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综合第14章病原微生物_第1页
基础医学综合第14章病原微生物_第2页
基础医学综合第14章病原微生物_第3页
基础医学综合第14章病原微生物_第4页
基础医学综合第14章病原微生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病原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第二节细菌学总论第三节常见致病菌及其所致疾病第四节真菌学第五节病毒学1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2微生物的主要特点:(一)比表面积大;(二)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三)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四)适应能力强,易发生变异;(五)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微生物概念与分类一微生物概念

1、微生物:是一类繁殖快,分布广,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各种最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

2、微生物的分类:

4微生物概念与分类5微生物概念与分类

3、名词解释:

(1)病原微生物:即病原体,一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引起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成为病原微生物。

(2)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引起疾病,

例如:牛瘟病毒只能是使牛发病。狂犬病毒能感染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在恶性卡他热病毒能在绵羊体内繁殖,而不致病,但其病原体一旦传染给牛可使牛感染发病。6微生物概念与分类二微生物的发展(一)形态学时期:例如1683年荷兰人吕文虎克,用200倍以上的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

1664年,英人虎克用于观察霉菌的单筒复式显微镜7微生物概念与分类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

(二)生物学及免疫学时期:1870年到1920年。人物:巴斯德。发明了固体培养基,细菌的染色方法、传染病病原论。

免疫学—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8微生物概念与分类曲颈瓶实验9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巴斯德发现免疫现象几星期后42-43oC下培养的老龄炭疽菌获免疫力37oC下培养的新鲜炭疽菌10微生物概念与分类

罗佰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Koch毕业于医学院,专门研究细菌,特别是病原菌,毕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①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摸清引起病害的微生物生活史、生理生态等)。②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创立了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还创用了显微镜技术,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提供实验手段。

细菌学奠基人11微生物概念与分类

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

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科赫获得了诺贝尔奖。并提倡采用消毒和杀菌方法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他的学生们也陆续发现白喉,肺炎、破伤风、鼠疫等的病原细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人们对细菌给予高度的重视。

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法则。12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1、配制培养基;2、利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技术(采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剂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和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3、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细菌的染色方法等);4、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

13微生物概念与分类14微生物概念与分类

(三)近代微生物学

1920年以后。包括微生物遗传学,免疫学,病毒学方面的发展。

J.D.Waston,H.F.C.Crick发现DNA双螺旋模型15微生物概念与分类1983年发现AIDS病毒HIV模型图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7绵羊多利诞生。16微生物概念与分类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微生物来源的物质分析细胞高密度培养生产生物降解塑料PHA17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抗TMV和CMV双抗转基因烟草的培育”项目组科研活动剪影18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基因工程产品色氨酸19微生物概念与分类www.微生物学相关网站20微生物概念与分类第二节细菌学总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理消毒与灭菌噬菌体细菌的变异细菌的感染21

一、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1、球形双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乳酸链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球菌形态.......................................................................................................................2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杆形

球杆菌:巴士杆菌、布氏杆菌

链杆菌:炭疽杆菌

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24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螺旋菌:

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如:“C”形

螺菌:菌体有两个以上弯曲

25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二)细菌的大小

通常以微米作为其测量单位

球菌:1um

杆菌:2-8um——0.5-1um

螺旋菌:0.3-1nm——1-20nm

26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三)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1、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无色透明,其上有许多小孔。细胞壁的功能:(1)保持细菌的固有形态。(2)保护性,其屏障作用(3)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有关。(4)有许多种抗原决定族,决定了细菌的抗原性。(5)其化学组成与结构与细菌的染色反应和对药物敏感性有关。27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细胞膜:细胞壁内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渗透性生物膜。主要成份是脂类、蛋白质、少量糖类。(蛋白质镶嵌的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功能:

(1)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选择性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

(2)其上有呼吸酶,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的场所。

(3)参与细胞壁、荚膜的合成。28细菌的形态与结构abcdef

a:内嵌蛋白;b、c:内嵌蛋白或整合蛋白;

d:外周蛋白;e:多酶复合体;f:脂双分子层

膜蛋白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和种类29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蛋白质镶嵌的磷脂双分子层

30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细胞质(细胞浆):是一种粘稠的透明胶体,包含有丰富的水、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核糖核酸和少量无机盐等。是细菌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场所,也是营养物质代谢的场所。

细胞质具有的重要结构:

(1)核蛋白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工厂。

(2)质粒:是一种除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它是一小段环状双股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与细菌的耐药性等有关。例如:葡萄球菌的质粒上有青霉素酶的基因,与形成抗青霉素的葡萄球菌菌株有关。

3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异染颗粒:是某些细菌细胞浆中一种特有的酸性小颗粒,他们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特别强,用美蓝染色,它们呈红紫色。菌体其他部位呈蓝色,故称为异染颗粒。

