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论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2.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教学重点:结合《论语》中关于学习目的的部分章句,深化对“以学求仁”的理解。教学难点: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学”。教学过程教学环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的一项作业是通过成语来理解诸子思想要义,那么,你写出的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多少是与学习相关的呢?其实,积累成语的方法除了以经典作品为中心拓展,还可以用专题聚焦的方法来建构。比如,下列《论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温故知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好古敏求择善而从升堂入室学优则仕这些成语或谈学习方法,或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目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学习呢?【学习任务一】我们先来温故知新,复习一下初中所学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认为“学而篇”这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节【教师解说】朱熹认为学而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原来学而篇,首先是教人学习,教人学习如何达到仁。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以“学而知之者”为教育对象,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目的来感召弟子,所以《论语》编者列这一章为首。《说文解字》:学,觉悟也。习,数飞也。在“学而时习之”当中,“习”还有演习的意思,孔子重礼,礼仪需演习。另外“习”还包含着实践,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再来看“朋”这个汉字,原本的意思是系在一起的两挂玉串。《广雅》中解释:“朋,比也;朋,类也。”因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指的是志同道合者,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切磋,不亦乐乎。《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所以孔子谈“学”,强调修养心性德行,完善人格。【教师总结】1.学习让人快乐。(类篇联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学习之乐不只是满足于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于是便有了对于学习知之、好之和乐之三种境界。“知之”是学习的初步掌握层次,“好之”是学习的反复实践层次,“乐之”是学习的深有所得层次。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心、灵活运用。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2.学习要反复实践。(类篇联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按】温,犹习也。故,以前所听说的、所知道的,为故;新,现在心中所得到的、所悟出的,为新。如果“故”“新”都是向外学习所得到的,钱穆认为知识是无穷的,无论记住多少也不是心中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是内心有所醒悟和收获。所以,这一则,钱穆认为“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学”。★孔子强调学习要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有体悟和心得,将知识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准则,对人生才有所助益。3.学习须择善而从。(类篇联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圣人无常师。善于学习的人,能与友共学;学习的对象,不论古今。所以钱穆先生说:“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类篇联系)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朱熹注解——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杨伯峻注解——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李泽厚注解——孔子说:“古代学者是为了改进自己,今天的学者为了教训别人。”钱穆注解——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李里注解——古代的学者、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 境界,修炼自己的人格。今天的人读书是为了得到人家的重视,得到人家的欣赏,得到人家的称赞,得到名利。★孔子“志于道”,因此心能乐道,而不因外在的“不知”动摇学习日进道日深的追求。学习,是修养以成德、成圣,达到“仁”的境界。幻灯片:以学求仁清朝崔述《〈论语〉余说》:《论语》首篇大义为教人“学为仁而已矣”,故首章言学,次二三章即言仁也”。钱穆: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成人,此为学的。……志之所在,即学之所在。(《论语新解》P128)明白了“学而篇”的意义,再来看本课《论语》十二章中与学习有关的章句:(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学习任务二】《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上述《论语》中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再联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注释】①六言六蔽:六种美名及其容易产生的流弊。“六言”指的是“仁、知、信、直、勇、刚”六事。言,实是指“德”,指美名。“六蔽”指的是“愚、荡、贼、绞、乱、狂”六者。蔽:蔽障。②荡:放荡而不加节制。③贼:戕害。④绞(jiǎo):急切。⑤乱:犯上违法。⑥狂:躁率,狂妄。我的理解是:【译文】孔子说:“由啊,你听过‘六言六蔽’吗?”子路站起来回答说:“没有。”孔子接着说:“坐下。我告诉你:一个人只喜欢仁而不肯好好学,产生的蔽障是受骗而反成愚昧;只喜欢智而不肯好好学,产生的蔽障是逞聪明好高骛远而反成放荡;只喜欢信而不肯好好学,产生的蔽障是轻易信人而反成伤害;只喜欢直而不肯好好学,产生的蔽障是尖刻褊急;只喜欢勇而不肯好好学,产生的蔽障是作乱闯祸;只喜欢刚而不肯好好学,产生的蔽障是狂妄自用。”【教师解说】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敏于事”的“敏”就是“勤勉”。《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之所以在那时就是学识渊博的人,就是因为他一直勤奋刻苦。在《论语》当中还记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叶公是楚国的一位贤大夫,他不了解孔子,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就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这里面孔子就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孔子为自己的“好学”而骄傲。2.“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篇》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这是因为学习是需要积久才能功成,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真正好学的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3.“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从“就有道而正焉”的“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和“见贤思齐”的“贤”可以概括出“好学”的人也应当是会学的人,以有道之人或贤人为“正”或“齐”的标尺,是有效的学习路径,更是可见的学习榜样。