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市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3页乌鲁木齐市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页XXXX有限公司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建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负责人 1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21.1.9项目建设期限 2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5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1.7综合评价 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2.1项目提出背景 72.2本次项目提出缘由 8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92.3.1促进我国特色小镇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92.3.2顺应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功能与路径创新发展的需要 102.3.3推动乌鲁木齐市特色小镇转型发展的需要 112.3.4有利于促进乌鲁木齐市工业强镇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122.3.5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32.3.6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3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42.4.1政策可行性 142.4.2市场可行性 162.4.3建设条件可行性 162.4.4管理可行性 172.5分析结论 17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83.1特色小镇发展意义分析 183.2我国特色小镇定位及发展趋势分析 213.3我国工业型特色小镇发展状况分析 293.4我国工业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分析 313.5市场分析结论 32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344.1地理位置选择 344.2区域建设条件 344.2.1区域位置概况 34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344.2.3区域气候条件 354.2.4区域资源条件 364.2.5区域交通区位条件 374.2.6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9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415.1规划理念及原则 415.1.1规划原则 415.1.2规划理念及目标 415.1.3建筑风格要求 425.2建筑设计主要规范及标准 425.3结构设计 435.3.1指导思路 435.3.2结构设计等级 435.4给排水设计 435.4.1设计规范 435.4.2给水设计 445.4.3排水设计 445.5电气设计 445.5.1设计依据 445.5.2设计范围 455.5.3配电系统设计 455.5.4照明设计 455.5.5防雷及接地 465.5.6弱电系统 465.6主要建设内容 46第六章项目经营服务方案 486.1项目建设理念 486.2项目经营服务内容 48第七章节约能源方案 497.1节能设计依据 497.2主要节能措施 497.3具体节能方案 507.4结论 51第八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28.1设计依据及原则 528.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28.1.2设计原则 528.2建设地环境条件 528.3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38.4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48.5绿化方案 558.6环境保护目标和保护内容 558.7消防措施 578.7.1设计依据 578.7.2消防措施 578.7.3抗震措施 578.7.4综合防灾 588.7.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58第九章项目实施规划 599.1建设工期的规划 599.2建设工期 599.3实施进度安排 59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10.1投资估算依据 6110.2建设投资估算 6110.3流动资金估算 6210.4资金筹措 6210.5项目投资总额 6210.6资金使用和管理 65第十一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6611.1总成本费用估算 6611.1.1基本数据的确立 6611.1.2产品成本 6711.1.3平均产品利润 6811.2财务评价 6811.2.1项目投资回收期 6811.2.2项目投资利润率 6911.2.3不确定性分析 6911.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69第十二章风险分析 7112.1项目风险因素 7112.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7112.1.2市场风险 7112.1.3工程风险 7112.1.4资金管理风险 7212.2风险规避对策 7212.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7212.2.2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7212.2.3工程风险规避对策 7212.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73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 7413.1结论 7413.2建议 74附表 75附表1销售收入预测表 75附表2总成本表 77附表3外购原材料表 78附表4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79附表5工资及福利表 80附表6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81附表7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82附表8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83附表9流动资金估算表 84附表10资产负债表 85附表11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86附表12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87附表13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89附表14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91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乌鲁木齐市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XXXX有限公司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项目建设地点项目拟建地位于XXX1.1.5项目负责人CCCCC1.1.6项目投资规模项目的总投资为人民币100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99000.00万元(建筑工程费用为78320.00万元,设备及安装费用为7300.80万元,土地费用为12000.00万元,其他费用为400.10万元,预备费979.1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000.00万元。1.1.7项目建设规模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3320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一览表工程类别工段名称层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1、主体建筑工程信息经济产业区315000.0045000.00环保产业区122000.0022000.00健康产业区225000.0050000.00时尚产业区318000.0054000.00旅游产业区130000.0030000.00金融产业区220000.0040000.00高端装备制造区130000.0030000.00农林牧渔产业区125000.0025000.00教育卫生产业区312000.0036000.00合计197000.00332000.002、配套设施工程道路工程250000.00250000.00绿化工程180000.00180000.00停车场工程20000.0020000.00景观工程22000.0022000.00其他管网等工程25000.0025000.001.1.8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资金人民币100000.00万元,资金来源为项目企业自筹。1.1.9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工程建设分三期进行,工期共计32个月,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计16个月,一期投资3.5亿元;二期工程建设自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计8个月,二期投资3亿元;三期工程建设自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计8个月,三期投资3.5亿元。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XXXX让新疆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现代财务会计》;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1.4编制原则(1)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将该企业现有条件(设备、场地等)均纳入到设计方案,合理调整,以减少重复投资。