4、核质:细菌为原核微生物,核体呈网状散布在整个胞浆内,核质由DNA、蛋白质等组成。带有遗传性状,与细菌生长繁殖、遗传变异有关。32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芽孢、菌毛

1、荚膜: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黏液性物质,包绕整个菌体。

作用: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作用;增强细菌的致病能力。炭疽杆菌3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鞭毛:由细胞内伸出细胞外的纤细而弯曲的丝状物。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分为单毛菌、丛毛菌、周毛菌等。

检验: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法。34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鞭毛的类型两端单生单端丛生单端单生两端丛生周生35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菌毛:大部分G-细菌其上有菌毛,比鞭毛更细,短而粗,数量较多。

普通菌毛:终身都有,帮助细菌牢固地吸附在细胞上。

性菌毛:数量少,一~四根,

有性菌毛的称为雄性细菌,没有性菌毛的称雌性细菌。转移、传递遗传物质。

36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鞭毛与菌毛37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4、芽孢:在细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

一般在不利的环境中形成。细菌的芽孢含水量少,处于休眠状态。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力比繁殖体高得多。

例如:炭疽杆菌芽孢在干燥条件下能存活数10年,破伤风梭菌的芽孢煮沸一至三小时仍不死。可以用来鉴别细菌。38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芽孢菌体

spores39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长繁殖一、化学组成:水80%固体成分:蛋白质50%-80%、糖类10%-30%、脂类1%-7%、无机盐3%-10%

40细菌的生理二、物理性状:带电现象:一般环境中带负电表面积:大半透性41细菌的生理三、细菌所需营养物质

水分:菌体成分、溶媒碳源:菌体成分、提供能量氮源:菌体成分、参与代谢无机盐:菌体成分、调节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等42细菌的生理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生长必须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一类有机物质,主要是B族维生素、嘌呤、嘧啶和某些氨基酸。43细菌的生理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生长繁殖的条件

充足的营养适宜的酸碱度:PH7.2—7.6温度:大多数致病菌为37℃必要的气体环境44细菌的生理气体环境专性需氧菌:只在有氧的环境中生长,如结核杆菌专性厌氧菌:只在无氧的环境中生长,如破伤风杆菌兼性厌氧菌: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微需氧菌:低氧压时生长较好,如空肠弯曲菌45细菌的生理厌氧菌在有氧情况下不能生长的原因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酶缺乏SOD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46细菌的生理(二)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二分裂法繁殖,约20~30分钟一代。

47细菌的生理细菌的生长曲线48细菌的生理2.细菌群体繁殖的规律:

迟缓期:适应阶段,数目不增加对数增殖期:数目呈几何级数增加,性状典型稳定期:繁殖数与死亡数相当,代谢产物增加衰退期:细菌大量死亡,衰退型出现49细菌的生理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及种类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繁殖的营养基质。

50细菌的生理按照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营养培养基:供营养要求较高或特殊的细菌生长选择培养基:选择性培养目的菌,抑制非目的菌生长鉴别培养基:有助于细菌的鉴别厌氧培养基:供专性厌氧菌的生长51细菌的生理按照性状分类液体培养基:增菌培养半固体培养基:细菌的动力试验固体培养基:保存菌种、分离培养52细菌的生理二、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传染病的诊断细菌的鉴定与研究生物制品的制备作细菌毒力分析及卫生学指标的检测基因工程中的应用53细菌的生理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一)糖分解产物及检测:

糖发酵试验

产酸产气⊕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

54细菌的生理(二)蛋白质分解产物及检测

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

色aa

细菌吲哚(无色)

吲哚试剂玫瑰吲哚(红色)

55细菌的生理硫化氢试验

含硫氨基酸细菌H2S+FeSO4

(培养基中的)

FeS(黑)

56细菌的生理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一)热原质:许多细菌合成的一种进入机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即脂多糖LPS耐高温,须以250℃经30分钟方被破坏应严防细菌污染注射药剂,产生热原质57细菌的生理(二)毒素和侵袭性酶

(三)色素

水溶性色素:培养基、脓汁着色脂溶性色素:菌落着色58细菌的生理(四)细菌素某些细菌可产生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用于细菌的分型。(五)抗生素由细菌、放线菌、真菌产生,能选择性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六)维生素

59细菌的生理消毒与灭菌

1.灭菌(sterilization)

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霉菌孢子的方法。

2.消毒(disinfection)

指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只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3.防腐(antisepsis)

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asepsis)指没有活的微生物的状态。采取防止或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它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以无菌法进行的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60消毒与灭菌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物理因素温度辐射干燥超声波微波滤过除菌61消毒与灭菌(一)低温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低温下,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水平,生长繁殖停止,但仍可长时间保持活力。意义:保存菌种、毒种、疫苗等一、温度62消毒与灭菌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种方法。

