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孟子是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而施行王道的!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本内容。2.了解孟子及《孟子》,分析孟子主张及现实意义,体悟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3.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及《孟子》2.了解写作背景3.学习相关文学常识4.结合文本横线下方的注释,疏通全文知人论世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语录体著作
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
《尽心》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孟子思想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说理散文战国中后期是先秦文学的大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是诸子散文,代表作品是《孟子》和《庄子》。说理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1.长于论辩,气势磅礴2.长于譬喻,寓言说理,善抓典型3.语言明畅,精炼准确
齐桓
晋文之事文题释义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之一,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也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代表着当时逻辑文的最高水平。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识字正音胡龁
hé便嬖
piánbì彘
zhì觳觫
húsù吾惛
hūn庠序
xiáng褊小
biǎn放辟
pì邪侈
chǐ孝悌
tì忖度
cǔnduó畜妻子
xù合作学习1、结合文本横线下方的注释,疏通全文2、分组完成,请学生翻译课文成果展示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2.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结合文本,给霸道和王道下定义?春秋五霸成就霸业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整体感知保民而王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不得已。以,同“已”助词,的宾语前置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使动,使…听到。名作动,行王道因此疏通文意齐王实问“霸道”孟子转谈“王道”谈论、讲述这类人“王道”与“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安民,养民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翻译:(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名作动,称王像宾语前置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第一层:掌握心理、因势利导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曰:“臣闻之
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宾语前置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恐惧战栗走向替换省略句到翻译: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省略句这样既然这样,那么。兼词,“之乎”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吝惜,舍不得的确狭小翻译: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就是这本来、确实。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痛惜、哀怜区别这理所当然的仁道,行仁政的方法形作动,远离他们翻译:孟子说:“您别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因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关系,这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看它死;听到它哀鸣,便不忍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认为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助词,取独主谓倒装判断句
孟子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
——仁以羊易牛未见杀羊
——仁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孟子证明: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凡有“不忍之心”的君主可以“保民”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所以,齐宣王可以“保民”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齐宣王是可以“保民”的所以,齐宣王“足以王矣”第一层:欲擒故纵、缩短距离1、举例论证: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不忍其觳觫)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2、对比论证: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同“悦”,开心忖cǔn度duó:猜测宾语前置、判断句内心有所触动……的原因禀报视力整车的柴火相信、认可状语后置想不出为什么王道翻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末梢,却看不到整车柴草。’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秋天鸟兽生出的羽毛的尖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被动句翻译: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却,偏偏判断句古今异义,推及到…力举百钧不举一羽不见舆薪明察秋毫恩及禽兽功不至百姓不用力不用明不用恩比喻类比王之不王不为,非不能消除齐宣王畏难情绪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这判断句同“肢”,肢体翻译: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用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确实表现用什么宾语前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形→动,敬爱/爱护;形→名,老人/小孩同“型”,名→动,做榜样治理拿……的原因动词,用秤称。用尺量思量,考虑这样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给自己妻子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远超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为何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正妻兼词,“之于”。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不能不为王之不王推恩:保四海不推恩:妻子不保王不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比天下可运于掌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御于家邦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对比推恩是以君主的“不忍之心”为起点,逐渐推广到百姓身上,进而“王天下”,因此“推恩”是“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1、类比论证: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正面引出“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结论。2、对比论证:孟子由物及人,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层:明知故问、步步紧逼1、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巧设比喻指出问题。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①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②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③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通过多种论证方法以及巧妙的比喻重点解释了爱物的齐宣王不能爱民的原因,是他没有“推恩”的意识。将爱物、亲亲升华到仁民。“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翻译: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难道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状语后置在这方面。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形作名,肥美甘甜的食物,又轻又暖的衣服,绚丽的服饰。同“彩”国君宠爱的人开拓统治如此攀登中原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翻译:孟子说:“是因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难道是因美色不够看吗?美妙音乐不够听?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大臣们都能充分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少数民族。但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使…朝见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像,如恐怕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翻译: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形作名,小/大国,人少/多的国家,弱/强国同“盍”,何不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同“返”状语后置同“途”储藏憎恨像状语后置翻译:孟子说:“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副词,表假设。
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何齐宣王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说你这是缘木求鱼。
孟子提出了: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国君要把重视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
反面论证:缘木求鱼、以邹敌楚行霸道必败正面论证:天下(仕、耕、商、旅)归心行王道必胜1、比喻论证:孟子以“缘木求鱼”“邹与楚战”为喻,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2、反面论证: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层:反面论证、当头棒喝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步步紧逼陈述利弊。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依据?