(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5)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及节能降耗,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1.5研究范围本研究报告对项目公司的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项目建设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经营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项目建设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据和指标一主要指标1总用地面积亩1000.002总建筑面积平方米332000.003总投资资金,其中:万元100000.003.1建筑工程万元78320.003.2设备及安装费用万元7300.803.3土地费用万元12000.003.4其他费用万元400.103.5预备费用万元979.103.6铺底流动资金万元1000.00二主要数据1达产年年产值万元29960.002年均销售收入万元20972.003年平均利润总额万元12856.554年均净利润万元10928.075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万元112.736年均增值税万元1127.347年均所得税万元1928.488项目定员人2609建设期个月32三主要评价指标1项目投资利润率%12.86%2项目投资利税率%14.10%3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8.80%4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10.84%5税后财务净现值(ic=6%)万元18,167.036税前财务净现值(ic=6%)万元31,922.137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年10.078投资回收期(税前)含建设期年9.409盈亏平衡点%42.14%1.7综合评价本次“乌鲁木齐市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项目正是依托乌鲁木齐生态资源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结合项目企业多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将项目打造成集信息经济、环保建材、健康、时尚、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农林牧渔产业、教育卫生产业9大类特色等为一体的工业特色小镇。本项目实施符合市场需求,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建成后,对促进乌鲁木齐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作用很大,并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突出。因此,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也切实可行。乌鲁木齐市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7页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2.1项目提出背景2016年7月由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后,国家各部委又陆续发布了多个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文件,同时各个省也纷纷出台文件,从政策上、资金上对特色小镇建设加大支持力度,特色小镇持续火热。从国家和地方针对特色小镇发布的文件之多、支持之大,可以看出国家和地方对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视之高。特色小镇能够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明确它的建设意义对于政府、企业、就业人员甚至农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特色小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提出,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发展特色小镇可以促进、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就地就业,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产业,通过新兴产业集聚加快区域创新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许多以工业发展为特色的小镇十分具有吸引力,2017我国工业特色小镇数量达到54个。目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均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欧美发达国家有15%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在开展工业小镇。现在中国企业是在4.0工业的基础上,+互联网、+投资、+品牌、+小镇复制等等。伴随着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扩招”,特色小镇成为新风口,而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建设热潮中,很多工业园区纷纷瞄准特色小镇建设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的趋势开始初步显现,这种转型升级可称为“优势互补”,因为这样既有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又有结合本地特色的优势,两种优势结合才能夯实发展基础。2.2本次项目提出缘由2018年,乌鲁木齐将改造提升工业园区服务功能,在现有工业实体经济产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14个工业实体经济产业园区等一批有特色工业产业园区。14个工业实体经济产业园区包括:经开区(头屯河区)拟建设工业园区3个,分别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和消费品工业小微企业园;水磨沟区拟建设水磨沟工业园1个,是以发展都市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园;达坂城区拟建设工业园区2个,分别为新型建筑产业园和建筑新材料产业园;高新区(新市区)拟建设工业园区4个,分别为生物医药产业园、智慧安防产业园、创新创意小微企业园和环保产业园;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拟建设工业园区2个,分别为硅铝基电子新材料产业园和化工产业配套园;米东区拟建设工业园区2个,分别为米东化工工业园和精细化工小微企业园等。乌鲁木齐市政府又出台了《乌鲁木齐市振兴工业经济17项政策措施》。据了解,就在这样大力度的惠民政策下,还有大量的闲置用地和僵尸企业的存在。所以推广特色工业小镇迫在眉捷,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在南方发展的如火如荼,拥有大量各种资源的乌鲁木齐市在特色工业小镇发展上潜力巨大。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规划引领跨越发展,以结构优化促进持续发展,以科技进步推动创新发展,以共同富裕谋求和谐发展,以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发展,既追求发展的速度,又追求发展的质量,努力实现乌鲁木齐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结构、稳增长、扩投资,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顺利完成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加快全面振兴发展的良好开局。本项目将打造成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农林牧渔产业、教育卫生产业9大类特色等为一体的工业特色小镇。对促进乌鲁木齐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作用很大,并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对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和就业、为项目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此项目的实施有广阔的前景。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3.1促进我国特色小镇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国一批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独特优势,成为实现创新创业者梦想、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平台。特色小镇的开发是集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包括土地整理、资源整合、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从概念上讲,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新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色小镇在实践中表现出的一系列优势证明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明显,