二者比较:在同一温度下,后者效力比前者为大。

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二)高温:高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63消毒与灭菌

(1)火焰灭菌法

:火焰直接烧灼,如接种环。

1.干热灭菌法64消毒与灭菌

(2)热空气灭菌法

干热灭菌器适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瓷器等的灭菌。灭菌温度需160℃维持2h。65消毒与灭菌

(1)煮沸灭菌:

煮沸10~20min可杀死所有细菌的繁殖体,芽胞常需煮沸1~2h才被杀死。用于饮水、一般器械如刀剪的消毒。

(2)巴氏消毒法

: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1.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63~65℃30min

2.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71~72℃15s

3.超高温巴氏消毒法132℃1~2s

2.湿热灭菌法66消毒与灭菌

(3)流通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常压蒸汽消毒法,细菌繁殖体15-30分钟可杀灭,但芽孢不全部被杀灭。

(4)间歇灭菌法(反复多次流通蒸汽)

100℃维持30min温箱过夜100℃维持30min温箱过夜100℃维持30min温箱过夜100℃维持30min。此法常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培养基,如鸡蛋培养基、血清培养基、糖培养基的灭菌。

67消毒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15磅/平方英寸,121.3℃温度下维持15~20min。

应用此法灭菌,一定要充分排除灭菌器内原有的冷空气。用于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耐热药品、手术敷料等。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5)高压蒸汽灭菌法68消毒与灭菌辐射:能量通过空间传递的一种物理现象。按辐射对微生物的灭活作用分:1.非电离辐射:可见光、日光、紫外线2.电离辐射

:

、、γ、χ射线以及高能质子、中子等

二、辐射69消毒与灭菌

(一)非电离辐射

1.可见光:指在红外线和紫外线之间的肉眼可见的光线,其波长400~800nm。可见光线对微生物一般无多大影响,但长时间作用也能妨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繁殖。光感作用:指可见光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若将某些染料如结晶紫、美蓝、汞溴红、伊红、沙黄等加到培养基或涂在外伤表面,能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70消毒与灭菌2.阳光:直射日光有强烈的杀菌作用,是天然的杀菌因素。许多微生物在直射日光的照射下,半小时到数小时即可死亡。芽胞对日光照射的抵抗力比繁殖体大得多,往往需经20h才死亡。日光的杀菌效力因地、因时及微生物所处环境不同而异。71消毒与灭菌波长200-300nm部分有杀菌作用。实验室常使用的紫外线杀菌灯紫外线波长为253.7nm。常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手术室等的空气消毒,或用于不能用高温或化学药品消毒的物品的表面消毒。还可用于诱变育种。

3.紫外线杀菌机理:(1)损害DNA构型,影响DNA复制和转录(2)O2O3O杀菌72消毒与灭菌

(1)

射线:电离辐射强,穿透力差(缺乏穿透力,不实用)

(2)

射线:电离辐射强,穿透力强

(3)

射线:电离辐射弱,穿透力强(4)X射线:杀菌力不如紫外线,穿透力强

用途:忌热物品的灭菌消毒、食品保藏和育种等方面

杀菌机制:射线使水电离为H+和OH-,这些游离基是强烈的还原剂和氧化剂,可直接作用于细菌本身。(二)电离辐射73消毒与灭菌

微生物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大量水分,新陈代谢便会发生障碍,甚至引起菌体蛋白质变性和由于盐类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导致死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差异很大。主要用于菌种和食品的保藏。

三、干燥74消毒与灭菌频率在20000~20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主要用于裂解细胞,提取细胞组分。四、超声波75消毒与灭菌五、微波

从几百兆赫至几十万兆赫频率的无线电波称为微波。所需时间短、加热均匀。主要用于陶瓷、耐热玻璃容器和塑料器皿,金属器皿忌用。

76消毒与灭菌滤过除菌

:通过机械阻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但滤过除菌常不能除去病毒、霉形体以及细菌L型等小颗粒。主要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液、血清、抗菌素、空气等除菌。六、滤过77消毒与灭菌质粒1、结构2、特征3、类型78噬菌体质粒的结构环状双链DNA大质粒:含几百个基因小质粒:含几十个基因

79噬菌体质粒的特征自主性表现性非必须性转移性相容性与不相容性80噬菌体质粒的类型致育质粒(fertilityplasmid,F质粒)耐药质粒(resistanceplasmid,R质粒)毒力质粒(virulenceplasmid,Vi质粒)细菌素质粒代谢相关质粒81噬菌体R-决定子R质粒的构成82噬菌体噬菌体1、形态与结构2、增殖过程3、类型83噬菌体噬菌体(电镜图)84噬菌体噬菌体(模式图)85噬菌体噬菌体结构示意图尾部头部尾领尾鞘尾板尾刺尾丝尾髓86噬菌体穿入吸附成熟释放生物合成噬菌体的增殖过程87噬菌体噬菌体的类型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