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何齐宣王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说你这是缘木求鱼。你以为用武力夺取天下就能获得万民拥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应该是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农业时代的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劳力越多,产品越多,税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农业时代的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扩大人口,而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通过战争来扩大土地、掠夺人口的方式会使得天下各国陷入无限战争中,最终使得天下总人口下降。抢来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们,他们也无法安心生产、繁衍,反而可能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或者成为本国的不稳定因素。
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条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国君要爱百姓,要分土地给百姓,要不影响百姓生产。慢慢的别国的百姓就会主动来投奔,商人会主动来经商,人才会主动来做官。总之,国君不能只想着利己,不能肆意压迫、剥削、残害百姓,要把重视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同“昏”,昏乱帮助明确聪慧翻译: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够聪慧,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达到这一步。连词,表修饰。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长久只有至于假使同“网”,比喻陷害接着
名作动,处罚判断句哪里规定养活走向主谓之间代词,明君足怎么讲求放纵、不正、不老实、过度。丰年,灾年。名作状,向上/向下。翻译:(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恒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孟子)说:“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返”,回来名作动,种上、穿上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同“斑”延误,耽误重视古代学校
状语后置翻译: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1、对比论证:孟子论述了明君制民之产与今也制民之产的不同,认为做到“有恒产者有恒心”,然后“驱而之善”才能吸引人口。2、指导方针:孟子提议国家大力发展蚕桑纺织业、家畜饲养业和农业耕作,随后对百姓“申之以孝悌之义”,以此构建了一个和谐富足的理想社会。第四层:具体阐述、有理有据“制民之恒产”“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对他们施以礼仪道德的教育物质精神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孟子认为国君如何行动才能实现理想社会?理想社会: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①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②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③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齐宣王,妫(gu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燕昭王为报国仇,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就此衰落。齐桓晋文之事牛羊之喻见牛未见羊心怀仁术以羊易牛折枝之喻挟太山以超北海结构梳理为长者折枝不能能能行王道缘木求鱼邹楚之喻治国良策辟朝莅抚以一服八,后必有灾应行王道制民恒产黎民不饥不寒治以礼仪老者衣帛食肉王道措施提出话题正面劝导反面论述破其“大欲”引出主张阐述措施岔开提问,转谈王道提出论点,以例引导正面晓谕,指明方向保民而王以羊易牛是不为,非不能推恩引出“大欲”,指出危害以战为喻,主张施仁辟田地,朝秦楚后必有灾宣王请教孟子说仁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行文脉络论证思路提出观点保民而王引论:是什么论证观点保民能为大欲不可为比喻论证反面论证提出做法本论:为什么结论:怎么做农业,养殖教育归纳主旨
本文主要是孟子以对话形式进行游说齐宣王施行仁政,围绕“王道”,从牛羊之喻、折枝之喻、求鱼之喻、治国良策等逐层深入,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展现了孟子的善辩和高超的论辩技巧。点拨拓展1、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
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①“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方公务员江苏申论59
- 2009年3月6日国家税务局面试真题
- 2024届中考数学一次方程(组)天天练(3)及答案
- 2024年工程装修合同模板3500字
- 2024年简单房屋装修合同协议书
- 建筑设备工程电梯工程导轨支架和导轨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 2024年采购合同协议模板
- 2024年厂房协议书
- 2024年门窗制作安装合同样本
- 2024年个人租赁货车合同范本
- 消防安全知识模板
-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报告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修订)
- 书法第一课精品课件
-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第2课时)课件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 毕业论文-如何写论文摘要课件
- 五星级酒店工程部标准化管理资料
- 股权收购项目尽调清单
- 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总结范文5篇
- 《网店运营与管理》课件(完整版)
- 网店客服(第二版)整书电子教案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课件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