经由特色小镇创建,不光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打牢基础,促进升级转型快速推进,同时还能带动有效投资增长、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改革创新迈向纵深等一举多得的“溢出效应”,从而带动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业态升级。“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住建部第一批特色小镇中旅游发展型占比最高,而第二批特色小镇“高端产业”特征更加显著。第一批特色小镇中,旅游和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占比最高,分别达50.4%和18.1%,而产业升级空间更大的工业发展型和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占比较低。第二批特色小镇更加聚焦特色和新兴产业,工业发展型和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占比较第一批明显提升。因此,本项目工业特色小镇聚焦特色和新兴产业,功能、经济、文化并进,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使特色逐步显现并得到发展。2.3.2顺应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功能与路径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各地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过程中,特色小城镇建设可谓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特色小城镇有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毫无疑问的是特色小镇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下一个主战场。特色小镇是破解“三产”联动、“四化”同步困境的突破口。长期以来,人们一度认为“农业是基础产业,只有在土地上建有工厂才算有第二产业的工业;工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并由此形成了“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梯次发展的思维。特色小镇集特色产业、历史传承、文化旅游、社区宜居于一体,彻底颠覆了“三产”“四化”梯次发展的思维桎梏,在与时俱进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实现了“三产联动”与“四化同步”。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本次项目将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打造成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农林牧渔产业、教育卫生产业9大类特色等为一体的工业发展特色小镇,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2.3.3推动乌鲁木齐市特色小镇转型发展的需要特色小镇建设是城镇化的新推手、政策扶持的新方向、住建工作的新内容。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载体和抓手。建设特色小镇除了要不断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更关键的是以规划为先、产业为重。兴起于江浙一带的“特色小镇”经验,为推动乌鲁木齐特色小镇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在有限的空间发掘无限的创新,乌鲁木齐做好特色小镇的申报工作理所当然,一批文旅、智慧等项目进驻,注入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自然能增加乌鲁木齐的魅力。但正如有关部门表示,特色小镇、专业镇的建设绝对不能一哄而上,如何做大做强才是关键。乌鲁木齐特色小镇建设已经“起航”,显然,特色小镇建设应当以自我的发展和产业定位,统筹兼顾的确定主攻方向,既要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旅游和农业诸多领域,又要在信息共享、人才交流、资本活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破冰,充分汲取优质创新环境的养分,从而真正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引领乌鲁木齐跨越式发展。2.3.4有利于促进乌鲁木齐市工业强镇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其中在“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专门提到工业园区建设。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今年,乌鲁木齐将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智慧安防、现代化工等产业,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做好石油、电力、钢铁、化工等70家重点企业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业经济存量稳中有升,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实现增量有突破,增长有亮点;落实好《乌鲁木齐市振兴工业经济17项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有效投资、提档升级、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做好重点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配套发展,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乌鲁木齐发展高度重视,在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为全市发展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建设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将对乌鲁木齐打造新的工业发展支撑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2.3.5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本项目除少数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由企业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项目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到精准扶贫,为乌鲁木齐市经济作出巨大贡献;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农林牧渔产业、教育卫生产业9大类特色产业及其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3.6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本项目正式运营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为20972.00万元,年均利润总额12856.55万元,年均净利润10928.07万元,年均上缴税金及附加为112.73元,年均上缴增值税为1127.34万元,年均上缴所得税1928.48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2.86%,投资利税率14.10%。因此,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当地增加3168.55万元税金,有利于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进程。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2.4项目可行性分析2.4.1政策可行性1、《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特色镇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人流物流便利化程度。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科学制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园区主导产业,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新疆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优势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先导区,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区。支持园区立足当地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园区考核机制、园区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机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集约集聚、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到2020年,自治区级以上园区(含自治区级)工业增加值占全疆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园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园区25个左右;园区就业人数达到75万人左右。以城市群和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重点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功能,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宜居城市发展为目标,建设各具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城镇宜居模式。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小城镇,提升其知名度,使其成为新疆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名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城镇历史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中小城市。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合理划分城市开发边界倒逼城市集约用地,促进紧凑型城市发展。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要求,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统筹全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分工和布局,全面提高各类产业园功能,积极探索工业园区与城镇融合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该项目属于国家支持发展项目,具备政策可行性。