——溶菌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

——溶原性噬菌体

88噬菌体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释放毒性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

89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周期

前噬菌体90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91噬菌体细菌的变异92细菌的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一、细菌变异的概念二、主要的变异类型93细菌的变异细菌变异的概念细菌在繁衍过程中出现的子代与亲代间的性状差异。可分为基因型变异与表型变异。94细菌的变异细菌基因型变异与表型变异的区别特点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基因结构改变有无可逆性极少常见稳定性强弱出现频率低高95细菌的变异主要的变异类型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形态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96细菌的变异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无荚膜的肺炎球菌细菌形态结构变异97细菌的变异S型菌落R型菌落细菌菌落形态变异98细菌的变异参与细菌变异的遗传物质一、染色体二、质粒三、噬菌体四、转位因子99细菌的变异染色体1、结构:环状双链DNA2、长度:1300—2000m3、核苷酸数量:3000—4000Kb4、基因数量:4000—50005、编码蛋白:约2000个结构蛋白100细菌的变异转位因子1、插入序列2、转座子3、转座噬菌体101细菌的变异转座子的种类与特征转座子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Tn1Tn2Tn3AP(氨苄青霉素)

Tn4AP、SM(链霉素)、Su(磺胺)

Tn5Km(卡那霉素)

Tn6Km(卡那霉素)

Tn7TMP(甲氧苄氨嘧啶)、SMTn9Cm(氯霉素)

Tn10Tc(四环素)

Tn551Em(红霉素)

Tn971Em(红霉素)

Tn1681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102细菌的变异细菌变异的机制一、基因的突变(mutation)二、基因的转移(transfer)三、基因的重组(recombination)103细菌的变异基因突变1、形式2、规律3、DNA的损伤修复

104细菌的变异基因突变的形式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插入序列与转座子的插入105细菌的变异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自发突变率很低诱导突变率提高突变与选择:突变是随机的选择是定向的回复突变:野生型——突变型(正向突变)突变型——野生型(回复突变)106细菌的变异DNA的损伤修复

当细菌的DNA损伤后,其自身会对其进行细致的修复以使损伤降为最小,修复本身会出现错误可造成细菌的变异。107细菌的变异基因的转移1、概念

2、方式

108细菌的变异基因转移的概念

基因由原始位置进入新位置的过程109细菌的变异基因转移的方式转化(transformation)接合(conjugation)转导(transduction)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tion)

110细菌的变异转化概念: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

DNA形式的遗传物质转移要点:转化获取的DNA片断较小受体菌须处于感受态(competence)

DNA片断以单链形式进入受体菌111细菌的变异供体菌游离DNA供体菌DNA(转化因子)转化示意图112细菌的变异1928年Griffith的实验1944年Avery的实验肺炎链球菌IIIS肺炎链球菌IIR肺炎链球菌IIIS(死)++肺炎链球菌IIISDNA113细菌的变异接合概念:通过性菌毛在供、受体菌间进行的遗传物质转移要点:性菌毛的形成接合性质粒半保留的转移形式高频重组菌(Hfr)

F’质粒114细菌的变异细菌的“接合”状态115细菌的变异染色体染色体质粒F+菌F-菌F质粒的半保留转移F+菌116细菌的变异染色体Hfr质粒F+菌F质粒转移的不同结果F’质粒117细菌的变异转导概念:通过溶原性噬菌体在供、受体菌间或噬菌体与宿主间进行的遗传物质转移要点:转导的本质是源于噬菌体的装配错误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溶原性转换118细菌的变异第一寄主菌转导示意图第二寄主菌119细菌的变异普遍性转导示意图

完全转导(整合)流产转导(未整合)细菌DNA120细菌的变异局限性转导示意图前噬菌体gal

bio正常脱离断裂和再接偏差脱离galbio

galbio

gal

bio

gal

biogal

bio

gal断裂和再接局限性转导121细菌的变异第一寄主菌溶原性转换示意图第二寄主菌122细菌的变异细菌基因转移方式的比较类型方式介导物主要DNA来源细胞类别接合雄性菌—雌性菌性菌毛

染色体、质粒

原核转导第1寄主菌—第2寄主菌溶原性噬菌体染色体、噬菌体原核转化游离DNA—感受态菌—各种DNA片断真核、原核

123细菌的变异基因的重组

转移后基因在新位置上与原有DNA整合的过程124细菌的变异本章小结1、细菌变异的概念与类型2、细菌变异的遗传学基础3、噬菌体的结构与类型4、细菌基因变异的机制5、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125细菌的变异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ic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bacterium,nonpathoge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致病菌入侵后,在建立感染的同时,能激发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26细菌的感染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群,通称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127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特定条件包括:

