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_第1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_第2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_第3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_第4页
2021-2022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

四季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解古诗题目。

“兴”读四声,意思是兴致,“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四时”在诗中表

示的是一年四季。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

生了很多的感想。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

课件1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晚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

苏苏州)人。其诗题材广泛。诗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亦作“南宋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

郡志》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古诗题目入手了解作者,为下面学习古诗的主要内容打下

良好的基础,也为对比阅读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⑴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的字音。注意“供”为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是

“从事”的意思,读gong,可组词为“供奉”;它还有一个读音读gong,可组词为“供

应”。

⑶指导书写“昼、耘、桑”3个生字。(出示课件2)

课件2“昼”“桑”:上下结构,各部分写得紧凑一些。“耘”:左窄右宽,“耒”末

捺变点。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

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

的样子种瓜。

【设计意图:让学生识记生字,记忆字形,正确书写,为下面学习古诗打好基础。】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赏析诗句。

1.学习前两句诗。(出示课件3)

课件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景象?(农民辛勤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儿女”指的是什么人?(村庄中的成

年男女)

②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此景,诗人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

的)

⑶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语速可以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还要

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准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2.学习后两句诗。(出示课件4)

课件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⑴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儿童的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2)从这两句诗中,你们了解到儿童的什么特点?(天真可爱、热爱劳动……乂板书:

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⑶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小孩儿

也-(学生回答)“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⑷学生围绕“未解”“学”,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并试着说一说。

(指名说)

⑸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的懂事-父母的勤

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了

劳动的快乐;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中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

天真可爱)

(6)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语速可以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读出孩子们

的调皮可爱和聪明好学,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快乐、自豪,读出诗人对他们的喜

爱之情。(板书:喜爱)

(二)了解写法。

1.诗人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诗人是怎样描写农村生活的?(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

田、绩、重孙、种瓜寺采描写农村生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诗人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质朴的农村生活的画面,

给人自然、清新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品读欣赏《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时候,能借助关键词

和插图想象画面,体会蕴藏在这首诗中的童真童趣。四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L人抓住乡村男女劳动的场面,描写了村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儿童也深受影响,

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农

村生活很辛苦但也很幸福。

2.生自由阅读。(出示课件5)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蝶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课后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题目及诗人,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

品读、感悟古诗。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

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接着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

体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为学生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其他古诗,

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第二课时

一、简介作者,直接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6)

课件6杨万里(1127-1206),宋代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

人。一生作诗二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一部分。亦能文。部分诗文关怀时政,反映

民间疾苦,较为深切。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

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

冰)

5.理解古诗题目。

“稚子”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的意思是玩。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

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7)

课件7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

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

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场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诗人,知道古诗创作的背景,为接下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的字音。

⑶指导书写“晓”字。(出示课件8)“晓”: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多点少搬。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儿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

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锌。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

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朗读全诗,思考: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2.整体赏析。

⑴诗人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的响声和

贴切的比喻来描写这一情景,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⑵诗中孩子“弄冰”的情景,充满了乐趣。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

但是小孩儿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银”®o(板书: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锌)

③形态上:从“金盆”取出的“银锌”是圆形的。(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

声音上-玉磬穿林响玻璃碎地声)

⑶借助诗中的动词,想象画面,感受儿童“弄冰”的乐趣。

学生借助“脱”“穿”“敲”等动词,想象儿童“弄冰”的过程,揣摩儿童的神态及

心理变化,感受儿童的可爱。“脱”晓冰和“穿”彩丝时(小心谨慎),“敲”冰块发

出清脆声响时(得意),“碎地”时(懊恼)。

⑷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诗人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小孩儿在严寒

天气以冰为铤、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铳自得其乐)

⑸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使的小孩儿忘却了严冬的寒冷,一如既往

地快乐玩耍。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正因如此,孩童的“脱冰”

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赏析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指导朗读。(出示课件9)

课件9朗读《稚子弄冰》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

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生练习读熟读成诵

3.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小孩儿嗜玩的心理

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满而又意趣盎然的“脱冰做戏”图。

2.搜集并阅读诗人杨万其他古诗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古诗内容,再次帮助学生巩固

古诗。让学生搜集阅读同一诗人的古诗,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又能使学生通

过对比阅读获得新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宋代乡村的美丽风光,这美丽的风光是一位名字叫雷震的

诗人带给我们的,他写了一首古诗-《村晚》。(板书:村晚)

2.解古诗题。

“村晚”的意思是乡村的傍晚,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

景色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0)

课件10雷震,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

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

十四。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了解古诗描写的内容、题目和作者,为学习古

诗做好准备。】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陂、漪”的字音。

2.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

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出示教材第3页插图(出示课件11),学生观察图画后朗读全诗。教材第3页插

图。

(二)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学习前两句诗。(出示课件12)

课件1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⑴从“草满池塘水满陂”这句诗中你了解到什么?(“草满池塘”是说池塘里已经

长满青草;“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水涨得很高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

丰美的景象)感受到什么?(万物生机勃勃)

学生找出插图中和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相对应的地方,先看看图画,再说说诗

句的意思。(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

(2)“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和落日)

①“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落日)

②为什么要用“衔”字呢?(“衔”字形象地表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形)

③“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寒漪’指什么?(指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

纹)

④从插图中能看出诗句“山衔落日浸寒漪’的内容吗?请你结合插图,想象诗句

所描绘的画面。

⑶教师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时,可以将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水满陂”“浸

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

⑷教师小结:这两句诗写的是乡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

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诗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

书:乡村晚景)

2.学习后两句诗。(出示课件13)

课件1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⑴在这样宁静优美的景色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指名读这两句诗,其他同学

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指什么人?(放牛、放羊的孩子,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2)“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横坐在牛背上)

⑶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

⑷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这句诗的?(牧童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

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⑸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牧

童的天真可爱和悠闲自在乂板书: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⑹教师指导朗读:读这两句诗时,“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

在。

(三)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

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诗人

紧紧围绕“村晚”二字落笔,把我们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我们对悠然

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借助关键词理解诗句意思。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让学生

在朗读中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3.能用自己话讲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村晚》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涨得满满的。

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

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描绘出一幅饶有生活情

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对比(出示课件14、15)

⑴我们学习了本课的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课件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