2.4.2市场可行性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现有工业区、产业集聚区等,在其已经形成的居住区,或附近的村镇进行产业化升级改造,通过新兴产业集聚加快区域创新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建成集工业、服务、商业、居住为一体的工业特色小镇,可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发展潜力较大。因此,伴随着我国相关政策、技术和渠道的逐步成熟以及特色小镇的高速发展,必将拉动本项目的市场需求。因此,此次项目建设具备市场可行性。2.4.3建设条件可行性工程地质调查表明,项目建设场地地质条件良好,无滑坡、泥石流等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施工的影响较小。该项目建设区位选择在乌鲁木齐市交通区位便捷的地方,施工用水、用电有保障,建筑材料可就近供应,建设条件成熟。2.4.4管理可行性本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2.5分析结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的相关产业政策,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建设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的建设项目,有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支持,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施,项目符合当地产业规划的布局建设要求,项目设计可靠合理,是一项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所以,本项目的建设可行,且十分必要。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3.1特色小镇发展意义分析一、发展特色小镇的必要性特色小镇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1年后,我国经济告别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特色小镇在创新驱动下,以“小而强”“特而精”的布局思路,得以摆脱传统产业布局的“大而全”“小而全”造成的“产业雷同”现象,同时又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与文化传统、社区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凸显小镇的“产业特色”。从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来看,浙江之所以能够引领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主要在于特色小镇是经济转型的产物,承担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任。这样看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经济功能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特色小镇的首要功能。特色小镇是推行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着力点。传统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一条城市吞并农村的城市膨胀式发展道路,并由此加重了我国的“城市病”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村资源被城市所汲取,这不仅无法解决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凋敝。按照“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城市周围打造特色产业小镇,不仅完善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而且就近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自己家门口可以进行体面就业,还可以像主城区的市民一样享受大城市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了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特色小镇是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对冲经济下行、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但是,大城市资源的稀缺性,往往会导致人们创新创业的成本太高,空间不大。特色小镇多分布在大都市周边,相对远离大城市中心,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是吸引科技含量高、资金相对不足的年轻创业者的理想栖息之地。可以说,特色小镇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灵活的机制、优质的服务为“创客”们提供起航的港湾与梦想的翅膀。特色小镇是破解“三产”联动、“四化”同步困境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们一度认为“农业是基础产业,只有在土地上建有工厂才算有第二产业的工业;工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并由此形成了“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梯次发展的思维。特色小镇集特色产业、历史传承、文化旅游、社区宜居于一体,彻底颠覆了“三产”“四化”梯次发展的思维桎梏,在与时俱进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实现了“三产联动”与“四化同步”。特色小镇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器。以往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撒胡椒面儿”与低层次重复建设问题。这样虽然通过新农村建设活动,使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一定的进步,“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一些地方城乡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进一步扩大了。特色小镇一方面通过特色产业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就业、创业问题,另一方面也通过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幸福工作中,不仅享受现代田园风光,还享受着本来在大城市才能享受的城市文明与公共服务。因此,集宜居宜业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建设,是真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器。特色小镇是厚植城市底蕴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器。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镇化是一种“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造成了不少“贪大求洋”的城市在大拆大建中割裂了历史、摧残了文化,造成一些城市“有城市无历史”“有城市无文明”的现象。而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小镇发展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融历史文化于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之中。对于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特色小镇而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打造更要求有机统一与完美结合。特色小镇生产力配置一定要找到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找到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二、加快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创新当前正确面对和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切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打造特色产业为龙头,坚持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社区建设有机统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不断推进“三产联动”与“四化同步”,走一条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坚持创新发展,以全面创新驱动特色小镇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浙江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就是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的结果与表现。浙江特色小镇顺应了发展规律、适应了发展趋势,使得浙江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创新精神喷涌而出,“小镇经济”日新月异。以浙江为典型的特色小镇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努力实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统一。在理念创新方面,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始终坚持分类建设的理念,不搞一刀切。“在城乡结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形成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在制度供给方面不是“老而僵”,而是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因此,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在服务创新方面突出“定制”;要求“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把准入门槛降到最低;在审批流程再造上,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把审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让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好办事。