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128细菌的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根据传染来源分类:

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129细菌的感染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毒力(virulence):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表示。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130细菌的感染细菌的毒力物质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毒素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131细菌的感染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132细菌的感染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放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min被破坏160℃,2-4h才被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133细菌的感染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天然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补体溶菌酶防御素获得性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134细菌的感染135细菌的感染136细菌的感染137细菌的感染138细菌的感染139细菌的感染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感染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表140细菌的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多途径感染传播方式与途径141细菌的感染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感染的类型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142细菌的感染第三节常见致病菌及其所致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细菌消化道传播的细菌创伤感染的细菌性传播细菌人畜共患病原菌作业: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其致病菌和传播途径?如何预防?143第四节真菌学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真菌感染常见致病性真菌作业:因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有哪些?其致病菌和传播途径?如何预防和治疗?144真菌概念真菌(fungus):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组成:核膜和核仁(细胞核)完整的细胞器(胞浆):几丁质或纤维素单细胞(少数)or多细胞(多数)生存方式:腐生or寄生繁殖方式:有性

or无性

生长缓慢145真菌学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大多数有益:如酿酒、发酵、生产抗生素等少数有害:人类及动、植物疾病。医学(病原)真菌400种,常见的有50-100种

真菌症明显上升趋势:

1.

滥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

2.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和HIV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

146真菌学分类真菌门:5个亚门(传统)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mycotina,orImperfectfungi)

(医学相关:后4个亚门)最新分类:真菌界:4个门:接合菌门(Zyg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omycota)

子囊菌门(Asc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147真菌学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形态:多种多样有核结构和细胞器。两类:

(一)单细胞真菌

(二)多细胞真菌148真菌学单细胞真菌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和类酵母型真菌。(1)酵母型真菌菌丝:无繁殖方式:从母细胞芽生菌落:与细菌相似

(2)类酵母型真菌菌丝:假菌丝

(pseudohypha)

假菌丝:长的芽体可伸进培养基内

繁殖方式:从母细胞芽生

菌落:与酵母型相似,由假菌丝联结成假菌丝体,称为类酵母型菌落

149真菌学多细胞真菌

由菌丝和孢子两大部分组成

1.菌丝(hypha)2.孢子

(spore)150真菌学菌丝

(hypha)芽管:孢子生出嫩芽菌丝: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管状

隔膜

(septum):有的菌丝在一定的间距形成横隔

菌丝体

(mycelium):菌丝长出分枝,交织成团分为:有隔菌丝(大部分病原性丝状菌)无隔菌丝

营养菌丝

(vegetativemycelium):伸入到培养基内

气生菌丝

(aerialmycelium):露出于培养基表面

生殖菌丝

(reproductivemycelium):部分气中菌丝可产生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孢子镜下菌丝的不同形态可作为识别的依据

(有繁殖能力)151真菌学(1)单纯菌丝细长的管状组织,有粗有细,分枝或不分枝,有隔或无隔,有色或无色。(2)球拍状菌丝菌丝在隔膜部位一端膨大呈球拍状,排列规整。(3)破梳状菌丝菌丝一侧有不规则的梳齿状凸起,梳齿参差不齐如破梳状。(4)螺旋状菌丝菌丝呈弹簧状,有规律性旋转状生长。(5)结节状菌丝稍膨大的侧枝细胞、菌丝端细胞或中间性细胞弯曲成团,互缠成结。(6)鹿角状菌丝菌丝顶端呈不规则分枝,状如鹿角。152真菌学153真菌学154真菌学孢子(spore)孢子是生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是鉴定和分类的依据。

(1)无性孢子

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而产生

(2)有性孢子

细胞间配合(质配和核配)后产生:

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绝大多数为非致病性真菌所具有。155真菌学无性孢子1)叶状孢子(thallospore)

由菌丝细胞直接形成①芽生孢子(blastospore)通过发芽方式形成圆形或卵形的细胞②关节孢子(arthrospore)由菌丝分化成长方形的几个节段,胞壁稍厚③厚膜孢子(chlamydospore)

是一种休眠细胞,条件适宜可再发芽

156真菌学2)分生孢子(conidia)

常见的一种无性孢子形状、大小、结构、颜色等:分类、鉴定①大分生孢子(macroconidia)体积较大,多细胞性。孢子呈纺锤形,棍棒状等。②小分生孢子(microconidia)体积小,单细胞性,外壁薄,球形、卵形、梨形以及棍棒状等。3)

