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理解章旨】『学习任务』老子以道的观点来评价,有道者是怎样做的呢?如何理解本章的主旨?我们让同学们课下阅读了《老子》第二十二章,可作为互文性拓展阅读,帮助大家深入理解理解老子的用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译文】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有功;不自我矜恃,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由第二十二章,可见有道者的坚守原则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理解章旨】两章节对照阅读,可以明确:虚荣张扬、妄自尊大,而要谦虚、谦让、谦恭。这其中蕴藏着“不争”的内涵,隐含着老子“曲则全”的处世哲学(就是以退为进,委曲求全,委屈反而可以保全)。老子认为,“曲”里面存在着“全”。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而“不争”之道,就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物的自然规律。顺“道”而行,遵循道的规律而动,就好像站立和跨步也要依照身体的规律去做一样。老子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告诉人们“修身”之理: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避免错误结果。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经典之用】『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作答。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第三十三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注意读准字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解说大意】【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只是了解别人,了解外物,是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所以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别人也了解自己内心,这是心灵之明,是明于道。自知者能通过外事外物能反省自身,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把握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本质,所以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智慧也更高明。“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外在的力量,这种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而“自胜者”,凭借的是内在的坚强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他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克制欲望,摒除杂念,战胜偏见。这种真正能够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是强者。『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这一章虽然只有四句话,而且每句话的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但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历来说法不一。这里我们采用中华书局版本的观点,帮助同学们理解意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1)知足者富——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的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其所”,就是不失其“自知”“自胜”的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果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者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了。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老子所说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能够努力奋进,顺应天道,与道合为一体,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果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的主张完全不同,同学们需要注意辨析。【理解章旨】本章还是讲个人的修养。人生存于社会,要经常面对他人,也要时刻面对自己。既要了解别人,也要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处理好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重要。老子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相对,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世长存。第六十四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学习任务』我们来解释课本中主要的疑难词句,请同学们做好笔记。①易持:容易维持、保持。②兆:征兆,苗头。③泮:同“判”,分离,分散。④未有:没有出现。⑤于:由,从。毫末:指极为细微。⑥执:控制。⑦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⑧从事:行事,做事。⑨慎终:重视最后和结束。⑩不贵:不珍视,不看重。(11)欲不欲:前“欲”动词,后“欲”为名词。(12)不敢为:不妄加干预。【解说大意】【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教材所选的本章节,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有两句话为“错简重出”,应删去: 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一句原文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二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且要表达的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应删去,我们采用这种说法。这样一来,整段话的意思就清晰连贯、容易理解了。【探究内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第一层,老子列举安、未兆、脆、微这四种状态,都是一种无事时的状态,是一种“无”的状态。凡事在初始的萌发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治世者在事物发展的相安无事中,就可以把握主动。(1)为之于无事,无事而先为。(2)防患于未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二层,老子用排比句列举三个现象,形象说明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所以要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有毅力和耐心,为之于细微,才能终成其大。『学习任务』第三层,老子认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那么,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呢?老子认为,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慎终如始”,没有始终如一地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没有注意细微和小节,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在老子看来,即使在事情的最后关头,也要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从事,才不会出现失败。【以经解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译文】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1)老子强调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起来的。(2)圣人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在事情刚刚出现或者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把它化解掉了。(3)所以圣人表面上做的都是小事、细事、易事,甚至什么也没有做,最后的结果却成就了大事、难事。从第六十三章,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进一步理解第六十四章的内涵。『学习任务』“圣人”又是怎样做的呢?解释“圣人”据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解释“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也就是不干扰,不妄为。 老子认为,一切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这样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认为,圣人与众人不同。圣人追求的是众人所不追求的大道,不看重众人所想要的珍奇异宝,学习众人不愿学习的德行。因此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逆势妄为,不干涉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理解章旨】本章主要讲“治国”。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的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强调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才不会功败垂成。第三,强调了圣人的做法,是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经典之用】『学习任务』请你用三个成语来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并给同学们分享。成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参考示例1: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新病毒完全没有了解,缺乏防范意识,预防措施不到位,所以疫情开始就呈现出快速爆发态势,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是,随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守望相助,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尽管如此,当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决不放松对疫情的监控,要有备无患,时刻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参考示例2: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周易》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朝宰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先哲们总结出安危、存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