同时,实行企业‘零地’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企业非独立选址项目要素市场化供给机制和政府不再审批”。浙江特色小镇在体制、机制创新的最大特色就是定位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而非传统行政建制“镇”或“开发区”,从而建立健全了创新驱动、科技驱动、产业驱动而非行政驱动的市场导向理念、制度、体制、机制。3.2我国特色小镇定位及发展趋势分析国家三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在产业形态方面,明确提出,产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发展良好、前景可观。产业向做特、做精、做强发展,新兴产业成长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效果明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营销延伸。上述国家培育目标里明确提到了5类主题:——旅游:这可能是类型最多的主题,毕竟中国五千年历史,可挖掘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资源很多,尤其是中西部,可能是最可行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贸物:商贸物流,随着乡村消费需求的逐步激发和电商在乡村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以消费型商贸和物流有机结合的专业镇将可能获得与生产型商贸物流专业镇相类似的发展;——教育: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教育是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无论是作为公共服务存在的教育事业,还是作为商业化形式发展的教育产业,都可能成为乡镇发展的重要主题;——制造:重点在智造,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都离不开现代先进制造。东部地区以生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将有所作为,比如研发设计、品牌与营销、金融服务、智能制造、物联网、AR、VR等都将逐步落地;——科技: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等将继续高度集聚在沿海发达城市以及中西部少数有相关领域技术能力的高校、研究院所的城市;此外,可顺势而为的3类主题:——双创:与智造、科技高度相关,双创小镇将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相对先进的沿海发达城市;——健康:大健康主题,包括现代医疗医药、生物工程、养生养护养老等都是东中西部地区市场需求远未得到满足的领域;——农业:特色小镇依托建制镇来发展,农业制造、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行业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必将大有所为,也必将受到很大的政府支持,因为这是最贴近乡镇和农村的领域。特色小镇最重要的就是“特”字,要切实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标准,定位全球市场,形成独特优势。特色小镇在做顶层设计时,既要突出核心产业,也要有模式创新。——特在“产业”特色小镇的“特色”首先体现在产业上。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来看,新常态下,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两个方向: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下的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和服务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二是历史经典产业的回归,这是我国经济向消费主导转变以及人们对消费品质需求增强的必然结果。——特在“功能”以产业为依托的“生产”或“服务”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功能,没有生产与服务就无法形成大量人口的聚集;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形成了每个小镇独有的印象标志;特色小镇不能只以旅游为核心功能,但旅游的“搬运”功能,可以激发小镇内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交换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有特色产业,有旅游,有居住人口,有外来游客,就必然要形成满足这些人口生活与居住的社区功能,否则特色小镇就只是一个“产业园”。——特在“形态”特色小镇的“特色”还在于其必须形成独特的风格、风貌和风情。小镇的风格是小镇的性格和个性。小镇的风貌是其独特的建筑与外观,都要与文化传承结合,与生态及自然环境一致。小镇风貌的确定,须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以小镇的“功能定位”为出发点,以小镇的“历史文化”为导向,以小镇的“地形地貌”为根据,形成个性化、艺术化、传承化、文化化的景观与建筑风貌,塑造“小而美”的小镇形态。小镇的风情以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为基础;结合演艺、社区活动、人际交往,成为独特的文化价值。——特在“机制”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而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主办运营商开发模式。政府以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服务管理为主要任务,把控整体方向、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小镇开发运营商)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方式,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角;而与特色小镇息息相关的当地居民,则承担参与社会监督的责任。特色小镇发展五大方面趋势:一、特色小镇的市场化 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根本立足点在市场化运作。市场化是特色小镇良性运行的成功之路。一是要通过市场化竞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构建有效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市场化的改革”。特色小镇建设也应该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转变政府主导的习惯性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产生和形成,要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大浪淘沙”的市场化竞争中产生,不是靠政府的“指点江山”,也不是靠官员的“慧眼独具”。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由企业主体打造“产城”融合新平台。四部委《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地区要以企业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主力军,引导企业有效投资、对标一流、扩大高端供给,激发企业家创造力和人民消费需求。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打造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投资运营商,避免项目简单堆砌和碎片化开发。”近年来,以华夏幸福、万科、碧桂园、恒大等上市企业为首的众多企业先后加入特色小镇投资阵营,大量资金以及成熟产业链的注入,使得特色小镇真正走上了产城融合之路。二、特色小镇的产业化 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实现特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上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遵循“特色牵引、市场主导、产业支撑”为原则的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首先,产业类型多样化。2016年以来,特色小镇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重要的市场化主导的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模式。我国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的发展模式不同,产业类型十分丰富,既包括了历史文化产业等传统产业,还包括信息经济、健康、环保、金融等新兴产业类型,具有多种产业属性,产业层次丰富,发挥出了最大发展推力。近年来,我国各地特色小镇纷纷涌现,呈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趋势。以传统产业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型小镇占据绝大多数,占比为51%。但以信息、健康等产业为依托的新型小镇正在迅速崛起,数量呈现增多趋势。浙江省作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最为成功的省份之一,其特色小镇产业类型丰富。未来产业特色明显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产业集群将逐渐成为主流。 其次,产业链深度化。我国许多小镇建立了包括“主题产业园+孵化基地+核心平台+产业基金+服务中心+龙头及重点企业”的产业体系和模式。如此既有产业平台,又有孵化功能,还有金融支持,以及服务配套,形成了完整的系统链条。产业类型的增多以及产业链条的全业态发展将成为未来特色小镇的重要发展模式。最后,产业业态丰富化。