孢(子)囊孢子

(sporangiospore)

由菌丝末端形成一种囊状结构(孢子囊),内有许多孢囊孢子。

157真菌学158真菌学159真菌学繁殖与培养真菌的繁殖方式依靠孢子及菌丝进行繁殖: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无性繁殖

1.芽生:酵母菌及酵母样真菌

2.裂殖: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3.萌管:萌发芽管,芽管伸延后形成菌丝

4.隔殖:在分生孢子梗某一段落形成一隔膜,随之原生质浓缩而形成一个新的孢子。孢子可再独立繁殖。

160真菌学真菌的培养特性真菌的营养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弱培养基

(Sabouraud′s

medium):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和琼脂。温度:22~28℃,但某些深部感染的真菌为37℃。

pH:4.0~6.0

生长速度:较慢161真菌学在沙保弱培养基上,3种类型的菌落:

1.酵母型菌落

(yeasttypecolony):菌落柔软、光滑、湿润。镜下可见单细胞性的芽生孢子,无菌丝。隐球菌菌落

2.类酵母型菌落(酵母样菌落)(yeast-liketypecolony):和酵母型菌落相似,

镜下可见假菌丝。白色念珠菌菌落3.丝状型菌落(filamentoustypecolony):由多细胞菌丝体组成的絮状菌落(一部分向空中生长,并形成孢子)。丝状真菌或霉菌菌落。(菌落较大)162真菌学

变异性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容易变异(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生理性状(毒力))。

抵抗力热:不强。孢子一般60℃经1h即被杀灭

(不同于芽胞)。

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

耐受性较强。

1%~3%石碳酸、2.5%碘酊、0.1%升汞及10%

甲醛液:较敏感。

163真菌学致病性真菌性感染

真菌性超敏反应

真菌毒素中毒

164真菌学真菌性感染

真菌病

(mycoses):

由真菌引起感染并表现临床症状者

真菌的致病力比细菌弱

致病性真菌

条件致病性真菌原发性感染:球孢子菌(Coccidiodes)、皮炎芽生菌

(Blastomyoes

dermatitidis)、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等继发性感染:

机体防御机能显著低下时。

致病机理:真菌的粘附能力,对免疫系统功能的抑制,胞壁中的酶类165真菌学真菌性超敏反应

按性质分:①感染性超敏反应:感染后,Ⅳ型②接触性超敏反应:

吸入或食入,Ⅰ~Ⅳ型按部位分:

①皮肤超敏反应:皮炎、湿疹、荨麻疹、瘙痒症等②呼吸道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以及过敏性鼻炎③消化道超敏反应

166真菌学真菌毒素中毒

农作物、食物或饲料上

表现:1.肝、肾、神经、造血系统损伤

2.致癌性:黄曲霉毒素,等

(原发性肝癌)167真菌学免疫性非特异性免疫

1.机体的屏障和正常菌群的拮抗健康的皮肤粘膜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学龄前儿童头癣成人足癣白念珠菌是正常菌群

(口腔、阴道、肠道)2.吞噬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168真菌学

特异性免疫

免疫力不强,

不能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

1.抗体的作用

2.细胞免疫及超敏反应

169真菌学微生物学检查法

取材:浅部:鳞屑、病发或甲屑

深部: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痰液及血液直接镜检:粘稠或含角质的标本:先加10%KOH,微加温后镜检

液体标本:离心后镜检培养:

含抗生素的沙保弱培养基

25℃(丝状真菌)37℃(酵母型真菌)

170真菌学其他检查法血清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防治原则皮肤癣菌:

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深部真菌病:去除诱因,提高抵抗力

171真菌学

真菌(Fungus)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细胞器)广泛存在自然界,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霉菌)多数不致病,仅少数致病,也多为条件致病172真菌学

真菌细菌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胞核有,还有核仁、核膜拟核,无核仁、核膜细胞器有只有核糖体细胞壁无肽聚糖,由多糖与蛋白质组成有肽聚糖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敏感不敏感敏感细胞膜含固醇不含固醇大小,复杂程度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结构复杂小,简单173真菌学

真菌不是植物真菌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174真菌学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单细胞真菌圆形或卵圆形酵母菌(yeast)多细胞真菌菌丝和孢子,丝状菌(filamentousfungus)

交织成团或霉菌(mold)二相性(dimorphic)1.菌丝hypha2.孢子spore一、形态与结构175真菌学单细胞真菌形态新生隐球菌176真菌学酵母菌出芽繁殖177真菌学多细胞真菌形态sporehypha178真菌学1.菌丝hypha有隔菌丝多数致病性真菌无隔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在环境适宜情况下由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形态有助于鉴别

