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无衣》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无衣》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无衣》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无衣》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3.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2.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完成提空题。(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305篇。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2)《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三类。《诗经》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特征是大量运用了、、的表现手法。二、了解背景,助力赏析1.作品出处介绍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国风·秦风·蒹葭》2.写作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秦国军队出现的“无衣”情况与其士兵来源有关。当时的秦国实行的是“爰田制”,亦称“辕田”,其经营方式是:国家定期将土地按上、中、下三等分配给奴隶耕种,奴隶主只管收取十分之一的劳动成果,到了战时允许这些奴隶去当兵。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秦国的奴隶们也很愿意参战获利。他们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四、出示诗文,指导朗读1.朗读指导秦风·无衣【朝代】先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朗读指导例句句式特点语调岂曰无衣?设问语气升调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肯定语气紧急语速(2)名家范读,学习朗读提示:这首诗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五、吟咏战歌,梳通诗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意: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诗意: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诗意: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六、品读战歌,体会情感1.找出诗歌各节在用词上的异同之处,分析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艺术手法: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诗经》善用这种手法,有的通篇重叠,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七、文本探究,解析相“同”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①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设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②“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为何把它置后?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5)文本探究,解析不“同”3.“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诗中之“衣”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衣到下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而大家都可共享,意在表达肝胆相照不分彼此,同患难共生死的情谊。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4.“戈矛”“矛戟”“甲兵”有何变化?从戈矛到矛戟,再到甲兵,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器逐步在完备,防御在完善。同时也是在强调备战的重要,侧面衬托来者不善而且力量强大,所以更需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5.“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既是行动的步步深化,更是情感的层层深入;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6.从章节之“异”的分析中,可以判断出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同袍——戈矛——同仇(统一思想)同泽——矛戟——偕作(统一准备)同仇敌忾勇赴战场舞戈挥戟齐心备战形象同裳——甲兵——偕行同仇敌忾勇赴战场舞戈挥戟齐心备战形象团结友爱克服困难主题: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人物分析1.诗中的“我”是怎样一个形象?“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九.艺术手法分析1.内容上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2.形式上便于记忆和咏唱。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十.诗歌主题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