中国经济动能的转换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加快了大健康、大旅游以及体育、教育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新经济带动的新产业主要包括:以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养殖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农业产业;以特色居住、个性体验为主的民宿产业;以古镇旅游、特色景点、传统民俗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以生态休闲、康养度假、养生养老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以竞技运动、大众运动、特种运动、运动旅游为主的体育产业;以基础教育、国际教育、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产业;以纳米科技、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网络科技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这些都将成为特色小镇未来的重要的产业内容。三、特色小镇的智慧化 未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大部分特色小镇而言,融入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一代科技的智慧化改造,将是一种可预见的趋势。而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加速的情况下,特色小镇的智慧化建设,也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新型智慧小镇是新型智慧城市理念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未来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发展形式。 一是产业链的智慧化。智慧化特色小镇建设要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特色小镇管理、产业、旅游、社区、文化等功能融合和迭代升级,提供智慧化的基础设施服务,推动实现特色小镇全域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高端化,应用服务普惠化、便捷化。打造软硬件兼具、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智慧产业小镇。二是功能上的智慧化。特色小镇“智慧化”的另一个路径,是在已经具备某种特色的基础上,疏通特色小镇数据汇聚与流动渠道,通过全面采集数据、深度融合数据、专业挖掘数据、广泛应用数据,拓展特色小镇治理方式,拓展产业发展格局,形成特色小镇新兴发展动能。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做到特色小镇产业智慧化、社区服务智慧化、文化服务智慧化。将小镇的某些功能进行智慧化的升级。功能上的智慧化将进一步加大特色小镇的整体发展推力。四、特色小镇的平台化 特色小镇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包括了研发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设计服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检测服务、创业服务、信息服务等众多内容,这些都是特色小镇平台化的重要内涵。特色小镇平台建设应以服务为导向,搭建一个有机融合政策、资本、商业的创新创业平台。随着特色小镇逐渐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单一的产业特色小镇,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及市场竞争,聚集超级IP的大平台特色小镇方能发挥最大的市场威力,未来特色小镇平台化运营必然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五、特色小镇的生态化 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宝贵的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生态优势也能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休闲旅游、特色农产、传统文化等在特色小镇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保护好生态,可以进一步放大特色小镇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潜力,也符合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之路。2017年12月,四部委发文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对在特色小镇推进过程中各种问题再次纠偏,特色小镇进入规范时间。自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尘埃落定之后,第三批特色小镇的申报准备工作已提上日程。环境问题作为特色小镇的通病,在评审中受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成为评审成功的基础条件,“整治环境--生态保护”这组词在总计906个评审意见标签中共被提及146次,提及次数位列第一。在国家大政策的加持下,可以预见未来特色小镇的环保化生态化将成为重要趋势。3.3我国工业型特色小镇发展状况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主要是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健康养生、时尚、金融、现代制造、历史经典、商贸物流、农林牧渔、创新创业、能源化工、旅游、生物医药、文体教育为主。许多以工业发展为特色的小镇十分具有吸引力,2017我国工业特色小镇数量达到54个。在住建部公布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入选的全国特色小镇共计276个,其中江苏省共有15个镇上榜,与浙江、山东二省并列第一,均达到了15个。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8个、5个和2个。新选出的15个镇都是工业强镇,在工业方面有很大发展潜力。这些镇都有支撑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这15个特色小镇经济总量较大,城市规模比较大,其中有一部分镇还是全国重点镇,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小城市。第二批特色镇真正实现与本地城镇结合,这样有利于本地城镇化的发展,吸纳、转移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原来的小城镇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这一批特色小镇,更有利于资源的集聚以及城镇的有序培育。第二批相比去年首批认定中旅游特色小镇占半壁江山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特色小镇是否有优质的产业基础以及是否引入了新兴产业被更加看重。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有两种建设思路:升级型和新建型。升级型建设思路:简单点说,就是依托现有工业区、产业集聚区等,在其已经形成的居住区,或附近的村镇进行产业化升级改造而形成。这种模式最为快捷,短期内可以实现政绩和经济效益。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已形成市场化房价(相对于地区价格)的工业园。升级型分为两种模式:一、核心企业升级型。即依托现有大企业,为其生产进行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形成以该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生活、休闲等于一体的城镇。二、产业链完善升级型。在没有规模企业的情况下,可以在现有产业相对集聚的园区或附近的村镇,通过引进投资来改造生活环境及配套设施,加强该产业集聚类型的上下游企业引进,加强扶持所需的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及引进、技改等方面投入,引进流通环节的企业资源,帮助企业扎根于当地,从而对参与营造宜居宜业的小镇有持续的动力。这种模式对于很多地方都适合,特别是一些有历史产业发展的地方,比如一些手工艺品生产基地、零部件加工基地、农副产品加工等。通过加强技术投入和流通领域的支持,可以让深受“互联网+”冲击的产业换发新生,更有机会得到持续发展。新建型建设思路:新建型发展,也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核心企业招商型。通过具体的产业企业,把产业工人汇聚在一起,政府需要给他们提供众多服务,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力争留下有发展潜力的新城镇居民。二、优势产业招商集聚型。通过对社会和经济未来发展的研究,选择与当地资源相匹配的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过招商引资一批中小型、乃至小微型企业,形成集聚,为集聚区规划建设宜居宜业的条件和环境。3.4我国工业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分析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功能上看,工业小镇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促进产业集聚。建设工业特色小镇,从当地实际出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拓展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空间,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规划建设工业特色小镇,也是释放蕴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的无穷创意,是创新驱动的2.0版和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二是提高小镇知名度。工业特色小镇建设赋予小镇体验和旅游功能,对发展体验经济、促进生态旅游起到助推作用,使特色小镇实现宜业、宜居的双重目标。特色小镇建设与旅游业融合,使目前的生态特色游向体验经济、生态文化游延伸,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活力和内涵,提升旅游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提高小镇知名度。三是增强小镇活力,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工业特色小镇的“特色”经营,将带动商业设施完善和旅游业发展,培育出活跃的商贸业,增强小镇活动,加速“富民”的进程。