179真菌学2.孢子spore

孢子芽胞作用真菌繁殖结构细菌休眠结构,抵御不良环境抵抗力不强,加热60~70℃短时间即可死亡强,有的可耐100℃数小时180真菌学有性孢子:同一菌体或不同菌体上的2个细胞融合经减数分裂形成

无性孢子:菌丝上的细胞分化或出芽生成

病原性真菌大多形成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叶状孢子孢子囊孢子大分生孢子

大小、细胞数和颜色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小分生孢子真菌都能产生芽生孢子

假菌丝

厚膜孢子

关节孢子

181真菌学二、培养特点特点:低营养、低温度(浅部)、低PH(4.0-6.0)、高湿度和氧培养基:沙保(Sabouraud)培养基繁殖方式:单细胞---出芽多细胞---孢子菌落:单细胞--酵母型菌落、

类酵母型菌落(假菌丝)多细胞--丝状菌落染色:乳酚棉蓝染色法182真菌学酵母型菌落183真菌学C.albicans菌落(类酵母型)184真菌学曲霉属185真菌学青霉菌落186真菌学三、抵抗力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强对热敏感,60℃1小时菌丝、孢子均被杀死对2%石碳酸、0.1%升汞、2.5%碘酊或10%甲醛敏感对细菌抗生素不敏感对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187真菌学致病性真菌感染:

外源性真菌感染,如皮肤癣真菌病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内源性真菌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等引起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敏感患者吸如孢子或菌丝,引起超敏反应如荨麻疹、哮喘、变应性鼻炎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188真菌学真菌性中毒症:

粮食受潮霉变,摄入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后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称为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主要有: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地区性、季节性、无传染性真菌毒素与肿瘤:

黄曲霉毒素(B1)、镰刀菌T-2毒素、展青霉素、黄褐毒素189真菌学免疫性

1.天然免疫免疫力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皮肤粘膜屏障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2.获得性免疫

真菌感染的治愈与细胞免疫有关真菌感染可引发迟发性超敏反应------癣菌疹190真菌学第五节病毒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病毒的感染常见致病性病毒191主要内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感染的表现类型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常见主要病毒192虫媒病毒种类虫媒病毒分属3个病毒科:黄病毒科(Flaviviruses)披膜病毒科(Togaviruses

)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uses)193病毒科病毒属病毒传播媒介疾病分布黄病毒黄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蚊脑炎日本、中国、东南亚等

登革病毒蚊登革热南亚、东南亚、太平洋群岛等

森林脑炎病毒蜱脑炎俄罗斯、中国、日本、美国、印度等

圣路易脑炎病毒蚊脑炎美国、巴拿马等

黄热病病毒蚊黄热病中南美、非洲披膜病毒甲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蚊脑炎美国东部、加拿大

西方马脑炎病毒蚊脑炎美国西部、巴西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蚊脑炎委内瑞拉

基孔贡亚病毒蚊发热性疾病东非、南非、东南亚、中国布尼雅病毒布尼雅病毒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蚊脑炎美国、南非、非洲、马来西亚、印度

新疆出血热病毒蜱新疆出血热中国新疆主要虫媒病毒的媒介及其所致疾病194在我国流行并经病毒分离证实的虫媒病有6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登革热基孔贡亚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195黄病毒Flaviviruses登革病毒Dengueviruses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Bencephalitisvirus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virus196节肢动物媒介

ArthropodVectorsAedesAegyti

(伊蚊)AssortedTicks(虱、蜱)CulexMosquito(库蚊)Phlebotmine

Sandfly

(吸血白蛉)197传播环节人–节肢动物–人动物–节肢动物–人混合方式:两种都有

198Man-Arthropod-ManCycleDengue

ReservoirmaybeineithermanorarthropodvectorInthelattertransovarialtransmissionmaytakeplace199Animal-Arthropod-ManCycleJapaneseencephalitisThereservoirisinananimal,

ThevirusismaintainedinnatureinatransmissioncycleinvolvingthearthropodvectorandanimalManbecomesinfectedincidentally200登革病毒DengueVirus201登革病毒DengueVirus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登革热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202203生物学性状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55nm,+ssRNA,有包膜4个血清型,有交叉反应204传播环节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途径:蚊—人—蚊病毒经二次病毒血症造成病理损伤205临床特点隐性感染率高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206微生物学检查法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病毒核酸检测207预防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减毒活疫苗208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Bencephalitisvirus209流行210生物学性状单正链RNA有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三种结构蛋白抗原性稳定211致病性自然界主要存在于蚊和家畜体内传播媒价是蚊,在中国是三节吻库蚊病毒在蚊体和卵传播代越冬蚊子是乙型脑炎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我国流行高峰是南方6-7月,北方7-8月,东北8-9月,与各地蚊虫密度一致212213致病机制带毒蚊虫叮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节内增殖少量入血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二次病毒血症突破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顿挫感染214临床特征轻型

