,指的就是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你在别处可能会看到370亿吨或100亿吨等数字,前者只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没有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计算在内,后者则只是单纯的碳排放量。(摘编自[美]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的解决方案》,陈召强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捕获热量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而且长期留存于大气中。B.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大气中碳总量增加,未来人类一定要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C.二氧化碳当量是计算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好方法,但无法解释甲烷等气体的短期效应。D.作者以浴缸为喻,“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指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比尔·盖茨看来,实现了80%的减排和实现了30%的减排一样,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依然会给地球带来灾难。B.如果人类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那么大气中的碳总量就会降低,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C.人们使用“平均数字”来表述地球上升的温度,会让人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D.全球温度的小幅度变化会对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以历史上的冰河时代和恐龙时代(中生代)为例来证明这一点。3.下列对文中有关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碳零排放”指人类大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含量,使其接近于零的愿景。B.“二氧化碳当量”是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量度单位。C.“净负排放”指未来人类消除的温室气体量超过了排放的温室气体量。D.“温室气体”指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加热作用的气体。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对文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温室气体持续地大幅增加(高),2100年北极地区可能会出现鳄鱼。B.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低),2100年人类大部分地区所受影响不大。C.如果现在实现温室气体负排放(负),地球温度也要几十年后才能下降。D.从文中图表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大气温度成正相关的关系。5.本文为《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的解决方案》一书节选,请据节选内容,推测比尔·盖茨会为气候变暖提出哪些解决方案。(6分)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会长期留存于大气中”错误。由原文“以甲烷为例……但它不会像二氧化碳那样长期存留在大气中”可知,甲烷不会长期存留在大气中。B.“未来人类一定要完全放弃使用化石燃料”错误。由原文“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并不现实”,可知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肥料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并不现实碳零排放的目标。D.“人们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错误。由原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且需要切实行动起来,着手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它意味着,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气候就好比一个正在被缓缓注水的浴缸,我们不仅要关掉流入浴缸的水,还要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可知“打开排水阀,让水流出去”在文中指人们要“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实现了80%的减排和实现了30%的减排一样”曲解文意,由原文“我们不能这样想……一切都是灾难”可知,这并不是比尔·盖茨的观点。B.“从而遏制地球温度上升”错误。根据原文“最终我们从大气中消除的温室气体将多于我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遏制地球温度的上升”,可知如果只做到碳排放量与植物和其他物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还不能做到遏制地球温度上升。C.“会让人们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研究大气温度时不能使用‘平均数字’”错误。根据原文“这些平均数字可以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可知平均数字会掩盖相当大的温度变化,而且文中也没有得出研究大气温度是不能使用平均数字的结论。故选D。3.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指人类大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含量,使其接近于零的愿景”错误。根据原文“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可知“碳零排放”指的是人类仍然会排放一定的温室气体,但有办法达到碳平衡的情形。故选A。4.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B.根据“当得知全球温度的小幅上升(升高1或2摄氏度,也就是33.8或35.6华氏度)确实会造成很多麻烦时”可知,“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低),2100年人类大部分地区所受影响不大”错误。故选B。5.①整体统计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统筹观测不同地区温度上升情况;②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可产生其他温室气体的生产活动;③利用现代科技,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现实却并非如此。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研究的证据比较稀少——显然不能只是为了了解认知能力受影响的状况而随意损坏人脑。另一方面,关于数据应该如何解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些人认为,所观察到的脑损伤病人的认知障碍模式并不意味着意识是模块性的。他们声称,即使意识是万能解题器,即不是模块性的,脑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的认知能力仍然是可能的。所以他们主张不能仅从缺陷研究来“轻率判断”意识的结构,这种研究最多只能提供有瑕疵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福多尔在研究模块性假说时,认为大脑模块有三个重要特征:它们是领域化的,运行是强制性的,信息是分隔的。首先,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机制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儿童学会语言——它并不帮儿童学会下棋、数数或者做其他任何事。其次,认知系统是强制性的,即我们不能选择是否让该系统运作。语言的感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听到一个用你所通晓的语言说出的句子,你就不得不把它听成是一个句子。如果有人要你把该句听成“纯粹的噪音”,不论如何努力,你都无法做到。第三,信息是分隔的,即大脑模块分隔强调某些特定的信息,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拿恐蛇症来说,人类普遍对蛇有一种恐惧,即使明知有些蛇不危险,也很难克服这种恐惧症。因为蛇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非常危险,所以通过自然选择,就很容易进化出对蛇的本能恐惧,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即使你知道特定的一种蛇没有危险性,你仍然很可能害怕这条蛇,而且不愿意触摸它。该蛇不危险的信息不能进入你意识的这一部分,该部分在你看到蛇时会引起害怕的反应。这说明,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与生俱来的、信息分隔式的“恐蛇”模块。最热衷地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相信意识完全由模块构成,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福多尔认为,人类意识虽非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感知和语言是模块化的,但思考和推理不是。