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材料二: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材料三: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做,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摘编自《东方评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B.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C.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D.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B.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C.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D.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3.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B.《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C.《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4.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C3.B4.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②勤于实践;③勇于创新;④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⑤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答出4点即可)5.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因为这是一篇人物访谈。材料三:侧重交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消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错,应是“晚稻加早稻测产相加突破1500公斤”。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错。结合原文“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知,没有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B.“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错。原文是“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可见“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的是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D.“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但并未提到命名原因。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两文内容表述正好相反。材料一最后一段总结说“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见材料一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写“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品质的能力。由材料一“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材料二“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可概括出“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由材料一“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材料二“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可概括出“勤于实践”;由材料一“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材料二“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可概括出“勇于创新”;由材料一“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可概括出“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由材料三“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可概括出“为国为民为全人类谋利益”。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分析写作特点的能力。材料一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可见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先看材料一的内容,从袁隆平高中毕业选择“农门”,到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然后介绍他边教学边搞科研,“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可见材料一侧重展现袁隆平的教学生涯与杂交水稻的科研活动,侧重用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和品质;再看材料二,通过对话可知这是一篇人物访谈。由主持人的问题“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和实践探索中的艰辛,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思考和优秀品质。材料三摘编自《东方评论》,是一则消息。第一段交代了袁隆平对世界的影响,如“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第二段交代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第三段交代了国际上对袁老的评价,用概括的语言体现人物的精神高度,因为这是一篇新闻评论。侧重点不同是因为文体不同。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这是你的战争宗璞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②“这是你的战争!Thisisyourwar!”这条标语最是触目惊心。是的,战争已经不是报纸上、广播里的消息,也不是头顶上的轰炸。它已经近在咫尺,就在你身边、在你床侧。敌人,荷枪实弹的敌人正在向你瞄准。③“这是你的战争!Thisisyourwar!”标语下面有一张漫画,画中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人正在查看手中的枪。④几个同学在漫画前站了一会儿。有人很兴奋,有人在沉思。他们走开了,在雪地上留下杂乱的脚印。又有几个人走过来了,大声议论着滇西战场的情况。一个说:“那是什么战场,根本没有场,全是原始森林。”另一个说:“不但要打日本鬼子,还要打毒蛇猛兽。”⑤大路两旁的吃食摊子仍然飘散着米粥、面饼、醪糟的香味,可是却没有了平常的热闹气氛。人们匆忙地来去,显得有些紧张。⑥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⑦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沿着红土道往北门走,回腊梅林去。他回头看了一眼那醒目的标语,“Thisisyourwar!”转身拉一拉挎包,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⑧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听说是要考试?”弗之说:“是的。其实就是参加训练班,能胜任的先走,差一点儿的提高一下。”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⑨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那人忙道:“是,正是。不知征调有没有例外?”“什么例外?”“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⑩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⑪去军队服役,玮并不是突然想到的。这些年不断有人离开学校,去战地服务,或去延安。他越来越觉得救亡的职责是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他也要分担。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把敌人赶出国境,这是离他最近的责任,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贡山和怒江,还想到高山树顶上和江水翻腾的波浪上闪动着的月光。他已经是个大人了,他应该在这次战争中投进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是血和肉。⑫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仅写众多学生对应征一事的积极态度,还写了蒋姓学生的自私心理,这样写并非意味着不合理,反而更有真实感。B.“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表面上写孟弗之对挎包的异样感觉,实则表现他在国难面前感到肩负的责任很沉重。C.孟弗之和萧子蔚对学生应征一事的认识和态度迥然有异:前者对学生应征持赞赏态度;后者对学生应征持否定态度。D.小说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精神世界,塑造了一代青年学子在民族大义面前义无反顾、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标语“这是你们的战争”为线索,既渲染了征兵的紧急氛围,又引发了师生对应征的认识和表现。B.小说既有对群像的粗笔勾勒,也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刻画,真实再现了大学生面临国难时的不同反应。C.小说第⑧段中师生之间的问答,表现出大学生应征的热情,与下文蒋姓学生不愿应征形成了鲜明对比。D.小说写“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过程,扣合情节发展,暗示了人们由忧患重重到心怀希望的心理变化。8.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9.请简要分析孟弗之这一人物形象。【答案】6.C7.A8.运用神情(动作)描写,通过子蔚目送澹玮背影远去的神情,表现了对澹玮决然应征之举的敬佩和对他放弃学业的惋惜。9.①爱岗敬业,有责任心。尽管战争近在咫尺、时局紧张,但他仍坚持教学到最后一刻。②性格和善,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询问,他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看到学生“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过去。③坚持原则,有正义感。他欣赏、支持积极应征的学生,而面对借故逃脱应征的学生态度冰冷,并对其严正申明做人的原则。【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C.“认识和态度迥然有异”“后者对学生应征持否定态度”错误。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小说以标语‘这是你们的战争’为线索”错误。以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为人物线索。孟弗之的牵线过程: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弗之微笑答道→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这里始终以孟弗之这一人物为主要脉络,由他自己直接出场活动表演,既塑造了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又使行文起伏跌宕、曲折多姿,从而将小说情节不断推向高潮,很有艺术魅力。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用“默默地看着”来写子蔚目送澹玮背影远去的神情,为神态描写。结合“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去军队服役,玮并不是突然想到的”“我尊重你的决定”“萧先生,我回去了”等分析,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玮是三年级学生,暂停学业,毅然要求入伍。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美好的人格。表现了子蔚对澹玮决定的敬佩之情,也有惋惜之意。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可知,历史系教授孟弗之,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说明他爱岗敬业、有责任心。由原文“弗之微笑答道”“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弗之站住,温和地问”可知,历史系教授孟弗之对学生温和,微笑着回答问题,给学生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等,这些神态、举动都表明他性格和善,关心学生。由原文“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听说是要考试?’……差一点儿的提高一下”“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可知,有的学生积极应征,他欣赏此类学生,亲切地看着他们等。结合“‘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等分析,面对借故逃脱应征的学生态度冰冷,明确观点“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说明他坚持原则,有正义感。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之以严刑董:监督 B.谦冲而自牧牧:调养C.慎始而敬终敬:敬重 D.简能而任之简:选拔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14.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C12.C13.(1)(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14.比喻论证、正反对比以及举例的论证方法。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第二段还以历史为鉴,举例论证应当居安思危。【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从内容来看,划线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说“竭诚”的结果,即“胡越为一体”;“后一句是说“傲物”的结果,即“骨肉为行路”,由此可以切分为两个部分,从“傲物”前断开,排查BC。从句式和朗读的节奏来看,“竭诚”是动宾结构,“傲物”也是动宾结构,前后结构一致,“胡越为一体”是主谓宾结构,“骨肉为行路”也是主谓宾结构,结构一致,所以前后朗读的断法也应该一致,排查A。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慎始慎终。“敬”,对应前面的“慎”,也是“慎重”的意思。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以及手法的能力。C.“通篇骈俪工整”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骈散结合,如“何也”“君人者”都属于散的部分。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百”,所有的;“元首”,君主;“景”,大;“殷忧”,深深忧虑;“著”,昭著。(2)“虽”,即使;“董”,督察;“振”,同“震”,威吓;“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应为“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怀仁”,感怀仁德。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第一段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所以第一段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第二段以历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以历代君王为例,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论证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杜甫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16.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答案】15.C16.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解析】【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故选C。16.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指形象;“老病”,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加痛彻心扉。五、句子默写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2)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答案】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多于周身之帛缕