通过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特色小镇,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从现代化、人性化角度着手建设,必将带动有效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位,提升小镇整体经济实力。培育和创建工业特色小镇,要明确产业定位:重点围绕产业特色做差异文章,围绕生态特色做环境文章,特色小镇的产业要聚集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与比较优势。培育和创建工业特色小镇,要注重功能叠加。在明确特色小镇战略性主导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创新理念,开发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培育企业主体,突出产业配套,形成产业、文化、旅游、时尚和健康等功能的叠加效应,打造独特的生态特色。注重融合发展,实现产镇协同。建设工业特色小镇要符合产业融合与产镇融合的发展要求。实现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融合发展,小镇特色产业不仅与其他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间的协作和配套,而且在特色产业内部与创新要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融合发展,体现高度信息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实现产城(镇)融合发展,即特色产业发展与小镇空间布局要协调统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3.5市场分析结论本次“乌鲁木齐市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的建设发展面临绝佳契机。该项目属于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范畴,建设条件十分良好;本次项目的建成不仅可为项目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促进当地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当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综上,项目实施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发展前景看好。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4.1地理位置选择本项目建设地址选定在乌鲁木齐市。区域地理位置示意图4.2区域建设条件4.2.1区域位置概况乌鲁木齐,通称“乌市”,旧称迪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自治区面积为14216.3平方公里,辖7区1县,2017年末户籍人口为222万。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乌鲁木齐市境最北点在头屯河下游距五家渠市3.5公里处,最南点抵阿拉沟以南夏格泽山脊,南北最宽处约153公里;市境最东点在高崖子牧场东边石窑子艾肯沟内,最西点在胜利达坂以西的天格尔山脊,东西最长约190公里。海拔5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两地水平距离75公里,高差4954.4米。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与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4.2.3区域气候条件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最热的是7、8月,平均气温25.7℃;最冷的是1月,平均气温-15.2℃。乌鲁木齐春天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天;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天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天,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茂盛;北郊的夏季,才62天;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天,春秋相连。乌鲁木齐夏天热而不闷,昼夜温差大,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乌鲁木齐的秋天从每年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天,入秋后,天气环境比较稳定,天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当地民谣中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乌鲁木齐城区的冬天,每年从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天。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天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天。4.2.4区域资源条件水资源水资源是地处内陆干旱区的乌鲁木齐最宝贵的资源。乌鲁木齐存在着冰川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不同形态的水资源,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降水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变化。水资源总量为9.96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1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771亿立方米。乌鲁木齐地表水水质较好,河流均系内陆河,河道短而分散,源于山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大,散失于绿洲或平原水库中。乌鲁木齐地区共有河流46条,分别属于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阿拉沟、柴窝堡湖5个水系。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按地质情况可划分为达坂城—柴窝堡洼地、乌鲁木齐河谷和北部倾斜平原三个区,形成地下水储存的良好环境。乌鲁木齐地区冰川资源丰富,冰川素有“高山固体水库”之称,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河和头屯河上游的天格尔山以及东部的博格达山,储量73.9亿立方米,平均消融量1.23亿立方米。土地资源乌鲁木齐土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公里,耕地654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5%,其中水田990公顷,菜地4618公顷,水浇地面积56872公顷,山旱地2950公顷;现有园地10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林地57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9%;牧草地8046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23%;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307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水域总面积3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7%;未利用土地178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3%。
矿产资源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煤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水磨沟、芦草沟等地,约占全疆总储量的四分之一,故乌鲁木齐又被称为“煤海上的城市”。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乌鲁木齐地区的森林资源在全疆相对较优,相当于全疆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但与全国相比差距甚大。森林资源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天然林主要包括山地针叶林、河谷林和平原荒漠林;人工林主要包括以改造自然、保护农田、草场为主体的各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城市绿化林。4.2.5区域交通区位条件公路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西南亚地区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及国道干线使得乌鲁木齐成为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节点。2017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2942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270公里,一级公路153公里,二级公路267公里,三级公路887公里,四级公路1158公里,等外公路207公里。等级公路里程273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3.0%。铁路乌鲁木齐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全疆铁路的总枢纽。乌鲁木齐铁路局是原铁道部属下的十八个铁路局之一,也是原铁道部规划的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属全国铁路网末端边缘,管辖兰新、南疆、北疆3条干线。主管管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铁路网,以及甘肃省玉门以北的铁路线。乌昌石城际铁路正在建设中。乌鲁木齐南站是乌鲁木齐铁路局管辖的客货运一等站,新疆铁路的总枢纽,其经过铁路有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北疆铁路及兰新客运专线。有发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济南、西安、兰州、连云港等方向的列车,并有发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斯塔纳等方向的国际列车。乌西站直\o"乌鲁木齐铁路局\“动姐\”"属乌鲁木齐铁路局管辖,现为一等站(三级五场)为乌鲁木齐铁路局编组站。乌鲁木齐新客站是新疆乌鲁木齐市一个大型火车客运站,是兰新高铁的终点站,为乌鲁木齐最大的火车客运站。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乌鲁木齐南至哈密段)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30]