4.“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孔子认为“志于道”能让个体奋进者有方向,有动力。而“志于道”的好学者无论是“就有道”、“内自省”,还是“进,吾往也”,都强调以学求仁“在我”不在人。这就彰显出个体生命非凡的理性自觉。因为于反省中在找与圣贤的差距,“就”“往”的动态性强调了修身做事的自觉力量。以“内省”促“觉醒”,这种自觉的内在力量能将“思齐”的内心愿望激发为“就有道而正”的无倦行动。5.“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孔子特别看重“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德放在首位。君子重德,所以看轻外在的“食”与“居”,追求的是德的完善。在孔子看来,学习先要学行孝悌、诚信、仁爱等“德行”方面的知识;不好学,对仁、智、信、直、勇、刚等美德的追求就会走向“六蔽”。因此,孔子倡导自觉地进行道德修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学知与修德两者诸废的现象,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修养道德,不讲习学问,闻知正义而不能追随,有不善或过错而不能改正,这是值得忧虑的。我们今天进行学习也应把增知与进德统一起来,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智者和道德高尚的人。时间分教学环节三环节三:提炼《论语》所论的学习方法【学习任务三】朗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认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按】钱穆认为知识是无穷的,无论记住多少也不是心中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是内心有所醒悟和收获。所以,这一则,钱穆认为“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学”。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按】罔: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殆:危殆不安。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此章的意为:仅学不思,将失去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按】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的称号,后人称他为“孔文子”。好学者一定是不耻下问的。)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按】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于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约之以礼:约,要义。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此乃孔门教学定法,颜渊喟然叹曰章可证。(钱穆)杨伯峻将“约之以礼”句翻译为:“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李泽厚的译文是:“用礼制来驾驭统率”。李零翻译为:“最后要把自己的行为纳于礼的规范。”畔:叛。指背离人生正途。钱穆: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6.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按】不怨天,不尤人:尤,非之(怪罪)之义。孔子道不行于世而不怨天,知天命有穷通。人不己知而不非人,知人事有厄,亦皆由天命。下学而上达:下学,学于通人事。上达,达于知天命。于下学中求知人道,又知人道之原本于天。由此上达,而知道之由于天命,又知道之穷通之莫非由于天命,于是而明及天人之际,一以贯之。天人之际,即此上下之间。天命我以行道,又命我以道之穷,是皆天。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之学先由于知人,此即下学。渐达而至于知天,此谓上达。学至于知天,乃叹惟天为知我。本章重在下学两字。一部《论语》,皆言下学。能下学,自能上达。无怨无尤,亦下学,然即已是上达之征。孔子反己自修,循序渐进,以致其知。知愈深而怨尤自去,循至于无人能知惟天独知之一境。故圣人于人事能竭其忠,于天命能尽其信。圣人之学,自常人视之,若至高不可攀,然亦本十室之邑所必有之忠信而又好学以达此境。故下学实自忠信始。不忠不信以为学,终无逃于为小人之下达。至于舍下学而求上达,昧人事而亿天命,亦非孔门之学。深读《论语》者可自得之。本章孔子自述为学,极平实,又极高远,学者恐不易逮明。能在心中常存此一境,而沉潜反复于《论语》之全书,庶乎有一日可望见其有所卓然之处。【白话译文】先生说:“没有人能知道得我了吧!”子贡说:“为何没有人能知道得先生呢?”先生说:“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只在下处学,渐向上处达。知我的,算只有天了!”【教师解说】1.学而时习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2.学思并重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3.博约相济孔子主张博学,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学习。即:学习文献、书本知识,善于“温故而知新”;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问,有疑则“疑思问”,不懂则“每事问”,还要“不耻下问”;多行,则“敏于行”或“敏于事”是“好学”的表现,并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总之,要多方面求知以达到博学。但博学又不能漫无目标、漫无条理地学,而要学有主旨、学有所归,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作为主旨和要领来引导博学,使博学归约于礼。其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是说孔子以文献、文化知识使颜回博学,又以礼使颜回在博学的同时坚守学习的要旨。如果把孔子关于博约关系的思想加以引申发挥,则“博”可理解为博览群书,从多种途径广泛地获取知识。“约”即是以求学要旨引导博学,指导对博求所及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而加以提纲挈领的把握。博与约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博而无约,则会学无所主而使学习迷失目标、难得要领;约而不博,则见识不广,使学习难以深入和拓展。只有做到博约相济,我们的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4.下学上达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贡面前感叹没有人懂得他,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已由低层次的基础性的学问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对高深道理的把握,这就是所谓“下学而上达”。在孔子看来,他不只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由“多学而识”的“下学”通过理性思考“上达”于“一以贯之”之“道”,即由多闻多见等低层次认识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高层次认识、达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把它誉为“学者须守”的“学之要”。我们今天治学也应不满足于低层次的认识,要做到“下学而上达”,不断进入认识的更高境界。5.学以致用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如果诵《诗》三百首,却不能成功地应用,《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的,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出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训蒙绝句下学上达(宋)朱熹学在事时斯是理,盍于事上每寻思。但令下学功夫到,上达之机便自知。时间环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