多于九土之城郭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正确书写:善、帛、郭、递、族。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更新升级、“互联网+”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类新兴职业和新型就业方式,新职业青年登上历史舞台。这样的局面,正逐步改变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样态,彰显了我国产业体系的完备度和创造力。短短几年,锚定高科前沿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深耕智能移动工作的数据化管理师、专注于合规管理的企业合规师、授人以渔的职业培训师、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农业经理人等等,相继进入大众视野。目前,人社部已发布4批56个技能人员新职业,越来越多的新职业青年得以“转正”,以更高的社会认同度参与社会分工、参与国家建设。每个时期特有的职业人群和劳动者,都是经济生活和文化现象的见证者和缔造者。古代的清明上河图,绘尽市井众人的生活百态,而近期网络上的一张“新《百工图》”,则勾画了107个新职业及其工作场景,从电商摄影师、电竞主播到农村电商经纪人,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酝酿的新岗位和就业形式,令人。这些伴随着新经济发展逐步开花结果的新职业,向“网”而生,向“数字”而生,向“美好生活”而生,这正是当今社会发展成果在人才市场中的直观。无论新职业的样态如何“新”,其价值仍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类发展的历史,唯有那些具备多种效益和社会进步的职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才经得起时间和现实。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

截至

应接不暇

反应B.应运而生

截至

目不暇接

反映C.应运而生

截止

应接不暇

反映D.日新月异

截止

目不暇接

反应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发展的历史,唯有那些具备多种效益和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才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B.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唯有那些具备多种效益和社会进步的职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才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C.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唯有那些具备多种效益和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才经得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D.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唯有那些具备多种效益和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才经得起时间和现实。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B19.C20.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②写出了“互联网”“数字化”所催生的新职业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时机而出现或产生。“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语境强调的是各类新兴职业和新型就业方式顺应时机而产生,应选“应运而生”。第二空:“截至”,截止到某个时间,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结束,后面仍继续。“截止”,到一定的期限停止。根据语境“目前,人社部已发布4批56个技能人员新职业”,指的是截止到某个时间,应选“截至”。第三空:“目不暇接”,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眼睛来不及观看。“应接不暇”,原来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语境为网络上的一张“新《百工图》”,图上的新岗位和就业形式让人看不过来,应选“目不暇接”。第四空:“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和行动。语境为“这正是当今社会发展成果在人才市场中的直观”,强调客观性,应选“反映”。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结构混乱,“才得以……,才经得起……”的主语应是“职业”,不是“历史”,所以“人类发展的历史”应该改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让“职业”作主语。二是搭配不当,“具备”和“社会进步”搭配不当,“具备多种效益和社会进步的职业”可以改为“具备多种效益和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三是“才经得起时间和现实”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考验”。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向‘网’而生,向‘数字’而生,向‘美好生活’而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凸显“互联网”“数字化”所催生的新职业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①______________,对于航天员而言,就更是如此了。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②______________,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算起,到后期收尾为止,航天员需要连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员的工作如此繁重,③______________,而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环境下睡觉,专用的睡眠区是必不可少的。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