2014年12月26日,兰新客运专线(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又称“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初期运营速度200km/h。乌鲁木齐第一次开行能够直达青藏高原西宁市的动车组列车。航空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4E,是中国面向中亚、西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并列为中国两大国家门户枢纽机场,联结亚欧的重要国际航空通道。乌鲁木齐是中国民航七大区域管理局所在城市之一,是国家民航总局定位的中国八大航空枢纽港之一,为中国南方航空、海南航空基地机场。2015年8月,乌鲁木齐地窝铺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开始,本次建设将新建一条与原跑道平行的跑道,新建T4航站楼,消防站,新建塔台等机场配套设施,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建成后将会从终点国际机场站,延伸到机场T4航站楼站。2013年11月18日经中国民航总局批准筹建的乌鲁木齐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乌鲁木齐航空),基地位于乌鲁木齐。公司已于2014年8月29日首航,机队运力规模为3架(机型客机:波音737-800),2015年还将陆续引进3-4架该机型。4.2.6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乌鲁木齐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节点城市。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43.82亿元,与2016年相比实际增速8.10%,名义增速1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62亿元,增速2.70%;第二产业增加值827.63亿元,增速7.40%;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57亿元,增速8.40%。三次产业结构为1.08:30.16:68.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8.73亿元,增速9.80%。固定资产投资:2020.00亿元,增速25.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7.00亿元,增速6.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0.78亿元,增速8.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93.00元,增速8.20%。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0.00元,增速9.00%。2017年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排名第41。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本项目建设方案是根据规划用地的现状、地势、地形、地貌、周边发展要求等方面因素来分析、拟定的确实可行的乌鲁木齐市工业特色小镇建设项目规划。5.1规划理念及原则5.1.1规划原则项目场区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和实用性:(1)、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场区做到规划一次性到位、分期实施,高质量建设、高起点配套。(2)、环境保护优先,用地指标集中。园区建设要牢固确立环保优先的理念,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得入园。坚持各功能集中、各产业链集中的原则。(3)、产业形成链网,企业关联共生。产业定位和总体规划衔接配套或有潜在联系,起到“补链”作用。企业之间要物能互用、关联协作,形成共生网络。(4)、绿化规划合理。充分利用场区内道路建设绿化体系,在充分开发利用土地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和景观环境。使场区建筑掩映于绿树丛中、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容。5.1.2规划理念及目标建设理念:产业复合片区整合生态提升;建设目标:项目拟打造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旅游、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农林牧渔产业、教育卫生产业9大类特色等为一体的工业特色小镇,把江浙地区特有的经济理念带到新疆,让新疆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5.1.3建筑风格要求建筑色彩和造型要具有独特的标识性,线条简洁、色彩明丽,具有现代感,确保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建筑造型与风格必须有强烈的标志性和独创性,达到世界水平,国内一流。建筑风格应与人们心目中的工业城镇概念相协调一致。5.2建筑设计主要规范及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_5000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5.3结构设计5.3.1指导思路在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以下内容:Ⅰ使结构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Ⅱ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Ⅲ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拟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5.3.2结构设计等级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5.4给排水设计5.4.1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GB50014-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5.4.2给水设计本工程生活、消防用水均由市政给水管网供水。市政给水管网的供水流量能满足项目用水量要求;压力能保证项目所有建筑的压力要求。室外消防用水量Q=20L/S。项目建筑由室外给水管网直接供水。室外消防给水管网成环状布置,从市政给水管上接入进水管。室外有按规范设置室外消火栓。5.4.3排水设计采用分流制排水。雨水、污水分别排放。雨水经室外水管集中后,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生活污水经室外污水管集中后,先排入化粪池,经处理后,再排入市政下水道。5.5电气设计5.5.1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5)《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1(7)《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规范》DB53/205—20065.5.2设计范围强电部分:380V/220V配电系统、防雷、接地保护。弱电部分:电话、网络信息、有线电视综合布线穿管预埋系统。5.5.3配电系统设计1、负荷等级:均为三级负荷。2、供电电压及电源:电源采用一路380/220V由屋顶引入供电,电源在进户处作重复接地,并与防雷接地网相连,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外线由建设方自理。3、电能计量:在进线处计量。4、供电方式:放射式供电。5、导线、电缆选型及敷设方式。⑴进线采用ZRYJV-0.6/1KV电缆由屋顶引入。⑵分支线采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软线(BVR)电线穿PVC管暗敷,设在墙或楼板内。6、所有插座回路均带漏电保护,漏电开关动作电流为30mA,上一级动作流宜大于300mA。5.5.4照明设计1、照度要求:功能室500lx,走道50lx。2、灯具选型:光源选节能型灯具,公共部分装节能吸顶灯。5.5.5防雷及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球孢子菌病病因介绍
- 基于2024年度的金融科技产品研发与推广合同3篇
- (中国北方地区)(课件)
- (高考英语作文炼句)第37篇译文老师笔记
- 开题报告:治理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普职融通研究
- 开题报告:在鄂台港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 广州珠江新城碧海湾园林绿化景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生物标志化合物》课件
- 开题报告:新时期以学为中心教学范式话语体系的重构:基于中西方师生行为差异的探讨
- 开题报告: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的数字画像与智能监测研究
- 墙面涂饰工程验收单
-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清醒俯卧位护理专家共识
- 宝钢BQB 481-2023全工艺冷轧中频无取向电工钢带文件
- 5G网络覆盖方案
- 化工原料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小学生主题班会 忆伟人故事展少年风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课件(共33张PPT内嵌视频)
- 大班打击乐PPT课件《雷神》
- (完整word版)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单元作业设计
- 太赫兹技术在医学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编制服务采购实施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