体温38~39℃,患者神志始终清晰,多在一周内恢复中型

体温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病程约为10天重型

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恢复期有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暴发型

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215微生物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病毒分离216217防治原则防蚊灭蚊对流行环节猪进行疫苗接种人工自动免疫:10岁以下儿童,在流行前一个月完成。218森林脑炎病毒Forestencephalitisvirus219致病性森林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季节春夏季(5-7月)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在蜱越冬,可经卵传播220221防治原则灭蜱、防蜱叮咬接种灭活疫苗222以下是参考内容223第一节原核微生物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代谢和繁殖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常见病原性细菌224第二节除细菌外的其他原核生物

及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核微生物—真菌225一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并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支原体大小一般在0.2-0.3μm,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常呈球形、杆状、丝状、分枝状等。G-性,常用Giemsa染色法染成淡紫色。细胞膜中含较多胆固醇,膜外有一层多聚糖组成的荚膜,与致病有关。支原体电镜照片226一支原体(一)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支原体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在含有20%血清、酵母浸膏和胆固醇的培养基中缓慢生长,2-3天后形成“荷包蛋”样菌落。

3、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加热55℃5-15分钟即死亡。对阻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强力霉素)等敏感。支原体“荷包蛋”状菌落227一支原体(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支原体可选择性地与宿主细胞上相应受体粘附,从细胞膜获取脂质与胆固醇,损伤细胞引起疾病。

1、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传播,可引起人类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2、溶脲脲原体: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或母婴传播,引起人类非淋菌性尿道炎;还可吸附于精子表面,阻碍精子与卵子结合,引起不育症,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溶脲脲原体电镜照片228二立克次体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1、大多为人畜共患病原体;

2、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或为寄生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3、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4、多形态性,主要为球杆状;

5、专性细胞内寄生。

我国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及Q热柯克斯体一、概述229二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立克次体呈多形态,多为球杆状。Giemsa染色后呈紫色。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和细胞培养。

对消毒剂和抗生素敏感

与变形杆菌菌体O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故可用外斐反应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Giemsa染色)230用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OX19、OX2、OXk)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交叉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的抗体。这种交叉凝集反应称: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主要立克次体与普通变形杆菌抗原交叉现象

立克次体

变形杆菌菌株

OX19OX2

OXk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热立克次体——+++

Q热柯克斯体———231二立克次体二、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立克次体主要通过虱、蚤、蜱、螨的叮咬或其粪便经伤口等途径感染人体,产生内毒素与磷脂A等,直接破坏所寄生的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肿胀破裂、血管腔阻塞,造成组织缺血坏死、凝血机制障碍、DIC等病变。1、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人虱人人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鼠人3、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鼠恙螨幼虫人232二立克次体三、防治原则:灭虱、灭蚤、灭鼠,讲究卫生。接种立克次

体死疫苗用氯霉素、四环

素等抗生素治疗233三衣原体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概述:1、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原体(EB)呈球形、椭圆形或梨形,姬氏染色呈紫色,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始体(RB)由原体逐渐发育、增大而形成的,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发育成许多子代原体。发育周期原体始体234三衣原体

2、培养特性:专性细胞内寄生,可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培养。

3、抵抗力:耐寒怕热;对消毒剂及红霉素等敏感。鸡胚卵黄囊接种一、概述:235三衣原体二、主要病原性衣原体:衣原体可引起人类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沙眼亚种可引起沙眼、包涵体结膜炎及泌尿生殖道感染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经性接触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通过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可引起呼吸道感染236三衣原体三、防治原则:加强个人卫生、不使用公共毛巾及脸盆、避免接触传染源。

衣原体病早期可使用红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性病淋巴肉芽肿可用磺胺类药物治疗。237螺旋体

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有三个属:

1、疏螺旋体属——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状。

2、密螺旋体属——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数目较多,两端尖。

3、钩端螺旋体属——螺旋更细密、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细胞壁、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抗生素敏感。238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

钩端螺旋体呈圆柱形。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形似细小珍珠排列的细链,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运动活泼。经镀银染色后呈棕褐色,菌体呈“C”或“S”形状。钩端螺旋体镀银染色钩端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螺旋体第一节钩端螺旋体:239一、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常用柯氏培养基培养,接种后1-2周,可见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3、抵抗力:对干燥、日光、热、

酸的抵抗力弱;在水和湿土中

可存活数月,对消毒剂及青霉

素敏感。

4、抗原构造及分类:根据表面抗原

和内部抗原可将钩体分为25个血

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我国有19

群74型。

螺旋体第一节钩端螺旋体:240第一节钩端螺旋体:二、致病性:钩体病为人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