为什么不是?假设你正参加陪审团,在裁决被告有罪还是无罪。你将怎样处理这一任务?你会考虑的重要问题是,被告的陈述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是否没有矛盾,你可能问自己,现有的证据是否刚好与被告的罪行相符,或者是否很强地支持了罪行的成立。显然你在此所用的推理技巧——检查逻辑一致性和评估证据——是通用的技巧,它们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用于陪审团的,你在许多领域都使用这些技巧。所以你在仔细裁决被告的罪行时所运用的认知能力不是领域化的。同样它们的运用也不是强制性的——你必须有意识地思考被告是否有罪,并且能够在任何你想要停止的时刻停止这种思考。最重要的是,这里同样也没有信息分隔。你的任务是全面考虑,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所以你也许必须运用所拥有的任何背景信息,只要你认为相关。例如,如果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简言之,这里不存在决定一名被告是否有罪的模块,你是用“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认知问题的。意识的模块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如何判定两个认知任务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呢?脸部识别是单一的认知任务还是由两个不同的认知任务(识别男性的脸和识别女性的脸)构成的?做除法和乘法是不同的认知任务,还是都是一般的算术运算任务的一部分?这类问题是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哲学上的,而不是直接经验上的,它们对于模块性争论可能非常重要。福多尔的观点,即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这样看来便十分合理。但是确切说来有多少模块、这些模块具体负责什么,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还是无法回答。(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意识是模块化的吗?》,韩广忠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模块性假说,剖析其内涵和重要特征。B.第三段运用“尽管”“却”“即使”“一些”“最多”等词语,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C.文章列举了大量人类意识如何建构的具体事例,从而有力地证明意识是模块化的观点。D.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文末指出模块性假说的研究方向。4.下面是米勒-利耶尔错觉图,人们普遍感觉上面的横线更长,即使被告知两条横线一样长,这种错觉也不会消失。请结合材料,解释上述现象。(4分)5.学术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便于读者迅速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请在①、②处填写合适的内容,为本文写一段提要。(5分)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直是心理学领域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主要探讨①,在与通用智能说的比较中,从“缺陷研究”、大脑模块特征以及哲学本质等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②。(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1.(3分)B(A.根据原文表述“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选项将这句话进行重新拆解、排列,使得句意发生错乱,张冠李戴。原文中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认为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他认为儿童的意识中有独特的“语言习得机制”,借此学会语言。C.根据原文表述:“例如,如果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简言之,这里不存在决定一名被告是否有罪的模块,你是用“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认知问题的。”可见本句运用了假设论证的论证方法,假设人们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可能会利用这个推论作裁决。并提出作出这个结论是在“通用智能”来解决的。因此选项表述扭曲了原意。D.根据原文表述“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如何判定两个认知任务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呢?脸部识别是单一的认知任务还是由两个不同的认知任务(识别男性的脸和识别女性的脸)构成的?……这类问题是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哲学上的,而不是直接经验上的……”可见,原文并没有就选项中提及的话题给出论断,选项犯了过度推断的错误。故选B。)2.(3分)C(根据原文表述,“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福多尔在研究模块性假说时,认为大脑模块有三个重要特征: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运行是强制性的,信息是分隔的。首先,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机制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儿童学会语言——它并不帮儿童学会下棋、数数或者做其他任何事。”,可见,语言习得机制是领域化的例子,是否具备其他特征,于文无据。故选C。)3.(3分)B(A.根据原文表述,“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可见,诺姆·乔姆斯基的观点是“人们普遍……模块”,模块性假说并非诺姆·乔姆斯基提出。C.文章所应用的论据,都基于心理学中的其中一种观点是“意识是模块性的”,具体展开讨论了在这一观点下的争论。最后结论是“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比较合理,所以选项表意与原文不符。D.本文并未解决问题。故选B。)4.(4分)①上面的横线更长的认知被大脑分隔强调,并存储在人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一块区域中。②即使知道两条横线一样长,但该信息不能进入到这一区域,因此错觉不会消失。[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5.(5分)①模块性假说在意识中的合理性②意识可能部分模块化,但确切的模块数量和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答出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记忆是人记住事物的一种能力,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信息,存储下我们每天的动态以待需要的时候进行检索。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记忆就成了大脑固有的功能。总的来说,记忆包含了三个阶段:编码、储存和提取。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具有三个功能区域的图书馆。“瞬时记忆”是大厅,即使并未刻意注意,但当你足够快地提取它时,会发现它仍在那里。由于瞬时记忆和视觉、听觉、味觉等紧密相关,因此又称“感觉记忆”。从外界接收的所有信息都聚集在这里等待下一步指示,有的记忆在这里待一会儿就离开了,有的记忆则被大脑看中留了下来,从而进入另外两个区域—“短时记忆”馆和“长时记忆”馆。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被看中的信息是怎么留下来的。你注意过图书馆藏书的书脊下方所贴的标签吗可别小看了这个标签,有了它,熟悉图书馆的人就可以从琳琅满目的书中高效、准确地将目标定位,这就是编码的重要之处。类似地,大脑也会对将要储存的信息进行编码,给它们贴上独一无二的标签。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东西,会形成不同的编码,贴不同的标签。心理学家通常认为,编码的标签越接近语义,提取时就越有效,一个信息的编码方式越多,后期也就越容易提取。完成了编码,信息就可以正式入驻大脑这个图书馆了。接着便进入记忆的第二阶段:储存。有的信息被送往“短时记忆.”馆,有的信息被送往“长时记忆”馆。短时记忆是一种持续时间非常短的记忆形式,它是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施加了注意成分所形成的。注意是人们留意一些东西的同时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影响着我们分析感觉输入、编码加工输入的信息。要学习短时记忆,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一定不能错过,那就是“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代表一种容量有限的、在短时间内保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因此被喻为“思维的画板”。其内容可以源于感觉记忆的感觉输入,也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获得。工作记忆概念的出现是为了扩展短时记忆的概念,除了在较短时间内的记忆外,工作记忆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信息加工和认知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